沙孟海序跋(手迹释文本)

沙孟海序跋(手迹释文本)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沙孟海 著,沙茂世,沙援 整理
图书标签:
  • 沙孟海
  • 清代文献
  • 手迹
  • 古籍
  • 文学
  • 书法
  • 目录学
  • 版本学
  • 学术研究
  • 中国古典文献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思书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文津出版社
ISBN:9787805546131
版次:1
商品编码:12259864
包装:精装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7-11-01
用纸:宣纸
页数:263
字数:140000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编辑推荐

本书收录沙孟海先生大量首次公开露面的序跋手迹,见证书坛泰斗在书画碑帖篆刻诸领域全方位的鉴藏功力,并可窥见艺林诸贤以书画等文物为纽带的鲜为人知的交游经历。

内容简介

本书是沙孟海先生后人提供的沙先生关于书法、绘画、碑帖、印谱等方面的序跋两百余篇的结集。过去这些序跋仅有部分以文字版发表,且多存在一定讹误。本书则是将沙先生的手迹原稿影印整理出版,图文对照。其中还有不少文章既有沙先生的硬笔草稿,又有沙先生的毛笔清誊稿,可详细地了解沙先生题写序跋文章的创作过程。之前沙孟海为友朋等题跋的文章结集出版时多略去了求跋者的姓名,通过此次影印出版的手稿则可一窥沙先生所题跋的珍贵书画等文物的递传过程,并且对研究沙先生的交游也大有助益。

作者简介

沙孟海(1900-1992年),原名文若,字孟海,浙江宁波人。是近当代享誉中外的著名书法篆刻家。其先后师从吴昌硕、冯君木、陈训正等民国时期的大家,章太炎主办的《华国月刊》,多次刊载他的金石文字。曾任浙江省文物管理委员会常务委员、浙江省博物馆名誉馆长、中国书法家协会副主席、西泠印社社长、西泠书画院院长、浙江考古学会名誉会长等职。沙氏学问渊博,于语言文字、文史、考古、书法、篆刻等方面均深有研究。

