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品营养学

食品营养学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张忠 著
图书标签:
  • 食品营养学
  • 营养学
  • 食品科学
  • 健康饮食
  • 膳食营养
  • 营养与健康
  • 食品安全
  • 临床营养
  • 公共营养
  • 营养教育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思书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中国纺织出版社
ISBN:9787518037995
版次:1
商品编码:12246756
包装:平装
丛书名: 普通高等教育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十三五”部委级规划教材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7-10-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344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食品营养学》一书以“营养学基础一食物营养一不同人群的合理膳食一膳食营养与健康”为主线,系统阐述了食品营养学的基础理论与实际应用,并结合食品专业特点,重点介绍了食物营养价值、贮藏加工对食物营养价值的影响、营养强化食品、保健(功能)食品、食物营养相关政策法规与营养标签等。本教材力求内容丰富、简明扼要、特色突出与科学实用。

作者简介

张忠:副教授。主讲《仪器分析》、《标准与计量》、《食品分析与检测》、《条形码技术》等课程。主持四川省教育厅科研课题一项,主研了四川省教育厅下达的四项重点科研项目的研究;在国家、省学术刊物发表研究论文10余篇;参研、主研、主持科研课题10余项,参加编写研究专著、教材四部;曾获四川省教育厅、凉山州政府、西昌学院科技进步奖六项,其中主研完成的“苦荞麦方便食品工艺改良研究”、“苦荞麦系列饮料的研制”成果达国内领先水平,二次获凉山州科技进步二等奖。2007年被评为西昌学院优秀骨干教师、2009、2010年被评为西昌学院学术带头人后备人选。编著教材情况:《食品生物化学》——主编,轻工业出版社,2009年;《食品营养学》——主编,化学工业出版社,2009年;《酱油·醋生产技术》——主编,四川科学技术出版社,2009年。

