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籍修复与装裱

古籍修复与装裱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陈宁 著
图书标签:
  • 古籍修复
  • 古籍装裱
  • 文物保护
  • 传统工艺
  • 修复技术
  • 装裱技术
  • 纸张保护
  • 书籍修复
  • 文化遗产
  • 古籍整理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思书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浙江摄影出版社
ISBN:9787551418317
版次:1
商品编码:12241836
包装:精装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7-08-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247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古籍修复与装裱》在梳理了古籍保护发展史之后,以案例分析的形式,对破损古籍具体情况具体分析,量身定制一套修复方案,在修复技艺的关节点上皆有文字说明,并配以一手图片资料,给读者*直观的感受。一册破损严重的古书,经过修复师的整治之后完好如初,延续寿命。书中大量古籍修复前后的对比图片,不由得让人佩服作者妙手回春的技艺。

作者简介

  陈宁,上海博物馆修复师。师从沪上名家,长期从事古籍文献修复装裱工作,有丰富的实践经验。2011年获得一届上海市古籍修复技能竞赛优胜奖的成绩。著有《古籍善本》(上海文化出版社)等。

内页插图

目录

序一
序二
第一章 中国古代对书籍的基本保护
第一节 皇家藏书、寺院藏书和民间藏书
第二节 古代对书籍的保护方式
第三节 中国书籍装帧与护书用品的发展与变化
第四节 奢华的书籍外衣——函套的基本用色及用材

第二章 古籍与函套的修复
第一节 古籍与函套的损坏原因
第二节 古籍与函套常见的破损情况及修复要求
第三节 常用修复工具
第四节 纸的选择和现代古法造纸
第五节 修复用纸、丝线与函套别子的染制
第六节 糨糊的制作、保存和使用

第三章 古籍修复案例
第一节 虫蛀现象的修复
第二节 鼠咬现象的修复
第三节 粘连现象的修复
第四节 糟毁现象的修复
第五节 书砖的修复

第四章 函套修复案例
第一节 夹板的修复
第二节 函套书签破损情况的修复
第三节 函套上发霉小洞的修复
第四节 函套缺失骨扦带与别子的修复
第五节 函套骨扦带损坏的修复
第六节 函盖处损坏的修复
第七节 函套中比较大的洞的修复
第八节 支离破碎的函套的修复
第九节 缺失函套板的修复
第十节 六合套的修复

第五章 碑与帖的修复案例
第一节 浅说碑、帖与拓片
第二节 经折装拓本虫蛀现象的修复
第三节 册页式拓本虫蛀现象的修复
第四节 册页式拓本老化现象的修复
第五节 整幅拓片粘连及磨损现象的修复
主要参考书目
后记

