産品特色
內容簡介
“你如同我溫暖的手套,冰冷的啤酒,帶著陽光味道的襯衫,日復一日的夢想。”
——《戀愛的犀牛》
“因為你,我害怕死去。”
——《琥珀》
“每個人都很孤獨。在我們的一生中,遇到愛,遇到性,都不稀罕,稀罕的是遇到瞭解。”
——《柔軟》
“悲觀主義三部麯”紀念套裝,收錄瞭廖一梅作品《戀愛的犀牛》《琥珀》《柔軟》三本單行本。
※《戀愛的犀牛》是廖一梅“悲觀主義三部麯”的開篇,講述瞭一個犀牛般偏執的男人,他愛上瞭一個女人,他誇大瞭這個女人與其他女人之間的差彆,為她做瞭一切可能做的事,故事展現瞭純粹的愛情。
※《琥珀》是廖一梅“悲觀主義三部麯”的中篇。登徒浪子高轅以為自己誘惑瞭年輕單純的女孩小優,但小優的接近,也是懷著自己的秘密目的。誘惑與被誘惑,堅持和背棄……這是因“一顆心髒”而起的愛情故事。
※《柔軟》是廖一梅“悲觀主義三部麯”的終結篇,講述瞭一位女醫生、一個糾結於自我身份認同的年輕人,他們對生活、對生命發齣的提問和思考。
作者簡介
廖一梅,中國當代具影響力的劇作傢、作傢。現任中國國傢話劇院編劇。其作品風格獨特,兼具尖銳與詩意的強烈質感。著有小說《悲觀主義的花朵》、隨筆集《像我這樣笨拙地生活》等。戲劇作品:《戀愛的犀牛》《琥珀》《柔軟》《艷遇》等。電影作品:《像雞毛一樣飛》《一步之遙》等。
目錄
手記
劇本
那些年 那些事
精彩書摘
關於《戀愛的犀牛》的幾點想法
1
波蘭斯基在他的迴憶錄裏說:我懂得瞭愛情與喜劇、體育和音樂沒有不同,在享受愛的同時,人們可以感到生活輕鬆自如……他有此感受的時候大約三十齣頭,《水中刀》剛剛獲得奧斯卡最佳外語片提名,正春風得意,身邊很有一些美女。像波蘭斯基這樣的幸運者的愛情可能是喜劇和音樂,用來裝點美麗人生。但是另一些時候,愛是摺磨。而對我來說,正是這種摺磨有著異乎尋常的力量。為什麼是古希臘的悲劇而不是喜劇更能體現人類精神呢?因為令人類能夠自己敬重自己的品質都不是輕鬆愉快的——而是那些對不可抗拒的命運的倔強態度、保持尊嚴的神聖企圖之類不可輕易談笑的東西。
《戀愛的犀牛》是一個關於愛情的故事,講一個男人愛上一個女人,為她做瞭一個人能做的一切。劇中的主角馬路是彆人眼中的偏執狂,如他朋友所說——過分誇大瞭一個女人和另一個女人之間的差彆,在人人都懂得明智選擇的今天,算是人群中的犀牛——實屬異類。所謂“明智”,便是不去做不可能、不閤邏輯和吃力不討好的事,在有著無數可能、無數途徑、無數選擇的現代社會,人人都能找到自己的最佳位置,都能在情感和實利之間找到一個明智的平衡支點,避免落到一個自己痛苦彆人恥笑的境地。這是馬路所不會的,也是我所不喜歡的。不單感情,所有的事都是如此——沒有偏執就沒有新的創舉,就沒有新的境界,就沒有你想也想不到的新的開始。
愛是自己的東西,沒有什麼人真正值得傾其所有去愛。但愛可以幫助你戰勝生命中的種種虛妄,以最長的觸角伸嚮世界,伸嚮你自己不曾發現的內部,開啓所有平時麻木的感官,超越積年纍月的倦怠,剝掉一層層世俗的老繭,把自己最柔軟的部分暴露在外。因為太柔軟瞭,痛楚必然會隨之而來,但沒有瞭與世界、與人最直接的感受,我們活著是為瞭什麼呢?
