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内容是著名经济学家郎咸平教授,在“十二五”期间推出的《中国经济到了*危险的边缘》《改革如何再出发》《中国经济的旧制度与新常态》三本经典著作的重新编辑再次出版。书中大量的政策分析是对中国在经济改革上一个五年的全面回顾,也是对下一个五年的理性展望。在当前步入改革“深水期”的紧要关头本书是一本极具参考性和实践性的*威著作。
郎咸平 著名经济学家,美国沃顿商学院博士,曾任沃顿商学院、密歇根州立大学、俄亥俄州立大学、纽约大学和芝加哥大学教授,香港中文大学金融学讲座教授。在《金融学期刊》等国际*级学术杂志发表过大量学术文章。出版的著作主要有郎咸平说系列、财经郎眼系列、郎咸平经典案例系列等,近期出版的作品有《郎咸平说:你的投资机会在哪里》《郎咸平说:新经济颠覆了什么》《财经郎眼10:我们离幸福还有多远》。
第*节 我为什么要写作这三本书
一、危机如期而至
二、改革重新出发
三、新常态是什么
第二节 我们的时代与我们的局限
一、认清当下的国际大环境
二、拉美的教训与东亚的经验
三、发展经济必须摆脱意识形态藩篱
第三节 几个关于改革的关键问题
一、既得利益集团是改革的*大阻力
二、金融/地产泡沫化是中国经济的*大敌人
三、制造业竞争力衰退是中国经济的*大隐患
第四节 我的经济改革观Ⅰ
第五节 我的经济改革观Ⅱ
第六节 我的经济改革观Ⅲ
我在《中国经济到了*危险的边缘》一书中开篇指出:一个没有危机感的民族,是一个没有希望的民族。今天,我仍然要这样说。今天很多专家学者开始急不可耐地总结“中国模式”“中国道路”,殊不知“兵无常势,水无常形”,我们过去的成功经验完全有可能成为今天阻碍改革的思维定式,过去改革的受益群体完全有可能成为今天阻碍改革的利益集团。生于忧患死于安乐,越是在这样的关键时刻,越要头脑冷静、保持清醒、认清问题,因为一步走错就再难回头、万劫不复。
为什么说改革是一项永恒的事业,永无止境?因为每一次改革,每一种特定的经济政策,都会产生相应的既得利益集团,而既得利益集团会阻碍社会的继续进步。一个好的社会,可以有效克服既得利益集团的阻碍,不断推动改革,从而不断给社会注入新的活力;而一个发展停滞的社会,则往往是被既得利益集团牢牢把持而动弹不得。从这个意义上说,世界上没有永恒完美的制度,改革应该永远在路上,这对任何国家都一样。如果有一天停止改革,停止对抗利益集团,那么历史就真正终结了。
我是“喝资本主义奶水”长大的经济学家,当然知道产权和企业家才能的重要性,但问题是真正意义上的改革,必须让绝大多数人,特别是社会上的弱势群体受益,而不是让极少数人一夜暴富。20世纪90年代的国企改革,有多少国有资产流入私人腰包,又有多少人、多少家庭在一夜之间陷入困境,结果差点导致大规模的社会动荡。今天,国企改革所要解决的问题和20世纪90年代相比,虽然已有很大不同,但如果按照“一卖就灵”的路子走下去,我敢肯定地说,结果只能更坏而不是更好。
我花了20年时间研究马克思,*后把我这么多年的思考写成一本薄薄的小册子《资本主义精神和社会主义改革》。我在书中得出一个非常震撼的结论,那就是马克思一生所追求的目标并不是共产主义本身,他真正追求的是和谐社会,其他都不过是手段而已。而在《国富论》里,亚当-斯密同样对于资本家剥削工人感到痛心疾首,从书里我们看到的是一个彻头彻尾的社会主义者。一个令人惊讶的结论是,其实马克思与亚当-斯密所追求的理想是一样的,两个人都致力于探索实现和谐社会的路径。不同的是,马克思希望透过阶级斗争打击腐败,实现民主与法治,达到和谐社会的目的;而亚当-斯密希望透过一只“看不见的手”杜绝腐败,维护社会的整体利益。
那么,我想请问各位,亚当-斯密跟马克思谁是左派,谁是右派?他们既不是左派也不是右派。明白了这一点,我们才不会把手段当做目的,为左而左、为右而右,只有这样中国经济才有希望。
这本书的标题确实有点长,乍一看,以为是关于郎咸平教授的经济改革观的一个系列合集。拿到手后,发现这套书的内容远比标题所暗示的要丰富和深入。我首先翻阅的是第一册,它的切入点非常独特,并没有直接谈论宏观的经济政策,而是从一个普通人的视角出发,讲述了中国改革开放初期,个体经济如何萌芽、发展,以及由此带来的社会变迁。作者通过大量的案例和生动的故事,描绘了那个时代人们的奋斗与挣扎,以及他们对于“致富”的朴素渴望。这让我想起了我父母那一辈人的经历,书中对细节的刻画,比如当时人们的穿着、出行方式,甚至是一些俚语,都充满了时代的回响。更让我惊喜的是,书中还穿插了一些经济学原理的解释,但并非枯燥的理论灌输,而是巧妙地融入到故事的叙述中,让你在阅读引人入胜的故事的同时,潜移默化地理解了供给与需求、市场机制等基本概念。这是一种非常高级的叙事方式,让原本可能晦涩的经济学知识变得生动易懂,也让读者能够更深刻地体会到改革开放对普通人生活带来的巨大影响。我特别喜欢其中一个章节,讲述了一个小镇上的个体户,如何从摆地摊到开办工厂,再到面临政策调整时的迷茫与坚持。这个故事让我看到了经济发展的复杂性和多面性,以及在变革中,个体所扮演的关键角色。
