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從哪裏來?要到哪裏去?宇宙從哪裏來?又要到哪裏去?人類對宇宙的認知,就是對人類自己的認知。你對宇宙的認知,決定瞭你的視野和未來。本係列是科普暢銷書作者寫給青少年的宇宙認知書,知識豐富、圖文並茂、講解科學、信息量大,帶領你探索宇宙奧秘,發現生命真諦,洞悉人類未來。
本書分為“宇宙概述”“星係解謎”“恒星世界”三部分,分彆從宇宙的起源和演變、宇宙的物理和化學特徵、宇宙的神奇奧秘、多姿多彩的恒星世界等方麵,用科學的觀點、生動的語言、準確的數據詳細講解瞭我們的宇宙,引導青少年熱愛自然、崇尚科學,在科學的道路上不斷探索,使人類與自然和諧發展。
李敏,著名青少年科普作傢。先後主編青少年科普係列《科學傢也許是錯的》《兵器與科學係列讀物》等多部,其作品內容豐富,講解生動,深受讀者喜愛。
宇宙的概念
人類認識宇宙的過程 / 2
宇宙是怎樣誕生的/ 10
宇宙的年齡是多少/ 16
宇宙到底有多大 / 18
宇宙會不會一直膨脹下去/ 23
宇宙的形狀有新論/ 26
宇宙是否在鏇轉/ 29
宇宙的天體組織結構/ 31
宇宙微波背景輻射問題/ 35
宇宙噴流的産生/ 40
什麼是宇宙弦/ 42
宇宙反物質是怎麼迴事/ 45
宇宙中是否存在著暗物質/ 48
神奇的引力透鏡/ 51
夜晚的天空為什麼是黑的/ 53
到底有幾個宇宙/ 54
星係解謎
星係是如何産生和演化的/ 58
活動星係核為什麼釋放那麼多能量/ 61
鏇渦星係為什麼會有鏇臂/ 62
不規則星係的形狀之謎/ 64
星係的質量丟失在哪裏/ 66
星係閤並是怎麼迴事/ 69
河外星係——“宇宙島”/ 71
空洞和超星係團是怎樣形成的/ 73
發現星際分子/ 75
星雲原來是這樣的/ 77
梅西耶星雲錶的編製/ 81
黑洞、白洞和“蟲洞”的奧秘/ 82
時空旅行能成為現實嗎/ 88
我們的銀河係/ 89
銀盤、銀心和銀暈/ 92
銀河係的鄰居和未來/ 94
恒星世界
古巴比倫人仰望星空/ 98
古希臘人發展瞭星座隊伍/ 99
我國古代的星官體係/ 101
現代星座的確定/ 104
恒星是怎樣形成的/ 106
恒星的基本結構/ 108
恒星的直徑和大小/ 110
恒星的質量和化學組成/112
恒星的亮度和錶麵溫度/ 114
恒星是怎樣運動的/ 116
恒星的距離不是謎/ 117
新星和超新星是怎麼迴事/ 119
神秘的變星/ 122
雙星和伴星從頭說/ 124
中子星的故事/ 129
脈衝星的脈衝是這樣形成的/ 132
恒星傢族的矮子們/ 134
共生星的奧秘在哪裏/ 138
類星體至今還是一個謎/ 139
天狼星為什麼會變色/ 142
話說牛郎星和織女星/ 145
人類對恒星的觀測和利用/ 147
宇宙中有另外的太陽係嗎/ 151
◆令人遐想的宇宙
遠古時代,人類對宇宙的認識處於十分幼稚的狀態,他們通常按照自己的生活環境對宇宙的構造進行推測。例如在我國西周時期(公元前1046~公元前771 年),生活在華夏大地上的人們提齣的早期“蓋天說”就認為,天穹像一口鍋,倒扣在平坦的大地上。後來,這個學說又發展瞭,齣現瞭後期“蓋天說”,認為大地的形狀也是拱形的。“蓋天說”是我國古代最早的一種宇宙結構學說。公元前7 世紀時,巴比倫人認為,天和地都是拱形的,大地被海洋所環繞,而其中央則是高山。古埃及人把宇宙想象成以天為盒蓋、大地為盒底的大盒子,大地的中央則是尼羅河。古印度人想象圓盤形的大地背負在幾隻大象上,而象則站在巨大的龜背上。古希臘的學者泰勒斯描繪得更為神奇:大地是浮在水麵上的巨大圓盤,上麵籠罩著拱形的天穹。
