灵魂之尘:意识的魔法

灵魂之尘:意识的魔法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英] 尼古拉斯·汉弗莱(Nicholas Humphrey) 著,李恒威,杨岸婷,李恒熙 译
图书标签:
  • 意识
  • 灵魂
  • 魔法
  • 灵性
  • 心理学
  • 哲学
  • 神秘学
  • 自我成长
  • 内在探索
  • 超自然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思书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浙江大学出版社
ISBN:9787308169882
版次:1
商品编码:12245734
包装:精装
丛书名: 神经科学与社会丛书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7-08-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200
字数:203000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在2016年夏初,我作为浙江大学哲学系的一位受邀客人,访问了中国。给我留下深刻印象的不仅是老师和学生们智力上的丰富练达,还有他们在精神层面上的深度——他们仿佛不只是从书本上,而且还从环绕的群山、湖泊和山林中汲取他们的哲学。这让我想起了19世纪英国画家塞缪尔·帕尔默(Samuel Palmer)的话:“自然之点滴通常因融入灵魂而愈发荣光。”
  现在李恒威教授、杨岸婷博士和李恒熙博士已经漂亮地完成了我的这本《灵魂之尘》的翻译工作,《灵魂之尘:意识的魔法》肯定还是一本“很英国”的书,但是我希望中国的读者能发现《灵魂之尘:意识的魔法》的理念易于理解,甚至是熟悉的。出于西方哲学的传统,《灵魂之尘:意识的魔法》的第1部分叙述了人类的作为意识孤岛的“自我”的发展,它在本质上是私人的,是不可剥夺让与的。但在第二部分我进一步转向了东方。我诉诸艺术家、诗人和神秘主义者的证词,来说明每一个个体如何向外投射自己的意识,从而突破其精神的孤岛,进入其可以与他人分享的感受和价值的魔法世界。

作者简介

  尼古拉斯·汉弗莱(Nicholas Humphrey),曾在牛津大学和剑桥大学担任职务,现为伦敦政治经济学院心理学荣誉教授。其著作包括《一个心智的历史》(A History of the Mind)、《看见红色》(Seeing Red)等。

目录

邀约

序曲
1.解释苏醒

第一部分
2.“像某种东西”
3.Sentition
4.兜圈子

第二部分
5.那又怎样?
6.存在
7.赋魅的世界
8.这就是我!
9.第一名

第三部分
10.进入灵魂生境
11.危险领地
12.欺骗死亡


注释
索引
致谢
译后记

精彩书摘

  《灵魂之尘:意识的魔法》:
  作为一个有意识的生物,现象意识是如何改变你的世界观从而改变你的生活方向的?我们一直在寻找这样的证据。我们已经看到首先它如何让你关注纯粹的存在并提高你活着的意愿,接下来它如何让你赋予外部世界的事物以价值和意义。
  我认为其间的结果充分解释了,为什么自然选择很可能在演化相当早的时期,至少是在我们的祖先成为人类很久以前,已经重新设计了感觉,以便赋予它现象品质。
  但故事并没有就此打住。就人类而言——现在我会说只有人类以及他们的近亲——结果是产生了一个更宏大层次上的回报:就是每一个有意识的个体恰好都发展出一个相当新的观念,即作为“自己”意味着什么。这个新的——并且过度膨胀的——自我概念产生于对意识效应的理智反思,部分是对早先所概括的那些效应的反思。
  那么理智反思是什么?我的意思是苦苦思索这些效应,沉思它们,反复检验它们,与朋友们讨论它们——事实上,这正是我们在这《灵魂之尘:意识的魔法》中一直进行的这种反思。也许你会反对说这样指望普通人太过分了,更不用说很久以前我们的祖先了。我不这么认为。事实是人类总的来说对于他们是谁以及是什么都太好奇,太感兴趣了,以至于不可能忽略意识提出的如此鲜明的大问题。如果人类可以是“婴儿床中的科学家”,那么他们也可以是婴儿床中的哲学家——并且一生都可以是哲学家。
  让我们回去再从核心自我开始。当你反思它,而不仅仅是经历它时,作为体验到是你自己的最为独特之处而打动你的是什么?
  我们已经讨论了感觉的一些非常显著的特征——时间的厚度等。但是有一个特征最为突出,我料想它比其他的都更让你印象深刻,这就是体验只能被你观察到,除此之外别无他人。这并不仅仅是它属于你,譬如说就像是你的车或你的腿,由于在你的控制之下,它们属于你;而是说它是绝对私人性的。在一个意识和另一个意识之间无门可通。每个人都只是直接地知道他或她自己的意识,而不知道其他任何人的。
  当你思考它时,这个超常的孤独感是显然的,甚至极为显然。而且你的确会思考它。我确信自童年时起你——以及其他每个人——都玩过因为无法知道别人的想法而去猜的游戏。以约翰·洛克(JohnLocke)著名的看见颜色的例子为例:你怎么知道当你看到一朵紫罗兰时你的颜色感觉并不像当另一个人看到一朵万寿菊时他或她的感觉?答案——这是一个从不要求一个伟大的哲学家去论证的答案——很简单,那就是你不知道,因为就像洛克所说的:“一个人的心智无法进入另一个的身体。”当然,很早以前你就不觉得这个结论新奇了。可是,不可否认在最初发现这一点时它是多么令人惊讶——而且无论你何时想到这一点,它都是那么令人注目:它并非简单地是一个有趣的戏弄,而是一个令人吃惊的形而上学的启示。
  的确,多么奇怪的一种状态!世界上没有任何其他东西像意识体验这样私人化。世界上任何其他东西都是以四维时空的各种形式组合在一起,基础物理学认为这对于描述这个宇宙就足够了。但是意识,看起来在本质上就是不一样。每个个体的意识都是一个隔离的世界,它们有自己的存在平面,就像宇宙学家有时幻想出来的“多重宇宙”中一个个独立的宇宙一样。忘记在一个有意识的自我与另一个自我之间那些敞开的门吧,似乎连穿越一个虫洞(wormhole)的可能性都没有。
  ……

