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1998年由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台湾佛光山文教基金会 2002 年再版。此次为修订重版,并与其他几种书共同组成“周裕锴禅学书系”。本书在考察大量的禅宗、诗歌文献以及禅僧与士大夫的活动史实后认为,禅宗与诗歌的这一次“语言学转向”,体现了宋人对语言与存在关系的更深刻的认识,是宋代文化全面繁荣的产物,而禅与诗在文字上的相互渗透和深层对应,在文化史上尤具有重要意义。
周裕锴,1954年生,成都华阳人。文学博士,四川大学文新学院二级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俗文化研究所副所长。四川省学术与技术带头人,国务院特殊津贴获得者。任中国苏轼学会会长,韩国东方学会、中国宋代文学学会、中华诗教学会副会长,《文学遗产》、《中国诗学》、人大复印资料《古代近代文学研究》等刊编委。日本大阪大学客座研究员、台湾东华大学、台湾大学客座教授。著有《中国禅宗与诗歌》《宋代诗学通论》《中国古代阐释学研究》《文字禅与宋代诗学》《禅宗语言》《法眼与诗心》《宋僧惠洪行履著述编年总案》《语言的张力》等书,为《苏轼全集校注》三位主编之一。
前 言
第一章 禅宗言意观的演变:由不立文字到不离文字
一 神通并妙用,运水及搬柴:早期农禅宗教语言观
二 以笔砚为佛事:宋代士大夫禅学术语言观
三“文字禅”发微:用例、定义与范畴
第二章 “文字禅”的阐释学语境:宋代士大夫的禅悦倾向
一 参禅学佛与文化整合
二 禅门宗风与宋诗派别
三 梦幻与真如:苏、黄代表的两种禅悦类型
四 诗学、禅学与理学的结盟
第三章 话语的转换:“文字禅”与宋代诗论
一 法眼:理一分殊和出位之思
二 宋代诗学术语的禅学语源
三 悟入:文字形式中的抽象精神
第四章 语言艺术:禅语机锋与诗歌句法
一 游戏三昧:从宗教解脱到艺术创造
二 反常合道:曲喻与佯谬
三 绕路说禅:从禅的阐释到诗的表达
四 翻案法:语言点化与意义翻转
五 以俗为雅:禅籍俗语言对宋诗的启示与渗透
六 理诣词达:辩才三昧与禅悟机括
结 论
参考文献
后 记
重版说明
说实话,初读这本书的目录时,我还有些许保留,担心它会陷入那种学院派的晦涩与枯燥,充满了生僻的术语和难以消化的概念。然而,阅读的过程却成了一种意外的惊喜。作者的文字功力非常扎实,他有一种将极其复杂的问题,用一种近乎诗意的语言重新包装起来的能力。比如,他对某个特定时期诗歌韵律变化的论述,本来可以写成一篇枯燥的音韵学论文,但他却将其融入到对当时文人生活状态的描摹之中,读起来一点也不费力,反而让人对那些格律的演变产生了深刻的共情。这种叙事上的张力,使得即便是对古典文学研究不深的读者,也能跟上他的思路,并且被他的洞察力所折服。更难能可贵的是,他似乎总能把握住一个微妙的平衡点——既满足了专业人士对深度的要求,又兼顾了普通爱好者对可读性的渴望。这绝不是一本可以‘速读’的书,它需要你放慢呼吸,去品味那些字里行间流淌出的时间厚度。
评分这本书最让我感到震撼的地方,在于它对“意境”这个概念的解构和重塑。很多关于古代文学的研究,往往停留在对题材、技巧的表面分析,但这本书似乎触及了更核心的东西——那就是古人是如何通过文字来构建和捕捉瞬间的生命体验的。作者花费了大量的篇幅去探讨那些看似信手拈来的诗句,是如何凝结了作者长时间的沉淀与瞬间的灵光乍现。我特别喜欢他引用的那些轶事,它们不是为了增加趣味性,而是作为一种佐证,来反衬出文字背后那种艰辛的锤炼过程。读完之后,我再去看那些宋代的经典作品,感觉像是换了一副眼镜,不再仅仅是欣赏优美的辞藻,而是开始尝试去理解那个创作者在按下笔尖时,内心所经历的那一场精神的博弈。这不仅仅是一本学术著作,更像是一本关于“如何看待创作”的哲学指南,引人深思。
评分我对这本书的结构安排持保留意见,但这可能更多是个人阅读习惯的问题。全书的逻辑推进略显跳跃,有时候作者似乎过于沉浸于某个细微的考证点,以至于偏离了主线叙事一段时间。虽然这种深入挖掘的劲头值得称赞,但对于我这种习惯于线性阅读的人来说,偶尔会产生一种“这是在哪里”的迷失感。不过,换个角度看,或许这种非线性的结构恰恰反映了传统士人研究学问的方式——从一个点辐射开来,触类旁通,最终汇聚。书中引用的古籍版本校勘对比部分,信息密度过大,我不得不时常停下来,对照着工具书去理解某些特殊的异文处理,这无疑增加了阅读的门槛。总的来说,它更像是一部供人反复研读、时常查阅的工具书,而不是一次性的通读体验,需要读者投入相当的耐心和时间成本。
