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从南北朝后期的北周切入,描写了从北周权臣连杀天子及北周武帝灭掉北齐,给后来的统一打下基础,到杨坚初立隋帝国镇压内乱、收复后梁、平定陈朝,最终结束三百余年乱世的艰难历程。整部小说再现了南北朝末期君主们的昏庸、荒淫、堕落以及社会动荡;同时客观地描述了隋朝开国后,杨坚迎刃而上革旧出新,迎来国泰民安的盛世。
丑人,原名郑彦平,湖北仙桃人。湖北省作协会员、省作协文学院第六届签约作家,主要从事小说创作。主要短篇小说有《晾在窗口的瞳仁》《鬼风》《荒天野地》《死鸟》《冬天的影子》;主要中篇小说有《黑乌鸦白乌鸦》《在瓶子里游动》《乐园》《种田》《愤怒的西瓜》《门槛》《玩世》等;出版有长篇历史小说《隐踪皇帝》(合著)等。
隋文帝创隋制,为唐以后各朝所遵循。隋朝有着巨大的贡献,不能因为历年短促,忽视它在历史上的作用。
——范文澜先生评价
第一章:王的更迭……………………1
第二章:权臣屠龙……………………14
第三章:再立新帝……………………29
第四章:伐齐兵败……………………43
第五章:计除权奸……………………63
第六章:上梁不正……………………79
第七章:北齐消亡……………………85
第八章:一帝五后…………………… 100
第九章:暗流急涌……………………108
第十章:贼喊捉贼……………………114
第十一章:王朝崩塌…………………124
第十二章:开皇之初…………………134
第十三章:交恶之计……………… 143
第十四章:突厥归顺…………………163
第十五章:惠及天下…………………184
第十六章:收复后梁…………………202
第十七章:调兵遣将…………………214
第十八章:平定江南…………………225
第十九章:互不相让…………………248
第二十章:敲打臣工…………………263
第二十一章:翠玉屏风………………272
第二十二章:吏不敢腐………………385
第二十三章:关中大旱………………288
第二十四章:无稽之怨………………305
第二十五章:东征高丽………………320
第二十六章:雕虫大技………………334
第二十七章:废立太子………………347
第二十八章:天子出轨………………356
第二十九章:终极遗恨………………370
第一章 王的更迭1
西魏大丞相宇文泰从没泯灭收复天下的野心,他在等候时机;时光在战火纷飞中不停地流逝,宇文泰等候的时机终没降临。这年正是西魏恭帝三年(公元556年),宇文泰四十九岁,再过一年他整五十了。他明显感觉自己老了,收复天下心有余而力不足,心底里晃悠一下生出伤感。有伤感就会有怀旧。这一日他早早入朝,觐见恭帝元廓。
宇文泰请安后,对元廓说:“这些天老臣总在重复地做一个梦……”
没等宇文泰说完,元廓好奇问道:“大丞相在做什么美梦?”
宇文泰叹口气说:“梦里不见风花雪月,惟有儿时故乡的情景,一幕幕地铺展开来,老臣见自个儿在梦里不是现在这个样子,而是昔日策马飞驰在草原上的那个少年。”
元廓轻轻笑了下说:“大丞相思念故土了。”
这话正说在宇文泰心坎上,他接着说道:“老臣少年离开故乡,横刀立马南征北战,好像是一夜之间,数十年的光阴一闪即逝。老臣想回趟故乡看看草原上奔腾的烈马,不然再过几年,老臣想回去,走不动了,请皇上恩准。”
尽管元廓贵为天子,面对权倾朝野的宇文泰,岂敢说个不字,他立马准许。
宇文泰是鲜卑族人,他的故乡在代郡武川(今内蒙古武川)。他决定西出长安北巡武川。正逢四月天,气候宜人,万物充满勃勃生机,是出游的好时节。
大将军杨忠获悉宇文泰要去北巡,带着儿子杨坚出门,父子俩乘坐马车来到了丞相府,给宇文泰送行。
这时候丞相府里聚集了一群朝臣,谈笑风生气氛很是亲切。杨忠抱愧来晚了,正要对宇文泰作拱手状。哪知宇文泰倏地一愣,目光发直盯着了杨忠的儿子杨坚,忙问道:“此孩儿是谁?”
