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書的兩位作者在領域內都有非常豐富的研究成果,在本書的論述過程中也引用瞭不少實例和數據圖錶說明,便於讀者理解。他們在第二版(即本書)中特彆加入瞭與勞動力市場歧視相關的內容,也根據當下經濟環境的變化和學術研究的進展,對其他各個章節的內容進行瞭相應的拓展和修改。在結構框架上,本書既提供瞭統一的演繹思路,也在各個章節的布局上遵循相同的邏輯框架,因此讀者不僅可以根據自己的需要選取相關章節或按照特定順序閱讀,也可以跟隨作者的思路一步一步理解不完全勞動力市場的運作。此外,他們在此版本中還對每一章節增加瞭一節練習題,供讀者學習鞏固。整體上來看,本書結構循序漸進,對於有專業背景的讀者和想要入門的讀者來說,都是一本不錯的專業讀物。
大多數勞動經濟學教科書很少關注實際的勞動力市場,它們大都假設勞動力市場是完全競爭的,因此,在完美市場中失業並不是一個大問題。這是市場上**一本關注非完美勞動力市場的經濟學教科書,並提供一個係統的框架,分析勞動力市場各種製度的運作方式。本修訂本增加瞭一個新的章勞動力市場歧視章節,書中還有很多定量分析的例子和課後習題,幫助讀者理解書中的內容;數據和編程的應用也可以使作者的關鍵觀點一目瞭然。本書驗證瞭許多非完美勞動力市場中的製度對雇員和雇主的影響,包括*低工資、就業保護立法、失業金、積極的勞動力市場政策、工作時間規定、教育和移民政策、工資稅、勞動條件改善等,從影響效果的角度衡量瞭這些製度對勞動力市場中的個體和企業的影響,解釋瞭當下的政治和經濟政策關注點的變化方嚮和原因,適閤研究生和博士生使用。
提托·博埃裏(Tito Boeri),米蘭博科尼大學勞動經濟學教授,兼任魯道夫德貝內代蒂基金會(Fondazione Rodolfo debenedetti)科學總監。
揚·範·烏爾斯(Jan van Ours),荷蘭蒂爾堡大學勞動經濟學教授,墨爾本大學經濟學教授研究員。
這本書非常有用……其中討論的很多話題都和公共政策、法律和經濟學相關,甚至涉及國際經濟問題。因為各個章節在某種程度上相互獨立,所以將其中的個彆章節作為人力資源或人事經濟學的擴展課程也非常方便。這樣做會帶來很多好處。
——Peter Cappelli,《經濟文獻雜誌》
理解勞動力市場製度的作用,雖然睏難重重但不可或缺。好的製度可以緩解不完全勞動力市場的許多負麵效應。但遺憾的是,壞的製度常常讓事情變得更加糟糕。本書通過簡單的理論和豐富的論據,幫助我們更直觀地理解這些問題。本書絕非陳腔濫調,能使讀者進一步理解製度的作用。
——Olivier Blanchard, 麻省理工學院
藉助於最先進的理論模型和經驗證據,作者們呈現瞭勞動力市場的相關討論。他們將製度視為對不完全市場的反應,而非其原因。這個觀點在勞動經濟學教科書中比較新穎,不過也早該進行類似的討論瞭。
——Alan B. Krueger, 普林斯頓大學
1 概述
1.1 一些關鍵定義
1.2 保留工資和工作價值
1.3 勞動力市場製度
1.4 勞動力市場製度的改革
復習題與練習
附錄:簡單的靜態框架
2 最低工資
2.1 跨國比較
2.2 理論
2.3 經驗證據
2.4 政策問題
2.5 與其他製度的相互作用
2.6 為什麼存在最低工資製?
延伸閱讀建議
復習題與練習
附錄:再論最低工資
3 工會和集體談判
3.1 度量與跨國比較
3.2 理論
3.3 經驗證據
3.4 政策問題
3.5 與其他製度的相互作用
3.6 為什麼存在工會?
延伸閱讀建議
復習題與練習
附錄:再論工會
4 反歧視立法
4.1 度量與跨國比較
4.2 理論
4.3 經驗證據
4.4 政策問題
4.5 與其他製度的相互作用
4.6 為什麼存在反歧視立法?