评分这套书的包装设计很朴实,没有过多的花哨,但内容却非常扎实,给我的阅读体验带来了不少惊喜。尤其是其中一本,它探讨了中国经济转型过程中,各个阶层所面临的机遇与挑战。作者并没有局限于宏观政策层面,而是深入到具体行业的案例分析,比如制造业的升级换代,服务业的蓬勃发展,以及新兴产业的崛起。通过对这些具体行业的剖析,读者可以更直观地感受到经济发展的脉络和动力。我印象深刻的是书中关于“工程师红利”的讨论,作者认为,不同于过去的人口红利,未来的中国经济发展将更加依赖于高素质的科技人才和创新能力。他还详细分析了不同行业对人才的需求,以及教育体系应该如何调整来适应这种变化。此外,书中还对中国的城乡差距、区域发展不平衡等问题进行了深入探讨,并且提出了一些颇具建设性的解决方案。这让我意识到,经济发展并非一蹴而就,而是一个充满复杂性和挑战的长期过程。阅读这本书,就像是在阅读一部关于中国经济的“变形记”,它记录了中国经济的成长历程,也为我们指明了未来的方向。
评分我花了相当长的时间来消化这套书的第三册,因为它涉及的领域更加广泛,也更加贴近我们当下的生活。这一册的重点放在了中国经济的未来发展方向,以及我们作为普通人应该如何应对这些变化。书中对于科技创新在未来经济增长中的作用进行了详细的阐述,从人工智能到生物科技,再到新能源,作者都一一进行了梳理,并且分析了中国在这些领域的机会与挑战。我特别赞同作者关于“终身学习”和“拥抱变化”的观点,在这个快速变化的时代,固步自封无疑是最大的风险。书中也提到了房地产市场、股市、以及养老金等与民生息息相关的话题,并且给出了自己的分析和建议。我感觉作者并非简单地预测未来,而是试图为读者提供一种思考框架,帮助我们理解宏观经济的变动如何影响到我们的个人财富和职业发展。书中还穿插了一些对于国际经济形势的分析,比如中美贸易摩擦、全球供应链重塑等,这些都与中国的经济未来息息相关。读完这一册,我感觉自己对中国经济的未来有了更清晰的认识,也更清楚自己应该如何调整心态和策略来适应未来的变化。
评分整套书的装帧设计简洁大方,散发着一种沉稳的学术气息。其中一本,让我对中国经济的运行逻辑有了全新的认识。它不像很多经济类读物那样,只关注数据和理论,而是通过大量的历史事件和人物故事,来解读中国经济的发展历程。作者对于中国改革开放以来,一系列重大经济决策的背景和影响,都进行了抽丝剥茧般的分析。我尤其喜欢书中关于“摸着石头过河”的解读,作者认为,这是一种充满中国智慧的探索式发展模式,它既避免了激进改革可能带来的颠覆性风险,也能够根据实际情况不断调整和完善政策。书中还详细分析了中国加入WTO后的经济变化,以及中国在全球经济格局中的地位演变。让我颇为触动的是,作者在分析中国经济成就的同时,并没有回避其面临的挑战和潜在风险,比如环境污染、资源约束、以及贫富差距等问题。他提出的很多观点都非常具有批判性,但也充满了建设性。阅读这本书,感觉就像是在与一位睿智的长者对话,他用丰富的经验和深刻的洞见,为我们揭示了中国经济发展的真谛。
评分这套书的第二册,完全是另外一种风格,像是直接进入了“庙堂之上”,充满了对中国经济发展战略和政策的深度剖析。作者在这里展现了其作为经济学家的严谨和深刻。他并没有回避争议,而是大胆地提出了自己对于中国经济发展模式的看法,并且引用了大量的宏观经济数据和研究报告来支撑自己的观点。我印象最深刻的是关于“中国经济奇迹”的成因分析,书中不仅仅停留在“人口红利”或“投资拉动”这样的简单论断,而是深入探讨了制度改革、技术进步、全球化以及国际政治经济格局等多个层面的互动影响。作者对于中国经济转型过程中面临的挑战,比如结构性失衡、创新能力不足、以及日益加剧的国际竞争,都进行了毫不留情的揭示。他提出的很多观点都非常具有前瞻性,甚至有些令人警醒。例如,在谈到产业升级时,他详细分析了传统制造业的困境,以及发展高端制造业的必要性和难度,并且提出了具体的政策建议。阅读这一册,感觉就像是在与一位经验丰富的经济战略家进行对话,他的分析鞭辟入里,逻辑清晰,虽然有些观点可能会引发讨论,但正是这种敢于直面问题、提出解决方案的态度,才真正体现了一位经济学者的价值。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