俄国专制制度与商人:18世纪20年代至60年代初

俄国专制制度与商人:18世纪20年代至60年代初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俄] 娜·瓦·科兹洛娃(Н.В.КОЗЛОВА) 著,万冬梅,崔志宏 译
图书标签:
  • 俄国历史
  • 18世纪俄国
  • 专制制度
  • 商人阶层
  • 社会经济史
  • 彼得大帝改革
  • 叶卡捷琳娜二世
  • 俄罗斯帝国
  • 历史研究
  • 社会史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思书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ISBN:9787520114240
版次:1
商品编码:12274631
包装:精装
丛书名: 俄国史译丛·政治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7-12-01
页数:368
字数:353000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本书是莫斯科国立大学历史系教授娜·瓦·科兹洛娃的一部力作,是俄国史学界首次对18世纪20年代至60年代初俄国专制制度统治时期国家政权与商人关系进行全方位探讨的著作,无论是从研究视角、学术参考价值以及研究成果看,均具开创意义。同时,此译著行文流畅,通俗易懂且不失学术品位,颇见译者功力。本书对于历史专业的学者和研究者、高校相关专业师生及对俄国国家政权与商人阶层之间关系感兴趣的读者具有较高的参考价值。

作者简介

[俄]娜·瓦·科兹洛娃(Н.В.КОЗЛОВА),1948年生,历史学博士,莫斯科国立大学历史系俄国史教研室教授、国内史专业答辩委员会成员,俄罗斯历史博物馆学术委员会成员。主要研究领域包括18世纪俄国社会在经济、政治及文化等方面的特点,出版专著10余部,发表学术论文100余篇,主持各类基金项目10余项。
万冬梅,1976年生,毕业于俄罗斯莫斯科国立大学语文系,文学博士,吉林大学外国语学院俄语系副教授。主要从事俄罗斯文学、翻译等领域的研究与教学实践工作。出版专著《阿·尼·托尔斯泰女性群像研究》(俄文),译著《钢铁是怎样炼成的》,并参与国家重大出版基金项目《世界文学史》的翻译工作,译作100余万字,先后在《莫斯科大学学报》等国内外学术期刊发表论文20余篇。主持及参与各类基金项目近10项。
崔志宏,1972年生,历史学博士,吉林大学东北亚研究院国际政治所副教授。目前主要从事俄罗斯政治制度与外交、东北亚地区国际关系等领域的研究与教学工作,出版专著《当代俄罗斯多党制》,编著《东北亚地缘政治与长吉图战略》等。主持及参与各类基金项目10余项。

目录

引 言/001
文献综述/007
文献资料/030

第一部分 俄国专制制度统治下国家官僚机构及政策中的商人与商业问题
第一章 商务委员会的组织结构及编制原则/003
第二章 商务委员会的章程及修订/033
第三章 贸易委员会的组织结构及人员构成/048
第四章 市政总局的建立及其人员组成/065
  第一节 18世纪20年代的市政总局/065
  第二节 18世纪30年代初的城市改革草案/079
  第三节 18世纪40年代至60年代初的市政总局/088
第五章 18世纪20~40年代商务委员会及贸易委员会的活动/099
第六章 18世纪50年代至60年代初商务委员会及贸易委员会的活动/151
第七章 市政总局及其在专制时期城市政策中的作用/174

第二部分 专制制度下商人的需求及其在政策中的体现
第八章 商人的经济需求与俄国立法/219
第九章 国家政权与商人关系中的社会政治问题/246
第十章 国家政权与商人关系中的社会文化问题/275
  第一节 文化知识与商业教育/275
  第二节 商人阶层自我意识的特点/293

