告别与新生:大师们的非常抉择

告别与新生:大师们的非常抉择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汪兆骞 著
图书标签:
  • 人生哲理
  • 个人成长
  • 决策力
  • 大师传记
  • 自我提升
  • 选择
  • 人生课题
  • 思维方式
  • 励志
  • 经典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思书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中国出版集团,现代出版社
ISBN:9787514365863
版次:1
商品编码:12267979
包装:平装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8-01-01
用纸:胶版纸

具体描述

编辑推荐

1.“民国清流”系列是民国大师集体演绎的经典史诗级传记。《告别与新生:大师们的非常抉择》系作者汪兆骞继“民国清流”系列七卷本中的收官之作。
2.作者汪兆骞是文学界、出版界的老前辈。汪老先生经手孵化的名作,大多让人如雷贯耳;汪兆骞做过嫁衣的作家尤其是文学大家,几乎占据中国当代文坛的半壁江山。汪兆骞是一位秉持道义与良知的知识分子,由他以客观公正的史家视角讲述民国时代文坛,剖析人物的性格与人格,自然游刃有余,功力深厚。
3.《告别与新生:大师们的非常抉择》讲述的是在历史的关键节点,民国大师们面对去留问题时的选择。1949年前后,国共内战加速了中国现代文学格局的分化与转型。中国的大文人的命运,在时代的摆弄之下,面临着巨大的分化与聚合,他们彷徨、挣扎、思索、痛苦,但更多的是对新生活的向往。
4.《告别与新生:大师们的非常抉择》中,作者汪兆骞同样凭借翔实的史实与依据,实事求是地还原历史,披露真相,不偏不倚地讲述与剖析历史人物,刻画出民国大文人、大知识分子在大环境中呈现出的多种文化品格,彰显人性的光辉与卑微。
5.“民国清流”系列客观公正、优美流畅、生动鲜活的写作风格,编年体集体传记的写法,使得这一系列重磅力作既成为关于民国文化史、文学史、思想史和民国大知识分子的史料的有益补充和延伸,又能让普通读者在汲取历史新知的同时,获得愉悦而充实的阅读享受。

内容简介

本书为经典史诗级民国大师集体传记“民国清流”系列七卷本的收官之作。沿袭“民国清流”系列图书风格,呈现出1946年至1948年中国现代文学格局的分化与转型,客观描写了民国大师与政治或即或离的生存状态,以及面对去留问题时的非常抉择。
生逢鼎革,山雨欲来风满楼,站在十字路口,胡适、老舍、沈从文、郭沫若、茅盾、闻一多、张爱玲、林徽因、丁玲、张恨水、曹禺、赵树理、冯雪峰等大文人,不可避免地为历史与时代所裹挟,以坚定的道义和担当、独立的品格和人格魅力,进行着一场影响个人命运甚至中国文化命运的抉择。国统区的文人,努力书写人性的幽曲、精神的觅寻,在与政党、政治的复杂关系中曲折地成长;而解放区的作家,兴奋地以丰富多彩的笔墨为解放战争留下真实生动的文学画卷。在这片苦难深重的土地上,中国文化界何去何从?“生为中国人,死为中国士”,新时代的钟声正激荡着中国知识分子的心灵。
一如既往,作者不囿于固有定论,依据翔实的史料,客观地描写大师们的崇高与卑微、飞扬与落寞,真实地还原其独特而复杂的文化品格和人格。

作者简介

汪兆骞
生于1941年,人民文学出版社编审,原《当代》副主编兼《文学故事报》主编。中国作协会员。著有《往事流光》《香盈碧莲花》《春明门内客》《记忆飘逝》《紫塞烟云》《张骞》等,新近出版有经典史诗级民国大师集体传记“民国清流”系列七卷本:《民国清流1:那些远去的大师们》《民国清流2:大师们的“战国”时代》《民国清流3:大师们的中兴时代》《民国清流4:大师们的抗战时代》《文坛亦江湖:大师们的相重与相轻》《走出晚清:大师们的涅槃时代》《告别与新生:大师们的非常抉择》,深受读者好评。

精彩书评


叶廷芳、叶辛、梁晓声、张抗抗、周大新、肖克凡、解玺璋、何建明、孙郁、张颐武、王跃文、岳南、李建军、李敬泽、北村、余世存等名家倾情推荐!(按年龄排序)