延伸閱讀建議
復習題與練習
附錄:歧視
5 工作時間管理
5.1 度量與跨國比較
5.2 理論
5.3 經驗證據
5.4 政策問題
5.5 與其他製度的相互作用
5.6 為什麼存在工作時間規定?
延伸閱讀建議
復習題與練習
附錄:集約邊際和廣延邊際
6 提前退休計劃
6.1 度量與跨國比較
6.2 理論
6.3 經驗證據
6.4 政策問題
6.5 與其他製度的相互作用
6.6 為什麼存在提前退休計劃?
延伸閱讀建議
復習題與練習
附錄:最優退休年齡
7 傢庭政策
7.1 度量與跨國比較
7.2 理論
7.3 經驗證據
7.4 政策問題
7.5 與其他製度的相互作用
7.6 為什麼存在傢庭政策?
延伸閱讀建議
復習題與練習
附錄:傢庭政策
8 教育與培訓
8.1 度量與跨國比較
8.2 理論
8.3 經驗證據
8.4 政策問題
8.5 與其他製度的相互作用
8.6 為什麼政府會補貼教育和培訓?
延伸閱讀建議
復習題與練習
附錄:教育與培訓
9 移民政策
9.1 度量與跨國比較
9.2 理論
9.3 經驗證據
9.4 政策問題
9.5 與其他製度的相互作用
9.6 為什麼存在移民政策?
到目前為止,我們從勞動力市場對2008—2009年經濟大衰退的反應中學到瞭什麼?我們是否應該根據這些新的進展來修正我們教授勞動經濟學的方式?令人吃驚的是,這些問題在我們專業裏很少被提及。盡管很多學者錶示“時代不同瞭”或者“今非昔比”,但至今在教學中沒有絲毫創新。一切看起來和以前一模一樣。
毫無疑問,正是發端於勞動力市場外的一場危機,嚴重地影響瞭眾多按勞取酬的市場。工作消亡數量超過3000萬。最近五年來,世界範圍內青壯年失業率仍在升高。在美國,失業率在一年半內從經濟高峰到低榖差不多翻瞭一倍:每季度約有100工作消失。與此同時,失業對産齣下降的反應,不同國傢存在著巨大差異。在德國,盡管經曆瞭嚴重的經濟衰退,但失業率實際上降低瞭,導緻GDP纍計下降7%,差不多是美國的兩倍。由於經濟衰退是全球性的,這給瞭我們評估勞動力市場對外部衝擊做齣不同反應的機會。從中有許多值得汲取的東西:即使考慮瞭不同國傢産齣下降變異的情形下,這種差異仍非常驚人,如圖1.1。相同幅度GDP的下降在某些國傢伴隨著巨量的失業率上升,而在另外一些國傢失業率從經濟高峰到低榖則幾乎不變。
基於20世紀90年代中期到大衰退期間發展起來的宏觀勞動力市場相關理論,考察圖1.1,人們試圖將不同國傢失業對産齣變化反應的巨大差異完全歸因於勞動力市場製度。大量文獻和政策報告考察瞭大衰退前勞動力市場製度對經濟錶現的影響。這部分文獻在本書第一版最初的章節中總結過,針對製度與勞動力市場的關係給齣瞭豐富的事實和深刻的理論見解,深深地影響著我們對勞動力市場製度的思考方式。該理論的靈感來自跨國界的分析。其重點放在大西洋兩岸就業和失業錶現的比較:其中最具影響力的政策報告———經閤組織(OECD)1994年由G7國傢(七個當時全球最大的經濟體:加拿大、法國、德國、意大利、日本、英國和美國所組成的政府間組織)遞交的報告,時間從20世紀90年代初起到1994年,該報告試圖解釋歐洲國傢糟糕的就業/失業錶現與美國“就業奇跡”之間的對比。該篇報告以及許多後續的跨國研究所提供的關鍵信息是歐洲存在著製度“剛性”,從而阻止瞭勞動力市場像美國那樣在私人部門中大量創造工作崗位。很多學者沿著相同路徑,分析所謂的“歐洲硬化癥”的不同錶現,可參見Bean (1994), Alogoskoufis et al. (1995), Snower and de la Dehesa (1996),Nickell (1997),Nick- ell and Layard (1999),Blanchard and Wolfers (2000),,Nickell et al. (2005)和 Blanchard (2006)等人的研究。
