汽车振动噪声控制技术

汽车振动噪声控制技术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高波克治 著,刘显臣 译
图书标签:
  • 汽车工程
  • 振动噪声
  • NVH
  • 控制技术
  • 汽车噪声
  • 汽车振动
  • 声学
  • 隔振
  • 减振
  • 降噪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思书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机械工业出版社
ISBN:9787111572329
版次:1
商品编码:12259677
品牌:机工出版
包装:平装
丛书名: 汽车先进技术译丛 日本汽车技术协会;汽车技术经典书系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7-12-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130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在汽车的舒适性、特别是振动噪声相关的领域内,多数场合需要具备基础工程理论知识,一般来讲,作为研究对象的车身构造、零部件,会涉及多个知识领域,常常需要进行逻辑、系统性的研究。以前难以解决的问题,在计算机技术的推动下,CAE、解析技术、测试技术等都取得了巨大的进步,并且还在不断地发展当中。接下来要做的是超过汽车安静性能,根据顾客的喜好、感受,来研究什么样的音质才是所需要的,在更宽的范围内开展研究。本书在以上背景的基础上,旨在传递正确的技术信息,邀请了多位活跃在技术第壹线的研究人员执笔。另外,对于每一个课题,在从根本上加以理解的基础上,通过反复的解说,各章节之间虽然因为个人理解等原因而有所矛盾,但是通过大限度的调整,力求自由地阐述各人的观点是本系列丛书的编辑主旨。

目录


前言
第1章绪论1
第2章汽车振动噪声环境2
2.1提高声音环境的强烈需求2
2.1.1提高乘坐舒适性:高品质及
环境安全2
2.1.2保护居住环境2
2.2车内噪声环境的发展动向2
2.2.1低噪声对象、技术及
轻量化2
(1)低噪声对象2
(2)降噪技术3
(3)轻量化3
2.2.2提高声品质,与感觉对应的
评价指标、生理现象4
(1)声品质的感觉表现4
(2)声音再现模拟,通过声音
加工追求舒适性4
(3)表现声品质的代用特征5
(4)与感觉对应的评价指标例子5
(5)对生理现象的影响5
2.3车外噪声控制动向5
2.3.1车外噪声控制对象、降噪技术5
(1)声源5
(2)控制方法5
(3)发动机噪声改良6
(4)降低放射噪声6
(5)降低排气噪声6
(6)降低轮胎噪声6
(7)测试技术、解析技术、
模拟技术7
2.3.2道路表面构造变更7
2.3.3交通流控制7
2.4法规动向7
2.4.1新车、旧车、非法改装车7
2.4.2各国的法规、试验方法的协调8
2.4.3今后的动向8
2.5汽车振动噪声现象8
2.5.1现象的种类、发生原理8
2.5.2激励源9
2.5.3传递系统9
(1)传递路径9
(2)传递系统的代表原因9
(3)轰鸣噪声的传递路径10
(4)传递路径的特性改进10
(5)振动传递系统构成部分的特性10
(6)构成部件的规格选择10
2.5.4车内噪声现象10
2.5.5车外噪声现象13
参考文献13
第3章振动噪声的评价方法14
3.1前言14
3.2试验与评价14
3.2.1动力总成的多点激励法振动
解析试验14
(1)激励点的选择14
(2)激励试验方法14
3.2.2发动机扭转振动的测试和
解析15
(1)一般的解析方法15
(2)扭转角的解析方法16
3.2.3手动变速器怠速噪声的
台架解析方法17
(1)台架试验目标17
(2)试验方法17
(3)试验装置18
3.2.4风振颤声试验方法18
3.2.5悬置衬套类的振动特性试验18
3.2.6防振材料评价试验18
(1)单板梁18
(2)中央激励法19
(3)双线悬吊法与2点支撑法19
3.3要因分析21
3.3.1要因分析的概要与种类21
3.3.2激励点的要因分析22
(1)激励点要因分析的计算方法22
(2)激励评价法22
(3)车身声学灵敏度评价法23
3.3.3放射系统的要因分析23
3.3.4基于信号处理的要因分析24
(1)相干法24
(2)时间领域贡献量分析25
3.3.5SEA法26
(1)SEA法概要26
(2)SEA法的理论26
(3)基于SEA法的要因分析27
(4)SEA法的特征28
3.4汽车的声品质评价29
3.4.1声品质评价的基本方法29
(1)声品质开发的基本方法29
(2)主观评价试验29
(3)主观评价试验结果的分析方法30
(4)噪声加工系统30
(5)相关分析30
3.4.2实际声品质问题的应用
案例30
(1)加速时发动机噪声30
(2)排气噪声32
(3)车外噪声34
(4)路面噪声35
(5)车门关闭声36
(6)异响37
3.4.3新声品质评价方法的组合38
3.4.4听觉训练39
参考文献40
第4章测试分析技术41
4.1测试分析技术的发展动向41
4.2实机振动模态分析42
4.2.1前言42
4.2.2激励模态分析42
4.2.3实机振动模态分析42
4.2.4对实机模态振型的考察43
4.3近场声学灵敏度44
4.3.1前言44
4.3.2试验分析方法概要44
(1)试验分析方法流程44
(2)板件声学灵敏度模拟44
(3)从声学灵敏度到板件贡献量的
变换45
(4)声压预测及贡献量计算方法46
4.3.3分析结果46
(1)车内噪声预测结果46
(2)板件贡献量分析结果46
4.3.4实车改良案例47
4.4近场声全息法47
4.4.1前言47
4.4.2近场声全息法的原理47
4.4.3近场声全息法的应用48
4.4.4应用案例49
4.5二重声全息法53
4.5.1前言53
4.5.2二重声全息法原理53
(1)声学全息法原理53
(2)二重声全息法的原理和特征54
4.5.3扬声器激励试验55
4.5.4发动机声源探测56
(1)测试试验方法56
(2)试验结果56
4.6今后的展望58
参考文献58
第5章模拟技术59
5.1模拟技术发展动向59
5.2模拟模型的要求60
5.2.1掌握现象60
5.2.2模型的表现60
Ⅶ5.2.3系统模型60
5.2.4模型的搭建和验证62
5.3优化流程64
5.3.1优化系统64
5.3.2多峰性和拓扑优化65
......

