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200张精美插图、30余幅珍贵地图、35万字
详细介绍了罗马帝国后期罗马军团衰落到十字军东征期间,欧洲各民族,西欧王国,拜占庭帝国军队的组织、装备、战术、战略发展历程以及重大战役
欧美军官必修教材、军迷提高军事修养的进阶书籍
内容覆盖面全、跨度大
译文流畅,贴合原著,兼顾军事的专业和文字的文学性
海报:
本书是指文“战争艺术”文库的第五本,出自英国著名历史学家查尔斯·欧曼爵士之手,书中对西哥特人、法兰克人、盎格鲁-撒克逊人、伦巴第人、维京人以及马扎尔人等欧洲民族的战争艺术发展过程做了详细论述,无论是在兵制、战术、还是装备的演变上都事无巨细地加以记载。除此以外,1204年东罗马帝国首都君士坦丁堡被十字军攻陷之前的拜占庭战争艺术也在本书中占据了大量篇幅。可以说,本书涵盖了从罗马帝国衰落到十字军东征结束,中世纪欧洲的战争艺术发展的所有历程。在这部著作诞生之前,从未有哪部书能够将中世纪各国军队的发展脉络梳理得如此明确工整。无论是专业的战史研究者还是对中世纪战争史浅尝辄止的读者,都能从这部书中获益匪浅。
查尔斯·威廉·欧曼爵士(1860—1946),英国历史学家,1905年成为牛津大学近代史教授、皇家历史协会主席,1920年被授予爵士爵位。其《中世纪战争艺术史》对于中世纪战争艺术的研究而言可谓*锋之作,他从碎片化的史料和歪曲的叙述中重建了中世纪战争史。欧曼爵士一生出版著作达四十余部,《拜占庭帝国史》《十九世纪的英国》《中世纪战争艺术史》《半岛战争》《黑暗时代》等著作广受读者欢迎、受到极大赞誉。
王子午(1987—),战史学者,长期从事于军事历史类书籍、文章的写作和研究。曾任《战舰》杂志执行主编,出版有《日本海军巡洋舰》《日本武士战争史》等多部著作。2015年提出《战争艺术》丛书,首部译作《亚历山大战史》于同年出版。其著作、译作秉承去伪存真的理念,去除文学色彩,解读战争的原理和历史。
增补版前言
初版前言
第一章 从罗马时代进入中世纪的军事变革
第一节 罗马军团的最后时光(235年至450年)
第二节 贝利萨留和哥特人(450年至55年)——骑兵主导地位的确立
第二章 中世纪早期(500年至768年)
第一节 西哥特人、伦巴第人和法兰克人
第二节 盎格鲁-撒克逊人
第三章 从查理曼大帝到哈斯丁会战(768年至1066年)
第一节 查理曼大帝与早期加洛林王朝(768年至850年)
第二节 维京人
第三节 维京人被击退(900年至1000年)
第四节 马扎尔人(896年至973年)
第五节 武器与盔甲(800年至1100年)
第六节 攻城武器(800年至1100年)
第七节 步兵的最后一搏——1066年哈斯丁会战和1081年迪拉基乌姆会战
第四章 579年至1204年的拜占庭军队
第一节 拜占庭军队的发展演化
第二节 拜占庭军队的装备和组织
第三节 拜占庭军队的战略和战术
第四节 拜占庭军队的衰落(1071年至1204年)
第五章 十字军(1097年至1291年)
第一节 综述
第二节 十字军的大战略
第三节 十字军的战术
第四节 十字军的战术(续)
第五节 卡莱(哈伦克)、太巴列、阿克、曼索拉——十字军的几场大败
