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年制空权:从第一次世界大战到阿富汗战争 [Air Warfare]

百年制空权:从第一次世界大战到阿富汗战争 [Air Warfare]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英] 亚历山大·斯万斯通(AlexanderSwanston),马尔科姆·斯万斯通(MalcolmSwanston) 著,于君;云奔腾;董强 译
图书标签:
  • 军事史
  • 航空史
  • 空战
  • 战争史
  • 百年战争
  • 制空权
  • 第一次世界大战
  • 第二次世界大战
  • 阿富汗战争
  • 军事科技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思书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中国市场出版社
ISBN:9787509216071
版次:1
商品编码:12274729
包装:平装
外文名称:Air Warfare
开本:16
出版时间:2018-01-01
用纸:纯质纸
页数:307
字数:310000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产品特色

编辑推荐

  英美军事图书出版巨头Amber Books、USNI(美国海军学院)、Ian Allan、ZENITH Press、Osprey Publishing(鱼鹰)、Pen and Sword Books、Green HILL、RAND Corporation(兰德公司)、NIP巨献。中国市场出版社(China Market Press)原版引进,军迷珍藏。知己知彼,百战不殆;勿忘国耻,圆梦中华。

★百年制空权,20世纪空战史

●从氢气球,到齐柏林飞艇,再到各种形式的战斗机,人类从未停止对天空的占领!

●飞机诞生之后就迅速改变了战争的形态,三维空间内,制空权甚至决定着整个战争的走向!

●一战初期空军的作用主要是侦察,二战时航母舰载机主宰了整个太平洋战争,到如今,战略轰炸机已经成为了具备巨大威慑能力的大国重器!

★数百场战役战斗,数百幅战时图片,呈现精彩的百年空战

●全书描述了从一战空军实践初期到阿富汗战争无人机出现在战场,这期间数百场重要的空战。

●既有对战争场面的精彩描述,也有对参战各方战略战术的专业分析。

●数百幅战时图片和精良制作的仿真模拟示意图,给读者呈现电影级的空战视觉震撼。

★原版引进、专业之作

●正版授权中文译著,绝非其他抄袭拼凑图书可比。

●亚历山大?斯万斯通和马尔科姆?斯万斯通从事仿真模拟图制作工作已经超过30年,他为一系列的出版物创造了详尽解释战场上关键事件的仿真模拟图。

●专业的军事翻译,严谨校对,流畅的军事历史阅读享受。


  

内容简介

  

●《百年制空权:从第一次世界大战到阿富汗战争》由英国专业军事出版社出版,真实展现20世纪以来空战的历史图景和惊心动魄的过程,尤其是书中超过600幅精美的图片和3D效果图,让人赏心悦目。

●本书是仿真模拟图集,以更直观的方式复述一战至今的空战历史。

●仿真模拟图按年代顺序编排,完整收录每一时期,每一场战役战斗的历史文献,详尽介绍当时的战场态势和整个战争形势。

●本书含有从一战至今所有战机参与的战役战斗和军事行动的战场动态细节,使读者更直观准确地了解当时的战场状况及战役进程和发展。


  

作者简介

亚历山大-斯万斯通和马尔科姆-斯万斯通从事仿真模拟图制作工作已经超过30年,其研究方向从古罗马时代一直到越南战争以及更近的时期。他们为一系列的军事出版物创造了仿真模拟图,对解释战场上的关键事件起到重要作用,其中包括《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及本书。

