静读园林(第二版)

静读园林(第二版)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曹林娣 著
图书标签:
  • 园林设计
  • 景观设计
  • 庭院景观
  • 园林规划
  • 景观建筑
  • 住宅景观
  • 别墅园林
  • 景观营造
  • 园林艺术
  • 景观绿化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思书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北京大学出版社
ISBN:9787301216781
版次:2
商品编码:12258277
包装:平装
丛书名: 美学散步丛书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2-12-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260
字数:260000

具体描述

编辑推荐

  文笔优美洒脱,对园林文化有独得之见。

内容简介

  《静读园林(第二版)》对"地上之文章"--中国古典园林的艺术要素进行了随笔式"解读",作者摭拾若干吉光片羽,于静中参内美,力图读出积淀在园林虚实之景中的"妙理",通解蕴涵其中的儒家精神、庄骚神韵、禅宗妙谛。探究深蕴园林的艺术美的原动力--哲学文化思想,是书中用力处,这既是作者"读园"的心解,也可助读者"神游"园林,接受自然与文化的精神陶冶,怡养性情。初版于2005年在我社出版,对文字和图片进行了删减及进一步的润色完善,篇幅适中,整体上更具美感,符合大众读者阅读期待。

作者简介

  曹林娣,1944年生,女,江苏无锡人。1969年北京大学中文系毕业,1982年初在西北大学中文系获文学硕士学位,今为苏州大学中文系教授。长期从事中国古代文学和中国园林文化的教学和研究。

目录

美学的散步(代总序)