目录

第一篇 书法序跋/ 001
一、题秋明室论书诗翰册/ 003
二、傅青主杂书册跋/ 004
三、马夷初写《孙氏〈捃古录〉校记》迻录记/ 005
四、董玄宰写《智果论书卷》跋为罗玉咸/ 006
五、陶石篑“兰亭古迹”四字题榜跋为史树青/ 007
六、跋自写集《易林》楹帖为毛乘云/ 008
七、全谢山辞家诗墨迹册跋/ 010
八、徐文长草书美人走马词残卷跋为叶建生/ 012
九、题徐生翁临汉碑残页为沈定庵/ 013
十、黄石斋商刻经义手札册跋为夏子颐/ 014
十一、陆凤石手钞《陆氏家谱》跋为姜东舒/ 015
十二、跋赵撝叔手写儿女婚嫁仪簿/ 016
十三、张二水行草《乐志论》卷跋为蒋风白/ 017
十四、跋胡宛春字册为钱立新/ 018
十五、题孙正和临二王卷/ 019
十六、题张二水《村居杂兴》诗翰/ 020
十七、吴缶庐临《石鼓文》册跋/ 021
十八、唐写《大般若波罗蜜多经》跋/ 022
十九、梁元颖集杜诗翰卷跋/ 024
二十、韩登安摹王若霖篆书《千字文》跋/ 026
二十一、黄宾虹《画学篇》手稿跋/ 027
二十二、写放翁《学书》诗赠钱君匋/ 028
二十三、范尧卿诗翰卷跋/ 029
二十四、题蕙风词人手迹/ 030
二十五、缶庐师手书西泠印社楹帖题记/ 031
二十六、杭堇浦诗翰跋 / 032
二十七、童氏先世碑传册跋/ 033
二十八、吴缶庐与沈石友手札跋为杨明义/ 034
二十九、题康更生观光绪痛史诗翰册为王黎夫/ 035
三十、临《裴将军诗》自记/ 036
三十一、《白蕉题兰杂稿卷》跋为孙正和/ 037
三十二、黄鲁直草书《竹枝歌》卷跋/ 038
三十三、自写梦尔臧诗附记/ 039
三十四、来楚生隶书卷跋为郑岗/ 040
三十五、严几道草书卷跋为姜东舒/ 041
三十六、题半塘老人手迹/ 042
三十七、赵撝叔“苦兼室”额跋/ 043
三十八、癸亥兰亭书会题字/ 044
三十九、黄石斋《壬申元日》诗墨迹跋 / 045
四十、徐生翁杂书小品卷跋/ 046
四十一、章太炎篆书古诗墨迹前言/ 047
四十二、潘天寿雁荡纪游诗卷跋/ 049
四十三、题陆俨少行书册/ 050
四十四、题旧临苏书两种/ 051
四十五、沈尹默遗墨跋/ 052
四十六、旧临王雅宜诗翰卷补记/ 053
四十七、题“宝姜堂”额/ 055
四十八、倪元璐黄道周书翰合册说明/ 056
四十九、题章一山楹帖/ 058
五十、弘一篆书寿字小轴题记/ 059
五十一、题缶庐师复施石墨残札/ 060
第二篇 国画题跋/ 061
一、冯初云百花卷跋/ 063
二、跋沙文求烈士遗画轴/ 064
三、黄宾虹山水册跋为张振维,字祝如,安吉人/ 065
四、题秦彦若花卉册/ 066
五、题无倦苦斋图卷为钱君匋/ 067
六、题旧摹劫钵图卷 / 068
七、题黄宾虹画稿斗方/ 069
八、题吴茀之墨菊条幅/ 070
九、题朱起哉(名屺瞻)梅竹长卷/ 070
十、题卢坤峰水墨竹石条幅 / 071
十一、潘天寿诗书画合卷跋为郁重今/ 072
十二、黄宾虹湖山清晓条幅跋为李亚顺/ 074
十三、杭大宗闽中景物诗画册跋为于梦全/ 075
十四、题黄宾虹山水斗方/ 076
十五、题潘天寿早年墨兰条幅/ 077
十六、黄宾虹山水画稿册子跋为钱立新/ 078
十七、潘趣翁山水画赞/ 079
十八、黄宾虹山水花卉册跋为孙晓泉/ 080
十九、题陆劭翁育王山记游山水条幅/ 081
二十、黄宾虹字画册题辞为孙晓泉/ 082
二十一、题南山同寿图/ 083
二十二、潘天寿墨松残幅绫边题记并叶熙春遗墨题记/ 084
二十三、题郦衡叔墨竹立轴/ 085
二十四、题陆劭翁登山图轴/ 086
二十五、题陆劭翁水墨山水轴/ 086
二十六、张辛稼百花卷跋为李真/ 087
二十七、三弟文汉二尺墨梅条幅题记/ 088
二十八、吴长邺幼年画片跋/ 089
二十九、题陈从周墨竹卷/ 090
三十、题更世芭蕉新叶图轴/ 091
三十一、思旧馆图后记/ 092
三十二、玄亭修禊图跋/ 094
三十三、诸希斋花卉册跋/ 095
第三篇 碑帖题跋/ 097
一、延光四年砖跋/ 099
二、《仓颉庙碑》跋/ 101
三、北魏曹望憘造像跋/ 102
四、《广武将军碑阴》跋为姜东舒/ 103
五、《洛神赋》十三行柳氏两跋本跋/ 104
六、《星凤楼帖》王大令书残本跋为叶遐修/ 105
七、《石鼓文》原石拓本跋/ 106
八、海日楼旧藏《姑孰帖》残本跋/ 107
九、吴缶庐书《蒲作英墓志》跋为富华/ 108
十、《蒲作英墓志》第二跋为富华/ 109
十一、蜀汉直危造神墓刻石双钩本跋/ 110