内页插图

精彩书评

  NULL

目录

导言

早期航空活动

1914—1918年间的空军

1914—1918年间的飞艇作战

1914—1918年间战斗机作战

1916—1918年间轰炸机作战

1917年美国战争动员

1918年最后的决战

从第一次世界大战到第二次世界大战

空中帝国

海军航空兵

德国空军诞生

1936—1939年西班牙内战

1937—1941年日本侵华战争

飞剪:1934—1939年的远程运输机

英法重新武装

1939年的世界空军

1939年向波兰发动闪电战

斯堪的纳维亚战场:1939—1940年苏联入侵芬兰

斯堪的纳维亚战场:1940年德国入侵丹麦和挪威

1940年德军入侵西欧国家

1940年6—10月不列颠之战

1940—1941年英国和德国相互轰炸

1940—1941年海上空中巡逻

1940—1942年地中海作战

巴尔干战区:克利特岛陷落

巴巴罗萨行动和轰炸莫斯科

1941年12月珍珠港事件

1942年东南亚沦陷

1942年珊瑚海大战

1942年中途岛海战

1942年高加索和苏联南部战场

1942—1943年斯大林格勒保卫战

战争中的航空工业

1943年瓜达康纳尔海战

车轮行动

1942—1944年盟军轰炸德国

1944年盟军轰炸柏林

北非和地中海战场

西西里和意大利南部战场

1943年苏联在东线战场占据先机

1943年库尔斯克会战

乌克兰和克里米亚战场

太平洋美日航母大战

马里亚纳射火鸡大赛

跳岛作战

弥合缺口:大西洋上的巡逻

诺曼底攻击日:进攻

诺曼底登陆日之后

1944—1945年“市场花园”和“大学”行动

1944—1945年东南亚战场

1941—1945年中国战场

巴格拉基昂作战行动和苏联西部的解放

特种作战:支持游击队

德国的终结

B-29轰炸机的研制和部署

核战争

战后世界

柏林空运

1950—1953年朝鲜战争

世界分裂成两大阵营

古巴导弹危机

印度支那和越南战争

阿以战争

马岛战争

海湾战争

阿富汗战争

精彩书摘

海湾战争

伊拉克入侵邻国科威特引起了二战以来的首次大规模空中力量集结。伊拉克占领了对科威特经济发展至关重要的油田,并且威胁着沙特阿拉伯的油田,因而西方国家特别是美国迅速采取反应措施。

战争准备

萨达姆·侯赛因指挥着世界上第四大陆军。这支军队于20世纪80年代在与伊朗的战争中得到锤炼,因而于1990年8月轻而易举地拿下了科威特。科威特空军的A-4“天鹰”战斗机想方设法逃到沙特阿拉伯。为遏制伊拉克军队进攻势头,防止其携余威入侵沙特阿拉伯,美军为首的联军实施了“沙漠盾牌”行动。美国空军快速向该地区派遣F-15“鹰”战斗机,配合沙特阿拉伯空军的“狂风”战斗机。就在战斗机不断在空中执行作战巡逻任务,监视伊军的一举一动时,联军在该地区集结了数以万计的人员、车辆和海军装备,对紧邻沙特阿拉伯的伊拉克军队随时随地构成威慑。政治人士也试图找到外交解决方案。与此同时,美国海军航母及其大规模机群,包括F/A-18“大黄蜂”、F-14“雄猫”战斗机,E-2“鹰眼”预警机飞向红海。如果伊军越过边界,那么联军就准备发动攻击。在战争开始之时,美军已经在红海集结了6个航母作战群及护卫舰和后勤舰只。

英国派遣了执行攻击和拦截任务的“狂风”战斗机、“美洲虎”攻击机,以及CH-47“支奴干”等运输直升机、老式“海盗”战斗机。这些飞机虽然比较陈旧,但是安装了精密的目标指示设备,它们协助“狂风”战斗机定位目标,并且投弹。法国空军派出“幻影”2000和“幻影”F1战斗机。意大利空军派出了“狂风”战斗机。另外,科威特还有流亡在沙特阿拉伯的“天鹰”战斗机。这些战斗机集结规模极其庞大。

为了组织这些飞机,安排飞行空域及飞行时间,联军出动“联合星”和E-3“哨兵”预警机,全天候24小时轮流在战区上空指挥调度。这些预警机上安装了航空电子、雷达和侦听设备,随时控制联军部队战斗机的行动,将他们引向目标,并协助与敌机作战。

空袭计划

联军制订了空袭计划。首先摧毁伊拉克预警系统,然后消灭防空系统和空军飞机,再打击伊军指挥和控制体系。这样,伊军之间就会失去联系,补给线也将被切断。攻击目标包括电站、供水系统和通信枢纽,使伊军全部行动停下来。当这些目标被摧毁或失效后,联军空军将集中力量支援地面部队向科威特反攻,把伊拉克军队驱逐出去,解放科威特。

