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族魂:鲁迅传(精装)

民族魂:鲁迅传(精装)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陈漱渝 著
图书标签:
  • 鲁迅
  • 传记
  • 文学
  • 历史
  • 人物传记
  • 文化
  • 精装
  • 中国现代文学
  • 思想家
  • 民族精神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思书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北方文艺出版社
ISBN:9787531741046
版次:1
商品编码:12274635
包装:精装
开本:32开
出版时间:2018-02-01
用纸:胶版纸

具体描述

编辑推荐

  迄今为止,我撰写、选编和参与编注的图书大约有110余种。如果有人问我:“在这些出版物当中,有没有你特别偏爱或看重的呢?”回答是:“有!”让我举出十种,其中就有这本《民族魂》;只让我列举五种,也会有这本《民族魂》。(陈漱渝)
  鲁迅研究专家陈漱渝特别看重的着作
  娓娓道来中可见激情,激情飞扬中充满洞见
  经得住时间筛选,禁得起读者检验
  理解鲁迅,从《民族魂:鲁迅传》开始

内容简介

  《民族魂:鲁迅传》是鲁迅传记中的经典之作,在时间和读者的双重检验下经久不衰。作者不孤立地看待鲁迅其人其事,而是从其所处的时代、环境,以及身边的亲友入手认识鲁迅,力求做到全面;不夸张、不神化鲁迅其人其事,将其作为一个普通人去观照,力求做到真实;不盲从现有的关于鲁迅的评论,也不轻易下任何判语,对有争议之处不偏袒、不妄议,力求做到客观。本书从多角度、多层面再现鲁迅的经历、生活、思想、作品,值得关注鲁迅、研究鲁迅的人阅读参考。

作者简介

  陈漱渝,生于1941年,资深鲁迅研究专家,原鲁迅博物馆副馆长,中国作家协会会员,着有《鲁迅传》《一个都不宽恕》《本色鲁迅》等,参与编辑1981年版《鲁迅全集》的工作,为中国现代文学研究界有较大影响的学者。

目录

1 代序:忘不了的人是你
3 第一章 兽乳养大的英雄
7 第二章 “从来如此,便对么?”
12 第三章 “戎马书生”
16 第四章 浮槎东渡
21 第五章 “新生”运动
33 第六章 “木瓜之役”
38 第七章 迎接光复
44 第八章 教育部供职
50 第九章 为前驱者呐喊
55 第十章 阿Q诞生
61 第十一章 东有启明,西有长庚
70 第十二章 长安行
85 第十五章 向“金钱世界”挑战
89 第十六章 弥天大夜战旗红
94 第十七章 如此香港
98 第十八章 “我可以爱!”
102 第十九章 景云深处是吾家
108 第二十章 妻子?秘书?学生
114 第二十一章 从两人世界到三口之家
124 第二十二章 窃天火的人
128 第二十三章 海外知音
132 第二十四章 盟主和他的战友
137 第二十五章 “所向披靡,令人神旺”
144 第二十六章 一场特殊的战斗
148 第二十七章 战斗的“北平五讲”
154 第二十八章 “又为斯民哭健儿”
160 第二十九章 写于深夜里
166 第三十章 奴隶之爱
172 第三十一章 共产党人的诤友
177 第三十二章 比黄金更贵重的心灵
181 第三十三章 壮烈的冲刺
186 第三十四章 伟大的民众祭
191 附录 鲁迅先生年谱
203 再版跋语

