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思想史论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思想史论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金民卿 著
图书标签:
  • 马克思主义
  • 中国化
  • 思想史
  • 中国近现代史
  • 政治思想史
  • 意识形态
  • 中国共产党
  • 理论研究
  • 历史研究
  • 学术著作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思书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ISBN:9787509791653
版次:1
商品编码:12261263
包装:平装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8-01-01
页数:560
字数:504000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本书选取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思想发展史上具有典型意义的十一个历史节点,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思想的形成和发展进行了梳理和总结,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思想逻辑的生成和展开上,探索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复合性构成要素及其演变、主客体系统的核心矛盾及其展开、多维度的内容体系及其不断发展完善、特殊的发展机制及其在不同历史时段上的功能发挥等,因此具有极强的历史意义和现实意义,同时也为考察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思想发展提供了理论指导。

作者简介

金民卿,男,1967年生,河南洛阳人,哲学博士,研究员,博士生导师。现任中国社会科学院马克思主义研究院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部主任,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教授,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共党史党建学科负责人,中央实施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专家。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学术论坛主席,中日社会主义学者论坛中方执行主席,《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报告》主编。分别于1984-1988、1988-1991、1997-2000年,在河南师范大学、黑龙江大学、中共中央党校攻读思想政治教育、马克思主义哲学、哲学专业,获文学学士、哲学硕士、哲学博士学位。先后在中共洛阳市委党校、中共深圳市委党校、中国社会科学院等机构,从事教学和科研工作。主要研究领域为:马克思主义哲学、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文化与意识形态、中共党史党建。

