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套丛书邀请中国美术家协会、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广东省第八、九、十届政协委员,广东省人民政府文史研究馆馆员,广东省中国画学会理事许裕长担任主编,精选历代书法名家精品,如王羲之《兰亭序》、《十七帖》,孙过庭《书谱》、草书《千字文》等代表作。采用大8开,高清全彩影印,锁线装订,最大限度地发挥图书的鉴赏功能。
《历代名家书法珍品》丛书共32册,精选历代书法名家精品,如王羲之《兰亭序》、《十七帖》,孙过庭《书谱》、草书《千字文》等代表作。采用大8开,高清全彩影印,锁线装订,最大限度地发挥图书的鉴赏功能。
李阳冰,唐文字学家、书法家。字少温,赵郡(治今河北赵县)人。唐代文学家、书法家。大诗人李白的族叔。历官上元县尉、缙云县令、当涂县令、国子监丞、集贤院学士、将作少监、秘书少监等,世称『李监』。李阳冰天纵英才,为人洒脱,古道热肠。李白曾有诗赞其『高歌振林木,大笑喧雷霆。落笔洒篆文,崩云使人惊。吐辞又炳焕,五色罗华星。秀句满江国,高才掞天』。这是赞其秉性耿介,书法绝妙,出口成章,才情卓越。
唐代是中国书法史上的一座高峰,在继承汉魏书风的基础上,将书学进行了极大丰富和发展,为后代书法艺术的发展指出了方向,奠定了基础。从唐太宗李世民到唐玄宗李隆基统治时期,其政治上相对较为稳定,经济得到极大发展,社会处于享乐主义的盛世状态。李世民和李隆基也是书法高手,热衷书学。在他们的鼓励和带动下,唐人书学盛行,名家辈出,写书之气蔚然成风。欧阳询、柳公权、虞世南、褚遂良、钟绍京、徐浩、高闲、张旭、怀素、裴休、欧阳通等,均是出于唐朝的光耀千古的书法巨匠。纵观唐代书法,最大的成就在于楷、行、草三体的突破和发展,相对而言,隶、篆二体的声势则不若其他书体的强势。然而由于李阳冰的存在,唐代篆书成为秦以来的标杆,足以彪炳后世。
自秦代以来,由于技术的发展,书写用具和用品的改良与拓宽,篆书因其实用的缺陷,渐不受书家的重视。两汉、魏晋以来直至隋唐,书家以真、行、草为功,篆学式微。然而篆书有着其他书体所不具备的金石美感,在许多较为庄严肃穆之场合,它也依然有着无可替代的作用。自李斯创立秦篆,历代书者只在追摹,没有创新,千百年来奉李斯篆书第一。而李阳冰一反书坛潮流,醉心于篆书创作,用功极深。
李阳冰篆书始学《峄山碑》,承玉筋之笔法,然在体势上做出改变。其篆书线条变平整而流动,变刚直而婉曲,字体劲秀,文人意蕴深厚。为钻研篆书,李阳冰曾退居缙云(今浙江丽水),精研篆法,达十年之久。经过多年的努力与探索,李阳冰将秦篆的艺术特点,提升到崭新的境界,使其焕发出新的生机,取得了巨大的成就,被称为李斯之后篆书第一人。唐人评价他的篆书为『有唐字宝』,概括其篆特点为『格峻』『 力猛』『功备』,点划婉转冲融,结构圆劲遒密,是篆书艺术自秦以来的一座高峰。李阳冰书名极盛,世人谓之『唐三百年,以篆称者,唯公独步』。当时书法家颜真卿书碑,必请李阳冰篆额。北宋学者朱长文将他的书法与张旭、颜真卿等并列归于神品。李阳冰对自己的篆书也颇为自负,尝言:『斯翁(李斯)之后, 直至小生。曹喜、蔡邕不足道也。』清代康有为在《广艺舟双辑》中称其书『以瘦劲取胜,若《谦卦铭》,益形怯薄,破坏古法极矣』。《金壶记》称其『尤精书学,豪骏墨劲,当时人谓曰笔虎』。这是很高的评价了。
由于年代久远,李阳冰所书石刻多已毁佚,传世书迹有《城隍庙记》《般若台题记》《谦卦碑》《三坟记》《般若台题名》《吴季札墓志》《滑台新驿记》《千字文》 等。本书选取《千字文》《城隍庙碑》《三坟记》《谦卦碑》呈现其书法原貌,以飨读者。
