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是《出土文献》系列辑刊的第十一辑,共收入演讲稿2篇、论文44篇、学术书评1篇,围绕“出土文献”的主题展开,时间上涉及从西周到秦汉的出土文献,内容上涉及古文字学、古文献学、训诂学、中国古代史、历史地理学等多个学科。本辑刊载了新出的“阜陵丞印”及重新公布的“太保戈”清晰彩色照片,具有一定的史料价值。
李学勤:在《清华大学藏战国竹简(柒)》成果发布会上的讲话
黄德宽:在清华简《算表》吉尼斯世界纪録认证仪式暨《清华简(柒)》成果发布会上的讲话
何景成:霸伯盂与周代皮币制度
张俊成:高青陈庄“齐公”诸器铭文及相关问题
黄锦前:应国墓地M257出土考史簋读释
谢明文:曾伯克父甘娄簠铭文小考
李树浪:新见杨国铜器及相关问题
黄益飞:安州六器考辨
柳洋:新见敬盘、敬盉铭文考释
王帅:斦史簋与唐聚新解
刘洪涛、李桂森:右中 鼎铭文补释
熊贤品:中子化盘年代研究平议
李家浩:十九年邦大夫史贾戈铭文考释
鞠焕文:重新认识一件特殊的有铭青铜兵器
程鹏万:方寸匕的形制及其容量研究
徐在国:新出韩、魏陶文辑録
高中正:古文字札记两则
刘传宾:楚系简帛文献“ ”、“ ”二形与“安”、“{焉}”二词对应关系研究
李美妍:论清华简《系年》中承接关系词“乃”和“焉”
罗小华:曾侯乙墓竹简中的车阵
魏栋:新出竹简与《左传》“爲简之师”正义
刘光:清华简《系年》第二十章所见晋、赵纪年新识
荆铃铃:先秦时期伊尹形象的演变
邓佩玲:清华简(伍)《殷高宗问於三寿》有关“智”、“利”、“信”三段简文考释
陈伟武:读清华简第六册小札
单育辰:清华六《子産》释文商榷
蒋琼杰:试説清华六《子産》中的“砫”
邬可晶 郭永秉:从楚文字“原”的异体谈到三晋的原地与原姓
王辉:説“越公其事”非篇题及其释读
石小力:清华简第七册字词释读札记
郑邦宏:读清华简(柒)札记
何有祖:里耶秦简“取寄爲佣”诸简的复原与研究
苏建洲:论《北大汉简(叁)?周驯》的抄本年代、底本来源以及成篇过程
张传官:北大汉简《妄稽》校读与复原札记
刘建民、漆雕梦佳:西汉竹书《妄稽》补释札记二则
王锦城、鲁普平:肩水金关汉简释文校补举隅
张显成、张文建:《肩水金关汉简(壹)》缀合七则
尉侯凯:肩水金关汉简缀合十三则
黄浩波:西汉左冯翊“徵”本作“澂邑”补证———兼论“澄城”的得名
李均明:五一广场东汉简牍“留事”考
周艳涛、张显成:《长沙尚德街东汉简牍》所见诏令商补一则
伊强:《苍山元嘉元年画像石题记》字词考释三则
陈荣杰:走马楼吴简“贼黄勳”考论
马孟龙:汉晋阜陵县地望再探———以新发现“阜陵丞印”封泥爲契机
王挺斌:关於“伐”字训爲攻治之义的问题
何家兴:读《夕惕藏陶续编》
“清华简”第七辑包括四篇竹简,即《子犯子余》、《晋文公入於晋》、《赵简子》和《越公其事》,前三篇较短,末一篇则特别长。这些篇和去年公布的第六辑一样,是关於春秋战国时期史事的。大家会记得,在清华简开始整理的时候,我们请专家们来开鉴定会,一致认爲简的性质是“经史一类典籍”。现在看来确实如此,第六、七辑的内容,如依《汉书?艺文志》,可归“六艺”的《春秋》类,如按後世的四部分法,则可归於史部,总之都是重要的佚籍。
……
作为一名业余爱好者,我通常需要花费更多时间来适应这种高度专业化的材料。但这第十一辑在版式设计和图录清晰度上做得非常出色,这极大地降低了“入门”的门槛。那些高质量的影印照片,即使是肉眼观察,也能感受到竹简的纹理和墨迹的层次感,这对非专业人士理解文字的“物性”非常有帮助。此外,附录中关于简牍出土环境和保护措施的简短报告也十分引人入胜,让我体会到这些珍贵材料背后的不易。如果说有什么小小的建议,或许是希望在正文旁能增加更直观的时代背景插图或地图索引,这样在阅读涉及地理概念或特定历史事件的文本时,能够更快地将文字信息与空间概念联系起来。不过瑕不掩瑜,就其作为基础文献汇编的定位而言,它的呈现方式已属一流。