前言/序言

  基于大量的技术革新和相关人员的不懈努力,汽车已经成为丰富社会生活的必需品。
  现阶段汽车还没有完全普及,无故障、快速、安全地到达目的地是人们重点关注的内容,目前与此相关的各方面性能已经可能很容易实现,进一步提高汽车的舒适性成为很重要的一个参考因素。另一方面,随着汽车的不断普及,从环境保护的角度出发,对汽车的车外噪声等性能要求也越来越严格。
  在汽车的舒适性,特别是振动噪声相关的领域内,多数场合需要具备基础工程理论知识,一般来讲,作为研究对象的车身构造、零部件,会涉及多个知识领域,常常需要进行逻辑、系统性的研究。以前难以解决的问题,在计算机技术的推动下,CAE、分析技术、测试技术等都取得了巨大的进步,并且还在不断发展当中。接下来要做的是超过汽车安静性能,根据顾客的喜好、感受,来研究什么样的声品质才是所需要的,在更宽的范围内开展研究。
  本书在以上背景的基础上,旨在传递正确的技术信息,邀请了多位活跃在技术第一线的研究人员执笔。另外,对于每一个课题,在从根本上加以理解的基础上,通过反复解释,各章节之间虽然因为个人理解等原因而有所矛盾,但是通过最大限度的调整,力求自由地阐述各人的观点是本系列丛书的编辑主旨。因此,单单一册书可能会有连贯性方面的缺陷,但是对于从事汽车振动噪声研究工作的读者们,如果在振动噪声相关的基础知识、最近的课题、将来的技术展望等方面,通过本书能够加深理解并有所帮助,将是所有编者的荣幸。
  最后,对于百忙之中抽出宝贵时间参与本书编辑的各位编者们,表示深深的谢意!
  高波克治Ⅳ