前言/序言

  书籍是人类知识和文化赖以传承的重要载体。中国文明源远流长,绵延不断,彪炳千秋,与古籍的保存、流传在很大程度上相为表里。古籍的保存常遭不幸,隋朝牛弘曾慨叹于“五厄”,明朝胡应麟同样为之扼腕,并增为“十厄”。兵燹人祸之外,自然损坏也使得古籍极其脆弱,不易存续,因而弥足珍贵。
  从博物馆、图书馆的角度看,古籍具有文献和文物双重属性。如何克服古籍的脆弱性,尽可能地延长其物理寿命,是文物保护工作者的重要任务。上海博物馆一直肩负着这样的工作使命,几代人为此不懈努力,兢兢业业,并且非常出色,达到很高的造诣。他们的工作,让古籍延年益寿,方便读者,造福人类,同时也使得上海博物馆文物修复的门类和技艺更加丰富多样。
  认识本书作者陈宁两年多了。上海博物馆设有敏求图书馆,内辟一间古籍修复工作室,现时的主人就是她。那天我是为了熟悉情况,一个人在地下二层走走看看,转到修复工作室时,陈宁正忙于工作。我发现她脸上的皮肤有点异样,一问,原来是因为过敏,过敏原正是那些漫长岁月中累积在古书中的尘螨。这次交谈时间并不长,但从陈宁的话语中,我听出了她对古籍修复工作的热爱,和她置身于这一行中深深的“感觉”。
  后来,在职代会小组交流等场合.又听过陈宁的发言,对她和上海博物馆古籍修复的情况有了更多的了解。在上海博物馆修复古籍的几位老专家相继退休以后,陈宁迅速地成长起来,成为挑大梁的角色。她的师傅既有上海博物馆的,也有来自馆外的,可谓转益多师。因为对古籍修复工作的专注、投入,她在专业上不断进步,取得成绩。曾与敏求图书馆原主任顾音海先生合著出版《古籍善本》(上海文化出版社),2011年8月获得上海市古籍保护中心颁授的“第一届上海市古籍修复技能竞赛优胜奖”。眼前这部题为《古籍修复与装裱》的新作,内容翔实,图文并茂,倾注了她近年来的大量心血,也蕴含了她来自实践的许多感受和识见。相信本书的问世,将增进人们对古籍修复、装裱这一传统技艺的认识,也有助于古籍修复、装裱专业人员的技能交流和经验总结。
  上海博物馆正面临人才队伍的新老交替。我期盼新的一代更快、更好地成长,“桐花万里丹山路,雏凤清于老凤声”。
书籍简介:尘封古韵的新生 这是一本关于时间、纸张与智慧的颂歌,一次深入探寻逝去时光痕迹,并以巧手与匠心赋予古籍重生命运的旅程。它并非罗列枯燥的修复步骤,也不是一部简单的技术手册。相反,它是一场跨越数百年历史的对话,一次与古代工匠精神的深度交流,更是对那些承载着民族记忆、知识精髓的脆弱生命的温柔唤醒。 我们常常在博物馆的展柜中,或者古籍善本的拍卖图录里,惊叹于那些历经沧桑却依旧风姿绰约的古籍。它们穿越了战火、水患、虫蛀、岁月的侵蚀,以一种近乎奇迹的方式,将先贤的智慧、民族的文化、历史的足迹,清晰地呈现在我们面前。然而,在这份惊叹的背后,有多少不为人知的辛劳与智慧,有多少精妙绝伦的技术与坚韧不拔的毅力,才得以让这些“国宝”重现光彩? 本书将带您走进古籍修复与装裱的神秘世界。您将了解到,古籍的“病症”多种多样,从细微的纸张泛黄、虫蛀孔洞,到严重的断裂、霉变、字迹模糊,甚至整部书籍的散架。每一部古籍,都像一位久病的老人,需要诊断其“病因”,才能对症下药。而修复师,便是这些“病者”的守护者,他们需要具备深厚的专业知识、敏锐的观察力,以及对古籍材料、工艺、历史背景的全面了解。 探寻古籍修复的艺术与科学 本书不会简单地介绍“如何粘合一张纸”,而是深入剖析古籍修复背后的艺术与科学。您将看到,修复师如何像医生一样,首先为古籍“问诊”。这包括对纸张纤维的材质分析,对墨迹化学成分的初步判断,对装帧方式的时代考证。不同年代、不同地域、不同材质的纸张,有着截然不同的特性,它们对修补材料的反应也各不相同。例如,宣纸的韧性与棉纸的细腻,决定了修复时所使用的纤维种类和粘合剂的配比。 接着,便是“治疗”的过程。这并非简单的填充与覆盖,而是对症下药,以“最小干预”为原则,最大限度地保留古籍的原貌与历史信息。您将了解到,用于修补纸张的“补纸”,并非随意裁剪,而是需要经过精心挑选,其颜色、厚度、纤维方向,都需与原纸张尽可能接近,以达到“天衣无缝”的视觉效果。而这些补纸,往往来自于同样古老的原料,或是经过特殊处理的现代纸张,它们承载着修复师对古籍生命力的尊重与延续。 在装裱方面,本书将带您领略其不亚于修复本身的精妙。装裱,不仅仅是将散乱的纸张固定在一起,更是对古籍整体形态的重塑与保护。