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辑推荐
留学前如何未雨绸缪?心中有数才无忧。
内容简介
本书作者逆向思维,针对国际教育,特别是英国留学,有了全新的思路:提升个人品牌,反过来推动英国大学的品牌形象。全书分为“英国留学那些事儿该有个头绪了”“身在英国,却没有一个地方叫英国”“一座大学,一个城市,一段历史”“海归,你算老几”4个部分,共计56篇文章。全书通过中英文化差异性深度解读,有趣、深刻、实用三者兼得。以接地气的方式说说留学那些事,给打算留学的学生们实在的建议和指南。
作者简介
赵刚,现任英国诺森比亚大学中国区首席代表,资深自媒体人。十几年来一直从事中英教育交流、文化传播工作,《中国式留学的反思与对策》主题公益演讲至今举办30场,覆盖国内20个城市。多次应邀参与中国教育电视台、英国使馆文化教育处、北京城市广播等机构有关国际教育的直播、录播节目。著有《到英国去》《欧洲情调之旅》等书,获评搜狐“2016年度留学类自媒体人”,同时得到腾讯教育、新浪教育、一点资讯教育频道的关注和支持。
目录
英国留学那些事儿该有个头绪了
2017年中国出国留学市场还会火吗? 003
英国大学排名的真实意图原来在这里! 008
“留学去名校”的独木桥也很挤 022
你的游学该升级为2.0版本了! 025
高考没考好,留学能保底吗? 030
高考与留学,选哪个好? 033
英国大学最无法回答的问题 037
高考后留学英国最稳妥方案 040
了解英美大学申请程序的最大不同点 046
留学英国你还会选MBA吗? 051
英国大学拒信能缓期执行吗? 054
英国脱欧对中国留学生的影响 060
留学英国还安全吗? 066
留学英国旅途攻略全记录 072
英国天气最准确的概括 076
留学英国校外租房纪实 081
舌尖上的英国,你懂的 086
英国“首堵”伦敦的公共交通 091
留学英国看急诊全程攻略 095
中国留学生为什么被名校开除? 099
“憨豆先生”是英国学霸吗? 103
英国留学与诸葛亮游学的异曲同工 106
留学英国第一门课为什么最重要? 111
在英国大学听懂课的奥秘 115
为什么中国留学生到国外都不怕考试? 132
英国留学的时空穿越 136
留学英国最困难的时候怎么办? 141
身在英国,却没有一个地方叫英国
身在英国,却没有一个地方叫英国 147
英国天天都是“读书日”! 153
英语的“负能量”你能感受到吗? 157
在英国大学,Vice Chɑncellor是副校长吗? 162
英国人更接纳马云还是高晓松? 165
难忘的苏格兰情人节 168
晒晒世界名校的著名“编外校友” 174
一座大学,一个城市,一段历史
老舍的伦敦,伦敦的老舍 181
三位一体的剑桥 187
进哪个英国大学最可能成为亿万富豪? 191
格拉斯哥大学:历史的古铜色 194
寻访传说中的哈罗公学 201
纽卡斯尔为什么字面意是“新城堡”? 205
“煤都”的变迁 207
泰恩河畔的龙旗 211
足球的“洪荒之力” 216
英国大学的“同城德比” 221
海归,你算老几
高考有必要复习一年吗? 227
“高考状元”的分数有多少含金量? 230
中国大学缺失的“一流”是什么? 235
“中国教育不比美国差”吗? 239
海归与4000万的房子 243
留学回国,好意思就挣这点儿钱吗? 247
海归就业的体制问题 252
海归选择“四大”工作有前途吗? 256
海归的英语这是怎么了? 262
留学回国为什么现“原形”? 267
“留学红利”能维持多久? 270
理想是什么? 274
后记:帮助别人成功才算成功 277
精彩书摘
《留学的逻辑》:
大学排名发布者的真实意图
国内中介、学生和家长对英国大学排名的过度依赖,说明我们还没有搞清楚排名系统的真正作用和正确用法。其实,大学排名发布者的真实意图是:给申请者提供一个观察的角度,让他们开始寻找适合自己需求的大学。这简单而又意味深长的话,几乎揭示了世界上各种大学排名系统共同的秘密。