为对付北方民族,法兰克人还采取了另一项办法,即在要地建造系统化的复杂要塞。这项经过深思熟虑的政策,同样也是在866年的《皮特雷敕令》中所确定的,之前我们已经叙述过该敕令对骑兵发展所起到的重要作用,不过早在862年,这项工作其实就已经展开了。当时“秃头”查理意识到,如果能够在河流上的合适地点建造设防桥梁,就可以阻止丹麦舰队顺流而上,深入内陆。他所选择的最主要地点即为皮特雷,其位置位于维京人在塞纳河的约塞尔岛要塞上游数英里处。“秃头”查理在那里建造了一座大桥,其两端均设有桥头堡(Tetes-du-pont)。这座大桥的建设花费了数年时间,在此期间丹麦人仍然能够随心所欲地从未完工的中央部分通过。因此查理又在更上游的特利巴都(Trilbardou)建造了一座规模较小的桥梁,试图以此来截断入侵者的退路。在尝试突破该桥无果之后,北方人的首领韦兰(Weland)交出了俘虏和战利品,以此作为条件换得了法兰克人的放行。在皮特雷建造的巨大要塞最终在866年完工,奥文斯(Auvers)和沙朗(Charenton)也建起了两座较小的要塞作为附加保险来守卫瓦兹河(Oise)和马恩河(Marne)。最为重要的是,查理还在巴黎这座岛屿城市周围设置了桥梁以连接塞纳河的南北河岸。这些工事在未来对维京入侵所造成的影响,要比所有后来在河上新建的建筑都更大。对于这套防御系统而言,缺点在于每个要塞都需要驻防部队,而在当时又很难找到永备部队来防守它们。像巴黎这样的城市,可以动员自身的居民,但像皮特雷那样的孤立要塞就必须组建专门部队,而这并不是随时都可以做到的。在“秃头”查理死后的内战时期,这些要塞显然都被攻破了,而且我们也可以发现,西法兰克人在885年集中了全部精力,在蓬图瓦兹(Pontoise)建造新要塞来顶替它们。当丹麦人沿塞纳河溯游而上围攻巴黎时,他们首先就摧毁了这个障碍。虽然要塞进行了极为坚强的抵抗,但由于缺乏外部救援,最终还是被迫投降。在抵达巴黎后,围攻者们开始了长达十一个月的围攻。“秃头”查理将城市要塞化之前,巴黎曾数次落入维京人手中,而正是由于这些要塞,使巴黎这一次才终于能够抵挡住对方的进攻。尽管皇帝“胖子”查理没有提供太多帮助,但巴黎的守卫者厄德和戈泽林(Gozelin)主教还是进行了勇敢的抵抗,阻挡住了敌军的每一次攻势。确实,最终丹麦人通过将船只拉上河岸,沿着平缓的河岸绕过南部桥头堡的费力方式进抵了塞纳河上游,但无论如何,他们没能攻陷巴黎,最终只能满足于在接受一笔贡金后解围离去(886年)。在西法兰克,这次守城胜利的重要意义,几乎与英格兰的埃瑟顿会战以及奥斯特拉西亚的卢万会战具有同等价值。
900年后,丹麦人对日耳曼便不再进行大规模的劫掠,而在西法兰克,虽然大规模的劫掠仍然持续了一段时间,但其威胁性再也没有达到过886年那样的程度。在巴黎围攻战之后,法兰克人取胜的次数已经能够与北方人相当。888年的蒙福孔(Montfaucon)、892年的蒙旁西埃(Montpensier)以及911年的查特尔等几场会战全都足够引人注目。这些战绩都证明法兰克人已经不再像三十年前那样逃避艰难的会战,而开始变得逢敌必战。他们在战场上也经常能够击退入侵者,保证自己的土地不被蹂躏。不过相比之下,要塞在保卫法兰西没有变为焦土这一点上,要比会战更为重要。当每个城镇都开始用封闭城墙将自己环绕起来,并努力用设防的桥头堡来封锁河道后,丹麦人就发现自己的行动空间严重受限。入侵者所想要的是战利品,而不是前途未卜的长期围攻。