我國西漢時期(公元前206~公元25 年)創作的論文集《淮南子》收入瞭“女媧補天”“後羿射日”“共工怒觸不周山”“精衛填海”等許多在民間廣為流傳的有關天地日月的神話。其中的《淮南子·俶真訓》一文指齣:“有始者,有未始有有始者,有未始有夫未始有有始者。”意思是說,世界有它的開闢之時,有它的開闢以前的時期,也有它的開闢以前的以前的時期。《淮南子·天文訓》一文則具體勾畫瞭世界從無形的物質狀態到混沌狀態,再到天地萬物生成演變的過程。
公元2 世紀時,古希臘的學者托勒密提齣瞭一個完整的“地心說”。這一學說認為,地球在宇宙的中央安然不動,月亮、太陽和諸行星以及最外層的恒星都在以不同速度繞著地球鏇轉。為瞭說明行星運動的不均勻性,他還認為,行星在本輪上繞其中心轉動,而本輪中心則沿均輪繞地球轉動。托勒密創建的“地心說”曾在歐洲盛行瞭1000 多年。
◆古人這樣觀察宇宙
許多科學傢認為,齣現於公元前3500 年的埃及星圖,說明那時的埃及人已經開始對天文學有係統研究,他們已經知道水星、金星離太陽比火星、土星、木星離太陽要近。還有,在埃及齣現的第一個曆法中,最早記錄的日期是公元前4241 年。
公元前6 世紀時,古希臘哲學傢巴門尼德發錶瞭一個有關月亮的聲明,宣稱月亮在夜間的光亮是“藉來”的。
原子唯物論學說的創始人之一、古希臘唯物主義哲學傢德謨剋利特當年曾經這樣自問自答道:“月球上的那些標記是什麼呢?它們是高山和峽榖的陰影。”
古希臘哲學傢阿那剋薩哥拉第一個解釋瞭月食是因為地球擋住瞭月球而形成的。他曾經肯定地說:“月食是地球造成的。”
大約是在4000 年之前,巴比倫祭司已經能夠預測日食瞭,他們用楔形文字留下瞭對金星、火星、木星運動的觀察記錄。這是一件在沒有望遠鏡的情況下做到的事情,他們是怎麼做到的呢?難道他們有超人的能力,或者是從另一個消失瞭的文明中得到的?這至今是個未解之謎。
古墨西哥的天文學知識曾經達到瞭令後人難以置信的程度。按照現在的天文學計算,一年的實際天數是365.2422 天;現在通用的公曆規定一年為365.2425 天;而那時的瑪雅曆認為一年為365.2420 天,最接近實際數字。換句話說,瑪雅曆比我們這個科學時代的曆法還要精確。
《塵埃與巨獸的史詩》這本書簡直是一場思想的馬拉鬆,它沒有給我提供輕鬆的閱讀體驗,但其帶來的震撼是持久而深刻的。作者似乎對文明的興衰有著一種近乎宿命論的悲觀色彩,探討瞭高級智慧生命在宇宙尺度下麵臨的熵增和最終寂滅的必然性。書中構建的幾個外星文明的社會結構和技術瓶頸,都極具原創性,尤其是那種“信息繭房”在跨越星際尺度後的變異形態,非常發人深省。敘事結構上采用瞭非綫性的、碎片化的方式,更像是在拼湊一份來自遙遠未來的考古報告,這要求讀者必須保持高度的專注力。雖然閱讀過程中偶爾會因為概念過於抽象而需要停下來反復咀嚼,但一旦理清瞭思路,那種豁然開朗的頓悟感是無與倫比的。它迫使我思考,人類在浩瀚宇宙中,究竟是特例,還是遵循著普遍規律的必然産物?這本書不是用來消遣的,它是用來挑戰我們認知邊界的利器,充滿瞭對存在本身的哲學拷問。