而此时,我想到的,是高考复习时常做的选择题。以“题海战术”为“标配”的应试教育,让中国学生在有限的选项中做出选择,看似只是做了单选题、多选题,而在潜移默化中,把大家的思维固定在一个很小的圈子里。习惯了选择现成答案的中国学生,似乎已经丧失了继续探索、继续思考的动力。在留学择校的问题上,很多中国学生,甚至还有家长,其实都在像完成一道选择题似的,“简单粗暴”地把排名充当自己的对位选项。中国留学生对排名的片面理解,说明我们确实缺乏思辨意识(辩证思维)的训练。英美教育的重要内容是思辨能力(Critical Thinking),在英国大学里甚至被设置为必修课。
我在英国留学时,几乎每门课的任课老师,都要给学生布置参考书单,密密麻麻的不下20《留学的逻辑》。没有大量的阅读,就不可能全面、透彻地领悟。这种阅读训练,其实是培养从不同角度看待同一事物的习惯,而不拘泥于某个侧面。其实,国外大学的不同排名系统,恰恰提供了审视大学的多个观察角度。只可惜中国学生,甚至留学中介,仍然苑囿于某个排名系统所提供的单一侧面,并作为选择的唯一依据。
对排名的不同态度,反映出不同的价值取向。
一般而言,一个英国学生或美国学生选择学校时,会从感兴趣的专业出发,借助大学排名(包含专业排名),锁定专业美誉度突出的几所大学,然后参考诸如学校所在城市的经济环境、人文环境、生活环境等因素,最终做出符合自身意愿的选择。
中国学生的思维方式这些年有所变化。曾经是“甩包袱”,把选择权拱手让给家长、留学中介,往往会提出“您看我适合哪个专业?哪个大学?”的问题,现在,中国学生会指着大学排行榜要求中介:“除了前30名的大学,其他都不考虑。”中国学生的上述两种择校观,还是没能突破对外在社会认同的依赖。很显然,在个人国际化的前夕,我们再一次放弃了自我选择、独立决策的机会!同时,对国外高校的“高消费”趋势:非高排名大学不去,已经成为当下中国留学市场的主流。
在高考后没能考取国内第一志愿大学、转向留学的中国考生,更容易有这样的心态:“堤内损失堤外补”,高考不行,还有留学保底。其实,即使是“宽进严出”的教育理念,排名高的国外大学,入学要求也不算低。名校的示范效应,实实在在地影响着崛起中的中国中产阶层。
毫无疑问,社会精英的沽名钓誉是上流社会有意无意的暗示。这个幻象搭建了中国高考之外的另一座独木桥:留学去名校。从实践中观察,直至今天,中国留学生依然普遍不懂排名的作用。
摆脱对排名的依赖,才能增强我们独立思考的能力,进而走出国门、走向国际化。
……
前言/序言
坚持是行为艺术,与成功无关
几乎每一天,我都在自媒体平台发布文章,经常能看到诸如“天天发呀”“又刷存在感呢”“不明白你哪儿来的时间”等留言、评论。潜台词我懂,大概是“你要疯”的意思!以兴趣的名义去坚持,坚持已经变成自然而然的习惯,而不是成败得失的纠结、惶恐。
摩肩接踵的街上,不时有各种发放小广告的声音撞进耳朵里,“先生,买房吗?离北京才75千米,雄安新区周边最后的机会了!您来一张看看。”“帅哥,足底优惠卡,三折起,给您一张。”“老板,您拿着这个券儿,二楼点套餐送可乐。”
我嘴里回答着“不要不要”,回到家里,在自媒体平台上发送我编辑好的文章,然后分享在微信的朋友圈里,仔细想来,其实我也是贴、送小广告的,只不过地点从“线下”转到了“线上”。当然,贴、送的内容比那些“线下”的格调高些,主要是文化视角、分析中英教育差别的文章。尽管如此,我也有些担心。
我所担心的,并不是有些网友奇葩的点评,而是与教育,特别是国际教育相关的文化传播,是否能符合市场的要求。我从2012年开始做自媒体,起初只是“赶时髦”,为自己工作的英国大学做些信息发布和宣传。宣传的角度也无外乎是突显名牌大学、国际化业务,也就是强化社会认同的“大品牌”观念。
渐渐地,我发现这些社会认同虽然有用,但也是“双刃剑”。以职场为例,“大牌”的外部环境其实更多是一种威压感,面对“神”一样的雇主,只能顶礼膜拜、俯首称臣,没有话语权。这种相当凑合的工作,只能维系生存,却没有活得更好的空间。
此时,我有了不同以往的思路:提升个人品牌,反过来推动英国大学(雇主)的品牌形象。留学业内英国校代的“刷脸”营销,其实就是个人品牌提升大学美誉度的典型案例,只不过,过去的“刷脸”往往停留在销售层面,以招生数量为导向。
谈到销售,确实是我个人的短板。不会喝酒、不会抽烟、不会唱卡拉OK、不会来事儿,同时,颜值低、没背景、朋友圈子小,不喜欢应酬、不屑于公关,年龄大了,又不愿意凑合活着,于是我便把在工作中引入写作,即促进了销售,又锻炼了文笔。
