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古典文學讀本叢書典藏:李白詩選

中國古典文學讀本叢書典藏:李白詩選 pdf epub mobi txt 電子書 下載 2025

薛天緯 著
圖書標籤:
  • 李白
  • 詩歌
  • 唐詩
  • 古典文學
  • 中國文學
  • 選集
  • 詩選
  • 文化
  • 藝術
  • 典藏
想要找書就要到 靜思書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頁
你會得到大驚喜!!
齣版社: 人民文學齣版社
ISBN:9787020115655
版次:1
商品編碼:12251906
包裝:平裝
開本:32開
齣版時間:2017-09-01
用紙:膠版紙
頁數:374
字數:309000

具體描述

內容簡介

  李白是唐代有名的詩人,也是中國古典詩歌的代錶性的人物,人們將他與杜甫並稱“李杜”,又被人們譽為“詩仙”。李白詩曆來為人傳誦,經典作品傢喻戶曉,這本詩選以清代王琦《李太白全集》為底本,共選李白詩歌289題343首,將李白詩之精華囊括無遺,較好地體現瞭李白精神和他的藝術風貌,也比較完整地展現瞭詩人的生平經曆。這是一部較好的李白詩歌選本。



目錄

前言
一 蜀中時期
訪戴天山道士不遇
登峨眉山
登錦城散花樓
上李邕
彆匡山
峨眉山月歌
宿巫山下

二 “酒隱安陸”時期及初入長安前後
渡荊門送彆
荊門浮舟望蜀江
鞦下荊門
望廬山瀑布二首
望廬山五老峰
望天門山
長乾行
楊叛兒
金陵酒肆留彆
夜下徵虜亭
彆儲邕之剡中
越中覽古
蘇颱覽古
采蓮麯
越女詞五首(選三)
淮南臥病書懷寄蜀中趙徵君蕤
山中問答
靜夜思
安州應城玉女湯作
玉真公主彆館苦雨贈衛尉張卿二首
長相思
豳歌行上新平長史兄粲
贈新平少年
酬坊州王司馬與閻正字對雪見贈
行路難三首(選二)
燕昭延郭隗(《古風》其十五)
大車揚飛塵(《古風》其二十四)
蜀道難
送友人入蜀
梁園吟
登廣武古戰場懷古
鼕夜醉宿龍門覺起言誌
梁甫吟
春夜洛城聞笛
安陸白兆山桃花岩寄劉侍禦綰
山中與幽人對酌
贈內
……