在我看来,一本好的书法字帖,不仅要提供清晰的图像,更要能够传递出书写者当下的精神状态和艺术追求。《李阳冰:历代名家书法珍品 超清原帖》在这一点上做得非常出色。我一直对李阳冰楷书的“端庄”和“秀逸”非常欣赏。他的字,既有唐代楷书的法度,又有一种天然的灵动之气。这本“超清原帖”,让我得以近距离欣赏到这种“秀逸”是如何通过笔墨的变化来呈现的。我仔细观察了每一个字的结构,每一个笔画的起收。特别是他点画的处理,有些看似简单,但却蕴含着极深的功力。有些点,仿佛从容落下,有些则带着一股锐气。这本《超清原帖》的价值,在于它能够让我们从最细微处去体会李阳冰的用笔之道,感受他书写时的那种“心手相合”的状态。我尝试着去临摹其中的字,在高清的图片指导下,感觉更能捕捉到他字帖中那种“温润”而又不失“力量”的美感。
评分说实话,我对李阳冰的了解,一直停留在“李斯之后,草圣之冠”的笼统印象中。这次因为这本《李阳冰:历代名家书法珍品 超清原帖》的出现,我才真正开始深入地研究他的作品。初翻之下,最直观的感受是他的字有一种“内秀”的美。不像某些大家的作品那样张扬,李阳冰的字,看似平淡,实则内含万钧之力。他的笔画,尤其是在转折处,处理得极其巧妙,既有楷书的方正,又有行书的流畅,而且行笔之间,你能感受到一种力量的蓄积和释放。这种力量不是外在的、粗暴的,而是内在的、沉稳的。我花了很多时间去观察他的《千字文》,那简直是一部精妙绝伦的教科书。每一个字都像是经过深思熟虑的结晶,结构严谨,又不过分拘谨。他的字,有一种“瘦劲”的美感,但绝不是干枯的瘦,而是那种精气神十足的瘦,充满了生命力。我尤其喜欢他撇画的处理,那种力道,那种收尾的姿态,简直是神来之笔。这本《超清原帖》的出版,可以说是弥补了市场上对李阳冰作品深度解读的空白。以往的书帖,要么是版本陈旧,要么是印刷质量堪忧,很难让学习者真正领会到李阳冰书法的精髓。而这本,无论是从原帖的选取,还是印刷的质量,都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度。它让我有机会从最细微处去揣摩李阳冰的用笔习惯,感受他书写时的气息,这对于我这样一个业余爱好者来说,简直是醍醐灌顶。
评分一直以来,我对唐代草书,尤其是颜真卿之后的发展,都非常好奇。李阳冰,作为颜氏一脉的重要传人,他的书法,在继承中又有所发展。《李阳冰:历代名家书法珍品 超清原帖》的出现,正好满足了我这种好奇心。首先,这本书的“超清原帖”品质,令人印象深刻。我以前在网上看到的李阳冰字帖,很多都模糊不清,难以辨认。而这本,每一处笔画,每一个墨痕,都清晰可见,仿佛置身于碑刻现场。我尤其沉醉于他行书作品中的那种“沉着痛快”。他的笔画,虽然速度很快,但绝不失控,而是充满了内在的力量和节奏感。字与字之间的连带,行与行之间的呼应,都处理得极其自然流畅。这本《超清原帖》的价值,就在于它能够让我们真切地感受到李阳冰笔下的那种“气韵生动”。我花了很多时间去揣摩他的草书笔意,试图去理解他运笔时的速度、力度和提按变化。这种近乎“沉浸式”的学习体验,让我对李阳冰的书法有了更深刻的理解。
