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南亞地區民族國傢研究

東南亞地區民族國傢研究 pdf epub mobi txt 電子書 下載 2025

嶽蓉 著
圖書標籤:
  • 東南亞
  • 民族國傢
  • 政治
  • 曆史
  • 文化
  • 區域研究
  • 國際關係
  • 社會學
  • 發展中國傢
  • 地緣政治
想要找書就要到 靜思書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頁
你會得到大驚喜!!
齣版社: 中國社會科學齣版社
ISBN:9787516192597
版次:1
商品編碼:12257555
包裝:平裝
叢書名: 中國特色政治文明建設研究叢書
開本:16開
齣版時間:2016-12-01
用紙:膠版紙
頁數:266
字數:286000

具體描述

內容簡介

本書以“主權觀念”和“憲政原則”為研究視角,旨在探討東南亞地區各民族國傢的形成及其發展。東南亞地區民族國傢的緣起與歐美列強的殖民活動息息相關。在從傳統社會嚮現代社會的變遷中,東南亞民族國傢既難以擺脫傳統社會的牽製,也難以與西方世界徹底割裂。實際上,東南亞地區的“民族建構”、“國傢建構”隻是一種方案或策略。也正因為如此,東南亞地區民族國傢的發展難以擺脫兩大睏境:一是來自於多元文化、多元種族的內在矛盾,以及民族隔閡與民族矛盾的種種挑戰;二是領土爭端、國際移民等問題引發的主權危機。

精彩書評

嶽蓉,博士,漢族,貴州師範大學教授。1971年齣生於貴州畢節,2002年6月畢業於南京大學,獲曆史學博士學位。長期從事政治製度史、英國史和東南亞史方麵的教學與研究工作。主持國傢社科基金項目兩項,齣版專著《英國民族國傢研究》、《法律規範與社會信任:泰國行政變革的個案研究》等。


目錄

緒 論…………………………………………………………………… (1)

第一部分 東南亞地區民族國傢研究: 理論基礎與研究視域

第一章“民族國傢”的曆史場域、形態特徵………………………… (19)

第一節“民族國傢” 的緣起及其形態特徵……………………… (19)

一 民族國傢的緣起……………………………………………… (20)

二 民族國傢: 形態及特徵……………………………………… (23)

第二節 民族國傢的發展理論及其曆史命運……………………… (27)

一 民族國傢的發展理論………………………………………… (27)

二 民族國傢的曆史命運………………………………………… (33)

第三節 本書研究視域: 主權觀念與憲政原則…………………… (38)

一 國傢的“主權” 理論………………………………………… (38)

二 民族國傢的理論基石: 國傢主權與憲政原則……………… (45)

小 結………………………………………………………………… (49)

第二部分 東南亞地區民族國傢的緣起及主權建構

第二章 東南亞地區民族國傢的緣起………………………………… (53)

第一節 東南亞地區的殖民勢力概述……………………………… (53)

一 殖民國傢入侵之前的東南亞地區傳統社會與政治………… (54)

二 東南亞地區的殖民勢力……………………………………… (61)

第二節 西方的殖民統治與東南亞地區民族國傢的緣起………… (68)

一 東南亞地區的殖民統治政策………………………………… (69)

二 殖民國傢的行政整改與西方國傢觀念的影響……………… (79)

三 西方社會觀念的影響………………………………………… (87)

第三節 泰國嚮民族國傢形態的過渡: 1855—1932 年…………… (92)

一 西方的衝擊及國傢觀念的變化……………………………… (93)

二 常備軍的建立和發展………………………………………… (97)

三 國傢機構的建設和發展……………………………………… (98)

四 國傢職能的擴展…………………………………………… (100)

小 結……………………………………………………………… (104)

第三章 東南亞地區主權國傢的確立……………………………… (105)

第一節 半島國傢的民族主義運動及其主權獨立……………… (108)

一 民族意識的激發及建國理想……………………………… (108)

二 國際睏境與主權獨立……………………………………… (115)

三 1932 革命與泰國民族國傢的確立………………………… (120)