精彩书摘

  第一章兽乳养大的英雄
  稽山千岩竞秀,鉴湖明澈如镜。我们祖国的如画江山,我们民族的优秀传统,世世代代哺育了多少仁人志士!
  但是,中华民族的近代是一个蒙尘的时代。一八四。年,帝国主义列强用炮舰敲开了古老中国闭关自守的大门。从此,我们这个西方冒险家眼中的“东方黄金世界”,便迅速沦为半封建半殖民地社会。
  神州大地,风雨如磐;镜水稽山,黯然失色。就是在这样一个国运艰难、危机四伏的年代,鲁迅在被称为“报仇雪耻之国,历史文物之邦,名人荟萃之地,山青水秀之乡”的浙江绍兴呱呱坠地了。他诞生在一八八一年九月二十五日。这时,距鸦片战争爆发有四十一年,距太平天国失败有十七年。鲁迅出世之后,按照绍兴的习俗,家人依次给他尝了五种东西:醋、盐、黄连、钩藤、糖,象征他在未来的生活道路上先要备尝酸辛,经历磨难,最后才能品味到人生的甘甜。事实也恰恰如此,这个被人爱称为“胡羊尾巴”的聪慧灵巧的孩子,自从来到人间,就跟我们的国家、民族一起,过早地承担着时代的忧患。
  鲁迅的童年是在一个败落的封建家庭中度过的。他原名周樟寿,后改字豫才,改名树人。祖父周介孚,仕途充满了坎坷。父亲周伯宜,长年卧病在家。母亲鲁瑞是乡下人,思想比较开通。继祖母蒋氏是一个幽默诙谐的老人。每逢夏夜,她常常坐在堂前的桂花树下,一边摇着芭蕉扇,一边给躺在小板桌上纳凉的长孙讲述美妙动听的民间故事,这使鲁迅从小就领悟到一些人生的哲理。善良淳朴的保姆长妈妈,替鲁迅买到了一部他渴慕已久的绘图《山海经》——这是鲁迅“最初得到,最为心爱的宝书”。
  然而,骤然而来的风雨打破了这个小康之家短暂的安宁。十三岁那年,鲁迅的家庭遭遇到一场很大的变故:他的祖父因科场贿赂案被捕,在杭州府狱被关押了整整七年。每年秋后,官府都趁机勒索。鲁迅家中仅有的四五十亩水田卖完了,以致不得不靠典当度日。病情加剧的父亲又为庸医所误,终于在三十六岁那年去世。
  在家庭败落的过程中,少年鲁迅看透了上流社会人物的虚伪与堕落,对于封建科举制度的吃人罪恶有了切身的感受。这种环境的重大刺激,使他对熟识的绅士阶级产生了极度的憎恶;与此同时,他又得到了更多深入农村接触农民的机会。混进“野孩子”群中,呼吸“小百姓”的空气,成为鲁迅后来的回忆中最美好的部分。这段难以忘怀的农村生活,不仅使鲁迅养成了农民化的生活习惯。比如爱吃农家的炒饭,爱听深夜的犬吠;更为重要的,是使他开始跟劳苦大众建立了紧密的精神联系。这对他形成“下等人”胜于“上等人”的观点,以及日后创作以农民生活为题材的作品,都产生了极其明显的影响。
  鲁迅外婆家在绍兴水乡,因此鲁迅童年时代能跟母亲来到农村,同农民的孩子一起放牛钓虾,摇船摘豆。最为迷人的,是在朦胧的月色中,乘着大白鱼似的航船,嗅着豆麦水草的清香,到仙山楼阁般的宝殿去观赏社戏……这一切,都激起了鲁迅美好情感的浪花,增强了他对劳苦大众和祖国山河的热爱。然而,IEt中国的农村并不像田园诗人描写的那样无忧无虑。自从祖父入狱以后,鲁迅有较长一段时间在乡下避难,对农村有了更为广泛和深入的了解。在跟泥土一样浑厚、淳朴的田夫野老身上,他得到了从称他为“乞食者”的亲戚本家那里所得不到的慰藉和温暖。而劳苦大众“毕生受着压迫,很多苦痛”的非人生活,又激起了他改革进取的强烈愿望。在鲁迅的少年时代,绍兴流传着这样一首民谣:“地主租船到,心头别别跳,虚田要实收,像在油里熬……”还有这样一首渔歌:“一日七百,一日八百,两日勿落(指两天不下江捕鱼),饿得发白……”在曹娥江边的镇塘殿,鲁迅曾目睹盐工们在炎夏酷暑中一把干柴一把火地熬盐,褐色的脊梁弯成了弓形。在野兽出没的富盛山区,鲁迅又耳闻了这样一个悲惨的故事:一个管坟的劳动妇女,整日辛劳,无暇照管自己的孩子。一天,孩子在门前剥豆,被野狼叼走了,脸上、胸部的肉和肠子都被吃得精光。“城里来的小倌人”啊,你面对这些血泪斑斑的生活图景想到了什么?你可曾想到了儿时的好友章运水?此刻,那位英武矫健的少年正在杜浦村的沙地上成人般地从事着繁重的劳动,终日不停的海风刀子似的刮在他紫色的圆脸上。你可曾想起了土谷祠里的阿桂?此刻,他正赤着膊替人舂米,而财主的大竹杠顷刻间就会劈向他的脑门……就这样,少年鲁迅逐渐看清了这样一个铁铸般的事实:劳苦大众并不像古书和师傅所说的那样,过的是花鸟一般的安乐生活。他们正在死亡线上挣扎,连阳光和空气都不能够跟上等人平等地享用。
  ……