结束语/301
人名索引/309
地名索引/315
《俄罗斯帝国:权力的构建与社会变革(18世纪20年代至60年代初)》 引言 18世纪的俄罗斯帝国,是一个充满矛盾与活力的时代。彼得大帝的改革余韵犹在,而新的挑战与机遇也正悄然萌生。在这个时期,沙皇的绝对权力得到空前巩固,国家机器以前所未有的力度推动着现代化进程,但同时,旧有的社会结构与经济模式也面临着深刻的转型。本书将聚焦于18世纪20年代至60年代初这一关键历史阶段,深入探讨俄罗斯专制制度的演进及其对帝国社会、经济和文化产生的深远影响。我们将审视权力如何在精英阶层内部传递与制衡,国家如何通过一系列政策塑造其社会经济格局,以及这些变化又如何反过来影响了帝国政治的走向。 第一章:专制权力的巩固与延伸 18世纪20年代至60年代初,俄罗斯专制制度的基石得到进一步夯实。彼得大帝留下的强大集权遗产,在伊丽莎白·彼得罗芙娜和彼得三世统治时期得以延续并有所发展。本章将详细分析沙皇权力在这一时期的运作机制。 沙皇作为国家核心的绝对权威: 我们将剖析沙皇如何通过制定法律、任命官员、控制教会以及运用军事力量来维护其至高无上的地位。这一时期的法律体系,例如《国家官员服务法》(Табель о рангах)的持续影响,以及对贵族阶层服务义务的强调,都体现了国家对人才的吸纳与控制。 宫廷政治与精英的角逐: 尽管沙皇拥有绝对权力,但宫廷内部的权力斗争与派系林立始终是影响帝国政治的重要因素。我们将考察不同时期占据主导地位的朝臣群体,分析他们如何通过影响沙皇决策、争夺职位和资源来巩固自身地位。例如,著名的“宫廷政变”并非偶然,而是深刻反映了精英阶层内部的权力博弈。 国家官僚体系的扩张与专业化: 随着国家职能的不断扩大,官僚体系也日益庞大和复杂。本章将考察不同部门的设立与职能,以及官员的选拔、任用与晋升机制。我们还将分析这一时期官僚体系的效率与腐败问题,以及国家为提升行政效率所做的尝试。 意识形态的构建与传播: 专制制度的合法性不仅依赖于强制力,也需要意识形态的支持。我们将探讨彼得大帝时期塑造的“为国服务”的理念如何在这种情况下继续传播,以及教会、教育和文化机构在维护沙皇权威方面的作用。 第二章:国家经济政策与社会结构 18世纪的俄罗斯,国家经济政策是驱动社会变革的重要力量。国家试图通过各种手段来促进经济发展,以满足军事需求和国家扩张的需要。 重商主义政策的实践: 国家积极推行重商主义,鼓励本国工业发展,限制外国商品的进口。我们将详细考察国家在采矿业、冶金业、纺织业等领域的大力投入,以及为扶持这些产业而颁布的各项政策,例如特许经营权、税收优惠和强制劳役。 土地与农业的变革: 尽管工业化有所发展,但农业仍是俄罗斯经济的基石。本章将分析农奴制的状况及其对农业生产的影响。我们将探讨贵族地主如何通过扩大庄园、加强对农奴的控制来提高生产效率(或巩固自身利益),以及国家在不同时期对农奴制度的干预与调整。 商业与城市的发展: 城市是商品经济发展的重要载体。我们将考察18世纪俄罗斯城市的面貌,分析商业活动的兴起,以及商人阶层的地位与作用。国家如何通过设立商业法庭、建设港口和道路来促进贸易,以及这些举措对城市人口结构和经济活动带来的影响。 税收体系与财政状况: 国家财政的维持离不开税收。我们将分析这一时期俄罗斯的主要税种,例如人头税、消费税等,以及税收征管体系的运作。同时,也将探讨国家的财政收入与支出状况,以及战争、扩张等因素对国家财政的影响。 第三章:社会阶层的变动与互动 18世纪俄罗斯社会的结构在专制制度的驱动下,经历着深刻的变动。传统阶层的地位受到挑战,新的社会群体开始崭露头角。 贵族阶层的巩固与分化: 贵族作为帝国统治阶层,其地位在这一时期得到了进一步巩固。