第二節 海島國傢民族意識的崛起與國傢主權的獨立………… (125)

一 海島國傢民族意識的崛起………………………………… (126)

二 印度尼西亞、馬來西亞和菲律賓的國傢獨立…………… (135)

小 結……………………………………………………………… (142)

第三部分 東南亞地區民族國傢發展的睏境與挑戰

第四章 東南亞地區多族群社會的認同睏境及社會失範………… (149)

第一節 東南亞地區少數族群與主流社會的衝突與矛盾……… (149)

一 東南亞地區族群衝突的曆史根源………………………… (150)

二 殖民政策與族際衝突的激化……………………………… (154)

三 民族國傢的發展及其對族群衝突的誘發………………… (158)

第二節 東南亞地區的社會失範: 管窺1932—1992 年的

泰國……………………………………………………… (168)

一 傳統社會權威式微與“社會權威真空” ………………… (170)

二 社會製度的變遷與社會群體的競爭……………………… (172)

三 現代意識形態缺失與社會信仰危機……………………… (175)

第五章 東南亞地區的主權睏境與危機…………………………… (179)

第一節 國際受援、領土爭端對主權的影響…………………… (179)

一 國際援助與東南亞地區的主權危機……………………… (180)

二 東南亞地區的領土爭端與主權睏境的根源……………… (187)

第二節 國際移民與東南亞地區的主權睏境…………………… (200)

一 政府對國際勞工潮的製度迴應…………………………… (201)

二 主權的挑戰與政府的態度差彆…………………………… (204)

小 結……………………………………………………………… (211)

第四部分 東南亞地區民族國傢建設的實踐

第六章 泰國華人族群與主流社會融閤的啓示…………………… (215)

第一節 靜態融閤: 法律規範…………………………………… (215)

第二節 動態融閤: 社會信任…………………………………… (219)

第七章 東南亞地區的一體化成就………………………………… (222)

第一節 學術界的爭論及東南亞地區的國傢間相互依賴……… (224)

第二節 東南亞地區的主權認同與區域認同…………………… (230)

小 結……………………………………………………………… (235)

結束語………………………………………………………………… (236)

參考書目……………………………………………………………… (240)

後 記………………………………………………………………… (266)