1991年1月17日清晨,8架AH-64“阿帕奇”攻击直升机,在MH-53“铺路者”直升机的掩护下,低空飞临沙特阿拉伯-伊拉克边界,向伊拉克的2个早期预警雷达站发起进攻。攻击部队为联军轰炸机打开伊拉克大门的战斗开始。F-117“夜鹰”飞临伊拉克首都巴格达,精确轰炸政府大楼和基础设施。停靠在海湾地区的美国海军发射的“战斧”巡航导弹也对巴格达的目标发动攻击。F-117是一种非凡的战斗机,它能够以亚声速飞行,其外形和材料是为了吸收和折射雷达波而设计和应用的,雷达操作员几乎无法看见该机。伊拉克的防空系统明知敌机就在附近,但因为雷达回波太弱,因而无法辨清目标,或根本“看”不到,地对空导弹根本无法锁定目标。这就意味着F-117飞行员根本不用担心如何干扰雷达或如何规避导弹,而只需一心一意考虑如何锁定和攻击目标。

当F-117“夜鹰”战斗机空袭巴格达的时候,在F-15“鹰”战斗机护航和配备反雷达导弹的F-4“鬼怪”II、“野鼬”战斗机支持下,盟军攻击飞机准备空袭可能拦截盟军攻击机群的伊拉克地对空导弹阵地。盟军的目标是伊军防空系统和伊拉克的空军基地,其目标是摧毁地面的战斗机,或是投放精确导弹,轰炸加固的混凝土掩体,让伊军感到没有一处地方是安全的。另外,发电站、供水系统、水坝、交通系统也将受到攻击,在战争开始之前使伊拉克仅剩下少量的电源。

皇家空军“狂风”战斗轰炸机低空飞行,用JP233跑道集束炸弹摧毁伊拉克机场跑道。在这种强度攻击下,伊拉克空军少有飞机起飞迎战。即便起飞后,一些飞机根本没有看到敌机就被击落。其余伊拉克飞机经过一周的作战后溜到伊朗,这使盟军感到奇怪,尽管盟军预测到伊军会撤退,但也应该逃往约旦,而不是逃往宿敌伊朗。

在绞杀了伊拉克空军和摧毁了大量伊拉克的重点目标后,盟军空军可以集中力量有效支援地面部队。1月24日,盟军地面部队开始向伊拉克进军。地面部队一旦遇到有组织的抵抗,就召唤空军的A-10“雷电”II攻击机或海军陆战队的AV-8“鹞”式战斗机清理进攻道路上的障碍。A-10最初设计为一种对地支援攻击平台,该型机的飞行员好似坐在一个装甲“浴盆”里,并且机上的发动机相距甚远,如果一台发动机遭到毁坏,另一台发动机足以支撑其回基地。虽然飞行速度慢,但可以长时间在战场上空巡弋,承受很大程度毁坏。该机的武器是强大的30毫米的GAU-8加特林航炮,发射的贫铀弹能击穿任何坦克装甲。与其并肩作战的还有AH-64“阿帕奇”直升机,就在伊军全面撤退时,这两型对地攻击飞机摧毁的敌坦克导致陆军出现很大程度的交通阻塞。地面进攻行动仅进行了5天,战争就结束了,伊拉克无条件投降,科威特解放了。

入侵伊拉克

2003年,美国乔治·布什政府认为伊拉克藏匿大规模杀伤性武器,并与国际恐怖组织勾结。在当时反恐战争的背景下,这对布什政府来说是一个推翻萨达姆政权的有利机会,即便这些指责并不可靠。在没有得到联合国授权的情况下,美国与英国部队带头发动攻击,同时还得到西班牙、澳大利亚、波兰、丹麦的军队支持。

2003年3月20日,第二次海湾战争即代号为“伊拉克自由行动”开始。这次战争与上次海湾战争不同,空袭和地面战在同一天开始。美军采用“震慑”战术,以最小代价保留伊拉克基础设施,便于联军控制伊拉克后,伊拉克人民的生活能一切照旧继续下去。作战方式依旧为:巴格达的目标被巡航导弹和F-117定点清除,虽然有些精确武器没击中目标。

空降部队被投放到伊拉克北部以迅速占领库尔德地区,并追击向巴格达撤退的伊拉克军队。4月上旬,伊拉克首都巴格达被占领,盟军战斗机在作战中损失轻微。就在军队准备执行占领任务时,直升机和“悍马”战车一样,成为伊拉克的主要武器系统。因为军队开始对付不断出现的武装暴乱分子,快速的喷气机没有用武之地,小型敏捷的空中炮艇显示了其价值。海军陆战队装备的AH-1“眼镜蛇”被用于清除小型目标,并在城市街区掩护地面部队。

