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

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 著
图书标签:
  • 马克思主义
  • 经济学
  • 哲学
  • 历史唯物主义
  • 异化劳动
  • 资本主义
  • 手稿
  • 19世纪
  • 德国哲学
  • 政治经济学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思书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人民出版社
ISBN:9787010189819
版次:1
商品编码:12353472
包装:平装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8-04-01
用纸:胶版纸

具体描述

产品特色

编辑推荐

2018年是马克思诞辰200周年,隆重举办马克思诞辰200周年纪念活动,是党的思想理论建设的一件大事,是凝聚共识的重要举措。为配合相关纪念活动,我社计划专题出版一系列相关图书,本丛书是这一系列几年出版物的一部分。 书目包括:1.马克思 恩格斯《共产党宣言》 2.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 3.马克思《德意志意识形态》(节选) 4.马克思《雇佣劳动与资本》 5.马克思《1848年至1850年的法兰西阶级斗争》 6.马克思《路易?波拿巴的雾月十八日》 7.马克思《法兰西内战》 8.马克思《哥达纲领批判》 9.马克思《资本论》(节选) 10.马克思 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论中国》 11.恩格斯《反杜林论》 12.恩格斯《自然辩证法》 13.恩格斯《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的发展》 14.恩格斯《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 15.恩格斯《路德维希?费尔巴哈和德国古典哲学的终结》

内容简介

《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是马克思思想发展史上的一部重要著作,手稿写于1844年,此期间,正如列宁所说,马克思刚刚成为科学社会主义的创始人。手稿是马克思对涉及哲学、政治经济学和共产主义理论的各种历史文献和思想观点进行系统研究和批判的最初成果。在手稿中,他论述了劳动对人类文明和历史进步的意义,指出资本主义私有制必然造成劳动的异化,给工人阶级和整个人类带来灾难性后果。因此工人阶级必须打碎私有制的桎梏,使本阶级和整个社会获得解放。手稿围绕这一基本思想,提出了一些列新的经济学观点、哲学观点和共产主义观点。