您将了解到,从唐代的卷轴装,到宋代的经折装、蝴蝶装,再到明清时期的线装,每一种装帧方式都蕴含着独特的时代审美与实用考量。修复师需要根据古籍的形制、篇幅、使用习惯,选择最恰当的装裱方式,让古籍在获得坚固保护的同时,又不失其原有的韵味。 例如,线装的制作过程,本身就是一门精湛的手工艺。从选材(如用于书脊的绫、锦、纸等),到裁剪、折页、配页,再到最后的穿线、包角、压实,每一个环节都需一丝不苟。穿线的方式更是千变万化,一字线、十字线、祥云线、龟背线……不同的穿线方式,不仅影响着书籍的牢固程度,更增添了书籍的装饰美感。本书将详细解读这些穿线技法的奥秘,以及它们在古籍保护中的作用。 触碰历史的温度,感受匠人的温度 本书的价值,更在于它所传递的“温度”。它不是冷冰冰的技术讲解,而是通过对一个个真实案例的描绘,让读者感受到修复师们对古籍的深厚情感。您将看到,当一本破损严重的古籍,在修复师的精心呵护下,重新焕发生机时,那种成就感与满足感是多么的令人动容。这些修复师,他们并非追求名利,而是怀揣着对文化的敬畏,对历史的责任,默默地守护着这份宝贵的精神财富。 书中或许会描绘一位老修复师,他几十年来如一日,在寂静的工作室里,与古籍为伴。他的双手布满岁月的痕迹,却能以最轻柔的动作,修复最脆弱的纸张。他可能不善言辞,但他对每一部古籍的了解,却比对自己的儿女还要深入。他不是在工作,而是在与历史对话,在与书中的灵魂交流。 您还将了解到,古籍修复不仅仅是一项技术工作,更是一项需要高度耐心的艺术创作。修复师需要花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去研究、去尝试、去实践。他们需要忍受孤独,承受压力,但当看到那些承载着千年智慧的文字,在他们的手中重获新生时,一切的付出都变得值得。 跨越时空的文化传承 本书的意义,远不止于对古籍本身的保护。它更关乎文化的传承与发展。当古籍得到妥善的修复与保护,它们才能继续发挥其应有的价值,为后人提供学习、研究、借鉴的宝贵资源。它们是连接过去与现在的桥梁,是民族文化精神的重要载体。 通过本书,您将更深刻地理解,为何我们要如此珍视这些“老朋友”。它们承载着我们的祖先的智慧,记录着我们民族的辉煌与曲折。修复古籍,就是在修复历史,就是在守护文化。每一个被修复的古籍,都相当于一次成功的“时间旅行”,让遥远的过去,以清晰的面貌,重新展现在我们眼前。 本书将带领您一同踏上这段充满发现与感动的旅程。您将不仅学到知识,更将收获一份对文化的敬畏,一份对传统的尊重,以及一份对匠人精神的由衷赞叹。它将打开您认识古籍的新视角,让您感受到,在泛黄的纸页之间,蕴藏着如何磅礴的生命力与不朽的智慧。这是一本献给所有热爱历史、热爱文化、热爱知识的读者的书,它将激发您内心深处对传承与守护的渴望,让您相信,每一份微小的努力,都能汇聚成守护文明的磅礴力量。 无论您是历史爱好者,对古代文明充满好奇;还是文化学者,致力于民族文化的传播与研究;亦或是对精湛手工艺着迷的读者,本书都将为您带来一场精神的盛宴。它将让您明白,那些被时光尘封的古籍,并非只能静静地躺在库房里,它们有权利,也有可能,以更加鲜活的面貌,与我们对话,与未来对话。 让我们一同翻开这本书,一同感受古籍修复与装裱这门古老技艺的独特魅力,一同见证那些沉睡在时光中的瑰宝,如何在巧手与匠心中,完成一次又一次的“涅槃重生”。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书的检索系统做得非常人性化,尽管内容庞杂,但通过清晰的目录结构和索引,查找特定信息变得非常高效。我尝试着去寻找关于“霉斑清除”的具体方法,目录很快将我引向了专门的章节,里面列举了数种针对不同类型霉斑的化学或物理处理方案,每种方案都明确标注了适用的纸张类型和潜在风险。我喜欢它在介绍这些化学处理时所持的审慎态度,反复强调“安全第一”和“小面积测试”的重要性,这体现了一种高度的专业素养和责任感。而且,书末附带的术语对照表也极其实用,很多古代文献中的专有名词,都能在这里找到现代的解释,大大降低了阅读专业古籍的门槛。总而言之,这本书的实用性和知识密度都达到了一个极高的水准,无论是对于古籍的收藏者、图书馆工作人员,还是对传统工艺有浓厚兴趣的普通读者,它都能提供独特而宝贵的价值,是一本值得反复翻阅的案头宝典。