目录

绪 论 1
一、营养学的概念和分类 1
二、营养学的形成和发展 2
三、食品营养学的研究任务、内容和方法 3
四、我国营养工作发展概况 5
五、食品营养学与食品科学,农业科学的关系 6
第一章 食物的消化和吸收 8
第一节 消化系统 8
一、消化系统的组成 8
二、消化系统的功能 9
第二节 食物的消化 15
一、碳水化合物的消化 15
二、脂类的消化 16
三、蛋白质的消化 17
四、维生素与矿物质的消化 19
第三节 食物的吸收 20
一、吸收的部位和机理 20
二、碳水化合物的吸收 22
三、脂类的吸收 23
四、氨基酸的吸收 25
五、维生素的吸收 25
六、水分的吸收 26
七、矿物质的吸收 26
第二章 能量 28
第一节 概述 28
一、能量单位 28
二、能量来源与能量系数 28
三、营养素的等能值 30
第二节 人体的能量消耗 31
一、基础代谢 31
二、体力活动的能量消耗 33
三、食物热效应 34
四、生长发育及影响能量消耗的其他因素 34
第三节 人体的能量消耗的测定 35
一、直接测定法 35
二、间接测定法 35
第四节 能量的参考摄入量及食物来源 38
一、人体能量的需要 38
二、能量的推荐摄入量 38
三、能量的食物来源 39
第三章 宏量营养素 40
第一节 蛋白质 40
一、蛋白质代谢与氮平衡 40
二、蛋白质的组成与分类 42
三、蛋白质的生理功能 43
四、氨基酸和必需氨基酸 44
五、食物蛋白质的营养价值评价 47
六、蛋白质互补作用 53
七、蛋白质缺乏与过量的危害 53
八、蛋白质的膳食参考摄入量及食物来源 54
第二节 脂类 56
一、脂类的分类及代谢 57
二、脂类的生理功能 59
三、脂肪酸 61
四、磷脂和胆固醇 65
五、食物脂类的营养价值评价 67
六、脂肪在食品加工中的变化 68
七、脂肪的参考摄入量及食物来源 70
第三节 碳水化合物 72
一、碳水化合物的分类 72
二、碳水化合物的代谢 73
三、碳水化合物的生理功能 75
四、碳水化合物在食品加工中的变化 76
五、碳水化合物的参考摄入量及食物来源 78
第四章 微量营养素 81
第一节 矿物质 81
一、概述 81
二、钙 84
三、磷 90
四、钾 92
五、钠 95
六、镁 97
七、铁 100
八、碘 106
九、锌 109
十、硒 111
十一、铜 114
十二、 其他矿物质 116
十三、矿物质在食品加工中的变化 119
第二节 维生素 121
一、概述 121
二、维生素A 124
三、维生素D 128
四、维生素E 131
五、维生素B1 133
六、维生素B2 135
七、维生素B6 138
八、维生素C 140
九、叶酸 144
十、烟酸 146
十一、其它维生素 148
十二、类维生素物质 150
十三、维生素在食品加工中的变化 154
第五章 其他膳食成分 157
第一节 水 157
一、水的概述 157
二、水的生理功能 157
三、水的缺乏与过量 158
四、水的需要量及来源 159
第二节 膳食纤维 160
一、膳食纤维的概念及主要成分 160
二、膳食纤维分类 161
三、膳食纤维的营养功能 162
四、膳食纤维的参考摄入量及食物来源 163
第六章 不同人群的营养 165
第一节 孕妇与乳母营养 165
一、孕妇营养 165
二、乳母营养 171
第二节 婴幼儿营养 173
一、婴幼儿的生理特点 173
二、婴幼儿的营养需要 174
三、婴幼儿的喂养指南 177
四、婴幼儿的合理膳食 181
第三节 儿童少年营养 182
一、学龄前儿童的营养 182
二、学龄儿童的营养 184
第四节 中年人与老年人营养 187
一、中年人的营养 187
二、老年人的营养 188
第五节 特殊环境人群营养 191
一、高温环境人群营养 192
二、职业性接触有毒、有害物质人群的营养 194
三、运动员的营养 196
四、脑力劳动者营养 199
第七章 营养与慢性病 202
第一节 营养与肥胖 202
一、肥胖症的诊断标准与分类 202
二、肥胖的病因 203
三、肥胖的危害 204
四、肥胖的预防 205
第二节 营养与心血管疾病 206
一、营养与高血压 207
二、营养与高脂血症 209
三、营养与冠心病 212
四、脑卒中 215
第三节 营养与糖尿病 215
