飞旋之梦:中国直升机事业60年

飞旋之梦:中国直升机事业60年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中国直升机事业60年》编委会 编
图书标签:
  • 航空史
  • 直升机
  • 中国航空
  • 军事科技
  • 国防
  • 工业发展
  • 科技史
  • 航空工业
  • 装备发展
  • 中国制造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思书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航空工业出版社
ISBN:9787516513217
版次:1
商品编码:12259142
包装:精装
开本:8开
出版时间:2017-09-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253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全面记述从新中国1955年直升机部队组建到2017年建军90年阅兵,长达60多年的中国直升机事业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从弱到强的艰辛历程;取得的一个又一个辉煌成就;为国防现代化建设、为社会经济发展、为人民生活水平提高,做出了不可替代的重要贡献。本书将既有重大史实的记述、翔实的资料,又有与内容相呼应的大量珍贵的历史照片,图文并茂,目的是铭记历史、弘扬传统,缅怀、告慰直升机界的前辈;展示今日中国直升机的崭新面貌,激励、教育中国直升机界为中国的航空事业,为实现伟大的“中国梦”努力奋斗。

目录

1 筚路创基业(1955—1960年)
我军有了直升机
初露锋芒
奠基——中国直升机工业的创立
旋风-25
向人民汇报
2 砥砺向前行(1961-1966年)
直5过关
“种子团”
蓝天巾帼
华北战洪图
穿越蘑菇云
邢台抗震
3 日照大旗红(1967-1978年)
向涡轮化进军
“延安2号”与701
“要准备打仗!”
转战大三线
涿州情怀
驻马店抗洪
唐山,唐山!
天降“神女”
4 潮头唱大风(1979-1999年)
新的起飞
火箭,卫星,南、北极
征战在南疆
陆航组建
雪域传奇
水火无情,风雨同舟
人间有大爱
进驻香港,拱卫明珠
国际汽车拉力赛
通用航空的兴起
5 飞向新世纪(2000-2011年)
当惊世界殊——中国直升机工业新成就
让陆军飞起来
生命之翼
“神舟”任务
盛典扬国威
让华夏的天空更绚烂
6 共筑“中国梦”(2012-2017年)
能打仗,打胜仗
深化改革,创新引领
传送友谊,保卫和平
威武之师,胜利之师
结束语
附录
中国直升机事业大事记(1955-2016年)
中国直升机发展谱系图(1957-2017年)
后记

