该书是日本左翼批判理论的代表柄谷行人迄今为止相当重要的理论著作。面对冷战格局解体和马克思主义未曾有过的危机,作者参照康德的“整合性理念”试图重建“共产主义道德形而上学”。同时,依据“交换形态”论提出独创的资本-民族-国家三位一体说。作者认为,要彻底颠覆这个环环相扣的三位一体牢固结构,有效地形成针对当代资本帝国的对抗运动,有必要重新恢复马克思政治经济学批判的方法论,以确立对抗运动的哲学、政治学基础。
柄谷行人(Kojin Karatani),1941年生于日本兵库县尼崎市。早年就读于东京大学,先后获经济学学士和英文科硕士学位。毕业后曾任教于日本国学院大学、法政大学和近畿大学,并长期担任美国耶鲁大学东亚系和哥伦比亚大学比较文学系客座教授。2006年荣休。他是享誉国际的日本当代著名理论批评家,至今已出版著述30余种。代表作有《日本现代文学的起源》《跨越性批判——康德与马克思》《世界史的构造》等,《定本柄谷行人集》全5卷于2004年由岩波书店出版。
不得不说,这本书的行文风格颇为凝练,夹杂着大量德语哲学术语的直译和深奥的句式结构,对于没有深厚哲学背景的读者来说,无疑是一道不小的门槛。我花了相当的时间去适应这种密集的思维密度,好几次都不得不借助手边的工具书来确认某些概念的确切内涵。然而,一旦跨过了初期的适应期,便能体会到其中蕴含的磅礴力量。作者在处理康德的“物自体”与马克思的“拜物教”之间的关系时,展现出了一种令人叹服的细腻和洞察力。他没有简单地将前者视为后者的形而上学前身,而是挖掘出两者在揭示“有限性”与“异化”本质上所共享的结构性焦虑。书中对于“规范性”的追问,也极为犀利,它似乎在挑战我们对于现代性进步论的盲目自信,提醒我们,那些看似坚不可摧的理性结构,其内部早已埋下了自我瓦解的种子。阅读此书,更像是一场与两位巨人进行的跨时空对话,作者便是那个巧妙的引线人,引导我们穿梭于先验法则与社会实践的迷宫之中。每一次阅读,都像是在对既有的认知进行一次彻底的沙盘推演,让人不禁反思,我们今天的所谓“进步”,究竟是真正意义上的解放,还是仅仅换了一种形式的被束缚。
评分坦白地说,这本书的某些章节读起来让人感到一种近乎压抑的智力重负,尤其是涉及对黑格尔辩证法的间接批判时。作者似乎并不满足于简单地继承或批判,他试图在康德的“界限设定”与马克思的“历史超越”之间,开辟一个充满张力的“永恒的未完成”状态。这种处理方式,使得全书的基调显得异常沉郁,充满了对现代性困境的深刻反思,却又缺乏传统意义上的乐观主义出口。它更像是一面镜子,照见的不是如何解决问题,而是问题本身是多么的根深蒂固,多么地具有结构性。书中关于“主体性危机”的探讨,尤其令人不安。作者巧妙地将康德的“先验自我”的孤立性,与马克思笔下被资本逻辑吞噬的“异化劳动者”联系起来,揭示了在一个高度结构化的社会中,个体自由意志的脆弱性。阅读至此,我不禁思考,在如此坚固的理论迷宫中,我们究竟还能找到何种可以支撑我们继续前行的信念。这本书的强大之处,恰恰在于它不提供廉价的慰藉,而是将我们置于思想的严峻前沿。
评分这本书的最终冲击力,在于它对“批判”本身所蕴含的伦理诉求进行了彻底的重估。作者似乎在暗示,真正的跨越性批判,不是要建立一个涵盖一切的宏大体系,而是要永远保持一种“在路上”的姿态。康德的批判精神,赋予了批判以永恒的界限感和对理性的敬畏;而马克思的实践精神,则要求这种批判必须指向现实世界的根本性变革。两者交织的结果,便是形成了一种既不满足于纯粹思辨,又不甘于教条主义的动态平衡。我个人认为,此书的阅读体验是高度“反经验”的,它要求读者像对待实验数据一样,谨慎地处理每一个论点,因为它所触及的,是西方思想史上最核心的几个构造性难题。全书的收尾部分,尤其值得细细品味,它没有给出任何明确的“结论”,而是留下了一系列开放性的、指向未来的诘问。这与其说是学术论证的终结,不如说是一场邀请,邀请读者带着被重塑的思维工具,去继续这场永无止境的、关于自由与必然的对话。这本书,无疑是近些年来哲学领域中,最具野心和深度的思想尝试之一。
评分这本书在论证结构上的精妙布局,是其最值得称道之处。它不像一般的学术专著那样,采取线性的、平铺直叙的展开方式,而是采用了类似于音乐作品中的“回旋曲”结构。每当作者似乎要深入康德的某一特定范畴时,总会突然切入马克思的某个经济批判段落,随后又以一个高度概括性的哲学命题将两者重新粘合起来。这种跳跃感,初看之下或许显得有些跳脱,但细细品味后,便能领悟到作者是故意为之,用这种看似碎片化的处理,来模拟思想本身在历史洪流中产生的断裂与重组。我尤其欣赏其中对“实践理性”的重新定位,它不再仅仅是康德笔下那种悬浮于经验之上的纯粹构建,而是被赋予了鲜明的历史重量和阶级内涵。作者仿佛在说,真正的批判性,必然要在触及物质基础的痛苦现实后,才能真正获得其道德上的有效性。这本书的价值,或许不在于提供一个完整的、可以被立即应用的理论体系,而在于提供了一种全新的、极具穿透力的“观看世界的方式”,一种能够同时容纳绝对原则与相对境况的视角。
评分这本乍看之下充满哲学思辨的著作,其装帧设计便透露出一种庄重而又略带疏离的学者气息。封面以深沉的靛蓝色为主调,仅以烫金的纤细字体勾勒出书名,仿佛在暗示内里探讨的议题之重量,并非轻易可触及的日常谈资。初翻阅时,我立刻被其引言部分那种近乎宣言式的论调所吸引。作者似乎并不满足于对既有理论框架的修补,而是怀揣着一种强烈的重构欲望,试图在两大思想巨擘的基石之上,搭建起一座全新的、能够俯瞰当代困境的哲学高塔。书中对“跨越性”这一概念的界定,着实令人眼前一亮,它并非简单的并置或调和,而更像是一种深层的结构性张力,在两者看似永不相交的路径间,强行凿开一条新的通道。这使得阅读过程充满了智力上的挑战,每读完一个章节,我都需要停下来,在脑海中反复咀嚼那些抽象的逻辑链条,思考它们是如何从康德的先验批判,一步步导向马克思的历史唯物主义的。这种阅读体验是深刻的,它迫使读者跳出舒适区,去面对那些被主流学术界长期忽略或误读的交汇点。我尤其欣赏作者在论述中展现出的那种对文本的极度忠诚与敢于颠覆的勇气,那是一种在严谨的学术规范下,却燃烧着批判火花的激情。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