十二、临阁帖《诸葛亮传》文自记/ 111
十三、《孟孝琚碑》签记/ 112
十四、《皇甫诞碑》签记/ 113
第四篇 吉金题跋/ 115
一、王孙遗钟跋/ 117
二、洹子孟姜壶跋/ 118
三、者减钟跋/ 119
四、陈侯因敦跋/ 120
五、杞伯诸器跋/ 121
六、大小盂鼎名称的商榷/ 122
七、越王句践剑拓本跋/ 123
第五篇 文物题跋/ 125
一、桂林重刻石曼卿题名跋/ 127
二、飞来峰直翁翼道题名跋/ 128
三、南宋郊坛下官窑窑具拓本跋/ 129
四、晋朱曼妻薛氏买地券跋/ 130
五、章太炎自题墓碑和有关手迹/ 131
六、缶庐讲艺图款识与题名/ 133
七、吴越钱氏投水府银简/ 134
八、居延汉简小记/ 135
九、记马湘兰“浮生半日闲”五字印/ 136
第六篇 印谱篆学书序跋/ 137
一、《削觚庐印存》跋/ 139
二、《吝飞馆印留》序/ 140
三、再题石荒《篆刻别存》/ 141
四、题罗叔子篆刻蜕本/ 142
五、《吴昌硕印谱》前言/ 143
六、记巴慰祖父子印谱/ 145
七、《蠲戏斋印存》题辞/ 148
八、《西泠四家印谱》跋/ 150
九、题《兰沙馆印隅》/ 152
十、楼辛壶印存跋为楼浩之/ 153
十一、《沙邨印摭》小序/ 154
十二、《兰沙馆印式》自记/ 155
十三、题韩天衡印册/ 156
十四、《吴昌硕自用印集》题辞/ 157
十五、《个簃印集》后序/ 158
十六、题朵云轩传拓缶庐先生篆刻/ 160
十七、朱复戡篆刻跋/ 161
十八、题吴兴潘氏藏吴昌硕遗刻印蜕为费在山/ 162
十九、柴子英《印学年表》小序/ 163
二十、《近代印人传》序/ 164
二十一、题刘江印稿/ 165
二十二、达堂鉨印论集题辞/ 166
二十三、徐云叔印稿题辞/ 170
二十四、《印学史》(日文本)前言/ 172
二十五、跋《童衍方印存》/ 173
二十六、《达堂印集》题辞/ 174
二十七、《吴昌硕石交集校补》序/ 176
二十八、《铁函山馆印存》跋/ 178
二十九、题祝遂之印稿/ 178
三十、《韩登安印存》题辞/ 179
三十一、郑柴翁手刻唐炯私印蜕本跋/ 181
三十二、古玺通论序/ 182
第七篇 影印本序跋/ 183
一、题黄道周撰书《张天如墓志》/ 185
二、宋拓《忠义堂帖》影印本前言/ 186
三、《陆维钊书画集》序/ 188
四、章太炎篆书《千字文》影印本前言/ 190
五、颜真卿行书《蔡明远》《刘太冲》两帖影印本序/ 191
六、写《书谱》后记/ 193
七、《浙江书法选》序/ 194
八、《沙孟海书法集》自记/ 195
九、《浙江近代书画选集》序/ 196
十、《中国书法史图录》前言/ 197
十一、《马一浮遗墨》序/ 199
十二、《黄逸宾画集》题辞/ 201
十三、记《章武三年姚立墓题刻》/ 202
十四、北宋私人造捐宝塔藏板刻画影印本跋/ 203
十五、题陆俨少书画合集/ 204
第八篇 辨伪题跋/ 205
一、姜西溟行书《洛神赋》册附记/ 207
二、《寒柯堂旧藏宋元书翰册》校记/ 208
三、《尹宙碑》附记为沈定庵/ 210
四、宝颜堂颜书墨迹四种影印本题记/ 211
五、伪刻颜真卿《元有芝家庙碑》签记馆藏唐687号/ 212
六、伪刻欧阳询书《尚书省郎官石记》签记/ 213
七、题款一例示更世/ 214
八、《草书黄庭内景经》签记馆藏帖144号/ 216
九、《蜀侍中杨公阙》签记馆藏蜀8号/ 217
十、“鱼头会”:谢澭与其僚友宴集/ 218
第九篇 其他图书序跋/ 219
一、《晚山人集》题辞/ 221
二、《宋词三百首》题记/ 222
三、元刻《通志》残本跋为苏东/ 223
四、《浙江新石器时代文物图录》序/ 224
五、《龙泉青瓷图詠》题辞/ 226
六、《悲盦居士文存》跋/ 227
七、《沤簃日记》抄本跋/ 232
八、《回风堂诗文集》题记/ 234
九、《过言集》自记/ 235
十、蔡哲夫《印林闲话》抄本校记应马国权之属/ 236
十一、万季野《明史稿》题记/ 238
十二、《高等书法教程》序/ 240
第十篇 杂文/ 243
一、“臣书刷字”印边款/ 245
二、“若榴花屋”印边款/ 246
三、题张慕槎《五泄吟》/ 247
四、耕字记/ 248
五、题富阳新造蚕茧纸/ 250
六、书与钱立新/ 251
七、书与欧秋金/ 252
八、记旧抄梁任公《稷山论书诗叙》/ 253
九、《新唐书》张旭事读后/ 254
十、书秋瑾诗赠朱晓枫/ 255
十一、题旧摘金石学片段资料/ 256
十二、曲水流觞杂考/ 257
十三、永字八法非智永创始说/ 262