序章:梦想的起点 1960年,这是一个充满希望与挑战的年代。新中国在探索独立自主的道路上,对国防建设的重视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陆空协同作战、特种运输、侦察监视等一系列军事任务,都对空中力量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而当时,中国在直升机领域的技术基础尚属薄弱,一切都面临着从零开始的艰难探索。 然而,正是这种匮乏,激发了中国人民无限的智慧与勇气。一批批航空科研人员、技术工人、飞行员,怀揣着建设强大国防的梦想,毅然决然地投身于直升机事业的开创之中。他们相信,凭借着坚韧不拔的意志和自力更生的精神,一定能在中国广阔的土地上,让梦想的翅膀翱翔。 第一章:奠基与起步——国产直升机的萌芽 新中国成立初期,直升机技术主要依赖于前苏联的援助。然而,随着国际形势的变化,这种依赖也带来了不确定性。为了打破技术封锁,实现真正的自主可控,中国必须走上独立自主研发的道路。 在国家战略的指引下,一批关键的科研项目被提上日程。老一辈的航空人,带着有限的资料和极大的热情,开始了艰难的攻关。从基础理论的研究,到关键技术的攻克,每一步都充满了未知与挑战。设计图纸上的线条,承载着民族复兴的重任;车间里的敲打声,奏响了自主创新的乐章。 这个时期,尽管条件艰苦,但无数的突破正在悄然发生。初步的仿制与改进,不仅积累了宝贵的经验,更重要的是,点燃了自主设计与制造的希望。第一批国产直升机的诞生,虽然在性能上与国际先进水平尚有差距,但其背后所蕴含的自主研发的勇气与决心,已足以载入史册。它们是中国航空工业自主发展的起点,是“飞旋之梦”最朴实的开端。 第二章:探索与发展——技术突破与型号定型 随着基础研究的深入和工业体系的逐步完善,中国直升机的发展进入了一个更为积极的探索阶段。科研人员开始不满足于简单的仿制,而是着力于引进、消化、吸收,并在此基础上进行创新。 这一时期,面对更为复杂的任务需求,中国直升机工业开始了对多种型号的研发与攻关。从通用型直升机,到具备特定功能的专用型直升机,型号的不断丰富,标志着中国直升机技术能力的全面提升。为了解决气动布局、动力系统、传动装置等一系列关键技术难题,科研人员夜以继日地进行试验与论证。 风洞里的模型测试,模拟了各种极端气象条件;地面强度试验,验证了关键部件的可靠性;试飞场上的每一次升空,都凝聚着无数人的心血。成功定型的每一个型号,都意味着中国在直升机设计、制造、试验等全流程能力上的巨大飞跃。这些型号不仅满足了国防建设的需求,也为后续更高级别的技术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第三章:革新与进步——引进、消化与自主创新并举 进入新世纪,全球直升机技术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发展,中国直升机工业也迎来了新的发展机遇和挑战。面对国际先进技术,中国不再是简单的跟随者,而是积极寻求与世界接轨,并在消化吸收的基础上,加快自主创新的步伐。 这一时期,中国通过引进先进技术,与国际知名企业开展合作,学习借鉴了先进的设计理念、制造工艺和管理经验。通过深度消化吸收,中国在材料科学、电子设备、航电系统等领域取得了显著进步。 与此同时,自主研发的力度也空前加强。科研人员将目光投向了更先进的旋翼技术、更高效的发动机、更智能的航电系统。为了实现性能的跨越式提升,大量投入研发资源,组建跨学科的研发团队,鼓励颠覆性创新。 这一阶段的直升机型号,在性能、可靠性、人机工程等方面都取得了显著进步。它们不仅在军事领域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也在民用市场展现出广阔的应用前景。 第四章:腾飞与超越——新一代直升机的崛起 进入21世纪第二个十年,中国直升机工业迎来了发展的黄金时期。在前几十年积累的坚实基础上,一批代表世界先进水平的新一代直升机纷纷问世。 这些新一代直升机,无论是在性能参数,还是在智能化、信息化水平上,都达到了新的高度。它们采用了先进的气动设计,拥有更强的动力系统,装备了更加集成的航电系统,并融入了先进的数字技术。 例如,某型重型直升机,凭借其卓越的载重能力和强大的高原性能,在复杂地形和恶劣环境下展现出强大的作战和运输能力。某型武装直升机,则集成了先进的火力系统和电子对抗设备,使其具备了强大的对地攻击和空中格斗能力。 这些新一代直升机的成功研制和列装,标志着中国直升机工业已经跻身世界先进行列。它们不仅满足了国家多样化的安全需求,也在国际市场上赢得了声誉,成为中国制造的又一张亮丽名片。 第五章:面向未来——挑战与展望 回顾过去六十年,中国直升机工业从无到有,从小到大,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然而,面对日益激烈的国际竞争和不断变化的国防需求,中国直升机工业依然面临着诸多挑战。 未来的直升机将更加注重智能化、无人化、低成本化。如何在复合材料应用、先进动力技术、信息融合等领域取得更大突破,将是重要的课题。同时,民用直升机市场的培育和发展,以及通用航空产业的勃兴,也为直升机工业带来了新的发展机遇。 展望未来,中国直升机工业将继续秉承“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加大研发投入,深化国际合作,积极推动技术升级和产业转型。我们有理由相信,在不远的将来,中国的直升机将飞得更高、更远,在守护祖国蓝天的同时,也为人类的和平与发展贡献中国力量。 “飞旋之梦”不仅仅是六十年的发展史,更是中国人民自强不息、追求卓越精神的生动体现。这艘承载着民族希望的航空巨舰,正驶向更加辉煌的未来。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书的写作风格也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它不像一些教科书那样枯燥乏味,也不像一些新闻报道那样过于煽情。《飞旋之梦:中国直升机事业60年》在叙事上,既有宏大的历史视野,又有细腻的人物刻画,将技术发展与人文情感完美地结合在了一起。我尤其喜欢书中运用的一些比喻和意象,它们让原本可能晦涩的技术内容变得生动有趣。比如,书中将直升机比作“空中芭蕾舞者”,将复杂的飞行技术描绘得如同优美的舞蹈。我还注意到,书中在描述重大技术突破时,并没有过度渲染,而是平实地讲述了团队付出的艰辛和努力。这种克制而真诚的叙事方式,反而更能打动人心。同时,书中对不同历史时期社会背景的融入,也让整个故事更加立体。我能够从中感受到不同年代人们的思想观念、生活方式以及对国家发展的不同理解。这种将技术、历史、人物融为一体的叙事方式,让这本书读起来引人入胜,让人不知不觉地沉浸其中。