著名作家王跃文:
汪兆骞老师深谙《左传》笔法,其《民国清流》依照编年剪裁民国历史,将人物置于云诡波谲的大事件大冲突中摹形刻画,以史家手眼钩沉实录,以文学笔墨传神写照,于人物书写中别嫌疑,于叙事中富褒贬,明是非,定犹豫,善善恶恶,援史明志,其为士人清流招魂之深情苦心,令人感佩。

著名作家梁晓声:
前事不忘,后事之师。以史为镜,躬身自照,可助当下文化知识分子警鉴省思,保持立言、立行、立书、立品之原则与底线。重要的是对史事、史人做的评说须力求公正客观。而本书作者做到了,值得一赞,更值得一读,有可敬的文史价值。

著名作家、中国作协副主席张抗抗:
汪先生近一连出了好几本书,都是系统地梳理民国文化史、文学史和思想史的。打个比喻,民国就像一艘沉没的豪华巨轮,上面有无数宝藏值得我们挖掘。汪先生的这套民国系列就在为我们打捞这些宝藏。

著名作家、中国作协副主席何建明:
《民国清流》这部书用汪兆骞老师这样士大夫的叙述,是精英文化的集中体现。本书有一种清朗感、优美感、知识感、历史感,是一部美文传记、文学传记、思想传记三合一的作品。本书不像一般的传记从头到尾只讲一个人,它讲的是一群人物,叙述角度非常具有难度和挑战性,足见汪老师的功底。中国那一代了不起的人,创造了一个时代,他们的思想、行为、做人的方式,至今仍影响着今天的中国社会。

著名文化学者张颐武:
大时代成就大人物,大人物影响大时代。中国现代的源头是怎么回事,那段时间关键。汪先生用跟王蒙等当代大文人交往的方式跟民国大文人对话、沟通,把大历史关键时期的那些关键人物写得特别生动,特别活,现场感很强,就像在我们旁边一样。像汪先生这样对民国时代进行描述,对民国时代知识分子和20世纪中国的命运做探讨,非常有价值。

著名文化学者叶廷芳:
为什么五四前后那段时间或者说民国时期能出现各种类型的大家?这个主题汪先生讲得很好。(《文坛亦江湖》)这本书勾勒了两种知识分子的文化人格:一类以胡适为代表,胡适思想很先进,坚持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胡适不想把自己的思想强加于人,别人也不能把自己的思想强加于他;另一类以鲁迅为代表,不同于胡适的宽容,鲁迅嫉恶如仇,对不同观点反唇相讥。


★联合早报、南方都市报、凤凰周刊、央广、人民网、新华网、北京晚报、腾讯、新浪等全国百余家媒体广泛报道推荐。

《南方都市报》:

《民国清流1》这部书详尽地记录了“五四”这一历史进程,能帮很多有志了解历史真相的人答疑解惑……汪兆骞先生的功德,就是真实再现了“五四”的现场。

《凤凰周刊》:

当汪兆骞老先生用明丽、晓畅的文笔,刻画这些有主意、有风骨、有本事的民国文化前辈时,清流澎湃,激荡鼓应,让人久久不能释卷……读者可以把这部书当成展示“五四”全貌的散文长卷来阅读,也可以把它当作诸位大师的集体传记,更可以借此机会重新反思,我等应该怎样做一个文化人?


目录

引 言 / 001
第一章 民国三十五年(1946 年) / 007
?“雾里梅花江上烟”,老舍在美创作《四世同堂》 / 011
?“挥鞭依旧笑嘻嘻”,周作人哀怨刻骨的狱中生活 / 030
?热闹的《传奇》与“我将只是萎谢”的张爱玲 / 048
?峻急傲倪的闻一多,用生命做了“最后一次的讲演” / 067
?“免忆朝歌老比干”,冯雪峰倾情撰写《鲁迅回忆录》 / 074

第二章 民国三十六年(1947 年) / 087
?“昂首天外亦豪哉”,《新华日报》肯定张恨水小说为“现实主义道路” / 091
?曹禺创作电影《艳阳天》,巴金评价“是件可喜的事” / 107
?“我和我的读者都行将老去”,黄永玉说沈从文预言“没有应验” / 121
?把“文化娱乐”比喻成“驴打滚”的“文摊文学家”赵树理 / 137
?“落入文字皆成精品”的林徽因,生命“燃烧着点点血” / 150