三 移傢東魯及供奉翰林時期
四 去朝十年
五 從璘及長流夜郎前後
六 晚年
七 未編年

前言/序言

  前言
  公元8世紀中葉的唐玄宗開元、天寶年間,中國封建社會步入瞭它的黃金時代,經濟發達、政治開明、思想解放、文化繁榮,都達到瞭空前的曆史水平。在這堪稱“盛世”的年代,天纔詩人李白應運而齣,以其獨特的人格纔情與藝術個性創造瞭既反映時代精神、又張揚人類本性的不朽詩篇,詩人因而站上瞭中國古典詩歌藝術的頂峰(與他並肩而立的是詩人杜甫),他的詩歌則成瞭中華民族、乃至全人類“垂輝映韆春”的寶貴文化遺産。
  李白(701—763),字太白。詩人在至德二載(757)寫過一篇《為宋中丞自薦錶》,自述“年五十有七”,由此推算,他的齣生年份是確定無疑的。他又在詩文中寫到自己的齣身傢世:“白,隴西布衣。”(《與韓荊州書》)“本傢隴西人,先為漢邊將。”(《贈張相鎬二首》)自謂漢“飛將軍”李廣的後代。關於李白傢世,還有兩條原始記載:一是李陽冰《草堂集序》(以下簡稱“李序”),曰:“李白,字太白,隴西成紀人,涼武昭王暠九世孫。蟬聯珪組,世為顯著。中葉非罪,謫居條支。……神龍之始,逃歸於蜀,復指李樹而生伯陽。驚薑之夕,長庚入夢,故生而名白,以太白字之。”一是範傳正《唐左拾遺翰林學士李公新墓碑並序》(以下簡稱“範碑”),曰:“公名白,字太白,其先隴西成紀人。絕嗣之傢,難求譜牒。公之孫女搜於箱篋中,得公之亡子伯禽手疏十數行,紙壞字缺,不能詳備,約而計之,涼武昭王九代孫也。隋末多難,一房被竄於碎葉。流離散落,隱易姓名,故自國朝以來,漏於屬籍。神龍初,潛還廣漢,因僑為郡人。父客,以逋其邑,遂以客為名,高臥雲林,不求祿仕。公之生也,先府君指天枝以復姓,先夫人夢長庚而告祥。”李陽冰,當塗縣令,李白稱之為“族叔”,晚歲投靠其處,並托付李陽冰為自己編集文集。所以,李陽冰所記李白傢世乃齣自詩人口述。範傳正,宣、歙、池等州觀察使,在李白去世五十五年後為其遷葬,所記李白傢世齣自詩人之子伯禽手疏。將以上資料加以梳理,得齣關於李白傢世的基本結論是:一,祖籍(族望)隴西,漢飛將軍李廣之後。二,涼武昭王李暠九世孫(李暠係李廣之後。當晉安帝之末,據河西五郡,國號曰涼)。李唐王室也是李暠後裔,所以,李白與王室同宗。三,先世於隋末竄於碎葉(碎葉在隋代屬西突厥,在唐代是安西都護府屬下的一個軍鎮,碎葉城遺址在今吉爾吉斯斯坦的托剋馬剋。條支在唐人心目中是個大概念,碎葉可包含於其中)。四,其傢於中宗神龍之初(705)潛迴蜀地,居住廣漢(漢代郡名,唐為綿州)。李白的故鄉江油,在唐代稱昌明,係綿州屬縣。可以推想,李白先世長期在西域生活,詩人身上很可能有非漢族的血統,但有的研究者說李白是“鬍人”則缺乏根據。
  關於李白的齣生地,時下主流看法,是碎葉,因為他的父輩是705年左右纔來到蜀地,這一年詩人已經五歲。但細讀李《序》和範《碑》,按其敘事順序,似李白之傢歸蜀在前,詩人齣生在後。曾受李白之托為其編集文集的魏顥在《李翰林集序》(以下簡稱“魏序”)中亦雲:“身既生蜀,則江山英秀。”所以,學術界也有李白生於蜀地之說。
  李白的生平經曆可分為六個時期,即:蜀中時期、“酒隱安陸”及初入長安前後、移傢東魯及供奉翰林時期、去朝十年、從璘及長流夜郎前後、晚年。貫穿其一生的,是為瞭實現從政理想而發生過的初入長安、供奉翰林、北遊幽州、入永王軍幕、投李光弼軍五次重大行動。
  青少年時代,李白在故鄉蜀中接受瞭多種文化的教育熏陶。他嘗自述:“五歲誦六甲,十歲觀百傢。”(《上安州裴長史書》)“十五觀奇書,作賦淩相如。”(《贈張相鎬二首》)“十五學神仙,仙遊未曾歇。”(《感興八首》)“十五學劍術,遍乾諸侯。”(《與韓荊州書》)還曾從趙蕤學習屬於縱橫術的《長短經》。這些內容總括起來,無非儒、道二傢。儒傢文化引導李白積極用世,作賦、學劍術、學《長短經》,都是用世的準備。為瞭謀求政治前途,李白在齣蜀前就開始瞭乾謁活動,他曾嚮益州大都督府長史蘇頲“路中投刺”,又謁見過渝州刺史李邕。道傢文化則引導李白齣世而嚮往仙界,實質是引導他超越世俗功利而追求精神自由。儒、道二傢文化相反相成,相互輝映,構成瞭李白堪稱完美的“人生觀”。他以《莊子》中的大鵬形象來寄寓自己的人生理想,企望乘運而起,並順時而行藏。大約在二十五歲時,他“仗劍去國,辭親遠遊”,走嚮蜀中之外的廣闊天地,踏上瞭為實現理想人生的奮鬥曆程。
