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动控制原理学习辅导——知识精粹、习题详解、考研真题(孙优贤 )

自动控制原理学习辅导——知识精粹、习题详解、考研真题(孙优贤 )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王慧,副主编 著,孙优贤,王慧,副 编
图书标签:
  • 自动控制原理
  • 控制理论
  • 考研
  • 孙优贤
  • 学习辅导
  • 习题详解
  • 知识点
  • 真题
  • 教材
  • 工程控制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思书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化学工业出版社
ISBN:9787122297143
版次:1
商品编码:12240127
包装:平装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7-11-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293
字数:504000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作为《自动控制原理》(孙优贤主编,书号978-7-122-11607-9)的配套学习辅导,本书紧紧围绕自动控制原理的知识点进行编写,内容与体例均方便读者自学。全书由9章正文与附录组成。正文的9章与配套教材完全一致,分别为:概述、连续时间控制系统的数学模型、线性系统的时域分析法、连续时间控制系统的稳定性与稳态误差、根轨迹分析法、频率特性分析法、线性离散时间控制系统分析与综合、线性定常系统的状态空间分析法、非线性系统分析。每章又由五个部分组成,即基本要求、知识点与重要公式、典型例题、习题(与配套教材中的习题相同)和自测题。本书在附录中给出了习题与自测题的参考答案,以及浙江大学控制科学与工程学院近年硕士研究生入学试题及参考答案。
本书可作为自动化类、电气信息类相关专业学生学习自动控制原理的辅导用书,对考研学生也是一本有益的参考用书。

作者简介

王慧,浙江大学控制系,教授, 从1991年起,面向浙江大学自动化专业的大四学生,开设“计算机控制系统”或“计算机控制系统及软件”课程,执教近二十年,主讲约500多学时;此外,在1999-2003年对浙江大学控制系的研究生主讲过“先进控制技术”课程,授课时间约50学时。从1997年开始至今,对浙江大学自动化专业的大三学生,开设“自动控制理论”课程,授课学时约达800多学时。从2002年开始,面向浙江大学电类大二学生主讲“信号与系统”,授课学时约150。平均每年指导浙江大学控制系4名大学本科毕业生的毕业论文工作。
长期从事复杂系统的建模、控制、仿真和优化的研究和产业化工作,研究兴趣包括工业对象和智能交通系统。作为项目负责人承担的国家项目有:“八五”、“九五”攻关项目子专题与专题各1项,863项目子课题1项,省自然科学基金1项。作为项目主要研究人员参与863项目3项,973项目1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4项,高校博士学科点专项科研基金1项。近年来在国内外学术刊物和国际会议上发表论文一百余篇。

目录

1概述1
1.1本章基本要求1
1.2本章知识点与重要公式1
1.2.1一些重要的概念1
1.2.2控制系统的基本结构形式2
1.2.3控制系统的分类2
1.2.4控制系统的组成与方块图2
1.2.5小结2
1.3典型例题精选3
1.4习题一7
1.5自测题一10

2连续时间控制系统的数学模型12
2.1本章基本要求12
2.2本章知识点与重要公式12
2.2.1动态系统的微分方程模型12
2.2.2基于泰勒级数展开的非线性系统线性化方法14
2.2.3相似系统14
2.2.4动态系统的状态空间模型15
2.2.5动态系统的传递函数模型16
2.2.6系统方块图16
2.2.7信号流图与梅逊公式17
2.2.8微分方程、传递函数与状态空间模型之间的相互转换19
2.2.9状态变换和状态变换中的特征值的不变性22
2.2.10小结22
2.3典型例题精选23
2.4习题二49
2.5自测题二56

3线性系统的时域分析法60
3.1本章基本要求60
3.2本章知识点精粹与重要公式60
3.2.1典型输入60
3.2.2微分方程的拉氏变换求解61
3.2.3控制系统的时域性能指标62
3.2.4一阶系统时域分析63
3.2.5二阶系统时域分析64
3.2.6高阶系统时域分析65
3.2.7常规控制器及其对系统的影响66
3.2.8状态方程的求解与分析66
3.2.9被控对象的实验建模67
3.2.10时域分析方法小结68
3.3典型例题精选69
3.4习题三78
3.5自测题三82

