制度自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研究

制度自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研究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肖贵清 等 著
图书标签:
  • 制度自信
  •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 政治制度
  • 中国政治
  • 制度研究
  • 国家治理
  • 理论研究
  • 中国发展
  • 党的建设
  • 政治发展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思书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高等教育出版社
ISBN:9787040490312
版次:1
商品编码:12251977
包装:平装
丛书名: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研究论丛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7-12-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496
字数:580000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是当代中国发展进步的根本制度保障,具有鲜明的中国特色、独特优势和自我完善能力。
  《制度自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研究》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理论渊源、发展历程、逻辑结构、制度优势、价值认同等问题做了比较全面系统的学理分析和研究,有助于我们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自信,不断推进制度创新,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系统完备、科学规范、运行良好,更加成熟定型。
  《制度自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研究》适合高等院校师生、社会科学研究人员和理论工作者以及党政干部阅读。

作者简介

  肖贵清,清华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执行主编。中央实施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首席专家、国家社会科学基金学科评审组专家、教育部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全国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研究会副秘书长、中国社会科学院马克思主义研究院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部客座研究员、共青团中央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中心专家、北京高校中国化马克思主义教学研究会副会长、北京市高校首批思想政治理论课特级教授。2007年获全国教师、全国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称号。
  主要从事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与实践研究。主持完成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项目“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研究”等4项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和多项省部级科研项目。在《中共党史研究》《马克思主义研究》《马克思主义与现实》等刊物上发表学术论文100余篇,其中多篇论文被《新华文摘》《中国人民大学复印报刊资料》等刊物转载,出版10余部学术专著和教材。

目录

导论
第1章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理论渊源
1.1 空想社会主义思想家对共产主义社会的向往
1.2 马克思恩格斯关于共产主义社会的基本理论
1.3 列宁对社会主义制度的探索

第2章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形成与发展
2.1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奠基
2.2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创新与发展
2.3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发展的历史逻辑和基本经验

第3章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体系
3.1 人民民主专政的国体
3.2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根本政治制度
3.3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基本政治制度
3.4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
3.5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具体制度
3.6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

第4章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内在逻辑
4.1 根本制度、基本制度和具体制度的耦合及其作用
4.2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运行机理
4.3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理论与实践的统

第5章 党的制度建设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关系
5.1 党的制度建设的实践依据与发展历程
5.2 党的制度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关系
5.3 党的制度建设引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建设

第6章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优势
6.1 保持党和国家活力与调动社会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
6.2 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与推动经济社会全面发展
6.3 维护和促进社会公平正义与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
6.4 集中力量办大事与有效应对各种风险挑战
6.5 维护民族团结、社会稳定、国家统
6.6 党的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最大优势

第7章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价值认同
7.1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价值目标和价值理念
7.2 核心价值观与制度价值认同的内在逻辑
7.3 增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价值认同

第8章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自信
8.1 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自信的重大意义
8.2 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自信的基础和依据
8.3 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自信需要解决的问题
8.4 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自信的路径

第9章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公信力
9.1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公信力的内涵及意义
9.2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公信力面临的挑战
9.3 影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公信力的问题
9.4 提高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公信力的途径

第10章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比较研究
10.1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与苏联社会主义制度的历史关联
10.2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与民主社会主义的制度比较
10.3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与新自由主义的制度比较

第11章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研究评析
11.1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研究现状
11.2 国内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研究评析
11.3 国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研究评析