根據這種製度性觀點,正是歐洲這種嚴格的勞動力保護立法提供瞭確鑿證據解釋大西洋兩岸勞動力市場對2008—2009年全球性經濟衰退做齣的不對稱的反應。高昂的解雇代價往往與較低的勞動力市場易變性相聯係,這意味著在衰退期間,失業率增長會減緩。然而,在一些有著嚴格的就業保護法的國傢,如西班牙,這期間卻經曆瞭失業最大幅度的增加。西班牙的産齣下降隻有“靈活安全之國”丹麥的一半,在丹麥,雇主的解雇成本相當低廉,失業補貼(UB)卻相當慷慨,這兩者的結閤被認為是導緻經濟衰退時失業相對大幅增加的原因。然而,丹麥在大衰退期卻經曆瞭比西班牙低得多的失業率增加(見圖1.1)。
所以人們應該超越這些跨國界勞動力市場製度分析來理解這些不對稱和幾乎空前的變化。首先,必須承認勞動力市場製度的非一緻性。國傢管理部門允許國內勞動力市場製度存在顯著差異。例如,即使不考慮行業或地區間的差異,最低工資水平在不同年齡組也是不同的。即使當管理部門不允許存在國內差異時,它們往往也不強求一緻。通常存在著大量的非正規部門,對於它們的管理大多數是弱強製的或根本就不是強製的。因此,國傢層麵的某項製度可能掩飾瞭國內的顯著差異,同時,比如說,同一勞動力市場的“剛性”和“靈活”部分的共存可能會涉及它們兩者之間重要的相互作用。西班牙經濟衰退期間失業率增長的一個解釋就是其勞動力市場是一個雙重結構體,既有靈活的短期閤同,也有大量固定的長期閤同。這種雙重性可能增強瞭勞動力市場對不利經濟狀態的反應,這種情況恰恰齣現在那些正規閤同中具有最強就業保護條款的國傢。
另一個勞動力市場對大衰退作齣不對稱反應背後的關鍵因素可能是導緻全球産齣下降的衝擊本身。特彆是,人們應該探究勞動力市場和金融市場的相互作用,金融市場是危機的源頭並於2008年鞦雷曼兄弟銀行破産後蔓延成全球性危機。直到2009年,金融市場和銀行部門經曆瞭信用崩盤。如此全球性的信用崩盤在經濟下行而不是復蘇過程中對勞動力市場的調整可能起到瞭關鍵作用。應對金融衝擊的一個不同錶現可能有助於解釋2008—2009年間大西洋兩岸失業上升的差異,如圖1.2右邊所示。在幾個季度內,先前曾幾乎是歐盟國傢平均失業水平一半的美國失業率,上升至超過歐洲水平。其中一個最重要的差彆在於大西洋兩岸的金融深化程度不同。一個簡單的實證計算就可以解釋這種差異,即股票市場市值占GDP的比重。盡管這種以股票市場市值變動來衡量的金融衝擊的大小看起來非常類似於按時間和規模來測定,但讓人吃驚的是它反映瞭金融深化水平的巨大差異。當美國股市市值占GDP的比重達到100%時,該比率在歐洲隻有75%左右。類似的比較可以通過考察大西洋兩岸私人部門的信貸量來進行也許我們並不需要一場大衰退來理解勞動力製度和宏觀經濟衝擊間相互作用的重要性。隻需稍長一點記憶就足夠瞭。20世紀90年代中期,製度方麵的研究文獻重點關注的是幾十年來歐美勞動力市場錶現的差異。然而,事實上被認為要為歐洲糟糕的就業錶現負責的勞動力市場製度在大約30—40年前就已經存在瞭,而勞動力市場的命運卻是另一番景象。重新審視圖1.2,沿左下角的時間軸來考察。顯然,在20世紀80年代中期,經曆瞭兩次石油危機後(圖中前兩條垂直綫),歐洲的失業率纔開始超過美國,並且經曆瞭20世紀80年代末期的另一次全球性衝擊(利率高企)後,大西洋兩岸的失業率纔齣現顯著差異。互聯網危機(2001年)減小瞭這一差距;大衰退則消除瞭差距。造成20世紀90年代歐洲失業問題的同一“剛性製度”卻被美國學術界奉為歐洲成功故事背後的主要因素之一。例如,1964年美國政策製定者Robert Myers(1964)在一篇報告中錶示“他正嫉妒地關注著歐洲朋友們怎麼做”,並且邀請大傢關注一下大西洋彼岸的製度:“忽略歐洲最近在控製失業方麵的成功是短視的。”此後又過瞭45年,經曆瞭大衰退之後美國纔又有瞭對於歐洲製度的推崇。這一次是諾貝爾奬獲得者保羅·剋魯格曼在著名的《紐約時報》上發錶文章(2009年11月12日)說道:
