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辑推荐
    
 因印刷批次不同,图书封面可能与实际展示有所区别,增值服务也可能会有所不同,以读者收到实物为准。
  
 
《中公版·2018河南省教师招聘考试辅导教材:教育理论综合知识》河南省教师招聘考试暂时没有统一的大纲和形式,因此,在备考时需要选择适用、实用、有针对性的辅导教材才能提高复习效率。编写立足河南省教师招聘考情,精心构建知识体系和选编真题,编写了本书。本书具有如下特色:   
立足典型真题   
在本书的编写中,融合了河南省各地区(包括郑州、洛阳、安阳、许昌、周口、新乡、三门峡、信阳等)的历年真题,在大量真题的基础上,总结归纳重要考点和知识体系,明确命题规律,透析命题趋势,并把结果体现于教材的讲解中,力求给考生更为有效的辅导。   
图书结构合理   
“思维导图”——每章(部分)内容前以“思维导图”的形式汇总了本章的内容框架,从整体上体现正文内容体系   
“考题再现、知识拓展、备考锦囊”——正文讲解中设置考题再现、知识拓展、备考锦囊板块,帮助考生直观呈现大量真题,做好知识补充,提供备考指导。   
“牛刀小试”——每章后以真题汇编的练习题供考生自我检测和练习。   
重点覆盖全面   
本书包括教育学、心理学、教育心理学、新课程改革、教师职业道德、教育法律法规六部分内容。在这些部分中,尽可能地涵盖了历年真题考点,突出考试重点。每部分内容都进行了深入浅出的讲解,对常考知识点做出细致讲解,并以下划线的形式标示了考查重点内容。                 
内容简介
   《中公版·2018河南省教师招聘考试辅导教材:教育理论综合知识》适用于河南省各地区教师(含特岗)的招聘考试。针对教育理论综合知识,本书的知识体系主要包含了教育学、心理学、教育心理学、新课程改革、教师职业道德、教育法律法规六部分内容。   
在内容讲解中,本书不断更新体系结构来适应考情变化,方便考生记忆和备考。例如,教学技能的相关知识,在教育学部分“教学”这一章节中作了较为详细的阐释;在教育心理学部分,把“教学设计”“课堂管理”和“教师心理”三个模块的内容,整合到“教学心理”这一模块进行讲解。这样的模块设计,遵从了知识本身的逻辑体系,也满足了真题考查趋势和要求。   
本书精简语言但不简化知识要点,在图书制作中去粗取精,为考生呈现全面考点,精华的讲解,一方面节省考生备考时间,另一方面能够突出复习重点。     
目录
   第一章教育与教育学(2)  
思维导图(2)  
考点梳理(2)  
第一节教育概述(2)  
第二节教育的历史发展(6)  
第三节教育学的产生与发展(12)  
牛刀小试(25)  
第二章教育的基本规律(27)  
思维导图(27)  
考点梳理(27)  
第一节教育与社会发展(27)  
第二节教育与人的发展(35)  
牛刀小试(41)  
第三章教育目的(44)  
思维导图(44)  
考点梳理(44)  
第一节教育目的概述(44)  
第二节我国的教育目的(48)  
牛刀小试(55)  
第四章教育制度(58)  
思维导图(58)  
考点梳理(58)  
第一节教育制度概述(58)  
第二节我国的学制(61)  
牛刀小试(66)  
第五章学生与教师(68)  
思维导图(68)  
考点梳理(68)  
第一节学生(68)  
第二节教师(72)  
第三节师生关系(79)  
牛刀小试(83)  
第六章课程(86)  
思维导图(86)  
考点梳理(86)  
第一节课程概述(86)  
第二节课程目标(92)  
第三节课程设计(94)  
第四节课程开发、实施与评价(97)  
第五节课程资源(100)  
牛刀小试(102)  
第七章教学(105)  
思维导图(105)  
考点梳理(106)  
第一节教学概述(106)  
第二节教学过程(107)  
第三节教学原则(112)  
第四节教学方法(115)  
第五节教学组织形式(121)  
第六节教学评价(125)  
第七节教学工作的基本环节(130)  
第八节教学模式(134)  
第九节教学技能(137)  
牛刀小试(150)  
第八章德育(153)  
思维导图(153)  
考点梳理(153)  
第一节德育概述(153)  
第二节德育内容(155)  
第三节德育过程(157)  
第四节德育原则(160)  
第五节德育的途径与方法(162)  
第六节德育模式(166)  
牛刀小试(167)  
第九章班主任与班级(171)  
思维导图(171)  
考点梳理(171)  
第一节班主任工作(171)  
第二节班级与班级管理(176)  