原本设计用于侦察的无人机越来越多地装载“地狱火”导弹。坐在地球另一边作战室的操作员,可以利用实时的信息发现目标,并且决定打击和消灭目标。新的空中力量诞生了:派遣作战飞机进入到威胁地区,打击敌人,而操作员或飞行员不用冒生命危险。


前言/序言

导言

火药可能改变了战场,但是飞机改变了战争本身。飞机的发明和发展对作战人员和平民百姓都产生了深远影响。20世纪初,在人们成功进行第一次空中飞行之后,预言家们就预测空中力量在改变战争的方式方面有着巨大的潜力。H.G.韦尔斯在小说《1907年空战》中预测,世界强国会在全球战争中大批量地使用战斗机。现实中,空中力量的变革在实战中表现得尤为明显。

空中观察员

放飞简易气球让人们对战场局势有了前所未有的了解。在法国大革命和美国内战期间,人们就在战争中使用了气球,且气球的使用一直持续至第一次世界大战(简称一战)。然而气球固有的操控性问题虽然没有限制人们在空中的观察视野,却影响了其使用效果。

随着飞艇(由发动机驱动的硬式或半硬式气球)的发展,人们可以深入到敌军的后方开展侦察。尽管飞艇的飞行速度缓慢,但它较易操纵,可以按指挥员希望的方向飞行。1911年意土战争期间,意大利军队在利比亚首次用飞艇向土耳其地面部队投掷了炸弹。

正如当时的作家和富有智慧的军事思想家想象的那样,随着可控的、比空气重的飞行器的发展,军事航空的美好前景开始显现。1903年,莱特兄弟首次进行载人飞行试验,飞机虽然没有在他们的家乡——美国国内引起军队的兴趣,但是它引起了以法国为首的其他强国的浓厚兴趣。6年后,路易斯·布莱里奥驾机成功飞越英吉利海峡,展示了飞机潜在的活力和战略价值。

潜在活力

1914年8月,世界处于第一次世界大战的水深火热之中。第一次世界大战刚开始时,飞机仅担负着侦察任务。人们利用飞机观察和标示反映敌人作战意图的部署和后勤补给情况。针对这种发展趋势,飞行员开始武装自己,最初装备了左轮手枪和步枪,后来又在机上安装机枪,以此攻击敌人飞机,阻止敌机侦察获得己方的信息。

经过改进的飞机能够飞得更快、更高,随后也出现了一些专门用于消灭敌机的飞机。很明显,击落敌机的最佳方式就是直接瞄准,通过固定的前向机枪进行发射。这种作战方式对推进式战斗机来说较轻松,因为发动机就安装在飞行员身后,但是对于牵引式飞机——发动机安装在飞机前部的螺旋桨飞机来说,由于其螺旋桨弧位于发射线之上,使这种作战方式成为一个难题。荷兰飞机制造商安东尼·福克以最有效的方式解决了这一难题,他研制出断续器装置,使机枪的发射与螺旋桨的旋转同步,机枪可以在螺旋桨弧线间隙发射。由此,真正的战斗机诞生了。

总体战

飞机体积变得更大,作战力更强,大部分战斗部队都配备了战略轰炸飞机。德国轰炸机往往

与齐柏林飞艇一同执行轰炸任务。

轰炸行动往往很少取得实质性破坏战果,但是对人们的心理产生极大的震慑作用。面对战争的肆虐,人们即使待在家里也毫无安全感。总体战的思维由此诞生。

在一战期间的4年中,飞机从战术空中侦察装备发展成为一种战略武器,高高盘旋在地面部队和装甲部队上空,成为阻止敌人的军事活动、打击敌人心理、消灭敌人的手段。远程轰炸机作为战争中最有效武器的理论在当时已经成形。

一战结束后,军事航空发展速度不可避免地被放缓。不过,飞机在民用领域的发展将飞行距离和飞行高度推向新的发展阶段。飞机能够飞越宽广的海洋,使世界变得更为狭小,将各大帝国的广袤殖民地联系起来。