2
“愛之於我,不是肌膚之親,不是一蔬一飯,它是一種不死的欲望,是疲憊生活中的英雄夢想。”
我喜歡的杜拉斯的話。
3
馬路說:“忘掉是一般人能做的唯一的事,但是我決定不忘掉她。”
4
劇中人有具體的情境、具體的職業和具體的個人遭遇,但這些都不具有實際意義。
我希望看過戲的觀眾,能感到在他的生命中有一些東西是值得堅持、可以堅持的。
至於愛情的結局,不是這個戲裏所關心的。
廖一梅寫於1999年夏《戀愛的犀牛》首演
2008年5月,《戀愛的犀牛》排練間隙,我在街邊的小店買瞭一頂黑色的窄邊草帽。在我砍過價付瞭錢戴上那頂帽子後,小店主人認齣瞭我,然後隔著收銀颱,開始背誦《戀愛的犀牛》裏的颱詞:“黃昏是我一天中視力最差的時候......”
當時,我戴著那頂草帽,手裏握著錢包,不好意思地站在那兒,在彆人的注視下聽她把颱詞背完......
這種情景,我經曆過很多次,但,仍感到不可思議。
《戀愛的犀牛》離開我的手已經9年瞭,它是以何種方式保存在人們的記憶裏呢?
《戀愛的犀牛》是我寫的第一部話劇,也是演齣場次最多、版本最多的一齣戲,對於這齣戲的流傳,我不但沒有預料到,直到現在也依然感到不解。它實在是一部任性的作品,個人化到極緻,因為它無遮無攔的激情,我有時甚至不好意思再去看它。
在反反復復討論新版《戀愛的犀牛》舞颱方案的時候,我忽然意識到《戀愛的犀牛》和《琥珀》最大的不同。《戀愛的犀牛》是火熱的,是燃燒著的火焰,火焰是不分青紅皂白的,直接而坦白,無所謂剋製和羞澀。它就是火焰,年輕的火焰,我想要留存住的不可復製的火焰。
在2008年版《戀愛的犀牛》最初排練的那段時間,我避免走進排練場。我的在場讓那些年輕的新演員感到緊張,而其實,我也一樣緊張——簡直不敢看,不知道那“年輕的火焰”在燃燒瞭9年之後變成瞭什麼樣子,是否依然有力,是否依然亮如白晝,是否依然讓人頭暈目眩,而我自己,是否已被時間的軟刀慢慢雕刻琢磨,害怕再正視那太明亮的火焰。
直到最後一次聯排,我纔在刻意的遲到之後悄悄坐在瞭後麵。
那天,我再次感到瞭它的熱,年輕的、過剩的荷爾濛。我以前沒有這樣看待過這齣戲,這次卻明確地意識到其中強烈的性的意味,旺盛的生命力,沒有齣口的生命力,要炸開的生命力,它以瘋狂的決心和熱情尋找的是“獻身”,而不是“幸福”。
一個試圖保持尊嚴的年輕人對生活驕傲而任性地喊著:“忘掉是一般人能做的唯一的事,但是我決定不忘掉她。”他的年輕是顯而易見的,絲毫不理會這“不忘掉”引發的巨大痛苦和長時間的睏惑,如此決絕,我想這可能就是《戀愛的犀牛》在大學裏被反復排演的原因。
如果你不是處於那樣的荷爾濛高漲、激情迸發的狀態,你可能會覺得彆扭,甚至費解,會為此不好意思,想對此做齣評判。但你該記得,每個人都曾經如此,都有那樣的時刻,有的人隻有過瞬間,有的人深藏於內心,但你一定有過。它常常會隨著歲月的侵蝕變得模棱兩可,有時會顯得愚蠢可笑,隻有很少的人以奇異的力量拒絕被時間侵蝕,使自己得以保住那團不熄的火焰。
我們都會長大、變老,有的人會慶幸那團火焰的黯淡,慶幸裹挾著你的滔天巨浪終於慢慢退潮,這樣可以帶來內心的平靜和安寜,自認成熟的人會認為這樣纔是生命的常態,但我很高興我以前不是這樣的人,以後也不會是。
如果劇場能喚迴你的記憶,呼應那些心底的渴望,剝掉那些讓心靈和感官變得麻木的、被生活磨齣的厚厚的老繭,讓你重新感到柔軟和衝動,你會知道,生命的本質就是這般無遮無攔的、勇敢的、堅強的、多情的。
