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为“陈思和文集”之一种。全书共分为《逼近世纪末》《批评与阐释》《隔海评论》《文艺短评》四辑,主要收录了作者对1990年代以来的小说、影视戏剧以及台湾文学的评论文章,涵盖了对90年代王蒙、王安忆、严歌苓等一批著名作家的评论。本书涉及面广,虽是蜻蜓点水、面面俱到,但也不乏作为一个学者和批评家的见识,可谓一部厚重而另类的当代文学史。
陈思和,1954年出生于上海。祖籍广东番禺。复旦大学中文系教授,博士生导师。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国家教学名师。历任复旦大学人文学院副院长、中文系系主任,现任复旦大学图书馆馆长,校务委员,校学术委员会、校学位委员会委员。兼任中国当代文学研究学会副会长、中国现代文学学会副会长,中国文艺学学会副会长,上海市作家协会副主席等。著有《中国新文学整体观》《人格的发展——巴金传》《新文学传统与当代立场》《中国当代文学史教程》(主编)等,主编“火凤凰文库” “火凤凰新批评文丛” “逼近世纪末小说选”等,另有编年体文集十多卷。
第一辑·逼近世纪末
002 跨越世纪之门
——《逼近世纪末小说选(卷一,1990—1993)》序
010 变化中的叙事与不变的立场
——《逼近世纪末小说选(卷二,1994)》序
024 碎片中的世界与碎片中的历史
——《逼近世纪末小说选(卷三,1995)》序
044 个人经验下的文学与所谓“冲击波”
——《逼近世纪末小说选(卷四,1996)》序
060 多元格局下的小说文体实验
——《逼近世纪末小说选(卷五,1997)》序一
071 “何谓好小说”的几个标准
——《逼近世纪末小说选(卷五,1997)》序二
084 现代都市社会的“欲望”文本
096 面对逼近世纪末的中国文学
——答《读书人报》记者问
099 研究1990年代文学的几个概念的说明
109 试论1990年代文学的无名特征及其当代性
第二辑·批评与阐释
120 关于乌托邦语言的一点随想
——致郜元宝谈王蒙小说的特色
137 又见陈奂生
——致高晓声
144 民间的温馨
——刘玉堂的“沂蒙山系列”
151 还原民间:谈张炜《九月寓言》
159 良知催逼下的声音
——关于张炜的两部长篇小说
173 致尤凤伟:历史的另一种写法
181 营造精神之塔
——论王安忆1990年代初的小说创作
199 试论《长恨歌》中王琦瑶的意义
207 《马桥词典》:中国当代文学的世界性因素之一例
221 人性透视下的东方伦理
——读严歌苓的两部长篇小说
233 从“会哭的树”谈起
——关于《少女小渔》
235 林白论
246 附录:从一位女作家的遭遇谈起
第三辑·隔海评论
252 但开风气不为师
——试论台湾新世代小说
272 创意与可读性
——试论台湾当代科幻小说
290 海底事,说不尽
——论台湾1990年代文学中的海洋题材创作
313 凤凰·鳄鱼·吸血鬼
——台湾文学创作中的几个同性恋意象
337 现代性焦虑下的台湾短篇小说
347 多重叠影下的深度象征
——试析苏伟贞小说创作中的三个文本
369 试论陈映真的创作与五四新文学传统
400 论林燿德的创作
412 洪凌文字的魔力
417 庙堂·江湖·知识分子
——读张大春《城邦暴力团》
424 现代社会与读物
——致程乃珊,兼谈梁凤仪的作品
第四辑·文艺短评
434 节奏与美感
436 “剃头买褂”和“拾烟头”
——谈《骆驼祥子》编导艺术
438 “叮咚叮咚”的美
440 影评人奖和《红西服》
444 为维纳斯添加双臂
——《红楼梦》电视剧结尾得失谈
447 从小说到屏幕
——致黄蜀芹谈电视剧《围城》
450 《围城》的寓象
——评析电视剧《围城》的两个细节
