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唯物主义生成路径研究/马克思主义发展史研究系列丛书 [A Study on the Formation of Historical Materialism]

历史唯物主义生成路径研究/马克思主义发展史研究系列丛书 [A Study on the Formation of Historical Materialism]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李成旺 著
图书标签:
  • 历史唯物主义
  • 马克思主义
  • 哲学史
  • 思想史
  • 历史研究
  • 理论研究
  • 马克思主义发展史
  • 唯物主义
  • 社会历史
  • 意识形态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思书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人民出版社
ISBN:9787010182643
版次:1
商品编码:12250385
包装:平装
丛书名: 马克思主义发展史研究系列丛书
外文名称:A Study on the Formation of Historical Materialism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7-09-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378###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作为马克思、恩格斯围绕历史一自由问题思考结晶的历史唯物主义,构成了马克思主义哲学创新的重要标志。《历史唯物主义生成路径研究/马克思主义发展史研究系列丛书》基于思想比较的视角、文本解读的方法以及历史生成的维度,从多重视阈诠释与再现了历史唯物主义的生成路径与逻辑。其一,在对传统西方五种代表性历史哲学范式予以系统探赜的基础上,从物质生产实践对人类历史展开的基础和前提意义出发,揭示了历史唯物主义的路径及其历史观变革的实质;其二,在深入解读作为传统西方自由观代表的基督教和康德哲学自由观及其理路的基础上,从现实社会关系合理化的角度彰显了历史唯物主义自由观变革的要义;其三,在梳理考察传统西方哲学“逻辑在先”思维方式的生成历程及其理论困境的基础上,从现实物质生产过程运行机制的视角,呈现了历史唯物主义在深层思维方式上所实现的哲学变革。《历史唯物主义生成路径研究/马克思主义发展史研究系列丛书》的研究对于彰显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本真智慧、活的灵魂及其走向当代的方法论启示,皆具有重大的理论意义和实践价值。

作者简介

  李成旺,1970年10月生,河北平山人。清华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研系列长聘副教授、博士生导师。兼任北京市高教学会马克思主义原理研究会副秘书长,《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杂志副主编。1993年毕业于兰州大学哲学系,获哲学学士学位;2005年毕业于南京大学哲学系,获哲学硕士学位;2008年毕业于清华大学哲学系,获哲学博士学位。2009年至2011年在清华大学马克思主义理论博士后流动站从事研究工作。2008年12月晋升为研究员。曾主持完成国家社科基金项目等多个科研项目。2013年入选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主要从事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马克思主义发展史、马克思与传统西方哲学等教学和研究。出版学术专著《马克思哲学革命的文本学解读》《(德意志意识形态)导读》,并在《哲学研究》《人民日报》《光明日报》《现代哲学》《学术月刊》等报刊发表学术论文70篇,其中被《新华文摘》《中国社会科学文摘》及人大复印报刊资料《哲学原理》等文摘类刊物全文或摘要转载30余篇次。