  李白齣蜀後,漫遊江漢、吳越,於開元十五年、二十七歲時來到安陸(今湖北安陸)。高宗時故相許圉師傢“見招,妻以孫女”(《上安州裴長史書》),由此開始瞭“酒隱安陸,蹉跎十年”的生活。據研究者考證,李白之妻並非許圉師嫡孫女,而是許圉師安陸老傢的一位他房孫輩。在《代壽山答孟少府移文書》中,李白對其人生理想有具體錶述:“申管晏之談,謀帝王之術,奮其智能,願為輔弼,使寰區大定,海縣清一。事君之道成,榮親之義畢,然後與陶硃、留侯浮五湖,戲滄洲,不足為難矣。”即首先建功立業,然後歸隱江湖。這種“功成身退”的人生理想,前半是儒,後半是道,實際上是儒、道二傢觀念糅閤而成。李白於開元十八年“西入秦海,一觀國風”(《上安州裴長史書》),即“初入長安”。他本欲通過乾謁王公大人,扣開君門。但在長安遭到以衛尉卿張垍為代錶的權貴的排斥,鎩羽而歸。初入長安的經曆,是對李白天真而充滿詩意的人生理想的嚴重打擊,但他畢竟涉世未深,所以,對未來仍滿懷期望。
  大約在開元二十八年(740),李白攜女平陽、子伯禽移居東魯,許氏夫人去世應是詩人離開安陸的直接原因。在東魯,李白與韓準、裴政、孔巢父等結為“竹溪六逸”,隱於徂徠山。經故交元丹丘及玉真公主薦舉,天寶元年(742)鞦,李白奉玄宗詔入朝,為翰林供奉(天寶年間,翰林供奉也可稱翰林學士)。入朝之初,玄宗對李白恩寵有加,“降輦步迎,如見綺、皓,以七寶床賜食,禦手調羹以飯之。”(“李序”)當年十月,李白在《從駕溫泉宮醉後贈楊山人》詩中寫道:“待吾盡節報明主,然後相攜臥白雲。”在詩人看來,“功成身退”的美好人生理想距離他似乎隻有一步之遙。據“李序”和“範碑”所記,李白在朝確曾擔任過“潛草詔誥”、“專掌密命”等機要事務,李白自己在《為宋中丞自薦錶》中也說當年“既潤色於鴻業,或間草於王言,雍容揄揚,特見褒賞”。但身為翰林供奉的詩人,其主要職分乃是以其詩歌纔能侍奉玄宗的風流生活,《清平調詞三首》的創作即是典型例證。生性愛好自由的詩人很快厭倦瞭這種類似俳優的生活,再加上宮中奸佞之徒的讒毀,李白漸被疏遠。當他意識到建功立業的理想不可能實現時,遂於天寶三載上疏請還。“天子知其不可留,乃賜金歸之。”(“李序”)“魏序”雲:“許中書捨人,以張垍讒逐,遊海岱間”,應是當時實情。供奉翰林既給李白留下瞭難以忘懷的記憶,也使他的從政理想經曆瞭一次大幻滅。
  去朝之初,李白一度被齣世思想支配,他履行瞭加入道教的儀式,並沉迷於求仙幻想之中。但事實上他並不能放棄從政的理想。“遙望長安日,不見長安人。”(《單父東樓鞦夜送族弟況之秦》)“狂風吹我心,西掛鹹陽樹。”(《金鄉送韋八之西京》)他仍期盼著君王的再顧。“一朝去京國,十載客梁園”(《書情贈蔡捨人雄》),去朝後的十年間,他四處漫遊,約在天寶十載,於梁園所在地宋城(今河南商丘)與宗氏(武後時故相宗楚客的孫女)成婚。為瞭尋找政治齣路,天寶十一載前後,李白曾懷著“且探虎穴嚮沙漠”(《留彆於十一兄逖裴十三遊塞垣》)的冒險心情,北遊幽州。他在幽州看到安祿山叛逆勢力坐大的危機形勢,“心知不得語,卻欲棲蓬瀛”(《贈江夏韋太守良宰》),隻好逃離。幽州歸來後,李白於天寶十二載春夏間似有“三入長安”之行,欲就時局危機嚮朝廷建言,無果而去。李白於天寶十二載鞦來到宣州(今安徽宣城),在皖南山水間休憩疲頓的心靈。
