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品特色
编辑推荐
★如果说《槭树下的家》为读者构建了一个温暖幸福的生命港湾,那么《透明的哀伤》即是为大家勾勒了一个无悔的青春与纯美的爱情世界。
★青春,是一本太仓促的书。如果在盛夏,每一朵荷每一个女子都能知晓而且感受到生命中那醉人的芳华,此生才算不曾虚度罢? 永恒的爱其实遍在。它只是浑然无迹,你只是悠然不觉罢了!
★翻开这本书,感受纯美的爱与青春,重拾对爱的信仰与渴望,愿我们在时光里沉淀出越来越迷人的味道。
内容简介
此书是席慕蓉散文的代表作,用诗般的语言铺展出一个绝大多数女子所望尘莫及的心灵世界。
她的散文就像清澈的溪流,轻灵淡雅而又亲切平实,饱含对生命的挚爱真情,让浮躁的心瞬间归于平静;她的思想又像浩瀚的大海,于优美的字句中点透生命,温暖人心,影响了整整一代人的成长历程。
翻开这本书,感受纯美的爱与青春,重拾对爱的信仰与渴望,愿我们在时光里沉淀出越来越迷人的味道。
本书由席慕蓉亲绘插图、亲写序诗,亲自审校完成,倾情呈现精美品读珍藏本。
作者简介
席慕蓉,1943年10月15日生于四川,祖籍内蒙古,童年在香港度过,成长在台湾。台湾师范大学艺术系毕业后,赴比利时深造,专攻油画。1966年以*一名的成绩毕业于布鲁塞尔皇家艺术学院。曾获比利时皇家金牌奖、布鲁塞尔市政府金牌奖、1968年欧洲美协两项铜牌奖及1988年台湾中兴文艺奖章新诗奖等。曾在国内外举行十余次个人画展。出版有诗集、画册、散文集及选本等六十余种。
目录
篇一 窗前的青春
谦卑的心·
母亲最尊贵·
窗前的青春·
白色山茶花·
幸福·
理想·
明镜·
岁月·
再会·11
我的苦闷·12
哭泣的女孩·14
夜校生·16
春回·18
生日卡片·20
夫妻·22
母子·24
同学·25
同胞·26
篇二 孤独的行路者
回顾所来径·31
我的选择·33
孤独的行路者·34
严父·35
贝壳·36
荷叶·37
马樱丹·38
鸡蛋花·40
十字路口·42
台湾百合·43
争夺·44
栀子花·
唯美·45
篇三 给我一个岛
桐花·51
眠月站·54
飞翔·57
独白·59
镜里与镜外·61
给我一个岛·63
天真纯朴的心·65
书与时光·67
孤独的树·69
此刻·71
我的抗议·73
寒夜·75
开端·77
雾里·79
篇四 此生·此世·此时
回音·85
躯壳·87
意象的暗记·89
昨日·91
“古典主义”·93
山芙蓉·95
绿水·天祥·97
山草小住·100
本分·102
驿站·104
无题·106
此生·此世·此时·108
昔时·110
篇五 生命的讯息
成见·115
生命的讯息·117
伤痕·120
窗前·123
唯一?·125
诗教·127
诗人啊!诗人!之一·129
诗人啊!诗人!之二·131
待遇·133
篇六 透明的哀伤
雾布之一·137
雾布之二·139
雾布之三·141
雾布之四·143
雾布之五·145
恍如一梦·147
蝶翅·149
透明的哀伤·150
河流与歌·151