精彩書摘

  《東南亞地區民族國傢研究》:
  第二部分東南亞地區民族國傢的緣起及主權獨立
  東南亞地區各民族國傢的緣起既要考察與歐美列強殖民活動有關的曆史,又要考察東南亞地區的特殊曆史環境。自殖民勢力入侵以來,東南亞各國主權不同程度地遭到損毀。第二次世界大戰後,隨著殖民體係的瓦解,東南亞地區各國紛紛獨立,確立起民族國傢形態。從時間上看,東南亞地區民族國傢的形成具有不均衡的特點,各國主權獨立的時間跨度較大。本課題擬依據主權國傢確立的進程及特點,分類揭示東南亞地區民族國傢形成的曆史演進及其特點。
  第三部分東南亞地區民族國傢發展的睏境與挑戰
  東南亞地區各國的主權地域範圍、民族的構成、文化的同一性等方麵仍留存大量殖民時代的烙印,給民族國傢的建設與發展造成瞭重大的障礙。此部分主要揭示東南亞地區民族國傢發展的兩大睏境:其一,來自民族隔閡和民族矛盾的種種挑戰;其二,東南亞地區的領土爭端及國際移民問題引發的主權危機。
  第四部分東南亞地區民族國傢建設的實踐
  民族與國傢是兩個迥然不同卻又息息相關的曆史命題,民族的盛衰與國傢的興亡密切相連,主權的獲得隻是民族國傢齣現的曆史前提,而國傢的建設則是締造民族國傢所麵臨的長期而艱巨的曆史使命。本部分主要探討麵對內憂外患,東南亞民族國傢所作齣的大膽嘗試。主要考察泰國華人族群融入主流社會的個案,以及東盟40餘年來的曆史實踐。
  ……
《東方裂痕:帝國餘暉與現代國傢構建的迷思》 本書並非一本對東南亞地區民族國傢形成過程進行係統梳理或曆史迴溯的學術專著,亦不打算從宏觀的政治地理學角度,勾勒齣該區域內各個國傢版圖的演變軌跡。它更側重於審視在曆史長河的激蕩與現代性的浪潮中,東南亞地區某些特定社會群體,在麵對外來殖民統治的重塑、後殖民時期國傢認同的挑戰,以及族群邊界模糊與重疊的復雜現實時,所呈現齣的個體與集體層麵的掙紮、適應與重構。 我們迴避瞭對“民族國傢”這一概念在東南亞語境下的普遍適用性進行論證,也不追究其是否為現代政治組織最優模型。相反,本書聚焦於那些被主流敘事所忽視的聲音與視角。它試圖捕捉的是,在被劃定的國界綫內,那些“非典型”的族群如何在曆史的斷裂與連續中,維係或重塑其身份認同。這些族群可能跨越瞭既定的國界,也可能在國傢內部麵臨被邊緣化的睏境。我們並非在探討國傢邊界的穩固性,而是關注邊界兩側或邊界之內的流動性與張力,以及個體如何在這些模糊的地帶尋求生存之道與文化傳承。 本書對“民族國傢”的建構過程,並不抱有理想化的預期。它不歌頌民族國傢的偉大成就,也不描繪其統一國民意識的輝煌藍圖。相反,我們更關注的是,在現代國傢構建的宏大敘事之下,個體所承受的壓力,以及那些在官方話語之外,依然存在的、多樣的、甚至是相互衝突的身份認同。本書並非一本介紹東南亞各國政治製度或經濟發展的教科書,也非對該地區地緣政治格局的分析報告。它所關注的,是更深層、更微觀的人類經驗。 在寫作過程中,我們盡可能地避免使用那些已經被廣泛接受的、標簽化的學術框架,以求能夠更真實地呈現研究對象。我們並非在探究東南亞地區“民族國傢”的形成原因,也未曾嘗試去定義或界定“民族”與“國傢”在這一區域的絕對關係。而是通過一係列具體的個案研究,揭示在曆史的巨變與現代化的進程中,個體與群體如何在全球化、區域化以及本土化交織作用下,不斷協商、重塑與定位自身的身份。 我們並非一本關於東南亞各國官方曆史的編年史,也不是對現有學術研究的文獻綜述。本書的目的是,通過對一些被忽視的社會現象和個體經曆的細緻觀察,來挑戰一些既定的、過於簡化的認知模式。我們不探討國傢如何通過教育、軍事或法律等手段來統一國民,而是關注在日常生活層麵,個體如何在傳統與現代、本土與外來文化的影響下,構建和維係自己的文化實踐和身份認同。 本書的敘事,並非從宏觀政治學或社會學理論齣發,而是力求以一種更接近人類學或曆史人類學的視角,深入到具體的社會場域,去觀察和理解那些在國傢權力之外,依然鮮活存在的社會肌理。我們不分析國傢構建的成功與失敗,也不評價不同族群在政治舞颱上的博弈。我們所關注的,是那些更基礎、更具象的生命體驗,是身份認同在現實生活中的具體呈現。 例如,本書可能通過對某個特定區域內,多個族群共同生活的聚落進行細緻的田野調查,來展現他們在共同的地理空間下,如何維係各自的文化傳統,又如何相互影響,形成一種獨特的、非國傢的社會聯係。我們可能深入到一些偏遠的山區,去瞭解那些長期以來與國傢現代性保持一定距離的少數族群,他們如何通過口述曆史、傳統儀式、以及非正式的社會網絡來傳承其文化記憶與身份認同。 又或者,我們可能關注那些在城市化進程中,從鄉村來到大都市的移民群體,他們如何在新環境中,在保留原有文化習俗的同時,也吸納和融閤新的生活方式,從而形成一種新的、混閤的身份認同。這其中可能涉及到語言的變遷、宗教信仰的演變、以及傢庭結構的調整等方方麵麵。 本書也可能觸及那些在曆史的長河中,曾經擁有過獨立政治實體,但最終被納入現代民族國傢版圖的群體。我們會去探究,在國傢邊界劃定之後,他們是如何在新的政治框架下,繼續維係其獨特的文化認同,以及如何與主流民族身份進行協商與融閤,或者保持其獨立性。這可能涉及到對曆史記憶的重讀,以及對傳統政治製度的追溯。 我們對“民族國傢”的理解,並非固定不變,而是動態的、流動的。本書並不試圖為東南亞地區創造一個新的“民族國傢”理論模型,也非對現有理論進行修補。而是通過具體的、細緻的觀察,來揭示在現實中,“民族國傢”的構成元素,其復雜性、多變性以及其背後個體與群體的能動性。 因此,本書的價值,可能在於其對那些被主流學術話語所忽略的、更具象、更微觀的社會現實的呈現。它提醒我們,在討論宏大的政治概念時,不能忘記那些支撐起社會最基本單元的個體與社群,以及他們在曆史變遷中的掙紮與創造。它可能引發讀者對自身身份的思考,以及對“國傢”這一概念在不同語境下的多元理解。 本書並非旨在提供一套解決東南亞地區民族問題的萬能藥,也非對該地區曆史的蓋棺定論。它更像是一扇窗戶,透過它,我們可以看到更加真實、更加復雜、也更加生動的人類社會圖景。我們希望通過這些細緻的觀察與分析,能夠激發讀者對於身份、文化、以及社群聯係的更深入的思考。

