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叢書綜錄選注(套裝上下冊)

中國叢書綜錄選注(套裝上下冊) pdf epub mobi txt 電子書 下載 2025

羅誌歡 著
圖書標籤:
  • 中國叢書
  • 古籍整理
  • 文獻編纂
  • 文化典籍
  • 學術研究
  • 曆史文獻
  • 圖書史
  • 選注
  • 中華文化
  • 珍稀古籍
想要找書就要到 靜思書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頁
你會得到大驚喜!!
齣版社: 齊魯書社
ISBN:9787533332433
版次:1
商品編碼:12242501
包裝:平裝
叢書名: 曆史文獻與傳統文化叢刊
開本:16開
齣版時間:2017-08-01
用紙:膠版紙
頁數:662
套裝數量:2
字數:897000
正文語種:中文

具體描述

內容簡介

  上海圖書館所編《中國叢書綜錄》三冊,於1959年至1962年由原中華書局上海編輯所(今上海古籍齣版社)齣版,1982年稍作修改重印。
  《中國叢書綜錄選注(套裝上下冊)》目收宋代至民國間輯刊的叢書2797種,閤計子目38891種,從著錄體例和檢索體例來說,是目前*完備的叢書目錄,也是我國目錄學史上收書*多的書目,在同類書目中,尚無齣其右者。
  《中國叢書綜錄選注(套裝上下冊)》自問世以來,備受海內外學界推重,成為查閱古籍和古籍整理研究不可缺少的工具書。但由於編輯時間倉促,加之受館藏聯閤目錄範圍和性質局限,尚存在版本著錄不全、異名反映欠周、子目遺漏等問題。陽海清先生經過二十餘年的研究,撰成《中國叢書綜錄補正》(江蘇廣陵古籍刻印社1984年版),在一定程度上訂正瞭某些著錄上的訛誤,補全瞭某些版本、子目以及異名,有利於讀者的使用。但仍覺其美中不足,恰如陽先生所說的“還有一些問題,因一時尚無法查對,暫付存疑”。我從事古籍整理和編目工作多年,《中國叢書綜錄》是案頭必備工具書,受益良多,兼受《中國叢書綜錄補正》的啓迪,常思如何使這部巨編更臻完備,故不揣學識鄙薄,將在工作中積纍的資料加以整理,又參閱前人書目三十餘種和今人的新成果,結閤我們的館藏以及一得之見,裒輯成冊,以供讀者查閱。
  在著錄形式上,采用傳錄、敘錄、版錄和輯錄四種解題體例,從不同角度揭示叢書內容。傳錄即編撰者小傳,介紹編撰者生平與學術,間接揭示叢書的內容。敘錄即內容提要,直接揭示叢書的內容特徵以及成書過程。版錄重在增補叢書版本或輯考各種版本的異同,此本與他本的關係等。輯錄是采錄諸傢對叢書的評價,幫助讀者更全麵地瞭解叢書的內容。在著錄時,對上述四種體例綜閤運用,相輔相成,互為補充,使各種體例的解題功能得以發揮,更有效地體現其“辨章學術,考鏡源流”的作用。此種解題體例的大特點,就是檢一叢書,而該叢書的有關資料畢集其下,兼具叢書提要和版本目錄的功用,以助讀者之閱讀與研究。故我們對某一叢書進行著錄的過程也就是對該叢書有關資料進行搜集、整理和研究的過程。

目錄


編輯說明
編輯凡例

匯編·雜纂類
儒學警悟
百川學海
續百川學海
廣百川學海
考槃馀事
說郛一百二十弓
說郛續四十六弓
說郛一百捲
範氏奇書
文林綺綉
百陵學山
兩京遺編
紀錄匯編
漢魏叢書
廣漢魏叢書
秘冊匯函
三代遺書
寶顔堂秘笈
格緻叢書
秘書九種
程氏叢刻
廣快書
重訂欣賞編
津逮秘書
唐宋叢書
芝園秘錄初刻
奚囊廣要
璅探
綠窗女史
水邊林下
秘書二十一種
正誼堂全書
硯北偶鈔
說鈴
三華集
文氏五傢集
武英殿聚珍版書
奇晉齋叢書
述記
微波榭叢書
戴氏遺書
石湖紀行三錄
拜經樓叢書
硯雲
函海
經訓堂叢書
貸園叢書初集
紫藤書屋叢刻
龍威秘書
石研齋四種
岱南閣叢書
平津館叢書
汗筠齋叢書第一集
讀畫齋叢書
宛委彆藏
……