德國的“就業奇跡”在這個國傢並沒有得到重視———但它確實是真實而顯著的……德國是帶著強有力的就業保護法進入大衰退的。這種製度以“短時工作計劃”作為補充,給那些減少工人工作時間而不是將他們解雇的雇主提供補貼。這些措施雖然不能避免令人厭惡的衰退,但使德國以非常少的工作損失度過瞭衰退。
畢竟大衰退告訴我們勞動力市場製度非常重要,它們需要被認真對待。理解它們如何運作極其重要。我們需要瞭解製度的細節,並從經濟學的角度識彆齣其最重要的部分,從而揭示它們對勞動力市場錶現的影響。瞭解這些製度在經濟衰退下如何運作也相當重要。這些製度會對稱地作用於經濟周期嗎?它們是如何與來自産品市場或者金融市場的衝擊相互作用的?誰受這些製度的影響最大,誰得到瞭這些製度的保護或懲罰?它們涉及哪種類型的再分配?
大衰退前許多製度方麵的研究文獻存在的問題是不能公正地對待勞動力市場製度。它通常不能解釋為什麼這些製度一開始就存在。製度常被描述成扭麯市場機製運作和阻礙獲得有效産齣的東西。根據這些文獻的假設,如果政府能夠清除這些製度,應當立即這樣做。這冒犯瞭公民理性以及他們民主選舉的政府的理性,在該政府中大部分這樣的製度還存在著。
本書的目的是在引入勞動經濟學的關鍵概念和框架的同時對勞動力市場製度提供綜閤性的處理。在這一章我們首先提供一些定義,這些定義對理解我們所討論的問題至關重要。接下來我們討論與我們日常所觀察到的勞動力市場相當不同的市場———競爭性勞動力市場———這種市場通常作為主要參考齣現在標準教材中。超越競爭性勞動力市場範疇去構建不完全勞動力市場,對恰如其分地理解勞動力市場製度存在的原因非常關鍵。同時,勞動力市場的不完全性與來自其他市場的衝擊一起也可用來解釋這些製度變革的壓力以及為什麼製度變革通常是非對稱的。最好在開始就明白本書中所涵蓋的製度是不斷變化的。不同於我們生活的國傢具有固有的特徵,如泰晤士河或者阿爾卑斯山,製度的變化是相當頻繁的,且往往是難以預料的頻繁。我們將在第1.4節討論這些內容,專門分析製度變革。
在2008—2009年大衰退時期,哪種勞動力市場製度在遏製失業方麵做得更好?增加纍進稅對就業是好事嗎?比較“積極的”和“消極的”勞動力市場政策有意義嗎?誰從就業立法保護上實際受益而誰實際受損?為什麼最低工資往往根據年齡劃分?在貨幣工會裏實行分散議價製度更好還是集中議價製度更好?移民是否應當獲得社會福利?政府是否應當管理工作時間?平等就業機會立法能否減少勞動力市場上對女性和少數群體的歧視?當前的勞動經濟學教科書忽略瞭這些政策問題。盡管在勞動力市場製度的成本收益分析方麵取得瞭重要進步,但這些教科書在結構組織上把製度歸入每章的最後一段或是關於製度的最後一章。通常這些書最開始描述勞動供給(包括人力資本理論)、勞動需求和兩個麯綫交點處的競爭均衡;隨後重點講述如工資形成和工會、補償性工資差異和沒有閤適的製度框架下的失業這些專題。書裏幾乎沒有關於勞動力市場製度和勞動力市場政策的資料。通常勞動力市場政策隻是被偶爾提到,而勞動力市場製度經常沒有得到係統地探討。當考慮這些製度時,通常參考美國的製度狀況和競爭性勞動力市場———這種製度下任何類型的政策措施都是扭麯的。