序:静坐参众妙

第一编:筑圃见文心

一、沧浪之歌因屈平

二、卷却诗书上钓船

三、手携书卷课童耕

四、长留风月待君来

五、数朝遗韵芝兰馨

六、题取退思期补过

七、握月担风好耦耕

八、穿池凿石写蓬壶

九、移天缩地在君怀

十、苕霅溪山吴苑画



第二编:山水有清音

一、我见青山多妩媚

二、石不能言最可人

三、半潭秋水一房山

四、春夏秋冬月月情

五、水能性淡为我友

六、流泉出峡中琴音



第三编:柳浪闻娇莺

一、自锄明月种梅花

二、万枝丹彩灼春融

三、何可一日无此君

四、陶令门前五柳春

五、室有幽兰人亦清

六、幽姿淑态弄春晴

七、一枝红艳露凝香

八、六月花神是荷莲

九、自舒晴叶待题诗

十、碧梧栖老凤凰枝

十一、桂子飘香月下闻

十二、萸菊年年彭泽酒

十三、霜叶红于二月花

十四、一亭秋月啸松风

十五、文墨涵濡草木秀

十六、浪中得上龙门去





第四编:楼台入诗笺

一、居高饮清话仙阁

二、粉墙花影自重重

三、人在青莲句里行

四、江湖处处范公船

五、庭院深深深几许

六、窗含西岭千秋雪

七、谐音祈福吉祥画

八、一片冰心在玉壶

九、緜緜瓜瓞壶中天

十、大红灯笼高高挂



第五编:雅玩得真赏

一、松下横琴待鹤归

二、静观仙弈山水变

三、寒池蕉雪诗人画

四、窗竹影摇书案上

五、徐孺下陈蕃之榻

六、曲水流觞千古韵

七、阳羡时壶烹绿雪

八、一瓯春雷胜醍醐

九、九华今在一壶中





后记
园林之境:自然、文化与营造的深度探索 (图书简介) 本书并非聚焦于特定某本园林著作的解读,而是以一种更宏大、更具包容性的视角,对“园林”这一跨越时空、融合艺术、科学与哲学的复杂载体进行系统性的梳理与剖析。它旨在为读者构建一个多维度的园林认知框架,深入探讨自然环境的模仿与重塑、人文精神的寄托与表达,以及物质空间的设计与实践。 第一卷:园林的时间维度——历史的积淀与演变 本卷追溯园林概念的起源,从古代文明对“理想栖居地”的原始构想出发,描绘其如何随着社会结构、宗教信仰和技术革新的推进而不断演变。 1. 文明之初的庇护与祭祀空间: 考察早期人类聚落中,为防御或宗教仪式而设置的围合空间,这些空间虽不具备现代意义上的“美学”,却是园林雏形的萌芽。重点分析中外不同早期文明(如美索不达米亚的空中花园概念、古埃及的冥想庭院)在环境控制上的早期尝试。 2. 古典园林的哲学基石: 深入剖析中国“天人合一”思想与西方“秩序与理性”观念对古典园林风格的奠基作用。在中国部分,详细阐述儒家对礼序的强调如何体现在宫苑的布局上,以及道家山水意境如何驱动私家园林的写意表达。在西方部分,则侧重于罗马别墅园林的实用性与展示性,以及中世纪修道院庭院(Cloister)的内敛与冥想功能。 3. 工业革命前的风格成熟期: 聚焦于欧洲巴洛克与洛可可风格对“人定胜天”的颂扬,分析凡尔赛宫的轴线对称如何成为绝对君主权力的象征。对比之下,英国风景园林如何倡导回归自然、崇尚田园牧歌式的审美,以及其背后启蒙运动对个人自由的向往。同时,深入探讨中国明清私家园林(如苏州园林)在空间序列、借景、对仗与渗透方面的精妙技艺,它们是如何将有限空间转化为无限意境的。 4. 现代性的冲击与转型: 考察工业化带来的城市化压力和对自然资源的过度开采,如何促使园林设计在19世纪末至20世纪初进行深刻反思。分析景观建筑学(Landscape Architecture)学科的独立过程,以及功能主义对传统美学的挑战。 第二卷:园林的地域性与文化密码 园林是特定地域气候、物产、审美习惯和生活方式的物质化体现。本卷致力于解构不同地理单元下,园林所蕴含的独特文化符号与技术适应性。 1. 东方山水的情境营造: 细致考察中国江南、岭南、巴蜀等不同区域园林风格的差异。江南园林的精巧细腻、以水为魂;岭南园林的通风防暑、对奇石的偏爱;以及北方皇家园林的宏大叙事与规制。重点分析传统造园手法,如叠山理水、花木配置中的象征意义(如松竹梅的品格寄托)。 2. 异域风情与景观叙事: 探讨伊斯兰园林(如波斯与莫卧儿)中对“天堂花园”的具象化表达,其严谨的水渠系统和几何化布局所蕴含的宗教秩序。分析日本庭园的“侘寂”(Wabi-Sabi)美学,如何通过苔藓、枯山水等元素,追求不完美、无常与幽玄的境界,以及其与禅宗思想的紧密联系。 3. 气候适应性的工程智慧: 关注传统园林在应对极端气候方面的本土智慧。例如,南方园林如何利用游廊和假山群形成微气候调节系统;北方园林如何通过冬季堆雪山或引入温泉,保证季节的景观连续性。 第三卷:物质基础与空间哲学 本卷转向园林构成要素的本体研究,探讨材料的选择、技术的应用以及空间组织背后的哲学逻辑。 1. 构筑的对话:建筑、水体与植被: 深入分析园林中三大核心要素的互动关系。研究建筑(亭、轩、廊、舫)在园林中的功能性与观赏性平衡,它们如何界定视野的“框景”。剖析水体(池、溪、瀑)在声景、光影与空间流动中所扮演的核心角色。探讨植物群落的艺术选择,如何从生物学层面服务于美学意图,例如通过色彩、质感和高差来引导游览者的情绪。 2. 空间序列的心理学: 探讨园林空间流线的设计原理。研究“藏与露”、“聚与散”的手法如何运用在空间转换中,以制造悬念、惊喜或豁然开朗的体验。分析轴线(Symmetry)与非对称性(Asymmetry)在不同文化背景下对人的感知和心理导向的影响。 3. 景观的感知与体验: 关注游览者在园林中的主观感受。讨论声景(风吹竹叶、水流潺潺)、触感(石材的纹理、植物的触感)以及嗅觉元素在构成完整园林体验中的重要性。本部分着重于园林作为“场所精神”(Genius Loci)载体的研究,即空间如何承载和激发特定的文化记忆与情感共鸣。 第四卷:当代语境下的园林重塑 面对全球化、生态危机和技术革新的浪潮,本卷探讨园林概念的当代价值和未来走向。 1. 生态优先的设计范式: 讨论可持续性、生物多样性保护和海绵城市理念如何重塑现代景观设计。分析“野生化”趋势、本土植物的应用,以及如何将生态修复作为园林营造的核心目标。 2. 城市公共空间的转型: 研究在高度密集的城市环境中,公园、广场和滨水空间如何承担起社交、休憩、教育和生态缓冲等多重功能。考察当代设计师如何运用新技术(如参数化设计)和新材料来平衡功能需求与人文关怀。 3. 记忆场所与景观伦理: 探讨园林在纪念历史事件、承载集体记忆中的伦理责任。分析如何通过景观的手法处理创伤性历史地景,并建立一种尊重自然、平衡人类活动与非人类生命的景观伦理观。 本书旨在提供一套严谨而富有启发性的分析工具,引导读者超越单纯的“观赏”层面,进入到对园林背后复杂系统——历史、哲学、艺术、技术与环境的深度理解之中。它是一份对人类与自然共生关系的持续探索记录。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书的视角之新颖,简直让人耳目一新。我原以为这是一本侧重于历史演变或风格流派的学术著作,没想到它更像是一本关于“空间体验学”的深度报告。作者似乎对现代都市生活中的“空间焦虑”有着深刻的洞察,并试图从传统园林中寻找治愈之道。印象最深的是关于“时间感”的章节,作者阐述了园林中的植物配置如何随着四季更迭,创造出不同生命阶段的场景,这使得园林成为了一个动态的时间容器,而非静止的画面。书中大量的案例分析,配以作者自己拍摄的、光影极具感染力的照片,让抽象的理论立刻变得鲜活起来。特别是对江南私家园林的剖析,简直是教科书级别的细节描述,连地面的铺装纹理和苔藓的生长状态都被赋予了意义。这本书的阅读过程,就像是一次高质量的感官训练,它强迫我放慢速度,去关注那些日常生活中最容易被忽略的细节,这对于提升个人的生活品质和精神觉知都大有裨益。