我们将分析贵族在军事、行政和服务体系中的特权,以及其土地和农奴所有权。同时,也将考察贵族内部的日益分化,一部分贵族通过接受教育和参与国家事务,成为帝国精英的一部分,而另一部分则相对衰落。 农奴制的困境与反抗: 农奴制是18世纪俄罗斯社会最显著的特征之一。本章将深入探讨农奴的法律地位、经济负担和人身依附关系,以及他们的日常生活和文化习俗。我们将分析农奴制对社会生产力、人口流动和阶级矛盾产生的负面影响,并考察在这一时期出现的零星的农奴反抗和逃亡现象。 新兴社会群体的崛起: 随着商业和工业的发展,城市中涌现出新的社会群体,例如手工业者、小商人、知识分子等。我们将考察这些群体的社会地位、经济活动以及他们与传统阶层之间的互动关系。 教会的地位与作用: 俄罗斯东正教会作为重要的精神支柱,其在社会结构中扮演着不可或缺的角色。我们将分析教会的财产、组织结构以及其在教化民众、支持国家政策方面的作用。 第四章:文化与思想的转型 18世纪的俄罗斯,在西方影响的冲击下,文化与思想领域也发生了显著的转变。 启蒙思想的传入与本土化: 欧洲启蒙思想通过各种途径传入俄罗斯,对俄罗斯的知识分子和精英阶层产生了深远影响。我们将考察伏尔泰、狄德罗等启蒙思想家的著作在俄罗斯的传播情况,以及俄罗斯思想家如何吸收、消化并将其融入俄罗斯的现实土壤。 教育体系的改革与发展: 国家对教育的重视程度日益提高,旨在培养服务于国家发展的合格人才。我们将考察彼得大帝时期建立的学校,以及之后在不同领域进行的教育改革,例如军事院校、技术学校和高等学府的兴起。 文学、艺术与科学的繁荣: 18世纪是俄罗斯文学、艺术和科学发展的重要时期。我们将欣赏这一时期涌现出的杰出作家、艺术家和科学家,分析他们的作品所反映的时代精神和思想潮流。例如,洛蒙诺索夫在自然科学和语言学方面的贡献,以及卡拉姆津等作家对俄罗斯文学的革新。 俄罗斯身份认同的探索: 在吸收西方文化的同时,俄罗斯也在不断探索自身的文化身份。我们将考察在这一时期,俄罗斯人如何看待自身在欧洲和亚洲之间的独特位置,以及这种自我认知如何影响了他们的文化创造和思想发展。 结论 18世纪20年代至60年代初的俄罗斯帝国,是一个在专制权力主导下,经历着深刻社会经济变革的时代。沙皇的绝对权威得到巩固,国家通过一系列强有力的政策试图实现现代化目标。然而,这种变革并非一帆风顺,它伴随着社会结构的变动、阶级矛盾的加剧以及文化思想的碰撞。本书的研究旨在揭示这一时期俄罗斯专制制度的内在逻辑,分析其如何塑造了帝国的政治、经济和社会面貌,并为理解俄罗斯后来的历史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尽管本书侧重于宏观的历史叙事,但其背后所蕴含的对个体命运、社会动态以及文化演进的关注,也希望能够引发读者更深入的思考。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是一本让我重新审视历史的著作。在阅读过程中,我被作者严谨的考证和深刻的洞察力深深折服。书中对于18世纪俄国社会经济结构的分析,细致入微,仿佛能够触摸到那个时代的脉搏。我尤其关注书中对于城市发展和商业网络的构建的论述,它让我看到了一个正在缓慢转型中的俄国。那些新兴的城市,那些日益繁忙的贸易路线,都在作者的笔下变得鲜活起来。我更是被那些书中活跃的商人群体所吸引,他们的远见卓识,他们的冒险精神,以及他们为推动社会进步所做的贡献,都让我肃然起敬。这本书不仅填补了我在这方面的知识空白,更重要的是,它让我看到了历史的复杂性和多面性,看到了那些在宏大叙事背后,个体努力与时代洪流的交织。