可怕的威胁

20世纪30年代,远程飞机的发展使人们能够无处不达。人们非常害怕来自空中的威胁,就像数十年后害怕核威胁一样。在1920年至1939年间发生的多场战争中,西班牙内战成为引进和检验空战理论的试验场地。人们仍然重视轰炸机的作用,但也有人认为它最好承担起战术作战任务,支援地面部队作战。在西班牙内战中,全金属单翼飞机首次亮相。在西班牙,支持共和政府的民族主义者驾驶波利卡波夫I-16战斗机与支持佛朗哥的人士驾驶梅塞施密特Bf109战斗机进行了近距离格斗作战。这两型战斗机在之后到来的世界战争中得到进一步改进。

1939年9月1日,德国这种新式的战争机器冲破德国、波兰边境线,空军中型轰炸机为地面进攻铺平道路,而战斗机则主要负责消灭敌军的空中和地面力量,夺取制空权。无处不在的容克公司Ju87型斯图卡轰炸机担负起飞行火炮这一重任。空中作战力量与地面部队有效结合,迅速夺取了战争的胜利。闪电战到来了。一系列类似的作战行动在挪威、荷兰、比利时、卢森堡和法国重演。

发生于1940年夏天的不列颠空战证明,强大的战斗机防御部队、雷达和有效的指挥控制系统能够成功、有效地防御轰炸机的进攻。虽然英国皇家空军能够抵御德国空军中型轰炸机的攻击,不过它仍需要美国盟友的参与才能将战火引到德国本土。

日本偷袭珍珠港,将美国卷入第二次世界大战(简称二战)。美国陆军航空队和英国皇家空军轰炸机部队日夜轰炸被德国占领的欧洲重要目标。轰炸德国的工业制造部门能摧毁敌人的作战意志,这是大家公认的作战理论。尽管德国的城市和中心区完全被破坏,但是事实并不如预测的那样,前线敌人的作战意志没有被瓦解或削弱。

在远东地区,美国海军航空兵的作战力量在珍珠港偷袭事件中得到检验。美国海军航空母舰(航母)当时侥幸躲过此灭顶之灾。正是这些航母成为美国海军在太平洋战场再次恢复作战力的核心支柱。

从俄罗斯西部的开阔平原到1944年诺曼底的灌木篱墙,再到盟军最后在欧洲和亚洲的推进行动中,战术轰炸,特别是与地面前置观察员的配合方面,取得很大成功。这种作战方式经证明是非常有效的。

速度和摧毁力量

二战接近尾声时,航空领域发生巨大的变化。新型喷气式飞机时速超过800千米(500英里/小时),导弹可以从数百英里远的地方射向城市目标,一枚原子弹几乎能令一座城市从地球上消失。空中力量特别是轰炸机,再现昔日辉煌,直至被远程导弹所取代。

随着苏联和美国这两个昔日盟友变得相互怀疑和互不信任,世界进入冷战时代并持续数十年之久。核力量虽然阻止了两个大国之间直接开战,但不能阻止其通过代理人发动战争。美国试图在朝鲜和越南两国遏制共产主义的发展。美国在越南动用空中力量,通过战略和战术,取得了综合式的战斗效果,但是美军对越南的轰炸未能持续,没有能够取得明显效果。轰炸没有摧毁越南军民继续作战的意志和与敌人战斗的能力。由于美国民众对战争并不支持,而越南人民突破万难,顽强抵抗,保家卫国,因此,美国在越南战争中一无所获。

今天的空中力量

空中力量在现代战争中充当前锋的角色。在阿富汗,地面部队同二战时一样,仍然需要攻击机和轰炸机的火力支援。地面进攻行动同一战时一样,得到经过改进的侦察系统的支援和信息支持。不过,现代战争可以使用无人机,且它们安装了经过大大改进的精密武器。

看来,单靠空中力量是不足以赢得战争的,尽管它能够对战争产生巨大的影响。在可预见

的未来,军队在战争中仍将被用来占领和控制陆地。在当今的战争中,指挥员可部署和配备一系列带传感器的飞机参战,通过它们,飞行员能够清楚地观察山地地形,精确地投放军需物品,而不会对飞行员生命安全构成威胁。