4连续时间控制系统的稳定性与稳态误差86
4.1本章基本要求86
4.2本章知识点与重要公式86
4.2.1稳定性86
4.2.2劳斯判据86
4.2.3稳态误差88
4.2.4反馈控制系统的“型”89
4.2.5稳态误差系数89
4.2.6等效单位负反馈系统90
4.2.7系统稳定性分析小结90
4.3典型例题精选91
4.4习题四98
4.5自测题四100

5根轨迹分析法102
5.1本章基本要求102
5.2本章知识点与重要公式102
5.2.1基本概念102
5.2.2绘制根轨迹的基本法则103
5.2.3广义根轨迹106
5.2.4基于根轨迹的系统性能分析107
5.2.5基于根轨迹的补偿器设计108
5.2.6根轨迹方法小结108
5.3典型例题精选109
5.4习题五130
5.5自测题五133

6频率特性分析法136
6.1本章基本要求136
6.2本章知识点与重要公式136
6.2.1频率特性的定义136
6.2.2频率特性的图示法136
6.2.3由对数频率特性曲线确定系统传递函数原则139
6.2.4奈奎斯特(Nyquist)稳定性判据140
6.2.5频域指标与时域指标的关系141
6.2.6频率特性分析方法小结142
6.3典型例题精选143
6.4习题六155
6.5自测题159

7线性离散时间控制系统分析与综合162
7.1本章基本要求162
7.2本章知识点与重要公式162
7.2.1采样过程与采样定理162
7.2.2Z变换基础162
7.2.3线性离散系统的数学描述及求解164
7.2.4离散系统的分析与设计167
7.2.5数字控制系统简介170
7.2.6离散控制系统小结170
7.3典型例题精选171
7.4习题七182
7.5自测题187

8线性定常系统的状态空间分析法190
8.1本章基本要求190
8.2本章知识点与重要公式190
8.2.1能控性及其判别190
8.2.2能观性及其判别191
8.2.3对偶系统及对偶原理192
8.2.4状态空间模型的几种规范型192
8.2.5线性定常系统的结构分解193
8.2.6状态空间描述与传递函数描述的关系195
8.2.7状态反馈控制195
8.2.8状态观测器196
8.2.9分离原理197
8.2.10最优控制基础197
8.2.11线性定常系统状态空间分析方法小结198
8.3典型例题精选198
8.4习题八216
8.5自测题220

9非线性系统分析222
9.1本章基本要求222
9.2本章知识点与重要公式222
9.2.1相平面分析方法222
9.2.2描述函数分析方法223
9.2.3李雅普诺夫(Lyapunov)分析方法225
9.2.4本章小结226
9.3典型例题精选227
9.4习题九237
9.5自测题239

附录240
附录1《自动控制原理》部分习题参考答案240
附录2各章自测题部分参考答案257
附录3浙江大学控制科学与工程学院近年硕士研究生入学试题263
附录4浙江大学控制科学与工程学院近年硕士研究生入学试题部分参考答案284

