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土文献(第十一辑)

出土文献(第十一辑)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李学勤,清华大学出土文献研究与保护中心 编
图书标签:
  • 出土文献
  • 考古学
  • 历史文献
  • 古文字学
  • 中国古代史
  • 文献学
  • 文物
  • 学术研究
  • 辑佚
  • 古籍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思书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中西书局
ISBN:9787547513378
版次:1
商品编码:12244531
包装:平装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7-10-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424
字数:491000

具体描述

编辑推荐

适读人群 :广大读者
本书围绕“出土文献”的主题展开,时间上涉及从西周到秦汉的出土文献,内容上涉及古文字学、古文献学、训诂学、中国古代史、历史地理学等多个学科,学术价值很高。此外,本书还刊载了了新出的“阜陵丞印”及重新公布的“太保戈”的清晰彩色照片。

内容简介

本书是《出土文献》系列辑刊的第十一辑,共收入演讲稿2篇、论文44篇、学术书评1篇,围绕“出土文献”的主题展开,时间上涉及从西周到秦汉的出土文献,内容上涉及古文字学、古文献学、训诂学、中国古代史、历史地理学等多个学科。本辑刊载了新出的“阜陵丞印”及重新公布的“太保戈”清晰彩色照片,具有一定的史料价值。

作者简介

清华大学出土文献研究与保护中心由清华大学历史系与图书馆、化学系等单位共建,是一个将出土文献的研究与保护工作合而爲一的校级科研机构,出版有《清华大学藏战国竹简》(中西书局2010—2017年)等。

目录

李学勤:在《清华大学藏战国竹简(柒)》成果发布会上的讲话
黄德宽:在清华简《算表》吉尼斯世界纪録认证仪式暨《清华简(柒)》成果发布会上的讲话
何景成:霸伯盂与周代皮币制度
张俊成:高青陈庄“齐公”诸器铭文及相关问题
黄锦前:应国墓地M257出土考史簋读释
谢明文:曾伯克父甘娄簠铭文小考
李树浪:新见杨国铜器及相关问题
黄益飞:安州六器考辨
柳洋:新见敬盘、敬盉铭文考释
王帅:斦史簋与唐聚新解
刘洪涛、李桂森:右中 鼎铭文补释
熊贤品:中子化盘年代研究平议
李家浩:十九年邦大夫史贾戈铭文考释
鞠焕文:重新认识一件特殊的有铭青铜兵器
程鹏万:方寸匕的形制及其容量研究
徐在国:新出韩、魏陶文辑録
高中正:古文字札记两则
刘传宾:楚系简帛文献“ ”、“ ”二形与“安”、“{焉}”二词对应关系研究
李美妍:论清华简《系年》中承接关系词“乃”和“焉”
罗小华:曾侯乙墓竹简中的车阵
魏栋:新出竹简与《左传》“爲简之师”正义
刘光:清华简《系年》第二十章所见晋、赵纪年新识
荆铃铃:先秦时期伊尹形象的演变
邓佩玲:清华简(伍)《殷高宗问於三寿》有关“智”、“利”、“信”三段简文考释
陈伟武:读清华简第六册小札
单育辰:清华六《子産》释文商榷
蒋琼杰:试説清华六《子産》中的“砫”
邬可晶 郭永秉:从楚文字“原”的异体谈到三晋的原地与原姓
王辉:説“越公其事”非篇题及其释读
石小力:清华简第七册字词释读札记
郑邦宏:读清华简(柒)札记
何有祖:里耶秦简“取寄爲佣”诸简的复原与研究
苏建洲:论《北大汉简(叁)?周驯》的抄本年代、底本来源以及成篇过程
张传官:北大汉简《妄稽》校读与复原札记
刘建民、漆雕梦佳:西汉竹书《妄稽》补释札记二则
王锦城、鲁普平:肩水金关汉简释文校补举隅
张显成、张文建:《肩水金关汉简(壹)》缀合七则
尉侯凯:肩水金关汉简缀合十三则
黄浩波:西汉左冯翊“徵”本作“澂邑”补证———兼论“澄城”的得名
李均明:五一广场东汉简牍“留事”考
周艳涛、张显成:《长沙尚德街东汉简牍》所见诏令商补一则
伊强:《苍山元嘉元年画像石题记》字词考释三则
陈荣杰:走马楼吴简“贼黄勳”考论
马孟龙:汉晋阜陵县地望再探———以新发现“阜陵丞印”封泥爲契机
王挺斌:关於“伐”字训爲攻治之义的问题
何家兴:读《夕惕藏陶续编》