思想的洪流:19世纪初期的知识图景与现代经济学的萌芽 19世纪初叶,欧洲大陆正经历着一场深刻的思想变革。拿破仑战争的余波未平,工业革命的浪潮席卷而来,古老的社会结构与新兴的经济模式激烈碰撞。在这个充满动荡与机遇的时代,哲学家、经济学家、社会思想家们以前所未有的热情,投身于对人类社会、经济运行以及个人生存状态的理性探索。他们试图理解并回应资本主义带来的复杂变化,为构建一个更公平、更繁荣的未来描绘蓝图。 一、理性之光下的时代脉搏:启蒙运动的遗产与新思潮的涌现 19世纪初期的思想界,在很大程度上仍然承载着18世纪启蒙运动的深远影响。理性主义、人权观念、进步史观构成了当时知识分子的基本视野。然而,面对日益显现的工业化社会弊病,如贫富差距的加剧、工人阶级的困境、以及人与社会关系的疏离,传统的启蒙思想显得力有不逮。因此,一股新的思潮开始涌动,它在继承启蒙精神的同时,更加关注现实的物质条件对个体生存和自由的影响。 在哲学领域,德国古典哲学,特别是黑格尔的辩证法,为理解社会历史的演进和矛盾运动提供了强大的理论工具。黑格尔的“绝对精神”和“历史辩证法”深刻影响了那一时期众多思想家,他们试图运用这一框架来分析经济现象,并从中寻找历史发展的规律。同时,对康德的批判哲学的继承与反思,也催生了对主体性、意识形态和人本主义的深入探讨。 在经济学领域,古典经济学的奠基者们,如亚当·斯密、大卫·李嘉图等,已经确立了劳动价值论、比较优势等核心理论,为理解市场经济的运作奠定了基础。然而,随着工业化的深入,古典经济学的分析框架在解释新的社会问题时,也暴露出了其局限性。例如,对剩余价值的产生机制、资本积累的内在动力以及由此引发的社会矛盾,尚缺乏足够深入的阐释。这些未能完全解决的问题,为后来的经济思想家留下了广阔的探索空间。 二、资本主义的双重奏:进步的驱动力与异化的阴影 19世纪初期的欧洲,最显著的社会经济现象莫过于飞速发展的资本主义。工厂的轰鸣声取代了手工业的叮当声,蒸汽机驱动着生产力的巨大飞跃,商品经济渗透到社会生活的每一个角落。资本主义展现出了其前所未有的创造力和扩张力,极大地推动了物质文明的进步,丰富了人类的物质生活。 然而,这种进步并非没有代价。资本主义的发展也带来了深刻的社会裂痕。一方面,资本家通过对生产资料的占有,积累了巨额财富,而另一方面,大量的劳动者则沦为出卖劳动力的雇佣工人。工人在工厂中重复着单调、枯燥的劳动,他们的劳动成果大部分被转化为资本家的利润,而他们自身的价值却在劳动过程中被不断削弱。这种劳动与劳动者之间的疏离,劳动产品与劳动者之间的隔阂,以及劳动者与自身类本质之间的断裂,成为那个时代许多思想家无法回避的深刻问题。 “异化”(alienation)这一概念,在19世纪初期的思想界逐渐凸显其重要性。它描述了在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下,人与其劳动产品、劳动过程、自身类本质以及他人之间关系的扭曲和疏远。劳动者不再将劳动视为实现自我价值、发挥创造力的过程,而仅仅是为了生存而不得不从事的痛苦负担。他们生产出的商品,本应是他们智慧和劳动的结晶,却反而成为压迫他们的力量。这种异化不仅体现在经济领域,更深入到人的精神世界,导致个体感的疏离、孤独和意义感的缺失。 三、哲学与经济学的交汇点:对人类解放的求索 正是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一些敏锐的思想家开始尝试将哲学的高度与经济学的深度相结合,以期找到理解和解决资本主义带来的深刻矛盾的钥匙。他们不再仅仅停留在对市场机制的描述和对经济规律的归纳,而是深入追问:资本主义的本质是什么?它如何影响着人的生存状态?是否存在一种更符合人性的生产和生活方式? 这些思想家们,在继承黑格尔的唯物主义转向和费尔巴哈的人本主义的基础上,开始关注“现实的人”。他们认为,人的本质并非抽象的精神,而是现实的、感性的、在社会关系中存在的个体。而人的生存状态,则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其所处的物质生产方式和社会关系。因此,要实现人的解放,就必须从改变现实的物质基础和社会关系入手。 他们对当时的经济制度进行了尖锐的批判。他们认为,私有制,特别是生产资料的私有制,是造成劳动者被剥削、社会分裂和人与人之间竞争的主要根源。在私有制下,劳动成为一种被迫的、非人性的活动,个体被商品关系所奴役,人与人之间沦为赤裸裸的经济利益的算计。 同时,他们也对当时的政治制度和社会思想进行了深刻的审视。他们认为,仅仅依靠政治改革或道德说教,并不能触及问题的根本。真正的解放,需要对整个经济基础进行革命性的改造,建立一种能够消除异化、实现人与人之间真正自由联合的社会形态。 四、迈向未来:批判性反思与早期共产主义思想的萌芽 19世纪初叶,是诸多思想流派相互激荡、相互渗透的时期。在对资本主义进行批判性反思的过程中,一些早期共产主义思想的萌芽开始显现。这些思想家们,并非简单地呼吁回到过去的田园牧歌,而是基于对现实的深刻分析,构想了一种全新的社会组织形式。 他们设想的未来社会,将是一种消除了私有制、消除了阶级对立、消除了劳动异化的社会。在这种社会中,生产资料将归社会全体所有,劳动将不再是谋生的手段,而成为人自由自觉的活动,成为自我实现和创造的途径。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将从竞争走向合作,从疏离走向真正的共同体。 这种对未来的构想,并非空中楼阁,而是建立在对资本主义内在矛盾的深刻洞察之上。他们看到了资本主义强大的生产力,并相信这种生产力在新的社会组织下,能够为全体社会成员的福祉服务,而非仅仅为少数人的财富积累。他们也看到了资本主义带来的深刻的不公,并坚信通过改造生产关系,可以实现一个更加公平、更加人道的社会。 19世纪初期的思想界,就像一条奔腾的河流,汇聚了启蒙的清泉、古典哲学的深邃、经济学的理性以及对现实问题的深刻关切。在那个变革的时代,知识的探索者们,以其不懈的努力,不仅为我们理解现代社会的形成提供了宝贵的视角,更播下了关于人类解放、社会公正与美好未来的思想火种。他们的探索,深刻地影响了后世的社会科学和哲学发展,为我们今天的思考留下了丰富的遗产。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书的书名听起来就带着一股厚重的历史感和思想的深度,光是“1844年”这个时间点就让人不禁遐想,那是一个怎样的时代?世界正经历着翻天覆地的变化,工业革命的浪潮席卷一切,新的生产方式正在重塑社会结构。站在这个历史的节点上,作者对当时的经济现象和人类精神状态的审视,想必是极具穿透力的。我期待着它能为我揭示出那个时代最核心的矛盾和最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文字中或许充满了对早期资本主义运行机制的敏锐观察,那些关于劳动、价值、异化的思考,能否用一种清晰而又富有逻辑性的方式呈现出来?我尤其好奇,作者是如何将经济学的理性分析与哲学的思辨深度熔铸一炉的,这种跨学科的视角往往能带来最令人震撼的洞察力。它不像是一本纯粹的经济学教科书,更像是一份对人类处境的深刻剖析,试图从物质基础中探寻精神的根源。翻开扉页,我仿佛已经闻到了那个时代特有的油墨和纸张混合的气味,准备好与一位思想巨匠进行一场穿越时空的对话。