《风动翼展:航空器气动噪声预测与减缓策略》 本书聚焦于航空器在飞行过程中产生的气动噪声这一复杂而关键的问题。随着航空运输的飞速发展,降低航空器噪声对提升城市居住环境质量、保障居民身心健康以及推动航空业可持续发展具有至关重要的意义。本书旨在系统性地梳理和深入探讨航空器气动噪声的来源、预测方法以及有效的减缓技术,为航空工程领域的科研人员、工程师以及相关从业者提供一本具有参考价值的专著。 第一章 气动噪声概论 本章将对航空器气动噪声进行全面的概述,为后续章节奠定基础。我们将从气动噪声的基本概念入手,阐述其产生的物理机制,主要包括湍流边界层噪声、叶片通过噪声、以及高速气流喷射噪声等。通过分析不同飞行状态下(如起飞、巡航、着陆)噪声的主要贡献源,读者将对航空器气动噪声的复杂性有一个初步认识。此外,本章还将简要介绍气动噪声的测量方法、噪声评价指标(如声功率级、感知噪声级等)以及相关的国际标准和法规,为理解气动噪声的量化和控制提供背景知识。 第二章 航空器气动噪声来源分析 本章将深入剖析航空器气动噪声的各个主要来源。 2.1 气流与结构相互作用噪声: 详细探讨机翼、机身、尾翼等气动表面上由湍流边界层引起的噪声,包括边壁效应、附着点和分离点噪声的特性。分析进气道和排气口附近由于气流分离和湍流混合产生的噪声。 2.2 旋转部件噪声: 重点研究螺旋桨和风扇叶片在旋转过程中产生的周期性脉动压力以及湍流边界层对叶片表面的激励作用所导致的噪声。分析叶片数、弦长、叶片型线、旋转速度等因素对噪声特性的影响。 2.3 喷射噪声: 针对航空发动机喷口的高速气流射流,分析其湍流结构与周围介质混合过程中产生的噪声。研究喷口几何形状、喷流速度、以及喷口周围环境对喷射噪声的影响。 2.4 襟翼、缝翼等复杂部件噪声: 分析起降阶段展开的襟翼、缝翼等增升装置所带来的复杂流动分离和缝隙处气流泄露所产生的噪声。 第三章 气动噪声预测模型与仿真技术 本章将系统介绍气动噪声的预测方法和先进的仿真技术,是实现主动降噪设计的重要支撑。 3.1 气动噪声理论模型: 介绍基于声学类比(如Ffowcs Williams-Hawkings方程)、湍流噪声理论(如Lighthill声比拟、Proudman声比拟)以及半经验模型等在航空器气动噪声预测中的应用。 3.2 计算流体力学(CFD)与计算声学(CA): 深入探讨如何结合CFD和CA技术进行气动噪声预测。详细介绍直接数值模拟(DNS)、大涡模拟(LES)以及雷诺平均纳维-斯托克斯(RANS)模型在模拟湍流流动和预测噪声源方面的优势与局限性。 3.3 气动声学耦合仿真: 阐述气动声学耦合仿真的基本原理和流程,包括流动场求解、噪声源识别以及声波传播计算。介绍数值方法在求解声学传播方程中的应用,例如有限元法(FEM)、有限体积法(FVM)等。 3.4 机器学习在气动噪声预测中的应用: 探讨利用机器学习算法,如神经网络、支持向量机等,从大量仿真数据或实验数据中学习气动噪声的规律,构建高效的预测模型,缩短设计周期。 第四章 航空器气动噪声减缓策略 本章将详细阐述一系列用于降低航空器气动噪声的减缓策略,涵盖设计优化、被动降噪和主动降噪等多个方面。 4.1 气动外形优化设计: 机翼与机身设计: 通过优化翼型、展弦比、前缘和后缘形状,以及机身截面曲线,减少湍流边界层和流动分离产生的噪声。 风扇与发动机进排气口设计: 优化叶片型线、叶片间距、进排气口结构,减小叶片通过噪声和喷射噪声。 