评分

当我翻阅《飞旋之梦:中国直升机事业60年》时,我感受到的不仅仅是技术的发展,更是一种强烈的时代变迁的印记。书中对不同历史时期直升机研制工作的描绘,就像是在播放一幅幅生动的历史画卷。我看到了上世纪五六十年代,在一穷二白的基础上,老一辈航空人如何靠着一腔热血和坚定的信念,开始了中国的直升机事业;我看到了改革开放后,随着技术交流的增多,中国直升机工业如何逐步融入国际体系,学习先进经验,并开始自主创新;我更看到了新时代,中国直升机工业如何厚积薄发,在关键技术上取得突破,研发出一系列具有世界竞争力的新型直升机。书中对每个历史阶段的描写,都非常详实,既有宏观的国家战略层面的阐述,也有微观的科研攻关、生产制造细节的披露。我仿佛亲历了中国直升机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从弱到强的全过程。书中的图片资料也非常宝贵,那些泛黄的老照片,记录了那个年代的艰辛,也记录了那个年代的辉煌。每一张照片背后,都可能隐藏着一段感人的故事,一段不为人知的付出。这本书让我深刻理解了中国直升机事业发展的曲折与不易,也让我对这个国家的力量有了更深的认识。它不仅仅是关于一架架直升机,更是关于一个民族在时代浪潮中,如何用自己的双手,开创属于自己的蓝天。

评分

《飞旋之梦:中国直升机事业60年》这本书,给我带来的不仅是知识的增长,更是一种精神的洗礼。书中对我来说最震撼的,莫过于那些老一辈航空人的奉献精神。我读到他们为了国家的事业,放弃了个人的一切,默默地在科研一线奋斗了几十年。他们没有显赫的地位,没有丰厚的报酬,但他们的心中,只有对祖国的热爱和对事业的执着。书中有一个细节让我特别感动:一位老专家在退休后,仍然坚持给年轻一代的工程师们讲解技术难题,他的声音虽然有些嘶哑,但眼神中却闪烁着智慧的光芒。这种“传帮带”的精神,让中国直升机事业得以薪火相传。这本书也让我看到了中国直升机工业所经历的辉煌与挑战。在发展过程中,有成功的喜悦,也有失败的教训。书中对每一次重大事故的分析,都充满了反思和总结,这正是中国航空工业不断进步的重要原因。它不是回避问题,而是正视问题,并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不断成长。这本书让我明白了,真正的伟大,往往体现在那些平凡的岗位上,体现在那些默默无闻的奉献中。它激励着我,也应该激励着每一个中国人,为了自己的梦想,为了国家的未来,去努力奋斗。