目录


导论 回顾与展望:深化历史唯物主义研究几个基础问题再省思
一、历史唯物主义研究的深化与时代创新:马克思哲学当代
发展的前提
二、自由属于人类社会实践范畴:历史唯物主义何以构成
马克思哲学的最高智慧
三、深化历史唯物主义研究与时代创新需要树立何种方法论自觉
第一章 基于把握世界四种基本方式的比较视阈重释历史唯物主义的
时代价值
一、人类把握世界的四种代表性方式及其特点
二、人类把握世界四种基本方式之间的交织与分野
三、哲学理性自觉与历史唯物主义的时代价值
第二章 历史唯物主义的超越对象与超越路径:马克思新历史观生成
逻辑的宏观透视
一、历史唯物主义的超越对象:传统西方五种代表性历史观及其理路
二、马克思哲学的实践品格及其对传统西方历史观内在局限的揭示
三、历史唯物主义超越传统西方历史观的五大理论支点
第三章 思想比较视阈中历史唯物主义追寻自由的路径创新(上)
一、基督教自由意志的开启与上帝救赎观的自我困境
二、康德的理性自身立法与纯形式自由法则的内在局限与
现实困境
三、历史唯物主义对基督教与康德自由观的超越
第四章 思想比较视阈中历史唯物主义追寻自由的路径创新(下)
一、传统西方自由及其实现观的代表性思路及其现实困境
二、现实社会实践:历史唯物主义探讨自由及其实现问题的
前提和基础
三、“人体”解剖:历史唯物主义考察自由及其实现问题的
重要环节
四、推进现实社会关系合理化:历史唯物主义解决自由及其
实现问题的科学路径
第五章自由的追寻与自我意识哲学的局限
——马克思《博士论文》的展开逻辑与思想史定位
一、《博士论文》的写作缘起:马克思对当时德国时代困境的回应
二、自我意识哲学的彰显与《博士论文》的展开逻辑
三、《博士论文》的思想史定位与启示
四、历史唯物主义超越自我意识哲学的基本历程
第六章 意识何以没有历史?
——“逻辑在先”思维范式的迷茫与历史唯物主义
深层思维范式变革
一、从“自在”到“自在自为”:“逻辑在先”思维范式的
生成历程
二、“是”与“应该”的背离:西方“逻辑在先”思维范式
的实质及其现实困境
三、对“逻辑在先”思维范式的超越与历史唯物主义深层
思维范式变革
第七章 消弭“环境决定论”与“意见支配世界”之间的逻辑悖谬
——历史唯物主义生成的另一种路径
一、感觉经验论:18世纪法国唯物主义哲学的思想基础
二、从“环境决定论”到“意见支配世界”:18世纪法国
唯物主义的逻辑悖谬
三、马克思对18世纪法国唯物主义逻辑悖谬的消弭及其
新世界观的出场
第八章 何谓“理性”?“理性”何为?
——在比较视闽中呈现历史唯物主义作为一种新理性的价值意
一、对“何谓理性”的自觉追问与人的全面自由发展
二、哲学史上解读“何谓理性”的五种视角及其实质
三、多维度考察“理性”内涵的当代启示意义
第九章 历史唯物主义所面临的双重历史评价及回应
一、历史唯物主义产生深刻影响与积极评价的深层根源
二、历史唯物主义所面临的挑战与消极评价
三、回应历史唯物主义消极评价的几点思考
第十章 当代视阈下历史唯物主义基本原理教学的创新路径探析
一、当前历史唯物主义基本原理教学所面对的挑战和突出问题
二、从社会发展规律的复杂性阐明把握历史唯物主义基本
原理的必要性
三、诉诸思想比较视阈和文本内在理路的诠释来呈现历史
唯物主义本真精神
第十一章 历史唯物主义价值实现与中国共产党持续保持凝聚力的
路径选择
一、历史唯物主义:中国共产党凝聚力与感召力的理论基础
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实践:中国共产党凝聚力的现实依据
三、应对现实挑战:中国共产党持续保持凝聚力的路径选择
第十二章 历史唯物主义视阈下当代中国民众主体意识的特点分析
与超越路径
一、主体意识的形成条件与社会作用
二、当代中国民众主体意识的基本特征
三、实现当代中国民众主体意识不断超越的路径分析
第十三章 影响当代中国文化价值取向的三种前提性因素考察
——基于历史唯物主义的分析视角
一、关于文化内涵的再解读与影响文化价值取向的前提性因素
二、政治改革环境与文化价值取向中自由维度的彰显
三、市场经济发展与文化价值取向中创造性维度的生成
四、当代社会变迁与文化价值取向中多元开放维度的出场
结语 历史唯物主义智慧在实践中向未来敞开
参考文献
后记