评分

说实话,这本书的装帧设计和排版布局本身就是一种视觉享受,这在园林专业书籍中并不常见,很多同类书籍要么过于学术化,要么过于商业化,而这本却达到了难得的平衡。内容上,我特别欣赏作者在不同地域园林风格差异性上的探讨。它没有采取一概而论的总结方式,而是深入剖析了北方皇家园林的宏大叙事与南方私家园林的内敛含蓄之间的内在逻辑差异。这种差异的根源,作者追溯到了不同地域的社会结构和士大夫阶层的文化追求上,使园林不再只是僵硬的建筑集合,而是特定时代精神的物质载体。阅读时,我感觉自己仿佛进行了一场跨越地域的虚拟考察,从苏州的拙政园到北京的颐和园,每一个地方的特点都被精准地捕捉并赋予了文化解读。书中对材料运用的分析也十分到位,比如对太湖石“皱、漏、透、瘦”的品评,其背后蕴含的审美情趣,被讲解得深入浅出,令人信服。

评分

作为一个非科班出身的爱好者,我一直在寻找一本既有专业性又不至于让人望而却步的园林入门读物,这本书完美地填补了我的需求空白。它的语言风格非常人性化,没有生硬的术语堆砌,即使是讲解复杂的风水理论或营造技术,也能用最直白的比喻进行说明。我特别欣赏作者在书的后半部分提出的关于“当代园林”的思考,那就是如何将古典的精髓融入现代的城市肌理中,创造出符合当代人生活节奏和精神需求的休憩之所。书中对新旧融合的案例分析,既有批判性思维,又不失建设性的建议,显示出作者对未来园林发展的深切关怀。这本书不仅仅是一本回顾历史的著作,更像是一本面向未来的“设计哲学指南”。它给予读者的不仅是知识,更是一种看待世界、感知环境的全新视角,激发了我亲自去体验和创造美好园林空间的强烈愿望。

评分

这本书最让我感到惊喜的是它对园林与文学、诗歌之间相互渗透关系的阐述。它不是简单地罗列“某某诗人写过某某园”,而是探讨了诗词的意境如何反过来指导了园林的布局和意象的营造。作者在行文中多次引用古典诗词,将文字的韵味转化为可感的空间形态,这种跨媒介的解读方式极大地丰富了我的理解层次。例如,在谈及“借景”的手法时,书中结合了多首描写远山的诗句,清晰地展示了如何通过有限的空间去捕捉无限的自然意象,这种处理手法体现了极高的文学素养和艺术敏感度。读完后,我感觉自己对许多读过的古典文学作品都有了更具象化的理解,仿佛那些诗句不再只是纸上的文字,而是可以走进去感受的真实场景。这本书的学术深度和文学温度的完美结合,是其最宝贵的价值所在。

评分

最近读完了一本关于园林艺术的书,虽然书名本身已经足够吸引人,但真正让我沉浸其中的,是作者对传统园林美学那种近乎于哲学层面的探讨。这本书并没有把我带入一个纯粹的知识殿堂,而是像一个经验丰富的老园丁,牵着我的手,一步步走进了那些看似寻常的亭台楼榭之中。它用非常细腻的笔触,描绘了移步换景、曲径通幽这些古典园林的核心手法,但更重要的是,它阐释了为何要这样设计。比如,书中对“框景”的分析,让我重新审视了窗户和门洞在空间序列中的作用,它们不再是简单的结构件,而是精心设计的取景器。作者深入挖掘了中国文人精神与自然观的融合,解释了为何园林要追求“虽由人作,宛自天开”的意境。阅读过程中,我感觉自己的审美被重新校准了,开始懂得如何去“看”而不是仅仅“浏览”一个园林。它教会了我如何去体会那份留白之美、含蓄之韵,那种不尽然的艺术魅力。这本书的文字功底极其深厚,旁征博引,却又不会让人感到晦涩难懂,反而像是和一位博学的长者在品茶论道,收获良多。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