一、糖尿病分类与诊断标准 216
二、糖尿病的病因 218
三、糖尿病的饮食营养预防 218
第四节 营养与肿瘤 219
一、膳食营养因素与肿瘤 219
二、食品中致癌因素 222
三、癌症的饮食预防 225
第五节 营养与痛风 226
一、膳食因素与痛风 227
二、痛风的膳食治疗原则 228
第六节 营养与骨质疏松 229
一、膳食营养与骨质疏松症 230
二、骨质疏松症的膳食营养防治 231
第八章 各类食品的营养价值 232
第一节 各类食物营养价值的评定和意义 232
一、各类食物营养价值的评定 232
二、评定食品营养价值的意义 234
第二节 谷类食品的营养价值 234
一、谷粒的结构和营养素分布 234
二、谷类的化学组成与营养价值 235
三、常见谷类的营养价值 237
第三节 豆类及其制品的营养价值 238
一、大豆的化学组成与营养价值 238
二、大豆中的抗营养因素 239
三、其它豆类的营养价值 239
四、豆制品的营养价值 240
第四节 蔬菜、水果的营养价值 241
一、蔬菜、水果的化学组成与营养价值 241
二、蔬菜和水果中的抗营养因素 244
三、某些蔬菜、水果的特殊保健作用 245
四、野菜、野果的营养价值 247
五、菌藻类的营养价值 247
第五节 水产类和肉类的营养价值 248
一、水产类的化学组成与营养价值 248
二、肉类的化学组成与营养价值 249
第六节 乳及乳制品的营养价值 251
一、牛乳的化学组成与营养价值 251
二、乳制品的营养价值 253
第七节 蛋和蛋制品的营养价值 254
一、蛋的化学组成与营养价值 254
二、蛋制品的营养价值 256
第八节 常用调味品的营养价值 256
一、食用油脂的营养价值 256
二、其他调味品的营养价值 257
第九章 强化食品 259
第一节 食品营养强化概述 259
一、食品营养强化的概念 259
二、食品营养强化的作用与意义 260
三、食品营养强化的基本原则 261
第二节 食品强化剂的选择及强化方法 263
一、选择食品强化剂的要求 263
二、常用的食品营养强化剂 264
三、食品营养强化的方法 269
第三节 强化食品的种类 271
一、强化谷物 271
二、强化乳粉 273
三、强化副食品 274
四、强化军粮 275
五、混合型强化食品 275
六、其它强化食品 276
第十章 保健食品 277
第一节 保健食品概述 277
一、保健食品的概念 277
二、保健食品的分类 278
三、 国内外保健食品发展概况 278
第二节 保健食品常用的功效成分 280
一、蛋白质、多肽和氨基酸 280
二、具有保健功能的碳水化合物 281
三、功能性脂类成分 282
四、具有保健功能的微量营养素 282
五、功能性植物化学物 283
六、益生菌及其发酵制品 283
七、我国传统使用及近年批准使用的食物新资源物质 284
第三节 保健食品的功能原理 286
一、保健食品增强免疫功能的原理 286
二、保健食品改善生长发育的原理 287
三、保健食品抗氧化与延缓衰老的原理 287
四、保健食品改善胃肠功能的原理 288
五、保健食品减肥的原理 289
第四节 保健食品的加工技术 290
一、功能成分的分离提取与制备 290
二、常用剂型及加工 292
第十一章 社区营养 294
第一节 膳食营养素参考摄入量 294
一、概述 294
二、膳食营养素需要量与摄入量 296
三、膳食营养素参考摄入量(DRIs)的内容 298
四、用膳食营养素参考摄入量评价膳食 300
第二节 膳食结构与膳食指南 303
一、膳食结构 303
二、 膳食指南 306
第三节 营养调查 312
一、膳食调查 312
二、 体格检查 316
三、生化检验 319
第四节 营养监测 320
一、营养监测的概念 320
二、国外营养监测情况 321
三、营养监测的作用 321
四、社会营养监测与营养调查的区别 322
第十二章 营养配餐 323
第一节 概述 323
一、营养配餐的目的和意义 323
二、营养配餐的理论依据 323
第二节 营养食谱 325
一、营养食谱的调整与确定原则 325
二、营养食谱的制定方法 327
三、常见营养食谱的确定 334
附 录 338
附录一 中国居民膳食营养素参考摄入量(DRIS) 338
附录二 常用食物能量表 348
参考文献 351