评分拿到这本《李阳冰:历代名家书法珍品 超清原帖》之前,我对李阳冰的认知,更多是教科书上的寥寥数语,以及对《千字文》等作品的模糊印象。然而,当我真正翻开这本书,那种震撼是难以言喻的。这本书不仅仅是一本画册,更是一扇通往古代书法世界的大门。它的“超清原帖”几个字,绝非虚言。我仔细对比了网上流传的各种版本,这本在清晰度上,简直是碾压式的存在。每一笔的起收、每一画的转折、甚至墨色的深浅变化,都得到了最大程度的还原。我尤其喜欢他楷书作品中的那种“骨力”。他的字,不像一些名家那样追求“肥厚”,而是有一种“清瘦”的骨力,但这种瘦,绝不是干瘪,而是充满了内在的张力。笔画的力度,如同钢筋铁骨,却又显得异常的轻盈。这种刚柔并济的美,在《超清原帖》中得到了淋漓尽致的展现。我反复观摩他的《升堂帖》,其中的每一个字,都仿佛在诉说着一段故事。字与字之间的呼应,行与行之间的气韵,都体现出一种高超的驾驭能力。这本书的印刷质量,纸张的触感,都让我感受到一种对艺术的尊重。它让我在不离开家的情况下,也能身临其境地感受大师的笔墨之韵。这对于我这样的书法爱好者来说,简直是莫大的福音。
评分我一直坚信,学习书法,最重要的一点就是“得其神”。而要得其神,就离不开对原帖的深入研究。《李阳冰:历代名家书法珍品 超清原帖》这本书,正是满足了我这种需求。它的“超清原帖”品质,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以往我接触到的李阳冰字帖,或多或少都存在失真、模糊的问题,无法让我真正领略到大师的笔墨精髓。而这本,每一处细节都清晰可见,仿佛触摸得到。我特别欣赏李阳冰在小楷中的那种“清秀”与“严谨”的结合。他的字,结构紧凑,一丝不苟,但又不会显得刻板,反而有一种自然的流动感。这本《超清原帖》的价值,就在于它能够让我们从“形”到“神”地去理解李阳冰的书法。我花了很多时间去观察他字帖中的笔画组合,感受他如何用简练的线条来表达丰富的情感。这种近乎“对话式”的学习体验,让我对李阳冰的书法艺术有了更深层次的认识。
评分长期以来,我对李阳冰的认识,多停留在“颜体继承者”的标签上,总觉得他的书法,多少会受到前人的影响。然而,这本《李阳冰:历代名家书法珍品 超清原帖》的出现,彻底刷新了我的认知。我必须说,这本帖子的“超清原帖”呈现,做得非常到位。我花了很多时间去细品他的《般若波罗蜜多心经》,以往看到的版本,很多细节都无法辨识,而在这本帖子里,几乎每一个字,每一个笔画,都清晰得如同亲眼所见。我被他楷书中的那种“温润”和“遒劲”所深深吸引。他的字,不像颜真卿那样张扬,而是更加内敛,但这种内敛,绝不是软弱,而是充满了深沉的力量。他的笔画,可以说是“刚柔并济”,既有楷书的严谨法度,又有行书的流畅韵味。我特别留意到他楷书中的“撇画”和“捺画”,处理得极其有弹性,仿佛能感受到笔尖在纸上游走时的力量和速度。这本《超清原帖》的价值,就在于它能够让我们从微观的笔画细节,去理解大师的创作思路和情感表达。我试着按照帖中字形临摹,感觉在清晰的图例指导下,更容易把握到字帖的精髓。
评分在书法学习的道路上,能够遇到一本真正优秀的字帖,其重要性不言而喻。《李阳冰:历代名家书法珍品 超清原帖》的到来,让我感受到了前所未有的惊喜。首先,它的“超清原帖”四个字,绝非浪得虚名。无论是放大后的细节,还是整体的篇章布局,都清晰得令人赞叹。这对于我这样希望能够深入研究书法原貌的爱好者来说,简直是福音。我特别关注了李阳冰楷书中的“骨力”和“筋脉”。他的字,虽然不如颜真卿那样雄浑,但却有着一种独特的“瘦硬”之美。这种瘦,不是干枯,而是精气神十足的瘦。在他的笔画中,我看到了力量的凝聚和释放,看到了线条的韧性。特别是那些转折之处,处理得非常巧妙,既有方折的力度,又有圆转的流畅。这本《超清原帖》的价值,在于它能够让我们直观地感受到这种“骨力”是如何通过笔墨在纸上呈现的。我反复摩挲着其中的字帖,试图去理解每一笔的力度和方向。这种近乎“手把手”的教学体验,对于提升书法技艺非常有帮助。