像法兰克人886年在巴黎、887年在桑斯(Sens)的英勇抵抗,不仅拯救了城市,更间接地使所有可能具有抵抗长期围攻能力的城镇都免于受到进攻,因为它们动摇了丹麦人的信心,迫使他们在行动前考虑遭遇类似失败的可能性。对他们而言,袭扰开阔的乡间并没有太多价值,因为那里不仅已被无数次劫掠洗劫一空,而且农民们也已经学会带着所有家当前往设防地点避难。在几代人的时间里,主教、伯爵、修道院长以及大领主们都在努力工作,在所有要地设防,以至于到了此时,避难所和要塞的数量多到已经足以容纳所有乡人了。不久之后,不仅大城镇,就连小城都已经拥有城墙,而贵族的私有城堡也可作为防御体系的补充。大部分要塞都仅以木材或栅栏而非岩石建成,但只要能够合理防守,依然可以起到防御作用。
由于劫掠法兰克的难度越来越大,成果却越来越差,最终导致丹麦人罗尔夫(Rolf)在911年选择与“傻子”查理谈判,就好像是古思伦在878年与威塞克斯的阿尔弗雷德谈判一样。“傻子”查理提出在埃普特河(Epte)和西海之间给予他们一大块所谓“丹麦领”(Danelagh,这其实是英格兰人的叫法),罗尔夫接受了条件,答应把族人集合起来,在那里定居并与法兰克人和平共处。相对于可能发生的其他情况而言,维京人选择定居可以算是“傻子”查理的一次巨大胜利。在此之后,其余的丹麦部落逐渐离开了卢瓦尔河和加伦河(Garonne)的河口,与罗尔夫的人定居在了一起。与英格兰的古思伦一样,诺曼底的罗尔夫对国王的忠诚也超出了预料,甚至还曾多次派出部队去帮助国王镇压本地人叛乱。直到查理死于维尔曼多伯爵赫尔伯特(Count Herebert of Vermandois)的阴谋之后,诺曼人才重新对大陆展开劫掠(928年)。不过法兰克人这一次证明他们已经足以保卫自己,罗道夫国王(King Rodolf)在利摩日会战(The Battle of Limoges)中,将劫掠者击溃并赶入了阿基坦。从长剑威廉(William Longsword)的时代开始,诺曼人摆脱了外来的异教侵略者身份,而成为法兰西内部无法驾驭的封臣。到1000年时,无论从各种角度来说,他们都已经被邻居们所同化了,诺曼底也成为法国王室手下最重要的封臣之一。
我们现在应把目光转回英格兰,叙述阿尔弗雷德及其子孙是如何对付“秃头”查理用骑兵、城墙以及桥头堡来解决的丹麦入侵问题。在维京人开始入侵时,英格兰人手中没有骑兵,埃格伯特的军队从这一点来说与查理曼大帝完全不同。对英格兰人来说,加强骑兵这一问题根本无从谈起,因为这个兵种对他们而言根本不存在,但在其他方面,我们却能发现法兰克人采用的办法在海峡对岸也有所发挥。威塞克斯虽然无法用重甲骑兵来重组军队,但他们却拥有重甲的步兵。被伊尼称为“拥有土地的国王伙伴们”,或是阿尔弗雷德在法律中所规定的“领主”,实质上与大陆所称的“封臣”或“恩赏所有者”意义相同。与9世纪的法兰克倾向于将所有人都纳入封建等级之中相同(相对重要的自由农民变成封臣,不那么重要的则成为农奴),英格兰的中层阶级也依照相同方式被划分开了。赛奥族人(Ceorls)中较为富裕者被纳入贵族阶层,较贫困者沦为强势邻居的下人。从阿尔弗雷德所颁布的法律中,我们可以轻易看出自由中层阶级的地位远不如《伊尼法典》时代那么突出。早在《伊尼法典》的时代,地主和佃户就已经存在了,到阿尔弗雷德时代,他们无疑已经占据了人口中的大部分。之所以发生这种变化的原因,可以从10世纪早期的两份重要但没有名字的文件中找到。