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简介
     《互联网金融基础》是国家职业教育金融专业教学资源库转型升级配套教材,配套建设有“互联网金融基础”在线开放课程和数字化资源。
  高等职业教育金融专业教学资源库项目是教育部、财政部为深化高职教育教学改革,加强专业与课程建设,推动优质教学资源共建共享,提高人才培养质量而启动的国家高职教育建设项目。
  《互联网金融基础》共分为10章:第1章互联网金融概述、第2章互联网支付、第3章网络借贷、第4章股权众筹融资、第5章互联网基金销售、第6章互联网金融保险、第7章互联网信托和互联网消费金融、第8章互联网金融监管、第9章云金融和第10章大数据。全书脉络清晰,逐次展开,每章都以新的案例导人,配以丰富的学习资源,体现知识、技能和素质培养与学习并重的理念。
  《互联网金融基础》可作为高职高专经济管理类专业教学专用教材,也非常适合广大高校、培训机构作为课程教材使用,同时也适合社会各界读者了解和学习互联网金融,并为更进一步的学习研究打下良好基础。
  《互联网金融基础》配有丰富的数字化资源和完整的在线开放课程。《互联网金融基础》使用者可通过访问“智慧职教”平台,在线学习“互联网金融基础”数字课程,也可按照“郑重声明”页的资源服务提示获取其他资源服务。     
作者简介
     郭福春,博士,二级教授,全国优秀教师,浙江省杰出教师,浙江金融职业学院副校长。国家精品资源共享课程《现代金融概论》负责人,全国金融专业教学资源库建设项目负责人,国家教学团队负责人。2009年起,连续荣获国家高等教育国家教学成果二等奖2项,浙江省高等教育教学成果奖一等奖3项。在《金融研究》《财贸经济》《中国高等教育》《中国高教研究》等刊物发表学术论文100余篇,出版学术专著6部,主编教材10部。  
  史浩,高级工程师,1972年出生,江西省景德镇市人,1997年浙江大学计算机应用硕士研究生毕业。
  曾供职于中国工商银行浙江省分行和诺基亚公司,具有金融行业和信息技术行业从业经验。目前在浙江金融职业学院从事互联网金融的教学工作。参与编写出版教材:《IT职业素养》《互联网金融概论》《互联网金融支付》。     
内页插图
          目录
   第1章 互联网金融概述
1.1 案例导学
1.2 内容讲解
1.3 延伸阅读
1.4 实训练习
课后习题
第2章 互联网支付
2.1 案例导学
2.2 内容讲解
2.3 延伸阅读
2.4 实训练习
课后习题
第3章 网络借贷
3.1 案例导学
3.2 内容讲解
3.3 延伸阅读
3.4 实训练习
课后习题
第4章 股权众筹融资门
4.1 案例导学
4.2 内容讲解
4.3 延伸阅读
4.4 实训练习
课后习题
第5章 互联网基金销售门
5.1 案例导学
5.2 内容讲解门
5.3 延伸阅读
5.4 实训练习门
课后习题
第6章 互联网金融保险门
6.1 案例导学
6.2 内容讲解
6.3 延伸阅读
6.4 实训I练习
课后习题
第7章 互联网信托和互联网消费金融门
7.1 案例导学
7.2 内容讲解
7.3 延伸阅读
7.4 实训练习
课后习题
第8章 互联网金融监管
8.1 案例导学
8.2 内容讲解
8.3 延伸阅读
8.4 实训练习
课后习题
第9章 云金融
9.1 案例导学
9.2 内容讲解
9.3 延伸阅读
9.4 实训东习
课后习题
第10章 大数据
10.1 案例导学
10.2 内容讲解
10.3 延伸阅读
10.4 实训东习
课后习题
参考文献      
前言/序言
     互联网金融(ITFIN)是指利用互联网、移动通信、大数据、云计算等信息技术实现资金融通、支付、投资并提供信息中介服务的新型金融业务模式。参与的企业除了传统的银行机构,还有大量的非银行企业,尤其是互联网公司。互联网金融不是互联网和金融业的简单结合,而是在实现安全交易、移动互联的基础之上,被用户广泛认可、接受和熟悉,为适应新的需求而产生的新模式及新业务,是传统金融行业与互联网技术相结合的新兴领域。