目录

导 论/1
第一章 思想前史/9
  一 19世纪后期中国人对马克思主义的零星接触/9
  二 20世纪初留日学生对马克思主义的译介/15
  三 梁启超对马克思主义的介绍/22
  四 资产阶级革命派对马克思主义的介绍/28
  五 无政府主义者对马克思主义的介绍/37
  六 中国社会党人对马克思主义的介绍/44
第二章 奠基、探索、起步/56
  一 前期新文化运动为马克思主义传播创造了条件/56
  二 五四运动时期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初步奠基/61
  三 中共成立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初步理论探索/77
  四 八七会议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蹒跚起步/91
第三章 基本思想的初步形成/101
  一 从实际出发创造性地运用马克思主义/101
  二 探索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调查研究方法/109
  三 拓展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发展路径/118
  四 以科学理论和理想信念形成思想共识/128
  五 创立具有中国特色的革命道路理论/136
  六 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理论初步形成/145
第四章 两种马克思主义观的较量/153
  一 王明“左”倾教条主义的形成并获得统治地位/153
  二 赣南会议上两种马克思主义观的直接交锋/158
  三 宁都会议上开展“从未有过的反倾向斗争”/164
  四 以反“罗明路线”名义打击中国化马克思主义者/173
  五 中国化马克思主义艰难发展并逐步获得认同/181
第五章 命题的提出与框架的形成/193
  一 初步总结经验教训和清理错误思想/193
  二 在纷繁的矛盾冲突中开展理论交锋/202
  三 提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命题和理论框架/220
  四 形成中国化马克思主义重大理论创新成果/231
第六章 第一次历史性飞跃的实现/243
  一 奠定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历史性飞跃的文献基础/244
  二 形成成熟的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创新的主体系统/250
  三 进一步深化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总体性内涵/263
  四 通过清算错误路线及其思想根源形成思想共识/280
  五 确立毛泽东思想在全党的指导思想地位/291
第七章 历史转变中的理论创新/308
  一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实践进程中的重大历史性转变/309
  二 在回答重大历史性课题中掀起理论创新高潮/315
  三 推动马克思主义及其中国化理论成果的教育普及/327
第八章 新的创造性结合/336
  一 创立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政治制度/336
  二 放弃新民主主义社会理论与创立过渡时期理论/346
  三 开创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革命道路/356
  四 社会主义文化意识形态发展上的创造性探索/372
  五 开启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的又一次创造性结合/384
第九章 第二次历史性飞跃的开始/400
  一 推动开展真理标准讨论,奠定了第二次飞跃的思想基础/401
  二 初步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明确了第二次飞跃的发展主题/412
  三 系统提出四项基本原则,确立了第二次飞跃的政治准则/423
  四 科学评价毛泽东和毛泽东思想,厘清了第二次飞跃的理论前提/437
第十章 第二次飞跃的实现与推进/450
  一 改革开放的伟大革命为理论创新积累了丰富的经验素材/450
  二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创新的机制不断丰富和完善/462
  三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创新的主体力量更加成熟和壮大/470
  四 在回答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中成功实现并不断推进第二次飞跃/476
  五 创立并不断丰富第二次历史性飞跃的标志性理论成果/493
第十一章 新起点上的理论新进展/508
  一 新的历史起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阶段的到来/509
  二 新起点上的理论创造:21世纪中国的马克思主义/520
  三 习近平治国理政的方法论特征/539
主要参考文献/545
  一 经典著作和文献资料/545
  二 学术理论著作(按作者姓氏拼音排序)/549
  三 国外学者著作/551
后 记/552
思想的脉络与现实的回响:一部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的探索 在中国共产党的波澜壮阔的历史长河中,马克思主义始终是引领方向的灯塔,然而,这束来自西方的思想之光,在中国这片古老而又充满活力的土地上,并非被原封不动地照搬,而是经历了深刻的本土化、时代化的转化与升华,孕育出了独具中国特色的理论创新。本书并非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思想史的简单梳理或学术性的宏大叙事,而是致力于深入挖掘其中蕴含的强大生命力与深邃思想内涵,追溯中国共产党人如何以马克思主义为思想武器,回应中国革命、建设、改革的伟大实践,并在此过程中不断锻造出属于中华民族的独特精神品格。 本书以一种“溯源”与“前行”相结合的叙事方式,勾勒出马克思主义在中国落地生根、生根发芽、开花结果的壮丽图景。它不拘泥于零散的理论条目,而是着力于揭示思想发展的内在逻辑和实践的驱动力量。我们将目光投向历史的关键节点,审视那些伟大的思想家们,如何在特定的历史条件下,以何种方式,将马克思主义的普遍真理与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这不仅仅是对历史事件的陈述,更是对思想行动力、理论生命力的探求。 第一部分:理论的种子与中国的土壤——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早期传播与孕育 在20世纪初那个风雨飘摇的年代,古老的中华帝国在内忧外患中艰难转型。新思潮如同涓涓细流,冲破了旧的藩篱,而马克思主义,以其深刻的社会批判和对未来美好社会的构想,吸引了无数先觉者。本书将详细考察马克思主义早期在中国传播的艰难历程,从早期翻译者的筚路蓝缕,到知识分子群体的热烈讨论与接受,再到与中国具体国情的初步碰撞。我们将聚焦于那些早期传播的马克思主义文献,分析它们在中国语境下的最初解读与接受方式,以及它们如何与中国原有的社会思潮,如维新变法、辛亥革命的思想遗产等,发生复杂的互动。 这一时期,中国共产党尚未成立,但马克思主义的思想种子已经在中国知识分子中播撒。我们将考察早期先进分子,如李大钊、陈独秀等人,是如何在俄国十月革命的影响下,初步认识和接受马克思主义的。他们对马克思主义的理解,是基于对中国社会现状的深刻反思,是对救亡图存道路的孜孜以求。这种理解,虽然带有早期探索的局限性,却为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发展奠定了最初的基础。我们将深入分析,在当时的中国社会环境中,马克思主义的哪些核心思想,如阶级斗争、唯物史观、剩余价值理论等,最先引起了中国先进分子的共鸣,又在哪些方面与中国原有的社会结构和文化传统产生了张力。 第二部分:中国化的艰难探索与理论的成熟——从毛泽东思想的形成到新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理论构建 本书的核心篇幅将集中在马克思主义在中国走向成熟和中国化的关键时期。我们将重点考察毛泽东同志如何将马克思列宁主义的普遍原理与中国革命的具体实践相结合,形成毛泽东思想这一科学的理论体系。这不仅仅是理论的创新,更是中国共产党人将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运用到解决中国实际问题上的伟大创造。 我们将深入剖析毛泽东思想形成的历史背景,重点关注在中国革命战争的严酷考验中,毛泽东同志如何深刻分析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国情,提出一系列具有原创性的思想,例如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道路,以及人民战争的思想。这些思想的形成,并非空中楼阁,而是对马克思主义原理的创造性转化,是对中国革命实践经验的科学总结。我们将细致解读《新民主主义论》、《实践论》、《矛盾论》等重要文献,揭示其中蕴含的哲学智慧和认识论方法,阐释它们如何指导中国革命走向胜利。 随后,本书将转向新中国成立后的社会主义建设时期。在这一历史阶段,中国共产党面临着如何在中国这样一个经济文化落后的国家建设社会主义的全新课题。我们将重点考察以毛泽东同志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在社会主义建设道路上的探索与思考。这包括对苏联模式的借鉴与反思,以及在实践中形成的关于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理论认识。例如,我们将会探讨对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相互关系的理解,以及在实践中如何处理社会主义革命与建设的关系,如何处理自力更生与对外开放的关系。 这一部分还将深入分析,在社会主义建设的伟大实践中,中国共产党人是如何不断总结经验教训,克服困难,并在理论上深化对社会主义建设规律的认识。我们将重点关注,在这一时期,中国共产党人对“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的探索,以及这些探索如何为后来的改革开放奠定思想基础。 第三部分:理论的创新与时代的跨越——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的时代演进 中国进入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马克思主义在中国迎来了新的发展阶段。本书将重点阐释邓小平同志如何以深刻的洞察力,提出邓小平理论,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开辟了全新的道路。我们将详细分析邓小平理论的时代背景,即中国面临的内外环境的变化,以及如何解决“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的根本问题。 我们将深入解读关于“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关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关于“一国两制”构想,以及关于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战略部署。这些理论的提出,是对马克思主义的继承与发展,是对社会主义建设规律认识的深化,更是中国共产党人深刻回答时代课题的伟大创举。我们将分析这些理论如何打破了传统的束缚,如何激发了全社会的活力,如何引领中国走向繁荣富强。 紧接着,本书将聚焦于“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提出。我们将探讨在经济全球化深入发展、科技革命日新月异的新形势下,江泽民同志如何深刻把握时代脉搏,提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进一步回答了什么是马克思主义、怎样建设党、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的重大问题。“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体现了中国共产党人与时俱进的理论品质,以及对中国共产党性质和使命的深刻理解,它为我们党不断发展壮大,保持先进性提供了重要的理论支撑。 随后,我们将目光转向科学发展观。在新的历史条件下,面对发展不平衡不协调、资源环境约束加强等问题,胡锦涛同志提出了科学发展观。我们将详细阐释科学发展观的核心要义,即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以及它在深化改革开放、促进经济社会发展、改善民生等方面的指导意义。科学发展观,体现了中国共产党人对社会主义发展规律认识的新高度,它为中国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了重要的理论指导。 第四部分:理论的深化与历史的新篇章——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形成与发展 本书的最后部分,将重点阐述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形成与发展。我们将分析这一思想产生的时代背景,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展现出光明前景。我们将深入解读这一思想的核心内容,包括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等。 我们将着重分析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如何继承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如何继承和发展中国共产党人的理论创新成果,如何在新的历史起点上,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注入新的强大动力。我们将探讨这一思想在治国理政方面的创新理念和战略部署,例如新发展理念、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全面依法治国、全面从严治党等。 本书将不仅仅是对理论的罗列,更是对思想力量的挖掘,对精神谱系的梳理。我们相信,通过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思想史的深入探索,读者能够更深刻地理解中国共产党人的理论智慧,更能体会到马克思主义在中国这片土地上焕发出的强大生命力,更能认识到中国共产党人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不断推进理论创新,引领中国走向伟大复兴的坚定步伐。这部著作,希望成为一部引人入胜的“思想旅行”指南,带领读者穿越历史的烟云,触摸思想的脉搏,感受现实的回响。