复杂部件设计: 改进襟翼、缝翼等部件的结构,减小缝隙泄露和流动分离。 4.2 表面吸声与隔声材料的应用: 多孔吸声材料: 研究在机翼、风扇叶片表面采用多孔材料,通过摩擦耗能和声波散射来减弱噪声。 隔振与阻尼技术: 采用隔振材料和阻尼涂层,抑制结构振动,从而减少结构辐射噪声。 4.3 主动降噪技术(Active Noise Control, ANC): 反馈式主动降噪: 基于传感器检测到的噪声信号,通过扬声器产生反相声波进行抵消。详细介绍ANC系统的传感器、控制器和执行器的设计与优化。 前馈式主动降噪: 基于噪声源信号(如湍流流动信号)预测噪声,并生成反相声波。 智能材料在ANC中的应用: 探讨压电材料、形状记忆合金等智能材料在主动降噪中的潜力。 4.4 飞行操作策略优化: 起降航线与高度规划: 分析最优起降航线和高度对地面噪声暴露的影响。 发动机推力管理: 优化发动机推力设置,减少起降阶段的噪声。 第五章 案例研究与未来展望 本章将通过实际的航空器气动噪声减缓案例,展示理论与技术的应用效果,并对未来发展趋势进行展望。 5.1 典型航空器噪声减缓工程案例分析: 选取几个具有代表性的航空器(如民用客机、直升机等)的噪声减缓项目,详细介绍其面临的噪声问题、采用的减缓策略、仿真与实验验证过程以及实际降噪效果。 5.2 新兴技术在气动噪声控制中的探索: 探讨等离子体主动控制、微机电系统(MEMS)传感器与作动器、仿生结构降噪等前沿技术在航空器气动噪声控制方面的应用前景。 5.3 挑战与发展趋势: 总结当前气动噪声控制领域面临的主要挑战,如预测精度、成本效益、材料性能限制等,并展望未来研究方向,包括更精准的噪声源建模、集成化降噪设计、以及智能化与自主化降噪系统等。 本书力求理论严谨,方法实用,并通过丰富的案例分析,为读者提供清晰的学习路径和工程实践指导,共同推动航空器气动噪声控制技术的进步,为构建更宁静的飞行环境贡献力量。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书给我的感受,就像是第一次看到一张精美的地图,上面标注了无数我从未留意过的隐藏路径。过去,我开车时,总是习惯性地忽略那些细微的振动,认为是正常的“路感”,或者对一些偶发的异响不以为意,觉得“还能开就行”。但读了《汽车振动噪声控制技术》之后,我才意识到,这些“小问题”并非不可避免,它们是汽车设计和制造过程中需要被精细处理的难题。书中对不同类型噪声的分类、产生机理的解析,以及相应的隔音、吸音、阻尼等技术手段的介绍,让我豁然开朗。 我印象最深刻的是关于车身结构振动的章节。作者深入浅出地讲解了不同材料、不同连接方式对车身固有频率的影响,以及如何通过结构优化来避免或减弱这些不愉快的振动传递。我之前以为车身就是一块铁皮,但现在我知道,它是一个复杂的力学结构,每一个焊点,每一个加强筋,甚至每一个零件的安装位置,都可能在无形中影响着我们坐在车内的感受。书中的案例分析,比如通过改变A柱的截面形状来抑制风噪,或者通过优化门板的密封性来减少路噪,都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这些看似微小的改动,却是工程师们为了提升驾乘舒适性而付出的巨大心血。这本书让我开始重新审视自己接触到的每一辆车,不再是简单地看外观和配置,而是会去“感受”它的每一个细微之处,去体会那些不易察觉但却至关重要的设计细节。