第三节良好班集体的培养(180)  
牛刀小试(183)  
第十章课外、校外教育(186)  
思维导图(186)  
考点梳理(186)  
第一节课外、校外教育概述(186)  
第二节课外、校外教育的内容与形式(187)  
第三节课外、校外教育的特点与要求(188)  
牛刀小试(189)  
第十一章教育科学研究(191)  
思维导图(191)  
考点梳理(191)  
第一节教育科学研究概述(191)  
第二节教育科学研究的基本过程(194)  
第三节教育科学研究的基本方法(195)  
牛刀小试(199)  
第一章心理与心理学(202)  
思维导图(202)  
考点梳理(202)  
第一节心理学概述(202)  
第二节心理的实质(204)  
牛刀小试(206)  
第二章认知(207)  
思维导图(207)  
考点梳理(208)  
第一节感觉(208)  
第二节知觉(209)  
第三节意识与注意(211)  
第四节记忆(215)  
第五节想象(222)  
第六节思维(224)  
牛刀小试(228)  
第三章情绪、情感和意志(232)  
思维导图(232)  
考点梳理(232)  
第一节情绪与情感(232)  
第二节意志(236)  
牛刀小试(240)  
第四章个性心理(242)  
思维导图(242)  
考点梳理(242)  
第一节需要与兴趣(242)  
第二节能力(245)  
第三节人格(249)  
牛刀小试(254)  
第五章社会心理与行为(257)  
思维导图(257)  
考点梳理(257)  
第一节社会态度与社会知觉(257)  
第二节印象形成(259)  
第三节群体心理(260)  
牛刀小试(262)  
第一章教育心理学概述(264)  
思维导图(264)  
考点梳理(264)  
第一节教育心理学的学科概况(264)  
第二节教育心理学的发展概况(265)  
第三节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原则与研究方法(267)  
牛刀小试(268)  
第二章心理发展与教育(270)  
思维导图(270)  
考点梳理(270)  
第一节心理发展概述(270)  
第二节中小学生的心理发展(274)  
第三节个别差异与因材施教(276)  
牛刀小试(279)  
第三章学习与学习理论(282)  
思维导图(282)  
考点梳理(282)  
第一节学习概述(282)  
第二节行为-联结主义学习理论(285)  
第三节认知学习理论(290)  
第四节建构主义学习理论(294)  
第五节人本主义学习理论(296)  
牛刀小试(297)  
第四章学习心理(300)  
思维导图(300)  
考点梳理(301)  
第一节学习动机(301)  
第二节学习策略(308)  
第三节学习迁移(315)  
第四节知识的学习(320)  
第五节技能的形成(326)  
第六节问题解决与创造性培养(332)  
第七节态度与品德的形成(339)  
牛刀小试(345)  
第五章心理健康教育(349)  
思维导图(349)  
考点梳理(349)  
第一节心理健康概述(349)  
第二节学生常见的心理障碍及治疗(350)  
第三节学校心理健康教育(354)  
第四节学生心理辅导(357)  
牛刀小试(360)  
第六章教学心理(363)  
思维导图(363)  
考点梳理(363)  
第一节教学设计(363)  
第二节课堂管理(369)  
第三节教师心理(374)  
牛刀小试(381)  
第一章我国课程改革概述(384)  
思维导图(384)  
考点梳理(384)  
第一节我国课程改革的回顾与理论(384)  
第二节新课程改革的目标和理念(385)  
牛刀小试(386)  
第二章新课程带来的变革(388)  
思维导图(388)  
考点梳理(388)  
第一节教育观念的变革(388)  
第二节学习方式的变革(391)  
第三节课程组织的变革(393)  
牛刀小试(397)  
第一章教师职业道德概述(400)  
思维导图(400)  
考点梳理(400)  
第一节教师职业道德基本知识(400)  
第二节教师职业道德范畴(402)  
第三节教师职业道德基本原则(404)  
第四节教师职业道德规范(405)  
牛刀小试(408)  
第二章教师职业道德修养(410)  
思维导图(410)  
考点梳理(410)  
第一节教师职业道德修养概述(410)  
第二节教师职业道德修养的原则和方法(411)  