杨忠拱手回答道:“我儿子杨坚,承蒙大丞相栽培,今年刚晋升骠骑大将军。”
宇文泰从没像这样看人,他的目光仍没离开杨坚,看得杨坚害怕起来,心口发慌垂下了头。前来丞相府送行的众朝臣不知宇文泰为何这般瞅着杨忠的儿子,感到格外奇怪。
宇文泰好像仍没看够杨坚,走过来,轻轻扬起右手,抚摸杨坚的额头和下巴,然后他的手往下滑动,捏了捏杨坚的身子骨,郑重说道:“这孩儿长相非凡,犹似仙人,不是人间可以经常遇到的人物。”
此话一出,语惊四座。众人朝杨坚投来惊诧的眼神,看杨坚的确长得有些奇异,他的额头突出包满,下巴又长,且是上身长,下身短。这样的奇异之相,将来会有什么造化,好像惟有宇文泰一眼看破天机。
宇文泰从没像今天这样对一个涉世不深的男孩产生如此大的兴趣,尤其他对杨坚不同凡响的品头论足,令杨忠格外高兴。杨忠立马回谢道:“大丞相这般看重我儿杨坚,我无比感恩大丞相。”
随之杨坚身子往下一坠,朝宇文泰行跪拜礼。
宇文泰一把拉起杨坚说:“你爹打仗了不起,你得好好跟你爹学。”
杨坚谨慎地点头说:“我会的。”
这时丞相府里又进来几位送别的朝士,气氛越发热切。招呼之后,有人忙问宇文泰这次北巡去多久。宇文泰随意说道:“多年没回老家了,想去走走,在外由外,说不准。”
第二天早晨,阳光明媚,微风和煦。宇文泰带着一群随从离开了长安,车驾浩荡,飞扬北上,眨眼儿消失在了茫茫天地间。
车驾在路上行驶了一个多月,来到北漠。
正是盛复,蓝蓝的天和绿茵茵的草令久居内域的宇文泰心旷神怡,他在故乡无边无际的草原上重温游牧的童趣,骑马狂奔,逐羊食草,乐而忘返。到了八月入秋之后,塞北的气候急转直下,寒气袭身的草原会在转瞬之间降下暴风雪。宇文泰这才记起打道回京师,过蒙古北河时,他的身子受了风寒,染上疾病。九月初,车驾返至宁夏牵屯山,宇文泰的病症不见好转,就连站起身子走出几步的力气都消失殆尽,意识到身染重疾不可治愈。这时候宇文泰担心回不了长安,想他归隐黄泉之前,身后事该要赶早儿托付,又不放心身边的随从,派人前往长安,急召他的侄子宇文护。
宇文护是宇文泰大哥宇文颢的第三个儿子。宇文护少年丧父,投靠叔父宇文泰征战四方,他功勋在身,被授予骠骑大将军、中山公。接到召令后,宇文护骑着快马奔出长安,几乎是日夜兼程,赶到泾州(今甘肃泾川县)时,相遇途中的宇文泰。车驾歇在一片荒野地上。宇文泰躺在支起的帐篷里。一个卫士疾步跑进帐篷,禀报说:“大丞相,您侄儿中山公已经来到帐下。”宇文泰打起精神,吩咐卫士扶他坐起来。片刻后,宇文护跳下马背,来不及喘息,进了帐篷,见宇文泰病入膏肓他大吃一惊。
宇文护连忙跪在病榻前,叫了声叔父。
宇文泰伸出一只手,捏住宇文护的胳膊,有气无力说:“盼侄儿来见我,就怕盼不到了……”
宇文护安慰说:“等叔父回了长安,太医会帮叔父治好病症的。”
宇文泰摇了下头说:“老天不让我回长安,看样子我回不了了。”
宇文护耸了耸鼻子,眼里涌出泪水。
病在宇文泰身上,一天天地加重。宇文泰就怕他在途中病逝,朝廷一旦发生变故,他在九泉之下支撑不了后事。对宇文护说:“我儿尚幼,还不能自立,你是他们的兄长,兄长如父,待我不在人世的时候,全由你扶持他们。”
宇文护泪如雨下,直点头说:“请叔父安心,我会全力效劳的。”
宇文泰共有十三个儿子,没一个长成气候,是他最揪心的。只有宇文护才是他们宇文氏家的顶梁柱。宇文泰还有话要说,打了个手势,帐篷里的其他人都退出去了,只留下宇文护。
宇文泰说:“自我创立西魏辅佐文帝元宝炬即位至今,都辅佐过了拓跋氏家的三位天子,可想拓跋氏家的不会喜欢我……”
宇文护不解地问道:“叔父替拓跋氏家的勤勤恳恳服务一生,他们为何要恨叔父呢?”
宇文泰叹息道:“是你叔父擅权太久的缘故。”
宇文护看着了宇文泰,翕动嘴唇,欲言又止。
宇文泰道:“待我死后,立三儿宇文觉为世子,承袭我的爵位。”
宇文护点了下头,心有疑惑又问道:“叔父为何不立长子宇文毓为世子?”