评分

我一直对机械有着天然的亲近感,而《汽车振动噪声控制技术》这本书,则将我对汽车机械的理解,提升到了一个全新的维度。过去,我关注的更多是动力、操控,是那些能够直接带来驾驶快感的元素。但这本书,让我开始关注那些“看不见”的,却又深刻影响驾乘感受的方面——振动和噪声。作者以一种极其专业的视角,系统地阐述了汽车振动和噪声的产生、传播以及控制的原理和技术。 我印象特别深刻的是关于悬挂系统噪声的章节。书中详细分析了路面不平整对悬挂造成的冲击,以及这些冲击如何通过各个连接件传递到车身,最终转化为我们耳朵里的噪音。作者不仅介绍了各种减震器和弹簧的设计,还深入探讨了衬套、球头等关键连接件的材料选择和结构优化,是如何影响噪声的产生和传递的。我之前一直以为悬挂的作用只是减震,但现在才知道,它在隔绝路噪方面也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书中还引用了大量的测试数据和仿真模型,直观地展示了不同设计方案在抑制噪声方面的效果差异。这种严谨的科学态度,让我对汽车工程有了更深的信任感。

评分

终于读完了这本《汽车振动噪声控制技术》,说实话,这本书带给我的震撼远不止是知识的堆叠,更是一种思维方式的启迪。我一直对汽车的机械原理抱有浓厚兴趣,但很多时候,我只是停留在表面,了解了发动机怎么运转,底盘如何支撑,却从未深入探究那些看似微不足道的“小瑕疵”——那些令人心烦意乱的振动和恼人的噪声。而这本书,就像一把金钥匙,为我打开了一扇通往汽车“宁静”世界的大门。 我尤其欣赏作者在分析问题时的严谨与细致。他并没有简单地罗列各种控制技术,而是从振动和噪声产生的根源入手,深入剖析了各个环节可能存在的薄弱点。例如,在讲解发动机振动的章节,书中详细地描述了不同类型发动机的固有频率、燃烧过程中产生的瞬态激励、以及机械部件之间的耦合振动。我之前总是觉得发动机的轰鸣是理所当然的,但读了这本书才明白,每一次点火,每一次活塞的运动,都可能在特定的频率下产生共振,进一步放大到整个车身,最终转化为我们耳朵里的噪音。作者还引入了大量的数学模型和仿真分析的案例,虽然有些公式看起来有点吃力,但我能感受到作者为了让读者理解这些复杂原理所付出的努力。他不仅仅是告诉我们“是什么”,更是告诉我们“为什么会这样”,以及“如何通过数学和物理的语言来描述它”。这种由表及里,由现象到本质的探究方式,让我对汽车工程的理解上升到了一个新的高度。

评分

这本书,让我彻底改变了对汽车“安静”的理解。我之前总以为,汽车的静谧性,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其售价。越贵的车,噪音就越小。但《汽车振动噪声控制技术》这本书,让我明白,价格固然是一个因素,但更关键的,是工程师们在振动噪声控制方面的投入和技术积累。作者在书中,详细地阐述了各种控制技术的原理和应用,从最基础的隔音、吸音、阻尼,到更先进的主动降噪技术,几乎涵盖了所有方面。 我印象特别深刻的是书中关于车轮和轮胎噪声的分析。我之前总觉得轮胎和地面的摩擦是产生噪音的必然原因,但书中却详细解释了轮胎花纹的设计、胎面橡胶的配方,甚至胎压的变化,都会对轮胎噪声产生影响。作者还介绍了如何通过优化轮胎结构,设计降噪槽,以及使用特殊的吸音材料来减少轮胎噪声。这些看似微小的细节,却能够显著地改善驾乘的舒适性。书中还引用了大量的测试数据,展示了不同轮胎在不同路面下的噪声表现。这让我意识到,原来我们在道路上听到的胎噪,是工程师们精心“调校”的结果,而不是简单的“摩擦”产生的。

