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清汉传佛教众神全像

明清汉传佛教众神全像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潘建国 著
图书标签:
  • 佛教
  • 明清
  • 众神
  • 图像
  • 宗教
  • 文化
  • 历史
  • 中国
  • 汉传佛教
  • 神谱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思书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西泠印社出版社
ISBN:9787807350392
版次:1
商品编码:10110727
包装:精装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06-04-01
用纸:铜版纸
页数:278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佛教在我国又被称作像教,它最初传入中国并依靠它的经典,而很大程度上依靠的是它的艺术、佛像及解释佛教教义的图像。本书选取佛像汉化后画于绢素之上、便于保存、供奉的明清卷轴画佛像精品一百三十六幅,按佛、菩萨、明王、罗汉、护法各部依次排列。这些珍贵的画像现均藏于国内各大博物馆。许多画像均为首次面世,具有极高的文物、艺术及历史价值。现值世界佛教论坛在中国浙江举办之际,西泠印社出版社特集结出版此书,让世人了解中国古代佛教造像艺术之瑰宝,实为功德无量之举。

内页插图

目录

佛部
释迦牟尼佛/2
阿弥陀佛/16
无量寿佛/24
极乐世界图/26
药师佛/30
多宝佛/42
卢舍那佛/52
毗卢遮那佛/56
阿阙佛/58
不空成就佛/62
五方佛/64
十方佛/66
菩萨部
观世音菩萨/76
童子拜观音/82
文殊菩萨/86
普贤菩萨/96
地藏菩萨/100
大势至菩萨/108
弥勒菩萨/112
虚空藏菩萨/114
天藏菩萨/116
持地菩萨/118
大威德菩萨/120
韦驮菩萨/122
引路菩萨/132
随求菩萨/136
十地菩萨/138
圆觉菩萨/140
明王部
大笑明王/148
步掷明王/150
大力明王/154
不动尊明王/156
大轮明王/160
焰发德迦明王/162
无能胜明王/164
马首明王/166
甘露军咤明王/168
降三世明王/170
十大明王/172
罗汉部
十六尊者/210
十八罗汉/226
济公/236
护法部
二十四诸天/240
天龙八部/244
四大天王/246
八大金刚/248
金刚密迹/250
关公/252
鬼子母/258
大阿修罗王/260
圣僧/262
护幡使者/264
监斋大士/266
无色界四空天/268
大梵天/270
忉利帝释天/274
欲界十二天/278