评分这次的《出土文献》确实展现了我们国家在考古学和古文献学领域持续深耕的实力。我比较关注的是其中新整理出的几篇涉及春秋时期“职官体系”的材料。这些简牍揭示了当时一些地方小吏的实际职责范围,比传世文献中那种宏观的、概念化的描述要生动和具体得多。例如,有一个明确记载了某个特定城邑的“税收官”和“度量衡监管官”之间的职责划分边界,这对于理解早期国家治理的精细化程度提供了实证。每当我读到这些具体的操作流程时,眼前浮现的就不是僵硬的古人形象,而是活生生的、在日常事务中奔波的古代行政人员。这本书的价值就在于,它将历史从抽象的叙事中拉回到具体的、可触摸的社会实践层面,极大地丰富了我们对中国早期国家形态的认识,是理解中国古代政治和社会结构变迁绕不开的关键文本。
评分说实话,这次的《出土文献(第十一辑)》的质量,相较于前几辑,在某些方面给我带来了一些小小的“惊喜”——当然,这里的惊喜更多是指内容的丰富性和多样性。我最感兴趣的是其中关于楚简中新发现的数篇佚文,它们似乎为我们理解战国时期诸侯国之间的外交策略提供了全新的视角。以往我们多从《史记》等传世文献中窥见一斑,总感觉有些隔靴搔痒,但这些竹简上的直接记录,那种近乎于“一手信件”的原始质感,让人读来心潮澎湃。特别是其中一段关于某次军事调动的简文,其对后勤保障的细致描述,远比我们想象中要复杂得多,这颠覆了我对当时军事管理水平的一些固有认知。我花了整整一个下午,对着其中的拓片和释文反复推敲,试图还原出当时场景的真实面貌。这种“与古人对话”的感觉,是阅读二手研究成果永远无法替代的。希望未来的辑次能够继续保持这种高水准的材料供给,真正做到让地下宝藏持续发声。
评分这套《出土文献》的最新辑,从拿到手的那一刻起,我就被它厚重的分量和严谨的装帧所吸引。翻开扉页,那些清晰的影印件和详尽的释文,仿佛带着我们穿越回了那个尘封的年代。我个人对先秦史的关注点一直集中在礼制和思想的演变上,这一辑中的不少简牍材料,尤其是一些关于早期祭祀制度和贵族行为规范的记载,提供了远超以往文献的细节。比如,其中几篇关于“盟誓”文本的整理,其措辞之古奥、结构之复杂,让人不得不感叹古人语言的精炼与力量。阅读过程中,我常常需要对照着好几本研究的工具书,才能勉强跟上文献本身所携带的巨大信息密度。每一次对一个新出土符号的解读,都像是在黑暗中点亮了一盏小小的油灯,虽然光芒微弱,却足以照亮一角古代的真实面貌。总的来说,这不仅仅是一套书,它更像是一把钥匙,开启了通往理解早期中国社会形态和思维模式的秘密之门。对于专业研究者来说,这几乎是不可或缺的案头必备;即使是爱好者,也能从中咂摸出历史的醇厚味道。
评分我对古文字和版本学的兴趣略大于纯粹的历史叙事,所以当我翻到这本的后半部分,涉及到对几篇重要残损简册的“疑难字”考证时,简直是如获至宝。这辑的整理团队在处理那些模糊不清、断裂严重的片段时,展现了极高的学术审慎性。他们不仅给出了主要的释读方案,还详细列举了不同的可能性和旁证,这种不轻易下定论的治学态度,是真正值得称道的。我特别留意了他们对某几个结构相似的“形近字”的辨析,那段论述逻辑缜密,引用了多地相似的材料进行交叉验证,令人信服。坦白说,很多时候,出土文献研究的精髓就在于这些细微之处的校勘与辨析,它考验的不仅仅是学识,更是对材料本身的敬畏之心。这本书的校订工作,无疑达到了近年来同类出版物的顶尖水平,为后来的学者铺设了坚实的研究基础。
评分不错
评分不错
评分不错
评分不错
评分不错
评分不错
评分不错
评分不错
评分不错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