编辑推荐
迪特里希·朋霍费尔出生于1906年,他是20世纪杰出的德国神学家,被德国文化界尊称为“柏林之子”,他积极从事普世主义和反纳粹活动,因参与反对纳粹的刺杀希特勒行动,1943年被捕,在狱中度过18个月,1945年4月9日被希特勒下令杀害。 埃里克·梅塔萨斯编*的《朋霍费尔:牧师殉道者先知间谍》是朋霍费尔的传记,这是一本综合了历史、神学、传记与小说情节的巨*,在朋霍费尔作为神学家、牧师、殉道者、间谍的多重身份下,交织出一个面对黑暗和邪恶展现出无比道德勇气、毫不退缩的扣人心弦的生命故事。本书大量引用他在92号牢房中写的书信,揭示出他和贝特格深刻的友谊,尤其是他和未婚妻那段刻骨铭心的爱情悲剧。
内容简介
希特勒上台之后,一步步残害犹太人,蹂躏整个德国,甚至欧洲大陆。面对惨无人道的暴政,身为牧师和神学家的朋霍费尔,起初奋起抗击纳粹政权对于教会的侵入和控制,建立认信教会联盟来对抗帝国教会的妥协。随着纳粹暴政的巨轮碾碎无数人的生命,朋霍费尔和反抗组织的其他成员一道,越过抵抗的边界,采取了刺杀希特勒的密谋行动,试图从内部瓦解第三帝国,力阻狂轮。朋霍费尔倾听良心的声音,寻求上帝的旨意,在纳粹的邪恶面前挺身而出,为了捍卫真理和正义,付出了生命的代价。本书构思精巧、描写生动、内容详实,既扣人心弦,又发人深省,出版后很快荣登《纽约时报》畅销书排行榜,并获得多项图书奖。
作者简介
埃里克·梅塔萨斯(Eric Metaxas),美国作家,《纽约时报》畅销书《奇异恩典:威伯福斯与废奴运动》的作者。曾任寇尔森(Charles Colson)主办的广播节目《突破点》的作者和编辑。常在《纽约时报》、《华盛顿邮报》、《大西洋月刊》、《今日基督教》等较有影响力的报刊杂志上发表文章,并担任CNN和Fox新闻频道的文化评论员。
目录
序
前言 1945年7月27日,伦敦
第1章 家庭与童年
第2章 图宾根1923年
第3章 罗马假期1924年
第4章 柏林求学时期1924~1927年
第5章 巴塞罗那1928年
第6章 柏林1929年
第7章 朋霍费尔在美国1930~1931年
第8章 柏林1931~1932年
第9章 元首至上933年
第10章 教会与犹太人问题
第11章 纳粹神学
第12章 教会斗争开始爆发
第13章 伯特利信条
第14章 朋霍费尔在伦敦1934~1935年
第15章 越演越烈的教会斗争
第16章 法诺会议
第17章 岑斯特与芬根瓦得之路
第18章 岑斯特与芬根瓦得
第19章 进退维谷1935~1936年
第20章 战火燃起1938年
第21章 破釜沉舟1939年
第22章 德国的终结
第23章 从认信到密谋
第24章 密谋暗杀希特勒
第25章 朋霍费尔的斩获
第26章 朋霍费尔陷入情网
第27章 刺杀希特勒
第28章 泰格尔监狱92号牢房
第29章 瓦尔基里与施陶芬贝格
第30章 布痕瓦尔德
第31章 自由之路
注释
参考书目
结语与补正
致谢
精彩书摘
德国战败 如果1918年可以被视为迪特里希·朋霍费尔脱离 孩提时期的一年,那么也可以被视为德国脱离孩提的 一年。莎宾称呼战前的时代是一个“由特别体系主导 的时代,一个在我们眼中根基稳固足以永远常存的体 系,一个弥漫着基督教义的体系,我们可以在其中平 安稳定地度过童年。”1918年改变了这一切。代表教 会和国家的最高权威,同时也以其象征地位代表德国 和德国民众生活方式的德皇被迫退位,这一切让人惊 愕不已。
德国在8月份发动的最后一波攻击失败后,事情 的发展逐渐明朗,此后,每况愈下的局势超乎所有人 的想象。许多德国士兵逐渐感到不满,转而背叛他们 的指挥官。士兵又疲惫又饥饿,加上对带领他们陷入 目前惨境的政权愤怒高涨,遂而逐渐接受在他们当中 已经流传一段时间的想法。共产主义依旧响亮新鲜— —斯大林的暴行和古拉格群岛要到数十年后才会发生 ——而这重新燃起他们的希望,并找寻到代罪羔羊。
罗莎·卢森堡(Rosa huxemburg)发行的《斯巴达克 斯通讯》(Spartacus Letter)四处流传,更进一步 挑起士兵不满的情绪,鼓吹如果混乱的局势还有一丝 希望的话,他们就应该揭竿起义。俄国军队不是起而 反叛他们的指挥官吗?不久之后,德国士兵推选出他 们自己的代表,并且公开宣称他们不再信任旧政权和 德皇。