本書的新穎性在於從一開始就把重點放在不完全勞動力市場(即偏離完全競爭的勞動力市場)中運行的勞動力市場製度。與競爭性勞動力市場不同,不完全勞動力市場允許雇主和雇員享有租金,因此一份工作是一件非常重要的事。在這種市場上工人失去一份工作或是企業解雇一個雇員的代價很大,而在競爭性勞動力市場上涉及這類事情的雇員和雇主並不會遭受任何損失。不完全勞動力市場也以存在多種勞動力市場製度(即,影響工人和雇主個人行為的法律和程序係統)為特徵。由政治程序産生的製度的目的在於(1)增加經濟效率和(2)實現一些再分配目標。通過彌補市場的不完全性可以追求效率,這些不完全性除瞭限製市場規模的交易成本和摩擦之外,還包括過度的壟斷力量,産生道德風險和逆嚮選擇問題的信息不對稱以及與社會習俗或工作匹配過程相關的外部性。再分配為這些製度提供瞭閤理性,即使是在沒有市場不完全性時也一樣。在不完全市場中,有時可以在追求效率的同時實現再分配,正如存在像最低工資或就業補貼這種能抵消過度壟斷力量的製度的情況。然而,在大部分情況下會齣現效率和公平之間傳統的取捨關係。實際上,這些製度引起的再分配可能不會促進一個更平等的社會或代錶中位數選民的利益。在勞動力市場製度的設計上經常有政策失靈,這些設計給予一些追求特定利益的壓力集團不成比例的代錶權。
本書也考慮瞭一些很少孤立運作的製度。因此,從實證的角度,本書不僅通過各種製度對就業、失業和工資的直接影響,而且通過因其他製度所導緻的間接影響來研究這些製度對勞動力市場的影響。例如,失業補貼製度慷慨度的變化通過減少搜尋強度和增加求職者的保留工資直接影響失業,同時通過增加工會的議價能力和效率工資水平間接影響失業。附帶一句,這種相互影響為一些製度的存在提供瞭第三種閤理性:設計它們是為瞭抵消或補充其他製度的影響。這種環境下也可能齣現政策失靈,這是因為産生扭麯的製度很少被改革。通常政治程序創造瞭扭麯鏈條和製度集群,因而一些製度被用來抵消其他製度的不良影響。
我們把注意力主要放在精確定義製度和在相關維度上度量製度上(例如,獲取失業補貼資格、補貼水平和提供補貼的最大持續期),這是因為我們認為描述製度運行方式的準確性和它所追求的目標對於刻畫製度對勞動力市場的影響是至關重要的。我們也盡可能提供瞭所有OECD成員國的製度隨時間演變的統計信息。與通常的看法相反,這些製度實際上隨時間推移呈現顯著變化。我們也討論瞭政策施行的相關問題。
本書在文獻中的地位
正如之前提到過的,現有的勞動經濟學教科書隻花一章或少數幾章來討論製度問題。Ehrenberg和Smith(2006)、Kaufman和Hotchkiss(2006)、McConnell等人(2008)、Borjas(2009)以及Laing(2011)就是幾個例子。
這些章節隻是簡要介紹瞭與勞動力市場製度存在有關的關鍵扭麯,並沒有試圖去考察在非競爭性的勞動力市場情況下這些製度是怎樣運行的。
一些專業書籍分析瞭勞動力市場製度。因為它們並不是教科書,所以它們並沒有係統地涵蓋製度的差異,也沒有提供完整的框架。一個局部例外是Layard等人(1991),然而它局限於對失業的分析。另一個局部例外是Manning(2003):它提供瞭一個買方壟斷各方麵的清晰的綜述。然而,除瞭工會和最低工資,它並沒有詳細論及製度。最後,Cahuc和Zylberberg(2004)提供瞭對勞動力市場製度的廣泛和深入的討論,但是它沒有提供統一的框架,並且無論如何這本書是為研究生準備的。
在製度對勞動力市場運行的影響方麵有大量的文獻。這些文獻在過去20年裏因為更廣泛的微觀數據的使用而變得豐富,但當前的教科書並沒有提供對這些豐富的實證文獻的綜述。我們在每一章介紹關於該章所研究的製度對勞動力市場影響的文獻的主要研究結果,力求填補這一空缺。這並不意味著我們需要介紹在該主題上寫作的所有文獻。我們集中於那些在我們看來與現實世界的勞動力市場更相關的研究結果和問題。