评分

我原本以为这会是一本枯燥的工具书,充满了晦涩难懂的专业术语,没想到作者的叙事方式极其平易近人,简直就像一位技艺精湛的老师傅在耳边娓娓道来他的心得体会。他将那些看似高深的修复流程分解成了清晰易懂的步骤,穿插着许多他在实际操作中遇到的趣闻轶事和“踩坑”经验。比如,他讲到如何判断一张残破的书页是否值得进行湿法处理时,那种谨慎和权衡,写得如同侦探小说一般引人入胜。文字中充满了对文化遗产的深厚情感,读起来让人感到一股暖流。他没有生硬地灌输知识,而是引导读者去思考“为什么要这样做”,而不是仅仅“怎么做”。这种对“匠人精神”的强调,远远超出了单纯的技术层面,更触及到了对时间、对历史的尊重。我尤其欣赏他对一些“非标准”修复案例的讨论,展现了修复工作极强的灵活性和创造性,让我意识到,面对独一无二的古物,没有绝对的公式,只有不断摸索和应变的智慧。

评分

这本书的内容结构安排得非常巧妙,它没有采用传统的“理论先行”的模式,而是从一个实际的案例入手,层层递进地展现了修复的各个环节。我感觉自己像是一个学徒,跟着作者走进了修复室,亲身经历了从“评估受损情况”到“打湿、拆页、剔蠹、补洞、覆褙”的全过程。章节之间的逻辑衔接非常自然流畅,前面讲的知识点,在后面的实操演示中立刻得到了印证,极大地增强了学习效果。比如,当讲到“砑光”这个步骤时,作者用对比的方式展示了处理前后书页光泽度的巨大差异,视觉冲击力很强。此外,对于不同材质的脆弱性分析也非常到位,读完之后,我对待任何纸质物品的态度都变得更加小心翼翼了。书中对于工具的介绍也十分详尽,那些小巧而精密的工具,每一个都有其特定的用途,让人对古人的智慧叹为观止。这本书的价值在于,它不仅教会了“如何修”,更教会了“如何看”——看懂古籍的“病症”和“脾气”。

评分

这本书的排版设计简直是一场视觉盛宴,从封面到内页的字体选择和留白处理,都透露出一种古朴而又精致的匠心。我特别喜欢它在介绍不同年代装裱风格时的插图,那些细致入微的线条勾勒,仿佛能让人触摸到纸张的纹理和丝线的温度。装帧本身也很有讲究,厚实的纸张拿在手里沉甸甸的,翻阅起来既有仪式感,又不失流畅。装裱技艺的介绍部分,文字描述得非常生动形象,即便是初学者也能大致想象出那些复杂的工序是怎样一步步完成的。作者对于材料的考究也让人印象深刻,无论是宣纸的种类、绫罗的质地,还是浆糊的配方,都做了详尽的阐述,让人感觉到这不仅仅是一本技术手册,更是一部对传统工艺的深度致敬。阅读过程中,我时不时会停下来,仔细端详那些彩图,那些历经沧桑的古籍被精心呵护的样子,着实令人心生敬畏。全书的色彩搭配非常和谐,米白色的纸张衬托着深沉的图文,整体散发着一种宁静而典雅的气质,非常适合在静谧的午后,泡上一杯清茶,慢慢品读。

评分

从历史文献学的角度来看,这本书提供了一个极为宝贵的视角,它将技术操作与文献流传史紧密地结合在了一起。作者不仅仅是修复师,更像是一位历史学家,他对不同朝代装帧形制的演变,例如从简册到经折装再到册页装的过渡,描述得清晰明了,并解释了这些形制变化背后的社会、文化动因。我印象最深的是关于“避讳”和“题跋”的处理章节,修复师在处理这些带有时代烙印的文字和痕迹时,如何权衡“恢复原貌”与“保留历史信息”之间的矛盾,这种深入的伦理讨论,让这本书的深度陡然增加。它不再是单纯的技能传授,而是上升到了文化遗产保护的哲学层面。通过阅读,我开始理解为何有些看似轻微的损伤,在修复时却需要付出极大的代价去谨慎对待,因为每一个修补痕迹都可能成为未来研究者解读历史的线索。这种对“物质载体”与“信息内容”关系的深刻洞察,非常令人折服。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