用戶評價

評分

我必須承認,一開始我拿到《東南亞地區民族國傢研究》這本書時,對它的期待並沒有那麼高。我之前讀過不少關於東南亞的書,大多側重於經濟發展或者政治格局,很少有能觸及到“民族國傢”這一核心議題,並且將其剖析得如此透徹的。然而,這本書從第一頁開始就抓住瞭我的眼球。它沒有采用枯燥的說教式文本,而是通過一個個生動的故事和案例,將抽象的“民族國傢”概念具象化。例如,書中對越南的“越”族認同如何構建,以及如何將其他少數民族納入國傢敘事的過程,就描繪得極為細膩。作者並沒有迴避曆史上的矛盾與分歧,而是將其作為理解當下民族關係的重要綫索。我印象最深刻的是關於馬來西亞的民族構成分析,書中詳細闡述瞭不同族群在政治、經濟、文化上的相互影響,以及這種復雜性如何塑造瞭獨特的國傢認同。閱讀過程中,我反復被書中一些意想不到的聯係和視角所震撼。作者的語言風格非常獨特,既有嚴謹的學術考證,又不乏文學性的描摹,讀起來既有深度又不失趣味。這本書讓我意識到,理解一個國傢,首先要理解構成這個國傢的人民,他們的曆史、他們的文化、他們的情感。

評分

這是一本讓我感到“燒腦”卻又欲罷不能的書。我之前對東南亞的民族構成和國傢形成一直有些模糊的概念,總覺得這個地區很“散”,各種族群林立,國傢邊界劃分似乎也有些隨意。《東南亞地區民族國傢研究》這本書,無疑是為我撥開瞭迷霧,但同時也展現瞭更深層的復雜性。作者以一種極具穿透力的視角,深入剖析瞭“民族”與“國傢”這兩個概念在東南亞曆史進程中的相互作用。我尤其欣賞書中對一些被殖民曆史如何重塑民族身份的探討,例如,書中對於緬甸各民族在英國殖民時期被劃分和管理,以及這種人為劃分如何影響瞭後來的國傢整閤過程,就分析得鞭闢入裏。閱讀過程中,我常常需要停下來,反復思考作者提齣的觀點,思考那些看似獨立存在的民族,是如何在曆史的長河中相互滲透、影響,又如何在近代民族國傢的浪潮中被整閤或被邊緣化。書中那些精妙的理論框架和嚴密的邏輯推演,雖然具有一定的學術門檻,但對於我這樣渴望深度理解的讀者來說,恰恰是最吸引人的地方。它讓我看到瞭民族主義在東南亞的獨特錶現形式,以及它如何成為連接或割裂不同社群的強大力量。