精彩书摘

  《历史唯物主义生成路径研究/马克思主义发展史研究系列丛书》:
  这些学者认为,正是基督教关于上帝从无中创造世界,到人类凭自己的意志事件——自我决断而开始尘世生活,以善与恶的较量、世人之城与上帝之城的较量作为历史进步的动力,最后再到世界末日的来临、全人类的复活以及上帝审判使信神者进入永生等教义内容,才在实际上确立起了一个完整的历史图景,以此系统地回答了历史的起源、历史的本质、历史的主体、历史的目的与希望,进而借以理解和安置人自身的存在意义。因而基督教的出场不但真正告别了循环史观,更为此后西方文化传统在理解世界时注入历史生成维度提供了典范。就此而言,王南浞教授也强调指出:“历史意识是由基督教引入西方哲学的。这里所说的历史意识不是指对时间的简单推移的意识,而是专指把历史理解为一种具有内在规律的发展过程或上升过程的意识。要具有这样一种历史意识,须具有一种发展的哲学原则,但希腊哲学中却不存在这样的原则。希腊哲学只是直观地肯定万物之动变,但既然动变只是被理解为始基的聚散之类,那么,由此导出的就只能是往复循环论,而循环论与发展原则是截然不同的。循环往复恰恰是无时间,从而也就无发展。真正具有发展原则的历史意识来源于基督教的历史观,它将人类历史理解为‘失乐园’与‘复乐园’的发展过程,因而带来了希腊思想中全然缺乏的一个维度。”
  当然,我们也要看到,基督教史观中的历史被认为是由超自然的神一上帝开启的,因此这种历史观在开启了历史维度的同时,还彰显出历史目的论的思维范式,表现在在这种历史观中,“历史不再是一大堆偶然事件的堆积,而是具有确定的目标和内在的规律。这样一来,希腊哲学的自然目的论就进入了历史意识之中,构成了一种历史目的论。这种历史目的论把人类历史理解为一个回归上帝之城的目的论过程,是上帝给予了人类历史以意义,上帝成了历史发展的原因,成了历史意义的依归。这种目的论的庸俗化是将世界上的万事万物都理解成为上帝为了某种目的而创造的,从而对于万事万物的理解也就是对于其最终指向神圣目的的揭示。而人类,作为最高级的创造物,更是有着特殊的目的,那就是“上帝创造人类来爱上帝和侍奉上帝。因此,他们中的每个人都有一个目的或作用。约翰心脏的作用是进行血液循环,约翰的作用就是永远爱和侍奉上帝,这两者间在相同的意义上都是真的。”与此同时,我们更要看到,奥古斯丁的思想被认为代表了教父思想的顶峰,奥古斯丁在阐发神学史观时进一步指出,神学史观认为人类的历史表现为两种王国的斗争史,在他看来,“上帝所选择的得救的人构成上帝之城,上帝所确定要毁灭的人则形成尘世之城,即罪恶的王国,两种王国的斗争的最后一个阶段是基督创始的时期,上帝通过基督而施恩于尘世。上帝的王国借基督教教会而达到完善的境地,基督教教会是尘世间的上帝之城。虽然不是每一个人都能在教会内得救,但没有人能在教会以外得救。没有人知道谁能得救。善恶力量之间的斗争将以正义取得胜利而告终,接着就是大安息日,这时上帝之城的成员将享有永恒的幸福,而罪恶的子孙将要在永恒的火中同魔鬼一道忍受永恒的惩罚。”这实际上对神学史观的上帝救赎论及历史未来走向作出了更为明确的注解。
  而马克思哲学则认为,神学史观的实质就表现在“基督徒编造了一部别具一格的‘天国史’,否认真实的历史具有任何内在实质,只承认他们的彼岸的抽象的而且是杜撰出来的历史才需要这种实质。他们借助人类的完美在于他们的基督这一说法,使历史达到一个想象的目的;他们把历史过程拦腰截断,因此为了自圆其说,不得不把后来的十八个世纪说成是一派胡言和毫无思想内容的”。
  ……