泰姬玛哈·153
面貌·155
荷田手记之一·156
荷田手记之二·157
篇七 虚幻的栅栏
暑假·暑假·161
“扎须客”俱乐部·162
写生·164
圆梦·165
昨日·166
?!·167
骗婚记·168
妆台·169
魔手·170
旧事·171
海洋·172
默契·173
虚幻的栅栏·174
琴音·175
徒然草·176
篇八 芳香盈路
常玉·179
论席慕蓉·181
诗与诗人·183
傅先生·185
傅太太·187
芳香盈路·189
睡莲·191
山樱·193
等待中的岁月·196
山火·198
山中日课·201
火种·203
花之音·205
三句话·207
说创作之一·209
说创作之二·211
美术课·213
“品味”两则·215
美术教育·217
最后的一笔·219
篇九 写给生命
画幅之外的·225
写给生命·228
妇人之见·234
玛利亚·240
老伊凡·244
阿克赛·248
童心与童画·251
莲池·254
矛盾篇·260
永远的诱惑·264
精彩书摘
发光的字
——序诗
总有那么一日
让我能找到一首
好像只是为了我而写下的诗
让心不再刺痛让自己
在瞬间好像就已经完全明白
如苍天之引领万物
错落的诗行由诗人全权散布
请看那夏夜的群星罗列
彼此相随在诗的轨道上
我们的世界如此致密如此深邃
总有那么一日吧
那些发光的字终于前来
为我把生命的杂质滤净
把匕首挪开
——2015��2��21
孤独的行路者
生命原来并没有特定的形象,也没有固定的居所,更没有他们所说的非遵循不可的规则的。
艺术品也是这样。
规则只是为胆怯与懒惰的行路者而设立的,因为,沿着路标的指示走下去,他们虽然不一定能够找到生命的真相,却总是可以含糊地说出一些理由来。
那些理由,那些像纲目一样的理由使人容易聚合成群,容易产生一种自满的安全感。
但是,当山风袭来,当山风从群峰间呼啸而来的时候,只有那孤独的行路者才能感觉到那种生命里最强烈的震撼吧?
在面对着生命的真相时,他一生的寂寞想必在刹那间都能获得补偿,再长再远的跋涉也是值得的。
荷叶
后院有六缸荷,整个夏天此起彼落开得轰轰烈烈,我只要有空,总是会去院子里站一站,没时间写生的话,闻一闻花叶的香气也是好事。
虽说是种在缸里,但因为紧贴着土地,荷花荷叶仍然长得很好。有些叶片长得又肥又大,亭亭而起,比我都高了许多。
我有一个发现,在这些荷叶间,要出水面到某一个高度才肯打开的叶子才能多吸收阳光,才是好叶子。
那些在很小的时候就打开了的叶子,实在令人心疼。颜色原来是嫩绿的,但是在低矮的角落得不到阳光的命运之下,终于逐渐变得苍黄。细细弱弱的根株和叶片,与另外那些长得高大健壮粗厚肥润的叶子相比较,像是侏儒又像是浮萍,甚至还不如浮萍的青翠。
忽然感觉到,在人生的境界里,恐怕也会有这种相差吧。
太早的炫耀、太急切的追求,虽然可以在眼前给我们一种陶醉的幻境,但是,没有根柢的陶醉毕竟也只能是短促的幻境而已。
怎么样才能知道?哪一个时刻才是我应该尽量舒展我一生怀抱的时刻呢?怎么样才能感觉到那极高极高处阳光的呼唤呢?
那极高极高处的阳光啊!