第三章 民国三十七年(1948 年) / 163
?丁玲尝试以社会现实主义创作长篇《太阳照在桑干河上》 / 167
?胡适拒绝做总统候选人,“做了过河卒子,只能拼命向前” / 178
?郭沫若发表《抗战回忆录》,引来两位妻子凄楚晤面 / 199
?苏雪林倾其所有支援抗战与魂归故里 / 213
?被追认“烈士”的爱国诗人戴望舒,一生为情所困 / 225
?茅盾痛失爱女,受邀访苏,在香港完成长篇绝唱《锻炼》 / 240

精彩书摘

○1946 年至1949 年,因国民党反对和谈而发生的国共内战,对于20 世纪中国的意义自不待言。国共内战加速了中国现代文学格局的分化与转型。本书重点表现国统区文学风景:从文学与政党、政治间的复杂关系中,我们可以发现文学在历史和政治霸权统治之下曲折成长的过程,以及作家、报人乃至知识分子与政治或即或离的挣扎中的生存状态。

○1946 年,上海各界知识分子四千二百七十一人联名通电蒋介石、毛泽东,呼吁全面停战。《民主周刊》《时代评论》《大公报》《新民报》等或联合发表声明,或发表社论,坚决反对国民党迫害言论自由的法西斯式统治。付出的代价是李公朴、闻一多遭暗杀,喋血街头。全国文化界奋起谴责当局的卑鄙暴行。

9 月,储安平在上海奋起创办《观察》周刊。以其“独立的、客观的、超党派的”追求,《观察》迅速成为“全国自由思想分子的共同刊物”。其七十多位撰稿人几乎都是进步的作家、教授、报人。储安平把“文人论政”推向高峰,他和进步知识分子,以其坚定的道义和担当、独立的品格和人格魅力,悲壮地完成了民国清流的谢幕演出,“成为百年绝响”。

○有些史家说,当时的老舍已经投入了共产党的阵营,其实不然,从他登上文坛,到抗日战争胜利,老舍一直是个民主主义者,一个爱国进步作家。以他在美国引起轰动的《骆驼祥子》为例,这部小说比起左翼作家的作品,没有那么多的“革命”内容和“战斗精神”,只是真实地描绘了故都北平城里一个人力车夫的艰难的生活和悲剧命运。

○那个古老贫弱又经历了战争创伤苦难的祖国,老舍生于斯长于斯,祖国文化基因已渗透到他的骨子里、灵魂里,他是深爱着自己祖国的,他的短暂的离别,是为了休整和储备,如同骆驼要吃草,是为了肩负更沉重的使命。让他期待的是,他要用这一年在美国访问讲学之闲余,完成自己规模宏大,后来成为世纪经典的长篇小说《四世同堂》

○周作人在南京期间,到中央大学讲演两次,一为《学问之用》,一为《人的文学之根源》,后改为《中国文坛上的两种感想》发表。到南方大学讲《整个的中国文学》,其多次演讲及著文都是宣传他的“儒家文化中心论”的。老实说,周作人岂能不知道“儒家文化中心论”与日本鼓吹的日本大和文化为中心的论调是相抵牾的,他执意要宣传“儒家文化中心论”,这是需要勇气的,不忘祖宗的文化道统,让我们看到作为中国文人的周作人精神的另一面。

○1946 年元月,张爱玲的《传奇》再版,直到1949 年,她没有什么新作问世。她沉浸在与胡兰成的情感起伏中,沉默、观望。那时,张爱玲已与父亲决裂,而大洋那边的母亲也已杳无消息。胡兰成如一朵浮云,在外面飘荡,她只能与姑姑张茂渊相依为命。她并不孤独,到旧市场淘书,去电影院看看好莱坞电影,或与友人坐在宁静的咖啡馆聊聊天,独守着心中那份悠然自得。但是好景不长,没有文字卖出去,只靠姑姑那点收入过活,她的生活日见拮据困窘。张爱玲不得不重拾钢笔,恢复写作。但写的不是往常的小说,而是创作从未涉足的电影剧本。