評分

作為一名曾經在東南亞生活過一段時間的人,我一直對該地區不同文化群體之間的互動感到好奇。《東南亞地區民族國傢研究》這本書,極大地滿足瞭我這種好奇心,並且以一種我從未設想過的深度和廣度進行瞭闡述。作者並非簡單地羅列族群和國傢,而是將視角聚焦於“民族國傢”這一概念在不同社會土壤上的演變。我特彆喜歡書中對於“國傢認同”的探討,作者並沒有將其視為一個固定的、天然存在的概念,而是將其視為一個動態的、由社會、政治、曆史等多重因素塑造的過程。例如,書中對新加坡多元民族如何形成單一國傢認同的分析,就讓我大開眼界,它揭示瞭政府在塑造國民意識方麵所扮演的關鍵角色。同時,書中對於一些地區性衝突背後,民族主義扮演角色的深入剖析,也讓我對這個地區的穩定與發展有瞭更清晰的認識。這本書的語言風格非常具有啓發性,它能夠將復雜的學術理論用通俗易懂的方式錶達齣來,並且引用大量的生動例子,讓我在閱讀過程中能夠感同身受,仿佛親曆瞭那些曆史事件。

評分

我之前對東南亞的認識,很大程度上停留在對一些知名國傢的籠統印象中,比如泰國、印度尼西亞、菲律賓等等。《東南亞地區民族國傢研究》這本書,則徹底顛覆瞭我的這種認知,它為我打開瞭一個全新的視角。作者並非從宏觀層麵去概括,而是深入到每一個國傢內部,去挖掘那些構成“民族國傢”基石的各種力量。我尤其喜歡書中對於一些“模糊地帶”的探討,比如那些橫跨國界的民族群體,他們如何在不同的國傢政策和邊界綫中尋找自己的身份認同,以及這種跨國認同如何影響著區域的穩定與發展。書中對於“民族”這一概念的定義也十分值得玩味,它不再是狹隘的血緣或語言上的界定,而是包含瞭更廣泛的文化、曆史、政治認同的復雜集閤。閱讀過程中,我常常會驚嘆於作者的知識儲備和洞察力,他能夠將看似零散的史料和信息,整閤成一個 coherent 的理論框架,並且用一種引人入勝的敘事方式呈現齣來。這本書讓我意識到,理解東南亞的政治格局和未來走嚮,必須從理解其內部錯綜復雜的民族關係入手,而這本書無疑是開啓這扇大門的一把絕佳鑰匙。

評分

這本書真是讓人眼前一亮!作為一名對東南亞曆史文化一直抱有濃厚興趣的普通讀者,我一直希望能找到一本能夠係統梳理該地區復雜民族構成與國傢形成的書籍。《東南亞地區民族國傢研究》恰恰滿足瞭我的這個願望。它並非泛泛而談,而是深入挖掘瞭每一個國傢內部不同族群的曆史淵源、遷徙軌跡、文化習俗以及他們是如何在現代國傢的框架下相互融閤、共存,有時甚至是衝突的。我尤其喜歡書中對於一些長期被忽視的少數民族群體的詳細介紹,作者並沒有將他們簡單地歸類,而是細緻地描繪瞭他們獨特的身份認同如何形成,以及他們在國傢構建過程中扮演的角色。書中引用的史料和一手訪談資料也非常紮實,讓人感覺作者是真正深入到當地,與人們進行過深入的交流。閱讀過程中,我仿佛能夠聽到不同語言的低語,看到不同色彩的服飾,感受到不同宗教的氛圍,這一切都通過文字鮮活地呈現在我眼前。這本書不僅是學術研究的力作,對於希望瞭解東南亞真實麵貌的普通讀者來說,更是一本不可多得的入門與進階讀物。它讓我對這個地區有瞭更深刻、更全麵的認識,打破瞭我之前的一些刻闆印象,也引發瞭我更多關於文化多樣性與國傢認同的思考。

相關圖書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