  互联网金融是一种技术创新驱动的新业态模式,对于传统金融业是一个重要的补充。同时也要求传统金融业走出过去的封闭运营模式,通过金融模式创新,从供给侧满足小微企业、创业者、“三农”对于金融服务的需求。随着时代发展和技术进步,互联网金融正在改变和冲击着传统金融的运行模式。互联网金融的出现催生着崭新金融理念的汇聚形成和迅速崛起,对于这个新兴领域的学习和研究就变得十分迫切。为了满足学校和社会对于互联网金融人才培养和知识学习的需求,浙江金融职业学院组织教师编写了本书,力求使其易于学习理解且方便使用。
  本书最大的特点是通过大量鲜活的案例,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学习。在体例安排上,分为案例导学、内容讲解、延伸阅读、实训练习四部分。通过案例导学,让学生在实际业务基础上展开学习。通过内容讲解,讲述完整的互联网知识,逐层剖析知识背后的逻辑和体系。通过延伸阅读,拓展学生的视野并加强其对互联网金融实务的认知和理解。通过实训练习,强化学生实践动手能力的训练和培养。本书配备了丰富的线上学习资源和在线开放课程,包括配套的微课、教学课件、在线习题等;本书边白处还配有二维码资源,可以通过手机扫描灵活搭配使用。
  全书共十章,第1章互联网金融概述主要从宏观上对互联网金融进行全景式扫描,让读者体验到互联网金融的特点、典型模式及其发展趋势。从第2章开始,以2015年7月18日中国人民银行等十部委颁布的《关于促进互联网金融健康发展的指导意见》为蓝本进行章节组织。其中第2章互联网支付,突破了之前按照金融机构支付和非金融机构支付的划分标准,以央行最新发布的《非银行支付机构网络支付业务管理办法》为指导,按照银行支付机构和非银行支付机构的标准进行内容组织,呼应和突出了本书体例新、更新快的特点,对于支付工具和支付系统都有所介绍和讲解。第3章网络借贷从P2P个人网络借贷和网络小额贷款两个方面进行了深入浅出的讲解,不仅如此,在实务方面还描述了如何进行P2P公司的注册以及如何进行P2P网贷理财。第4章股权众筹融资则对于各种众筹类型进行了清晰的定义,在适当讲解债权融资的基础上,重点描述了股权众筹融资。第5章互联网基金销售介绍了基金管理人、基金销售机构等一些基金业的基本概念,在案例讲解的基础上介绍了互联网基金销售新的发展趋势。第6章互联网金融保险介绍了保险的概念、类别、功能及作用,以此为起点,重点突出对于互联网保险模式的归纳和分析。第7章互联网信托和互联网消费金融是较新的内容,信托和消费金融也正顺应时代的要求进行互联网+转型,这一章对其纷繁的互联网金融表象作出深入的风险判断和理性解析。第8章互联网金融监管正本清源,从国家监管和金融安全层面,依据最新法规全面讲解了互联网金融各种模式的监管主体和监管规则,有助于读者对于政策的全面解读和理解。第9章介绍了云金融的概念、特点和应用。第10章较全面地从银行大数据、保险大数据、证券大数据方面详细阐述了金融大数据的应用。后两章是互联网金融更深入的发展阶段,更多高新科技的应用,配合互联网渠道和平台的支撑,使得金融创新如虎添翼。
  全书脉络清晰,逐次展开,内容全新构建。特别地,作为国家职业教育金融专业教学资源库转型升级配套教材,本书按照“一体化设计、结构化课程、颗粒化资源”原则,配套建设有“互联网金融基础”在线开放课程和数字化资源,实现了在线开放课程与新形态一体化教材的“互联网+”式互动,非常适合广大高校、培训机构作为课程教材使用,同时也适合社会各界读者了解和学习互联网金融,并为更进一步的学习研究打下良好基础。
  全书由浙江金融职业学院郭福春教授和史浩副教授领衔主编,审阅定稿,哈尔滨职业技术学院刘晓丰为副主编。本书具体编写分工如下:第1章由潘锡泉编写、第2章由史浩编写、第3章由邱勋编写,第4章由高泽金编写,第5章由吴金旺编写,第6章由朱佳编写,第7章由金广荣编写,第8章由靖研编写,第9章由申睿编写,第10章由吕瑞、孔新川编写。在本书编写过程中,参考和引用了大量资料,特此感谢。由于时间仓促,编者学识有限,加之互联网金融发展日新月异,书中难免存在不当之处,敬请各位专家、学者和广大读者积极反馈并批评指正,以使本书日臻完善。
  编者
  2017年6月于杭州    
				
 
				
				