寫下這些話的時候,我也意識到瞭9年的時光在我身上留下的印記,那就是可以理智地談論這一切。但是那火焰,我知道,它依舊燃燒著,不曾黯淡。
2008年6月19日寫於2008年版《戀愛的犀牛》首演
……
《悲觀主義三部麯·典藏版(套裝共3冊)》—— 深刻洞悉人類境遇的文學巨著 這是一套引人深思、觸動靈魂的文學巨著,由三部風格迥異卻主題一脈相承的傑齣作品組成。它們共同編織瞭一幅宏大的人類生存圖景,以一種近乎殘酷的真實,揭示瞭存在的孤獨、欲望的虛妄以及命運的無常。這並非一部輕歌曼舞的浪漫史詩,也不是一麯振奮人心的英雄贊歌,而是對生命本質深沉的凝視,一次對我們內心最隱秘角落的勇敢探索。 第一部:《失落的慰藉》—— 在喧囂塵世中尋找遺失的意義 《失落的慰藉》帶領讀者走進一個充滿疏離感與不安的現代都市。故事圍繞著一群看似光鮮亮麗,實則內心空虛的個體展開。他們穿梭於人潮洶湧的街頭,在浮華的派對和虛假的社交中尋找著片刻的慰藉,卻一次次地跌入更深的迷惘。在這裏,物質的豐盛並不能填補精神的荒蕪,技術的進步也未能化解人際關係的隔閡。 主人公,一位在都市叢林中遊蕩的藝術傢,目睹著周圍人們對短暫歡愉的追逐,對永恒價值的漠視。他試圖在創作中尋找齣口,捕捉那些稍縱即逝的情感碎片,卻發現藝術本身也難以逃脫時代的洪流,逐漸被消費主義的邏輯所裹挾。他的愛情,脆弱而易碎,如同玻璃器皿,稍有不慎便會崩裂,留下無法彌閤的傷痕。他與傢人之間的隔閡,如同看不見的牆,將彼此推嚮陌生的彼岸。 小說深刻地描繪瞭現代人在信息爆炸、節奏飛快的社會中所麵臨的睏境:被剝奪瞭自然的棲息地,被物化的情感,以及在消費主義文化中不斷被塑造和消解的自我。它質疑瞭“幸福”的定義,提齣瞭“快樂”是否等同於“滿足”的詰問。書中彌漫著一種淡淡的憂傷,一種對逝去的美好和不可得的圓滿的哀悼。然而,這份憂傷並非絕望,而是在認清現實的殘酷之後,依然不放棄對真實連接和深刻體驗的渴望。 作者以其精湛的筆觸,描繪齣城市風景的冰冷與疏離,刻畫齣人物內心世界的復雜與矛盾。對話 sparse and often filled with unspoken anxieties,肢體語言 subtle yet revealing of their inner turmoil. 每一個場景都仿佛一幅精心繪製的油畫,色彩濃鬱卻帶著一絲陰鬱,營造齣一種獨特的氛圍,讓讀者在閱讀過程中,仿佛置身於那個失落的慰藉之中,與主人公一同感受那份沉甸甸的孤獨。 第二部:《虛妄的劇場》—— 窺探人生如戲的荒誕本質 《虛妄的劇場》將視角轉嚮瞭更宏大的社會結構和人類行為模式。作品通過一群在權力、欲望和野心漩渦中掙紮的人物,揭示瞭社會如同一個精心搭建的舞颱,每個人都在扮演著被賦予的角色,說著預設的颱詞。在這個舞颱上,真誠被視為愚蠢,僞裝成為生存的必要條件。 故事的主綫圍繞著幾個在政治、商業或藝術領域有著深遠影響力的傢族展開。他們之間錯綜復雜的關係,既有錶麵的閤作與聯盟,也有暗流湧動的較量與算計。每一個角色都背負著沉重的傢族使命,或者被時代的洪流推著嚮前,他們的每一次選擇,都充滿瞭權衡與取捨,每一次成功,都伴隨著某種形式的犧牲。 書中對權力運作的描寫尤為犀利,作者毫不留情地剖析瞭權力的腐蝕性,以及那些身處高位者如何被欲望所吞噬,最終淪為權力的奴隸。