精彩书摘

“清华简”第七辑包括四篇竹简,即《子犯子余》、《晋文公入於晋》、《赵简子》和《越公其事》,前三篇较短,末一篇则特别长。这些篇和去年公布的第六辑一样,是关於春秋战国时期史事的。大家会记得,在清华简开始整理的时候,我们请专家们来开鉴定会,一致认爲简的性质是“经史一类典籍”。现在看来确实如此,第六、七辑的内容,如依《汉书?艺文志》,可归“六艺”的《春秋》类,如按後世的四部分法,则可归於史部,总之都是重要的佚籍。
……


《秦汉史研究:社会、经济与文化的新视野》 内容简介 《秦汉史研究:社会、经济与文化的新视野》是一部汇集了国内外顶尖秦汉史学者的最新研究成果的文集。本书聚焦于秦汉时期(公元前221年—公元220年)这一中国历史上承上启下的关键阶段,力求突破传统史学框架,从社会结构、经济模式、思想文化、法律制度等多个维度,对秦汉帝国的形成、运作及其历史遗产进行深入、细致的剖析。全书共收录十四篇独立且具有创新性的论文,构成了一个多层次、多视角的秦汉历史图景。 第一部分:帝国构建与制度创新 本部分着重探讨秦汉帝国制度的建立与演变,特别是中央集权体制的实践与适应。 《从郡县制到州牧制:秦汉地方行政的张力与调整》:本文通过对简牍、碑刻等一手史料的细致梳理,探讨了秦朝确立的郡县制在汉初的调整与优化。文章对比了郡县制与封国制的优劣,重点分析了汉武帝时期为加强中央集权而推行的“推恩令”对地方豪强势力的制约效果,以及东汉后期州牧设置背后的政治动机与实际效能。研究指出,地方治理并非一成不变的僵化体系,而是在中央权力与地方需求的动态平衡中不断演化的过程。 《秦代的“公文”与“私书”:书写实践中的权力边界》:本章聚焦于秦代官方文书(如律令、奏疏)的格式、用语和传播机制,揭示了帝国如何通过标准化的书写实践来确立其合法性与权威性。同时,文章也引入对私人信件、记事简的分析,探讨在严密的官僚体系下,个体交流的语言策略如何微妙地规避或反射官方意识形态。通过对比公私文书的语言特征,可更清晰地界定权力渗透的范围与民间反应的复杂性。 《汉代盐铁官营政策的经济学解析》:盐铁专营是秦汉国家财政的重要支柱。本研究运用现代经济学的分析工具,审视了汉武帝时期盐铁官营政策的初衷(筹集军费、抑制商人势力)及其在实际执行中产生的经济后果。文章探讨了国家垄断对地方物价、手工业发展以及农民生计的复杂影响,并对比了前后汉时期政策的微小变动,评估了其对帝国经济稳定的长期作用。 第二部分:社会结构与日常生活 此部分侧重于宏大叙事之外的社会阶层流动、家庭伦理以及普通民众的生活细节。 《汉代“义仓”的再考察:乡村互助与国家赈灾的交叠》:传统的史学观点常将义仓视为国家救济的纯粹体现。本文通过考察各地义仓的设立条例、管理人员构成以及粮食征收与发放的细则,发现义仓在很大程度上是地方士绅精英主导的乡村互助组织,国家权力仅在特定时刻或在特定区域进行干预。研究揭示了国家与地方权力在社会保障领域复杂的互动关系。 《从“孝”到“忠”:秦汉士人身份的伦理转变》:秦汉之际,儒家思想逐渐占据主流。本文细致比对了先秦儒家关于“孝”的论述与汉代官方推崇的“孝治天下”口号,分析了这种转变如何将家庭伦理内化为政治忠诚。通过分析《孝经》的传播方式和早期传记文学中对贤臣孝子的描绘,探讨了士人如何在维护家族利益与服从君主权威之间进行艰难的伦理抉择。 《中古早期交通网络中的“快马”与信息传递速度研究》:基于对官方驿站系统设置、差遣文书时限记录以及道路里程的考古数据,本文试图量化秦汉帝国的信息传递效率。