评分这本书带给我最持久的影响,是它改变了我对“传统”这个词的理解。在很多流行读物中,宋代常被描绘成一个温文尔雅、精致到略显颓靡的时代。但通过作者对那些关于文字创作的论述的梳理,我看到了一个完全不同的图景——那是一个充满内在张力和激烈思想碰撞的时代。文人们之间的论辩,对于“真”与“美”的追求,那种毫不妥协的姿态,远比想象中要刚硬得多。这本书成功地将那些尘封已久的文献和理论,赋予了鲜活的生命力,让我得以窥见一个真正有骨气、有思想的文学群体。它不是在歌颂历史的辉煌,而是在揭示构成那种辉煌所需要的精神内核。读完这本书,感觉自己的精神世界被拓宽了,对“如何保持创作的独立性和精神的纯粹性”这个问题,有了一个更加宏大和坚实的参照系。
评分这本书的装帧设计着实引人注目,拿到手里就感觉沉甸甸的,纸张的质感很不错,那种略带粗粝的触感,很符合它所探讨的主题——那些穿越了千年的文字力量。我特别喜欢封面那种留白的处理,既有宋代美学的简约,又似乎暗示着某种深邃的内涵等待被揭示。当我翻开第一页时,就被作者那种娓娓道来的叙事方式吸引住了。他并没有急于抛出那些高深的理论,而是像一位老茶客一样,慢慢地将我们引入一个由笔墨构建的精致世界。那种对历史细节的考据之细致,简直令人叹为观止,仿佛每一处引文的注释背后,都藏着作者夜以继日的案头工作。我能感受到作者对那个时代的文字如何承载精神信仰的那种执着,他不是在简单地梳理文脉,更像是在进行一次精神考古,试图挖掘出那些被后世喧嚣所掩盖的、古人与文字之间最纯粹的关系。这种阅读体验,更像是一次精心策划的文化漫步,每一步都踏在历史的肌理上,让人心悦诚服。
评分周老師的書沒的說
评分周老師的書沒的說
评分很好很不错。很好很不错。很好很不错。很好很不错。很好很不错。很好很不错。很好很不错。很好很不错。很好很不错。很好很不错。很好很不错。很好很不错。很好很不错。很好很不错。很好很不错。很好很不错。很好很不错。很好很不错。很好很不错。很好很不错。很好很不错。很好很不错。很好很不错。很好很不错。很好很不错。很好很不错。很好很不错。很好很不错。很好很不错。很好很不错。很好很不错。很好很不错。很好很不错。很好很不错。很好很不错。很好很不错。很好很不错。很好很不错。很好很不错。很好很不错。很好很不错。很好很不错。很好很不错。很好很不错。很好很不错。很好很不错。很好很不错。很好很不错。很好很不错。很好很不错。很好很不错。很好很不错。很好很不错。很好很不错。很好很不错。很好很不错。很好很不错。很好很不错。很好很不错。很好很不错。很好很不错。很好很不错。很好很不错。很好很不错。很好很不错。很好很不错。很好很不错。很好很不错。很好很不错。很好很不错。很好很不错。很好很不错。很好很不错。很好很不错。很好很不错。很好很不错。很好很不错。
评分很好
评分很好
评分很好很不错。很好很不错。很好很不错。很好很不错。很好很不错。很好很不错。很好很不错。很好很不错。很好很不错。很好很不错。很好很不错。很好很不错。很好很不错。很好很不错。很好很不错。很好很不错。很好很不错。很好很不错。很好很不错。很好很不错。很好很不错。很好很不错。很好很不错。很好很不错。很好很不错。很好很不错。很好很不错。很好很不错。很好很不错。很好很不错。很好很不错。很好很不错。很好很不错。很好很不错。很好很不错。很好很不错。很好很不错。很好很不错。很好很不错。很好很不错。很好很不错。很好很不错。很好很不错。很好很不错。很好很不错。很好很不错。很好很不错。很好很不错。很好很不错。很好很不错。很好很不错。很好很不错。很好很不错。很好很不错。很好很不错。很好很不错。很好很不错。很好很不错。很好很不错。很好很不错。很好很不错。很好很不错。很好很不错。很好很不错。很好很不错。很好很不错。很好很不错。很好很不错。很好很不错。很好很不错。很好很不错。很好很不错。很好很不错。很好很不错。很好很不错。很好很不错。很好很不错。
评分很好的书,很喜欢
评分周老師的書沒的說
评分很好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