参考书目293

前言/序言

自动控制原理是国内外各高校自动化及相关专业最重要的专业基础课。本书抓住自动控制原理中最重要、最基础的知识点组织编写,目的是期望读者在课程或教材的理论学习之后,通过对本书的例题分析与习题练习,深刻领会自动控制原理的基本概念、定理和分析方法的精髓,更好地掌握这门具有普遍工程实际背景的专业基础课的知识。特别希望的是通过本书的练习,读者能举一反三地灵活应用,不但提高解题能力,而且提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控制科学与技术是一门随着科学技术与工程发展而不断向前发展的学科,且是与实际应用休戚相关的学科,徜徉在该学科最基础的自动控制原理知识海洋中,目标是为了将来打下扎实的基础,可以飞得更高更远。
本书为《自动控制原理》(孙优贤主编)(书号:978-7-122-11607-9)的配套习题集,全书共分九章,分别是概述、建模、控制系统时域分析、稳定性分析、根轨迹与频率特性两种图解分析方法、离散时间控制系统、状态空间方法以及非线性系统分析方法,涵盖了经典控制理论与现代控制理论的理论基础与基本原理。每章都由本章基本要求、知识点与重要公式、典型例题精选、习题与自测题几部分组成。从基本要求中,读者可以了解到该章对不同知识掌握的要求;而知识点与重要公式部分则简明扼要地介绍该章的重要概念、主要理论、常用的分析方法与计算公式等。特别要注意的是,由于它只是一种对知识点的简明概括,不是自动控制原理的教材,缺乏由浅入深、循序渐进式推导,故不能单独作为教材使用。典型例题讲解是本书的重点,可以帮助读者更好地掌握所学的相关知识点,有些求解方法不止一种,均配有说明以启发读者对问题的思考。
建议读者在读完例题精选后,尝试独立完成该章所附的习题与自测题,加强对该章知识点的掌握。本书的附录除给出了《自动控制原理》一书中每章习题与自测题的参考答案外,还包括了2003~2012年浙江大学控制科学与工程学院的自动控制原理研究生入学试题及参考答案。读者可以将这些题目用于测试自己对自动控制原理的掌握程度。2013~2015年浙江大学控制科学与工程学院的自动控制原理研究生入学试题及参考答案亦可提供给使用本书的读者,如有需要,请发邮件至cipedu@163.com索取。
本书由孙优贤院士主编,王慧教授副主编。其中,王慧教授负责第1、5章编写,徐正国副教授负责第2章编写,邵之江教授负责第3章编写,赵豫红副教授负责第4章编写,宋春跃教授负责第6章编写,周立芳副教授负责第7章编写,吴俊教授负责第8章编写、杨秦敏副教授负责第9章编写。王慧教授承担了附录的整理与全书的统稿工作,孙优贤院士负责全书内容的审阅与最终定稿。
在所配套教材2012年出版后的五年间,本书的编写得到了浙江大学本科生院、教务处、控制科学与工程学院领导与同仁以及使用该教材的控制科学与工程学院学生的大力支持;本书的初稿问世后,学院一些老师提出了很好的建议;在浙江大学控制科学与工程学院“自动控制原理”课程中也不断得到来自于学生的反馈意见。化学工业出版社的领导与编辑更是对本书的出版寄予了厚望,多次督促编者尽快完稿,为本书的顺利出版做出了许多努力。从教材到这本配套学习辅导,十年的时间,其中的点点滴滴,在此书付诸印刷之际,作为编者的我们唯有无穷的感激。
由于编者水平有限,书中不当之处,敬请读者批评指正,以便在下次印刷或再版时给予修正。