  天寶十四載(755),“安史之亂”爆發。李白報國無門,暫在廬山隱居。十五載(即至德元載)歲末,奉永王李璘徵召,下山入幕。“英王受廟略,秉鉞清南邊”(《在水軍宴贈幕府諸侍禦》),永王是接受瞭玄宗的任命,為江陵大都督,在南方經營水軍,並沿江東巡。李白懷著“齊心戴朝恩,不惜微軀捐”(同上詩)的報國熱忱入幕,卻沒有意識到朝廷內部政治鬥爭的復雜與險惡。已經在靈武登基的肅宗,認為永王有異誌,發兵徵討,永王於至德二載(757)二月兵敗丹陽,李白因從璘而獲罪陷獄。雖經江南宣慰使崔渙及禦史中丞宋若思營救,一度齣獄,但朝廷最終還是判處李白流刑中最重的一種,即流放極為邊遠的夜郎(今貴州桐梓)。“魏序”雲:“宗室有潭者,白陷焉。”李白乃是宗室鬥爭中無辜的犧牲品。李白於乾元元年(758)踏上流途,次年春行至巫山,朝廷因天旱頒發赦令,因而被僥幸放還(研究界也有認為李白是到達夜郎後遇赦的看法)。
  晚年,李白在江南飄流,景況十分淒涼,但仍期待著見用於朝廷的機會。寶應元年(762)鞦,李白作有《聞李太尉大舉秦兵百萬齣徵東南懦夫請纓冀申一割之用半道病還留彆金陵崔侍禦十九韻》,可知李白有一次請纓從軍的行動,隻是因病半途而廢。貧病之中,李白來到當塗(今安徽當塗),投靠縣令李陽冰。當年十一月,李白於“疾亟”之時“枕上授簡”,將編集及作序的後事托付給李陽冰。舊說以為李白這年鼕即病逝,但李白《遊謝氏山亭》詩開首即雲“淪老臥江海,再歡天地清”,顯然是指代宗廣德元年(763,即寶應二年)正月“安史之亂”徹底平定的時事,詩中又寫瞭大病稍起的景況,所以,可以判定李白的生命延續到瞭這一年。廣德元年鼕,李白逝於當塗。次年初,朝廷尚不知李白死訊,曾為其授官,“範碑”記曰:“代宗之初,收羅俊逸,拜公左拾遺,製下於彤庭,禮降於玄壤,生不及祿,歿而稱官,嗚呼命與!”李白初葬於龍山,範傳正為其遷葬謝傢青山,成全瞭他的“終焉之誌”。青山李白墓留存至今,係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李白詩歌傳世約韆首。李白的優秀詩篇之所以不朽,說到底,是因為它張揚瞭人性。人性是永恒的,而在人類曆史上,隻有相對文明、進步的盛世,纔能為人性的發展創造必要的環境和條件。人是社會之人,人性的基本內容,一是在生存溫飽解決之後,希望生活得更幸福;二是要施展其纔能抱負,謀求事業的發展與成功,在為社會群體做齣貢獻的同時,實現自己的人生價值;三是要維護人格獨立和保持個人精神自由。有纔有誌之士,其人性的核心,是實現人生價值。對於中國古代的讀書人來說,實現人生價值的唯一途徑,就是步入仕途,將自己的纔智貢獻給朝廷,建功立業,濟蒼生,安社稷。這種傢國情懷體現瞭儒傢“達則兼濟天下”的傳統精神,這種精神實具有人性的閤理內核。李白本分是詩人,他十分清醒地知道詩的久遠價值遠甚於現世功業,正所謂“屈平詞賦懸日月,楚王颱榭空山丘”(《江上吟》),但他仍把建功立業視為人生頭等大事。李白趕上瞭一個好時代,這個時代糾正瞭此前數百年間朝廷用人選官唯豪門世族是舉的“九品中正製”,而代之以“考試麵前人人平等”的科舉製。李白那個時代的科舉製度雖然尚不完善,而且每年錄取的名額甚少,遠不能在實際上解決士子們的齣路問題,但畢竟體現瞭時代的進步,提高瞭讀書人的用世熱情,給他們帶來瞭人生嚮上的希望。晉代詩人左思在《詠史》中曾無奈地感嘆:“鬱鬱澗底鬆,離離山上苗。以彼徑寸莖,蔭此百尺條。世胄躡高位,英俊沉下僚。地勢使之然,由來非一朝。”李白則滿懷解放感、幸運感地迴答瞭“左思之嘆”,他在《送楊少府赴選》詩中朗聲高詠:“時泰多美士,京國會纓簪。山苗落澗底,幽鬆齣高岑。”時代既然給瞭士子們建功立業的機會,他們當然就要一顯身手、踴躍攀上人生事業的高峰。李白正是這個時代廣大士子的代言者。他之所以有資格擔任這個代言者,是因為隻有他把人人追求的功業理想發揮到瞭極緻,他要做“輔弼”之臣,即薑尚、管仲、魯仲連、謝安那樣的人物,建立不世功業。李白企望的建功立業方式和途徑是“大賢虎變愚不測,當年頗似尋常人”(《梁甫吟》)、“明月齣海底,一朝開光曜”(《古風》其十)、“大鵬一日同風起,摶搖直上九萬裏”(《上李邕》)。李白終身未參加科考,其中一個重要原因,應是經由科舉的上升途徑與李白期望的“虎變”式進身有很大不同,此即“範碑”所說:“常欲一鳴驚人,一飛衝天,彼漸陸遷喬,皆不能也。由是慷慨自負,不拘常調,器度弘大,聲聞於天。”這種繞過科舉常規的“超現實”理想明顯帶著幻想性,但李白卻並不覺得虛幻,他堅信“天生我材必有用”,終生為其“大鵬之誌”的實現而奮鬥不捨。
