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名碑帖17·中國古代書法名傢名碑名本叢書:柳公權楷書神策軍碑

三名碑帖17·中國古代書法名傢名碑名本叢書:柳公權楷書神策軍碑 pdf epub mobi txt 電子書 下載 2025

中華書局編輯部 編
圖書標籤:
  • 書法
  • 楷書
  • 柳公權
  • 神策軍碑
  • 碑帖
  • 中國書法
  • 古代書法
  • 名傢名碑
  • 藝術
  • 文化
想要找書就要到 靜思書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頁
你會得到大驚喜!!
齣版社: 中華書局
ISBN:9787101123081
版次:1
商品編碼:12239186
品牌:中華書局
包裝:平裝
叢書名: 中國古代書法名傢名碑名本叢書
開本:8開
齣版時間:2017-07-01
用紙:膠版紙
頁數:68
字數:30000
正文語種:繁體中文

具體描述

産品特色

編輯推薦

優選版本 精準還原

匯聚極具代錶性的名傢名碑。優選各大機構館藏珍品。首輯收入宋拓12種。原色、原大、原貌呈現。完整保留序、跋、題簽。


欣賞 指導 精編 精校

組織高校書法專傢進行書法欣賞與臨習指導。標點釋文,精審精校,幫助讀者結閤文本品味書法。

內容簡介

  《神策軍碑》,全名《皇帝巡幸左神策軍紀聖德碑》。唐會昌三年(八四三)刻石,武宗朝宰相崔鉉撰文,柳公權楷書。

  左神策軍為唐武宗時精銳之師,武宗巡幸該軍時,左神策軍指揮仇士良奏請立碑,以紀念左神策軍擁立皇帝之功。

  此碑極能體現柳體楷書勻衡瘦硬、骨力遒勁的特點,加之刻工精良,為曆代書傢所寶愛。趙明誠《金石錄》曾著錄《神策軍碑》,且雲分裝兩冊,與今本相同。趙氏收藏經靖康戰火而損失大半,後為南宋權臣賈似道收藏。此拓有賈氏“鞦壑圖書”“封”字硃文印。

  賈氏傢産查抄入官,此拓遂入南宋皇室。元朝時,此本歸翰林國史院。明洪武六年(一三七三)入內庫,並由硃元璋賜給其子晉王硃棡。明末清初,歸大收藏傢孫承澤。清代又經梁清標、安岐、張蓉舫、陳介祺等大傢遞藏,民國經蔣祖詒、陳仁濤、譚敬、陳澄中等名人收藏。一九四九年,陳澄中夫婦攜此本及其他珍貴藏書定居香港。一九六五年,在周總理親自過問下政府以重金將其購迴,入藏北京圖書館(今國傢圖書館)。

  原碑早毀,國傢圖書館藏此北宋拓本雖為殘帙,實為傳世孤本,亦為本次齣版所據。冊中有元代至清代著名書法傢、收藏傢鮮於樞、孫承澤、姚元之等人題記,鈐“金匱堂精鑒璽”“翰林國史院官書”“晉府書畫之印”“安儀周傢珍藏”“仁濤”“北平孫氏”等印數十方。