雖然我們討論瞭製度為什麼存在,但是我們沒有提供全麵涵蓋勞動力市場製度的政治經濟學。這些可參考其他專業書籍,如Saint Paul(2000)、Persson和Tabellini(2000)。
讀者
這本書麵嚮多種讀者,除瞭勞動經濟學專業的研究生外還包括修讀勞動經濟學的本科生(對很多文科學士來說是強製要求)。國際組織和政府機構的經濟學傢是另一群潛在讀者。
本書可以在經濟學專業的計劃中按照本科水平講授。它也可以被經濟學傢用在商業和政治科學學院講授的麵嚮人力資源的課程中。製度描述和附錄也可以成為勞動經濟學研究生課程的有用的參考文獻,書中提到的和網頁提供的(參考鏈接http://press.princeton.edu/titles/10142.html)數據集和應用也可以獲得。最後,本書也可以成為該領域學者個人書庫中有用的參考書目。
預備知識和技術水平
本書的技術水平對於我們考慮到的讀者是適中的。理想地說,讀者應當修過微觀經濟學入門課程、一學期的微積分和統計學的入門課程。實際上即使當這些預備知識部分或全部未掌握時讀者也能夠讀這本書。後者的可行性依靠本書提供的各種數值實例和一些關鍵結果的圖形處理。在這種簡單處理下,雖然缺少使用微積分所能得到的嚴謹性和一般性,但主要論據和主要結果都得到瞭展示。專欄,尤其是附錄,提供瞭這些嚴謹性和一般性特點。
第二版
第二版特彆加入瞭新的一章(第4章)討論與勞動力市場歧視相關的製度。此外,我們不再有單獨一章論述製度的相互影響,因為那些相互影響太多,我們更願意在本版的每一章之後加入關於製度相互影響的單獨小節,並且在第13章的附錄中提供對這些相互影響的形式處理。後者專注於與其他製度相互影響的工資稅,因為工資稅通常為各種製度提供資金。
我們也為每一章增加瞭新材料。特彆地,第1章現在涉及2008—2009年大衰退中得到的教訓和金融市場與勞動市場之間的聯係。修訂的第2章考慮瞭更加詳細的最低工資設定機製和年輕工人的次最低工資的覆蓋麵。第3章現在包括關於罷工活動的特徵事實和理論,而第4章是一個全新的關於反歧視立法的章節。關於工作時間規定的第5章現在特彆討論瞭有補貼的短時工作計劃,這個製度在大衰退期間再次流行。關於提前退休的第6章現在包含瞭名義固定繳款製的討論。關於傢庭政策的第7章在第二版中特彆加入瞭勞動力市場參與率和齣生率之間相互影響的一節,並且考慮瞭傢庭內的決策製定。關於教育的第8章現在加入瞭關於信號的新的一節,並且附錄更加豐富,除此之外還解釋瞭明瑟工資方程的原理。關於移民政策的第9章現在有瞭新的一節講述移民子女在勞動力市場中的地位。關於就業保護法的第10章討論瞭應對勞動市場二元性的解職費措施(如單一雇傭閤同)背後的基本原理。關於失業補貼的第11章有瞭關於失業補貼慷慨度隨經濟周期的變化和流動性約束重要性的新的小節。關於積極的勞動力市場政策的第12章現在還考慮個人背景分析並且在其附錄中提供瞭新的分析框架。最後,考慮到在稅收和其他製度之間的相互影響上有更加廣泛的討論,關於工資稅的一章現在大部分被重新編寫並放在瞭本書最後(第13章)。
在使用之前的版本教學時,我們使用瞭大量的數值實例,它們對於理解一些文獻結論很有幫助。現在第二版書中也包括這些數值實例。我們還在每一章最後增加瞭一節練習題。這些練習題的答案(還有新的練習題)可以從網頁上獲得(參見鏈接http://press.princeton.edu/titles/10142.html)。最後,第一版幾乎不可避免地存在錯誤、重復和不清晰的材料。多虧數百名學生和一些辛苦推敲本書譯本的細心讀者,我們纔能夠找齣並處理絕大部分問題。
針對教師的計劃和指南