  李白的功業理想注定無法實現。這是因為他在追求功業的同時,又極端地堅持瞭人性之另一麵,即人格獨立和精神自由。“蘭生榖底人不鋤,雲在高山空捲舒”(《贈從弟南平太守之遙》),他追求無拘無束、快意自在的生活。這裏有道傢思想的深刻影響,體現瞭道傢文化以自然為宗的精髓。道傢精神同樣具有人性的閤理內核。士人一旦步入仕途、或如李白那樣進入朝廷,他便處在瞭皇權籠罩之下,進入瞭官場的人際“關係網”中。為瞭實現功業理想,他必得在一定程度上放棄獨立人格、削減精神自由。然而這卻是李白所不堪忍受的。他衊視權貴,“黃金白璧買歌笑,一醉纍月輕王侯”(《憶舊遊寄譙郡元參軍》),“安能摧眉摺腰事權貴,使我不得開心顔”(《夢遊天姥吟留彆東魯諸公》)。他甚至在皇帝麵前也要保持平等的身份,居然“天子呼來不上船,自稱臣是酒中仙”(杜甫《飲中八仙歌》)。不妨設想,李白入朝之初受到那樣的寵遇,他如果能稍稍委屈、約束自己,功業理想當不無實現的可能。然而,他的態度卻是“乍嚮草中耿介死,不求黃金籠下生”(《設闢邪伎鼓吹雉子斑麯辭》)。當李白意識到魚與熊掌不可得兼時,把建功立業與精神自由放在人性的天平上衡量,他毅然決定放棄前者,於是上疏請還。功成身退的美妙人生理想遂成泡影。
  李白終生都在追求建功立業與堅持精神自由的矛盾中跌蕩拼搏,這種矛盾無法調和、剋服,所以李白的遭遇始終是“大道如青天,我獨不得齣”,是“欲渡黃河冰塞川,將登太行雪滿山”。由此造成瞭他的“萬古愁”,造成瞭他滿含悲壯色彩的詩意人生。“三杯拂劍舞鞦月,忽然高詠涕泗漣”(《玉壺吟》),李白那些悲慨豪縱、震撼人心的飲酒詩,有著共同的主題,就是宣泄人生之“愁”,或如範傳正所說“取其昏以自富”。李白遇到的人生矛盾其實具有普遍性和恒久性,普通人也會遇到同樣的矛盾,李白與普通人的區彆,正如李長之所說:“就質論,他其實是和一般人的要求無殊的,就量論,一般人卻不如他要求得那樣強大。”(《道教徒的詩人李白及其痛苦》)所以,李白的詩篇就産生瞭打動人心的力量,李白就成瞭從古到今人們心中的精神偶像。
  當然,李白也有許多飲酒詩並非“舉杯消愁”之作,這些詩篇抒寫飲酒之樂,充溢著“人生得意須盡歡,莫使金樽空對月”的生活熱情,這是對人性之另一側麵的錶現,即人在世間總是希望生活得更幸福、更快樂。李白那些錶現鄉情、友情、親情和愛情的詩篇,從本質上說,也是對追求生活幸福之人性的錶達。
  李白屬於“主觀之詩人”,他的作品大多是以“我”為主體的抒情詩。李白做人崇尚本真的人性,他的詩歌同樣崇尚本真,絕去人工,絕去雕飾,追求天然真率之美。他抒寫情感,一任真情流注,沒有任何顧慮,不受任何成規約束,甚至看不齣藝術上的追求而獨臻大匠運斤之境。他最擅於歌行與絕句這兩種利於自由抒寫的詩體。他的歌行隨手揮灑,恣意鋪張,渾灝流轉,起落無跡,正所謂“想落天外,局自變生。大江無風,波浪自湧;白雲從空,隨風變滅。此殆天授,非人可及”(瀋德潛《唐詩彆裁集》)。他的絕句脫口而齣,信手而成,清澈如水,流轉如珠,正如李攀龍所說:“蓋以不用意得之,即太白亦不自知其所至。”(《選唐詩序》)李白的詩無從效仿,無法復製,真正是自由的藝術,解放的藝術,高度人性化的藝術。
  這個選本主要以清代王琦注《李太白全集》(中華書局1977年版)為據,選詩289題343首,為李白傳世詩作的三分之一強。詩歌文本偶有與王注本不同處,均做瞭說明。選詩的原則,一是最能體現李白精神與藝術風貌的作品,二是詩篇編排起來能比較完整地展現詩人的生平經曆。為瞭方便讀者對李白其人其詩的理解,詩的編排采用編年體(其中有些作品隻是大體按寫作時期安放,並非確切的編年),編年基本依據安旗主編、筆者亦為撰稿人之一的《李白全集編年箋注》(中華書局2015年版)。注釋中對學界前輩及時賢的成果多有吸收,限於體例不能明確標示,特此說明並深緻謝忱!歡迎讀者諸君對注釋文字的討論與批評,以期我們共同走近更為真實的李白。一蜀中時期



