用户评价

评分

作为一名对中国近现代史和政治思想史抱有浓厚兴趣的读者,这本书无疑给我带来了极大的启发。作者并没有采用一种居高临下的学术姿态,而是以一种求真务实的精神,深入挖掘了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化进程中的复杂性与多样性。我尤其喜欢书中对于“中国化”这一概念本身进行的辨析,它不仅仅是指简单的理论移植,更是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的深刻而艰巨的创造性过程。书中对不同历史时期,中国共产党人在面对国内外复杂形势时,所进行的理论探索和实践创新,进行了详尽而生动的描述。我印象深刻的是,作者在论述毛泽东思想形成过程中,是如何深刻吸取中国传统哲学思想精华,并将其与马克思主义科学社会主义相结合的。这种对文化自觉的重视,以及在理论创新中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让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焕发出了强大的生命力。此外,书中对于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共产党如何不断解放思想,以开放的姿态回应时代课题,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推向新高度的论述,也让我受益匪浅。作者通过对一系列重大理论创新成果的梳理,展现了中国共产党作为世界上一大马克思主义政党,是如何在不断学习和探索中,始终保持理论的先进性和指导性。总的来说,这本书不仅是一部严谨的思想史研究著作,更是一部充满智慧和启迪的读物,它帮助我更全面、更深入地理解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意义和现实价值。