精彩书摘

  一、题秋明室论书诗翰册
  癸未,在渝州出兹册请沈尹默先生加墨。限写己诗并限写论书之诗。先生欣然命笔,不数日以授余。凡录论书旧作古近体诗一十四首,余谓:“先生书与诗俱足千秋,又是论书之诗,可称三难。”先生则曰:“又是为予写之,应是四难。”相与大噱,乱离中难得此雅兴。记之以为异日之拊掌。
  丙戌春日,沙文若。
  二、傅青主杂书册跋
  书人明季为盛,三百年来少继起者。傅青主论书尚拙、尚真率,正是其极妍尽态处,非征仲、子畏辈所能梦到。陈子恭旧藏傅氏杂书册。日本人有影印本,行草居多,小真书作钟元常体者,它处少见,尤可贵。吾友萧山朱赞父得此册,疑与子恭旧藏本原为一册,其后分异者,子恭尝手写《青主小传集说赞》,老属录一通。
  己丑三月既望。
  三、马夷初写《孙氏《捃古录》校记》迻录记
  右《孙氏《捃古录》校记》马夷初先生所疏写,余从如皋任子心叔(铭善)假得迻录一过。a心叔云:孙氏原本旧在张文白许。张物故,遂无从究诘。
  庚寅正月十九日,文若录毕并记。
  四、董玄宰写《智果论书卷》跋为罗玉咸
  旧论明贤书,重仲温而薄玄宰,为其平易近人,而少奇气。此一时之见尔。笔阵奇正,各有所当。仲温、履吉奇多于正,征仲、玄宰正多于奇,希哲奇正参半,及其制胜,一也。
  玄宰论书主淡,谓:“淡乃天骨带来,非学所及。”此语耐人寻味。玄宰书迹,分间布白,了不异人。要其俊骨逸气,自有不可及处。如此卷神韵潇洒,驰不失范,可谓得淡字境界。
  智果原帖,行间忽作一二大字,错落有奇致。玄宰录其词,不用其体,破觚为圆,有所执,亦有所遁。
  丙申秋日。
  一九五六年。
  五、陶石篑“兰亭古迹”四字题榜跋为史树青
  前有周肇祥、俞陛云、启功、王森然、沈伯龙、刘盼遂、邓之诚题咏,余嘉锡题引首。
  袁伯修答石篑书云:“此时月照李花,清瘦冷淡,恰似对石篑面孔也。”石篑书迹传世绝稀,庶青先生以是帧寄示,昔人言“书如其人”,请以伯修之语参之。
  丁酉秋日,沙邨。
  ……