匯編·輯佚類
匯編·郡邑類
匯編·氏族類
匯編·獨撰類
類編·經類
類編·史類
類編·子類
類編·集類

精彩書摘

  《中國叢書綜錄選注(套裝上下冊)》:
  【傳錄】陶宗儀(1316-約1412)字九成,號南村,又號天颱,晚號泗濱老人。浙江黃岩縣人。元末舉進士不第,入明纍徵不就,遂絕意仕進,埋首讀書。曾師事張翥、李孝光、杜本諸人,詩格頗高。其務古學,工詩文,通書法。因傢貧,常從友人藉貸賈書或藉書抄錄。中年避世亂,隱居鬆江,以授徒為生。其弟子在泗涇之北,為之買地造屋,以著述終老。《說郛》乃其居鬆江時所輯成。著述有《輟耕錄》《書史會要》《四書備遺》《南村詩集》《古刻叢鈔》等十餘種。
  【敘錄】是編凡一百二十捲,收書一韆二百餘種。書名取自《法言·問神》“大哉!天地之為萬物郭,五經之為眾說郛”句。分類選輯漢魏至宋元的各種筆記匯編而成。內容包括曆代經史諸子、小說詩話、天文地理、筆記雜錄、誌怪傳奇、典章製度、山川風物、醫藥養生、琴棋書畫、茶酒筆硯、花鳥蟲魚、百工技藝等。所收之書,有的世無傳本,乃從類書中抄閤其文,節錄各書,僅存其大概。有的一書重齣,誤為兩書;有的書節外生枝,另立名目,分題數部;有的甚至有目無書。此乃其弊病也。然其中也不乏較為完整的著作,並保存瞭一些珍貴的史料。如杜寶《大業雜記》記隋煬帝營造東都,巡幸江都及在各地修建官苑之事,頗為詳明;裴庭裕《東觀奏記》敘唐宣宗時朝廷史事,首尾完備;元周達觀的《真臘風土記》較詳細地記載瞭柬埔寨吳哥時代的經濟文化和人民的生活狀況,是現存的同時人所寫的吳哥文化極盛時代的唯一著述,連柬埔寨本國也沒有一部詳述他們中古時代的書籍,同時也是研究中柬關係史的重要史籍;宋範緻明的《嶽陽風土記》敘其郡縣沿革、山川、古跡及遺聞佚事,簡明詳核,引據準確,乃宋人風土中之佳本。《說郛》中還有許多罕見難得之書,如《俗書證誤》,自宋以來流散已久,又彆無單行之本;王琚的《射經》、劉存的《事始》、馮鑒的《續事始》皆世無傳本,極為珍貴;陸遊的《老學庵續筆記》在《四庫全書總目》僅存其目,而《說郛》則有之;其他如《九州春鞦》《八王故事》《建康宮殿簿》《梁京寺記》等均賴此書而得以流傳。故鄭振鐸在《劫中得書記》中認為,《說郛》雖“所收雜糅之至,然古佚書賴之以存,不能廢也”。
  《說郛》所收之書和其他本有的有文字異同,有的不屬於同一源流,有的是佚書佚文,頗具校勘價值。清乾隆年間修《四庫全書》時,曾刊用此書進行校勘和輯佚。如《賈氏談錄》早已失傳,據晁公武《郡齋讀書誌》所載,原書有三十餘事,四庫館臣從《永樂大典》所輯缺略很多,後參校《說郛》《類說》有所補充,共得二十六事,使此書十有八九,幾成完帙。而“原敘”一篇,《類說》和《永樂大典》均不載,隻有《說郛》存其全文,得以補缺。另《愛日齋叢鈔》也是久佚之書,四庫館臣從《永樂大典》輯齣一百四十三條,《說郛》雖僅有二十三條,但其中有十條為《永樂大典》所無,使此書有所增益。道光間,錢熙祚輯刊《守山閣叢書》時,也曾用《說郛》本進行校勘。其中《步裏客談》一書除文字有異同外,還從《說郛》本增輯瞭四條。魯迅整理古代小說,對《說郛》本非常重視。《雲榖雜記》一書,《四庫全書》所收《永樂大典》本共一百一十條,而明抄本《說郛》有二十條為《永樂大典輿》本所無。魯迅利用明抄本《說郛》和《永樂大典》本逐句對勘,整理齣一個內容比較完整、字句比較準確的新校本。魯迅編輯《唐宋傳奇集》更多地利用瞭《說郛》本。其中的《趙飛燕彆傳》《梅妃傳》《綠珠傳》《隋遺錄》《迷樓記》《開河記》等,或從《說郛》本錄齣,或以《說郛》本參校,在整理古代傳奇小說方麵取得瞭很大成績。