前言/序言

  
《明清汉传佛教众神全像》:一部跨越时空的视觉盛宴与思想之旅 《明清汉传佛教众神全像》是一部别具一格、内容丰富的学术专著,它以图像为切入点,深入探讨了明清时期汉传佛教在社会文化、宗教信仰、艺术表现等多个维度上的深刻演变与独特魅力。本书并非简单罗列佛像图谱,而是将图像置于历史的洪流之中,通过对大量珍贵图像资料的细致解读,勾勒出一幅生动而详实的明清汉传佛教众神图景,以及它们如何渗透进当时人们的日常生活、精神世界和审美情趣。 一、 图像的时代烙印:明清佛教艺术的风格与演变 本书的开篇,便以对明清时期佛教造像艺术风格的梳理为起点。明代,佛教艺术在元代的基础上,吸收了宋代遗风,并融入了本土化的审美趣味。这一时期的佛像,既保留了庄重肃穆的传统,又展现出更加精细的刻画和写实的倾向,尤其是对人物面部表情、服饰纹理的描绘,愈发细腻逼真。佛陀、菩萨的造像,在保持其神圣威严的同时,也融入了更多世俗化的情感表达,使得这些超凡脱俗的神祇,仿佛与凡人更近一步。 进入清代,佛教艺术的发展呈现出更加多元化的趋势。一方面,宫廷佛教的兴盛,催生了大量皇家御制佛像,这些造像往往工艺精湛,用料考究,极尽奢华,展现出皇权的至高无上和宗教的政治意义。另一方面,民间佛教的蓬勃发展,也涌现出大量具有地方特色的佛像,它们在造型、材质、色彩等方面,都带有鲜明的地域风格,反映了不同地区人民的信仰习惯和审美偏好。本书通过大量精美的版画、雕塑、壁画等图像资料,生动地展示了这些艺术风格的演变,并分析了影响这些风格演变的社会、经济、政治和文化因素。 二、 众神的世界:从毗卢遮那到济公,图像中的信仰万象 《明清汉传佛教众神全像》所呈现的,远不止于佛陀、观音、普贤、文殊等佛教核心神祇。本书的价值在于,它将目光投向了更广阔的汉传佛教神祇谱系,尤其是那些在明清时期具有广泛影响力的神灵。 显教的璀璨星河: 从作为佛教最高主尊的毗卢遮那佛,到象征智慧的文殊菩萨,象征实践的普贤菩萨,象征慈悲的观音菩萨,以及象征解脱的弥勒佛,本书深入剖析了这些核心神祇在明清时期的造像特征、象征意义及其在信徒心中的地位。书中会探讨,为何观音菩萨在这一时期尤其受到民众的崇拜,其形象又是如何随着时代发展而不断演变的。 密教的神秘光辉: 尽管汉传佛教以显宗为主,但密教在明清时期仍具有一定的影响力,本书也会对一些密宗神祇的图像进行解读,如金刚手菩萨、不动明王等,展现其独特的艺术风格和象征意义。 罗汉的世俗化形象: 明清时期,罗汉的形象变得更加丰富和人性化。书中会重点关注十八罗汉、十六罗汉等图像,分析他们从印度僧侣形象逐渐演变为具有鲜明中国特色的、甚至有些“接地气”的人物形象的过程。这些罗汉的表情、动作,甚至是他们所处的生活场景,都充满了人间烟火气,拉近了神与人的距离。 护法神与天龙八部: 佛教的护法神,如韦陀菩萨、伽蓝菩萨,以及天龙八部众神,在明清时期的寺庙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本书也会对其图像进行细致的梳理和解读,探讨他们作为守护神和教法的象征,在社会秩序和宗教传承中的作用。 民俗信仰的融合: 汉传佛教并非孤立存在,它在漫长的发展过程中,不断吸收和融合中国本土的民间信仰。本书将特别关注那些在明清时期被纳入佛教体系的神祇,例如济公活佛。济公活佛的形象,早已超越了单纯的僧侣身份,成为民间智慧、慈悲和不拘一格的象征。本书将通过图像,展现济公活佛从历史人物到民间神祇的演变过程,以及其在民众心中的特殊地位。此外,书中可能还会涉及一些被边缘化或被整合进佛教信仰体系的其他民间神灵,揭示佛教在中国本土化过程中所展现出的强大包容性和生命力。 三、 图像背后的社会文化:信仰、生活与艺术的交融 《明清汉传佛教众神全像》的价值,不仅仅在于图像本身,更在于它揭示了图像背后的深刻含义。本书将图像视为一面镜子,折射出明清时期的社会文化图景。 宗教信仰的普及与变迁: 通过对大量不同阶层、不同地域的佛教造像的研究,本书勾勒出明清时期佛教信仰的普及程度和发展轨迹。它会探讨,在官方提倡、民间自发、文人推崇等多种因素的影响下,佛教信仰是如何深入人心,并成为当时社会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本书也会关注信仰的变迁,例如某些神祇的崇拜是否在某一时期更加兴盛,又为何会发生变化。 世俗生活的投影: 书中的图像往往带有强烈的世俗生活气息。例如,一些佛像的服饰、器物,甚至是背景的描绘,都可能反映出当时的社会风貌、生活习俗、技术水平。本书会深入分析这些细节,解读图像如何成为研究明清社会生活的珍贵史料。 艺术创作的动力与表达: 佛像是艺术创作的重要载体。本书会探讨,在宗教信仰的驱动下,艺术家的创作技法、审美追求如何体现在佛像的塑造之中。它会分析不同时期、不同地域的艺术风格差异,以及这些差异背后的文化渊源。同时,本书也会关注图像的传播方式,例如寺庙壁画、木版年画、雕塑等,以及它们在信仰传播中的作用。 思想观念的载体: 佛教神祇本身就是特定思想观念的具象化。本书将通过对图像的解读,深入分析明清时期人们的宇宙观、人生观、价值观,以及对生死、轮回、解脱等问题的思考。例如,观音菩萨的千手千眼,象征着其无边无际的慈悲和对众生的关怀,这种象征意义如何被当时的社会所理解和接受,本书将进行细致的探讨。 四、 研究方法与学术价值 《明清汉传佛教众神全像》采用了一种跨学科的研究方法,融合了艺术史、宗教史、社会史、文化史等多个领域的视角。本书的学术价值体现在: 图像学的创新运用: 本书以图像为核心,通过细致入微的图像学分析,挖掘出传统史料可能忽视的丰富信息,为理解明清汉传佛教提供了全新的视角。 史料的梳理与呈现: 本书汇集了大量珍贵的、分散的图像史料,并进行了系统的梳理和分类,为后来的研究者提供了宝贵的学术资源。 跨文化研究的典范: 本书不仅关注汉传佛教的中国本土化,也可能触及佛教在传播过程中与其他文化元素的互动,展现了跨文化研究的深度与广度。 普及与学术并重: 本书在学术严谨性的基础上,力求语言生动,解读深入浅出,既能满足学术研究者的需求,也能吸引对明清历史文化感兴趣的普通读者。 总而言之,《明清汉传佛教众神全像》是一部集图像学、历史学、艺术学、宗教学等多学科的研究成果于一体的鸿篇巨制。它以独特的视角,通过对明清时期汉传佛教众神图像的深入解读,为我们呈现了一幅宏大而精美的信仰画卷,揭示了这些神祇如何在中国社会文化土壤中生根发芽,并成为连接过去与现在、精神与物质、个体与集体的重要桥梁。本书不仅是对艺术的赞颂,更是对思想的探寻,是理解中国文化深邃内涵不可或缺的重要参考。