前言/序言

本书是根据我国高等院校食品专业的教学特点和需要,结合我国目前营养科学发展的实际情况进行编写的,参加编写的人员大多是目前我国高等院校本学科处于教学和科研第一线的教师和科研人员。在编写过程中,努力结合目前国内外的最新研究成果和进展,在保证科学性、先进性和实用性的基础上,尽可能的体现食品专业营养学教材的特点,注重本专业的针对性和适应性,同时触及本学科的前沿,反映当代的发展水平,力求做到编写内容丰富、条理清晰、突出特色。
本书在注重基本理论、技能的前提下,突出人群营养、食品营养、改善食品营养及营养配餐等方面的知识。全书共分十二章,主要介绍了食物的消化和吸收;能量和宏量营养素、微量营养素及其他膳食成分;不同人群的营养;营养与慢性病;各类食品的营养价值;强化食品与保健食品;以及社区营养与营养配餐等内容。
本书绪论、第一章、第二章主要由李凤林编写,第三章、第十二章由余蕾编写,第四章、第十章主要由张忠编写,第五章、第六章主要由史碧波编写,第七章主要由巩发永编写,第八章、第九章主要由罗晓妙编写,第十一章主要由荆淑芳编写,此外刘兴艳、李正涛、吴兵、杨咏洁、吕蕾、李扬等同志也参与了本书部分章节的编写工作,全书由张忠统稿。
本书内容丰富,通俗易懂,可读性强。适合作为各大专院校、高等职业院校食品及相关专业的教材,亦可作为食品生产企业、食品科研机构有关人员的参考书。
在编写过程中,本书参考了国内外许多作者的著作和文章,在此表示衷心的感谢。限于编写人员的水平和经验有限,本书中难免有种种缺陷甚至错误,蒙同行、专家和广大读者指正。
《舌尖上的智慧:探索食物的奥秘与健康密码》 这是一本关于食物的百科全书,它将带您踏上一场深入探索我们餐桌上每一份美食背后深层意义的旅程。我们每天都在享用各种各样的食物,但它们究竟是如何构成?它们又隐藏着怎样的能量与力量?本书将为您一一揭晓。 第一部分:食物的起源与演变 从原始的采集与狩猎,到农业的兴起,再到如今全球化的食物供应链,本书将追溯食物在人类文明发展中的重要地位。我们将一同回顾不同地区、不同民族在漫长历史中如何认识、选择、加工和保存食物,了解那些世代相传的烹饪智慧与饮食习惯。您将发现,我们今天所熟知的许多食材,都有着一段跌宕起伏的演变史,它们见证了人类的生存智慧与对自然的适应。 史前时代的馈赠: 探索早期人类如何利用自然资源,了解植物和动物如何被驯化,成为人类赖以生存的食物。 文明的摇篮: 聚焦于古代文明,如古埃及、美索不达米亚、古希腊和罗马等,它们如何发展出独特的农业技术和饮食文化,以及这些文化如何影响了后世。 贸易与交流的印记: 讲述丝绸之路、大航海时代等重大历史事件如何促进了不同食物的传播与融合,改变了全球的饮食格局。 第二部分:食物的构成与分解 食物不仅仅是填饱肚子的东西,它们是由无数精密的分子构成的复杂体系。本书将以通俗易懂的方式,深入浅出地剖析食物的微观世界。您将了解构成食物的基本元素——碳水化合物、蛋白质、脂肪、维生素、矿物质和水——它们的化学结构、物理性质以及在食物中的不同形态。更重要的是,我们将探讨这些营养素在人体内的消化、吸收、代谢过程,揭示它们如何为我们的身体提供能量,维持生命活动,并参与细胞的修复与生长。 宏量营养素的王国: 详细解析糖类(单糖、双糖、多糖)、蛋白质(氨基酸的链条)和脂肪(饱和、不饱和脂肪酸)的角色,它们为何是身体能量的主要来源,又是构成身体组织的关键。 微量营养素的宝藏: 深入探究维生素(脂溶性与水溶性)和矿物质(常量与微量)的奇妙功能,它们如何作为酶的辅因子,调节生理过程,预防疾病。 水的生命之源: 强调水在食物中的重要性,以及它在人体内承担的运输、代谢、体温调节等关键任务。 食物的化学语言: 揭示食物中天然存在的抗氧化剂、色素、风味物质等,以及它们如何影响食物的口感、颜色和对健康的潜在益处。 第三部分:食物与健康的互动 食物与健康的关系密不可分,本书将重点探讨我们日常选择的食物如何深刻影响我们的身体状况,从增强免疫力、改善心血管健康,到预防慢性疾病,甚至影响情绪和认知功能。我们将讨论各类食物对人体的影响,以及如何通过合理的饮食搭配,优化身体机能,提升生活品质。 均衡饮食的艺术: 阐述“彩虹饮食”的理念,强调摄取不同颜色、不同种类的食物,以获得全面的营养。 抗氧化与抗炎的秘密: 揭示水果、蔬菜、坚果等食物中富含的抗氧化剂,它们如何对抗自由基,延缓衰老,降低疾病风险。 肠道健康与益生元: 探讨肠道微生物的生态平衡,以及膳食纤维、发酵食品如何促进肠道健康,改善消化吸收。 能量代谢的平衡: 分析碳水化合物、蛋白质和脂肪的摄入与消耗如何影响体重管理,以及为何“低脂”或“低碳”并非绝对的健康指标。 特殊人群的饮食需求: 针对儿童、孕妇、老年人、运动人群等不同群体,探讨其独特的营养需求和饮食建议。 第四部分:食物的加工与安全 随着科技的发展,食物的加工方式日益多样化,本书将审视现代食品加工技术,探讨其对食物营养成分的影响,以及如何确保我们食用的食物安全可靠。从传统的烹饪方法到现代的保鲜、添加技术,我们将理性分析其利弊,并提供消费者在选购和处理食物时的实用指南,帮助您做出明智的食品选择。 烹饪的魔法: 探讨蒸、煮、炒、炸、烤等不同烹饪方式对食物营养成分的影响,以及如何通过合理的烹饪最大程度保留营养。 食品添加剂的面纱: 解释常见食品添加剂的功能,如防腐剂、着色剂、甜味剂等,并提供辨别和选择安全食品的技巧。 食材的保鲜之道: 介绍冰箱储存、真空包装、冷冻等保鲜技术,以及如何避免食物变质,减少营养流失。 食品安全警报: 关注食品中的潜在风险,如农药残留、重金属污染、微生物污染等,并提供鉴别和规避的方法。 第五部分:食物的文化与未来 食物不仅仅满足生理需求,更是承载着文化、情感和社交意义的重要载体。本书将探讨食物在不同文化中的象征意义,以及它们如何成为家庭团聚、节日庆典、社交互动的核心。同时,我们也将放眼未来,审视可持续农业、新型食品技术、基因工程等领域的发展,展望食物在未来的形态与可能性,以及它们如何应对全球人口增长和环境挑战。 餐桌上的故事: 探寻世界各地独特的饮食习俗、节日食品,以及食物在传统仪式和庆典中的角色。 饮食的社交语言: 分析食物如何成为沟通的桥梁,促进人与人之间的情感交流。 可持续的餐盘: 讨论如何通过选择环保食材、减少食物浪费等方式,为地球的可持续发展贡献力量。 未来的餐桌: 展望植物基食品、细胞培养肉、昆虫蛋白等新兴食品的潜力,以及它们如何改变我们的未来饮食。 《舌尖上的智慧:探索食物的奥秘与健康密码》旨在成为您了解食物、爱上食物、并以更健康、更智慧的方式享受食物的贴心向导。无论您是美食爱好者,还是关注自身健康的读者,本书都将为您开启一扇通往食物丰富世界的大门,让您在品尝美味的同时,也能汲取其中的健康与智慧。