○闻一多一旦选择了与国民党针锋相对的对抗,就表现得一往无前,无所畏惧。昆明人都记得,1946 年初,政治协商会议在重庆闭幕后,闻一多担任过在昆明举行的“庆祝政治协商会议成功、抗议重庆二一○惨案,坚持严惩一二·一惨案祸首大会”主席。面对一万多人参加的大会,闻一多公开谴责当局杀害民众的暴行。听众群情激愤,大会成了批判国民党丑行的战场。

○1949 年5 月25 日,春夏之交的上海,在这座大城市解放前一天,却有一个皎月似水、暖风拂面的夜晚。

冯雪峰按捺不住狂喜,竟然在流弹乱飞的时刻,特意穿上一直珍藏着的瞿秋白送给他的一件长衫,匆匆来到一个同志的住处。

据海宇于1980 年写的《一件不寻常的长衫》(载《东海》第八期)介绍,继辽沈、淮海、平津三大战役之后,解放军于1949 年4 月21 日,横渡长江,相继解放南京等上百座城市。5 月12 日,淞沪战役打响,大上海的解放已指日可待。

冯雪峰闻之,欣喜若狂,与地下党组织力量一起,准备迎接大军进城。于是就有冒险到一位同志处之举。二人走到楼上露台,扶栏向徐汇方向远眺,听远方隆隆的沉闷的炮声一阵阵地传来,一待就是两个多小时,没讲一句话,但那眉宇间,却洋溢着激动喜悦……

○20 世纪50 年代初,丁玲、冯雪峰先后都担任过中国作协党组书记,都当过《文艺报》主编,二人交往很多。到50 年代中期,二人又都遭到错误批判。一次,在批判他们二人的党组扩大会议上,冯雪峰发言时,丁玲突然打断他,说:“我知道,你那样讲,都是为了维护我!”闻此,杀气腾腾的批判会,竟然一片沉默。在场见到这一幕的凤珠大姐,后来十分感慨地说,都什么时候了,二人还相互惦着呢!

○1947 年2 月15 日,傅斯年在南京《世纪评论》发表《这个样子的宋子文非开不可》,炮轰“四大家族”,各地报刊纷纷转载,举国瞩目。胡适读之,在自己当日日记上,借用成舍我在他主办的北平《世界日报》用的“傅斯年要革命”一语,予以支持。

傅斯年又于3 月1 日,在《观察》周刊发表《论豪门资本之必须铲除》,锋芒直指国民党权贵。同时,马寅初也在上海《文汇报》发表文章,抨击豪门资本,形成社会舆论,震撼摇摇欲坠的蒋家王朝。

○20 世纪80 年代初,在一次会上,笔者曾在北京饭店与曹禺先生有一次闲聊,在问到他没有留学背景是不是很遗憾时,他端着咖啡抿了一口,引用了刘半农赠鲁迅的对联上的话:“托尼学说,魏晋文章。”天下何处无芳草,老人回答得很有智慧。

○1947 年,沈从文从云南回到北平,与妻子张兆和住在中老胡同三十二号的北大宿舍。他在北大当教授之余,还为天津《益世报》编辑“文学周刊”。当时曹禺的话剧《日出》正在公演,沈从文看后,很激动地在《益世报》发表剧评《伟大的收获》,只从题目,便知沈从文对曹禺《日出》的推崇。《日出》获《大公报》文艺奖,也与沈从文的推荐有关。

○汪曾祺在老师的批评下,自信地在上海开辟自己的文学天地,与黄永玉成为好朋友。而在香港的萧乾在1948 年,促成了黄永玉一生中第一次画展,地点是在文化气息很浓郁的香港大学。黄永玉在画坛的赫然亮相,凝聚着表叔沈从文的希冀和心血。

在以后漫长而蹉跎的岁月里,这两位来自凤凰的作家和艺术家的精神和生命,紧紧联系在一起。固然因为有那血浓于水的亲情,更重要的是“他们之间更为内在的一种文学情怀的关联,一种对故乡的那份深深的眷恋”(李辉语)。还有,那就是他们叔侄二人骨子里的自由而磅礴的个性精神,贯穿在他们生命里。