梦魇终于在11月成真:德国战败。紧接着发生的 是史无前例的动乱。仅仅几个月之前他们还认为光明 的胜利即将到来。这是怎么回事?许多人都责怪共产 党在关键时刻于军中散布不满的种子。这就是著名的 “背后插刀”(Dolchstoss)传言的来源。传言表示 战场上真正的敌人不是协约国,而是亲共产党、亲布 尔什维克派的德国人,那些人从内部摧毁德国战胜的 机会,那些就是“背后插刀”的人。那些人的背叛比 德国在所有战场上面对的敌人还阴险,因此,一定要 将他们绳之以法。这种“背后插刀”的思想在战后越 演越烈,而特别欢迎这个想法的就是新兴的国家社会 主义党及其首脑希特勒,他决心要严惩犯下这种恶行 的共产党叛徒。他极为成功地掮动起这个观念,并逐 渐宣传布尔什维克派其实就是国际犹太民族 (international Jewry),而犹太人和共产党就是 毁灭德国的元凶。
1918年底共产党发动政变的危机似乎一触即发, 每个德国人对前一年发生在俄国的事件都记忆犹新, 执政领袖必须不计代价,避免同样的惨事在德国上演 ,并坚信只要推翻旧德皇,德国就能借着另一种形式 ,也就是民主政体,延续下去。这种做法需要付出极 高的代价,但别无选择:德皇必须下位。此举不但顺 应百姓的呼声,也符合协约国的要求。
这个最恶劣的工作就在11月份落到受众人爱戴的 冯·兴登堡(von Hindenburg)总统身上,他必须前 往最高司令部说服德皇威廉(Wilhelm)结束德国的 君主制度。
对主张君主制度的兴登堡来说,这是一个既诡异 又伤感的使命。不过,为了整个国家的未来,他还是 前往比利时的斯巴市(Spa)把划时代的最后通牒递 交给德皇。会议结束后,兴登堡离开会议厅时,一位 来自格鲁尼沃尔德的十七岁勤务兵就站在走廊上,这 个勤务兵就是克劳斯·朋霍费尔,他绝对不会忘记魁 梧的兴登堡跟他擦身而过的那一刻。华特死后,卡尔 一费德里希仍然在步兵服役,也难怪朋霍费尔夫妇会 想办法让家中最年轻的军人调离作战部队,结果他被 调派到斯巴市,在那一天目睹了历史的发展。他后来 描绘当时心情激荡的兴登堡,“脸庞和举止都僵硬得 像座雕像”。
德皇眼见自己别无选择,于是在11月9日宣布退 位。转眼间,过去五十年的德国就消失得无影无踪。
但包围柏林的暴民依旧不满足,空气中弥漫着革命的 气息。极左的斯巴达克斯党,以罗莎·卢森堡和卡尔 ·李卜克内西(Karl Liebknecht)为首,占领了德 皇的宫殿,随即预备宣布成立苏维埃政权。社会民主 党在德国众议院虽然占有多数席位,但这一切随时都 可能不保,皇家法院窗外的愤怒群众呼喊求变,他们 不但有所要求,而且能顺利得到任何要求。把政治谨 慎抛在脑后,只想随便敷衍户外大批群众的菲利普· 谢德曼推开巨大的窗户,在没有得到任何特别授权的 情形下,宣布成立德意志共和国!整件事就这样定案 。
但事情并不这么简单。魏玛共和国是在仓促中宣 布成立的,对任何民主政权来说,这都是糟糕透顶的 开始,是一个让各方都不满意的妥协。此举不但无法 修补德国政坛的裂缝,反而粉饰太平,并在未来引发 出更严重的问题。大家呼吁右翼的保皇派和军方要支 持新政府,但二者始终不从,他们反而跟新政府保持 距离,并把战争失败归咎于新政府以及所有左翼团体 ,尤其是共产党和犹太人。
同一时间,在同一条街相距不到一英里远的地方 ,共产党已经占据皇宫(Stadtschloss),而且没有 放弃的打算,他们仍然想要建立一个彻底的苏维埃共 和国,就在谢德曼于众议院窗口宣布成立“德意志共 和国”后两个小时,李卜克内西推开皇宫的一扇窗户 宣布成立“自由社会主义共和国”!一场大灾难就以 这种幼稚的方式,透过两栋古老建筑敞开的窗户揭开 序幕。为期四个月的内战,也就是所谓德意志革命( German Revolution),就此爆发。
……