用户评价

评分

我个人对书中对于“变相”和“融合”的探讨留下了极为深刻的印象。佛教艺术在传入中土后,其形象的本土化过程本身就是一部波澜壮阔的文化交流史。书中并没有将这一过程简单地视为“接受”或“改造”,而是深入挖掘了汉传佛教神祇在不同地域(比如巴蜀、陇右、中原)审美趣味影响下,所呈现出的多样性和生命力。这种多元视角的呈现,极大地拓宽了我对汉传佛教神像的理解边界。它不再是一个僵硬的、统一的符号系统,而是一个充满生命力的、随着时代脉搏跳动的动态集合。读完后,我感觉自己看待寺庙壁画和佛龛造像的眼光都变得更具穿透力了,仿佛能看到那背后隐藏的地域特色、工匠的个性和时代精神的影子,这无疑是一次对传统文化视觉遗产的深刻致敬与再发现之旅。

评分

这本书的排版布局可以说是精妙绝伦,它成功地平衡了“信息密度”与“阅读舒适度”之间的矛盾。通常,学术性强的图像类书籍,要么为了塞入过多文字而显得拥挤不堪,要么为了留白过多而显得版式单薄。但在这本册子中,作者和设计者似乎找到了一个完美的折中点。每一组图像的展示都留有足够的呼吸空间,文字注释精准地位于最需要它们的位置,既不会喧宾夺主,又能在读者需要时提供即时佐证。尤其值得称赞的是图注的质量,不仅仅是简单的“唐代XX寺遗物”,而是包含了材质、尺寸、泥塑/木雕/石刻的工艺特点,甚至对残损情况都有简要记录。这种细致入微的档案式记录,对于研究者来说是宝贵的资料,对于普通读者而言,则是一种潜移默化的熏陶,让人在不知不觉中学习到了如何去“专业地”欣赏一件艺术品。