○有个事实,不能回避,1946 年至1947 年,在明确论定赵树理小说是“最具体的实践了毛主席的文艺方针”之后,解放区内和国统区有组织、有规模地出版发行赵树理小说,郭沫若、茅盾等人撰写赞美赵树理小说的评论,甚至发表国统区读者如何喜欢赵树理小说的通讯,热热闹闹地掀起宣传赵树理小说的高潮。然而,1948 年未至1949 年元月,赵树理又突然遭到解放区的批评。《人民日报》发表了《邪不压正》等六篇文章,以争鸣名义批评赵树理小说。这真让赵树理和广大读者都始料不及。

○这诗“是洒脱的,上下片对称的两段体格律诗,自然是作者自创的格律,在这个意义上就还是自由诗”。这是当代诗人邵燕祥1985 年写的《林徽因的诗》(《女作家》)中的话。他还说:“林徽因在这里以像唐人绝句或宋人小令那样寥寥几笔,捕捉并发现了诗人主体感受跟客体光影物象相交流、相契合的一瞬。”林徽因的诗,音韵铿锵,产生强烈的艺术冲击力,简直就是一首首隐去了曲谱的动听的歌弦。

老哥邵燕祥在1951 年春夏之交,为一件工作到清华园拜访梁思成,有幸见到过林徽因一面。她的脸色显得苍白,带有病容,“但一双眼睛深邃有神”,她没说几句话,但仪态风度印证了她的诗,使他始信诗如其人,人如其诗。

○1948 年6 月,一个五更时分,当丁玲放下手中早已磨秃的钢笔,合上旧账本,顾不得久坐炕头落下的腰椎增生的剧烈疼痛,伸伸双臂,对起炕披衣,正往灯盏上添油的丈夫陈明淡淡地说:“终于写完了。”但陈明在丁玲已有皱纹的眼角,看到晶莹的泪珠在闪烁。

《太阳照在桑干河上》,初稿五十四章,四十万字。陈明和住在晋察冀青年联合会的吴小武,还有一位文学爱好者秋晴姑娘,日夜兼程地誊抄复写了两份《太阳照在桑干河上》。吴小武得提一提,他就是萧也牧,当时在《时代青年》当编辑,他喜欢读丁玲作品,热情参与誊抄复写工作。

○1946 年6 月5 日下午3 时半,胡适从纽约搭乘邮轮启程归国,结束了旅美八年八个月零十天的漫长生活。在邮轮慢慢起锚,驶出码头那一刻,胡适情不自禁地仰起头,仰天长啸:“别了,美国。别了,纽约!”

○1947 年,是蒋介石决心拉胡适入政府,而胡适一直婉言拒绝的一年。蒋介石不会不知道,胡适作为一个书生,即使加入政府,也不会有挽大厦之既倒的神力。他考虑的是政治层面。胡适作为“五四”的领袖,以他在中国文化教育界乃至国际上的地位与威望,他入阁政府,肯定会给蒋氏王朝挣足“面子”。所以蒋介石苦口婆心地劝诱胡适,一直到蒋家王朝败退台湾,从未停止。

○我们也应看清胡适的政治立场了。在抗战胜利之后,胡适在政治立场上一步一步靠拢了蒋介石,用他的话,就是“做了过河卒子,只能拼命向前”。蒋介石败退台湾之际,他亲蒋的色彩更加浓重。可悲的是,他还在恪尽自己的职责,在思想文化上,仍祭起“自由主义”大旗,做他自己的文化之梦。

○1947 年2 月9 日,上海各大百货公司职工组成“爱用国货抵制美货委员会”,筹备大会上,郭沫若讲了话,斥责国民党当局发动内战、镇压民主力量的丑行。突然一群暴徒闯入会场,袭击到会者,数十人被殴伤。警察到场,将受害者押至警局。当时,在主席台上演讲的郭沫若,见状,从台后越墙逃走,未遭伤害。事后,郭去医院慰问受害的伤者,旋又至黄浦警局,要求释放一位重伤者。

○1949 年,张宝龄留在大陆,苏雪林随老师胡适去了台湾,然后是隔海相望,再无相聚的日子,可偏偏在此刻,双方平添了几许淡淡的相思和怀念。在政治动荡和物质匮乏的残酷岁月里,家人想把苏雪林留下的一块布料用了,做几件衣裳,一直当鳏夫的张宝龄却说什么也不肯,说,只剩下这一个纪念了。而在海峡那头的苏雪林闻听张宝龄病故消息后,为没有与丈夫离婚,一直让他孤苦独处而自责,洒着清泪说:“拖累他孤栖一世。”