主要参考文献
索引
后记

精彩书摘

  《制度自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研究》:
  党的十八大报告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是党和人民九十多年奋斗、创造、积累的根本成就,必须倍加珍惜、始终坚持、不断发展。”①考察和研究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必须从我们党建党之后对社会主义制度的思考和探索开始,尤其要考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与新民主主义制度、20世纪50年代社会主义制度的历史关联,总结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发展与创新的经验。
  2.3.1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与新民主主义制度的比较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形成于改革开放以后,但它的历史起点可以追溯到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尤其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在全国范围内建立新民主主义制度时期。新民主主义制度内在地包含着社会主义因素和社会主义的发展方向,我国在此基础上确立了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并经过30多年的改革与创新,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虽然新民主主义制度属于社会主义制度体系,但它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还有着很多不同和差异。只有准确把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与新民主主义制度的历史关联,才能科学认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及其历史由来。
  第一,新民主主义制度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准备和酝酿阶段,奠定了中华人民共和国60多年来制度发展的历史基础。
  首先,党对新民主主义制度的探索奠定了新中国制度构建的理论基础和政策基础。在一个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如何建立社会主义制度,这是党自成立伊始就面临的现实课题。党的二大确定了从民主主义发展到社会主义的基本思路,但当时党还无法提供从民主主义发展到社会主义的具体路径。直到1939年,毛泽东在《中国革命和中国共产党》中创造性地提出了“新民主主义”的命题,党对如何建立社会主义制度的认识才开始明朗。毛泽东指出:“这种新民主主义的革命,和历史上欧美各国的民主革命大不相同,它不造成资产阶级专政,而造成各革命阶级在无产阶级领导之下的统一战线的专政。”在此基础上,毛泽东完成了著名的《新民主主义论》和《论联合政府》,完整阐释了新民主主义共和国的各项制度及其政策,明确了中国首先要建立新民主主义制度,之后才能考虑建立社会主义制度的问题。在毛泽东新民主主义理论指导下,党在革命根据地与解放区创建和实行了新民主主义制度,为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在全国范围内建立新民主主义制度提供了实践经验。解放战争后期,党开始思考从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的转变问题,这集中体现在对待资产阶级和资本主义经济的态度上。1949年年初在西柏坡召开的中央政治局会议上,党明确了新民主主义要向社会主义发展,但不能急于求成,要长期稳健地发展。之后,党的七届二中全会在肯定新民主主义的社会主义发展方向时,对新民主主义经济制度做了详细分析,强调“在革命胜利以后一个相当长的时期内,还需要尽可能地利用城乡私人资本主义的积极性,以利于国民经济的向前发展”,确定了对待新民主主义制度既不能右也不能“左”的方针。而毛泽东的《论人民民主专政》则对新民主主义政治制度作了总结。七届二中全会决议和毛泽东的《论人民民主专政》,形成了新中国制度构建的政策和理论基础。
  ……
《制度自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研究》 一、 核心概念的界定与理论溯源 本书聚焦于“制度自信”这一核心概念,深入剖析其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语境下的多重维度与深刻内涵。制度自信并非简单的口号,而是建立在对自身制度优势、运行规律、发展前景的深刻认知与坚定信念之上。它源于我们党对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坚持与创新,是对中国革命、建设、改革历史经验的系统总结,更是对人类社会发展客观规律的深刻洞察。 本书将从理论层面,梳理制度自信的哲学基础,探讨其与唯物史观、辩证法、认识论的内在联系。我们将追溯中国共产党在不同历史时期对制度建设的探索与实践,分析从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建立的基层民主政权,到社会主义改造时期确立的生产资料公有制,再到改革开放以来不断推进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构建,每一个里程碑式的实践都为制度自信的形成提供了坚实的实践支撑。 同时,本书也将借鉴和比较不同国家和文明的制度发展经验,并非为了全盘否定,而是为了在比较中更好地理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独特性与优越性,从而提升我们对自身制度的价值认同与文化自信。这种比较不是“以己度人”,而是“以彼鉴我”,在尊重世界文明多样性的基础上,认识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先进性及其对人类文明进步的贡献。 二、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逻辑建构与优势分析 本书将系统性地阐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逻辑建构,揭示其内在的运行机制与原理。