  是編陶宗儀原本佚,元代又未曾刊刻,僅有明抄一百捲本流傳,其收書種、捲數已不可知。據陶宗儀好友楊維楨序及孫作的《滄螺集》均稱是編為一百捲。明代中期上海鬱文博為之刊行的一百捲本,雖湊閤捲數,但前人早已考定非宗儀原本。是編乃明末雲南姚安人陶珽為之重校的一百二十捲本,並續輯瞭四十六捲,收書五百六十餘種,附人前編。清順治三年(1646)宛委山堂據以重刊(世稱宛委山堂本)。至民國間,海寜張宗祥據京師圖書館所藏六種明抄本重加校訂,刊行一百捲本,收書七百二十五種(世稱涵芬樓本)。1988年,上海古籍齣版社將一百二十捲本、一百捲本及續編四十六捲本影印閤刊,末附書目索引,定名《說郛三種》,乃目前最完備的本子。
  是編既齣,後世多有取其子目匯印而另立書名者。莫友芝《鄙亭知見傳《中國叢書綜錄選注(套裝上下冊)》目》稱:“路小洲雲,坊中所售《五朝小說紀事》一書,即用《說郛》原闆移易次第改標行目為之者。”“又明人有書帕本,往往刷印此書數十種,即稱某叢書。餘嘗見《唐宋叢書》即是也。”除莫氏所言外,尚有《水邊林下》(題湖南漫士輯)、《續百川學海》等亦屬此類。書前有楊維楨序、鬱文博《校正說郛序》(明弘治九年)、李際期《重校說郛小序》(清順治三年)、王應昌《重校說郛序》(清順治四年)。
  ……
漢籍流芳:中國叢書精華考證與選注 中國素有“文獻之邦”的美譽,曆代圖書浩如煙海,其中叢書更是集錄前賢著作、傳揚學術思想的重要載體。自古以來,學者們編纂的各類叢書,猶如浩瀚星河中的璀璨星辰,照亮瞭中國文化的傳承之路。然而,由於年代久遠、流傳不廣,許多珍貴的叢書文獻麵臨著散佚、訛誤、解讀睏難等挑戰。 本書,《中國叢書綜錄選注(套裝上下冊)》,正是為瞭應對這一學術睏境而生,旨在梳理、考證並精選中國曆代具有代錶性和學術價值的叢書,通過詳實的考訂與深入的選注,為當代學者和文化愛好者呈現一個更加清晰、係統、易於理解的中國叢書全貌。本書並非對已有的某個特定叢書進行簡單收錄,而是對中國叢書史上的諸多重要編纂成果進行一次大規模的梳理與再創作,旨在構建一座連接過去與現在、通往古籍深處的橋梁。 一、 叢書的緣起與發展:中國學術思想的編年史 中國叢書的編纂並非一時興起,而是伴隨著中國學術思想的發展而不斷演進的。從早期零星的文集匯編,到後來規模宏大的百科全書式叢書,其背後摺射齣的是中國曆代文人對知識的渴求、對文化的珍視以及對思想傳承的責任感。 萌芽與早期形態: 早在先秦時期,就已齣現將同類著作或散篇文獻匯編成冊的初步形態。例如,《詩經》的收錄、《論語》的編纂,雖非現代意義上的“叢書”,卻已顯露匯集之意。漢代以後,隨著書籍的增多,私人或官方開始有意識地將某一領域、某一作者的著作或某一類文獻整理成集,如《史記》的“集解”、“索隱”、“正義”等,便是對史料的搜集與匯注,為後世叢書的編纂奠定瞭基礎。魏晉南北朝時期,文人雅士樂於收集前人作品,如陸機的《文賦》便提及“群言之集”。 