○1946 年1 月1 日,何家槐、周钢鸣等二十一人联名发表《留港粤文艺作家为检举戴望舒附敌向中华全国文艺协会重庆总会建议书》,表示不同意总会委托戴望舒主持“文协驻港通讯处”的决定,并要求撤销已成立的通讯处,另组香港分会。同时,有三个附件,证实戴望舒的附敌行为。上级很快接受二十一人的建议,撤销戴的工作,另起炉灶,这无异将戴望舒推向深渊。

○茅盾夫妇从海参崴踏上苏联领土,然后乘火车抵达莫斯科,在苏访问、观光达五个月之久。后于1947 年4 月25 日搭乘苏联“斯莫尔尼”号轮船回到上海。那天,在春风吹拂下,郭沫若、叶圣陶等早就迎迓于江海关码头。是年底,茅盾又奉命到香港。彼时,进步文化精英都聚集香港,在那里等待革命胜利。全新的生活即将开始,茅盾和所有的进步作家,都以兴奋又有些忐忑的心情迎接一个新的中国的到来。


繁星下的航程:一部关于历史转折点上个体命运的史诗 书籍名称: 繁星下的航程 作者: [此处可填写虚构作者名,例如:林远山] --- 引言:历史的幽暗隧道与微光 人类文明的轨迹并非坦途,而是由无数岔路口、深邃的隧道和偶尔出现的黎明所构成。本书并非聚焦于那些宏大叙事下被轻易标记的“正确”或“错误”的决策,而是深入挖掘那些决定历史走向的关键时刻,那些身处漩涡中心的个体,如何在信息匮乏、情感撕扯与巨大压力之下,做出了那些后来被历史铭记的、充满人性挣扎的“选择”。 《繁星下的航程》是一部关于“临界点”的深度剖析,它将读者的目光从战争的硝烟和政治的角力中抽离出来,聚焦于那些在至暗时刻,必须靠着内心微弱的罗盘前行的灵魂。我们关注的不是最终的结果,而是那个“选择发生时”的场域、心境与挣扎的重量。 第一部分:失重之城——当旧秩序崩塌 本篇聚焦于二十世纪初至中叶,欧洲大陆上几座重要城市的剧变。我们描绘了维也纳的咖啡馆文化如何在一夜之间被恐惧取代,巴黎知识分子圈子内部思想的冰裂,以及柏林精英阶层在时代洪流面前的集体失语。 “最后的信件”:一个建筑师的困境 我们详细还原了彼得·格雷戈里——一位享誉盛名的包豪斯学派建筑师——在1933年面临的抉择。他手中握着两条截然不同的邀请:一条来自莱比锡的保守派机构,保证了他现有的声望与物质生活;另一条则是来自遥远国度的一所简陋学院,条件苛刻,前途未卜。格雷戈里的挣扎不在于政治立场,而在于他对“美”的理解是否还能在动荡中存活。我们通过他未寄出的草稿和日记,展现了“艺术责任”与“生存本能”之间的残酷拉锯。 圣彼得堡的“灰度”:技术官僚的道德困境 在苏联早期工业化的高压下,一批受过沙俄时期良好教育的技术专家被要求参与到一项极具争议的五年计划中。书中刻画了伊戈尔·沃伦科夫,一位在水利工程领域有着卓越天赋的工程师。他深知计划中的某些技术路径是建立在对劳工的过度剥削之上,但拒绝服从则意味着整个项目的停滞,可能导致区域性的饥荒。沃伦科夫的选择是“在内部腐蚀”,他试图用技术上的细微调整来减缓野蛮的进程,这种“不彻底的反抗”如何在他内心留下永久的阴影,以及这种行为在后世评价体系中的复杂性。 第二部分:边缘地带的回响——身份与忠诚的悖论 历史的剧变往往在那些身份认同模糊的“边缘地带”产生最剧烈的碰撞。本篇将目光投向了东西方文明交汇处,那些在不同意识形态夹缝中生存的人群。 里亚斯克湾的灯塔看守人 在冷战初期,一个位于北欧海域的偏远灯塔成为东西方间谍活动的焦点。灯塔看守人奥拉夫·尼尔森,一个与世隔绝的老人,偶然截获了具有极高战略价值的信号。