评分

翻阅这本书的目录结构时,我注意到章节的划分似乎体现了一种由表及里的逻辑递进。从宏观的社会现象切入,逐步深入到个体经验的层面,这种组织方式预示着作者试图建立一个完整的、互相关联的分析体系。我特别关注那些涉及“陌生化”或“疏离”概念的章节,因为在我看来,这是理解现代人精神困境的核心钥匙。一个社会越是强调效率和物质积累,个体与自身劳动成果、与同类、乃至与自我本性的联系似乎就越发脆弱。这本书能否提供一种路径,让我们不仅停留在描述这种疏离的表象,还能追溯到它在生产关系中的具体根源?我渴望的不是一套冰冷的理论公式,而是一种能够唤醒我们对自身生存状态的敏感度的工具。它应该像一面镜子,照出我们这个时代许多隐秘的、却又真实存在的精神危机。

评分

这本书的封面设计和装帧风格,给我一种强烈的复古与庄严感,似乎在无声地宣告其内容的非凡价值。我总觉得,那些诞生于特定历史时期的思想结晶,往往带着一种无法复制的时代烙印,它们不像现代的理论那样可能被快速迭代和修正,而是沉淀了那个时代最真挚的困惑与探索。阅读这样的文本,就像是进行一次考古发掘,需要极大的耐心去辨识那些看似晦涩的词句背后所蕴含的巨大能量。我希望能从中找到关于“人性”在特定社会形态下如何被塑造、被扭曲的有力论证。一个真正伟大的作品,不仅要解释世界,更要激发读者去质疑和反思自己所处的现实。如果这本书能让我对日常生活中的许多“理所当然”产生动摇,促使我从更深层次的结构上去理解我们为何如此生活,那么它的价值就无可估量了。它不是提供轻松的答案,而是提供更深刻的问题。

评分

对于这种带有明确年份标记的学术著作,我最看重的是其思想的“开创性”。1844年,距离我们所熟知的现代经济学体系的成熟尚有一段距离,这意味着作者的思考很可能是在一片思想的荒原上艰难开辟出的道路。我希望阅读过程中能够清晰地感受到那种“首次提出”的震撼——即便是后来被发展和修正的理论,其最初的萌芽形态,往往蕴含着最纯粹的洞察力。我想知道,作者是如何在当时有限的资料和研究工具下,构建起一套自洽且具有批判性的分析框架的。这种早期的思想模型,其结构上的不完善也许是必然的,但其核心的批判精神和观察角度,往往是后续所有理论进步的基石。这不仅仅是学习历史,更是学习一种思维的起点,去理解一种思想是如何挣脱时代局限,试图把握永恒真理的努力。

评分

总的来说,我对这本书抱持着一种审慎的期待。它要求读者具备一定的背景知识和心力投入,显然不适合在闲暇时随便翻阅。每一次阅读都可能是一场智力上的马拉松,需要不断地对照历史背景,梳理复杂的概念链条。我希望它能教会我如何以一种更具批判性和历史维度的眼光去看待当下的经济活动。那种将人的主体性置于分析中心,而非仅仅将人视为生产要素的视角,在今天的商业社会中显得尤为珍贵。如果这本书能让我以一种全新的框架去解读报纸上每天出现的经济数据和新闻,赋予这些看似枯燥的数字以深刻的人文意义,那么这次阅读之旅就是卓有成效的。它承载着一个时代的哲学雄心,试图为人类社会的发展方向提供一份深刻的诊断书。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