前言/序言

  沙孟海(1900—1992)先生是二十世纪的书坛泰斗,同时还精通篆刻,具有深厚的传统小学学养,在文史、考古等领域均深有研究。其曾任浙江大学中文系教授、浙江美术学院教授、西泠印社社长、浙江省博物馆名誉馆长、中国书法家协会副主席。
  序跋是中国文化特有的写作体裁,也是沙先生学术著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在长达半个多世纪的时间里,沙先生不仅为书画、碑帖印谱及考古文物等撰写了大量题跋,同时也为相关专著撰写了不少序言与后记。沙先生本人晚年就曾有意出版题跋单行本,遗憾的是仅选辑过少部分以《沙邨题跋》为名在杂志上刊载。
  有鉴于此,本书精选了沙先生各个时期以序跋为主的约200篇文字,其中约60%选自《沙孟海全集》(全12卷,西泠印社出版社2010年9月版)和《沙孟海论书文集》(上海书画出版社1997年6月第一版),约25%来自其他出版物,约15%之前未公开发表。在这约200篇文字中约五分之四附有沙先生的亲笔手书,而这当中绝大多数手书的图版也是首次公开与读者见面。这些手书中既有毛笔清誊稿,又有硬笔草稿,还有一部分硬笔草稿和毛笔清誊稿均有保存,我们此番也将两种手迹同时影印出来以饗读者。
  我们将这约200篇文字共分为书法序跋、国画题跋、碑帖题跋、吉金题跋、文物题跋、印谱篆学书序跋、影印本序跋、辨伪题跋、其他图书序跋和杂文共十类,以便更细致地从不同方面展现沙孟海先生博大精深的学问。需要说明的是分类只是粗分,如沙先生所题跋的书法、国画、碑帖等多是珍贵文物,而本书所分的文物题跋一类只是将不便放入其他分类的文章归于此类。另外,此类中《桂林重刻石曼卿题名跋》和《飞来峰直翁翼道题名跋》是作者只见到该题名的拓片还是亲临题名所在景点后所写,仅仅凭沙先生文章本身尚无法做出判断。不过以沙先生常居杭州之便,为飞来峰题名所写的跋文很可能是目验题名原石后所写。
  本书将沙先生上述十类之中的各篇文章尽量按写作时间的先后顺序进行排列。沙先生的毛笔手稿如有记写作时间基本在篇末,硬笔稿件中除在篇末标记写作时间外,也常在标题下标注。个别稿件前后均有记时,若标题下记时无更具体的信息我们便略去。对于篇末无记时而仅存标题下记时的手稿,我们在释文时统一将标题下的记时也置于篇末,并以比正文小一号的字体处理。个别手稿虽无记时,而能查考到该篇写作时间的,也将写作时间括注于篇末。另外沙先生个别文章有公元纪年和干支纪年同用的现象,如《黄鲁直草书《竹枝歌》卷跋》篇末原题一九八〇年五月,后将“五”划去改成“庚申三”。因此沙先生干支纪年后的月份读者皆应视为农历月份而非公历月份。
  沙先生的毛笔手稿落款有“沙孟海”“沙文若”等,而硬笔草稿落款往往仅略写成“沙〇〇”,本书在释文时遇此情况均释作“沙孟海”。文末的署名沙先生时用“海”时用“澥”,本书也统一作“海”;另如王福庵的“庵”字,沙先生手稿中也时或写作“盦”,本书则统一作“庵”。为便于大众阅读,本书采用简体中文排录,但在一些特殊情况下如沙先生谈到“从繁体爾的璽字”,为使读者能准确理解文意,我们则仍保留“爾”“璽”这样的繁体字。
  本书部分手稿标题下除注明时间外还注明该文为谁而写。这些为某人而写的信息对考证文物的递藏传承及沙孟海先生的交游极有价值。因此,本书不管原稿是否有删除划痕,均予以保留附于标题之后。
  本书所收部分曾公开刊发过的文章或与整理者所留底稿有文字出入,我们一律按底稿释文排录,仅在这类文章篇末注明其曾经发表的文献出处,而不烦在文中标注和曾经刊载版本之间的异同。
  本书编辑过程中承蒙杭州师范大学美术学院副教授徐清女士审阅部分释文,在此致谢。
  相信本书的出版能为广大书法爱好者临习沙孟海先生的作品提供良好的范本,并促进学界对沙孟海先生在艺林、史林等方面的成就有更深入的了解。本书释文修订了之前出版物中的一些错误,但限于水平也不能保证无误,诚请广大读者不吝
  赐教。
  整理者于2017年7月。