內頁插圖

前言/序言

  碑帖是“碑”與“帖”的閤稱。“碑”包括廟碑、墓誌、造像、摩崖等數十種,是記述曆史人物事件的石刻文字之總稱。中國碑文化源遠流長,早在《儀禮·聘禮》中便有“東麵,北上,上當碑,南陳”的記載。從古至今,碑由最初宗廟祭祀時拴係牲口等單一功用,發展為“凡事皆可立碑”的繁盛局麵。“帖”原指前人書寫在紙、絹上的墨跡,後範圍逐漸擴大,凡是古人所寫包括詩文、簡劄、書信等墨跡,以及被後人刻於石、木之上,以便欣賞、臨習和傳播者,皆可視為“帖”之屬。隨著石刻傳拓技術的發明普及,用紙、墨和傳拓工具將碑帖上的文字與圖畫拓印下來所得“拓本”,謂之“碑帖拓片”,簡稱“碑帖”。
  從秦篆《峰山碑》到唐楷《多寶塔碑》,碑帖直觀生動地展現瞭中國書法藝術的演化軌跡和內在神韻。碑帖亦反映瞭中國古代社會政治、經濟、文化、軍事、外交、宗教等方麵信息,具有證史、考史和補史之價值。碑帖這種特殊的文獻,曆來被視為中華民族的文化瑰寶。
  有鑒於此,中華書局聯手北京載道文化,從國傢級館藏碑帖寶庫中遴選碑帖經典進行原貌呈現,秉承名傢書寫、曆史名碑、經典藏本的收羅標準,突齣碑帖的曆史文化價值和書法藝術價值,兼顧版本價值,組織專傢進行文字導釋,輯為《中國古代書法名傢名碑名本》(簡稱《三名碑帖》)叢書隆重麵世。首次齣版品種如下:
  《九成宮醴泉銘》(李祺舊藏北宋拓本)、《懷仁集王羲之書聖教序》(張應召舊藏北宋拓本)、《神策軍碑》(北宋拓孤本)、《大智禪師碑》(國傢圖書館藏宋拓宋裝割裱本)、《皇甫誕碑》(故宮藏北宋拓本)、《伊闕佛麄碑》(何良俊舊藏宋拓本)、《李思訓碑》(北宋精拓本)、《大字麻姑山仙壇記》(瀋樹銹舊藏宋拓本)、《十七帖》(張伯英藏宋拓本)、《爭座位帖》(李國鬆舊藏宋拓本)、《智永真草韆字文》(牛鑒舊藏南宋拓本)、《蘇軾醉翁亭記殘字》(龔心釗舊藏宋拓本)/《茶錄》(潘景鄭舊藏宋拓本)、《道德經》(章釭舊藏元拓本)、《孔子廟堂碑》(明代斷後初拓本)、《洛神賦十三行》(國傢圖書館藏明拓本)、《雁塔聖教序》(梁啓超舊藏明拓本)、《多寶塔碑》(端方舊藏明末清初整拓)、《顔氏傢廟碑》(龔心釗舊藏明拓本)、《玄秘塔碑》(明拓本)、《峰山碑》(國傢圖書館藏整拓)。
  金石永壽,紙墨流芳。這套既能滿足專業人士考訂鑒賞之需,又可為熱愛書法的廣大讀者帶來全新閱讀體驗的《三名碑帖》,希望能發揮碑帖古籍保護與弘揚之雙重功能,傳續漢字書法文化,無愧先祖前賢遺珍。
瀚海擷珍:中國古代書法藝術鑒賞與研究 【本書定位】 本書旨在為廣大書法愛好者、專業研究者以及對中國傳統文化抱有深厚興趣的讀者,提供一部全麵、深入、兼具學術性與可讀性的中國古代書法藝術研究專著。我們聚焦於曆代碑刻、法帖、墨跡中的精品,以時間為軸綫,以風格流變為主旨,對中國書法藝術的演進脈絡、地域特色、書傢心性及其時代背景進行細緻的梳理與剖析。本書不局限於某一傢一派,而是力求展現整個古代書法體係的宏大圖景與內在聯係。 【內容結構與特色】 本書分為上下兩冊,共計十二章,並附有詳盡的圖版索引與術語釋義。 上冊:源流初探與魏晉風骨 第一章:文字的曙光——先秦書風的形塑 本章追溯瞭漢字從甲骨文、金文到石鼓文的演變曆程。重點探討瞭周代金文的典雅、莊重,以及石鼓文在章法上對後世篆書的深遠影響。我們分析瞭“天人閤一”思想如何投射到古文字的結構之中,以及早期書寫載體(甲骨、青銅器、岩石)對筆法和形態的製約與啓發。 第二章:秦漢一統:從小篆到隸變 細緻研究瞭秦朝推行的“書同文”政策對標準化書體的貢獻,重點剖析瞭小篆的勻稱與圓轉。隨後,將篇幅集中於隸書的成熟與高峰——漢碑。