用户评价

评分

我必须说,《食品营养学》这本书,它最大的贡献在于,它打破了我对于“完美饮食”的执念。在读这本书之前,我总觉得,要做到健康饮食,就必须做到百分之百的完美,不能有一丝一毫的偏差,否则就会功亏一篑。但这本书,它教我的是一种“灵活”和“适应”的智慧。它承认,在现实生活中,我们不可能永远都吃到最完美、最理想的食物。可能会有聚会、应酬,可能会有旅行,这些时刻,我们可能无法完全按照最严格的营养计划来执行。而这本书,它教我的是,如何在这些“不完美”的情况下,依然能够做出相对健康的选择,并且如何通过其他方式来弥补可能出现的营养缺口。它鼓励我们拥抱“80/20法则”,也就是说,大部分时间里我们努力做到健康饮食,但偶尔的“放纵”也是可以理解的,并且是可以被管理的。这种“人性化”的处理方式,让我觉得营养学不再是一种压力,而是一种可以融入生活、并且能够持续下去的习惯。它让我变得更加放松,也更加自信,因为我知道,即使偶尔犯错,我也有能力去纠正,去调整,最终仍然能够朝着健康的方向前进。

评分

我必须承认,《食品营养学》这本书,它彻底改变了我对“食物”的看法。在读这本书之前,我一直觉得食物就是填饱肚子,追求的就是美味和方便。但这本书,让我看到了食物更深层的意义——它是我们身体运转的“燃料”,是维持生命活力的“基石”。书中有很大一部分内容,是关于“宏量营养素”和“微量营养素”的详细介绍,但它写的非常有条理,而且会用很多生动的比喻来解释这些概念。比如,它会把蛋白质比作身体的“建筑材料”,而碳水化合物则是身体的“能量来源”,脂肪则是“能量储存库”和“保护层”。这些比喻让我一下子就明白了它们各自的作用。让我印象特别深刻的是,它不仅介绍了这些营养素的功能,更重要的是,它深入探讨了“营养素缺乏”和“营养素过剩”可能带来的健康问题。它会详细列举,长期缺乏维生素C会导致坏血病,而过量摄入饱和脂肪则会增加心血管疾病的风险。这种“未雨绸缪”的知识,让我对日常饮食的选择,多了一份警惕和审慎。它让我明白,吃得“对”,比吃得多,或者吃得“贵”,更重要。这本书让我对自己的身体有了更深的尊重,也让我开始更有意识地去选择那些能够滋养我身体的食物,而不是仅仅满足口腹之欲。