本书研究作战飞机是如何在较短的时间里主导战争,甚至在一定程度上主导我们的生活的。



烽火长空:人类制空权的百年征程 自人类仰望星空、渴望翱翔蓝天的梦想萌发之初,天空便成为一个充满无限想象与征服可能的领域。而当飞机的出现,将这古老的梦想变为现实,天空的意义便被彻底改写——它不再是遥远的彼岸,而是新兴的战场,是决定未来战争走向的至高战略要地。本书《百年制空权》将带领读者深入探究,从第一次世界大战的蹒跚起步,到阿富汗战争的科技巅峰,近百年来,人类如何一步步掌握并运用制空权,这股神秘而强大的力量如何重塑了战争的形态,并深刻影响了世界格局的变迁。 第一章:苍穹初啼——一战中的航空初探 第一次世界大战,被誉为“科学与战争的催化剂”。在此之前,飞机尚属新生事物,其军事价值尚待发掘。然而,战争的残酷现实迅速催生了对空中力量的需求。起初,飞机主要被用于侦察,它们如同笨拙的哨兵,在战场上空盘旋,为地面部队传递敌人的动向。但随着时间的推移,飞行员们逐渐意识到,他们的飞机并非只能作为被动的观察者。 在索姆河战役的血肉磨坊中,英军和德军的飞行员们开始尝试用手中的武器——手枪、步枪,甚至用投掷炸弹的方式——去攻击敌机,一场场惊心动魄的空中缠斗就此拉开序幕。飞机上的机枪被固定在机身上,导致双方飞行员必须冒险将自己的飞机转向敌机,才能进行射击,这种“原始”的空战方式充满了鲁莽与勇气。而随着万向支架的发明,使机枪可以自由转动,空战的效率和危险性都大大提升。 一战空中力量的成长,不仅仅体现在战术层面,更体现在战略认知的觉醒。一些有远见的军事思想家,如朱里奥·杜黑,开始勾勒出“空中优势”的概念。他们预见到,未来战争的胜负,将不再仅仅取决于陆地上的绞杀或海洋上的封锁,而可能取决于谁能掌握制空权,谁能通过空中力量对敌人的心脏地带——工业、城市、民众——进行致命打击。尽管杜黑的理论在当时显得有些超前,甚至被一些人视为激进,但其所蕴含的战略洞察,却为日后制空权理论的发展奠定了基石。 第二章:长剑出鞘——两次世界大战间的理论与实践 两次世界大战之间的二十年,是制空权理论蓬勃发展、空军力量迅速壮大的关键时期。飞机不再是陆军的附庸,而是逐渐演变成一个独立的军种。世界各主要军事强国纷纷组建自己的空军,并投入巨资研发更先进的飞机和作战理论。 杜黑的《制空权》理论,在这一时期被广泛研究与讨论。他提出的“战略轰炸”理念——通过集中优势空中力量,对敌人的战争潜力进行大规模、持续的打击,从而瓦解敌人的抵抗意志——深刻地影响了各国的空军建设思路。虽然“绝对制空权”的实现难度极大,但其强调空中力量的独立作战能力以及对敌方核心要素进行打击的战略思想,得到了普遍认同。 同时,另一位重要的理论家,美国海军的威廉·米歇尔,也提出了与杜黑相似的观点,并强调了航空母舰在未来海战中的重要性。他预见了空军将成为决定战争胜负的关键力量,并主张发展远程轰炸机和独立的空军。 实践层面,英国皇家空军(RAF)的成立,标志着一个独立的空军作战力量的诞生,其强大的战略轰炸能力在之后的战争中得到了初步验证。法国、德国、意大利等国也纷纷效仿,不断研发出性能更优越的战斗机、轰炸机和侦察机。风洞实验、空气动力学研究的进步,使得飞机的设计越来越高效,速度越来越快,航程越来越远。 第三章:苍穹之战——二战中的制空权争夺 第二次世界大战,可以说是制空权第一次真正登上历史舞台,并扮演了决定性角色的战争。从闪击波兰开始,德国空军“闪电战”的成功,很大程度上依赖于其对低空制空权的掌握,为地面部队的推进扫清了障碍。 然而,随着战争的深入,制空权的争夺变得异常激烈。不列颠空战,是人类历史上第一次大规模的空对空战略决战。英国皇家空军以其顽强的抵抗,成功抵挡住了德国空军的猛烈攻势,粉碎了德国登陆英国的企图。这场战役不仅证明了战斗机的巨大作用,也揭示了空战的复杂性——不仅仅是数量的堆砌,更关乎战术的运用、飞行员的素质以及国家的工业生产能力。 在东线,苏德空战更是规模空前,技术也在不断进步。在太平洋战场,美国海军的航空母舰集群,以其强大的空中打击能力,在珊瑚海海战和中途岛海战中,重创了日本海军,开始扭转太平洋战场的局势。制空权的争夺,直接影响了海陆战场的进程。 战略轰炸,在二战中得到了空前的发展。同盟国对德国和日本的工业中心、交通枢纽以及城市进行了大规模的战略轰炸,试图摧毁其战争潜力,削弱其抵抗意志。