唯美
我不太喜欢别人说我是一个“唯美主义者”。
因为,在一般人对“唯美”的解释里,通常会带有一种逃避的意味。好像是如果有一个人常常只凭幻想来创作,或者他创作的东西与现实太不相合。我们在要原谅他的时候,就会替他找一些借口,譬如说他是个“唯美主义者”等等。
而我一直觉得,真正的唯美应该是从自然与真实出发,从生活里去寻找和发现一切美的经验,这样的唯美才是比较健康的。因为,这样的努力是一种自助,而不是一种自欺。
就是说,我们面对现实,并不逃避。我们知道一切的事相都是流变而且无法持久的,可是,我们要在这些零乱与流变的事相之下,找出那最纯真的一点东西,并且努力地把它们挑出来,留下来,记起来。
这样,就算世间所有的事物都逐渐地改变或者消失了,不管是我自己本身,或者是那些与我相对的物象,就算我们都在往逐渐改变与逐渐消失的路上走去了;但是,在这世间,毕竟有一些东西是不会改变、不会消失的。那些东西,那些无法很精确地描绘出来、无法给它一个很确切的名字的东西,就是一种永远的美、永远的希望、永远的信心,也就是我们生命存在与延续唯一的意义。
这也就是为什么,在九百年后,我们重读苏轼月夜泛舟的那一篇文章时,会有一种怅然而又美丽的心情的原因了。
我们明明知道那已是九百年前的事了,明明知道这中间有多少事物都永不会重回的了,可是却又感觉到那夜月色与今夜的并没有丝毫差别,那夜的赞叹与我们今夜的赞叹也没有丝毫差别;时光是飞驰而过了,然而,美的经验却从苏轼的心里,重新再完完整整地进入了我们的心中,并且久久不肯消逝。
这样的唯美,才是真正的唯美,也是我心向往之的境界。
……
透明的哀伤:在文字的河流中,寻找生命的回响 席慕蓉,这个名字本身就承载着一份诗意与醇厚。她的散文,如同她笔下的塞外风光,既有草原的辽阔与苍茫,又不乏生命深处的细腻与婉转。翻开《透明的哀伤》,你将踏上一段与内心深处对话的旅程,一场关于爱、关于生命、关于存在意义的深刻探寻。 本书并非一个线性叙事的故事集,而更像是一个由无数颗璀璨的珍珠串联而成的项链。每一颗珍珠,都是席慕蓉在人生旅途中拾起的感悟,在时光的打磨下,折射出独一无二的光芒。她的文字,没有华丽的辞藻堆砌,却有一种直抵人心的力量。她善于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情感,那些在日常生活中被忽略的细微之处,用最朴实、最真挚的语言将其放大,让我们得以窥见自己内心深处的风景。 “透明的哀伤”,这个书名本身就蕴含着一种矛盾的美感。哀伤,本应是沉重而浓稠的,但“透明”二字却赋予了它一种超脱和释然。席慕蓉笔下的哀伤,不是撕心裂肺的痛楚,也不是自怨自艾的沉沦,而是一种清澈的、可以被看见的、甚至带有一丝温柔的感伤。它来源于对生命的珍视,来源于对失去的惋惜,来源于对时光流逝的无奈,但同时,也来源于对美好事物的深深依恋,来源于对生命中那些短暂却耀眼的瞬间的铭记。这种哀伤,并非消极的负担,而更像是一种心灵的澄澈,一种对生命更深层次理解的契机。 在《透明的哀伤》中,你或许会看到席慕蓉对童年时光的追溯。那些在故乡的土地上留下的足迹,那些在风中摇曳的野草,那些在母亲温暖的怀抱中听到的故事,都在她的笔下重新焕发生机。她描绘着童年纯真的眼眸,捕捉着那个时期无忧无虑的欢笑,同时也流露出对那段时光的怀念,以及对成长过程中不可避免的离别与变化的感慨。这种对过往的眷恋,并非停滞不前,而是让那段美好的记忆成为滋养当下心灵的养分,让我们在喧嚣的世界中,找到一份宁静的归属感。 她也会毫不避讳地谈论爱情。席慕蓉的爱情,不是轰轰烈烈的传说,而是渗透在点滴生活中的情愫。