前言/序言

  在2016年夏初,我作为浙江大学哲学系的一位受邀客人,访问了中国。给我留下深刻印象的不仅是老师和学生们智力上的丰富练达,还有他们在精神层面上的深度——他们仿佛不只是从书本上,而且还从环绕的群山、湖泊和山林中汲取他们的哲学。这让我想起了19世纪英国画家塞缪尔·帕尔默(Samuel Palmer)的话:“自然之点滴通常因融入灵魂而愈发荣光。”
  现在李恒威教授、杨岸婷博士和李恒熙博士已经漂亮地完成了我的这本《灵魂之尘》的翻译工作,这本书肯定还是一本“很英国”的书,但是我希望中国的读者能发现这本书的理念易于理解,甚至是熟悉的。出于西方哲学的传统,我在该书的第一部分叙述了人类的作为意识孤岛的“自我”的发展,它在本质上是私人的,是不可剥夺让与的。但在第二部分我进一步转向了东方。我诉诸艺术家、诗人和神秘主义者的证词,来说明每一个个体如何向外投射自己的意识,从而突破其精神的孤岛,进入其可以与他人分享的感受和价值的魔法世界。
灵魂之尘:意识的魔法 引言 自古以来,人类就对意识的本质充满了好奇与探索。我们感知、思考、记忆、梦想,这一切看似理所当然的内在体验,究竟从何而来?又将归于何处?《灵魂之尘:意识的魔法》并非一本描绘神秘力量或超自然现象的书籍,它深入探究的是我们之所以为“我”的根本——意识。这本书将带领读者踏上一段跨越科学、哲学、心理学乃至艺术的旅程,以一种前所未有的视角,解构和理解意识的深邃奥秘。 第一章:黎明时的低语——意识的起源与演化 本章将追溯意识在生命演化长河中的萌芽。从最简单的生物体对环境的反应,到复杂神经系统的出现,我们将探讨意识是如何一步步从物质基础中涌现出来的。我们将审视神经科学的最新发现,理解大脑结构如何支撑意识的运作,例如神经元之间的连接、脑电波的模式以及不同脑区的协同作用。同时,本章也会触及演化心理学的观点,思考意识的演化可能为生物体带来的适应性优势,以及它在生存竞争中的角色。我们将看到,意识并非凭空出现,而是生命体为了更好地理解和适应外部世界而逐渐演化出的复杂能力。 第二章:意识的织锦——感知、记忆与情感的交织 这一章将聚焦意识的构成要素,深入解析我们如何通过感官接收信息,如何储存和回忆过往,以及情感在意识体验中扮演的重要角色。我们将探讨视觉、听觉、触觉等多种感官如何协同工作,构建我们对世界的认知。我们会研究记忆的形成机制,从短期记忆到长期记忆,以及遗忘的可能原因,理解记忆如何塑造我们的身份认同。更重要的是,本章将深入探讨情感的神经基础和心理机制,解释喜怒哀乐等情绪如何影响我们的思维和行为,以及它们如何与意识体验深度融合,形成丰富多彩的内心世界。 第三章:内在的宇宙——自我、意识流与主观体验 “我”是谁?这个问题困扰了无数哲学家和思想家。《灵魂之尘:意识的魔法》将从科学和哲学的双重维度来探讨“自我”的本质。我们将剖析“意识流”的概念,理解我们思维是如何连续不断地流动的,以及这种流动如何造就我们连贯的自我感。本章还将深入研究主观体验的独特性,即为什么每个人的感受都是如此不同。我们将探讨主观体验的“感受性”(qualia),以及这种不可还原的内在感受如何成为意识的核心特征。