评分

这本书读下来,我最大的感受是,它非常深入地探讨了马克思主义在中国这片土壤上,如何经历了一个漫长而又充满辩证张力的“落地”过程。作者并非简单地罗列理论的演变,而是将历史的脉络、现实的挑战以及中国人民的实践经验巧妙地编织在一起,勾勒出了一幅波澜壮阔的思想图景。初读时,我以为这会是一本偏重理论梳理的学术著作,但很快就被其中丰富的案例和生动的人物故事所吸引。比如,关于早期中国共产党人在艰难环境中如何理解和运用马克思主义,书中通过对当时社会矛盾的细腻描绘,以及对知识分子、工人阶级思想转变的深入分析,让抽象的理论变得鲜活起来。我尤其对书中关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过程中,如何处理与中国传统思想文化的互动关系的部分印象深刻。作者并没有回避其中的冲突与融合,而是展现了中国共产党人如何在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同时,又能够“取其精华,去其糟粕”,为理论注入中华民族独特的文化基因。这种复杂而又精妙的“化合反应”,是理解中国共产党执政合法性及其思想生命力的关键。读完之后,我感觉自己对中国近现代史的理解,以及对中国共产党作为执政党所面临的挑战和所形成的应对策略,都有了更为立体和深刻的认知。这本书不是教科书式的灌输,而更像是一次与中国思想史进行的一次深度对话,引人深思,让人回味无穷。

评分

坦白说,拿到这本书的时候,我抱着一种学习和了解的心态,但万万没想到它能给我带来如此震撼的阅读体验。作者在梳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思想发展脉络的同时,并没有陷入枯燥的理论辩驳,而是巧妙地将历史事件、重要人物的言行以及当时的社会背景有机结合起来,使得整个思想史的演进过程清晰可见,而且充满了戏剧性。我尤其被书中对不同时期、不同领导人关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解的差异和发展进行了细致的对比分析。这让我认识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并非一成不变的教条,而是一个在实践中不断探索、不断创新、不断修正的过程。例如,在不同历史阶段,面对不同的内外挑战,如何理解和应用“实事求是”、“独立自主”等基本原则,书中都有详尽的阐释和生动的例证。我印象最深刻的是,书中详细论述了在改革开放时期,邓小平同志如何以其卓越的政治智慧和理论勇气,成功地将马克思主义与中国改革开放的现实相结合,开创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新局面。这种在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立场前提下的理论突破,既符合中国国情,又具有世界意义,确实令人肃然起敬。这本书不仅让我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有了更深的认识,更重要的是,它让我看到了思想的力量是如何在实践中产生深远影响的,以及一个政党如何在不断的反思与创新中保持其生命力。

评分

阅读这本书的过程,就像是在穿越一条绵延百年的思想长河。作者以一种非常宏大的视角,将马克思主义在中国传播、接受、改造直至形成独具特色的中国化理论体系的全过程,以一种极其细腻和严谨的态度呈现出来。我之前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解可能比较碎片化,看完这本书后,整个脉络就清晰起来了。书中不仅详细介绍了早期共产党人如何学习和传播马克思主义,还重点阐述了在不同历史时期,面对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等重大历史任务时,中国共产党人是如何根据中国国情,对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进行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的。我特别欣赏书中对“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起源和发展的深入剖析,以及它如何成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思想的精髓。作者通过大量的历史文献和实践案例,展示了这一思想路线是如何指引中国共产党走出一条独立自主的革命和建设道路的。同时,书中对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以及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等一系列重要思想的形成过程和内在逻辑进行了深入的解读。让我印象深刻的是,作者在论述这些重要思想时,并非孤立地看待它们,而是将它们置于中国共产党百年奋斗的历史进程中,揭示了它们之间的继承与发展关系,以及它们如何共同构成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这本书的深度和广度都令人惊叹,它不仅是一部思想史论,更是一部理解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够取得巨大成就的生动教材。

评分

这本书带给我的,远不止是知识的积累,更是一种思维方式的重塑。作者以一种非常独特的视角,将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发展历史,以及其中国化过程中的思想演进,描绘成了一幅立体而生动的画卷。我原本以为这会是一本充斥着拗口理论和抽象概念的书籍,但事实证明,我错了。书中充满了历史的厚重感,以及对现实问题的深刻洞察。我尤其被书中对于不同学派、不同思想流派之间互动和争论的细致描写所吸引。它让我看到了思想的产生并非一蹴而就,而是经历了一个不断碰撞、不断辩驳、不断发展和完善的过程。作者并没有简单地站在某个立场上进行评判,而是呈现了各种思想的合理性和局限性,以及它们在中国特定历史条件下的演变轨迹。我印象最深刻的是,书中关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如何在解决中国社会实际问题,例如土地革命、抗日战争、新中国成立、经济建设等过程中,不断实现理论的创新和发展。它并非是脱离实际的空谈,而是与中国人民的伟大实践紧密相连。这种将理论研究与历史实践相结合的写作方式,让我对马克思主义在中国所扮演的角色有了更为深刻的理解。这本书不仅仅是在讲述一段思想史,更是在揭示一种精神,一种在实践中不断探索、不断超越的伟大精神。它让我深刻认识到,理论只有与具体的实践相结合,才能真正发挥其指导作用,才能拥有源源不断的生命力。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