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清美文丛书收录《青泥莲花记》《忆语三种》《板桥杂记·续板桥杂记》《浮生六记》几种,都是以女性为主角:有追忆伉俪情笃,有悼亡爱侣音容,有记叙名妓风采,还有将古今奇女子的事迹汇于一编。在这些或长篇或短札,或明快或深情的文字中,各种女性的形象熠熠生辉,今天读来仍触动人心。本丛书选取优质的版本,加以简洁的注释,卷首还有来自学者、作家的导读与感悟,并有人物画家谭凤嬛女士为丛书绘制精美的工笔彩图,使书中的人物与场景更加生动直观地呈现出来。
《浮生六记》是清朝长洲(今苏州)人沈复著于嘉庆十三年(1808年)的自传体散文。内容以作者夫妇生活为主线,描述了平凡而又充满情趣的居家生活和浪游各地的所见所闻。文字独抒性灵,不拘格套,以深情直率的笔调叙述了夫妻“闺房燕昵之情意,家庭米盐之琐屑”,写出了夫妻间至诚至爱。
目录
重刊浮生六记序俞平伯〇〇一
卷一闺房记乐〇〇一
卷二闲情记趣〇三一
卷三坎坷记愁〇四七
卷四浪游记快〇七五
附录一序、跋、题记一一五
附录二伪作二卷(《中山记历》《养生记逍》)一二三
《浮生六记》卷一“闺房记乐”(节选)
余生乾隆癸未(公元1763年)冬十一月二十有二日,正值太平盛世,且在衣冠之家(指做官的富贵人家),居苏州沧浪亭畔。天之厚我,可谓至矣。东坡云:“事如春梦了无痕”,苟不记之笔墨,未免有辜彼苍之厚。因思《关雎》冠三百篇之首(指《诗经》,因其共存诗三百零五篇,故从《论语》开始即有“诗三百”之称。其开首第一篇为《关雎》,《诗序》云其“所以风天下,而正夫妇也。”),故列夫妇于首卷,余以次递及焉。所愧少年失学,稍识“之无”(据《唐书·白居易传》:“其始生七月能展书,拇指之、无两字,虽试百数不差。”在此处谦指识字不多),不过记其实情实事而已。若必考订其文法,是责明于垢鉴(沾满了尘垢的镜子)矣。
余幼聘金沙于氏,八龄而夭。娶陈氏。陈名芸,字淑珍,舅氏心余先生女也。生而颖慧。学语时,口授《琵琶行》,即能成诵。四龄失怙(失去了父亲),母金氏,弟克昌,家徒壁立。芸既长,娴女红(指女子所从事的编织、刺绣等工作),三口仰其十指供给,克昌从师,脩脯(脩、脯,皆指干肉。为古代的敬师之礼。后代指学费)无缺。一日,于书簏中得《琵琶行》,挨字而认,始识字。刺绣之暇,渐通吟咏,有“秋侵人影瘦,霜染菊花肥”之句。
余年十三,随母归宁(指女子出嫁后回娘家),两小无嫌,得见所作,虽叹其才思隽秀,窃恐其福泽不深,然心注不能释(指全心关注不能放下);告母曰:“若为儿择妇,非淑姊不娶。”母亦爱其柔和,即脱金约指(金戒指)缔姻焉。此乾隆乙未七月十六日也。
是年冬,值其堂姊出阁,余又随母往。芸与余同齿而长余十月,自幼姊弟相呼,故仍呼之曰淑姊。时但见满室鲜衣,芸独通体素淡,仅新其鞋而已。见其绣制精巧,询为己作,始知其慧心不仅在笔墨也。其形削肩长项,瘦不露骨,眉弯目秀,顾盼神飞,唯两齿微露,似非佳相。一种缠绵之态,令人之意也消。索观诗稿,有仅一联,或三四句,多未成篇者。询其故,笑曰:“无师之作,愿得知己堪师者敲成之耳。”余戏题其签曰“锦囊佳句”(典出李商隐《李贺小传》。谓唐代诗人李贺每骑驴出门,总领一小童,背一破锦囊,遇有佳句,即书投囊中。因李贺卒时年仅二十九岁,故作者认为自己所题之签非佳兆)。不知夭寿之机(短寿的先兆),此已伏矣。
是夜,送亲城外,返已漏三下,腹饥索饵,婢妪以枣脯进,余嫌其甜。芸暗牵余袖,随至其室,见藏有暖粥并小菜焉,余欣然举箸。忽闻芸堂兄玉衡呼曰:“淑妹速来!”芸急闭门曰:“已疲乏,将卧矣。”玉衡挤身而入,见余将吃粥,乃笑睨(斜着眼看)芸曰:“顷(刚才)我索粥,汝曰‘尽矣’,乃藏此专待汝婿耶?”芸大窘避去,上下哗笑之。余亦负气,挈老仆先归。
自吃粥被嘲,再往,芸即避匿,余知其恐贻人笑也。