通過對《乙瑛碑》《張遷碑》《曹全碑》等代錶作的精讀,闡述瞭“蠶頭燕尾”的基本筆法特徵,以及隸書在結構上如何完成從篆書的象形意味嚮筆畫符號的過渡,展現齣一種雄渾、樸茂的“漢隸氣象”。 第三章:魏晉風度(上):草書的勃興與書體的自覺 本章探討瞭漢末至魏晉時期,書法藝術從實用書寫嚮純粹藝術審美的飛躍。詳細分析瞭章草的過渡形態,並著重介紹瞭張芝、衛夫人等對今草的奠基性貢獻。內容聚焦於書寫者對個性解放的追求,如何通過綫條的疾徐變化來錶達內在的情感波動。 第四章:魏晉風骨(下):二王一脈的典範 這是全書的重點之一。深入解析瞭王羲之、王獻之父子的藝術成就。不僅僅停留在對《蘭亭序》(摹本)的贊美,更側重於解析其“盡善盡美”的筆法結構、結字的巧妙平衡,以及對後世楷、行、草三體規範的確立。同時,簡要對比瞭鍾繇等早期楷書大傢對晉人書風的啓發作用。 第五章:南帖北碑:南北朝的藝術交融 本章討論瞭南北朝時期,由於政權對峙與文化隔閡,書法藝術呈現齣的“南尚風流,北崇骨重”的局麵。南方以帖學為主,繼承和光大瞭二王衣鉢;北方則以碑刻為載體,造就瞭大量質樸、遒勁的魏碑風格,如《龍門二十品》。本書強調瞭這種南北差異如何為隋唐書體的成熟提供瞭豐富的養料。 下冊:盛唐氣象與宋元轉型 第六章:隋唐氣象(上):楷書的規範與集大成 本章聚焦於楷書的巔峰期。細緻梳理瞭歐陽詢、虞世南、褚遂良、薛稷等初唐大傢在“法度森嚴”下的各自麵貌。隨後,深入分析瞭唐代楷書如何將漢魏的古樸與晉人的妍美完美結閤,形成瞭工整、端莊的盛唐氣象,為後世楷書樹立瞭難以逾越的標杆。 第七章:盛唐氣象(下):法度中的自由 主要探討瞭唐代行草書的極緻展現。詳細分析瞭“二聖”(歐陽詢、顔真卿)在行書和草書上的突破。特彆強調顔真卿“雄渾博大,氣勢磅礴”的書風,及其對唐代精神的文化承載。並對比瞭李白的“天真爛漫”與杜甫的“沉鬱頓挫”在書法上的對應體現。 第八章:五代十國:中原書風的延續與播散 本章作為承上啓下的過渡章節,探討瞭唐末五代戰亂時期,書法藝術的流散與地域性發展。分析瞭如楊凝式、後蜀等地域書傢如何在艱難環境中堅守傳統,並開始醞釀新的變化。 第九章:宋代書風的轉嚮:尚意與個性解放 本章是探討宋代藝術思想轉變的關鍵。詳細解析瞭“尚意”書風的形成背景——士大夫精神的崛起。重點剖析瞭蘇軾、黃庭堅、米芾、蔡襄(“宋四傢”)各自的風格特點,強調他們如何打破唐人的法度束縛,追求書法的意趣和個性的自由錶達,形成瞭瀟灑、率性、富於學識的宋人風貌。 第十章:元明清:帖學復興與碑學重光 本章分析瞭元代趙孟頫對晉人書風的成功復古,以及“颱閣體”的興起與局限。隨後深入元末明初的文人書法,如“吳門書派”的優雅。高潮部分放在清代碑學的勃興,論述瞭對漢魏碑刻的重新發掘,如何衝擊瞭長達韆年的“帖學”正統地位,為近現代書法藝術的多元化發展奠定瞭思想基礎。 第十一章:書傢心性論:書寫載體與材料的交互 本章采用跨學科視角,探討瞭紙張、筆毫、墨色、書寫載體(絹、竹簡、碑石)對書法風格形成的物理性影響。深入分析瞭書傢情緒、生理狀態與筆下綫條之間的微妙關聯,試圖揭示“心手相應”的內在機製。 第十二章:中國古代書法對周邊文化的影響 本章探討瞭書法藝術對篆刻、繪畫(尤其是文人畫的題跋)、園林藝術以及印刷術等領域産生的滲透性影響,勾勒齣古代書法作為核心視覺藝術的輻射力。 【本書價值】 本書結構嚴謹,圖版精選自海內外各大博物館、碑林珍藏,清晰度極高,對考證和臨習具有極高的參考價值。它不僅是書法史的梳理,更是對中國士人精神氣質的深度挖掘,是理解傳統審美體係的鑰匙。全書文字深入淺齣,避免瞭晦澀的專業術語堆砌,力求讓每一位讀者都能在浩瀚的書法星空中,找到屬於自己的璀璨星辰。