454 说说鲍小姐
457 《渴望》的文化原型
461 《霸王别姬》与民间社会
464 奥斯维辛之后的诗
469 用人体组合成的民族精魂
——云门舞剧团在上海的演出
473 舞台下的外行话
477 艺术生命在民间
480 天道与人道
——《商鞅》带给我们的启示
482 观剧短语
487 老戏重看意味浓
——观话剧《大马戏团》
489 新版沪剧《家》观后
492 《贞观盛事》的魅力
495 要有一颗敢于抗衡的心
——与唐明生谈入世后中国电影的发展
507 附录:杂忆《逼近世纪末小说选》
——陈思和老师的几封信,我还记得的一点事(张新颖)
跨越世纪之门
——《逼近世纪末小说选(卷一,1990—1993)》序
中国当代小说的各种选本,已经多得数不胜数,但真正在我的印象里留下根的,不是那些“全编式”或“大系式”的多卷本选本,也不是那些打了什么什么主义旗号的流派选,倒是几个朋友凭个人兴趣爱好而编的作品选,如程德培、吴亮编的《探索小说选》,李陀、冯骥才编的《当代短篇小说43篇》,(还记得有一本由许多名作家组成编委的《1985小说在中国》,自然也是值得留存的选本,但终因参加编委的人太杂,入选作品又受到作家本人的偏好所局限,内容上打了些折扣)。至于那些多卷的十全大补类选本,我也翻阅过几种,但又都忘了,加上现在书价昂贵,看到这类书只能是敬而远之。这种图书消费趣味的变化是新近才生的。过去跑书店,一般有两类书是非要买不可的,一类是为了研究工作,一类纯粹是出于阅读兴趣;前面一种书要求品种齐全,尽量多地占有研究资料,所以一些作家的文集全集和作品大全等类书,都是照买不误;后面一种书就比较挑剔些,因为是无功利的,也就要细细盘算,不是非常喜欢的不会掏腰包。但直到书房四壁真正砌起一道书的墙时,才发现有许多为研究而买的书不但占了大片面积,而且利用率非常之低,除了教书写作用过一两次外,一般不会再去翻看;倒是那些自己爱好的书,才会一再翻阅,时时抚摩,成了真正的精神伴侣。这些体会虽是关涉图书消费,也影响我对文学作品选本的认识。过去总认为世界是可以通过书写来表现的,一部中国历史也就藏在二十四史中间,阅读了史书也就阅读了历史,即是“万物皆备于我”了,所以对百科全书式的图书特别迷信。那些十全大补类选本的编辑大约也正是出于这样的动机,以为通过一部丛书能够“完整”“客观”“全面”地反映出一个时代,以为由此便可以使有些东西变得不朽。但现在的读书风气变了,至于书写能否真的把历史或时代的伟大真实地保留下来,还是另外一个问题,现在首先要怀疑的是,作为个人我为什么需要去完整地、客观地、全面地保留一个时代或者历史?这些工作本该由国家图书馆资料库来做(至于现在经费日绌的图书馆能不能做这些事又当别论),我只关心这个时代或者这段历史曾经使我激动使我怀念、并于今天的我仍然有意义的事情,我希望回味它们、保留它们,是因为这其中有我的生命投入,我曾经在这儿留下过不可索回的自己,我才会格外地珍惜它们。因此,对编选历史性或者时下性的某些文本来说,根本的意义似乎在于使自己获得再造一次生命的机会,从而也是对自己曾经消失了的生命的再一次挽留。
……
从文学技法的角度来看,这本书的语言运用达到了令人惊叹的境界。与其说是在阅读一篇散文或者小说,不如说是在欣赏一幅幅精心打磨的文字油画。作者对词汇的选择极为考究,每一个形容词和动词的搭配都恰到好处,既能传达出丰富的信息量,又保持了极高的美感。我尤其喜欢作者在描写环境和氛围时所采用的意象——那些看似不经意的比喻,往往能瞬间击中要害,营造出特定的情绪基调。比如说,用来形容某种失落感的那段关于“潮水退去后的沙滩”的描述,简直是绝妙的。这种对语言的精雕细琢,使得即便是最平淡的场景也焕发出不一样的光彩。这需要极高的天赋和长年累月的沉淀,不是随便堆砌辞藻就能达到的效果。这简直是一本教科书级别的语言范本,值得反复揣摩,学习如何用文字来雕刻世界。