我们会尝试理解,在浩瀚的宇宙中,我们个体是如何产生独一无二的内在世界的。 第四章:意识的边界——梦境、潜意识与意识状态的转变 本章将探索意识的非理性一面,以及它可能存在的不同层次和状态。我们将深入研究梦境的奥秘,理解睡眠中的大脑活动如何产生奇幻的景象和情节,以及梦境对我们的心理健康和创造力可能产生的影响。我们会探讨潜意识的概念,以及它如何影响我们的行为、决策和信念,尽管我们可能无法直接察觉。此外,本章还将审视意识状态的转变,例如冥想、催眠、药物影响以及精神疾病等情况,理解在这些特殊状态下,意识的运作会发生怎样的变化,从而拓展我们对意识可能性的认知。 第五章:意识的对话——语言、社会与共同意识 意识并非孤立存在,它深深地嵌入在社会和语言的结构之中。本章将研究语言如何成为意识的载体和塑造者,以及我们如何通过语言来表达和理解彼此的思想。我们将探讨社会互动如何影响我们的意识发展,以及群体意识和文化如何形成。我们将审视社会心理学的研究成果,理解个体意识在集体环境中的表现,以及人类是如何通过共同的价值观、信仰和期望来构建一个相互关联的社会网络。我们将认识到,我们的意识在很大程度上是社会性的,是在与他人的互动中不断被塑造和定义的。 第六章:意识的未来——人工智能、意识上传与存在的意义 随着科技的飞速发展,关于意识的未来也引发了广泛的讨论。《灵魂之尘:意识的魔法》将展望人工智能(AI)的发展,探讨机器是否有可能拥有真正的意识,以及我们该如何定义和判断这种可能性。我们将讨论“意识上传”的概念,即是否有可能将人类意识数字化并转移到其他载体上,以及这会带来怎样的伦理和哲学挑战。最后,本章将回归对人类自身存在意义的探索。在理解了意识的复杂性和奥秘之后,我们如何定义生命的价值?在浩瀚的宇宙中,我们个体意识的存在,又意味着什么?这本书将鼓励读者进行更深层次的思考,去寻找属于自己的答案。 结语 《灵魂之尘:意识的魔法》并非提供一套简单明了的答案,而是激发读者进行一场深刻的自我探索和对世界的新认知。它鼓励我们以好奇心和开放的心态,去审视我们最为熟悉却又最为陌生的内在世界。通过理解意识的起源、运作、边界和未来,我们不仅能更深刻地认识自己,也能更清晰地理解人类的处境,以及我们在这个宇宙中的独特位置。这趟旅程,或许没有终点,但每一步都将充满发现的喜悦。

用户评价

评分

我必须承认,刚开始接触这本书的时候,节奏上让我有些不适应。它不像那些追求肾上腺素飙升的商业小说,开篇娓娓道来,甚至可以说有些“慢”。但正是这份慢,孕育出了无与伦比的质感。作者对于环境和氛围的渲染,达到了近乎诗歌的境界。比如描写晨雾笼罩下的古老森林,那光影的变幻、湿度、寂静中的细微声响,都像是被精准地捕捉并固化在了纸上。更绝的是,故事中的“魔法”系统,完全打破了元素相克的刻板印象。它更像是一种对自然规律的深刻洞察和借用,而非单纯的咒语与火焰。角色的成长曲线也处理得极为真实,他们会犯错,会退缩,胜利往往是惨胜,而非主角光环下的碾压式胜利。这使得每一次小的突破都显得来之不易,也让读者更能共情角色的挣扎与欣喜。看完合上书本时,感觉到的不是一场刺激的冒险结束,而是一段深刻的人生体验的沉淀。