《远方的回响:战火中的信仰与行动》 这是一个关于信仰在极致困境中如何被锤炼,关于良知如何在黑暗时代发出微弱却坚定的声音,关于行动如何在绝望中孕育希望的故事。它不是一个宏大的战争史诗,也不是一个纯粹的个人传记,而是一幅交织着深刻思考、内在挣扎与外在实践的画卷。故事的主人公,一位身处动荡时代、肩负重任的知识分子,他的生命轨迹与时代的洪流交错,书写了一段关于抉择、牺牲与永恒价值的传奇。 故事的开端,我们见证了一个年轻心灵的萌芽。他成长在一个充满思想碰撞与社会变革的年代,接受了良好的教育,却也敏锐地洞察到时代裂缝中涌动的暗流。他的目光穿透表面的繁荣,看到了潜藏的危机,内心深处涌动着一股不安与责任感。这种不安并非源于个人的恐惧,而是源于对真理的追求,对公义的渴求,以及对人类尊严的珍视。他开始深入思考存在的意义,信仰的力量,以及个体在社会变革中的位置。他的思考是深邃的,既有哲学的高度,也有人文的温度,为他日后的人生选择奠定了坚实的思想基础。 随着外部环境的急剧恶化,国家的命运被推向了不可知的深渊。极端思潮如同瘟疫般蔓延,吞噬着理智与良善。当社会被压迫的阴影笼罩,当自由的声音被扼杀,当人性的光辉被扭曲,主人公面临着前所未有的考验。他没有选择沉默,也没有选择随波逐流。他坚信,在任何环境下,都有着不可动摇的道德底线,都有着必须捍卫的真理。他的抗争并非以暴力为武器,而是以思想和言语为先锋,以坚定的信仰为后盾。他开始公开质疑,开始在不被允许的场合发出警醒,他的每一个字句都如同一颗投入死寂湖面的石子,激起阵阵涟漪,虽然微弱,却足以打破表面的平静。 在那个黑暗的年代,与主流意识形态的对抗是危险的。主人公深知这一点,但他更清楚,沉默是同谋,放弃是背叛。他付出的代价是巨大的,他的自由被剥夺,他的生命安全受到威胁。然而,即便身处囹圄,他的精神世界依然是自由的。在监禁的幽暗中,他的思想反而变得更加清晰,他的信仰更加坚定。他利用一切可能的机会,通过书信、通过与狱友的交流,将自己的思想火种传递出去。这些文字,这些对话,穿越了高墙的阻隔,成为了无数人心中的光芒,为那些同样在黑暗中挣扎的人们带来了力量和希望。 本书着重描绘了主人公在狱中的生活,但这并非对苦难的简单罗列。相反,它深入挖掘了在极端剥夺条件下,人性可以展现出的韧性与光辉。他与看守、与其他囚犯之间错综复杂的关系,折射出人性的多面性。他看到了残暴,也看到了温情;他经历了绝望,也体验了希望。在与世隔绝的环境中,他通过反思,通过祈祷,与自己对话,与信仰对话,完成了对生命更深层次的理解。他的思考不再局限于理论,而是与切身的经历融为一体,充满了血肉的温度与现实的重量。 尤为值得一提的是,主人公的行动并非孤立的存在。他身处一个由许多不屈灵魂组成的网络之中。他们或许来自不同的背景,有着不同的身份,但他们因为共同的信念而走到一起,成为一股看不见的抵抗力量。本书将展现这些个体之间如何相互支持,如何协同行动,即使在最危险的情况下,也尽力守护着彼此的良知与勇气。这种集体性的抗争,展现了在集体压迫下,个体联合起来所能迸发出的巨大能量。他们或许没有轰轰烈烈的壮举,但他们的每一次微小行动,每一次坚定不移的坚持,都为后人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 故事的高潮,是主人公在历史的巨变中所做的最终选择。当战争的阴影愈发浓重,当个人命运与国家前途紧密相连,他必须在复杂的局势中做出决定。这个决定,不是出于一时的冲动,而是深思熟虑,是信仰的召唤,是良知的驱使。他的选择,注定将带来牺牲,但他毫不畏惧,因为他知道,有些价值,比生命本身更为珍贵。他的最终时刻,不是以悲壮的结局收场,而是以一种超越生死的力量,永远铭刻在人们的心中。 本书的叙述风格,力求真实而富有感染力。它避免了空洞的说教,而是通过细腻的笔触,描绘人物的内心世界,展现他们面临的困境与挣扎。同时,它也将主人公置于宏大的历史背景之下,让读者在了解个人命运的同时,也能深刻地理解那个时代的复杂性与残酷性。通过对历史细节的还原,以及对人物情感的精准捕捉,本书力求呈现一个立体而饱满的画面,让读者仿佛置身其中,与主人公一同经历那段跌宕起伏的岁月。 《远方的回响:战火中的信仰与行动》并非关于一个完美无缺的英雄,而是关于一个在不完美的时代,尽力保持自身完整与纯粹的人。他的故事,是对每一个在迷茫与困惑中寻找方向的人的启示。它提醒我们,即使在最黑暗的时刻,信仰的光芒也永不熄灭;即使在最强大的压力下,良知的呼唤也必须被听见;即使个体力量微薄,但坚定的行动依然能够改变世界,至少,改变自己。这本书,献给那些敢于思考,敢于发声,敢于在时代的洪流中,守护内心最宝贵价值的人们。它的回响,穿越时空的界限,至今仍在激励着我们,思考信仰的真谛,践行行动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