前言/序言

  在马克思哲学研究的诸多领域中,哪一个重要领域的探讨能够引起学界的持续关注而始终长盛不衰呢?在我看来,历史唯物主义研究便是其中之一。这其中原因不难理解,马克思哲学的最高价值旨趣,就是要科学揭示实现人的真正自由与全面发展的有效路径,马克思恩格斯则认为它的实现必须通过对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科学探讨才能达及。就此而言,真正把握了历史唯物主义的本真精神才是把握马克思哲学智慧的关键之所在。因此,面对时代发展提出的新问题与新挑战,持续深化并创新历史唯物主义研究,构成了中外马克思主义学界共同关注的重大论域。
  李成旺博士多年来倾力专注于历史唯物主义领域的学术探索,并为之辛勤耕耘、孜孜以求。摆在读者面前的专著《历史唯物主义生成路径研究》,就是他集数年研究之功积淀而成的最新思考结晶。读完书稿之后,我欣喜地看到,这部厚重之作,是作者基于对学界关于历史唯物主义研究的历史与现状的充分了解,以较为新颖的学术方法对历史唯物主义所作的比较深入且具有创新性的研究成果。这突出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的理论创新:
  该著实现了研究方法的创新与自觉。众所周知,由于20世纪20年代至30年代马克思主义在中国传播的特殊路径,关于马克思哲学的研究方法以及对于历史唯物主义的理解,曾主要来自苏联传统哲学教科书及其解读范式。在此背景下学界的研究主要不是基于对马克思哲学经典文本的深度解读,而是视苏联教科书为圭臬、蓝本和准经典,从中预先“现成地”拿来某种结论和理解框架,再到马克思哲学文本中去“寻章摘句”式地对之予以注释和论证。20世纪90年代以来,在学界兴起的马克思哲学文本学研究方法,对这一传统研究方法之不足予以了及时纠偏。但同时,有些学者也存在着学术研究过多地拘泥于文本细节乃至将其变成繁琐的文献考证,相较而言却忽略了马克思哲学文本研究的宗旨在于凸显其哲学智慧等方法局限,因而在马克思哲学研究中面临着“文本研究凸显而思想智慧淡出”的尴尬局面。为此作者明确提出,要超越历史唯物主义的传统理解模式,必须采取更为科学与系统的研究方法,因为历史唯物主义智慧蕴涵在马克思哲学经典文本中,它的形成也并非一蹴而就,而是经历了一个复杂的生成和发展过程,其中始终伴随着马克思哲学探讨的自我超越以及对前人哲学思想的扬弃,因此只有采取思想比较视阈,对历史唯物主义孕育、创立、生成和发展过程中的重要经典文本进行深层历史解读,从中着力诠释历史唯物主义的生成路径和逻辑,才能历史地呈现马克思哲学的完整理路、基本精神与活的灵魂,为马克思哲学走向当代提供有价值的方法论参照。为此作者沿着上述方法与思考路径,以凸显马克思历史唯物主义智慧为目标,以马克思哲学文本为研究依据,以马克思哲学在“历史一自由问题”探讨上对传统西方哲学思维范式的超越为主线.通过对作为历史唯物主义奠基之作的《德意志意识形态》等经典文本的精深解读,以及对作为马克思哲学超越对象的康德哲学等西方传统哲学的深入研究,在思想比较视阈中再现了历史唯物主义的生成路径与逻辑理路,从多重维度凸显了马克思哲学的本真智慧和活的灵魂。可以说,思想比较的研究视角、文本解读的研究方法以及历史生成的研究维度,构成了该著在方法论上的三大鲜明特色。
  该著在思想比较视阈中对历史唯物主义的超越对象与生成路径作出了具有一定创新性的总体考察。作者指出,历史唯物主义智慧的出场与生成,是马克思恩格斯在对传统西方历史理解范式的批判与超越中呈现出来的。作者系统梳理了历史唯物主义的超越对象,即表现在马克思恩格斯或直接批判,或蕴涵在其文本字里行间所隐性批判的传统西方历史理解范式:历史怀疑主义、现实主义历史观、神学唯心史观、先验理性史观以及人本学唯心史观。
历史唯物主义生成路径研究 内容简介 本书是一部深入探讨历史唯物主义思想生成与发展历程的学术著作。在马克思主义发展史研究的宏大框架下,本书聚焦于历史唯物主义这一核心理论的起源、演进及其内在逻辑,力图呈现一个全面而精细的理论构建图景。作者以严谨的学风和深厚的理论功底,追溯了历史唯物主义思想的萌芽、形成、确立直至初步发展的各个关键节点,并对其内部的理论脉络、思想渊源以及与其他哲学思潮的互动关系进行了深入的剖析。 本书的研究主体部分,首先从历史唯物主义的哲学基础入手,详细梳理了马克思恩格斯在批判继承德国古典哲学、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和法国空想社会主义的实践中,如何孕育出唯物史观的基本观点。这一部分重点分析了黑格尔辩证法和费尔巴哈唯物主义对马克思的深刻影响,揭示了马克思如何超越二者的局限性,将辩证法从“头朝上”的唯心主义纠正到“脚踏实地”的唯物主义,并在认识论和方法论层面为唯物史观的创立奠定基础。