评分

我花了很长时间才完全沉浸到这本书的内容体系中去,它不像许多宗教普及读物那样急于给出一个结论或宏大的叙事框架,而是采取了一种极为内敛和考据性的叙述方式。作者似乎非常注重“源流”的追溯,对于很多耳熟能详的佛教神祇,它没有停留在表层的形象描摹,而是深入挖掘了他们如何在汉土落地生根、如何吸收本土文化元素,并最终形成我们今天所见到的独特面貌的过程。这种历史的纵深感让我这个长期关注佛教艺术的“老读者”都感到惊喜。特别是对于一些相对冷门或地域性色彩浓厚的造像风格的对比分析,简直是教科书级别的梳理。它不厌其烦地展示了不同朝代、不同地域工匠在处理同一尊佛菩萨或罗汉像时的微妙差异,这种细致入微的辨析,极大地提升了普通读者对“看图识佛”的认知门槛,让我对“神像”的理解从“供奉对象”转向了“文化载体”的层面。

评分

这本书的装帧设计着实让人眼前一亮,那种沉稳又不失典雅的气质,光是捧在手里就能感受到作者对佛教文化的那份敬畏与热爱。尤其是封面那几幅精选的法相图,色彩的运用极为考究,既有传统工笔画的细腻,又不失现代印刷技术的质感,让观者在第一时间就能领略到佛国世界的庄严与慈悲。内页纸张的选择也颇为用心,厚实而有韧性,保证了图像呈现的清晰度和色彩的还原度,即便是最细微的笔触和纹饰,也能看得一清二楚。装订处处理得非常牢固,看得出是希望读者能够长久地珍藏和翻阅。整体而言,这本册子给我的第一印象是:这是一部值得收藏的艺术品,它的物理形态已经超越了一本普通书籍的范畴,更像是一件精心制作的文物复刻品,体现了出版方在细节上的极致追求。每一次翻开,都像是一次与古代匠心精神的对话,那种油墨的清香和纸张的触感,构成了阅读前奏中最令人愉悦的仪式感。

评分

阅读过程中,我发现作者的叙述风格有一种非常令人信服的学者气度,他很少使用过于煽情的辞藻来描述神圣性,而是将重点放在了“图像学”和“社会史”的交叉点上。举个例子,当他描述某位菩萨的璎珞或法器时,往往会穿插一段关于当时社会物质文化或手工业水平的说明,这使得图像的解读不再是孤立的,而是紧密地镶嵌在具体的历史情境之中。这种“去神秘化”却又不失“尊重”的平衡感,是很多同类著作难以达到的。它提供了一种审视和理解宗教艺术的全新视角——不是从教义的深度去剖析,而是从人间的实践和技艺的演进中去观察。这种严谨的治学态度,让这本书的可靠性大大增强,使得我可以用更客观、更具历史批判性的眼光去重新审视那些我原以为已经非常熟悉的面孔。

评分

早已收到,点评晚了。

评分

社会心理学最大的特色是从解决现实问题的角度出发开展研究,从人们身边发生的事情阐发深奥的理论,使读者不仅能够领略一门学问严谨科学的魅力,同时也深深浸润在希望以科学使世界更美好的人文关怀之中。序言

评分

很有意思的书,对我帮助很大

评分

很好的一本书

评分

书很好,送货速度很快。

评分

乘着活动时候赶紧入手,书还不错

评分

给老婆买的,学画佛像用,很满意!

评分

贵,慎买!!!!!!!!!!!!!!!

评分

印刷精美,买下一本慢慢欣赏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