她笔下的爱,有着草原民族特有的率真与热烈,也有着东方女性含蓄而深沉的情感。她歌颂着恋人之间眼神的交汇,字里行间流露出的默契,以及共同经历的风雨带来的羁绊。然而,她的爱情观并非全然理想化,她也深知爱情中的不确定性,以及时间对感情的考验。她笔下的爱,往往伴随着一种淡淡的忧伤,那是对情感可能消逝的预感,也是对生命中那些美好却无法永远拥有的遗憾的坦然接受。这种对爱情的理解,超越了简单的浪漫,触及到情感的本质,以及人与人之间情感连接的脆弱与珍贵。 《透明的哀伤》更是对生命本身的思考。席慕蓉以其独特的视角,观察着自然界的生生不息,从一朵花的绽放,到一片叶的飘落,她都能从中体悟到生命的哲理。她会思考“存在”的意义,思考个体在浩瀚宇宙中的位置,以及我们每个人所肩负的责任。她不回避生命的脆弱,不掩饰死亡的必然,但她却能以一种坦然的态度去面对,并将这种坦然化为对生命更积极的投入。她鼓励我们去感受生命的美好,去珍惜当下,去活出真实的自我。她的文字,仿佛在为我们点亮一盏盏灯,引导我们在迷茫中找到方向,在痛苦中发现力量。 在席慕蓉的散文中,我们常常能感受到一种浓郁的乡愁。她出生在中国,成长在台湾,却拥有着一颗属于草原的心。她的文字中,时常回荡着故乡的风,故乡的云,故乡的牧歌。这种乡愁,并非仅仅是对地理位置的思念,更是一种对根的追寻,对文化传统的认同,以及对生命起源的探寻。她用她独特的笔触,将那片辽阔的土地,那份深厚的文化,那份质朴的情感,化为文字,让我们这些远离故土的人,也能在她的文字中找到一份共鸣,感受到那种无可割剔的牵绊。 《透明的哀伤》并非一本追求智识上的解脱,也不是一本提供心灵鸡汤的读物。它更像是一面镜子,映照出我们内心深处的渴望与忧虑。席慕蓉的文字,有一种神奇的力量,能够轻易地触动我们内心最柔软的部分。读她的散文,你或许会不经意间潸然泪下,或许会会心一笑,或许会陷入沉思。她不强求你去接受某种观念,而是邀请你一同去感受,一同去体悟。她的文字,就像一杯陈年的老酒,需要你慢慢品味,才能体会其中的醇厚与甘甜。 席慕蓉的写作风格,以其简洁、朴素、真挚而著称。她不屑于使用过于复杂的句式,也不追求晦涩难懂的意象。她的语言,如同她笔下的山水,自然而流畅,却又蕴含着深刻的意境。她善于运用比喻和象征,将抽象的情感具象化,让我们更容易理解和接受。同时,她也善于在平淡中见真情,在细微处显深刻。她不是在“写”故事,而是在“诉说”生命,在“分享”感悟。 阅读《透明的哀伤》,就是一次与诗人对话的过程。她用她诚挚的笔触,描绘着她眼中的世界,她心中的情感。她将生命中的悲欢离合,喜怒哀乐,都化为文字,呈现在读者面前。而我们,则在阅读的过程中,与她的情感产生共鸣,与她的思考产生碰撞,最终,在文字的河流中,找到属于自己的生命回响。 这本书,适合在安静的午后,或是寂静的夜晚,独自一人翻阅。让她的文字,轻轻地拂过你的心灵,带你进入一个属于情感与思考的宁静空间。你会发现,那些曾经被你忽略的,那些曾经被你压抑的,都会在席慕蓉的笔下,以一种温柔的方式浮现。而你,也将在这种温柔的抚慰中,重新审视自己的生命,找到属于自己的“透明的哀伤”,以及隐藏在这份哀伤之下的,坚韧与希望。 《透明的哀伤》是一本值得反复阅读的书。每一次阅读,你都会有新的体会,新的感悟。因为它所探讨的,是人类共通的情感,是永恒的生命主题。席慕蓉用她一颗敏感而真挚的心,为我们打开了一扇通往内心深处的窗户,让我们得以窥见那些最真实、最动人的风景。在这趟文字的旅程中,愿你也能找到属于自己的,那份“透明的哀伤”,以及它所带来的,关于生命最深刻的启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