评分

这本书《食品营养学》真的让我大开眼界。我一直以为,只要不吃垃圾食品,就是健康的饮食了,但这本书让我明白,健康饮食的范畴远比我想象的要广阔得多。它详细阐述了“均衡饮食”的重要性,并且给出了非常具体的指导。它不仅仅是告诉我们,要摄入各种各样的营养素,更重要的是,它教会我们如何通过食物的多样性来实现这一点。书中的“彩虹饮食法”的概念,让我眼前一亮。它鼓励我们摄入各种不同颜色的蔬果,因为不同颜色的蔬果代表着不同的植物化学物质,而这些物质对我们的身体具有多种多样的健康益处。比如,红色的番茄富含番茄红素,对心血管健康有益;绿色的西兰花富含维生素C和膳食纤维,有助于消化和抗氧化。这种将抽象的营养学知识,转化为生动具体的“颜色”概念,让我更容易理解和记住。这本书也让我意识到,仅仅是摄入足够的营养素是不够的,我们还需要关注食物的“质量”。它会探讨,是选择有机食品还是传统食品,是选择全麦制品还是精制谷物,这些细微的差别,都会对我们的健康产生影响。它让我学会了如何去“精挑细选”,如何为自己的身体选择最优质的“燃料”。

评分

《食品营养学》这本书,最让我震撼的是它对于“食物的科学”的深度挖掘。它不仅仅是告诉你食物的好处,更是深入到食物的分子层面,去解释它们是如何影响我们的身体的。比如,在讨论“抗氧化剂”的时候,它并没有仅仅列举出哪些食物富含抗氧化剂,而是详细地解释了抗氧化剂在体内是如何工作的,它们如何对抗自由基,从而保护我们的细胞免受损伤。这种深度的解析,让我对食物有了更科学、更理性的认识。它让我不再盲目地跟风,而是能够基于科学的原理,做出更明智的饮食选择。另外,书中还对一些“饮食误区”进行了澄清,这对我来说非常有价值。比如,很多人都听说过“胆固醇是坏的”,但这本书却会详细解释,胆固醇的种类以及它在身体中的重要作用,并且会区分“膳食胆固醇”和“血液胆固醇”的区别。这种拨开迷雾,还原真相的做法,让我能够更清晰地认识到,什么才是真正对健康有益的。它让我明白了,科学的饮食,是建立在严谨的知识基础之上的,而不是凭空想象或者道听途说。这本书,让我从一个“吃瓜群众”,变成了一个对食物有“科学认知”的健康实践者。

评分

我一直以来都对那些能够改变我生活方式的书籍抱有极大的兴趣,而《食品营养学》绝对是其中最让我感到惊喜的一本。它最让我印象深刻的一点是,它并没有把营养学描绘成一套严苛的教条,而是展现了它灵活多变、个性化的特质。书里花了相当大的篇幅来探讨不同人群在营养需求上的差异。比如说,对于正在成长的青少年,他们需要更多的蛋白质和钙来支持骨骼发育;对于孕妇,叶酸和铁的补充至关重要;而对于老年人,易于吸收的营养以及对慢性疾病的预防则更为关键。这本书的伟大之处在于,它能够根据我自身的年龄、性别、活动水平,甚至我是否有特殊的健康状况,来给我提供量身定制的建议。它不像一些笼统的健康指南,而是真正地让我感觉到,这本书是为“我”而写的。我尤其喜欢它关于“食物搭配”的章节,它不仅仅是告诉我们哪些食物需要补充,更重要的是如何通过合理的搭配,让营养素的吸收效率最大化,并且避免一些不良的食物组合可能带来的负面影响。例如,它解释了为什么有些人会选择在吃含铁丰富的食物时,搭配富含维生素C的蔬果,因为维生素C可以显著提高铁的吸收率。这种“巧思”让我在日常烹饪中,不仅仅是追求美味,更注入了科学的智慧。它让我明白,吃得健康,是一种艺术,更是一种科学的实践。这本书让我从一个被动接受食物的消费者,变成了一个主动管理自己营养的“健康规划师”。