编者
2017年10月4日(中秋节)于杭州浙江大学玉泉校区
掌控世界的“看不见的手”:深入解析自动控制的奥秘 您是否曾对家电的智能响应感到惊奇,对工业生产中精密机械的协同工作赞叹不已,又或是对飞机起降时的平稳顺滑心生疑虑?这一切的背后,都跳动着一颗名为“自动控制”的强大心脏。它如同一个看不见的手,默默地在科技与生活的每一个角落编织着效率、精准与稳定。本书旨在为您揭开这只“看不见的手”的神秘面纱,带领您深入探究自动控制原理的精髓,理解它如何在现实世界中发挥作用,并为您在学习和科研的道路上提供坚实的支持。 揭开自动控制的面纱:从基本概念到系统分析 自动控制,顾名思义,是指在没有或仅有少量人工干预的情况下,使被控对象(例如一个温度传感器、一个马达、一个飞行器)的某个物理量(如温度、速度、姿态)按照预定的规律自动变化的理论和技术。它并非高不可攀的玄学,而是建立在严谨的数学模型和物理规律之上的一门科学。 本书将从最基础的概念入手,逐层深入,为您构建清晰的知识体系。您将首先接触到自动控制系统的基本组成要素:控制器、被控对象、传感器和执行器。理解它们各自的功能和相互作用,是掌握自动控制原理的基石。例如,在家用空调中,温度传感器负责“感知”室温,控制器根据设定的温度指令,发出指令给制冷或制热的执行器,从而实现室内温度的自动调节。 随后,我们将重点探讨系统建模。如何将复杂的物理过程用数学语言精确地描述出来,是进行自动控制设计的前提。您将学习到如何建立线性定常系统的传递函数模型,理解其在描述系统动态特性方面的核心作用。我们还将介绍微分方程模型,帮助您从更本质的层面理解系统的动态行为。通过这些模型,我们可以预测系统在不同输入下的响应,为后续的分析和设计奠定基础。 深入理解系统的动态特性:时域与频域的分析方法 了解了系统的模型之后,我们便能深入探究其动态特性。这就像了解一个人的性格,是急躁还是沉稳,是反应迅速还是略显迟钝。本书将带领您分别从时域和频域两个视角来分析系统的动态响应。 在时域分析中,您将学习如何利用单位阶跃响应、单位脉冲响应等典型输入信号,来刻画系统的瞬态性能,例如系统的稳定性、响应速度、超调量和稳态误差。理解这些指标,意味着您能准确地评估一个控制系统的优劣。例如,在机器人手臂的控制中,过大的超调量可能导致手臂摆动,影响精度;而过大的稳态误差则意味着手臂无法准确到达目标位置。 为了更深入地理解系统在高频和低频下的表现,我们还将引入频域分析。您将学习奈奎斯特稳定判据和根轨迹图等强大的分析工具。这些工具能帮助我们在不直接求解复杂的微分方程的情况下,直观地判断系统的稳定性,并了解系统对不同频率信号的敏感程度。这在设计高性能的伺服系统或抗干扰能力强的系统时至关重要。 让系统更稳定、更高效:控制器设计与综合 仅仅理解系统的特性还不够,我们的最终目标是设计出能够让系统按照我们意愿运行的控制器。本书将详细介绍各种经典的控制器设计方法。 您将学习到最基础也最常用的PID控制器(比例-积分-微分控制器)。虽然概念简单,但其精妙的组合却能应对绝大多数控制问题。我们将深入剖析比例(P)、积分(I)和微分(D)三个参数各自的作用,并提供系统性的整定方法,帮助您找到最优的参数组合,从而在稳定性和响应速度之间取得理想的平衡。 除了PID控制器,我们还将介绍超前/滞后校正、状态反馈控制等更高级的控制器设计技术。这些方法能够针对特定系统特性和控制目标,设计出性能更优越的控制器,例如提高系统的鲁棒性,使其在参数变化或外部干扰下仍能保持良好的性能。 从理论到实践:理解现代控制理论的脉络 除了经典的连续时间系统分析,本书还将为您铺展离散时间系统的理论基础。在数字化时代,计算机和微处理器在控制系统中的应用日益广泛,离散时间系统分析成为了现代控制理论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您将学习如何对离散系统进行建模和分析,并了解Z变换等关键工具。 此外,我们还将简要介绍现代控制理论的基石——状态空间方法。这种方法以其强大的系统描述能力和对复杂系统(如多输入多输出系统)的处理优势,在科学研究和工程实践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理解状态空间方法,将为您的进一步学习和研究打开更广阔的视野。 不仅仅是理论:掌握实际应用的钥匙 本书的编写宗旨是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在讲解每一个概念和方法的同时,我们都会尽可能地引用实际工程中的典型应用案例,帮助您将抽象的理论知识与生动的现实世界联系起来。从飞行器的姿态控制,到化工流程的温度和压力调节,再到电力系统的稳定运行,自动控制的身影无处不在。 通过本书的学习,您将不仅能够理解自动控制的原理,更重要的是,您将掌握分析和设计自动控制系统的基本方法和工具。这对于您在相关专业领域的学习、科研项目的设计,乃至未来的职业发展,都将提供强大的助力。 循序渐进,掌握精髓 本书的结构设计力求严谨且循序渐进,从易到难,由浅入深。我们相信,通过扎实的学习和反复的练习,您一定能够克服自动控制原理学习中的难点,掌握其核心精髓,真正理解并驾驭这门掌控世界的“看不见的手”。让我们一起踏上这段精彩的探索之旅吧!

用户评价

评分

对于准备考研的学生来说,了解历年真题的出题风格和考察重点至关重要。这本书的“考研真题”部分,可以说是为我量身打造的复习利器。它收录了非常具有代表性的历年真题,并且对每一道题都进行了详尽的解析。让我印象最深刻的是,作者在解析真题时,不仅仅是给出答案,更重要的是对题目背后的考点、难点、易错点进行了深入的剖析。例如,有一道关于根轨迹绘制的真题,作者不仅详细解释了如何根据系统的开环传递函数来绘制根轨迹,还深入分析了根轨迹的各种特性,以及参数变化对根轨迹的影响。这种“由题入点,由点及面”的解析方式,让我不仅仅是掌握了这道真题,更是对整个根轨迹的知识体系有了更深入的理解。这对于我备战考研,提高解题能力,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评分

作为一名考研党,我深知历年真题的重要性。这本书的“考研真题”部分,为我提供了一个非常宝贵的复习资源。作者不仅收录了近几年各大名校的考研真题,更重要的是对每一道真题都进行了深度解析。让我印象深刻的是,作者的解析不仅仅是提供答案,更是对题目背后的考点、难点、易错点进行了深入的剖析。例如,有一道关于系统建模的真题,作者不仅详细解释了如何根据物理模型来建立数学模型,还深入分析了不同建模方法的优缺点,以及在实际应用中需要注意的事项。这种“深度挖掘,触类旁通”的解析方式,让我不仅仅是掌握了这道真题,更是对整个系统建模的知识体系有了更深入的理解。这对于我备战考研,提高解题能力,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评分