同时,作者也审视了早期马克思主义思想中,诸如“总历史”、“世界历史”等概念的初步萌芽,以及它们如何为后来的历史唯物主义理论体系的形成提供思想资源。 接着,本书将焦点集中在历史唯物主义的经典阐述阶段。通过对《德意志意识形态》、《哲学的贫困》、《共产党宣言》等马克思恩格斯早期重要文献的细致解读,作者剖析了历史唯物主义的核心构成要素:物质生产是社会发展的基础,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矛盾运动是推动社会变革的根本动力,阶级斗争是阶级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以及共产主义社会是人类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本书不仅辨析了这些概念的精确含义,更重要的是探究了它们之间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辩证关系,以及它们如何构成一个有机统一的科学世界观。作者特别强调了历史唯物主义的实践性品格,即它并非纯粹的思辨哲学,而是指导无产阶级革命斗争、改变世界的科学理论。 在对历史唯物主义基本原理进行梳理之后,本书进一步深入探讨了其生成路径中的重要环节,即马克思恩格斯如何将抽象的哲学原理转化为具体的社会历史分析工具。这包括对“社会经济形态”理论的分析,即如何将人类历史划分为原始公有制、奴隶制、封建制、资本主义等不同阶段,并阐释了每一社会形态的内在特征、运动规律以及向下一形态过渡的必然性。本书对这一理论的阐释,不仅仅是简单地列举历史分期,更侧重于分析支撑这种分期的经济基础和生产关系,以及它们如何塑造相应的政治、法律、文化等上层建筑。作者也对“唯物史观”与“历史学”的关系进行了辨析,指出历史唯物主义为历史研究提供了科学的立场、观点和方法,使得对历史的认识能够摆脱主观臆断和形而上学的束缚,进入科学的轨道。 本书的另一重要贡献在于,它超越了对历史唯物主义文本的静态分析,而着重于揭示其生成过程中的动态演进。作者考察了马克思恩格斯在不同时期、面对不同社会现实和理论挑战时,对历史唯物主义思想所进行的不断丰富和完善。例如,在研究资本主义社会时,马克思恩格斯如何从现象的认识深化到对其内在矛盾的揭示,如何从对资本主义经济运行规律的分析拓展到对阶级斗争、革命的必然性的论证。此外,本书也触及了恩格斯在马克思逝世后,如何继续发展和捍卫历史唯物主义,以及他晚年对历史唯物主义应用的一些思考和反思,如在《反杜林论》和《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等著作中的贡献,为历史唯物主义的进一步成熟做出了贡献。 为了更全面地理解历史唯物主义的生成路径,本书还引入了历史唯物主义与同时期其他重要哲学流派的比较研究。作者将历史唯物主义与当时流行的实证主义、进步主义、自由主义以及各种形式的唯心主义历史观进行了对比,通过辨析其根本区别,更加凸显了历史唯物主义的科学性和革命性。这种比较研究有助于读者更清晰地认识到,在当时纷繁复杂的思想环境中,历史唯物主义是如何以其独特的理论魅力和解释力量,逐渐确立起自身的地位。 本书的价值不仅在于对历史唯物主义理论本身进行了深入的挖掘和梳理,更在于其所提出的研究方法和视域。作者在研究中,注重将历史唯物主义的生成置于19世纪欧洲社会历史的宏大背景之中,分析了工业革命、民族国家兴起、工人运动发展等重大历史事件对马克思恩格斯思想产生的深刻影响。这种历史的维度和现实的关照,使得对历史唯物主义的研究不再是脱离实际的文本解读,而是具有鲜活的生命力。 此外,本书也对历史唯物主义在生成过程中所面临的一些挑战和争议进行了审视。例如,早期马克思主义者在理解和运用历史唯物主义时出现的某些偏差,以及一些后来对历史唯物主义的误读和曲解,作者都进行了辨析,力图还原历史唯物主义的本来面貌。 总而言之,《历史唯物主义生成路径研究》是一部集理论深度、历史广度和方法创新于一体的学术力作。它不仅为研究者提供了关于历史唯物主义生成过程的权威性叙述,更重要的是,它有助于我们深刻理解这一伟大理论的科学本质、革命意义及其对人类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贡献。本书的出版,无疑将为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领域注入新的活力,并为理解当今社会发展及其历史进程提供重要的理论启示。本书的每一章都力求严谨求实,以翔实的史料和精辟的论证,勾勒出历史唯物主义这一科学世界观从孕育到成熟的完整画卷,使读者能够清晰地把握其科学体系是如何在特定的历史条件下,通过马克思恩格斯艰辛的理论探索和革命实践而逐步形成的。