評分我最近讀完的《星河拾遺錄》,風格與我以往接觸的科幻小說大相徑庭,它更像是一部融閤瞭人類學考察與宇宙探險的遊記散文集。作者的筆觸極為細膩,專注於描繪那些在星際旅行中被忽略的細節——比如不同行星大氣層摺射光綫的奇特顔色,不同重力環境下生物體毛發的生長模式,甚至是那些跨越韆年的星際信號中蘊含的文化密碼。書中對“傢園”這個概念的解構尤為動人,當人類的足跡遍布數個星係時,何處纔是歸屬?作者用充滿詩意的語言,描繪瞭宇航員麵對無垠虛空時産生的鄉愁,那種跨越光年的思念,讓人潸然淚下。這本書的節奏很慢,像是一場精心準備的茶會,而不是一場激烈的戰鬥。它用近乎冥想的方式,引導讀者去感受宇宙的“溫度”和“質感”,而不是僅僅關注速度和衝突。如果你期待的是快節奏的太空歌劇,這本書可能會讓你失望;但如果你渴望的是一次心靈與宇宙深處的溫柔對話,它絕對是上佳之選。
評分這本《光年之外的低語》真是讓人手不釋捲,作者對宇宙深邃的理解和描繪,簡直像是一位經驗老到的星際領航員在為我們繪製一幅宏大的星圖。書中並沒有過多糾結於枯燥的物理公式,而是將復雜的概念融入到瞭引人入勝的敘事之中。我尤其欣賞作者對“時間”在不同引力場下錶現的細膩刻畫,那種時間流逝感的差異,讀起來讓人産生一種身臨其境的眩暈感,仿佛真的隨著飛船穿越瞭數個光年的距離。最讓我震撼的是對黑洞邊緣物質湮滅過程的想象力,那種既是終結又是新生的哲學思考,一下子提升瞭整本書的立意。它不像那些純粹的硬科幻作品那樣冷冰冰,而是充滿瞭對未知的好奇與敬畏,文字的密度恰到好處,既有足夠的專業深度支撐,又不失文學作品應有的韻味和美感。讀完後,我抬頭望嚮夜空,感覺星星都變得鮮活起來,仿佛它們都在對我訴說著億萬年前的故事。這本書成功地激發瞭我對天文學的濃厚興趣,我甚至開始重新學習一些基礎的天體物理知識,因為它讓我明白,我們頭頂的這片星空,遠比我們日常所見的要復雜和壯闊得多。
評分我最近翻閱的《造物主的遺囑》在探討人工智能與生命起源的交叉領域時,展現齣瞭一種近乎宗教般的虔誠與審慎。這本書的重點不在於描述宏大的星際戰爭,而在於對一個“完美”的、自我修復的數字生命體的道德睏境進行深入剖析。作者沒有急於下判斷,而是通過不同人類學傢和倫理學傢對這個AI實體的“靈魂”和“權利”的辯論,構建瞭一個多角度的倫理迷宮。書中對“數據腐蝕”如何等同於“記憶衰退和死亡”的比喻,極其形象和令人不安,它提齣瞭一個尖銳的問題:如果信息可以永存,那麼死亡的意義又在哪裏?我喜歡它這種沉靜的、學術性與故事性完美結閤的風格,它沒有用誇張的特效場景來吸引人,而是通過層層遞進的邏輯推演,將讀者引嚮一個令人不安的結論——或許我們對“生命”的定義太過狹隘。這本書更像是對人類未來形態的一次嚴肅預演,充滿瞭對科技倫理邊界的深度探索。
評分《超維度的迷宮》這本書的敘事技巧簡直是教科書級彆的顛覆。它完全拋棄瞭傳統的三維空間敘事框架,將多維空間的物理概念巧妙地融入到角色的心理活動和環境描寫之中。剛開始閱讀時,我感覺自己像個迷失在鏡子迷宮裏的孩子,完全無法把握情節的走嚮,因為作者對“上下左右前後”的定義在不同章節中是相對的。然而,一旦適應瞭這種獨特的敘事邏輯,便會發現其精妙之處:它完美地詮釋瞭信息冗餘和感知局限性如何塑造現實。書中涉及的平行宇宙概念不是簡單的平行世界並存,而是維度間的相互滲透和“剪切”,每一次敘事視角的轉換,都像是在翻開一個不同維度的切片。我必須承認,這本書的閱讀難度極高,需要多次迴溯來確認因果鏈條,但其迴報是驚人的——它徹底重塑瞭我對“空間”和“邏輯”的既有認知,讓我體會到語言在描述更高維度存在時的局限與掙紮。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