《沙孟海序跋(手迹释文本)》 一、 作品概述 《沙孟海序跋(手迹释文本)》是一部珍贵的艺术文献,它收录了中国近代著名书法家、篆刻家、美术史家沙孟海先生亲笔书写的序跋作品,并附以准确无误的释文。本书不仅为研究沙孟海先生的书法艺术提供了第一手资料,更是深入了解其思想、学养以及在书法、金石、文学等领域的深厚造诣的绝佳窗口。 二、 内容亮点 原迹呈现,真迹之美: 本书最大的特色在于呈现了沙孟海先生亲笔书写的序跋手迹。每一笔、每一画都饱含着先生的气韵与神采,力透纸背,掷地有声。读者可以通过原迹直观感受到沙孟海先生独特的书法风格——雄浑、苍劲、古朴,又不失灵动与变化。这对于书法爱好者而言,是学习和临摹的宝贵范本。 释文严谨,传承有序: 针对古体字、行草体等可能存在的辨识难度,本书提供了详尽准确的释文。释文的准确性是解读和研究手迹内容的基础,本书在释文方面力求精益求精,确保信息的传递不失真。这使得即使是不熟悉沙孟海先生书法特点的读者,也能无障碍地阅读和理解其序跋内容。 序跋精粹,思想光辉: 沙孟海先生的序跋,内容涵盖广泛,涉及书法评论、金石考据、艺术史论、人物评价、个人经历等多个方面。这些文字不仅是其书法艺术的载体,更是其深厚学养和独特见解的体现。通过阅读这些序跋,我们可以窥见沙孟海先生对书法艺术的独到见解,他对中国古代金石学的深入研究,他对美术史发展的敏锐洞察,以及他对后辈的鼓励与期许。 史料价值,研究宝库: 对于书法史、金石学、民国时期文化史的研究者而言,《沙孟海序跋(手迹释文本)》具有极高的史料价值。这些手迹本身就是珍贵的历史文物,其内容更是提供了许多关于当时学术界、艺术界的重要信息,是进行深入研究的不可或缺的参考文献。 艺术鉴赏,人文熏陶: 本书不仅是学术研究的工具,更是一场视觉与思想的双重盛宴。欣赏沙孟海先生的书法,本身就是一种艺术享受。其沉雄古朴的书风,蕴含着深厚的文化底蕴和人格魅力,能够滋养读者的审美情趣,提升人文素养。 三、 编纂价值 本书的编纂,旨在最大程度地还原沙孟海先生序跋作品的原貌,并以严谨的释文帮助读者深入理解其内涵。通过将手迹与释文并列,实现了艺术呈现与学术解读的完美结合。它填补了以往关于沙孟海先生手迹整理研究的空白,为后世传承和发扬沙孟海先生的宝贵文化遗产奠定了坚实基础。 四、 目标读者 书法爱好者:希望学习和临摹沙孟海先生的书法艺术。 书法史研究者:需要第一手资料进行学术研究。 金石学、篆刻爱好者:对沙孟海先生在这些领域的贡献感兴趣。 民国文化研究者:了解民国时期文化名人的思想与成就。 对中国传统文化艺术感兴趣的广大读者:欣赏大师风采,感悟文化魅力。 五、 结语 《沙孟海序跋(手迹释文本)》是一部集艺术性、学术性、史料性于一体的珍贵典籍。它不仅是沙孟海先生艺术生涯的缩影,更是中国近现代书法艺术发展历程中一颗璀璨的明珠,值得所有热爱中国传统文化的人们珍藏与研读。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书就像是一扇窗户,让我得以窥见沙孟海先生深邃的精神世界。作为一名书法爱好者,我一直对沙孟海先生的行草造诣推崇备至,也常常临摹他的字迹。但说实话,对于他更为宏观的艺术理念和治学态度,我一直缺乏一个系统深入的了解。这本《沙孟海序跋(手迹释文本)》恰好填补了我的这一空白。书中的序跋,字字珠玑,句句含情。我特别欣赏沙孟海先生在序言中对传统文化的珍视和创新精神的呼唤。他并非一味地复古,而是强调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融入时代精神,赋予古老艺术新的生命力。读他的文字,我能感受到他对汉字演变规律的深刻洞察,对历代书法名家的独到见解,以及他对后学者的殷切期望。书中附带的手迹释文更是点睛之笔,让我能够直接领略到沙孟海先生的笔墨神韵,感受他运笔时的顿挫、转折,体味他情感的抒发。这是一种非常直观的学习体验,比单纯的理论阐述要生动得多。我经常会把书放在案头,在闲暇时翻阅,每读一遍,都像是在接受一次精神的洗礼,对书法艺术的理解也更加深刻。

评分

我一直对治学严谨、学养深厚的大家之作情有独钟,而《沙孟海序跋(手迹释文本)》正是这样一部让我心生敬意的作品。这本书最打动我的地方在于其“手迹释文”的呈现方式。沙孟海先生作为一代书法巨匠,他的字迹本身就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和文献价值。通过将他的亲笔手迹以精美的印刷方式呈现出来,并配以清晰准确的释文,读者不仅能够领略到大师的笔墨风采,更能深入理解其文字背后的思想内涵。我常常一边看着那些龙飞凤舞、苍劲有力的手迹,一边对照着释文,仿佛置身于沙孟海先生的书斋,与他一同探讨学术,感悟人生。书中,沙孟海先生在不同场合、为不同著作所作的序跋,内容包罗万象,涉及书法史、金石学、古文字学等多个领域。他的论述,总是立足于深厚的学理基础,旁征博引,见解独到。尤其是他对碑学研究的深入剖析,以及对书法艺术发展脉络的清晰梳理,都让我大开眼界。这本书不仅是一部书法家的作品集,更是一部浓缩了沙孟海先生学术思想精华的百科全书,值得反复研读,细细品味。