繁榮與體係化: 到瞭宋代,隨著印刷術的興起,書籍的復製與傳播更為便利,叢書編纂進入一個前所未有的繁榮時期。官方設立的官修叢書,如《太平禦覽》、《冊府元龜》等,其規模之宏大、內容之豐富,令人嘆為觀止,它們不僅是文獻的寶庫,更是國傢文化政策的體現。同時,私人學者也積極參與,編纂齣大量具有個人學術風格和特定主題的叢書,如王應麟的《睏學紀聞》雖非傳統意義上的叢書,但其匯集考證前人典籍的特點,對後世叢書的編纂有啓發意義。 集大成與創新: 明清兩代是中國叢書發展的集大成時期。一方麵,齣現瞭如《永樂大典》這樣規模空前的類書,其收錄範圍之廣、內容之雜,幾近涵蓋瞭當時所能見的全部文獻。另一方麵,對於學術研究的精細化需求,催生瞭大量針對特定學術領域或特定思想流派的叢書,如《四庫全書》便是清代官修叢書的巔峰之作,其嚴謹的編纂體例和詳實的考證,成為後世叢書編纂的楷模。與此同時,各類文集叢刊、筆記叢書、學術思想專著匯編等也層齣不窮,滿足瞭不同讀者的閱讀需求。 近現代的傳承與挑戰: 近代以來,隨著西方學術體係的引入和中國傳統學術的轉型,叢書的編纂模式也發生瞭變化。一方麵,對傳統叢書的整理、影印、點校工作日益受到重視,旨在保存和傳播珍貴文獻。另一方麵,新的學術範式催生瞭以專題研究、斷代研究為基礎的新型叢書。然而,曆代叢書的龐雜、版本的多樣、考據的缺失,仍給研究者帶來瞭巨大的挑戰。 二、《中國叢書綜錄選注》的學術價值與意義 本書的編纂,正是基於對上述中國叢書發展脈絡的深刻理解,以及對當前學術研究現狀的準確把握。它不僅僅是一部簡單的文獻匯編,更是一次係統的學術梳理與再創造,其核心價值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麵: “綜錄”:全麵梳理,廓清迷霧 “綜錄”是本書的基石。我們力求對中國曆代重要的、有影響力的叢書進行全麵而係統的梳理。這包括但不限於: 官方編纂的綜閤性叢書: 如《太平禦覽》、《冊府元龜》、《永樂大典》、《四庫全書》等,這些叢書代錶瞭不同時代的國傢學術最高成就,是瞭解當時文化風貌的窗口。 學術性叢書: 如《說郛》、《龍龕手鑒》、《唐宋八大傢文鈔》等,這些叢書側重於某一類文獻或某一領域內的學術研究,如史料匯集、文學選本、語言學著作等。 專題性叢書: 如農學、醫學、法學、哲學等專門領域的叢書,它們是特定學科知識體係形成的重要見證。 文人編纂的私傢叢書: 如《唐詩紀事》、《宋元學案》等,它們往往帶有鮮明的個人學術旨趣和時代印記。 地方性叢書: 如各省、各府、各縣的方誌、文徵等,它們是瞭解地方文化和曆史的重要資源。 在“綜錄”的過程中,我們不僅羅列書目,更注重對每一部叢書的著錄信息進行考證,包括編纂者、成書年代、版本流傳、主要內容、學術地位等。對於難以考證的部分,我們將盡可能搜集相關史料,進行嚴謹的推斷,力求為讀者提供一個盡可能準確、詳盡的叢書概況。 “選注”:精選精華,深入解讀 “綜錄”之後,並非將所有文獻原封不動地呈現。真正的挑戰在於“選注”。中國叢書數量龐大,內容良莠不齊,許多文獻的價值需要經過審慎的甄彆。 精選標準: 我們選錄的叢書及其中的篇章,主要依據其學術價值、文獻價值、思想價值、代錶性以及稀見程度。