这本书给我带来的惊喜,远超我最初的预期。我是一名本科生,在学习《自动控制原理》这门课程时,常常感到概念抽象,理解起来有些吃力。市面上的教材虽然内容详实,但在知识的梳理和重点的提炼上,总觉得不够直观。直到我偶然翻开这本《自动控制原理学习辅导》,仿佛一下子找到了指引方向的灯塔。首先,它的“知识精粹”部分做得尤为出色。作者以一种清晰、逻辑性极强的语言,将繁杂的理论知识分解成易于理解的单元。每一个核心概念,无论是系统建模、时域响应、频率响应,还是稳定性分析、根轨迹、状态空间等,都被提炼成了最精炼的要点。更重要的是,作者不仅仅是简单地罗列公式和定义,而是深入浅出地阐述了这些概念背后的物理意义和工程含义,这对于我这种初学者来说,至关重要。我尤其喜欢作者在解释闭环系统如何改善性能时,用到的类比和图示,瞬间就打通了我之前模糊的认知。比如,对于PID控制器,作者没有仅仅给出P、I、D的数学表达式,而是详细分析了它们各自的作用:P代表当前误差的比例,I代表过去的累积误差,D代表未来误差的变化趋势。这种由浅入深、由点到面的讲解方式,让我在短时间内就能掌握各个知识点的精髓,为后续的深入学习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它就像一本武林秘籍,将复杂的招式化繁为简,让原本令人生畏的武功变得触手可及。

评分

这本书给我最大的感受就是,它不仅仅是一本辅导书,更像是一位经验丰富的导师,能够预判到我在学习过程中可能遇到的困难,并提前给出解决方案。对于考研党来说,考研真题是必不可少的复习资料,而这本书提供的“考研真题”部分,则大大减轻了我的资料搜集和整理负担。真题的选择非常具有代表性,覆盖了近几年各大高校(尤其是有孙优贤教授相关背景的学校)的招生考试。更让我印象深刻的是,每一道真题都配有详尽的解析。这些解析不仅是答案的罗列,更是对考点、难点、易错点的深入剖析。作者会针对每一道题,分析它考察的核心知识点,以及出题人的意图。比如,对于一道关于状态空间法的题目,作者会首先回顾状态空间法的基本概念,然后分析题目中如何构建状态方程和输出方程,并给出求解系统响应的详细步骤,最后还会提示在解答这类题目时需要注意的细节,例如矩阵的运算和特征值的求解。这种对真题的深度挖掘,让我不仅仅是“刷题”,而是真正理解了考研命题的规律和趋势,从而能够更有效地进行复习。

评分

在我看来,一本优秀的辅导书,不仅仅是内容的堆砌,更重要的是它能否真正帮助读者建立起知识体系,并且能够灵活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这本书在这两方面都做得非常出色。在“知识精粹”部分,作者对自动控制原理的各个知识点都进行了系统性的梳理和讲解,逻辑清晰,条理分明。我尤其喜欢作者在讲解每一个概念时,都会先从其物理意义出发,再逐步过渡到数学模型,最后再给出具体的应用。这种“由表及里,由浅入深”的讲解方式,让我对每一个知识点都有了深刻的理解。而在“习题详解”部分,作者更是通过大量的例题,将抽象的理论知识与实际的解题技巧相结合。我记得有一道关于状态空间法的题目,作者不仅给出了详细的解题步骤,还分析了不同求解方法的优劣,以及在实际应用中需要注意的事项。这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讲解方式,让我不仅仅是掌握了这道题,更重要的是学会了如何将所学知识灵活运用到实际问题中。

评分

对于很多初学者来说,自动控制原理中的一些概念,比如“反馈”、“稳定性”、“系统阶数”等,都可能显得比较抽象和难以理解。这本书的“知识精粹”部分,在这一点上做得非常到位。作者以一种非常形象、生动的方式,将这些抽象的概念进行了阐释。我尤其喜欢作者在讲解“闭环反馈”时,用到的“驾驶汽车”的比喻。驾驶汽车时,我们会不断地根据路况和车速来调整方向盘和油门,这个过程就类似于闭环反馈。作者通过这样的类比,让我瞬间就理解了闭环反馈的本质。而且,在讲解一些复杂的数学模型时,作者也会穿插一些图示和表格,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公式背后的含义。这种“化繁为简,深入浅出”的讲解方式,让我对自动控制原理这门课程的恐惧感大大降低,学习起来也更加有信心。