评分

阅读《飞旋之梦:中国直升机事业60年》,让我对“中国制造”这个词有了全新的理解。我一直以为“中国制造”更多的是指代庞大的生产线和廉价的劳动力,但这本书让我看到了“中国制造”背后,那份沉甸甸的技术积累和创新精神。书中对直升机关键部件,如旋翼系统、传动系统、航电系统等研发过程的细致描述,让我看到了中国科学家们是如何在技术封锁下,一步步攻克难关,掌握核心技术的。我尤其对书中关于某一款新型直升机涡轴发动机的研发历程印象深刻。发动机是直升机的“心脏”,其研发难度极大,涉及无数复杂的工程技术。书中详细讲述了研发团队如何从零开始,进行无数次的试验和改进,最终实现了国产涡轴发动机的突破。这种精神,让我看到了中国航空工业自主可控的决心和能力。书中也展现了中国直升机在各个领域的应用,从军事到民用,从搜救到运输,它们的身影遍布祖国的山川河流。每一次成功的飞行,都凝聚着无数人的汗水和智慧。这本书让我看到了中国直升机工业在国家发展中的重要作用,也让我对中国科技的未来充满了信心。它不仅仅是一本书,更是一份关于中国制造自信的证明。

评分

这本书的视角非常独特,它没有像一些技术类书籍那样堆砌枯燥的参数和复杂的公式,而是从一种更具人文关怀的角度,去讲述中国直升机事业的发展。我尤其喜欢书中穿插的那些人物故事,那些在幕后默默奉献的工程师、技术工人、试飞员,他们不再是冰冷的技术符号,而是有血有肉、有情有义的鲜活个体。我读到了一位老工程师,即便在最困难的时期,依然坚持每天在车间里巡视,用他那双饱经风霜的手,触摸每一台机器,仿佛那是他的孩子一样。我还读到了一位年轻的试飞员,在第一次试飞一款全新设计的直升机时,那种既紧张又兴奋的心情,以及他如何在极端环境下,凭借精准的操作和过硬的心理素质,化险为夷。这些故事,让我看到了中国直升机事业发展中,个体命运与国家命运的紧密相连。它们让我明白,任何一项伟大的事业,都不是凭空产生的,而是由无数个这样平凡却伟大的人,用他们的智慧、汗水甚至生命,一点点铸就起来的。书中对这些人物的描写,细腻而真实,让我仿佛能够听到他们的呼吸,感受到他们的心跳。这本书让我不仅仅是了解了直升机,更是理解了制造直升机的人,理解了他们身上所体现出的那种坚韧不拔、勇于创新的民族精神。它让我意识到,在机械的轰鸣声背后,跳动着的是一颗颗火热的中国心。

评分

我一直认为,一部好的历史书籍,应该能够引发读者的深度思考,而《飞旋之梦:中国直升机事业60年》正是这样一部作品。书中对中国直升机事业发展的战略规划和决策过程的梳理,让我看到了国家在航空领域的前瞻性布局。从最初的引进消化,到后来的自主研发,再到如今的国际合作与竞争,每一步都充满了智慧和远见。我尤其对书中关于某一个时期,国家如何在高层决策中,明确直升机产业的发展方向,以及如何投入巨大的资源支持科研攻关的描述,感到非常振奋。这种国家层面的战略引领,是中国直升机事业能够取得如今成就的关键。书中也让我看到了国际环境对中国直升机发展的影响。在某些时期,国际技术封锁给中国带来了巨大的挑战,但也正是这些挑战,激发了中国航空人独立自主的决心。而随着国际形势的变化,中国直升机也在积极参与国际合作,学习先进技术,并在国际市场上展现自己的实力。这本书让我对中国国家战略的制定和执行有了更深的认识,也让我看到了中国在复杂国际环境中,如何一步步发展壮大自己的核心产业。它不仅仅是一部技术史,更是一部战略史。

评分

《飞旋之梦:中国直升机事业60年》这本书,不仅仅是给航空爱好者看的,它更是给所有关注中国发展的人看的。我从书中看到了中国直升机技术在各个领域的广泛应用,尤其是在民用领域的快速发展,让我感到非常欣喜。我读到关于某一款大型民用直升机,如何在高原地区进行人员搜救,如何在偏远山区进行物资运输,如何在复杂天气下进行航空医疗救援。这些应用场景,让我深刻体会到了直升机在现代社会中的重要作用,也让我看到了中国直升机工业是如何为国家和社会的发展贡献力量的。书中对这些应用案例的描写,非常生动具体,充满了人文关怀。我仿佛能够看到,在一场突如其来的灾难面前,一架架直升机及时赶到,将希望带给受困的人们;我仿佛能够听到,在一片被大雪覆盖的山区,一架架直升机穿越风雪,为当地居民送去急需的药品和物资。这本书让我看到了中国直升机工业的社会价值和人文情怀,它不仅仅是冰冷的机械,更是承载着生命与希望的翅膀。