他唯一的“选择”是决定是否激活那个老旧的、几乎被遗忘的求救信号台,即便他清楚,一旦发出信号,平静的生活将彻底终结,而且无论他选择向哪一方报告,都意味着将另一方推入险境。我们探究了信息本身是如何成为一种沉重的负担,而非力量的源泉。 萨马拉的“遗忘者” 聚焦于一个被卷入民族冲突中的中亚小镇。当地的学者和文化保存者面临着一个近乎绝望的决定:是公开保护那些可能被视为“敌方”文化遗产的珍贵手稿,冒着被自己族群视为叛徒的风险;还是将其深埋地下,确保其物理上的安全,却有可能永远失去与当代对话的机会。本书细致描绘了他们如何设计出一套复杂的口头和符号系统,试图在两个对立的“真理”之间,为未来保留一个“可能的解释”。 第三部分:未知的彼岸——想象力与技术的双刃剑 本书的最后一部分,将视角投向了对未来科技和探索的早期狂热与随后的反思。这些选择关乎人类对自身潜力的界定。 “织女星计划”的沉默者 在太空竞赛的白热化阶段,一批顶尖的物理学家和工程师参与了一个雄心勃勃的星际探索计划。随着预算削减和政治风向的转变,该计划的安全性受到了严重质疑。其中一位关键的生命支持系统设计师,维拉·科瓦克,发现了设计中的一个根本性缺陷——这个缺陷在短期内无法修复,但向公众揭露将导致整个国家在科技竞赛中名誉扫地。维拉的抉择并非简单的揭发或隐瞒,而是在“科学的绝对真实性”与“国家形象的战略意义”之间,进行了一场孤独的权衡。她的最终行动,被历史以一种微妙的方式记录了下来,我们试图还原那种“无声的抗议”是如何发生的。 基因编辑的伦理前夜 在基因技术刚刚开始展现其颠覆性潜力之时,一间私营实验室的主持人面临着一个实验对象——一个患有罕见遗传病的孩子。实验方案具有极高的成功率,但同时伴随着对未知代际影响的风险。面对投资人渴望突破的压力和伦理委员会的模糊红线,实验室主持人在深夜的实验室中,不是在与外界对话,而是在与“未来的自己”进行一场没有答案的辩论。这本书展示了在知识的边界上,对“我们有权改变什么”这一问题的最初、最原始的恐惧与渴望。 结语:选择的重量与回声 《繁星下的航程》力图证明:伟大的历史转折点,往往由一系列看似微小、却承载着巨大伦理和个人价值的“选择”所构成。这些选择,无论当时看起来多么合理或迫不得已,都像投入湖面的石子,其涟漪至今仍在影响着我们的世界。本书提供了一面镜子,映照出人类在面对“必须做出决定”的瞬间,所展现出的脆弱、坚韧与复杂的人性光辉。它邀请读者一同去感受那些未被写进教科书的,关于勇气、妥协与良知的真实重量。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书的名字,在我看来,就像一个引人入胜的谜语,勾起了我对其中内容的无限遐想。 “告别与新生”,本身就充满了哲学意味,暗示着一种蜕变和成长,而“大师们的非常抉择”,则让这个主题变得更加具体和生动。我脑海中浮现出各种可能的场景:也许是某位历史人物,在战乱年代,选择了放弃故土,背井离乡,却在异国他乡开创了新的辉煌;又或者是某位艺术家,在追求艺术的道路上,屡遭挫折,但他并没有因此放弃,而是通过一次次的“告别”旧的风格,不断“新生”出更具创造力的作品。我希望这本书能够为我揭示这些“大师”们在人生中的关键时刻,所面对的巨大压力,他们是如何权衡利弊,又是如何克服内心的恐惧,最终做出那个“非常”的决定。我期待从中学习到,如何在面对人生中的重大挑战时,也能保持一份勇气和智慧,勇于告别过去的束缚,拥抱全新的可能性。