评分

这本书为我打开了一扇通往汽车“静谧世界”的窗口,让我深刻理解了“听不见”的学问。我一直认为,汽车的舒适性主要体现在座椅的柔软度、悬挂的减震效果,以及空间的大小。但《汽车振动噪声控制技术》这本书,让我意识到,消除振动和噪声,才是提升驾乘体验的更高维度。作者在开篇就提出了一个引人深思的问题:为什么有些豪华车能够做到如此静谧?答案就隐藏在这本书的字里行间。 我尤其欣赏书中关于车内噪声传递路径的分析。作者将车内噪声的产生和传播,比作一张错综复杂的网,每个节点都可能成为噪声的源头或传递的通道。他详细讲解了如何通过隔音材料、吸音材料、阻尼材料等不同手段,来“裁剪”这张网,从而有效地阻止噪声进入车内。我记得书中举了一个关于门板隔音的例子,作者不仅介绍了使用丁基橡胶阻尼片来减弱门板的共振,还探讨了如何选择不同密度和厚度的吸音棉来吸收穿透门板的声波。这些细节,让我第一次了解到,原来一块小小的门板,竟然蕴含着如此多的工程智慧。而且,作者还强调了材料选择的重要性,以及不同材料在不同频率下的表现差异。这让我意识到,汽车的舒适性,真的是由无数个“看不见”的细节所共同构建的。

评分

这本书给我最大的启发,在于让我认识到,汽车的“宁静”,并非天然拥有,而是工程师们用智慧和汗水“雕刻”出来的艺术品。我一直以为,汽车的噪音是工业时代的必然产物,就像机器的轰鸣一样,是无法避免的。然而,《汽车振动噪声控制技术》这本书,让我看到了一个截然不同的视角。作者从最基础的物理原理出发,深入浅出地剖析了汽车振动和噪声的产生机制,以及各种巧妙的控制技术。 我特别喜欢书中关于发动机噪声控制的部分。作者详细介绍了发动机怠速时的低频振动,以及高速运转时的瞬态噪声。他解释了如何通过优化发动机支架的刚度和阻尼,来隔离发动机的振动传递;如何通过改进进排气系统的设计,来降低空气动力学噪声;甚至如何通过改变点火策略,来减少燃烧过程中产生的噪声。这些内容,让我对发动机这个汽车的心脏有了更深的敬畏。我以前只是觉得发动机声音越大越有力,但现在我才知道,真正优秀的发动机,是能够在保证动力的同时,将噪声控制在令人愉悦的范围内。书中还引用了很多实际案例,比如某款车型是如何通过对发动机舱进行特殊的声学设计,来达到媲美豪华车的静谧性。这些具体的例子,让我更加直观地感受到技术的力量。

评分

这本书,让我开始重新认识“安静”这件事情。在我过往的认知中,汽车的噪音似乎是工业化时代的必然产物,是一种无法摆脱的“杂音”。但《汽车振动噪声控制技术》的出现,彻底打破了我的这种固有观念。作者以极其细腻的笔触,将汽车振动噪声的复杂世界,展现在我面前。他不仅系统地介绍了噪声的来源,更深入地剖析了其产生的机理,以及一系列精妙绝伦的控制技术。 我特别被书中关于座椅振动的分析所吸引。我之前一直以为座椅只是一个舒适的乘坐空间,但读了这本书我才发现,座椅本身也是一个复杂的振动系统。作者详细讲解了座椅骨架的刚度、海绵的密度和弹性、以及座椅与车身的连接方式,都会对座椅振动产生影响。甚至连座椅的缝纫线,也可能成为某些频率的共振点。书中还介绍了如何通过优化座椅的整体结构,以及在座椅内部增加阻尼材料,来有效地抑制座椅振动,从而提升驾乘的舒适性。这些细节,我以前是绝对不会去关注的,但现在回想起来,每一辆车的座椅舒适度,确实都有微妙的差异,而这些差异,很可能就源于书中提到的这些“细节”。

评分

读完《汽车振动噪声控制技术》,我最大的感受是,原来我们日常生活中听到的那些“嘈杂”,背后竟然隐藏着如此多的科学原理和工程智慧。我一直认为,汽车的噪音就像是自然界的风声雨声一样,是不可避免的,是一种“背景音”。但这本书,让我看到了另一个截然不同的世界——一个努力将这些“背景音”降到最低,甚至消除的世界。作者在书中对于不同类型噪声的分类,从空气动力学噪声到机械噪声,再到电磁噪声,都做出了非常详尽的解析。 我尤其惊叹于书中关于车身空腔噪声的控制技术。作者解释了当车辆在特定速度下行驶时,车身内部的空气会形成共振,产生一种令人不适的低频噪声。为了解决这个问题,工程师们采用了多种方法,比如在车身内部填充吸音材料,改变空腔的形状,甚至通过设计特殊的“声学陷阱”来吸收这些低频声波。书中还展示了一些3D声学仿真图,直观地显示了声波在车身内部的传播路径,以及不同材料如何影响声波的衰减。这种将复杂的声学原理,通过图文并茂的方式呈现出来,让我这个非专业读者也能够逐渐理解其中的奥妙。这让我觉得,汽车的设计,真的是一门科学与艺术的完美结合。