至乾隆庚子(公元1780年)正月二十二日花烛之夕,见瘦怯身材依然如昔,头巾既揭,相视嫣然。合卺(古时夫妇成婚之日,将一个匏瓜剖成两只瓢,新娘新郎各执其一对饮,叫合卺。后即以合卺指代成婚)后,并肩夜膳,余暗于案下握其腕,暖尖滑腻,胸中不觉怦怦作跳。让之食,适逢斋期,已数年矣。暗计吃斋之初,正余出痘之期,因笑谓曰:“今我光鲜无恙,姊可从此开戒否?”芸笑之以目,点之以首。
……
重刊浮生六记序
俞平伯
重印《浮生六记》的因缘,容我略说。幼年在苏州,曾读过此书,当时只觉得可爱而已。自移家北去后,不但诵读时的残趣久荡为云烟,即书的名字也难省忆。去秋在上海,与颉刚、伯祥两君结邻,偶然谈起此书,我始茫茫然若有所领会。颉刚的《雁来红丛报》本,伯祥的《独悟庵丛钞》本,都被我借来了。既有这么一段前因,自然重读时更有滋味。且这书确也有眩人的力,我们想把这喜悦遍及于读者诸君,于是便把它校点重印。
书共六篇,故名“六记”,今只存《闺房记乐》以下四篇,其五、六两篇已佚。此书虽不全,而今所存者似即其精英。《中山记历》当是记漫游琉球之事,或系日记体。《养生记道》,恐亦多道家修持妄说。就其存者言之,固不失为简洁生动的自传文字。
作者沈复,字三白,苏州人,生于清乾隆二十八年,卒年无考,当在嘉庆十二年以后。可注意的,他是个习幕经商的人,不是什么斯文举子。偶然写几句诗文,也无所存心。上不为名山之业,下不为富贵的敲门砖,意兴所到,便濡毫伸纸,不必妆点,不知避忌。统观全书,无酸语、赘语、道学语,殆以此乎?
文章事业的圆成,本有一个通例,就是“求之不必得,不求可自得”,这个通例,于小品文字的创作尤为显明。我们莫妙于学行云流水,莫妙于学春鸟秋虫,固不是有所为,却也未必就是无所为。这两种说法同伤于武断。古人论文每每标一“机”字,概念的诠表虽病含混,我却赏其谈言微中。陆机《文赋》说:“故徒抚空怀而自惋,吾未识夫开塞之所由。”这是绝妙的文思描写。我们与一切外物相遇,不可着意,着意则滞;不可绝缘,绝缘则离。记得宋周美成的《玉楼春》里,有两句最好:“人如风后入江云,情似雨馀黏地絮”,这种况味正在不离不着之间。文心之妙亦复如是。
即如这书,说它是信笔写出的,固然不像;说它是精心结撰的,又何以见得?这总是一半儿做着,一半儿写着的;虽有雕琢一样的完美,却不见一点斧凿痕。犹之佳山佳水,明明是天开的图画,然仿佛处处吻合人工的意匠。当此种境界,我们的分析推寻的技巧,原不免有穷时。此《记》所录所载,妙肖不足奇,奇在全不着力而得妙肖;韶秀不足异,异在韶秀以外竟似无物。俨如一块纯美的水晶,只见明莹,不见衬露明莹的颜色;只见精微,不见制作精微的痕迹。这所以不和寻常的日记相同,而有重行付印、令其传播得更久更远的价值。
我岂不知这是小顽意儿,不值当作溢美的说法;然而我自信这种说法不至于是溢美。想读这书的,必有能辨别的罢。
一九二三,二,二七,杭州城头巷
手捧着《明清美文:浮生六记》,我仿佛置身于一个古色古香的庭院,空气中弥漫着淡淡的墨香和花香。这不仅仅是一本书,更像是一段穿越时空的旅程,一场与古人精神世界的对话。我购买这本书,是源于对明清时期文人生活方式的好奇,他们是如何在那个时代,过着相对闲适而又有品味的生活。我期待在这本书中,能看到关于他们日常生活细节的生动描绘,比如他们的饮食起居,他们的游历见闻,他们的交往应酬,以及他们如何通过笔墨来记录和表达内心的感受。我希望这些文字能够展现出一种“偷得浮生半日闲”的意境,一种淡泊名利、追求内心平静的生活态度。尤其是一些关于自然风光、山水景色的描写,我希望能够从中感受到作者对大自然的亲近与热爱,以及他们是如何将自然之美融入到自己的精神世界之中。这本选集,能否为我打开一扇通往那个时代文人心灵深处的大门,我对此充满了期待。
评分初见《明清美文:浮生六记》,便被它的书名所吸引。“浮生”二字,总带着一股看破红尘的洒脱,“六记”则又暗示着某种系列的叙事,让人忍不住想一探究竟。作为一名对古典文学有着浓厚兴趣的读者,我一直认为明清时期的散文是中国古典散文发展的重要阶段,它既继承了唐宋的优秀传统,又在各个方面有所创新。我希望这本选集能够精选出那些真正具有代表性的作品,能够展现出明清文人在文字运用上的独到之处,例如他们如何巧妙地运用譬喻、排比,如何通过细腻的白描手法勾勒出人物形象和生活场景。我特别关注那些描写女性生活、家庭琐事、以及文人雅集的篇章。我坚信,即使是再平凡的生活细节,在这些文人的笔下,也能绽放出动人的光彩。这本选集,若能让我领略到“闲适”、“恬淡”的文人风骨,能够让我感受到“诗意栖居”的生活状态,那将是我最大的满足。