優先選擇那些對於理解中國古代思想、曆史、文化具有重要意義,且不易獲得的文獻。同時,考慮到讀者的閱讀便利性,也會適當選錄一些具有典範意義、能夠代錶某一領域最高成就的篇章。 深入解讀: “選注”並非簡單的白話翻譯,而是涵蓋瞭多維度的解讀。 版本考訂: 對於同一篇文獻,可能存在多個版本,我們將依據相關研究,選擇最可靠、最權威的版本進行錄入。 校勘訛誤: 古籍流傳中難免齣現字詞訛誤、脫漏等情況,我們將參照相關校勘文獻,對原文進行必要的校訂,並注明校訂依據。 注釋疏解: 對於原文中齣現的生僻字詞、典故、曆史背景、學術概念等,我們將進行詳盡的注釋,力求準確易懂。注釋不僅包括字詞釋義,更會涉及文化背景、曆史事件、人物關係等,幫助讀者深入理解原文的深層含義。 題解背景: 對於重要的篇章或作者,我們還會撰寫簡要的題解,介紹其寫作背景、思想主旨、學術地位等,為讀者提供一個宏觀的認知框架。 學術評論: 在必要時,我們還會引用曆代學者對該文獻的評論,或進行簡要的學術評價,引導讀者進行更深入的思考。 “中國叢書”:聚焦本土,傳承文明 本書的核心在於“中國叢書”。我們聚焦於中國本土文化孕育齣的經典叢書,旨在發掘和傳承中華民族的優秀文化遺産。這包括瞭從先秦諸子百傢,到唐宋大傢,再到明清學者的各種著作匯編。通過對這些叢書的梳理和解讀,我們可以更清晰地看到中國古代學術思想的演變軌跡,體會中國古代文人的智慧與風骨。 三、 本書的構成與閱讀指南 《中國叢書綜錄選注(套裝上下冊)》分為上下兩冊,力求在內容安排上既體現整體性,又方便讀者查閱。 上冊: 主要側重於對中國古代(上古至明代)具有代錶性的、具有開創性或影響力的叢書進行梳理和選注。這部分內容將涵蓋早期哲學思想匯編、史學文獻集、文學總集、以及具有裏程碑意義的官修叢書等。 下冊: 則將重點關注明清時期更為精細化、專題化的叢書,以及近現代對古代叢書的整理與研究成果。這部分內容將涉及某一學派的經典匯集、某一領域的學術專著選錄、以及對前代叢書進行深入考訂和評價的作品。 在閱讀本書時,我們建議讀者: 1. 先概覽“綜錄”部分: 建立對中國叢書史的整體認識,瞭解不同時期叢書的特點和發展趨勢。 2. 根據興趣選擇“選注”篇章: 無論是對先秦諸子感興趣,還是對唐宋八大傢情有獨鍾,或是對某一學科的研究有需求,都可以根據目錄找到相應的篇章進行閱讀。 3. 善用注釋與題解: 閱讀過程中,遇到不熟悉的概念或典故,請及時查閱注釋。題解部分則能幫助您快速瞭解篇章的背景和核心思想。 4. 結閤學術研究: 本書雖然旨在普及,但也為深入研究者提供瞭寶貴的參考。您可以將本書作為研究某一領域或某一作者的起點,進一步追溯其原始文獻。 四、 結語 《中國叢書綜錄選注(套裝上下冊)》是一項浩大的工程,我們深知其間仍有不足之處。然而,我們懷揣著對中國古代文化深深的敬意,以及對學術傳承的責任感,希望通過這部著作,能夠為廣大學者和文化愛好者提供一個更便捷、更深入地瞭解中國叢書世界的窗口。我們期待本書的齣版,能夠激發更多人對中國古代典籍的興趣,推動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深入研究與傳承,讓漢籍流芳,文明永續。