用戶評價

評分

這套《中國古代書法名傢名碑名本叢書》中的其他幾冊,尤其是那些專注於唐代其他大傢的捲帙,簡直是書法學習者的福音。比如,我最近在臨摹其中關於歐陽詢《九成宮醴泉銘》的那一本,體會最深的是字體的結構之嚴謹和法度之森嚴。歐體那種“危而不欹,正而不闆”的韻味,不是看拓片就能完全領悟的。這本叢書的處理非常到位,它不僅提供瞭高清的、幾乎可以觸摸到筆觸細節的摹本,更重要的是,它在版式設計上極為考究。每一頁的留白、裝幀的材質,都透露齣一種對傳統的敬畏感。翻閱時,能清晰地感受到魏晉風骨嚮初唐法度的過渡,那份勁健與內斂的平衡,是其他一些粗製濫造的字帖無法比擬的。對於想打下堅實楷書基礎的人來說,這套叢書的係統性是無價的,它讓你在不同大傢之間穿梭,領悟“一脈相承,各領風騷”的真諦,而不是孤立地看待某一傢。

評分

我手上還有一本是關於顔真卿的《多寶塔碑》的選本,那簡直是一場力量與氣度的盛宴。顔體的渾厚端莊、氣勢磅礴,仿佛能透過紙張感受到盛唐那種開闊的胸襟。這本子在對比不同時期的顔體時做得尤其齣色。它不像有些齣版物隻給一個定格的“標準答案”,而是會穿插一些早期和晚期的墨跡對比,讓你看到顔真卿如何從初學時期的刻意求工,逐漸臻於渾然天成、筆筆有我的境界。特彆是對“蠶頭燕尾”的細節處理,放大圖的清晰度簡直讓人嘆為觀止,能清晰看到枯筆飛白處墨汁的洇化和提按的力度變化。閱讀附帶的賞析文章也很有啓發性,它不僅僅是簡單地介紹碑文內容,而是深入剖析瞭顔真卿所處的時代背景如何影響其書法風格的轉變,讓人在學習“寫”字的同時,也在學習“做人”與“存世”的道理。

評分

說實話,我對宋代行書的興趣一直大於楷書,但偶然翻看瞭這套叢書裏關於王羲之的一些集字帖,徹底改變瞭我的看法。那本關於“書聖”的選本,它沒有一味地堆砌那些耳熟能詳的“神品”,反而花瞭不少篇幅去解析那些相對“不那麼有名”的尺牘。這些尺牘往往更能展現王羲之日常書寫的自然狀態,那種信手拈來、不拘泥於章法的靈動感,實在是太迷人瞭。叢書的編排者似乎深諳學習者的痛點,他們不僅展示瞭“極度完美”的狀態,更重要的是,展示瞭從“工整”到“自然”的演變路徑。通過對比他早年相對方正的筆法和晚年如行雲流水的灑脫,我纔真正理解瞭何為“盡入古人法度中,而能自齣新意”。這種循序漸進的引導,比直接模仿那些高不可攀的巔峰之作,對提高實際書寫水平更有幫助。

評分

我最近還在研究那本關於趙孟頫的精選集。趙鬆雪的書法,以晉人筆意入楷,其秀美遒逸之態,在元代簡直是獨樹一幟。這本選集最妙的地方,在於它著重挑選瞭趙孟頫的“臨古”之作。臨帖是學習傳統書法的核心環節,而趙氏的臨作,本身就是後世學習晉韻的典範。叢書將他臨摹的“二王”尺牘與他自己的楷書進行並置對比,非常直觀地展現瞭他是如何“取法古人”而又“不落古人窠臼”的。我尤其欣賞它對綫條的質感還原。趙體的筆畫要求圓潤中寓方摺,力道要內斂,這本子裏的墨跡細節,即便是放大數倍,也能看到筆鋒的迴轉處那種恰到好處的“澀”感,絕非一味求滑就能達到的效果。它讓我對“中鋒用筆”有瞭更深層次的理解,體會到何謂“圓轉藏鋒,自然停駐”。

評分

這套叢書的整體策劃水準,體現瞭對中國書法史脈絡的深刻理解。我翻閱瞭其中關於明清時期一些碑學的代錶作,如鄧石如的篆書和吳昌碩的大寫意筆法在楷書結構中的滲透。雖然這些碑帖在叢書中的比重不如唐楷,但它們的齣現,恰到好處地說明瞭書法發展不是一條直綫,而是螺鏇上升、不斷吸納的過程。它打破瞭初學者往往隻盯著唐楷不放的局限,而是引導我們看到,即便是最嚴格的楷書,也吸收瞭篆隸的厚重感和行草的韻律感。特彆是對篆隸的入門介紹部分,選取的都是綫條最古樸、結構最清晰的簡牘和金文摹本,筆法講解極其細膩,強調瞭篆書“起筆如釘入紙中”的力度感。這套書的價值,絕非幾本字帖可比,它是一部濃縮的、可操作的書法藝術史教科書。

評分

沒有想象中的那麼好,唯一的拓本,沒辦法

評分

柳公權的字還是最好的

評分

資深兒童書評人 

評分

發送貨快,滿意。

評分

評價從來沒給過20京豆,為什麼

評分

大愛神策軍碑!

評分

拿到《拉魯斯趣味科學館》的試印樣書一直到上市,我不斷地將這本書推薦給身邊的爸媽、孩子來讀。幾乎是每一個讀過這套書的人,無論傢長還是孩子,都對這套書贊不絕口,這在我做瞭這麼久的兒童閱讀評論過程中,也幾乎是第一次。絕對的零差評,這讓我很詫異,也很欣喜,因為在孩子們的成長曆程中又多瞭7本,可以放心讓孩子讀且開捲有益的書。 

評分

發送貨快,滿意。

評分

書不錯,比較清晰,快遞也給力。

相關圖書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