					纵横古今,探寻文明的脉络——《古籍智慧与现代文明的对话》  一、 引言:穿越时空的思想回响  在浩瀚的历史长河中,中华文明以其悠久灿烂的篇章,为人类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其中,古籍,便是承载着这些智慧结晶的古老载体。它们以文字为舟,承载着先哲的思考、历史的印记、文化的基因,穿越漫漫时空,与我们进行一场跨越千年的对话。本书《古籍智慧与现代文明的对话》,并非是枯燥的文献梳理,也不是陈旧的史料堆砌,而是旨在深入挖掘古籍中蕴含的、对当下现代文明仍具启发意义的深刻洞见,展现古老智慧在现代社会中的鲜活生命力。我们将一同踏上一段探寻之旅,从古老典籍的字里行间,汲取滋养,照亮前行的道路。  二、 篇章一:器物之思——从“道器”辨析看科技伦理的源流  本书的第一篇,我们将目光投向古籍中对“器”的理解。从《易经》中“形而上者谓之道,形而下者谓之器”的哲学辨析,到《考工记》中对各类工匠技艺的精细描述,再到《墨子》中对“机关术”的推崇与审慎,我们看到了中国古人对物质世界、工具创造以及技艺应用的独特认知。  “器”在中国古代哲学中,并非仅仅是冰冷的工具,而是与“道”紧密相连,是实现“道”的载体。这种“道器观”强调了技术发展应遵循一定的伦理和人文原则,而非盲目追求物质的丰富。我们会深入剖析《墨子》中关于“兼爱”、“非攻”等思想,如何与他对实用技术(如守城器械)的论述相互映衬,揭示了古人对技术双刃剑效应的深刻洞察。  在现代社会,科技发展日新月异,人工智能、基因编辑、大数据等新兴技术深刻改变着我们的生活,同时也带来了前所未有的伦理挑战。本书将对比分析古籍中的“道器观”与现代科技伦理的碰撞点:如何看待人工智能的自主性?基因编辑是否僭越了自然规律?大数据隐私的边界在哪里?通过回溯“器物之思”,我们希望能为当代科技发展提供一种更具人文关怀和哲学深度的审视视角,避免技术发展脱离人文价值的轨道。我们将不仅仅停留在对概念的辨析,更将结合具体的历史案例,如古代的某些发明或技术的应用,来探讨其背后的哲学思考和伦理考量,从而提炼出可供现代借鉴的智慧。  三、 篇章二:治理之道——“善治”理念在现代国家建设中的回响  “治理”是人类社会永恒的主题。在中国古代浩如烟海的典籍中,蕴藏着丰富的关于“善治”的理念与实践。从《尚书》中“以民为本”的政治思想,到《论语》中“为政以德”的君道告诫;从《孙子兵法》中“不战而屈人之兵”的战略智慧,到《韩非子》中对法制的严谨论述;再到《管子》中关于经济调控的精辟见解,这些都构成了中华文明独特的治理智慧。  本书将重点解读《大学》中的“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逻辑链条,强调个人修养与国家治理的内在统一性。我们将探讨《周礼》中对于国家制度的细致规划,理解其背后的“损益”思想,即制度的设立与改革应顺应时势,不断调整以达到“利民”的目的。  在现代国家建设中,我们面临着治理能力现代化、经济发展与社会公平的平衡、国际关系的处理等诸多复杂课题。本书将审视古籍中的“善治”理念,如何为我们提供新的思路:     民本思想与现代公共服务: 如何将“以民为本”的精神落实到现代公共服务的供给与质量提升上?    德治与法治的互补: 如何在强调法治精神的同时,融合古人对道德伦理在社会治理中的重要作用的认知?    “无为而治”与“简政放权”: 庄子的“无为”是否可以转化为现代治理中的“简政放权”和“放管服”改革的哲学启示?    战略智慧与国际关系: 《孙子兵法》中的“知己知彼,百战不殆”是否能为当代大国博弈提供借鉴?  我们将通过历史叙事,展现古代王朝在不同时期采取的治理策略及其成败得失,并将其与现代国家治理的成功案例进行对比分析,从中提炼出跨越时空的治理原则和智慧,为提升现代国家的治理效能提供历史的镜鉴。  四、 篇章三:生存之学——“天人合一”与可持续发展的生态智慧  “天人合一”是中国传统哲学中关于人与自然关系的核心思想。从《道德经》中“道法自然”的昭示,到《庄子》中对自然万物生命力的赞美,再到《黄帝内经》中对顺应自然、养生的论述,无不体现着古人对自然界的敬畏与和谐共生的追求。  