评分

《食品营养学》这本书,它最让我印象深刻的是,它并没有将营养知识孤立起来,而是将其与我们的“生活方式”紧密地结合在一起。它不仅仅是关于“吃什么”,还包括“什么时候吃”,“如何吃”,甚至“为什么吃”。书里有一部分内容,是关于“饮食与情绪”的研究,这让我非常惊讶,也深有体会。它解释了,某些营养素的缺乏,例如维生素B族,可能会导致情绪低落、焦虑等问题,而均衡的饮食则有助于稳定我们的情绪,提升幸福感。这让我意识到,食物对我们的心理健康,也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另外,它还探讨了“饮食与睡眠”的关系。比如,睡前不宜摄入过多的咖啡因和糖分,否则会影响睡眠质量。这些看似微不足道的细节,其实都与我们的整体健康息息相关。这本书的伟大之处在于,它帮助我建立了一个整体性的健康观。它让我明白,健康不是单一维度的,而是身体、心理、甚至生活习惯的综合体现。通过调整饮食,我们可以同时改善身体健康、情绪状态,甚至提升生活品质。它让我觉得,这本书不仅仅是一本营养学读物,更是一本“生活指南”。

评分

《食品营养学》这本书,我最喜欢它的那种“抽丝剥茧”的叙事方式。它总能把我从一个看似简单的生活习惯,带入到复杂的生理机制中,然后又回归到简单易懂的实践建议。举个例子,书中在讨论“能量平衡”时,它并没有仅仅给我一个抽象的概念,而是非常具体地分析了“卡路里”这个概念是如何在我们体内运作的。它会详细讲解,为什么我们摄入的能量会转化为脂肪储存起来,以及当我们运动时,身体又是如何消耗这些能量的。更重要的是,它会结合大量的案例,比如不同体型的人,在相同的饮食条件下,为什么体重会有差异,以及如何通过调整饮食和运动来达到健康的体重管理。这本书还有一个非常人性化的特点,那就是它非常强调“个性化”。它不像一些“一刀切”的健康建议,而是鼓励读者去倾听自己身体的声音。它会引导我们去观察,某些食物对我们的身体产生了什么样的反应,是感觉精力充沛,还是会感到腹胀不适。然后,再根据这些观察,结合书中的知识,来做出更适合自己的饮食调整。这种“自我探索”的过程,让我觉得营养学不再是别人强加给我的规则,而是我自己主导的一场健康革命。它让我明白,最健康的饮食,是能够持续下去的,是能够让我们感到快乐和满足的,而不是一种痛苦的牺牲。

评分

《食品营养学》这本书,我拿到手里时,心里还是有点忐忑的,毕竟“营养学”这三个字听起来就挺学术的,担心会晦涩难懂,充满各种复杂的公式和理论。但翻开第一页,我就被它吸引住了。它并没有一开始就丢给我一大堆生硬的定义,而是用一种非常温和、亲切的方式,从我们日常生活中最熟悉的食物入手,比如米饭、面条、蔬菜、水果,还有大家都很爱的肉类和鱼类。作者很巧妙地将这些我们司空见惯的食材,拆解开来,让我们看到它们背后隐藏的“秘密”。原来,我们每天吃的这普通的一餐,每一口都蕴含着丰富的能量和各种人体必需的营养素。它会告诉你,为什么早餐要吃好,为什么午餐要均衡,晚餐要适量。而且,它不是简单地罗列“这个含什么,那个含什么”,而是更深入地探讨了这些营养素在我们身体里扮演的角色,它们是如何被消化吸收的,又是如何支持我们身体的各项机能的。比如,当我们感到疲劳的时候,它会告诉你可能是因为某种B族维生素摄入不足;当我们皮肤干燥的时候,它会提醒我们是不是应该多吃一些富含维生素A或者健康脂肪的食物。这种将科学知识与日常生活紧密结合的方式,让我觉得营养学不再是遥不可及的学科,而是我们每个人都可以掌握、并且能够立刻用起来的实用技能。我开始重新审视自己平时的饮食习惯,发现了很多之前从未留意到的盲点,也开始尝试去调整,去选择更健康的食材,去搭配更均衡的餐食。这本书就像一位循循善诱的老师,教会我如何“读懂”食物,如何通过食物来更好地关爱自己的身体。它让我明白了,健康的生活方式,从“吃”开始,而这本书,就是我迈出这一步最坚实的后盾。