评分

这本书的封面设计相当吸引人,是那种能让人在书店里驻足停留的类型。淡雅的色彩搭配上沉稳的字体,隐约透出一种历史的厚重感和思考的深度。我原本对“告别与新生”这个主题并没有特别的期待,觉得可能是一些泛泛而谈的励志鸡汤,但封面传递出的那种“大师们的非常抉择”又勾起了我的好奇心。我想象着,这本书或许会收录那些在关键时刻,那些在人生或事业的岔路口,做出了惊人决定,最终改变了自己乃至世界的大人物的故事。比如,一位伟大的科学家,在实验室陷入绝境时,是否曾经放弃过?一位开国元勋,在面临分裂的危机时,又是如何力挽狂澜?又或者,一位艺术家,在事业巅峰时,是否曾选择了一条与世俗截然不同的道路?这些“非常抉择”背后,一定蕴含着人性的挣扎、智慧的光芒,以及对未来的深刻洞察。我期待它能带来一些意想不到的启发,不仅仅是关于如何做出“正确”的选择,更是关于选择本身所带来的意义和代价。

评分

我对于“告别与新生”这个概念一直抱有浓厚的兴趣,总觉得人生就是一个不断告别旧我、迎接新生的过程。而“大师们的非常抉择”这个副标题,更是让这本书在我心中立刻蒙上了一层神秘而又充满智慧的光环。我猜想,这本书一定深入探讨了那些在人生转折点上,那些足以改变历史进程的艰难抉择。或许是关于政治家如何在国家存亡之际,不惜一切代价做出权衡;或许是关于企业家如何在商业帝国濒临崩溃时,以非凡的勇气重塑辉煌;又或者是关于哲学家在面对人类普遍困境时,如何提出颠覆性的思想。我特别希望能够看到那些不为人知的幕后故事,了解到这些“大师”们在做出重大决定时,内心的挣扎、考量以及最终的决心是如何形成的。这本书,如果能让我窥见那些伟大人格的深层动力,理解他们是如何在巨大的压力下,依然能够保持清醒的头脑和坚定的信念,那将是一次多么宝贵的精神洗礼。

评分

单看书名,“告别与新生:大师们的非常抉择”,就觉得这是一本蕴含着深刻智慧和人生哲理的书。我猜想,这本书不会仅仅停留在讲述故事的层面,而是会深入挖掘这些“大师”们做出“非常抉择”背后的逻辑和动机。或许,它会从心理学、哲学,甚至历史学的角度,来解读这些关键性的时刻。比如,一位伟大的领导人,在面临国家改革的巨大阻力时,他是如何平衡各方利益,又如何坚持自己的信念?一位杰出的科学家,在研究成果遭受质疑,经费枯竭的绝境中,他是如何调整策略,寻求新的突破?我期待这本书能够不仅仅提供案例,更能提供思考框架,让我们学习到,在面对人生的“告别”时,如何才能更好地迎来“新生”,并且认识到,那些“非常抉择”往往不是凭空而来,而是建立在深厚的积累、敏锐的洞察和坚定的意志之上。

评分

当我在书架上看到这本书时,它的标题立刻吸引了我。“告别与新生”,这两个词语组合在一起,就有一种宿命感和力量感。而“大师们的非常抉择”,更是把这个主题升华到了一个令人敬畏的高度。我想象着,这本书里可能讲述了那些在人类历史的长河中,留下了浓墨重彩笔迹的伟大人物,他们是如何在人生的岔路口,做出那些旁人无法理解,但却深刻影响了未来的抉择。或许是关于一位伟大的军事家,在胜负已定的战场上,毅然选择了和平;又或许是关于一位伟大的科学家,在质疑声中,坚持一项看似不可能的实验,最终取得了惊人的突破。我对于那些不为人知的内心挣扎和决策过程尤为感兴趣,想知道这些“大师”们是如何在巨大的困境和诱惑面前,保持初心,做出最艰难,但却最正确的选择。这本书,如果能够带领我走进这些伟大的灵魂深处,感受他们的思考,理解他们的勇气,那将是一次非常值得的阅读体验。

评分

绝对正版书,内容不错,值得购买的一本书

评分

老用户了,一直相信你是最棒的。

评分

民国清流系列,应该凑算!

评分

参加活动购买,感觉还不错。

评分

绝对正版书,内容不错,值得购买的一本书

评分

东西一如既往的好,下次还会过来

评分

老用户了,一直相信你是最棒的。

评分

民国清流一套七册全部购齐,非常感兴趣的好书!京东价格超实惠,快递超快,非常满意!

评分

民国清流一套七册全部购齐,非常感兴趣的好书!京东价格超实惠,快递超快,非常满意!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