研究将不同类型的官方文书(如军报、司法文书)置于既有的交通网络中进行模拟分析,讨论了信息延迟对帝国边疆治理和中央决策可能产生的影响。 第三部分:思想文化与宗教信仰 本部分深入探讨了秦汉时期的思想光谱,包括官方意识形态的塑造与民间信仰的生态。 《阴阳五行说在秦汉政治中的“工具化”应用》:黄老思想的衰落与董仲舒改造的阴阳五行学说的兴起,是汉代思想史的关键转折。本文超越了对五行学说的哲学探讨,转而关注其在“天人感应”理论框架下如何被政治化,用以解释王朝兴衰、合理化统治者的合法性。通过分析奏疏中对灾异的解释和对德政的论述,展示了该学说作为一种意识形态工具的强大效力。 《乐律与宇宙秩序:秦汉宫廷音乐的象征意义》:本章探究了秦汉宫廷中雅乐制度的重建与实践。作者认为,汉代对周代礼乐的复古并非简单的文化怀旧,而是通过对音高、节拍的精确控制,试图在听觉层面重现宇宙的和谐秩序,从而巩固帝国的“大一统”观念。文章结合出土的编钟、磬实物以及文献记载,重构了当时宫廷乐舞的仪式性场景。 《秦汉时期地方社神信仰的在地化特征》:与中央推崇的泰山封禅、天地祭祀不同,地方社神信仰是维系乡村社会稳定的重要力量。本文结合不同区域的考古发现(如小型祭祀遗址、地方碑刻),分析了地方神祇(如城隍、土地神)的形象演变,探讨了国家祭祀体系如何吸纳并规范地方性的自然崇拜,形成一个既统一又具地方特色的信仰格局。 第四部分:法律、军事与边疆 最后一部分关注秦汉法律的实践性、军事动员能力以及帝国对周边民族的关系。 《汉代“比”与“名”:法律条文的解释学困境》:秦汉法律的特点是条文繁复且多依赖于经验性的解释。本文选取若干重要的刑法案例进行深度剖析,重点研究了判官在运用“比”(类比)和“名”(罪名定义)原则时所面临的模糊地带。研究旨在揭示在缺乏完备成文法典的背景下,司法实践中的主观能动性如何影响了法律的实际执行力度与公平性。 《居延汉简中的屯戍与边郡社会生态》:依托居延、肩水汉简的丰富信息,本文描绘了汉代边郡屯戍士兵的日常生活、家庭关系、物资补给链条以及他们与当地土著居民的互动。研究特别关注了士卒服役期满后的去留问题,揭示了屯田制度在稳定边防、开发西北疆域中所扮演的关键角色。 《匈奴与汉:从战争到和亲的策略转向与认知偏差》:本章通过对比汉朝官方史书(如《史记》《汉书》)中对匈奴的记述与通过考古学、民族学研究得出的匈奴社会结构,探讨了汉朝处理北方边患的外交策略(和亲、战争、互市)的演变逻辑。文章认为,双方在对彼此社会结构和政治动机的认知上存在显著的偏差,这些偏差深刻影响了外交决策的有效性。 本书的成果不仅为秦汉史研究提供了新的史料解读路径,也为理解中国早期大一统国家的治理模式、社会韧性以及文化融合机制,提供了坚实的学术支撑。

用户评价

评分

作为一名业余爱好者,我通常需要花费更多时间来适应这种高度专业化的材料。但这第十一辑在版式设计和图录清晰度上做得非常出色,这极大地降低了“入门”的门槛。那些高质量的影印照片,即使是肉眼观察,也能感受到竹简的纹理和墨迹的层次感,这对非专业人士理解文字的“物性”非常有帮助。此外,附录中关于简牍出土环境和保护措施的简短报告也十分引人入胜,让我体会到这些珍贵材料背后的不易。如果说有什么小小的建议,或许是希望在正文旁能增加更直观的时代背景插图或地图索引,这样在阅读涉及地理概念或特定历史事件的文本时,能够更快地将文字信息与空间概念联系起来。不过瑕不掩瑜,就其作为基础文献汇编的定位而言,它的呈现方式已属一流。