虽然战略轰炸的实际效果存在争议,但其巨大的破坏力以及对战争进程的影响是不可否认的。 随着雷达、导航系统等新技术的出现,空战的战术和战略也日新月异。喷气式飞机的诞生,预示着下一代空中力量的到来,速度与高度的革命即将爆发。 第四章:冷战阴影下的鹰击长空 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结束,并没有带来长久的和平,而是进入了一个新的冷战格局。在这个时期,制空权的重要性被提升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核武器的出现,使得传统的陆海攻防变得更加危险,而能够携带核武器的远程战略轰炸机,则成为了威慑与打击敌人的关键。 美国和苏联,两大超级大国,在核武器和空中力量的军备竞赛中你追我赶。战略轰炸机部队的规模不断扩大,性能也日益提升。B-52、图-95等巨型战略轰炸机,成为了两国空中力量的象征。同时,双方都在积极研发能够穿透对方防空体系的战术,以及更先进的战斗机来争夺战术制空权。 朝鲜战争和越南战争,成为了冷战时期制空权争夺的残酷实践。在朝鲜战场,虽然联合国军拥有技术和数量上的优势,但其未能完全掌握制空权,导致战争陷入胶着。在越南,美国空军虽然实施了大量的空中打击,但面对复杂的地形和灵活的敌后游击战,也暴露出制空权并非万能的局限性。 这一时期,空对空导弹、电子战技术、以及预警机等新概念和新装备层出不穷。制空权的争夺,已经从单纯的飞机之间的对抗,演变成一个复杂的体系对抗。掌握信息优势、电子干扰能力、以及精确打击能力,成为了新的制胜关键。 第五章:高科技空战的洗礼——从海湾战争到阿富汗战争 冷战的结束,并没有终结制空权的重要性,反而将其推向了一个新的高度。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为制空权带来了革命性的变化。从海湾战争开始,我们见证了高科技空战的威力。 海湾战争,被誉为“24小时制空权”的典范。以美国为首的多国部队,在开战之初便迅速夺取了伊拉克的制空权,并利用精确制导武器,对伊拉克的军事目标进行了毁灭性的打击。隐形飞机、无人机、全球定位系统(GPS)等新技术,第一次在实战中得到了大规模的应用,展现了信息时代空战的强大能力。 科索沃战争、伊拉克战争,以及阿富汗战争,则进一步巩固了制空权在现代战争中的核心地位。在这些冲突中,以美国为首的联军,能够迅速夺取空中优势,并对敌方目标进行精确打击,极大地削弱了敌方的抵抗能力,并减少了地面部队的伤亡。 阿富汗战争,更是凸显了现代制空权的特点。面对一个拥有不对称作战能力的对手,传统的战略轰炸作用有限,但灵活的空中支援、侦察监视、以及对关键目标的精确打击,却发挥了至关重要的作用。无人机的广泛应用,使得空中力量能够长时间、低成本地执行侦察和打击任务,进一步拓展了制空权的边界。 然而,阿富汗战争也暴露了制空权并非万能的另一面。在复杂的地缘政治环境下,制空权的运用并非总是能够带来最终的胜利。政治、经济、文化等多种因素,共同影响着战争的走向。 结语:永恒的苍穹,未来的远征 从第一次世界大战中蹒跚起步的侦察机,到如今能够精确打击全球任何目标的隐形无人机,百年间,人类对制空权的理解和运用,经历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制空权,已经从一种军事概念,演变成一种国家力量的重要象征,一种影响国际关系、决定战争走向的战略支柱。 《百年制空权》这本书,正是要回顾这段波澜壮阔的历史,剖析每一次技术革新、每一次战术演进、以及每一次战略思想的飞跃,是如何共同塑造了我们今日所认知的制空权。它不仅仅是关于飞机的技术进步,更是关于人类智慧、勇气与牺牲,关于国家意志与战略选择,关于科技与战争之间永无止境的互动。 未来,随着人工智能、高超音速武器、太空军事化等新技术的不断涌现,制空权的内涵和外延将继续拓展。天空,这个永恒的战场,将继续见证人类对更强大、更高效空中力量的追求。而理解并掌握制空权的演变,对于理解过去、洞察未来,都具有深远的意义。本书,便是献给每一个对这片天空充满好奇、对战争历史充满探索精神的读者的航程。