评分

《飞旋之梦:中国直升机事业60年》带给我的震撼,还在于它清晰地展现了中国直升机技术发展的轨迹,以及在这个过程中,我们是如何从模仿到创新,再到引领的。书的前半部分,详细地描述了早期型号的引进、仿制和改进过程,这部分内容让我看到了中国航空工业起步时的艰难,也看到了老一辈科学家们的智慧与远见。他们不仅要解决技术上的难题,更要面对国际封锁和资源匮乏的挑战。而到了后半部分,我能明显感觉到一股强大的创新力量在涌动,从自主研发的型号,到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型号,每一步都凝聚着无数科研人员的心血。我尤其对书中关于某一款关键型号直升机研发的故事印象深刻,它克服了哪些技术瓶颈?采用了哪些创新性的设计理念?在实际测试中又经历了哪些惊心动魄的时刻?这些细节的披露,让我看到了中国直升机工业从“跟跑”到“并跑”,乃至在某些领域开始“领跑”的决心和能力。书中对最新型号的介绍,更是让我看到了中国直升机工业令人欣喜的未来。那些现代化的设计、先进的材料、智能化的系统,都预示着中国直升机将在世界舞台上扮演越来越重要的角色。这本书让我看到了中国航空工业强大的生命力和无限的潜力,它不仅仅是一部回顾史,更是一部展望未来的宣言。

评分

这部《飞旋之梦:中国直升机事业60年》真是一部沉甸甸的史诗,我拿到它的时候,就感觉书页里承载着满满的重量,不仅仅是纸张的厚度,更是那六十年风雨兼程、筚路蓝缕的奋斗历程。翻开第一页,我仿佛穿越了时空,回到了那个一切从零开始的年代。想象一下,在那个技术相对落后的时代,一群怀揣着飞天梦想的科学家和工程师们,是如何克服重重困难,一点点啃下那些啃不动的硬骨头的?书中对早期直升机研制的艰难描述,让我深切体会到了“两弹一星”精神在航空工业领域同样的体现。那些图纸上密密麻麻的符号,那些反复试验中的失败与坚持,那些为了一个微小的进步而彻夜不眠的夜晚,都仿佛跃然纸上,让我感受到一种扑面而来的崇敬感。我尤其对书中关于早期型号直升机研发过程的细节描写印象深刻,比如在缺乏核心技术的情况下,如何通过逆向仿制、引进消化再创新,一步步建立起自己的研发体系。书中那些充满时代烙印的采访片段,那些老一辈航空人的质朴话语,更是让我动容,他们没有高谈阔论,只有对国家、对事业的无限忠诚和奉献。我常常会在阅读时停下来,脑海中勾勒出那个画面:简陋的工厂,简陋的设备,但却有一群最纯粹、最执着的心灵,在为祖国的航空事业默默耕耘。这本书不仅仅是关于直升机本身的技术发展,更是一部关于中国工业自信心、民族自豪感崛起的生动写照,让我深刻理解了“中国制造”背后那份不为人知的艰辛与荣耀。

评分

在我看来,《飞旋之梦:中国直升机事业60年》不仅仅是一部关于中国直升机发展的历史书籍,更是一部关于中国工业崛起、科技进步的缩影。通过阅读这本书,我看到了中国航空工业是如何在极其艰难的条件下,从无到有,从小到大,发展壮大起来的。它让我深刻体会到了“独立自主、自力更生”的伟大意义,也让我看到了中国人民的智慧和勇气。书中对中国直升机发展各个阶段的详实记录,让我对中国航空工业的未来充满了信心。我相信,随着技术的不断进步和创新的不断涌现,中国直升机必将在国际舞台上扮演越来越重要的角色。这本书给我带来的,不仅仅是知识的增长,更是一种民族自豪感和对未来的憧憬。它让我更加热爱这个国家,也更加坚信中国的未来会更加美好。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