评分

这次的《出土文献》确实展现了我们国家在考古学和古文献学领域持续深耕的实力。我比较关注的是其中新整理出的几篇涉及春秋时期“职官体系”的材料。这些简牍揭示了当时一些地方小吏的实际职责范围,比传世文献中那种宏观的、概念化的描述要生动和具体得多。例如,有一个明确记载了某个特定城邑的“税收官”和“度量衡监管官”之间的职责划分边界,这对于理解早期国家治理的精细化程度提供了实证。每当我读到这些具体的操作流程时,眼前浮现的就不是僵硬的古人形象,而是活生生的、在日常事务中奔波的古代行政人员。这本书的价值就在于,它将历史从抽象的叙事中拉回到具体的、可触摸的社会实践层面,极大地丰富了我们对中国早期国家形态的认识,是理解中国古代政治和社会结构变迁绕不开的关键文本。

评分

说实话,这次的《出土文献(第十一辑)》的质量,相较于前几辑,在某些方面给我带来了一些小小的“惊喜”——当然,这里的惊喜更多是指内容的丰富性和多样性。我最感兴趣的是其中关于楚简中新发现的数篇佚文,它们似乎为我们理解战国时期诸侯国之间的外交策略提供了全新的视角。以往我们多从《史记》等传世文献中窥见一斑,总感觉有些隔靴搔痒,但这些竹简上的直接记录,那种近乎于“一手信件”的原始质感,让人读来心潮澎湃。特别是其中一段关于某次军事调动的简文,其对后勤保障的细致描述,远比我们想象中要复杂得多,这颠覆了我对当时军事管理水平的一些固有认知。我花了整整一个下午,对着其中的拓片和释文反复推敲,试图还原出当时场景的真实面貌。这种“与古人对话”的感觉,是阅读二手研究成果永远无法替代的。希望未来的辑次能够继续保持这种高水准的材料供给,真正做到让地下宝藏持续发声。

评分

这套《出土文献》的最新辑,从拿到手的那一刻起,我就被它厚重的分量和严谨的装帧所吸引。翻开扉页,那些清晰的影印件和详尽的释文,仿佛带着我们穿越回了那个尘封的年代。我个人对先秦史的关注点一直集中在礼制和思想的演变上,这一辑中的不少简牍材料,尤其是一些关于早期祭祀制度和贵族行为规范的记载,提供了远超以往文献的细节。比如,其中几篇关于“盟誓”文本的整理,其措辞之古奥、结构之复杂,让人不得不感叹古人语言的精炼与力量。阅读过程中,我常常需要对照着好几本研究的工具书,才能勉强跟上文献本身所携带的巨大信息密度。每一次对一个新出土符号的解读,都像是在黑暗中点亮了一盏小小的油灯,虽然光芒微弱,却足以照亮一角古代的真实面貌。总的来说,这不仅仅是一套书,它更像是一把钥匙,开启了通往理解早期中国社会形态和思维模式的秘密之门。对于专业研究者来说,这几乎是不可或缺的案头必备;即使是爱好者,也能从中咂摸出历史的醇厚味道。

评分

我对古文字和版本学的兴趣略大于纯粹的历史叙事,所以当我翻到这本的后半部分,涉及到对几篇重要残损简册的“疑难字”考证时,简直是如获至宝。这辑的整理团队在处理那些模糊不清、断裂严重的片段时,展现了极高的学术审慎性。他们不仅给出了主要的释读方案,还详细列举了不同的可能性和旁证,这种不轻易下定论的治学态度,是真正值得称道的。我特别留意了他们对某几个结构相似的“形近字”的辨析,那段论述逻辑缜密,引用了多地相似的材料进行交叉验证,令人信服。坦白说,很多时候,出土文献研究的精髓就在于这些细微之处的校勘与辨析,它考验的不仅仅是学识,更是对材料本身的敬畏之心。这本书的校订工作,无疑达到了近年来同类出版物的顶尖水平,为后来的学者铺设了坚实的研究基础。

评分

不错

评分

不错

评分

不错

评分

不错

评分

不错

评分

不错

评分

不错

评分

不错

评分

不错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