评分

不得不说,阅读《汽车振动噪声控制技术》的过程,就像一场与汽车“灵魂”的对话。我一直认为,一辆车的价值,不仅仅体现在它的动力、操控或者外观,更在于它能否在每一次行驶中,给予驾乘者一种宁静、舒适的体验。而这种体验,恰恰离不开这本书所阐述的振动噪声控制技术。作者的文字功底非常深厚,他能够将那些非常专业的工程术语,用一种引人入胜的方式呈现出来,让我这个非专业读者也能逐渐领悟其中的精髓。 我特别喜欢书中关于主动降噪技术的介绍。我一直以为主动降噪只是耳机里的功能,没想到这项技术在汽车领域已经有如此广泛的应用。作者详细解释了主动降噪的原理,即通过产生反相声波来抵消噪声,并且列举了如何在汽车内部安装麦克风和扬声器,以及算法是如何工作的。这让我对汽车的“智能”有了更深的认识。我以前只觉得智能汽车是自动驾驶,是车机互联,现在我才明白,能够主动“倾听”并“消除”噪音,本身就是一种非常高级的智能。书中还探讨了不同工况下主动降噪的挑战,比如在高速行驶时,需要处理的噪声类型更多,频率范围也更广,这就对算法的实时性和计算能力提出了极高的要求。这种对技术难点的深入剖析,让我看到了汽车工程师们在追求极致驾乘体验过程中的不懈努力。

评分

读完《汽车振动噪声控制技术》,我最大的感受是,我们习以为常的“安静”,背后隐藏着多么复杂的工程智慧。我一直以为,汽车在行驶过程中产生一些“噪音”是不可避免的,就像生活中的各种声音一样。然而,这本书彻底颠覆了我的认知。作者在书中系统地介绍了各种噪声的来源,从最基础的空气动力学噪声,到复杂的机械噪声,再到内饰件的共振噪声,几乎涵盖了汽车在运行过程中可能产生的所有声音。 我特别被书中关于风噪的分析所吸引。我以前总觉得风噪是无可奈何的,只要车速一快,就必然会有风在耳边呼啸。但读了这本书,我才知道,风噪的产生远比我想象的要复杂,它涉及到车身表面的气流分布、车窗的密封性、车门的连接方式等等。书中详细讲解了如何通过优化车身曲线,设计导流槽,改进密封条的材料和结构,甚至通过调整后视镜的形状来降低风噪。这些细节,我以前从未在意过,但现在回想起来,似乎每一辆车在这些细节上都有所不同。作者还引用了大量的CFD(计算流体力学)模拟结果,直观地展示了不同设计下气流的流动情况,以及如何通过这些模拟来预测和控制风噪。这种将理论与实际相结合的讲解方式,让我对汽车设计的“艺术性”有了全新的理解。

评分

这本书不错 办公室大家都在借阅

评分

书本封装质量一般,好几页都不能完全分开,胶粘多了

评分

物流非常给力,东西非常不错,赞一个!

评分

买着好好看看,多加强学习,学以致用。买着好好看看,多加强学习,学以致用。

评分

讲EEA架构的,难得的中译本,目前是学习架构的入门读物。

评分

此书不适用,介绍比较笼统,不建议购买

评分

看了一下,感觉还行,理论性的,适合初学者,不过翻译的并不是那么好

评分

批量购买的,太棒了,很实用。

评分

此书不适用,介绍比较笼统,不建议购买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