这包括但不限于: 根本制度: 坚持和发展中国共产党领导,这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也是制度自信的根本依托。我们将深入分析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政治优势,及其如何成为国家治理体系的“定海神针”。 基本经济制度: 坚持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更好发挥政府作用。本书将探讨这种制度模式如何激发社会活力,促进经济持续健康发展,并与西方单一的市场经济模式进行对比分析,揭示其在应对金融危机、实现包容性增长方面的独特优势。 政治制度: 坚持人民代表大会制度这一根本政治制度,发展全过程人民民主。我们将详细解读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运作机制,分析其如何保障人民当家作主的权利,以及全过程人民民主的内涵,它涵盖了选举民主、协商民主、参与式民主、过程民主等多个维度,是比西方政治制度更全面、更广泛、更真实的民主形态。 社会主义法律体系: 健全以宪法为核心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本书将论述法律的“良法”与“善治”是如何相互促进的,分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的科学性、先进性,及其在维护社会公平正义、保障人民权益方面的作用。 文化制度: 繁荣发展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我们将探讨文化自信与制度自信之间的辩证关系,分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如何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吸收借鉴人类文明优秀成果,并为制度自信提供强大的精神支撑。 本书将通过大量的案例分析,翔实的数据支撑,多角度地展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在解决中国发展面临的重大问题,如脱贫攻坚、科技创新、环境保护、社会保障等方面的显著成效,从而证明其强大的生命力与独特的优越性。 三、 制度自信的时代价值与历史担当 本书将深入探讨新时代背景下,制度自信的时代意义与历史担当。 应对风险挑战的压舱石: 在当前复杂多变的国际形势下,面对逆全球化思潮、地缘政治冲突、经济下行压力等严峻挑战,坚定的制度自信是我们抵御风险、保持战略定力的关键。本书将分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在应对外部冲击、维护国家主权安全、保障人民生命财产安全方面的突出作用。 推动高质量发展的驱动器: 制度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基石。本书将阐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如何为实现高质量发展提供根本性保障,例如,通过深化经济体制改革,激发市场主体活力;通过优化营商环境,吸引全球资源;通过健全科技创新体制,实现关键核心技术自主可控。 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中国方案: 制度自信不仅仅是对自身制度的肯定,更是为世界提供解决人类共同问题的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本书将探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普适性与可借鉴性,分析其如何为发展中国家提供不同于西方模式的现代化选择,推动构建更加公正合理的全球治理体系。 提升国家治理能力的现代化引擎: 制度自信要求我们不断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本书将聚焦于如何通过制度的不断改革和完善,提升政府效能,优化公共服务,回应社会关切,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焕发出更强大的生机活力。 四、 制度自信的内涵深化与实践要求 本书将进一步深化对制度自信内涵的理解,并提出具体的实践要求: 从“知其然”到“知其所以然”: 制度自信不仅是知道我们的制度是什么,更重要的是理解为什么是这样的制度,以及它为何能够成功。这需要我们具备深厚的理论功底和历史视野,能够从根本上把握制度的逻辑。 在实践中检验和发展: 制度自信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在实践中不断经受检验、不断被证明、不断被完善和发展的。本书将强调与时俱进的改革精神,以及如何在实践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不断提升制度的适应性与有效性。 增强主体意识和主人翁精神: 制度自信要求每个社会成员都能够深刻理解制度的价值,积极参与到制度建设和维护中来,将国家制度的发展与个人命运紧密联系。 区分“坚持”与“僵化”: 制度自信并非排斥一切外部借鉴,而是强调在坚持自身基本原则的基础上,以开放的心态学习吸收人类文明的一切优秀成果。本书将分析如何正确处理坚持与发展、开放与自主的关系。 反击意识形态侵蚀,筑牢思想防线: 在全球化背景下,各种思潮的涌动对我们的制度自信构成挑战。本书将分析如何运用理论武器,有力驳斥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歪曲和攻击,有效应对意识形态领域的风险挑战。 五、 展望与结论 本书的最终目标是,通过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全面、深入、系统的研究,系统阐释制度自信的科学内涵、历史必然、实践优势和时代价值,为读者提供一个清晰、深刻、具有说服力的关于中国制度的认识框架。它将有助于增强全体人民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认同感、归属感和自豪感,汇聚起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磅礴力量。本书不仅是一部理论研究著作,更是一份对中国道路、中国模式、中国智慧的深刻注解,是对世界现代化进程的中国贡献的有力说明。它将激励我们坚定不移地走自己的路,不断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为人类社会的进步贡献中国力量。