用戶評價

評分

拿到這套《中國叢書綜錄選注》時,內心是既驚喜又期待的。作為一名對中國古典文獻情有獨鍾的普通讀者,我一直覺得,要真正瞭解中國古代思想文化的脈絡,閱讀那些被曆代學者整理、編纂、注釋的叢書是繞不開的必經之路。然而,傳統的叢書目錄浩如煙海,很多連書名都聞所未聞,更遑論去找到並深入研讀。這套《中國叢書綜錄選注》恰好填補瞭這一空白。它並非簡單地羅列目錄,而是進行瞭“選注”,這“選”字尤其關鍵。它意味著編者傾注瞭大量的心血,在海量的叢書中甄選齣最具代錶性、最能體現中國學術發展重要節點的作品,這極大地減輕瞭普通讀者“大海撈針”的負擔。而“注”則更是點睛之筆,它為讀者提供瞭理解這些古籍的鑰匙。我尤其期待看到編者是如何對這些經典進行解讀和引導的,是側重於考據,還是梳理其思想淵源,亦或是揭示其流變?這套書的齣現,無疑為我們這些業餘愛好者的文獻探索之旅增添瞭一道明亮的燈塔,讓我對未來的閱讀充滿瞭信心。

評分

作為一名對中國古典文化充滿好奇但又缺乏係統知識的讀者,我總覺得中國的古代文獻就像一座巨大而神秘的寶藏,裏麵藏著無數珍貴的寶貝,但入口太多,方嚮不明,常常讓我望而卻步。這套《中國叢書綜錄選注》,聽起來就像是一張藏寶圖,而且還附帶瞭一位經驗豐富的嚮導。我理解,“綜錄”可能意味著它會為我們勾勒齣中國古代各類重要叢書的整體輪廓,讓我們對這個龐大的文獻體係有一個整體的認識,知道有哪些主要的“礦脈”。而“選注”則更是讓我眼前一亮,這意味著編者不是簡單地羅列,而是進行瞭“精挑細選”,並且提供瞭“注釋”。我非常期待看到“選”的部分,它將如何從海量的叢書中選取那些最值得我們關注的作品?是根據其學術價值,還是其思想深度,亦或是其對後世的影響?而“注”的部分,我更期待它能夠為我們提供進入這些古籍世界的鑰匙。無論是對叢書背景的介紹,對其主要內容的梳理,還是對其中一些重要概念的解釋,我都相信這些“注”會極大地降低我們的閱讀門檻,讓我們能夠更輕鬆、更深入地去理解和欣賞這些寶貴的文化遺産。這套書,無疑為我這樣的普通讀者打開瞭一扇通往中國古代文獻世界的新大門。

評分

說實話,最初被這套書吸引,更多的是因為它的編纂體例。我之前接觸過一些古籍整理的成果,但很多都隻是簡單的影印或者校注,對於普通讀者來說,閱讀門檻依然很高。而“綜錄選注”這個名字,讓我看到瞭編者試圖建立一種更具導嚮性的閱讀體係。所謂“綜錄”,意味著它可能對某種類型的叢書有一個比較全麵的梳理,讓我們能夠窺見某一學派、某一領域在古代的發展全貌。而“選注”,則是在“綜錄”的基礎上,進一步進行瞭精選和解讀,這對於時間有限的現代讀者來說,簡直是福音。我猜想,這套書大概會從不同的維度,比如經學、史學、子學、集部,或者按朝代、按地域,來構建其“綜錄”的框架,然後精心挑選其中最具代錶性的叢書加以介紹和注釋。我非常好奇,編者是如何界定“代錶性”的?是依據其在學術史上的地位,還是其對後世的影響?亦或是在內容上的獨特性?這些細節決定瞭這套書的學術價值和閱讀趣味,我迫不及待想要翻開它,去探尋其中的奧秘,看看編者為我們構建瞭一個怎樣清晰而又引人入勝的中國叢書世界。

評分

我對於這套《中國叢書綜錄選注》的期待,更多地是來自於它所承諾的“選注”二字所帶來的可能性。在浩如煙海的中國古籍叢書中,很多都是集腋成裘,匯聚瞭前人的心血。然而,對於非專業的讀者來說,即便麵對一部完整的叢書,也常常會感到無從下手,不知道其中哪些內容是精華,哪些是需要重點關注的。而這套書的“選注”功能,恰恰是解決瞭這個痛點。它意味著編者在海量的叢書中,經過精心的篩選,挑選齣那些最能代錶某個時期、某個學派、某個領域重要成就的叢書,並且對這些選齣的叢書進行瞭“注”。我猜測,這個“注”會非常有價值,它可能是對叢書的時代背景、編纂目的、主要內容的一個概述,也可能是對其中一些重要篇章的解讀和分析,甚至可能包含一些學術史上的考辨。這樣的“注”,不僅能夠幫助我們快速地瞭解一部叢書的概貌,更能引導我們深入理解其學術價值和思想內涵。我期待,這套書能夠成為我們解讀中國古代學術思想的一個得力助手,讓我們在有限的時間內,獲得最豐富、最有價值的閱讀體驗。

評分

我一直有個睏惑,就是麵對琳琅滿目的中國古籍叢書,常常不知道從何入手。像是《漢魏六朝文》、《宋元學案》、《明清散文大係》等等,這些名字聽起來都很有分量,但具體包含哪些內容,它們各自的特色和價值又在哪裏,卻往往很難一下子抓住。而這套《中國叢書綜錄選注》,光是聽名字,就仿佛能解決我多年的糾結。我理解,“綜錄”可能是在宏觀上梳理瞭某些重要的叢書類型,讓我們對整個古籍叢書的版圖有一個大概的認知;而“選注”,則是在這個宏觀框架下,對那些真正有價值、有代錶性的叢書進行瞭“拔萃”和“解讀”。我特彆期待看到“注”的部分,它是否會提供一些背景知識,幫助我們理解這些叢書的成書背景、編纂體例?是否會選取其中最精彩、最精華的篇章進行賞析,引導我們領略古人的智慧?我設想,這套書可能會像一位學識淵博的長者,帶領我們漫步在古代文獻的寶庫之中,既有宏觀的指引,又有微觀的講解,讓我們在最短的時間內,對中國古代重要的叢書有一個係統而深入的瞭解,從而為我們進一步的深入閱讀打下堅實的基礎。

相關圖書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