按照索普(Thorpe)所著的《早期英格兰法律》(Early English Laws )一书中第79页至第81页所述,其中一份内容涉及“人价”(Weregeld,即不同阶级的人的不同价值界定),另一份则涉及“人民的等级和法律”问题。“人价”文件的第一版中规定“如果一位赛奥族人家业兴旺,拥有了头盔、锁甲和带有金饰的宝剑,但受国王保护的土地不足5海德者,仍算作赛奥族人。但如果他的儿子或孙子家业愈发兴旺,后来得到了那么多土地,其后代就将被算入‘伙伴’之列,价值为2000司雷萨斯(Thrymsas)”。在第二版中,这一段又被改为“如果一位赛奥族人拥有锁甲、头盔和带有金饰的宝剑,即使他没有足够的土地(5海德),也应被算作‘伙伴’,依此类推”。“等级与法律”文件中还有另一段文字写道:“赛奥族人如果发达到了名下拥有足足5海德土地、礼拜堂、厨房、钟楼、城堡,亦或是在国王麾下任职,从今后即被看作领主。”另外,“曾三度自行出资渡海的商人”也会受到同样待遇,这一点也是值得注意的。
这个书名,瞬间把我拉回了中学时期那个对军事史充满好奇的我。当时,我总是沉迷于各种关于古代战争的书籍,尤其是那些描绘冷兵器时代残酷与壮丽的篇章。如今看到《中世纪战争艺术史(第一卷)》,我几乎可以想象到作者在书中细致入微地解析各种战役的布局、兵种的演变、武器的革新,以及在那混乱年代中,人类为了生存和扩张所展现出的非凡智慧和勇气。我尤其期待书中对“艺术”这一概念的阐释,它是否涵盖了战争的策略美学,战术的几何学,亦或是战场上那种独特的、血与火交织的悲壮美感?或许,它还会探讨战争在艺术作品中的体现,例如那些描绘战争场景的绘画、雕塑,甚至是史诗般的文学作品。第一卷的标题,也让我对接下来的内容充满了期待,我好奇作者将如何构建这个庞大的体系,是按照时间顺序,还是按照地理区域,或是按照战争的类型来划分?无论如何,我都能预见到,这本书将是一次深入骨髓的历史体验,它不会仅仅是枯燥的数据和事件的堆砌,而是一种对那个时代精神的深度探索,一种对人类文明在战争阴影下如何发展和演变的思考。
评分我常常觉得,历史,尤其是军事史,就像一幅巨大的画卷,而《中世纪战争艺术史(第一卷)》这本书,在我看来,就是为我拉开这幅画卷的一角,让我得以窥见那个波澜壮阔的时代。我尚未深入阅读,但仅凭书名,我就能感受到其中蕴含的磅礴气势。作者必然对中世纪的军事领域有着深刻的洞察,他/她将如何梳理和呈现那段纷繁复杂的战争历史,这本身就充满了悬念。我脑海中浮现出的是骑士的铁甲,弓箭手无声的杀戮,以及大炮轰鸣前的沉寂。更让我感兴趣的是“艺术”这个词,它究竟指的是战争的策略美学,还是指战争在那个时代所催生的艺术形式?书中是否会描绘那些影响深远的军事思想家,他们的理论是如何指导战争的?亦或是那些改变历史进程的著名战役,其背后的决策过程和战术运用又是如何令人惊叹?“第一卷”的标注,更像是对我的一次召唤,它预示着一段深度的、系统的历史之旅即将开启,而我,非常愿意跟随作者的脚步,去探索那个充满挑战与荣耀的中世纪世界,去感受战争在历史长河中所留下的独特印记。