评分

在学习自动控制原理的过程中,很多学生都会遇到瓶颈,那就是“理论会,但题不会做”。这本书的“习题详解”部分,恰恰解决了这个痛点。作者精选了大量具有代表性的习题,并且对每一道题都进行了详尽的解析。让我印象深刻的是,作者的解析不仅仅是给出答案,更重要的是它详细地展示了完整的解题思路和步骤。例如,在一道关于伯德图绘制的题目中,作者不仅仅是给出了最终的伯德图,还详细分析了每一个转折点是如何产生的,以及不同参数变化对伯德图形状的影响。这种“细节决定成败”的解析方式,让我受益匪浅。而且,作者还会指出一些常见的错误思路和陷阱,帮助我们避免在考试中犯同样的错误。这种“防患于未然”的解析方式,对于提高我的解题能力,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评分

学习一门课程,除了理论的理解,更重要的是实际操作和应用能力的培养。这本书在这方面做得相当出色。“习题详解”部分,不仅仅是提供了大量的练习题,更重要的是它提供了详细、清晰的解题思路和步骤。我经常遇到一些题目,自己尝试了好几次都无法找到正确的解法。这时候,我就会翻到书中的这部分,仔细研究作者的解题过程。让我印象深刻的是,作者在解题时,不仅仅是给出了唯一的标准解法,还会分析其他可能的解法,并指出它们各自的优缺点。这种“多角度、全方位”的解析,让我不仅仅学会了如何解这道题,更重要的是掌握了解决同类问题的通用方法和技巧。比如,在一道关于奈奎斯特判据的题目中,作者不仅详细解释了如何绘制奈奎斯特图,还深入分析了奈奎斯特判据的原理,以及它在判断系统稳定性时的作用。这种对每一个环节的细致讲解,让我受益匪浅。

评分

在学习自动控制原理的过程中,很多人都会被各种抽象的概念所困扰,比如“传递函数”、“零极点”、“稳定性判据”等等。这本书的“知识精粹”部分,恰恰是在这些最核心、最关键的知识点上,给予了最有力的支撑。作者在讲解这些概念时,并没有直接抛出复杂的数学公式,而是从最基本的物理模型出发,一步步推导出最终的数学表达。例如,在讲解伯德图时,作者并没有直接给出频率响应的公式,而是通过分析实际的RLC电路,解释了为什么在不同频率下,系统的增益和相位会发生变化。这种“由简入繁,由浅入深”的讲解方式,让原本枯燥乏味的理论变得生动起来。我尤其喜欢作者在讲解“稳定性”这个概念时,用了“平衡木上的小孩”这样的比喻,形象地说明了系统在受到扰动后,是会恢复到平衡状态,还是会逐渐偏离。这些生动的比喻,让我对抽象的数学概念有了更直观的理解,从而能够更好地掌握它们。

评分

我一直觉得,学习理论知识最终还是要回归到实际的解题应用上来。而这本书在这方面简直是无可挑剔。它的“习题详解”部分,是我最常翻阅的部分之一。题目类型非常全面,涵盖了从基础概念验证到复杂系统分析的各种题型。更让我惊叹的是,每一道题的解析都极其详尽,绝不仅仅是给出最终答案,而是层层递进地展示了完整的解题思路和步骤。作者不仅给出了标准的解法,还会分析不同解法的优劣,甚至会指出一些常见的错误思路和陷阱,这对于我这种容易在解题过程中“卡壳”的学生来说,简直是救星。我记得有一次,遇到一道关于根轨迹绘制的题目,我尝试了几种方法都不得要领,感到非常沮丧。翻到书中的这道题时,作者用了好几种不同的方法来解释如何判断渐近线的斜率和交点,还细致地分析了不同参数变化对根轨迹形状的影响。这种多角度、深层次的解析,让我不仅学会了这道题,更重要的是掌握了解决同类问题的通用方法和技巧。而且,书中还穿插了一些“提示”和“注意事项”,提醒我在解题过程中需要注意的关键点,这些细节真的非常贴心,能够有效避免我在考试中因为粗心而失分。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