“爬格子”是我的爱好,已经坚持了30多年了。对变成铅字的东西有种天生的好感,中学时总是琢磨着自己在作文稿纸上歪歪扭扭的字什么时候才能变成铅字发表。1990年,好说歹说地央求语文老师帮我在《作文通讯》上刊出了自己的作文《增几分民族自尊》,拿过样刊“惴惴焉摩玩之不已”。
我承认自己是后知后觉,虽然经常“思考”,却也经常想不出个所以然。没有思想的文章,其实只是技术层面的辞藻堆砌,俗称“码字儿”。后来影影绰绰地有些“思想”了,又碰到了制度约束。
1998年,因为工作原因,我经常在《国际航空报》上发表文章;2002年,我的第一本书《欧洲情调之旅》(合著)由中国档案出版社出版,我收到了6340元稿费和10本样书。
2014年,我试着把写作与工作结合起来。一边反思自己留英学习、生活、工作的经历,一边试着读解、总结中英文化差异。做教育的人总有“好为人师”的嫌疑,容易自我拔高。书的定位也是如此,让国际交流中的人们多些理解,少些误会;多些顺应,少些矫情;多些共鸣,少些纷争。我一边写书,一边把其中的部分内容在自媒体和朋友圈里“晒”,没想到圈内的同行非常支持,有一篇名为《英国校代的画像》的文章,不仅点击量惊人,还引起了近乎激烈的争论,我编的顺口溜“英国校代有三宝,手册、桌布、易拉宝”在圈内流传开来。
2016年4月,折腾了两年多,找了将近20家出版社,书稿还只是书稿。不过,此时我已经开始在搜狐公众平台(后来改名叫“搜狐号”)上连载自己的书稿了,而且3个月内,阅读量就超过了300万次。同年9月,我的书《到英国去》由作家出版社出版发行。此后,我以书里的内容开始做公益讲座、网络和广播电台直播、电视台教育节目录制。
与此同时,我的自媒体文章发布从未停止过,教育现状、文化差异、影视体育评论、观光游记、历史反思,等等,我不再受任何题材上的限制,尽管我在平台上的主要标签仍是教育或留学。
如果是喜欢做的事,时间其实不是问题。
在学业、职场很少坚持的我,此时在换一种活法儿。这是平生第一次,我把兴趣带入工作中,用兴趣搭建个人品牌,然后再借此推动我的工作(比如英国大学的品牌)。以兴趣的名义去坚持,坚持其实已经变成了自然而然的习惯,就像天天远眺窗外时隐时现的北京西山,天天听着音乐洗澡、刷牙,天天紧张而期待地查看穆里尼奥、C罗、梅西的消息,已经成为生活的一部分,我姑且称之为“行为艺术”。
当然,外部的担当只是一厢情愿,结果很难预料。更重要的,还是自我营造愉悦、安心的氛围,磨炼自己的文化修养,不必过多纠缠自己不喜欢的“面子工程”。文化、教育是亲情、友情的载体,和爱人、孩子、父母、亲友、同事、读者一起度过生命中美好的瞬间,不再纠结于成败得失的诚惶诚恐。针对国际教育,特别是英国留学,我的“行为艺术”又有了新的进展,就是这本《留学的逻辑》。
赵刚
2017年8月29日于北京
《留学的逻辑》 拨开迷雾,看清留学真实模样 这是一本关于留学,但又不仅仅是关于留学 Thus, the book is about studying abroad, but not limited to it. 的书。它深入剖析了留学现象背后错综复杂的逻辑,旨在帮助每一位心怀留学梦想的学子,以及他们的家庭,更清晰、更理性地认识留学,做出最适合自己的选择。本书不贩卖情怀,不鼓吹光鲜,而是致力于还原留学的真实面貌,从一个更加宏观和微观的视角,解读留学的“为什么”和“怎么做”,以及它可能带来的“是什么”。 何为“留学”?——超越标签的深刻审视 在信息爆炸的时代,留学似乎成了一个被过度渲染的标签,一个通往“更好人生”的万能钥匙。然而,本书将引领读者跳出这种浅层的理解,回归到“留学”行为的本质。我们将探讨,在现代社会,学历的价值究竟体现在何处?国际化的视野和跨文化交流能力,又是否必须通过在异国他乡的生活才能获得?“名校光环”能否真正转化为未来的竞争力?本书会一一剖析这些看似显而易见,实则充满误区的观念,帮助读者建立起对“留学”更辩证、更深刻的认知。 留学的“逻辑”:多维度解析 本书将从以下几个核心逻辑维度,为你层层剥开留学的面纱: 一、 驱动逻辑:为什么选择留学? 内在驱动: 探究个体对知识的渴求,对未知的好奇,对自我成长的渴望,以及对特定学术领域的热情。这不是简单的“想出去看看”,而是对更深层次学术追求的内在召唤。 外在驱动: 分析社会、经济、文化等宏观因素对留学选择的影响。包括但不限于:国内教育资源的竞争、就业市场对国际化人才的需求、家庭教育观念的转变、以及国家战略对人才培养的导向。 