宇文泰解释道:“长子宇文毓是姚夫人所生,三儿宇文觉是嫡出,我只能将爵位嫡传给他。”
宇文护又点了下头。
……
我一直认为,历史的魅力在于其不确定性,而这本书恰恰抓住了这一点。它并没有试图给隋文帝一个绝对的“好”或“坏”的标签,而是呈现了一个更为真实、立体的人物。作者通过大量的史料引用和深入的分析,让我们看到这位帝王在不同情境下的不同选择,以及这些选择所带来的深远影响。我印象深刻的是书中对隋文帝在制度建设方面的一些探讨,那些至今仍能在后世制度中找到影子的一些革新,让我不禁感叹其超前的眼光。同时,作者也毫不避讳地揭示了其统治后期的一些问题,以及这些问题如何为王朝的覆灭埋下伏笔。这种全面而辩证的视角,让我对这位帝王有了更深刻的理解,也对历史的发展有了更宏观的认识。这不再是简单的英雄史观,而是对权力、制度和人性的复杂交织的深刻解读。
评分这本书的阅读体验,与其说是一次知识的汲取,不如说是一场精神的洗礼。作者并没有选择那种煽情或过度解读的叙事方式,而是以一种冷静、客观、近乎史学家的态度,带领读者一步步走进隋文帝的世界。我尤其欣赏书中对细节的考究,无论是朝堂上的政治角力,还是民间社会的风土人情,都刻画得栩栩如生。读到某些片段,我仿佛能听到金戈铁马的嘶鸣,感受到改革的阵痛,甚至体会到帝王内心的孤独与抉择。书中所阐述的许多观点,都挑战了我过去对那个时代的刻板印象,让我重新审视了许多被认为是“理所当然”的历史事件。它教会我,历史并非线性的进步,而是一场充满复杂性与多面性的宏大戏剧,而每一个被我们称为“帝皇”的人物,也都有着非凡的个体经历和深邃的思想。
评分这本书的封面设计就充满了历史的厚重感,沉稳的色调和笔触勾勒出的帝王形象,仿佛能让人穿越时空,窥见那个波澜壮阔的年代。书名“隋文帝:埋没历史千年的帝皇”,瞬间就激起了我的好奇心,脑海中浮现出无数关于古代帝王的形象,却唯独对这位“埋没千年”的帝王感到陌生。这激起了我深入了解的冲动,想知道究竟是怎样的帝王,能够拥有如此磅礴的称号,又为何会被历史的长河所“埋没”。我迫不及待地想翻开书页,去探寻这位帝王背后不为人知的故事,去了解他如何建立王朝,又在怎样的历史洪流中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却又似乎被后世选择性地遗忘了。我相信,这本书不仅仅是对一位帝王的解读,更是一次对历史视角和叙事方式的思考,或许能帮助我重新审视那些被我们熟知或遗忘的历史人物。
评分从封面到内容,这本书都散发着一股静水流深的学术气息,却又不失引人入胜的叙事张力。我尤其喜欢作者对于历史事件的梳理和逻辑构建,每一章的过渡都显得尤为自然,仿佛在引领读者走进一个精心设计的迷宫,而出口便是对隋文帝及其时代更为清晰的认知。书中对于历史人物的解读,也十分注重挖掘其性格成因和社会背景,使得人物形象更加饱满和可信。我了解到,许多被我们认为理所当然的历史常识,在作者的笔下被重新审视和考量,这让我对历史研究的严谨性有了更深的敬畏。这本书不仅仅是关于一位帝王的故事,更是一次关于如何理解历史、如何解读人物的范式。它让我意识到,真正的历史,从来都不是单一的叙述,而是无数个被遮蔽的细节和被忽略的声音汇聚而成,而这本书,正是在努力地发掘那些被岁月尘封的真相。
评分读罢此书,心中涌起一股难以言喻的震撼。它如同一个巨大的问号,在我脑海中不断回响,关于历史的真实性,关于评价的标准,关于被刻意或无意抹去的痕迹。作者以一种极为克制却又充满力量的笔触,描绘了一个在我固有认知中模糊不清的形象,他不再是那个只能在史书中寥寥几笔带过的背景人物,而是有血有肉,有雄心壮志,也有局限与挣扎的“人”。书中所展现的宏大叙事,不仅仅是王朝的建立与更迭,更是对那个时代社会结构、思想观念以及政治博弈的深刻洞察。我惊叹于作者梳理史料的严谨,更佩服其在浩瀚信息中提炼出核心脉络的能力。它让我开始反思,我们所学习和理解的历史,是否真的完整?那些被淹没的细节,是否隐藏着颠覆我们认知的真相?这本书无疑为我打开了一扇通往更深层历史认知的大门。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