該書是日本左翼批判理論的代錶柄榖行人迄今為止相當重要的理論著作。麵對冷戰格局解體和馬剋思主義未曾有過的危機,作者參照康德的“整閤性理念”試圖重建“共産主義道德形而上學”。同時,依據“交換形態”論提齣獨創的資本-民族-國傢三位一體說。作者認為,要徹底顛覆這個環環相扣的三位一體牢固結構,有效地形成針對當代資本帝國的對抗運動,有必要重新恢復馬剋思政治經濟學批判的方法論,以確立對抗運動的哲學、政治學基礎。
柄榖行人(Kojin Karatani),1941年生於日本兵庫縣尼崎市。早年就讀於東京大學,先後獲經濟學學士和英文科碩士學位。畢業後曾任教於日本國學院大學、法政大學和近畿大學,並長期擔任美國耶魯大學東亞係和哥倫比亞大學比較文學係客座教授。2006年榮休。他是享譽國際的日本當代著名理論批評傢,至今已齣版著述30餘種。代錶作有《日本現代文學的起源》《跨越性批判——康德與馬剋思》《世界史的構造》等,《定本柄榖行人集》全5捲於2004年由岩波書店齣版。
這本乍看之下充滿哲學思辨的著作,其裝幀設計便透露齣一種莊重而又略帶疏離的學者氣息。封麵以深沉的靛藍色為主調,僅以燙金的縴細字體勾勒齣書名,仿佛在暗示內裏探討的議題之重量,並非輕易可觸及的日常談資。初翻閱時,我立刻被其引言部分那種近乎宣言式的論調所吸引。作者似乎並不滿足於對既有理論框架的修補,而是懷揣著一種強烈的重構欲望,試圖在兩大思想巨擘的基石之上,搭建起一座全新的、能夠俯瞰當代睏境的哲學高塔。書中對“跨越性”這一概念的界定,著實令人眼前一亮,它並非簡單的並置或調和,而更像是一種深層的結構性張力,在兩者看似永不相交的路徑間,強行鑿開一條新的通道。這使得閱讀過程充滿瞭智力上的挑戰,每讀完一個章節,我都需要停下來,在腦海中反復咀嚼那些抽象的邏輯鏈條,思考它們是如何從康德的先驗批判,一步步導嚮馬剋思的曆史唯物主義的。這種閱讀體驗是深刻的,它迫使讀者跳齣舒適區,去麵對那些被主流學術界長期忽略或誤讀的交匯點。我尤其欣賞作者在論述中展現齣的那種對文本的極度忠誠與敢於顛覆的勇氣,那是一種在嚴謹的學術規範下,卻燃燒著批判火花的激情。
評分這本書的最終衝擊力,在於它對“批判”本身所蘊含的倫理訴求進行瞭徹底的重估。作者似乎在暗示,真正的跨越性批判,不是要建立一個涵蓋一切的宏大體係,而是要永遠保持一種“在路上”的姿態。康德的批判精神,賦予瞭批判以永恒的界限感和對理性的敬畏;而馬剋思的實踐精神,則要求這種批判必須指嚮現實世界的根本性變革。兩者交織的結果,便是形成瞭一種既不滿足於純粹思辨,又不甘於教條主義的動態平衡。我個人認為,此書的閱讀體驗是高度“反經驗”的,它要求讀者像對待實驗數據一樣,謹慎地處理每一個論點,因為它所觸及的,是西方思想史上最核心的幾個構造性難題。全書的收尾部分,尤其值得細細品味,它沒有給齣任何明確的“結論”,而是留下瞭一係列開放性的、指嚮未來的詰問。這與其說是學術論證的終結,不如說是一場邀請,邀請讀者帶著被重塑的思維工具,去繼續這場永無止境的、關於自由與必然的對話。這本書,無疑是近些年來哲學領域中,最具野心和深度的思想嘗試之一。
評分坦白地說,這本書的某些章節讀起來讓人感到一種近乎壓抑的智力重負,尤其是涉及對黑格爾辯證法的間接批判時。作者似乎並不滿足於簡單地繼承或批判,他試圖在康德的“界限設定”與馬剋思的“曆史超越”之間,開闢一個充滿張力的“永恒的未完成”狀態。這種處理方式,使得全書的基調顯得異常沉鬱,充滿瞭對現代性睏境的深刻反思,卻又缺乏傳統意義上的樂觀主義齣口。它更像是一麵鏡子,照見的不是如何解決問題,而是問題本身是多麼的根深蒂固,多麼地具有結構性。書中關於“主體性危機”的探討,尤其令人不安。作者巧妙地將康德的“先驗自我”的孤立性,與馬剋思筆下被資本邏輯吞噬的“異化勞動者”聯係起來,揭示瞭在一個高度結構化的社會中,個體自由意誌的脆弱性。閱讀至此,我不禁思考,在如此堅固的理論迷宮中,我們究竟還能找到何種可以支撐我們繼續前行的信念。這本書的強大之處,恰恰在於它不提供廉價的慰藉,而是將我們置於思想的嚴峻前沿。
評分不得不說,這本書的行文風格頗為凝練,夾雜著大量德語哲學術語的直譯和深奧的句式結構,對於沒有深厚哲學背景的讀者來說,無疑是一道不小的門檻。我花瞭相當的時間去適應這種密集的思維密度,好幾次都不得不藉助手邊的工具書來確認某些概念的確切內涵。然而,一旦跨過瞭初期的適應期,便能體會到其中蘊含的磅礴力量。作者在處理康德的“物自體”與馬剋思的“拜物教”之間的關係時,展現齣瞭一種令人嘆服的細膩和洞察力。他沒有簡單地將前者視為後者的形而上學前身,而是挖掘齣兩者在揭示“有限性”與“異化”本質上所共享的結構性焦慮。書中對於“規範性”的追問,也極為犀利,它似乎在挑戰我們對於現代性進步論的盲目自信,提醒我們,那些看似堅不可摧的理性結構,其內部早已埋下瞭自我瓦解的種子。閱讀此書,更像是一場與兩位巨人進行的跨時空對話,作者便是那個巧妙的引綫人,引導我們穿梭於先驗法則與社會實踐的迷宮之中。每一次閱讀,都像是在對既有的認知進行一次徹底的沙盤推演,讓人不禁反思,我們今天的所謂“進步”,究竟是真正意義上的解放,還是僅僅換瞭一種形式的被束縛。
評分這本書在論證結構上的精妙布局,是其最值得稱道之處。它不像一般的學術專著那樣,采取綫性的、平鋪直敘的展開方式,而是采用瞭類似於音樂作品中的“迴鏇麯”結構。每當作者似乎要深入康德的某一特定範疇時,總會突然切入馬剋思的某個經濟批判段落,隨後又以一個高度概括性的哲學命題將兩者重新粘閤起來。這種跳躍感,初看之下或許顯得有些跳脫,但細細品味後,便能領悟到作者是故意為之,用這種看似碎片化的處理,來模擬思想本身在曆史洪流中産生的斷裂與重組。我尤其欣賞其中對“實踐理性”的重新定位,它不再僅僅是康德筆下那種懸浮於經驗之上的純粹構建,而是被賦予瞭鮮明的曆史重量和階級內涵。作者仿佛在說,真正的批判性,必然要在觸及物質基礎的痛苦現實後,纔能真正獲得其道德上的有效性。這本書的價值,或許不在於提供一個完整的、可以被立即應用的理論體係,而在於提供瞭一種全新的、極具穿透力的“觀看世界的方式”,一種能夠同時容納絕對原則與相對境況的視角。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