评分

坦白说,一开始我对这本书的标题有些迟疑,但读下去之后,我完全被它吸引住了。作者对于18世纪俄国历史的解读,角度非常独特,聚焦于“专制制度”与“商人”这两个看似不那么显眼的要素,却揭示了那个时代最核心的驱动力之一。书中对商人阶层在当时的政治、经济和社会生活中所扮演角色的分析,让我耳目一新。我看到了他们并非只是被动的经济参与者,而是能够积极影响政策、塑造社会舆论的群体。尤其是关于他们如何与贵族、教会以及新兴的知识分子群体互动,以及在这种互动中如何维护自身利益的描写,都非常精彩。这本书让我深刻地认识到,任何一个时代的社会变迁,都离不开这些隐藏在幕后,却拥有巨大能量的群体。它提供了一个全新的视角来理解俄国历史,让人拍案叫绝!

评分

这本书简直是一场穿越时空的奇妙旅程!作者以一种极其生动细腻的笔触,将我带回了18世纪20年代至60年代初那个风云变幻的俄国。翻开书页,仿佛能听到马车在圣彼得堡的鹅卵石街道上滚过的声音,闻到宫廷里香水与尘土混合的气息。我特别喜欢书中对伊丽莎白·彼得罗芙娜女皇时代宫廷政治的描写,那些错综复杂的人物关系,那些暗流涌动的权力斗争,简直比任何一部宫廷剧都精彩。作者并没有简单地罗列历史事件,而是深入挖掘了当时社会各阶层的生存状态,尤其是那些在时代洪流中努力寻求生存和发展的商人阶层。他们的挣扎、他们的智慧、他们与贵族和官僚的周旋,都得到了淋漓尽致的展现。读完这本书,我对那个时代的俄国有了前所未有的深刻理解,感觉自己也曾身临其境,见证了历史的变迁。那种沉浸式的阅读体验,绝对是难得的享受,强烈推荐给所有对历史和俄国文化感兴趣的朋友们!

评分

这本书就像打开了一扇通往18世纪俄国社会内部的窗口,让我得以窥探其核心运作机制。我尤其对书中关于专制制度与商业力量之间微妙而复杂的关系的探讨,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作者没有简单地将两者对立起来,而是细致地分析了它们之间相互依存、相互制约的动态平衡。我看到了专制王权是如何利用商人来支持国家财政、发展经济,同时也看到了商人如何在专制统治的框架下,巧妙地为自己争取生存空间和发展机会。书中对官僚体系的描写也十分精彩,那些形形色色的官员,他们的贪婪、他们的腐败,以及他们与商人之间盘根错节的利益纠葛,都得到了生动地展现。读这本书,让我深刻理解了为什么18世纪的俄国会在看似强大的专制统治下,依然孕育出活跃的商业力量,以及这种力量是如何在夹缝中求生存、谋发展的。

评分

阅读这本书的过程,与其说是在学习历史,不如说是在体验一次深度的人物访谈。作者对于18世纪俄国商人群体的刻画,简直入木三分。我仿佛能看到那些在繁忙港口挥汗如雨的码头工人,能听到他们在集市上讨价还价的吆喝声,更能感受到他们在面对严苛税收和官僚盘剥时的无奈与抗争。书中对不同地区、不同行业的商人的区分,也让我大开眼界,原来当时的商业活动并非铁板一块,而是充满了地域特色和行业差异。最令我印象深刻的是,作者没有将商人描绘成单一的符号,而是赋予了他们鲜活的个性和复杂的动机。他们既有精打细算的生意头脑,也有对家庭的责任感;他们既敢于冒险,也懂得隐忍。尤其是书中关于商人如何利用人脉和信息网络来规避风险、谋求发展的段落,更是让我看到了那个时代商业智慧的闪光点。这本书不仅让我了解了历史,更让我对人性有了更深的体悟。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