评分

这部作品无疑是近年来奇幻文学领域中一股强劲的清流,它没有陷入那些老套的王子复仇记或者龙与地下城的窠臼。作者的笔触细腻入微,对于世界观的构建更是令人拍案叫绝。我尤其欣赏那种潜移默化的叙事方式,它不像很多作品那样一开始就倾泻大量设定,而是通过角色的日常互动、他们对自身环境的观察和体验,层层剥开这个世界的神秘面纱。那种初读时略感晦涩,但随着情节推进,一切逻辑和关联豁然开朗的感觉,简直是阅读体验中的至高享受。书中对那些边缘人物——那些被主流社会遗忘的工匠、吟游诗人、甚至只是某个偏僻村落的守夜人——的刻画,饱含着一种深沉的同理心。他们或许没有惊天动地的力量,但他们的坚守、他们的智慧,构成了支撑这个宏大世界运作的底层结构。读到某些情节时,我甚至能闻到空气中泥土和篝火的味道,那种沉浸感是极其难得的。它更像是一部关于“存在”的哲学寓言,披着奇幻的外衣,内核却探讨着人类精神的韧性与脆弱。

评分

我通常不太喜欢探讨“文学意义”这类高深的话题,但我不得不说,这部作品在处理“宿命”与“自由意志”的辩证关系上,达到了一个极高的水准。它似乎在暗示,无论你如何挣扎,某些核心的命运轨迹是无法改变的,但真正决定一个人价值的,恰恰是他在既定框架内所做出的每一个微小的、充满人性光辉的选择。书中几位主要角色的命运走向,看似是被预言或诅咒所驱使,但你细读下去,会发现他们每一步的行动,都源于他们最深层的恐惧、爱恋或是贪婪。作者巧妙地将这些驱动力与宏大的世界走向结合起来,让读者在为角色的悲剧命运感到惋惜的同时,又不得不承认,他们是自己选择的产物。这种复杂的人性刻画,超越了一般的善恶二元论,呈现出一种灰色的、近乎真实的宇宙图景。读完后,我久久不能平复,它强迫你重新审视自己生活中的那些“必然”和“偶然”。

评分

说句实在话,这本书的文风是极其“古典”的,它毫不避讳地使用了大量结构复杂的长句和一些略显生僻的词汇。这在当今快节奏的阅读市场中,无疑是一种挑战。我刚开始读的时候,有好几次不得不停下来,回溯前面几句,确认语法的衔接和修饰成分的指向。然而,一旦你适应了这种韵律,你会发现这种文字密度带来的信息量是惊人的。它赋予了角色们一种庄重感和历史的厚重感。书中那些关于时间流逝、记忆腐蚀的段落,读起来有一种哲学家在低语的错觉。比如,关于某个古老文明的衰亡描写,没有堆砌战争场面,而是聚焦于最后一位祭司销毁最后一件圣物的那个瞬间,那种对“终结”的仪式感,比任何爆炸场面都来得震撼。它不是一本可以“刷”完的书,而是一本需要“品味”的书。

评分

这本书最让我震撼的地方在于其叙事视角的切换和驾驭。它并非局限于单一主角的视角,而是像一个全知全能的上帝之眼,时不时地切入到一些看似无关紧要的小人物的脑海中。这些碎片化的视角,如同散落在地面的宝石,单独看可能黯淡无光,但当整个故事线索将它们串联起来时,才会发现每一颗宝石都折射出关于权力、信仰或背叛的复杂光芒。尤其是在描写那些宏大的历史事件时,作者并没有采用史诗式的宏大叙事,而是通过几个亲历者的回忆和私信,构建出一种“历史的真相往往是多面且模糊的”这种高级的文学表达。这要求读者必须全神贯注,去拼凑那些半遮半掩的信息。对于那些习惯了清晰明了、黑白分明的奇幻故事的读者来说,这可能需要一些耐心,但一旦你进入了作者构建的这种叙事迷宫,你会发现自己在进行一场智力与情感的双重探险。

评分

跟随作者去了解意识的本源。

评分

了解多方面知识,开拓学习眼界,努力提升素质。

评分

不错的书,值得保存,待日再议

评分

不错

评分

跟随作者去了解意识的本源。

评分

跟随作者去了解意识的本源。

评分

不错的书,值得保存,待日再议

评分

不错

评分

跟随作者去了解意识的本源。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