评分这本书的封面设计就足够吸引人,一股历史的厚重感扑面而来。尽管我尚未翻开第一页,但仅仅是那带有复古质感的书名,就勾起了我对那段烽火岁月的无限遐想。“中世纪战争艺术史”,光是这几个字,就预示着一场跨越时空的学术盛宴。我脑海中不由自主地浮现出骑士们在战场上挥舞长剑的景象,或是攻城车如何艰难地啃噬着巍峨的城墙,又或者策略家们如何在沙盘上运筹帷幄,决胜千里。我猜想,作者定是对那段黑暗而又辉煌的历史有着深刻的理解和独到的见解,否则怎敢以“艺术史”这般极具分量的词汇来命名?“第一卷”的标注更是吊足了我的胃口,它暗示着这只是一个宏大叙事的开端,后续的卷册必然会带领我探索更广阔的领域,揭示更多未知的秘密。我迫不及待地想知道,作者是如何将冰冷的战争历史,转化为富有生命力的“艺术”的,这其中又蕴含着怎样的智慧与哲学?是关于战术的精妙运用,还是战略的宏伟构思?抑或是战争对当时社会文化、技术发展,乃至思想观念产生的深远影响?这本书,就像一个沉睡的宝藏,等待我去发掘其中蕴含的无数珍宝,去感受那段充满挑战与传奇的岁月。
评分拿到这本书,我的第一反应是它沉甸甸的分量,不仅是物理上的,更是知识上的。我猜想,《中世纪战争艺术史(第一卷)》绝非泛泛而谈的通俗读物,它一定蕴含着作者扎实的学术功底和严谨的研究态度。想象一下,作者需要查阅多少尘封的史料,考证多少模糊不清的细节,才能构建出如此宏大的战争艺术图景。我特别好奇书中会如何定义和解析“中世纪战争艺术”。这是否意味着不仅仅是对战术和战略的罗列,而是深入挖掘那些隐藏在战争背后的文化、技术、社会结构,甚至哲学思想?比如,书中是否会探讨不同国家和地区在中世纪战争中的独特风格和创新?例如,拜占庭帝国的军事理论、阿拉伯世界的骑兵战术,亦或是欧洲骑士的封建战争模式。我还期待书中能够出现一些引人入胜的案例分析,通过具体的战役来展现中世纪战争的艺术性,无论是围城战的巧妙攻防,还是野战的激烈碰撞,抑或是海上军事行动的策略部署。第一卷的出现,无疑是一个承诺,预示着我们将踏上一段漫长而精彩的历史探索之旅,而这本书,则是开启这段旅程的钥匙。
评分这本书的封面设计,就像是一扇通往过去的大门,虽然我还没有真正打开它,但它已经在我心中勾勒出了一幅幅画面:古老的城堡,闪耀的长剑,以及在战火中奔腾的战马。光是《中世纪战争艺术史》这个书名,就足够让我心潮澎湃。“第一卷”的标记,则进一步加深了我对这个宏大主题的期待。我猜想,作者必然会对中世纪的战争进行一次全方位的、系统性的梳理,不仅仅是记录历史事件,更重要的是挖掘隐藏在战争背后的“艺术”。这“艺术”究竟是指什么?是那些精妙绝伦的战术布局,还是战略家们高瞻远瞩的眼光?又或者是战争所催生的独特文化现象,例如史诗、歌谣,甚至是战争对当时的社会结构和政治格局产生的深远影响?我非常期待书中能够通过详实的史料和生动的叙述,为我展现那个时代战争的真实面貌,以及人类在面对冲突时所展现出的智慧、勇气和无奈。这本书,对我来说,不仅仅是一次阅读,更是一次对历史的深度对话,一次对人类文明在特定时期发展轨迹的探索。
评分618特价促销优惠大酬宾,很划算,喜欢。
评分很专业的书,现在就是需要这样的专业书,就是价格有点小贵
评分很好 很喜欢 希望境东南能够多搞一些图书优惠活动 推动全民阅读
评分是我想要的书,爱好军事与历史的不要错过。
评分很专业的书,现在就是需要这样的专业书,就是价格有点小贵
评分这书是很好,就是价格不便宜。京东的快递还是超赞的。
评分送货很快,品相也很好,感谢京东
评分618特价促销优惠大酬宾,很划算,喜欢。
评分书是好书,价格还是贵了点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