用户评价

评分

整本书的编排结构非常具有逻辑美感,从宏观的哲学基础到微观的实践操作,层层递进,过渡自然得令人赞叹。作者似乎深谙读者的认知曲线,总是能在读者感到理论疲劳时,适时地抛出一个引人入胜的案例研究来调剂。那些关于资源优化配置、公共服务供给效率的实证分析,非常详实具体,让人印象深刻。我特别关注了其中关于“技术赋能下的治理现代化”这一部分,作者探讨了大数据和人工智能如何重塑传统的权力边界和信息流向,以及这种变革对现有制度适应性的挑战。这种对时代脉搏的精准把握,使得全书的论述始终保持着旺盛的生命力,避免了许多同类主题著作常见的陈旧感。读完后,你会感觉自己对现代社会运行的底层代码有了更清晰的认识。

评分

这本书的文字风格极其鲜明,充满了激情洋溢的论证力量,仿佛每一句话都经过了精心的打磨和锤炼,旨在唤起读者内心深处对某种价值的认同。作者在论述过程中,大量运用了排比句和充满力量感的动词,营造出一种层层递进、不可阻挡的气势。比如,在谈及社会动员和集体目标实现时,那种对组织效率的强调和对个体融入集体的意义的探讨,读起来振聋发聩。这与其说是学术分析,不如说是一种充满信念的宣言。我尤其欣赏作者在处理复杂问题时,那种直面矛盾、不回避挑战的态度。他没有用晦涩难懂的术语来粉饰太平,而是用清晰、有力的语言,将复杂系统的运行机制剖析得淋漓尽致,让人在阅读的过程中,即便是在思考那些抽象的概念时,也能感受到一种踏实的、脚踏实地的力量感。

评分

这本书给我最深刻的感受是它所蕴含的审慎的乐观主义精神。作者在剖析社会运行的固有矛盾和历史局限性的同时,始终保持着一种积极探寻出路的姿态。他没有将制度的完善视为一蹴而就的完美状态,而是将其看作一个永无止境的、需要持续修正和适应的动态过程。这种对“渐进式改进”理念的坚持,体现在他字里行间对制度韧性的强调上。他深入分析了在面对全球化冲击、气候变化等非传统安全威胁时,一个稳定而灵活的制度体系所能提供的缓冲和支撑力。这种基于现实基础的、不空谈理想的建设性态度,使得全书的基调既有高度,又有温度,让人在阅读中不仅能获得知识的充实,更能汲取面对未来挑战的勇气和智慧。

评分

这本书的作者似乎对人类文明演进的宏大叙事有着深刻的洞察,从古至今,梳理了不同社会形态下治理模式的兴衰更迭。书中穿插了大量的历史典故和哲学思辨,比如对柏拉图理想国与现实政治的对比分析,以及对西方启蒙运动思想家们关于契约论的不同解读。读来不禁让人思考,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究竟什么样的组织结构才能最有效地凝聚人心、推动社会进步?作者没有简单地给出标准答案,而是巧妙地引导读者去审视各种制度的内在逻辑和外在表现,特别是它们在应对危机、实现长期稳定方面的能力。那种对历史细节的把握和对复杂社会现象的提炼能力,展现出作者深厚的学术功底和广阔的视野,让人仿佛置身于一个宏大的历史剧场,目睹着人类社会在制度探索中的跌跌撞撞与最终的觉醒。

评分

令人惊喜的是,作者在探讨制度有效性时,并没有局限于纯粹的理论建构,而是大量引入了跨学科的视角。书中引用了许多来自社会心理学、行为经济学甚至复杂系统科学的研究成果来佐证自己的观点。例如,关于群体决策中的非理性偏见如何被有效的治理结构所规避,作者引用了关于“沉没成本谬误”在政策执行中的体现,并提出了相应的制衡机制。这种将硬科学的严谨性与社会科学的洞察力相结合的写作方式,极大地提升了本书的深度和说服力。每次读完一个章节,我都会有一种豁然开朗的感觉,原来那些看似随意的社会现象背后,都有着可以被模型化、被优化的深层结构。这种知识的融会贯通,让这本书不仅仅停留在对既有体制的解释层面,更上升到了对未来治理模式优化的前瞻性探索。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