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选版本 精准还原
汇聚极具代表性的名家名碑。优选各大机构馆藏珍品。首辑收入宋拓12种。原色、原大、原貌呈现。完整保留序、跋、题签。
欣赏 指导 精编 精校
组织高校书法专家进行书法欣赏与临习指导。标点释文,精审精校,帮助读者结合文本品味书法。
《神策军碑》,全名《皇帝巡幸左神策军纪圣德碑》。唐会昌三年(八四三)刻石,武宗朝宰相崔铉撰文,柳公权楷书。
左神策军为唐武宗时精锐之师,武宗巡幸该军时,左神策军指挥仇士良奏请立碑,以纪念左神策军拥立皇帝之功。
此碑极能体现柳体楷书匀衡瘦硬、骨力遒劲的特点,加之刻工精良,为历代书家所宝爱。赵明诚《金石录》曾着录《神策军碑》,且云分装两册,与今本相同。赵氏收藏经靖康战火而损失大半,后为南宋权臣贾似道收藏。此拓有贾氏“秋壑图书”“封”字朱文印。
贾氏家产查抄入官,此拓遂入南宋皇室。元朝时,此本归翰林国史院。明洪武六年(一三七三)入内库,并由朱元璋赐给其子晋王朱棡。明末清初,归大收藏家孙承泽。清代又经梁清标、安岐、张蓉舫、陈介祺等大家递藏,民国经蒋祖诒、陈仁涛、谭敬、陈澄中等名人收藏。一九四九年,陈澄中夫妇携此本及其他珍贵藏书定居香港。一九六五年,在周总理亲自过问下政府以重金将其购回,入藏北京图书馆(今国家图书馆)。
原碑早毁,国家图书馆藏此北宋拓本虽为残帙,实为传世孤本,亦为本次出版所据。册中有元代至清代著名书法家、收藏家鲜于枢、孙承泽、姚元之等人题记,钤“金匮堂精鉴玺”“翰林国史院官书”“晋府书画之印”“安仪周家珍藏”“仁涛”“北平孙氏”等印数十方。
说实话,我对宋代行书的兴趣一直大于楷书,但偶然翻看了这套丛书里关于王羲之的一些集字帖,彻底改变了我的看法。那本关于“书圣”的选本,它没有一味地堆砌那些耳熟能详的“神品”,反而花了不少篇幅去解析那些相对“不那么有名”的尺牍。这些尺牍往往更能展现王羲之日常书写的自然状态,那种信手拈来、不拘泥于章法的灵动感,实在是太迷人了。丛书的编排者似乎深谙学习者的痛点,他们不仅展示了“极度完美”的状态,更重要的是,展示了从“工整”到“自然”的演变路径。通过对比他早年相对方正的笔法和晚年如行云流水的洒脱,我才真正理解了何为“尽入古人法度中,而能自出新意”。这种循序渐进的引导,比直接模仿那些高不可攀的巅峰之作,对提高实际书写水平更有帮助。
评分我手上还有一本是关于颜真卿的《多宝塔碑》的选本,那简直是一场力量与气度的盛宴。颜体的浑厚端庄、气势磅礴,仿佛能透过纸张感受到盛唐那种开阔的胸襟。这本子在对比不同时期的颜体时做得尤其出色。它不像有些出版物只给一个定格的“标准答案”,而是会穿插一些早期和晚期的墨迹对比,让你看到颜真卿如何从初学时期的刻意求工,逐渐臻于浑然天成、笔笔有我的境界。特别是对“蚕头燕尾”的细节处理,放大图的清晰度简直让人叹为观止,能清晰看到枯笔飞白处墨汁的洇化和提按的力度变化。阅读附带的赏析文章也很有启发性,它不仅仅是简单地介绍碑文内容,而是深入剖析了颜真卿所处的时代背景如何影响其书法风格的转变,让人在学习“写”字的同时,也在学习“做人”与“存世”的道理。
评分这套《中国古代书法名家名碑名本丛书》中的其他几册,尤其是那些专注于唐代其他大家的卷帙,简直是书法学习者的福音。比如,我最近在临摹其中关于欧阳询《九成宫醴泉铭》的那一本,体会最深的是字体的结构之严谨和法度之森严。欧体那种“危而不欹,正而不板”的韵味,不是看拓片就能完全领悟的。这本丛书的处理非常到位,它不仅提供了高清的、几乎可以触摸到笔触细节的摹本,更重要的是,它在版式设计上极为考究。每一页的留白、装帧的材质,都透露出一种对传统的敬畏感。翻阅时,能清晰地感受到魏晋风骨向初唐法度的过渡,那份劲健与内敛的平衡,是其他一些粗制滥造的字帖无法比拟的。对于想打下坚实楷书基础的人来说,这套丛书的系统性是无价的,它让你在不同大家之间穿梭,领悟“一脉相承,各领风骚”的真谛,而不是孤立地看待某一家。
评分我最近还在研究那本关于赵孟頫的精选集。赵松雪的书法,以晋人笔意入楷,其秀美遒逸之态,在元代简直是独树一帜。这本选集最妙的地方,在于它着重挑选了赵孟頫的“临古”之作。临帖是学习传统书法的核心环节,而赵氏的临作,本身就是后世学习晋韵的典范。丛书将他临摹的“二王”尺牍与他自己的楷书进行并置对比,非常直观地展现了他是如何“取法古人”而又“不落古人窠臼”的。我尤其欣赏它对线条的质感还原。赵体的笔画要求圆润中寓方折,力道要内敛,这本子里的墨迹细节,即便是放大数倍,也能看到笔锋的回转处那种恰到好处的“涩”感,绝非一味求滑就能达到的效果。它让我对“中锋用笔”有了更深层次的理解,体会到何谓“圆转藏锋,自然停驻”。
评分这套丛书的整体策划水准,体现了对中国书法史脉络的深刻理解。我翻阅了其中关于明清时期一些碑学的代表作,如邓石如的篆书和吴昌硕的大写意笔法在楷书结构中的渗透。虽然这些碑帖在丛书中的比重不如唐楷,但它们的出现,恰到好处地说明了书法发展不是一条直线,而是螺旋上升、不断吸纳的过程。它打破了初学者往往只盯着唐楷不放的局限,而是引导我们看到,即便是最严格的楷书,也吸收了篆隶的厚重感和行草的韵律感。特别是对篆隶的入门介绍部分,选取的都是线条最古朴、结构最清晰的简牍和金文摹本,笔法讲解极其细腻,强调了篆书“起笔如钉入纸中”的力度感。这套书的价值,绝非几本字帖可比,它是一部浓缩的、可操作的书法艺术史教科书。
评分柳公权的字还是最好的
评分柳公权的字还是最好的
评分资深儿童书评人
评分三、这套书中绝对没有让孩子晦涩难懂的知识,丰富的画面让许多试读的孩子,即使识字量不多也能做到无障碍阅读。
评分书质量不错,字体清晰。
评分书质量不错,字体清晰。
评分资深儿童书评人
评分没有想象中的那么好,唯一的拓本,没办法
评分此用户未填写评价内容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