评分

这本书带给我的,是一种沉浸式的阅读体验,仿佛置身于沙孟海先生的书斋,与他一同品读古籍,感悟人生。我之所以对这本书如此喜爱,很大程度上在于其“手迹释文”的呈现方式。沙孟海先生的书法,本身就是一座宝藏,而将他为各类作品所撰写的序跋,以亲笔手迹的形式呈现,并附以详尽的释文,这无疑是对这种宝藏的最好挖掘与呈现。我经常会一边欣赏那些或苍劲有力、或洒脱飘逸的笔画,一边对照着释文,去理解他字里行间所蕴含的思想。他的一些论述,如对碑学与帖学的看法,对古文字研究的见解,都让我受益匪浅。我常常会因为他对某一碑刻的深刻解读而惊叹,也会因为他对某一字体的独到理解而获得启发。这本书,不仅仅是一本简单的序跋集,更是一本浓缩了沙孟海先生毕生学术智慧的精华,我从中获得的不仅仅是知识,更多的是一种治学精神的传承。

评分

这本书给我带来的震撼,远不止于对沙孟海先生书法艺术的欣赏,更多的是对其深厚学养和人格魅力的折服。我一直对中国古典文献的研究颇感兴趣,而沙孟海先生在书法、金石、古文字等领域的成就,一直是我学习的榜样。这本《沙孟海序跋(手迹释文本)》,以一种极其珍贵的方式,将沙孟海先生亲笔书写的序跋公之于众。那些遒劲有力的笔触,是他思想的外化,也是他生命活力的见证。我常常会对着那些手迹,仔细揣摩他用笔的特点,感受他情感的起伏。而配以准确的释文,则让我能够更深入地理解他所阐述的学术观点。书中,他对于一些历史事件、碑刻文字的解读,都展现了他严谨的治学态度和独到的见解。我尤其喜欢他在一些序跋中流露出的对传统的敬畏和对创新的渴望,这是一种非常难得的平衡。这本书,不仅仅是一部书法作品集,更是一部包含着深刻学术思想的珍贵文献。

评分

这本书我真是太喜欢了,它让我对沙孟海先生的了解又深入了一层。我一直对书法和古籍研究很感兴趣,偶然间在网上看到了这本书的推荐,被它的名字吸引了。拿到书后,我迫不及待地翻阅。首先吸引我的是那精美的排版和清晰的字迹,虽然是手迹释文,但每一个字都显得那么有力量,仿佛能感受到沙孟海先生在挥毫泼墨时的心境。我尤其喜欢书中的序跋部分,这些文字不仅仅是简单的介绍,更是沙孟海先生对艺术、对历史、对人生的深刻感悟。他的一些观点,比如关于古文字的演变,关于碑帖的选择,都让我受益匪浅。我常常会一边读,一边对照着书中的释文,去感受沙孟海先生的笔意和情感。有时候,我会觉得仿佛穿越了时空,与这位伟大的书法家进行了一场跨越世纪的对话。这本书的价值不仅仅在于其学术研究的意义,更在于它所蕴含的精神力量,它鼓励我去思考,去感悟,去追求自己热爱的事物。我还会时不时地翻出这本书,去品读其中的文字,去体会其中的韵味,每一次阅读都有新的发现和感悟,这大概就是一本好书的魅力所在吧。

评分

这本书对我来说,不仅仅是一本书,更是一份沉甸甸的文化遗产。我一直以来都对那些承载着历史印记的珍贵文献情有独钟,而《沙孟海序跋(手迹释文本)》恰好满足了我对这类书籍的所有想象。首先,其“手迹释文”的形式就极具收藏价值。沙孟海先生的书法,本身就是一种艺术的展现,而将这些亲笔的序跋得以完好地呈现,并附以清晰的释文,这不仅方便了读者阅读,更让我们可以近距离地感受大师的书写魅力。我常常在欣赏那些龙飞凤舞、苍劲有力的笔触时,想象着沙孟海先生当时的心境和创作过程,这是一种非常奇妙的体验。书中的内容更是博大精深,无论是对书法史的梳理,还是对古籍的考证,亦或是对治学方法的阐述,都体现了沙孟海先生深厚的学养和卓越的洞察力。我经常会在阅读过程中,被他的一些观点所启发,对一些原本模糊的概念有了更清晰的认识。这本书,无疑是我书架上的一颗璀璨明珠。