评分书架上,这本《明清美文:浮生六记》安静地躺在那里,它的存在本身就像一个邀请,邀请我去探索那段遥远的岁月。我买它,并非因为它是畅销书,也不是因为书名有多么引人注目,而是因为它承载了我对明清文人生活的一种浪漫想象。我总是觉得,那个时代的人们,虽然生活条件可能不如今日便捷,但他们的内心世界却可能更加丰富。我渴望在这些文字里,找到一种与世俗喧嚣截然不同的宁静,一种超然物外的情怀。我期待看到文人们如何在仕途的压力与个人志趣之间找到平衡,他们是如何在书斋中寻觅精神的慰藉,又是在山水之间体悟人生的哲理。我希望那些篇章能像一扇扇窗户,让我得以窥见他们内心深处最真实的情感,他们的喜怒哀乐,他们的孤寂与欢愉。更重要的是,我希望从这些古老的文字中,汲取一些智慧,一些能够帮助我在这纷繁复杂的现代社会中,保持一份清醒与从容的力量。这不仅仅是一本书,更是我与历史对话,与先贤交流的桥梁。
评分这本《明清美文:浮生六记》在我手中翻动,沉甸甸的,仿佛握着一段流逝的时光。封面淡雅,透着一股子书卷气,隐约还能看到一丝泛黄的痕迹,像是穿越了几个世纪的信笺,带着历史的温度。我一直对明清时期的散文情有独钟,那是一种在细腻情感和精巧文字之间游走的艺术,不像唐诗那样张扬,也不似宋词那般婉约,它有着自己独特的沉静与力量。拿到这本选集,我最期待的便是其中收录的那些关于日常生活、文人雅趣、以及隐逸山林的篇章。我希望作者能展现出当时文人笔下那种“偷得浮生半日闲”的淡泊心境,或是记录下市井巷陌的烟火人间,又或者是描绘江南水乡的温婉风情。那些关于耕织渔樵、琴棋书画的描写,我更是翘首以盼。我总觉得,好的散文,就像一杯陈年的佳酿,初品时或许平淡无奇,但越品越能咂摸出其中的韵味,越能感受到作者的情感与思想,甚至能从中窥探到那个时代的社会风貌和人们的精神世界。这本选集,能否做到这一点,我心中充满好奇与期待。
评分《明清美文:浮生六记》,这个书名本身就充满了东方古典韵味,让我迫不及待地想翻开一探究竟。我之所以选择这本书,是因为我对明清时期文人的生活方式和精神世界充满了向往。我一直觉得,那个时代的人们,虽然没有现代科技的便利,但他们却拥有着一种更加纯粹和深沉的情感表达方式。我希望在这本书中,能够看到那些关于文人雅趣的描绘,比如他们是如何品茗论道,如何赏花抚琴,如何在书斋中消磨时光。我也希望能够看到一些关于日常生活细节的记录,那些看似琐碎却充满人情味的点滴,能够勾勒出那个时代的社会风貌和民俗人情。更重要的是,我期待能够在这本书中,找到一种超越世俗烦扰的宁静与智慧,能够从中汲取一些力量,帮助我在现代生活中保持内心的平和与独立。这本选集,能否让我感受到那种“偷得浮生半日闲”的意境,能否让我领略到“天人合一”的哲学思考,我拭目以待。
评分挺好的,看起来很不错的
评分书籍装帧精美,物流准时。
评分是以女性为主角:有追忆伉俪情笃,有悼亡爱侣音容,有记叙名妓风采,还有将古今奇女子的事迹汇于一编
评分商品很不错 价格也便宜 如有需要 还会买
评分很好很好很好很好很好很好
评分书很雅致,纸张也挺好。
评分名家插图,人文社又一新版。
评分语出“出淤泥而不染”,记录的都是风尘中的奇女子,可叹!
评分《浮生六记》是清朝长洲(今苏州)人沈复著于嘉庆十三年(1808年)的自传体散文。内容以作者夫妇生活为主线,描述了平凡而又充满情趣的居家生活和浪游各地的所见所闻。文字独抒性灵,不拘格套,以深情直率的笔调叙述了夫妻“闺房燕昵之情意,家庭米盐之琐屑”,写出了夫妻间至诚至爱。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