评分

《食品营养学》这本书,我最欣赏它的地方在于,它并没有把“疾病”和“营养”的关系描绘得过于危言耸听,而是用一种非常科学、理性的态度,来阐述它们之间的联系。它详细介绍了多种慢性疾病,例如糖尿病、高血压、肥胖症等,是如何与我们的饮食习惯息息相关的。它会深入分析,哪些食物的摄入会增加患上这些疾病的风险,而哪些食物又具有预防作用。举个例子,书中对于“糖的陷阱”进行了非常详尽的剖析,它不仅解释了添加糖对身体的直接危害,还揭示了隐藏在各种加工食品中的“隐形糖”,以及它们如何潜移默化地影响我们的健康。让我感到非常受用的是,这本书不仅仅是指出问题,更重要的是,它提供了切实可行的解决方案。它会为我们提供具体的饮食建议,帮助我们逐步改善饮食结构,从而降低患上慢性疾病的风险。它强调的是一种“预防为主”的健康理念,让我意识到,通过健康的饮食,我们可以主动地掌控自己的健康,而不是被动地等待疾病的来袭。这本书让我感觉到,营养学不仅仅是关于“吃什么”,更是关于如何通过“吃”,来为我们的未来健康打下坚实的基础。

评分

拿到《食品营养学》这本书,我最先被它的结构所吸引。它并非按照营养素的类别(如碳水化合物、蛋白质、脂肪、维生素、矿物质等)简单地逐一介绍,而是将这些营养素的知识,巧妙地融入到我们日常饮食的场景中。比如说,它会探讨“早餐的选择与营养”,深入分析不同早餐类型(例如,传统中式早餐、西式麦片早餐、还是能量棒)对我们一天精力的影响,并详细解析其中包含的碳水化合物、蛋白质、纤维等成分的作用。随后,它又会深入到“如何选择健康的零食”,这部分内容对我这种偶尔会犯“零食瘾”的人来说,简直是福音。它不仅列举了哪些零食是“雷区”,更重要的是,它教会了我如何去辨别,哪些零食虽然看似普通,却能提供均衡的能量和必需的营养,从而帮助我摆脱对不健康零食的依赖。书里对于“烹饪方式对营养的影响”也进行了非常详尽的讨论。比如,为什么蒸、煮、炖比油炸更能保留食物的原有营养,以及不同的烹饪方式会对某些维生素产生什么样的影响。这种从宏观到微观,从整体到细节的分析,让我对“吃”有了前所未有的深刻理解。它让我明白,不仅仅是吃什么,怎么吃、什么时候吃,同样重要。这本书让我感觉,营养学不再是冰冷的科学理论,而是渗透在我们生活点滴之中的智慧,让我能够更从容地应对日常生活中的各种饮食挑战。

评分

这书的厚度,与现实实在是差得有些远,又一种挂羊头卖狗肉的感觉

评分

好,正是无我想要的正版的字迹清晰。

评分

还没来得及看(●?●)?,内容很丰富

评分

还可以

评分

还没开始看,目录觉得不错

评分

评分

这书的厚度,与现实实在是差得有些远,又一种挂羊头卖狗肉的感觉

评分

还没来得及看(●?●)?,内容很丰富

评分

好书,老婆很喜欢。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