第三节教师职业道德评价(413)  
牛刀小试(414)  
第一章教育法律基础(416)  
思维导图(416)  
考点梳理(416)  
第一节教育法规概述(416)  
第二节教育法律关系(418)  
第三节教育法律责任与教育法律救济(419)  
第四节依法执教和对教师的法制教育(423)  
牛刀小试(425)  
第二章教育法律法规汇编(427)  
思维导图(427)  
考点梳理(427)  
一、《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428)  
二、《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435)  
三、《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440)  
四、《中华人民共和国教师法》(445)  
五、《中华人民共和国教师资格条例》(448)  
六、《中华人民共和国未成年人保护法》(449)  
七、《中华人民共和国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453)  
八、《学生伤害事故处理办法》(454)  
九、《国家教育事业发展“十三五”规划》(456)  
十、《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463)  
牛刀小试(465)  
河南省教师招聘笔试课程体系(468)  
河南省教师招聘面试课程体系(469)  
中公教育·全国分部一览表(470)      
精彩书摘
     第一部分  
  教育学  
  ●教育与教育学●教育的基本规律  
  ●教育目的●教育制度  
  ●学生与教师●课程  
  ●教学●德育  
  ●班主任与班级●课外、校外教育  
  ●教育科学研究  
  第一节教育概述  
  一、教育的概念  
  (一)“教育”的词源  
  “教育”一词最早见于《孟子·尽心上》中“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许慎在《说文解字》中这样解释“教育”:“教,上所施,下所效也;育,养子使作善也。”在西方,education一词由拉丁语educare而来,前缀“e”有“出”的意思,意为“引出、导出”。  
  (二)教育的定义  
  一般说来,可以从社会和个体两个角度给“教育”下定义。  
  1.从社会的角度来定义“教育”,可以把“教育”定义区分为不同的层次:  
  (1)广义的教育:泛指一切能增进人的知识和技能、发展人的智力和体力、影响人的思想观念的活动,包括家庭教育、社会教育和学校教育。广义的教育是自人类社会有史以来就出现的教育活动,它可能是无组织的、自发的、零散的,也可能是有组织的、自觉的、系统的。  
  (2)狭义的教育:指以影响人的身心发展为直接目标的社会活动,主要指学校教育,是教育者根据一定的社会要求,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对受教育者的身心施加影响,促使他们朝着期望的方向变化发展的活动。学校的基本功能是培养社会所需要的合格人才。  
  (3)更狭义的教育:指思想品德教育活动,与学校教育中常说的“德育”是同义词。  
  2.从个人和社会两方面来说,教育是在一定社会背景下发生的促使个体社会化和社会个体化的实践活动。  
  二、教育的形态(教育的组织形式)  
  (一)根据正规化程度,分为正规教育和非正规教育  
  (1)正规教育:教育部门认可的教育机构(学校)所提供的,有目的、有组织、有计划、由专职人员承担的,以影响入学者的身心发展为直接目标的,全面系统的训练和培养活动。其特点是统一性、连续性、标准化和制度化。  
  (2)非正规教育:在正规教育体制以外进行的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教育和培训活动。  
  (二)根据教育场所,分为家庭教育、社会教育和学校教育  
  1.家庭教育  
  (1)家庭教育的含义:在家庭生活中,由父母或其他年长者对其子女或年幼者实施的教育和影响。  
  (2)家庭教育的优势:①家庭教育影响具有先主性;②家庭对受教育者的控制方式具有多维性,一般来说,双亲和子女的关系更具有情感色彩,更富有人情味;③第三,家庭群体中教育和生活的统一性,儿童生在家庭、长在家庭,家庭的各个方面都影响着他们的身心发展,也都包含着教育的作用;④教育者对受教育者的了解和影响具有深刻性。  