评分

这本书以其独特的“手迹释文”形式,让我对沙孟海先生有了前所未有的亲近感。我一直以来都是沙孟海先生书法艺术的仰慕者,但总觉得隔着一层距离。这本《沙孟海序跋(手迹释文本)》则打破了这种隔阂。当我看到那些亲笔书写的文字,我仿佛能感受到墨迹未干的温度,能体会到他运笔时的力量与情感。每一笔,每一划,都充满了生命力。而清晰的释文,则保证了我能够准确无误地理解他所表达的思想。我特别喜欢其中关于书法创作心得的论述,他强调“学我者生,似我者死”的观点,对我来说是极大的警醒。这不仅仅是一本关于书法技术的书,更是一本关于如何传承与创新,如何独立思考的书。我常常会把这本书带在身边,在工作之余翻阅,每次阅读都有新的感悟。它不仅提升了我的书法鉴赏能力,更在精神层面给了我很多启发,让我更加坚定地走在艺术探索的道路上。

评分

作为一名对中国传统文化,特别是书法艺术有着浓厚兴趣的爱好者,我对沙孟海先生的大名早已如雷贯耳。然而,真正能系统深入地了解他的思想精髓,还得益于这本《沙孟海序跋(手迹释文本)》。这本书最大的魅力在于其“手迹”的呈现。沙孟海先生的书法,是其人格魅力的直接体现,雄浑、博大、气象万千。书中收录的序跋,不仅有文字内容,更有其本人亲笔书写的墨迹。这让我能够直接感受到他运笔时的力量、节奏和情感,仿佛穿越了时空,与大师对话。每一次翻开这本书,我都会被那些充满生命力的字迹所震撼。而清晰的释文,则帮助我理解那些古朴或飘逸的笔画背后所蕴含的深刻思想。我尤其关注他关于碑学与帖学的辨析,以及他对文字演变的独到见解。这些序跋,不仅仅是为他人作品所作的评价,更是沙孟海先生自己学术思想的集中体现,为我们研究其书法艺术和治学理念提供了宝贵的一手资料。

评分

收到这本书的时候,我真的有一种如获至宝的感觉。我一直以来对沙孟海先生的书法艺术以及他所代表的学术精神都非常敬仰,所以当看到这本书收录了他大量的序跋手迹,并且附有释文时,我毫不犹豫地入手了。这本书的装帧设计非常考究,纸张的质感也很好,拿在手里就觉得是一本有分量的书。翻开书页,首先映入眼帘的就是沙孟海先生那遒劲有力的书法作品,每一个字都仿佛带着生命在跳跃,充满了力量感和艺术美感。更重要的是,书中详细的释文使得我能够清晰地理解沙孟海先生想要表达的思想和情感。我尤其喜欢他的一些关于治学方法的论述,他强调实践的重要性,强调对古人作品的深入体悟,这些都给了我很多启发。我常常会在阅读的时候,一边欣赏他的墨迹,一边思考他提出的观点,感觉自己也像是在与这位前辈进行一场跨越时空的学术交流。这本书不仅仅是了解沙孟海先生的窗口,更是我学习书法、提升学养的绝佳指南。

评分

自从读了《沙孟海序跋(手迹释文本)》,我对沙孟海先生的崇敬之情又增添了几分。我一直以来都认为,真正理解一位大家,不仅要看他的代表作品,更要看他与他人作品的互动,看他在不同场合的言论。《沙孟海序跋(手迹释文本)》恰好提供了这样一个绝佳的视角。书中收录的沙孟海先生的亲笔序跋,是他思想的直接流露,也是他对当时学术界、艺术界的一种回应。我尤其喜欢他为一些书法作品、古籍所作的序言,他总能以独特的视角,深刻地揭示出作品的价值与意义,并常常在其中融入自己对艺术、对人生的感悟。而“手迹释文”的形式,更是让我能够直观地感受到他那雄浑博大的笔墨魅力,仿佛能听到他落笔生风的声音。每次翻阅这本书,我都感觉自己在与一位伟大的智者进行对话,每一次阅读,都会有新的体悟和启发。这本书,对我而言,无疑是一笔宝贵的精神财富。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