功利性考量: 客观评估留学在提升就业竞争力、拓宽职业发展道路、甚至获得移民机会等方面的实际作用。我们会探讨,哪些专业和哪些国家的留学经历,在当下和未来具有更高的“回报率”,但同时也会警示过度功利化可能带来的风险。 情感与体验: 承认并分析留学在个人成长、独立性培养、人生阅历丰富等方面的价值。但同时,也会深入探讨这些情感体验的背后,可能需要付出的代价,以及如何平衡期待与现实。 二、 选择逻辑:如何做出明智的决定? 目标设定: 强调“留学”不是终点,而是实现某个目标的手段。清晰地定义留学的目标,无论是学术深造、职业规划、还是个人发展,是制定有效留学计划的首要步骤。 院校与专业: 深入分析不同国家、不同院校、不同专业在教学质量、学术声誉、研究方向、就业前景等方面的差异。如何根据自身兴趣、能力和职业规划,选择最匹配的学术路径,避免盲目追求排名。 成本与回报: 全面评估留学所需的经济成本(学费、生活费、机会成本等)与潜在的学术、职业、个人成长回报。引导读者进行理性、审慎的财务规划,并理解“投资”的长期性和不确定性。 风险评估: 识别和分析留学过程中可能遇到的各种风险,包括但不限于学术适应、文化冲突、心理压力、经济压力、以及毕业后的就业挑战。并探讨有效的应对策略。 信息辨别: 在海量留学信息中,如何辨别真伪,找到最可靠、最适合自己的信息来源。本书将提供一套信息筛选和验证的方法论,帮助读者摆脱中介机构的过度引导和网络信息的片面性。 三、 适应逻辑:如何在异国他乡落地生根? 学术适应: 深入探讨不同教育体系下的学习方法、课堂互动、学术诚信要求等。如何从应试教育模式,快速切换到注重批判性思维、独立研究和主动参与的学习模式。 文化适应: 分析跨文化交流的挑战与机遇。如何理解和尊重不同的文化习俗、价值观和沟通方式,有效避免文化冲突,并融入当地社会。 生活管理: 从衣食住行到健康管理,详细指导留学生如何在陌生的环境中建立独立、健康、有规律的生活。包括预算管理、安全防范、心理健康维护等。 人际关系: 如何建立健康的人际网络,包括与本地同学、国际同学、教授、校友以及国内亲友的联系。理解社交在留学生活中的重要性,以及如何避免孤立。 四、 发展逻辑:留学之后的“路”在何方? 学业与研究: 如何在学业上取得突破,如何进行高质量的研究,以及如何为未来的学术生涯或职业生涯打下坚实基础。 职业规划: 探讨留学经历如何与职业发展相结合。如何利用所学知识和国际视野,在国内或国际就业市场中找到合适的位置。分析不同国家、不同行业对留学人才的需求和期望。 回国与留守: 分析回国发展的机遇与挑战,以及留守在海外的可能性。如何权衡两者的利弊,并为自己的未来做出最优选择。 个人成长: 总结留学经历对个人性格、价值观、思维方式等方面的深远影响。探讨如何将留学带来的成长,转化为持续发展的动力。 本书的独特价值: 拒绝“模板化”: 本书不是一份“留学生成功指南”,它深知每个人的情况独一无二。它提供的是一套思考框架和方法论,帮助读者找到属于自己的“留学逻辑”。 强调“批判性思维”: 在信息洪流中,本书鼓励读者保持清醒的头脑,不盲从,不迷信,用批判性的眼光审视每一个留学相关的建议和信息。 回归“初心”: 引导读者重新审视留学是否真正符合自己的长远发展目标,避免为了留学而留学。 关注“落地”: 不仅关注留学的“前戏”和“高潮”,更关注留学结束后的“余韵”,以及如何将留学经历转化为持续的人生财富。 坦诚与客观: 用最真实的语言,最客观的态度,呈现留学的全貌,包括其光鲜亮丽的一面,也包括其不为人知的挑战和艰辛。 谁需要阅读本书? 正在认真考虑留学,但对留学细节感到迷茫的学生。 已经踏上留学之路,但在学习、生活或未来规划上遇到困惑的学子。 为子女教育做出留学决策的家长,希望更全面地了解留学。 对国际教育趋势和人才流动感兴趣的教育工作者、研究者。 任何希望深入理解“留学”这一现代社会重要现象的读者。 《留学的逻辑》不是一本告诉你“应该怎么做”的书,而是一本帮助你“如何思考”的书。它为你提供的是一面镜子,让你能够看清自己的欲望,辨别信息的真伪,规划未来的方向。它希望成为你留学旅程中,最可靠的思考伙伴,助你拨开迷雾,找到属于你的清晰道路,让每一次选择,都充满理性的光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