  (3)家庭教育的局限性:①家庭教育的条件不平衡;②家庭教育易感情用事;③家庭教育比较封闭。  
  2.社会教育  
  主要是指学校、家庭环境以外的社区、文化团体、社会组织等给予儿童和青少年的影响。  
  3.学校教育  
  学校对受教育者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施加影响,使受教育者发生预期变化的活动。  
  家庭、社会和学校教育一般称为“三结合”教育,也称教育合力,其中,学校教育占主导地位。  
  三、教育的基本要素  
  教育者、受教育者和教育影响(教育中介系统)是教育活动的基本要素。  
  (一)教育者  
  教育者是指对受教育者在知识、技能、思想、品德等方面起到教育影响的人,包括学校教师,教育计划、教科书的设计者和编写者,教育管理人员以及参与教育活动的其他人员。其中,学校教师是教育者的主体,是最直接的教育者,在教育过程中发挥主导作用。  
  在教育活动中,教育者作为“教”的主体具有的特点包括:①教育者是社会文化和价值取向的传播者;②教育者是科学知识和社会文明的传授者;③教育者是教育活动的设计者、组织者和实施者,对整个教育活动的展开起领导作用;④教育者是学生学习与发展的指导者;⑤教育者也是一个具有自我提高能力的学习者。  
  (二)受教育者(学习者)  
  受教育者是指在各种教育活动中从事学习的人,既包括学校中学习的儿童、少年和青年,也包括各种形式的成人教育中的学生。受教育者是教育的对象,是学习的主体,也是构成教育活动的基本要素。教育活动是使受教育者将一定的外在的教育内容和活动方式内化为他自己的智慧、才能、思想、观点和品质的过程,如果没有受教育者的积极参加,发挥其主观能动性,教育活动是不会获得好的效果的。  
  (三)教育影响(教育中介系统)  
  教育影响是置于教育者和受教育者之间的一切中介的总和,包括作用于受教育者的影响物以及运用这种影响物的活动方式和方法。具体包括教育内容、教育媒体、教育方法、教育手段、教育组织形式、教育环境等。  
  四、教育的属性  
  (一)教育的本质属性(质的规定性)  
  教育是一种社会现象,它产生于社会生活的需要,而归根到底产生于生产劳动。人与动物的区别在于人能有意识地制造和使用工具,从事生产劳动。教育是人类社会所特有的一种现象,动物界所谓的“教育”现象只是一种本能活动。教育是培养人的一种社会活动,它的社会职能就是传递生产经验和社会生活经验,促进新一代的成长。  
  因此,教育是有目的地培养人的社会活动。有目的地培养人是教育这一社会现象与其他社会现象的根本区别,是教育的本质特点,即教育的质的规定性。  
  (二)教育的社会属性  
  1.永恒性  
  教育是人类所特有的社会现象,只要人类社会存在,就存在教育。  
  2.历史性  
  在不同的社会或同一社会的不同历史阶段,教育的性质、目的、内容等各不相同,每个时期的教育具有自己的特点。  
  3.相对独立性  
  教育具有自身的运行规律和发展特点。具体体现在:教育具有质的规定性;教育具有历史继承性;教育与社会生产力和政治经济制度发展的不平衡性。详细介绍见本部分第二章第一节。  
  五、教育的功能  
  (一)教育功能的含义  
  教育功能是教育活动和系统对个体发展和社会发展所产生的各种影响和作用。教育功能在系统内部表现为教育对个体发展的影响和作用,在整个社会系统中表现为教育对社会发展的影响和作用。  
  (二)教育功能的类型(见表1-1-1)  
  表1-1-1教育功能的类型  
  (三)教育的价值  
  1.教育具有促进人类生存发展的价值。  
  2.教育具有促进科学技术发展及其转化的价值。  
  3.教育具有为促进经济发展的价值。  
  4.教育具有为政治服务的价值。  
  5.教育具有影响人身的价值。  
  六、教育的起源学说(见表1-1-2)  
  表1-1-2教育的起源学说        
				
 
				
				
					一本助您 stride for stride 迈向梦想讲台的实用备考指南  亲爱的各位未来教育家们,  您是否正摩拳擦掌,渴望在教师招聘的战场上大放异彩?您是否在浩如烟海的备考资料中感到迷茫,不知从何下手?如果您正在寻找一本能够系统梳理考点、深入剖析难点、精准把握方向的备考利器,那么,请允许我向您隆重推荐这本专为河南省2018年教师招聘考试量身打造的《教育理论综合知识辅导教材》。  本书并非一本空洞的理论堆砌,更不是一份陈旧的知识罗列。它的诞生,源于我们对河南省教师招聘考试深刻的洞察,以及对每一位报考者备考需求的精准把握。我们深知,教师招聘考试是对您综合素养的一次全面检验,而教育理论知识,正是这场检验中最基础、也最重要的环节之一。