本书将深入探究“天人合一”思想的具体体现,例如:     顺应自然,反对“竭泽而渔”: 古籍中对过度索取自然资源的警示,如《吕氏春秋》中关于“求不得”的告诫,可以为我们理解当前生态危机提供深远的历史视角。    尊重生命,体恤万物: 儒家“仁者爱人”的推己及人,是否可以延伸至对所有生命的尊重?佛教“众生平等”的理念,又提供了怎样的生态伦理基础?    节用惜物,循环再生: 古代农业社会中,如何实现资源的循环利用,如何通过“稼穑”之道实现可持续生产,都蕴含着宝贵的经验。  在当今全球面临气候变化、生物多样性丧失、资源枯竭等严峻挑战之际,“天人合一”的理念显得尤为重要。本书将探讨:     “天人合一”与现代可持续发展理念的契合点: 如何将古人的生态智慧融入现代绿色发展、低碳经济的实践中?    “人定胜天”的反思: 现代科技在改造自然的同时,是否应该警惕“人定胜天”的傲慢,回归对自然的谦卑与尊重?    生态文明建设的哲学根基: “天人合一”是否能为我们构建更具中国特色的生态文明提供深刻的哲学支撑?  我们将通过解读古代的农耕技术、节庆习俗、养生之道等具体事例,展现古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智慧,并将其与现代环境保护、生态修复的实践相结合,力求为读者提供一套更具历史深度和哲学高度的生态智慧,启迪我们思考人与自然的新型关系。  五、 篇章四:身心之道——“内圣外王”与现代人的精神家园  在物欲横流、信息爆炸的现代社会,人们普遍面临着精神焦虑、价值迷失等困境。中国古籍为我们提供了丰富的关于“身心之道”的论述,尤其是“内圣外王”的理想人格,为现代人构建精神家园提供了宝贵的指引。  本书将深入剖析“内圣外王”的内涵:     “内圣”: 儒家强调的“修身”,道家追求的“致虚极,守静笃”,佛教提倡的“禅定”,共同构建了中国人追求内心宁静、精神圆满的路径。我们将解读《道德经》中关于“知止”、“知足”的智慧,以及《庄子》中“齐物论”如何帮助我们超越世俗的烦恼。    “外王”: “外王”并非仅仅指政治上的功业,更是一种将内在修养转化为对外施善、服务社会的力量。我们将探讨《论语》中“学而优则仕”背后的责任担当,以及侠义精神中蕴含的“兼济天下”的情怀。  在现代社会,“内圣外王”的理念可以转化为:     个人成长与社会责任的平衡: 如何在追求个人价值实现的同时,承担起对家庭、社会乃至人类命运的责任?    精神富足与物质生活的和谐: 如何避免过度追求物质而导致精神空虚?如何从古籍中汲取力量,建立起稳固的精神内核?    “四有新人”的现代解读: 如何理解“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现代价值追求,并与古籍中的“内圣外王”精神相结合?  我们将结合具体的历史人物(如陶渊明、王阳明等)的生平事迹,以及古代文人的诗词歌赋,展现“内圣外王”在不同人生境遇下的实践,并思考如何在现代社会,通过阅读、学习、实践,重塑我们的人生观、价值观,构建一个更加充实、有意义的精神世界。  六、 结语:古籍之光,照亮未来  《古籍智慧与现代文明的对话》一书,并非是要将古籍的文字原封不动地搬入现代,而是试图通过一种新的视角,一种跨越时空的对话,重新发掘和解读这些古老典籍的价值。我们相信,在信息爆炸、技术飞速发展的今天,回望传统,汲取古籍中的智慧,对于我们理解当下、应对挑战、塑造未来,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性。  本书的宗旨是,让古籍不再是尘封在图书馆里的历史遗迹,而是成为滋养我们心灵、启迪我们思想、指引我们前行的活水源泉。通过这场跨越千年的对话,我们希望能够激发读者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兴趣,理解古老智慧的博大精深,并将其内化于心,外化于行,为建设一个更加文明、和谐、可持续的现代社会贡献力量。这趟旅程,将是思辨的,是启发的,更是充满希望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