评分我一直认为,评价一本书法帖,不能仅仅看它收录了多少幅作品,更要看其作品的质量和呈现方式。这本《李阳冰:历代名家书法珍品 超清原帖》在这方面做得非常出色。李阳冰的书法,我个人认为,是唐代小楷的一个高峰。他的小楷,有一种“玉箸”之美,笔画粗细均匀,仿佛用玉箸书写而成,但又不是那种呆板的均匀,而是富有变化和韵律。在《超清原帖》中,我得以清晰地看到这种“玉箸”之美的细节。特别是那些细微的笔画,比如点画的起笔和收笔,在超清的呈现下,几乎可以看到墨迹在纸上晕染的痕迹,这种感觉非常真实。他笔下的字,结构紧凑,重心稳定,给人一种庄重、典雅的感觉。同时,他的字又不失灵动,虽然是小楷,但字里行间流淌着一股飘逸之气,这是非常难得的。我特别喜欢他用笔的“迟涩”,在一些转折和顿笔处,你能感受到笔尖在纸上的微妙摩擦,这种“迟涩”感,恰恰是产生力量和韵味的关键。这本《超清原帖》能够如此清晰地展现这些细节,实属不易。它不仅仅是复制了原帖,更是对原帖精髓的一次高质量的还原。对于想要学习唐代小楷,特别是李阳冰风格的书法爱好者来说,这无疑是一件不可多得的珍宝。我曾尝试用他帖中的字临摹,在高清原帖的指导下,感觉事半功倍,更能把握到他用笔的力度和方向。
评分我一直对唐代书法情有独钟,尤其是那些在历史长河中闪耀着独特光芒的书法家。李阳冰,作为颜真卿的后继者,他的书法风格自成一家,独具特色。《李阳冰:历代名家书法珍品 超清原帖》的出版,让我有机会以前所未有的清晰度来近距离接触这位被誉为“续貂”颜体的大家。初翻这本书,最吸引我的是其“超清原帖”的呈现方式。以往接触到的李阳冰字帖,很多都存在模糊不清、细节丢失的问题,而这本则完全不同,每一笔的走势,每一个字的结构,都清晰可见,仿佛能触摸到墨迹的质感。我特别留意了他楷书中那种“遒劲”的韵味。他的笔画,既有颜体字的浑厚,又不失自身的挺拔。特别是横画的处理,那种力量的沉淀感,以及收笔时的那种“回锋”,都体现了他深厚的功力。而且,他的字,虽然结构严谨,但又显得十分自然舒展,不拘泥于法度,却又始终不离法度。这本《超清原帖》的价值,不仅在于其清晰度,更在于它能够让我深入地理解李阳冰的用笔之道。例如,他点画的起笔,无论是露锋还是藏锋,都处理得恰到好处,既有变化,又统一于整体风格之中。这种对细节的极致呈现,让我在学习和欣赏时,能够事半功倍,更能领会到李阳冰书法的精妙之处。
评分拿到这本《李阳冰:历代名家书法珍品 超清原帖》的时候,着实被它的装帧和纸质惊艳到了。触感温润,纹理细腻,即便是尚未翻阅,光是捧在手里,就有一种与古人对话的期待感。我一向对碑帖的质感要求很高,毕竟书法艺术,纸墨的触感本身就是一种重要的载体,它承载着书写者当时的心境、笔墨的浓淡干湿,乃至于时代的烙印。翻开书页,那种沉甸甸的分量,配合着超清的原帖图片,仿佛能听到墨迹在纸上游走的细微声响。这不仅仅是一本书法集,更像是一次跨越时空的艺术体验。我特别留意了图片的分辨率,真的做到了“超清”,每一处笔画的起承转合,每一个字的结构重心,都纤毫毕现。以往在网络上看到的图帖,往往失真严重,模糊不清,让人扼腕叹息。而这本《李阳冰》的呈现,无疑是为我们提供了一个近乎完美的近距离接触大师作品的窗口。它让我在没有条件亲临博物馆或故宫的情况下,也能细细品味李阳冰的运笔轨迹,感受他的法度严谨与潇洒飘逸。特别是那些细节放大图,简直是学习者福音,可以清晰地看到用笔的顿挫、提按,以及墨色的枯润变化,这对理解字帖的内在精神非常有帮助。我一直觉得,书法并非仅仅是线条的组合,更是情感的抒发,思想的流露。而李阳冰的作品,正是这种精神内核的绝佳体现。这本《超清原帖》的出现,极大地满足了我对原汁原味体验的需求。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