商業競爭的殘酷,藝術殿堂的虛僞,以及人與人之間赤裸裸的利益交換,被描繪得淋灕盡緻。作者藉由這些人物的故事,質疑瞭人類所謂的“進步”和“文明”,認為在錶麵的繁榮之下,隱藏著的是永恒的衝突與悲劇。 《虛妄的劇場》最令人震撼之處在於其對“真相”的顛覆。在這裏,真相並非唯一的,而是隨著視角和利益的不同而改變。人們習慣於相信自己願意相信的,構建齣屬於自己的“現實”。這種對現實的扭麯,使得人與人之間的溝通變得睏難,理解成為一種奢侈。主人公試圖尋找一絲真實的縫隙,卻發現自己也逐漸被捲入瞭這場虛妄的劇場,成為其中一個無法脫身的演員。 小說結構精巧,情節跌宕起伏,人物塑造立體而復雜。作者善於運用諷刺和反諷的手法,在嬉笑怒罵之間,道齣人生的荒誕與無奈。每一次情節的轉摺,都讓人不禁拍案叫絕,同時又感到一絲涼意。它迫使讀者審視自己所處的世界,反思自己所扮演的角色,以及我們所追求的“價值”是否真的具有永恒的意義。 第三部:《永恒的黃昏》—— 在無邊黑暗中尋找微弱的光芒 《永恒的黃昏》是將前兩部作品的主題推嚮極緻的終章。如果說前兩部還在試圖尋找意義或揭示虛妄,那麼第三部則直接麵對瞭存在的虛無與生命的終結。故事的背景,可能是末日來臨前的某個時段,也可能是某個文明衰敗後的荒涼之地。在這片被遺忘的土地上,最後的人類在艱難地維係著生存,卻也無法逃脫最終的命運。 主人公,可能是最後一個見證者,也可能是某個堅持抵抗黑暗的個體。他目睹瞭文明的崩潰,道德的淪喪,以及人類在絕境中的掙紮與絕望。他試圖理解為何會走到這一步,卻發現一切的努力似乎都顯得徒勞。自然法則的無情,人類自身的弱點,以及宇宙的冷漠,共同構成瞭一幅令人窒息的圖景。 然而,即使在最深的黑暗中,《永恒的黃昏》也並未完全放棄希望。這種希望並非來自外在的救贖,而是來自個體內心深處最頑強的生命力。即便是在知道一切都將化為烏有時,主人公依然選擇堅持,依然選擇去愛,去感受,去留下最後的聲音。這種堅持,本身就成為一種對虛無的抗爭,一種對生命最原始的肯定。 小說在氛圍的營造上達到瞭爐火純青的地步。字裏行間彌漫著一種蒼涼、肅穆而又略帶詩意的悲傷。作者通過對自然景色的描繪,以及對人物內心感受的細膩刻畫,將讀者帶入一種超然的境地。它探討瞭死亡的意義,存在的價值,以及在有限的生命中,我們所能做齣的最後選擇。 《永恒的黃昏》並非要宣揚消極避世,而是以一種更為廣闊的視角,去審視生命在宇宙中的位置。它提醒我們,生命的短暫與脆弱,但也正是這份短暫與脆弱,纔使得每一次的相遇、每一次的體驗都顯得如此珍貴。它鼓勵我們在有限的時間裏,去追尋那些真正能夠觸動靈魂的東西,去擁抱那些微弱卻閃耀著人性光輝的瞬間。 《悲觀主義三部麯·典藏版(套裝共3冊)》,這三部作品相互輝映,共同構成瞭一個完整的思想體係。它們以一種不加掩飾的真實,揭示瞭人類生存的睏境,挑戰瞭我們對幸福和意義的固有認知。這套書並非提供簡單的答案,而是引發深刻的思考。它是一次滌蕩心靈的旅程,一次對生命本質的深刻洞悉。閱讀這套書,你將無法簡單地將其置於一邊,它會在你的內心深處留下難以磨滅的印記,讓你以一種全新的目光,去審視自己,審視世界,審視生命本身。這是一種沉重的饋贈,一種超越時代的深刻啓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