《韆古風流:李白詩詞鑒賞》 一、 緣起:江山如此多嬌,引無數文人競摺腰 在中國浩瀚的文學星空中,李白無疑是最耀眼的那一顆。他的名字,如同他的詩篇一樣,穿越韆年,依舊璀璨奪目。他的一生,是傳奇的一生;他的詩,更是中華民族共同的精神財富。從“飛流直下三韆尺”的豪邁,到“舉杯邀明月”的孤寂;從“長風破浪會有時”的壯誌,到“桃花潭水深韆尺”的深情,李白以其無與倫比的纔情,勾勒齣盛唐氣象的恢弘畫捲,也抒發瞭個人跌宕起伏的情感世界。 韆百年來,無數後人為李白的詩歌所摺服,為他的灑脫不羈所傾倒。關於李白的解讀和鑒賞,更是汗牛充棟,層齣不窮。然而,詩歌的魅力在於其永恒的生命力,在於它能與不同時代的讀者産生共鳴。因此,我們依然需要一本能夠帶領讀者深入李白詩歌的海洋,感受其字裏行間的澎湃激情與深邃意境的讀物。《韆古風流:李白詩詞鑒賞》正是這樣一本旨在深度挖掘李白詩歌精髓,從多個維度呈現其藝術魅力與思想內涵的著作。它並非簡單地羅列詩篇,而是力求通過細緻入微的解讀,讓讀者穿越時空的阻隔,與李白進行一場心靈的對話,領略這位“詩仙”的獨特風采。 二、 思想的星河:李白的生命軌跡與詩歌主題 李白的詩歌,是他生命體驗最直接、最真實的寫照。要理解他的詩,就不能不瞭解他的人生。他齣生於一個富裕的商人傢庭,年少時便展現齣過人的纔華,並接受瞭廣泛的教育。然而,他身上流淌著浪漫不羈的血液,對功名利祿並非刻意追求,更嚮往自由自在的生活,以及建功立業的抱負。 《韆古風流:李白詩詞鑒賞》將從李白的生命軌跡齣發,將其詩歌創作置於其時代背景和個人經曆之中。我們將梳理他早年離鄉求學,遊曆四方的足跡,感受他初涉社會時的激昂與憧憬;我們將探討他渴望建功立業,但屢遭挫摺的政治抱負,體會他“安能摧眉摺腰事權貴,使我不得開心顔”的傲骨與無奈;我們將追隨他被“賜金放還”後的漂泊生涯,品味他“長風破浪會有時,直掛雲帆濟滄海”的樂觀與堅持。 在此過程中,我們將深入剖析李白詩歌中反復齣現的主題: 對自由與個性的追求: 李白是古代文人中最具叛逆精神的代錶。他衊視權貴,不屑於俗世的規則,他追求心靈的自由,精神的解放。從“人生得意須盡歡,莫使金樽空對月”的及時行樂,到“我輩豈是蓬蒿人”的自信,無不體現瞭他對自由的渴望和對個性的張揚。 壯麗的山河與奇特的想象: 李白是偉大的浪漫主義詩人,他的詩歌中充滿瞭對祖國壯麗山河的熱愛與贊美。“望廬山瀑布”、“望天門山”、“行路難”等詩篇,以其雄奇的想象和瑰麗的詞藻,將自然景物描繪得栩栩如生,氣勢磅礴。 豪情萬丈的抱負與“緻君堯舜”的理想: 盡管李白看似不羈,但內心深處卻懷揣著“緻君堯舜”的政治理想。他對國傢的熱愛,對盛世的渴望,在他許多詩篇中都有深刻的體現。然而,理想與現實的差距,也讓他産生瞭深深的失落與憤懣。 離愁彆緒與知音難覓: 在灑脫的外錶下,李白也有著細膩敏感的情感。他對友人、親人的離彆,對人生短暫的感慨,對知音難覓的惆悵,都化作瞭他詩歌中動人的篇章。“贈汪倫”、“送孟浩然之廣陵”等詩,字字句句飽含深情,感人至深。 對仙道與玄思的嚮往: 李白深受道傢思想的影響,他的詩歌中常常流露齣對長生不老、神仙世界的嚮往。這種對超越塵世的追求,也為他的詩歌增添瞭一抹神秘與超脫的色彩。 《韆古風流:李古詩詞鑒賞》將層層剝繭,帶領讀者走進李白的內心世界,理解他思想的起伏跌宕,感受他情感的潮漲潮落,從而更深刻地理解其詩歌創作的動因與意蘊。 三、 藝術的巔峰:李白詩歌的語言魅力與藝術手法 李白詩歌的藝術成就,可以用“天纔”二字來形容。他的語言,清新自然,流暢奔放,卻又飽含力量;他的想象,瑰麗奇特,齣人意錶,卻又閤乎情理。他仿佛天生就是為詩歌而生,用最美的語言,描繪齣最動人的景象。 本書將重點剖析李白詩歌在藝術上的獨特之處: “清水齣芙蓉,天然去雕飾”的自然語言: 李白的語言,質樸而不粗俗,自然而不雕琢。他善於運用口語化的錶達,卻能將其提煉得如詩如畫。我們將在書中分析他如何用最簡單的詞語,營造齣最深遠的意境,例如“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筆落驚風雨,詩成泣鬼神”的豪邁氣概: 李白的詩歌,充滿瞭蓬勃的生命力與強大的感染力。他的敘事詩,情節跌宕起伏,扣人心弦;他的抒情詩,情感真摯奔放,催人淚下。我們將分析他如何通過雄渾的筆力,傳達齣磅礴的氣勢,例如“黃河之水天上來,奔流到海不復迴”。 “仙纔”的奇特想象與浪漫主義色彩: 李白是浪漫主義的傑齣代錶。他的想象力如同脫繮的野馬,馳騁於天地之間。他將神話傳說、曆史典故、自然景物巧妙融閤,創造齣令人驚嘆的藝術形象。我們將深入探討他如何運用誇張、比喻、擬人等手法,構建齣獨一無二的藝術世界,例如“白發三韆丈,緣愁似個長”。 音樂般的美感與節奏韻律: 李白的詩歌,不僅是文字的組閤,更是聲音的藝術。他善於運用聲韻變化,使詩歌讀起來朗朗上口,富有音樂感。我們將分析他詩歌在平仄、押韻、節奏上的獨到之處,以及這些技巧如何增強詩歌的感染力。 多元化的詩歌體裁與風格: 李白創作瞭大量不同體裁的詩歌,包括樂府詩、古體詩、近體詩等。他的風格也多變,或豪放飄逸,或清新婉約,或沉鬱頓挫。我們將逐一分析這些體裁和風格的特點,展示李白作為一位全能型詩人的藝術成就。 《韆古風流:李白詩詞鑒賞》將精心挑選李白最具代錶性的詩篇,進行逐字逐句的深入解讀,揭示其語言的精妙之處,分析其藝術手法的運用,讓讀者領略到李白詩歌藝術的極緻魅力。 四、 傳承的薪火:李白詩歌對後世的影響 李白的影響,早已超越瞭文學的範疇,滲透到中華文化的方方麵麵。他的詩歌,成為無數後世文人模仿、學習的典範,他的精神,也激勵著一代又一代的中國人。 本書將探討李白詩歌對後世的深遠影響: 對後世詩歌創作的啓迪: 從唐代的杜甫、孟浩然,到宋代的蘇軾、辛棄疾,再到後世無數的文人墨客,都或多或少地受到瞭李白詩歌的影響。我們將梳理這種影響的脈絡,分析後世詩人如何藉鑒李白的藝術手法,繼承他的創作精神。 李白精神的文化內涵: 李白的“狂放不羈”、“傲岸不屈”的精神,已經成為中華民族性格中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這種精神,體現在他對自由的嚮往,對真理的追求,對權貴的衊視。我們將探討這種精神在不同曆史時期,以不同形式的體現。 李白詩歌在民間的傳播與接受: 許多李白的詩句,早已深入人心,成為婦孺皆知,朗朗上口的名句,例如“舉頭望明月,低頭思故鄉”。我們將分析這些詩句為何能如此廣泛地流傳,其背後的文化原因是什麼。 李白形象的演變與解讀: 曆代對李白的解讀,也隨著時代的變化而有所不同。從“謫仙人”的神話,到“叛逆者”的形象,再到“草聖”的贊譽,李白的形象也在不斷地被重新詮釋。我們將迴顧這些解讀,探討其背後摺射齣的社會文化變遷。 《韆古風流:李白詩詞鑒賞》旨在不僅讓讀者欣賞到李白詩歌本身的藝術價值,更能讓讀者理解李白詩歌在中國文化史上的重要地位,以及他對後世産生的深遠而持久的影響。 五、 結語:在李白詩海中,與韆年靈魂共舞 “人生得意須盡歡,莫使金樽空對月。” 讓我們跟隨《韆古風流:李白詩詞鑒賞》,走進李白的世界。在這裏,我們可以感受他的豪情壯誌,體會他的悲歡離閤,領略他的浪漫情懷。他的詩歌,是一扇窗,讓我們得以窺見盛唐的輝煌;他的精神,是一盞燈,照亮我們前行的道路。 本書不僅僅是一本關於李白詩歌的解讀,更是一次與韆年前的靈魂進行心靈對話的邀請。希望通過這本書,能夠幫助您更深入地理解李白,更真切地感受他的詩歌,並在他的詩海中,找到屬於自己的那份觸動與共鳴。讓我們一同走進李白,感受那份“韆古風流”。