用户评价

评分

这部作品的理论深度确实令人印象深刻,它没有停留在对经典文本的简单梳理和阐释上,而是试图深入挖掘“历史唯物主义”这个核心概念在理论形成过程中的复杂张力与微妙演变。阅读过程中,我明显感受到作者对于19世纪中叶社会历史背景的精准把握,这使得那些抽象的哲学思辨不再是空中楼阁,而是紧密植根于资本主义早期积累和阶级斗争的现实。特别是关于费尔巴哈的影响与超越、以及早期空想社会主义思潮的批判性吸收那几个章节,作者展现了一种罕见的细致和洞察力,仿佛带着我们回到了那个思想激荡的年代,亲眼见证马克思和恩格斯是如何在与各种思潮的论辩中,淬炼出他们那套独特的历史观和方法论。对于任何想超越教科书层面理解马克思主义哲学起源的读者来说,这本书提供了一个严谨而富有启发性的框架,它不仅仅是知识的传递,更是一种智识上的探索之旅,挑战了我们对“成熟理论”的既有认知,揭示了其生成路径中的诸多“非线性”因素。

评分

这本书的结构布局设计得非常巧妙,仿佛是一部精心编排的交响乐。它并非简单的时间线性叙事,而是采用了螺旋上升式的递进结构。开篇提出的问题具有极强的概括性,随后便一层层剥开理论形成的内在矛盾与外部驱动力。我特别喜欢它在处理多重影响源时的那种平衡感,既没有厚此薄彼,也没有陷入“多因论”的泥潭。它清晰地勾勒出了唯物史观形成过程中,理论自我修正的关键节点。比如,在处理“意识形态批判”如何从对旧有哲学体系的批判中自然衍生出来时,作者的处理显得水到渠成,而不是生硬的逻辑跳跃。这种论证的连贯性和内在的张力,使得整部作品读起来酣畅淋漓,尽管讨论的是抽象的哲学建构,却充满了历史的厚重感和逻辑的锐利性。

评分

这本书的行文风格与我以往接触的许多学术著作大相径庭,它有一种独特的叙事节奏感,虽然主题严肃,但绝不枯燥。作者似乎非常擅长在宏观的历史脉络与微观的文献细节之间自由切换,这种跳跃性使得阅读体验充满了发现的乐趣。我特别欣赏它在论述方法上的克制与精准,没有过度使用华丽的辞藻或故作高深的术语,而是通过严密的逻辑推演和清晰的概念界定来构建论证。例如,在探讨“生产力与生产关系”这一对核心范畴如何被赋予历史唯物主义的动态解释时,作者没有简单地罗列定义,而是追溯了其概念范畴的“孵化期”,展示了它们是如何从早期的经济学观察逐步提升为哲学层面的物质决定论基础。这种对思想嬗变过程的精微捕捉,让原本略显僵硬的理论变得生动且富有生命力,极大地增强了阅读的沉浸感,让人愿意一页接一页地深入下去。

评分

从阅读的情感体验上来说,这是一次非常令人满足的智力挑战。作者的论证风格带有明显的批判性学风的影子,它要求读者必须带着批判性的预设和专注力才能跟上其思绪的流转。这本书成功地去魅化了“历史唯物主义”这一概念的“神圣光环”,将其还原为人类思想在特定历史语境下,为解决现实问题所做的艰苦卓绝的理论劳动。这种还原论的姿态,反而更加凸显了其理论的伟大之处,因为它不再是某种“天启”,而是人类理性和实践斗争的产物。对于渴望深入理解马克思主义方法论而非仅仅结论的读者而言,这本书无疑是一本必读的进阶读物,它提供的分析工具和历史视野,将深刻影响未来思考相关议题的方式。

评分

作为长期关注思想史领域的研究者,我发现这部著作最宝贵的一点在于它对“理论生成语境”的深度挖掘。它没有将历史唯物主义视为一个凭空出现的“伟大发现”,而是将其置于19世纪欧洲思想界复杂的“思想战场”中进行审视。这种视角的重要性在于,它迫使读者去思考:在特定的历史条件下,哪些问题成为理论必须回答的“燃眉之急”?书中对当时德国古典哲学的“继承与决裂”部分着墨颇多,展现了如何批判性地“扬弃”了黑格尔的唯心主义辩证法,同时又巧妙地继承了其动态发展的核心精神。这种对历史偶然性与理论必然性之间辩证关系的揭示,远比单纯的“是什么”更有价值,它回答了“为什么是这样形成的?”这层深层次的问题,为我们理解马克思主义的“革命性”提供了一个更为坚实和可追溯的基础。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