用户评价

评分

读到中段,我尤其欣赏作者在处理技术迭代与战略思想冲突时的那种冷静而深刻的剖析。二战时期的篇章,内容之详尽,简直可以作为专业的军事学院教材。他没有停留在诸如“野马”与“零战”的简单对比上,而是深入探讨了工业基础、后勤保障,乃至国家战略目标是如何反作用于空中力量的部署和作战指导思想的。尤其是对于轰炸理论的兴衰,简直是一场精彩的辩论。从白天的精确轰炸到夜间的区域轰炸,每一次战略的摇摆背后,都对应着巨大的技术投入和惨痛的伤亡代价。这种对“战略性错误”的深入挖掘,使得全书不仅仅是记录历史,更像是对未来军事规划者的一份沉甸甸的警示录。

评分

这部鸿篇巨制,光是书名就足以让人心潮澎湃,它所承载的历史厚度与技术演进的广度,简直是一部浓缩的空战史诗。我翻开它的时候,最直观的感受就是那种扑面而来的史料的扎实感。作者显然是花费了大量精力去梳理那些纷繁复杂的空中战术革新与地缘政治博弈之间的千丝万缕的联系。比如,他对于早期螺旋桨时代,那些英勇的飞行员如何在“狗斗”中摸索出制空权的基本原则,描写得极为生动,仿佛能让人闻到硝烟味和机油味。那种初创时期的混沌与壮美,被勾勒得淋漓尽致,远超我之前读过的任何一本关于那一时期的航空史著作。它不仅仅是关于飞机的性能提升,更是关于人类如何将三维空间纳入战争范畴的思维转变过程,这种宏大的叙事视角,令人震撼。

评分

这本书的叙事节奏掌握得非常高明,它不是那种平铺直叙的流水账,而是在关键的历史转折点上,会进行一次宏观的哲学思辨。比如,在冷战时期的部分,作者对喷气式技术、核威慑以及“空优”概念的形成,阐述得尤为精辟。他成功地将那些高深的空气动力学原理和那些充满政治张力的决策会议串联起来,读起来丝毫没有枯燥感。我感觉自己仿佛穿梭于五角大楼的走廊,又潜入了秘密的试飞基地,亲眼见证了那些决定未来几十年军事平衡的决策是如何艰难地诞生的。这种沉浸式的体验,是纯粹的理论书籍无法给予的。

评分

当我读到越南战争和随后的海湾战争的章节时,我发现作者对“信息优势”的强调,体现了他对现代战争形态的深刻洞察。制空权的概念已经从单纯的“拥有飞机”进化到了“掌握频谱和信息链路”,这种观念的转变,是全书的精髓之一。他详细描绘了电子战的兴起,以及雷达、红外探测等技术的交叉对抗,这部分内容处理得既有技术细节的严谨性,又不失文学上的张力。我尤其佩服他对“非对称优势”的分析,展示了技术并不是唯一的决定因素,灵活的战术运用和对战场环境的理解,仍然是制胜的关键。

评分

最后,对于阿富汗战争的收尾,处理得非常克制而有力。它不再是那种大规模空中决战的叙事,而是聚焦于特种作战、无人机技术以及对“反叛乱战争”中空中支援的复杂性探讨。作者没有简单地赞颂或批判,而是客观地呈现了高科技武器在低烈度、高复杂性冲突中的局限性与作用。这使得全书的闭环非常完整,它从第一次世界大战的浪漫骑士时代,一路走到了如今高度依赖数据链和算法的时代,清晰地勾勒出人类对天空控制权的永恒追求与随之而来的伦理困境。读完之后,我对空中力量的理解,达到了一个前所未有的高度。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