用戶評價

評分

說實話,我之前對李白詩歌的瞭解,很大程度上停留在教科書和網絡上的碎片化信息。總覺得那些朗朗上口的句子,比如“床前明月光”,或者“兩岸猿聲啼不住”,雖然熟悉,但其背後的故事和情感深度卻未曾細細探究。而這套《中國古典文學讀本叢書典藏:李白詩選》,給瞭我一個絕佳的機會,去係統地、全麵地認識這位偉大的詩人。我設想,這套書的編排一定經過瞭深思熟慮,或許會按照時間順序,或許會按照題材分類,亦或是按照重要性來呈現。無論哪種方式,我都相信它能幫助我理清李白詩歌的發展脈絡,更好地理解他從早期意氣風發到後期羈旅漂泊的情感變化。我更期待的是,它能超越簡單的詩歌文本,去發掘那些隱藏在詩行背後的李白,那個熱愛自由、追求理想、也經曆過失意和孤獨的真實個體。我希望通過閱讀這套書,能夠真正地“讀懂”李白,而不僅僅是“背誦”他的詩。

評分

我是一個對傳統文化有著深厚興趣的人,尤其偏愛唐詩宋詞。李白作為唐代最傑齣的詩人之一,他的作品在我心中一直有著特殊的地位。這次入手《中國古典文學讀本叢書典藏:李白詩選》,更多的是一種對經典本身的敬畏和期待。我希望這套書能夠具備一種“典藏”應有的品質,體現在其內容的權威性和呈現的專業性上。比如,在詩歌的選取上,是否囊括瞭李白最具代錶性和藝術價值的作品?在文本的校訂上,是否采用瞭最嚴謹的版本,避免瞭流傳中的訛誤?更重要的是,在注釋方麵,是否能夠做到既準確又不失趣味,讓普通讀者也能輕鬆理解那些古老的詞匯和典故?我更看重的是,這套書是否能引領我進入一個更廣闊的文學視野,讓我不僅能欣賞李白詩歌的語言之美,更能體會其思想之深邃,藝術之高妙。我希望這是一次能夠沉澱下來,靜心閱讀,細細品味的體驗。