评分这本书的开篇,一下子就抓住了我的心。作者的文字像是有魔力一般,能轻易地将你带入一个全新的世界。我不是那种轻易被书本情节“套牢”的读者,但这一次,我从翻开扉页起就再也放不下了。那种感觉很奇妙,仿佛作者不仅仅是在讲述一个故事,而是在跟我进行一场深入的心灵对话。笔触细腻而又富有力量,每一个场景的描绘都栩栩如生,让我仿佛身临其境,能感受到阳光的温度和微风的拂过。叙事的节奏感把握得极好,时而舒缓如溪流,时而激昂如瀑布,让你在平静中酝酿期待,在高潮时屏住呼吸。这种行云流水的叙事风格,显示出作者深厚的文学功底,绝非一般作家可以企及。它让我重新审视了自己对“阅读”的定义,原来文字的力量可以如此强大,能够构建出如此宏大而又精致的内部宇宙。我迫不及待地想知道接下来会发生什么,但又希望这种美好的体验能持续更久一些。
评分这本书带给我的,与其说是故事,不如说是一种深远的影响力,一种关于“如何看待存在”的哲学启示。它似乎在探讨那些宏大的、人类永恒追问的主题,比如意义、虚无、以及我们与时间的关系。但作者的厉害之处在于,他没有直接抛出晦涩的哲学概念,而是将这些思考融入到日常的琐碎和人物的命运之中。读完之后,我发现自己看待日常的眼光都略微改变了。那些曾经被我忽略的细微感受、那些不经意的瞬间,突然间都被赋予了某种新的重量。这是一种潜移默化的改变,它迫使你走出自己舒适的认知框架,去质疑和重新评估你所坚信的一切。总而言之,这不是一本能让你轻松度过下午茶的书,而是一次需要你全身心投入的智力与情感的探险,读完后会留下长久的回响。
评分这本书最让我印象深刻的是它对人性复杂性的洞察,简直是入木三分。作者没有简单地将人物脸谱化,无论是主角还是配角,都有着极其鲜明且多面的性格。他们会在同一个时刻表现出矛盾的情感:既有深沉的爱,也有无法避免的自私;既有坚定的信念,也有动摇的瞬间。这种真实感,让我在阅读过程中不断地进行自我反思。我常常会停下来,思考:“如果是我,我会怎么做?” 这种引发思考的文学作品,才是真正有价值的。而且,作者在处理冲突和转折时,手法非常高明,没有那种刻意的戏剧化,一切都像是水到渠成,却又在情理之中,带着一丝宿命的悲剧美感。它探讨的议题很深刻,关于选择、牺牲与救赎,但表达方式却异常克制和优雅,避免了说教的沉闷,而是通过行动和内心的挣扎自然流淌出来。读完之后,我的内心久久不能平静,好像完成了一次漫长而又必要的精神洗礼。
评分我必须承认,这本书的结构设计非常精巧,简直像是一个复杂的迷宫,但每当你迷失时,总有一条线索能引导你找到正确的方向。作者采用了非线性的叙事手法,时间线索在过去、现在和未来之间自由穿梭,但令人称奇的是,这种跳跃非但没有造成混乱,反而增强了故事的张力和层次感。每一个碎片化的章节,都像是一个拼图的碎片,直到读到最后,所有的画面才猛然汇集成一幅宏伟的全景图。这种叙事上的“延迟满足”,极大地提升了读者的参与感和探索欲。我一边读一边在脑海中构建着时间轴,试图将这些看似分散的信息点串联起来。这种需要读者主动参与建构意义的文学作品,远比平铺直叙的作品更耐人寻味。它考验了读者的耐心和理解力,但回报也极为丰厚。
评分陈思和老先生的书非常值得收藏。
评分东西很好,我很喜欢。快递给力。
评分非常好的书,非常好的服务,物流给力,包装完整,相信京东
评分618买的,特别划算,有点过分优秀了。
评分陈思和老先生的书非常值得收藏。
评分对名著的重新阅读,很实用。
评分陈思和老师是当代批评家里当之无愧的佼佼者,这次能够入手陈老师文集(十分厚重的大开本七本),十分开心满意,好书推荐给大家!
评分对于文学深刻认识。有价值。
评分东西很好,我很喜欢,快递给力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