本書第二版由13個章節組成,包括一個綜述章節。除瞭第1章之外,每一章都集中討論瞭一個不同的製度。綜述一章陳述瞭本書統一的演繹思路和結構。在接下來的12章中分彆討論以下製度:
2.最低工資
3.工會和集體談判
4.反歧視立法
5.工作時間管理
6.提前退休計劃
7.傢庭政策
8.教育與培訓
9.移民政策
10.就業保護法
11.失業補貼
12.積極的勞動力市場政策
13.工資稅
每一章可以分彆安排。理論框架在各章的附錄中正式介紹。
本書的這種組織可以讓教師選擇特定的製度順序。例如,關於基於價格的製度的基
本課程(不需要動態框架)可以包括第2、3、4章和第13章;關於基於數量的製度的基本課程可以使用第5—9章。要求一些動態建模的更加高深的課程可以集中關注第10—12章。短期課程也可以通過專題來組織,例如關於靈活安全性的課程(第10—13章),關於壓縮工資製度的課程(第2章和第3章),關於人力資本投資的課程(第8章和第9章),或關於性彆問題的課程(第4、5章和第7章)。
除瞭在第7章我們集中關注傢庭勞動供給決策外,所有其他章節的分析單位都是個人。對於勞動供給決策的調整,除瞭在第5章(在某種程度上還有第7章和第13章)我們既考慮在廣延邊際上(參與率)的調整,也考慮在集約邊際上(工作時間)的調整外,其他所有章節我們隻考慮在廣延邊際上的調整。
分彆關注各個製度的12個章節都是按照相同方式展開的:
(1)製度的定義和實施方式、度量問題和關於這項製度的特徵事實(跨國變化和隨時
間的演變);
(2)理論(每一種製度可能有好幾個理論);
(3)經驗證據(宏觀和微觀證據);
(4)政策問題(相關的取捨關係和設計特點);
(5)與其他製度的相互作用;
(6)總體評價和製度存在的閤理性;
(7)延伸閱讀建議;
(8)復習題與練習;
(9)附錄。
顯著特色
我們的方法有兩個顯著特色:(1)度量問題的深入討論,在可能的情況下試圖用這些規範的實際執行信息來補充製度指標和(2)試圖強調每一種製度背後的基本原理、其效率和分布性質,並試圖識彆那些因製度的存在而受益和受損的人。
實證研究的性質在很大程度上取決於製度的性質。對很多製度來說,可以利用變化因子來確定勞動力市場結果的影響。然而,一些製度,如工會,隨時間變化相對緩慢。對反歧視立法來說,實證研究不是關於立法怎樣影響行為,而是關於歧視是否存在。這個基本問題需要在立法影響能夠被確定之前得到解決。確定勞動力市場製度和勞動力市場功能之間的因果效應並不容易。在本書中我們喜歡研究報告使用倍差法和偶爾使用斷點迴歸分析的研究。這些研究采用瞭能夠使識彆假設相當溫和的準實驗設定。在倍差法中利用瞭影響一些群體而沒有影響其他群體的政策變化。這種政策變化考慮到瞭前後比較:第一重差分。然後還有受影響的實驗組和不受影響的控製組之間的差彆:第二重差分。這兩重差分的差彆産生瞭政策變化的處理效應。斷點迴歸方法利用瞭某種勞動力市場製度和某個對個體來說外生的變量(如年齡)之間關係中的一個或數個斷點。假設是斷點任一側的個體除瞭處在不同製度下之外差彆很小。於是接近這個斷點任一側的個體行為的差彆揭示瞭製度差彆對行為的影響。
在實證研究的綜述中,我們選擇瞭一兩項研究並且在每一章的專欄裏更詳細地討論。在我們的網頁上也提供原始研究的鏈接、數據和程序,這些可被用來復製研究結果,檢驗其穩健性,或在新的方嚮上潛在地擴展它們。這讓學生能夠加深他們關於製度數據及其度量的知識,同時也讓他們能夠更好地學習適閤分析這些製度的影響的計量方法,與他們在微觀經濟學中的訓練很好地互補。每章中延伸閱讀的建議用一些重要的著作補充瞭這項濃縮。書本最後提供瞭詳細的參考文獻。
評分
評分
評分
評分
評分
評分
評分
評分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