評分

這次購書的初衷,實則是因為對“讀本叢書”這個係列本身的好感。過去曾接觸過該係列的其他作品,它們往往在內容的權威性和呈現的精美度上都做得相當齣色,既有學術上的嚴謹,又不乏給普通讀者帶來的閱讀愉悅。因此,當看到有李白詩選的版本時,幾乎是毫不猶豫地加入瞭購物車。我特彆期待的是,這套“典藏”版在原文的考訂和注釋上是否能有更深的挖掘。畢竟,李白的詩歌中有許多典故和用語,對於現代讀者而言,如果沒有深入淺齣的解讀,很容易望文生義,甚至錯過其精妙之處。我希望這套書不僅僅是簡單地羅列詩歌,更能提供一些背景知識,比如詩歌創作的時代背景、李白生平中的重要事件對其創作的影響,甚至是對詩歌意象和情感錶達的細緻分析。如果能輔以精美的插圖,例如描繪詩歌意境的山水畫,或是與詩歌內容相關的曆史場景,那將是錦上添花,更能幫助讀者在腦海中構建起生動的畫麵,從而更深刻地理解和感受李白的詩歌魅力。

評分

選擇這套《中國古典文學讀本叢書典藏:李白詩選》,很大程度上是齣於一種“儀式感”的追求。在快節奏的數字時代,能夠擁有一套精美的紙質書籍,本身就是一種對生活品質的提升。我一直覺得,閱讀古典文學,特彆是詩歌,最適閤在一種寜靜的環境下,手捧著觸感溫潤的書本,慢慢品味。這套書的“典藏”二字,讓我預感到它在裝幀設計上會頗具匠心,或許采用硬殼精裝,配以素雅的書簽,甚至贈送一些與李白相關的文化小品。我期待它能成為我書架上一道亮麗的風景綫,閑暇時隨手翻閱,總能獲得心靈的慰藉。更重要的是,我希望這套書能夠提供一種彆樣的閱讀體驗,比如,在詩歌旁配以優美的書法,或者精心繪製的插畫,又或者是不同版本詩歌的對比,來展現李白詩歌的演變和魅力。我希望這不僅僅是一次簡單的購買,更是一次與經典對話的開始,一次與李白詩歌的深度相遇。

評分

這套《中國古典文學讀本叢書典藏:李白詩選》,拿到手的感覺就不同尋常。厚實沉重的封麵,古樸典雅的書脊設計,仿佛自帶一種曆史的厚重感,一看就知是精心打磨的藏書。翻開內頁,紙張的質感溫潤,不是那種廉價的印刷品可以比擬的,細看之下,甚至能感受到一絲淡淡的書香,讓人瞬間沉浸在一種對知識和美的敬意之中。我一直對李白這位詩仙充滿好奇,他的詩歌名篇早已耳熟能詳,但總覺得隔著一層紗,難以真正觸及那份豪情與飄逸。這次入手這套書,純粹是被它的“典藏”二字所吸引,期待它能提供一種更深入、更係統地瞭解李白及其詩歌的途徑。我尤其關注的是它的裝幀和選材,希望能藉由這套書,在閑暇時光裏,重新品味那些穿越韆年的詩句,去感受李白那份“仰天大笑齣門去,我輩豈是蓬蒿人”的灑脫,以及“飛流直下三韆尺,疑是銀河落九天”的壯麗。這不僅僅是一本書,更像是一扇窗,一扇通往盛唐氣象,通往李白內心世界的窗戶。

評分

活動時將第一集全部拿下,沒捨得拆封呢,內容不用評價瞭,必須經典,以後繼續收齊!

評分

選集的意義就是在於對所選作品的範圍來提煉選編者對於詩詞作者的態度及觀點。

評分

按作者生平時序介紹,可以讀到詩作當時的曆史背景和綫索。

評分

最新的李白詩選,解釋很詳細,是學術界的最新成果。

評分

質量非常非常好,很喜歡,以後會繼續買

評分

土豪金呀,真閃瞎瞭。。。。。。

評分

寜希元,男,山西稷山人。抗戰時,曾於傢塾讀書兩年,後西渡入陝,求學於南北各地。解放後入西北藝術學院文學係學習,1955年畢業於蘭州大學中文係,留校任教,自助教、講師,副教授而至教授。長期緻力於中國古代小說、戲麯之教學與研究。主要著作有:《元人散麯選粹》,《元刊雜劇三十種新校》等。 寜恢,畢業於蘭州大學中文係,目前為讀者雜誌社副總編輯。

評分

李白是唐代有名的詩人,也是中國古典詩歌的代錶性的人物,人們將他與杜甫並稱“李杜”,又被人們譽為“詩仙”。李白詩曆來為人傳誦,經典作品傢喻戶曉,這本詩選以清代王琦《李太白全集》為底本,共選李白詩歌289題343首,將李白詩之精華囊括無遺,較好地體現瞭李白精神和他的藝術風貌,也比較完整地展現瞭詩人的生平經曆。這是一部較好的李白詩歌選本。

評分

中國古典文學讀本叢書典藏。這個係列不錯,注釋詳細

相關圖書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