它不仅关乎您对教育事业的热爱与理解,更体现了您是否具备成为一名合格人民教师的专业素养与教育智慧。  为什么选择这本书?  在这竞争激烈的时代,一份有效的备考策略至关重要。我们深信,一本优质的辅导教材,能够为您节省宝贵的时间,提高备考效率,让您的复习之路更加清晰、更加坚实。这本书,正是以这样的目标而设计。  内容精炼,紧扣考纲  在编写过程中,我们严格遵循了2018年河南省教师招聘考试大纲的要求,对考试涉及的教育理论知识点进行了系统梳理与整合。我们摒弃了繁杂冗余的内容,聚焦于考试的核心考点和高频考点,确保每一页、每一段文字都具有极高的实用价值。您将不再需要大海捞针般地搜寻零散的知识点,而是可以直接接触到经过精心提炼、高度浓缩的精华内容。  体系科学,结构清晰  教育理论知识涉及面广,理论性强,如何将其化繁为简,建立起科学的学习体系,是备考中的一大挑战。本书采用了科学合理的章节划分,将复杂的教育理论知识层层剥离,化整为零。从教育的基础理论,到教育心理学、教育学史、教育法律法规,再到最新的教育改革发展动态,每一个模块都得到了深入浅出的阐释。每个章节内部,我们都遵循由易到难、由浅入深的学习逻辑,帮助您逐步构建起完整、扎实的知识框架。您可以清晰地看到知识点之间的内在联系,理解其发生发展的脉络,从而形成融会贯通的认识。  解析透彻,点拨到位  单纯的知识罗列并不能满足备考的需求,关键在于理解和掌握。本书最大的特色之一,便是其深入透彻的解析。对于每一个重要的概念、理论、学说,我们都力求用最通俗易懂的语言进行解释,并结合生动形象的案例,帮助您将抽象的理论与具体的教育实践联系起来。我们不仅仅是告诉您“是什么”,更重要的是引导您思考“为什么”以及“怎么用”。对于考试中容易混淆、理解偏差的知识点,我们更是进行了重点强调和细致区分,力求做到点拨到位,让您在理解上不留死角。  重点突出,难点攻克  我们深知,在备考过程中,总有一些知识点是难点、是“硬骨头”。针对这些难点,本书采取了特别的设计。我们会明确指出高频考点和易错点,并提供针对性的学习方法和答题技巧。通过详尽的解析和精选的例题,帮助您逐个击破,化解学习中的疑难杂症,将“绊脚石”变成“垫脚石”。  前沿追踪,紧跟时代  教育事业日新月异,新的理念、新的政策、新的发展趋势层出不穷。本书在编写时,充分考虑到了时事性,对当前国家及河南省在教育领域的最新政策、重要会议精神、前沿理论进行了及时追踪和收录。这不仅能够帮助您了解教育发展的最新动态,更能让您在考试中展现出对教育事业的前瞻性和敏感度,赢得评卷老师的青睐。  学练结合,效果倍增  理论学习的最终目的是为了更好地应用。因此,本书在每个章节的学习内容之后,都精心设计了配套的练习题。这些练习题紧密结合该章节的学习内容,题型多样,难度适中,既有基础巩固题,也有能力提升题。通过练习,您可以及时检验自己的学习成果,发现知识盲点,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和记忆。我们相信,“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通过反复的练习,您的知识掌握程度将得到显著提升。  适用对象  这本书是为所有正在备考2018年河南省教师招聘考试的考生量身打造的。无论您是应届毕业生,还是在职教师,无论您是初次接触教育理论,还是已有一定基础,本书都将是您不可或缺的备考伙伴。它能帮助您系统梳理知识,查漏补缺,提升应试能力,最终顺利通过考试,实现站上三尺讲台的梦想。  本书的使用建议  1. 系统阅读,建立框架: 建议您从头开始,按照章节顺序进行系统性阅读,构建起完整的知识体系。 2. 重点突破,逐个击破: 对于标记的重点、难点,要反复研读,务必理解透彻,并尝试用自己的话复述。 3. 学练结合,巩固提升: 在学习完每个章节后,务必认真完成配套练习,并对照答案进行反思,找出薄弱环节。 4. 联系实际,学以致用: 在学习理论的同时,积极思考其在实际教学中的应用,培养教育智慧。 5. 紧跟时事,关注热点: 关注国家和河南省的教育新闻和政策动态,将理论知识与现实结合。  我们深知,每一位考生都怀揣着成为一名优秀教师的梦想,而教育理论知识的学习,正是实现这个梦想的基石。这本书,是我们为您精心准备的一份厚礼,我们希望它能成为您备考路上的指路明灯,助您披荆斩棘,最终在2018年的教师招聘考试中脱颖而出,赢取属于您的那份荣光。  请相信,在教育的道路上,您并非孤军奋战。有这本书的陪伴,有您不懈的努力,我们相信,您一定能够顺利抵达成功的彼岸,成为一名备受学生爱戴、家长信赖的优秀教师!  祝您考试顺利,梦想成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