书籍简介:盛世文脉:中国近现代思想史纲 (一)时代洪流中的精神图景 《盛世文脉:中国近现代思想史纲》是一部宏大叙事与微观剖析相结合的著作,旨在系统梳理和深入解读自晚清至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这一百余年间,中国思想界的风云变幻与核心议题。本书不以单纯的政治史或社会史为经纬,而是聚焦于“人如何思考”以及“思想如何塑造国家命运”这一根本命题,展现一个古老文明在面对“三千年未有之大变局”时,知识精英群体所经历的痛苦挣扎、激烈辩论与最终抉择的心路历程。 全书结构严谨,分为六个主要篇章,力求勾勒出一条清晰的思想演进脉络:从传统儒家思想的自我批判与维新变法的艰难开端,到西方思潮大规模涌入后的“救亡图存”焦虑;从对科学、民主、人权的无休止追问,到马克思主义的最终确立与改造中国社会的实践。 (二)第一卷:旧梦的崩塌与西风的呼啸(晚清 1840-1905) 本卷聚焦于鸦片战争后的第一个思想断层期。我们首先审视的是传统士大夫阶层面对坚船利炮时的震撼与反思。这不是一个简单的“崇洋媚外”与“固步自封”的二元对立。书中细致分析了以林则徐、曾国藩为代表的“中体西用”派的内在逻辑,他们如何在维护儒家伦理核心的前提下,试图嫁接西方的器物技术。这种保守的理性,在太平天国运动的冲击下显得尤为脆弱。 随后,本书深入探讨了洋务运动背后的思想动力——“师夷长技以制夷”的实践困境。我们转向康有为、梁启超的维新变法思潮。梁启超作为那个时代最富激情的思想传播者,他如何将孟德斯鸠、卢梭的理论,通过报刊杂志这一新兴媒介,转化为唤醒民众的“新学”?本书特别关注了维新派内部关于“君主立宪”与“民主共和”的早期争论,这些争论的火花,预示着未来革命的底色。 (三)第二卷:新学的兴起与革命的序曲(清末民初 1905-1916) 辛亥革命的爆发,不仅仅是政治结构的更迭,更是对传统思想体系的彻底颠覆。本卷重点剖析了清末民初知识界在“反帝反封建”旗帜下,对旧伦理道德的猛烈批判。 “德先生”与“赛先生”的登场:我们详细考察了民主与科学作为启蒙核心口号的传播过程。知识分子如何将柏格森的生命哲学与达尔文的进化论进行混搭,用以论证“国民性改造”的迫切性?这里不仅有白话文运动的语言革命,更有对传统“家国一体”观念的疏离与对个体价值的初步探索。本书批判性地梳理了早期共和派(如孙中山)的思想资源,如何从西方三民主义中提炼出具有中国特色的建国蓝图,及其在实践中遭遇的权力碎片化挑战。 (四)第三卷:军阀混战下的文化转向(民国初期 1916-1924) 军阀混战的政治黑暗,促使知识分子从对制度的迷信转向对文化和国民精神的深层挖掘。本卷是全书探讨“人”的问题的聚焦地。 新文化运动的爆发与激化:本书将“新文化运动”置于一个更广阔的文化斗争背景中考察。陈独秀、胡适、钱玄同等人的论战,不再仅仅是“打倒孔家店”,而是关于“如何定义中国人”的深刻哲学辩论。胡适的“实验主义”主张,是对僵化教条的温和反抗;而以周氏兄弟为代表的“激进派”,则看到了温和改良的局限性,开始酝酿更彻底的社会变革。这一时期,西方思潮的“选择性吸收”现象尤为突出,不同的思想家根据自身对中国积弊的判断,筛选出不同的“解药”。 (五)第四卷:救亡与信仰的抉择(二十年代中后期与三十年代 1925-1937) 大革命的失败,标志着对资产阶级民主道路的幻灭,促使一代知识人转向更具彻底性和阶级性的理论体系。本卷是全书论述的重中之重,探讨了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知识界的“本土化”过程。 理论的阵地战:书中描绘了早期共产主义理论研究小组的建立,以及早期马克思主义者如何将黑格尔的辩证法、马克思的剩余价值理论与中国的农民问题相结合。我们分析了“对立面的统一”如何在学术争鸣中成为理解社会矛盾的核心工具。 文学与思想的合流:这一时期,思想的传播深度和广度空前增加,不再局限于精英沙龙。从左翼文学运动的兴起,到现实主义文学对社会底层的描摹,思想不再是抽象的口号,而是渗透进人们的日常生活与情感结构。本书细致区分了不同流派对“无产阶级”和“人民”定义的差异,以及由此产生的思想张力。 (六)第五卷:全面抗战中的思想统一与分裂(1937-1945) 面对日本全面侵略,思想界的核心主题转向“如何打赢这场战争”。本书探究了在民族存亡的压力下,不同政治光谱的知识分子如何实现“第二次合作”。 延安的“新民主主义”思想体系的构建:延安成为一个特殊的思想实验室。本卷重点分析了知识分子在艰苦环境中的自我重塑。他们如何学习和运用“实践理性”来指导抗战?“整风运动”在思想史上的意义何在?我们探讨了新民主主义理论如何整合了中国历史经验和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为战后建国奠定了思想基础。 沦陷区的知识人困境:同时,本书也关注了在沦陷区坚守民族气节的知识群体,他们如何在日据下的文化沙漠中,维持学术研究和批判精神,展现了知识分子的另一重道德担当。 (七)第六卷:理想的实践与新中国的奠基(解放战争与建国初期 1945-1953) 内战的结束,带来了思想领域的重大转折。新政权的建立,意味着一种统一的、官方的主导意识形态的形成。 “思想改造”的启动:本书客观审视了新中国初期知识分子思想改造运动的复杂性。它既是对旧时代知识分子进行“脱胎换骨”的社会工程,也是对国家建设人才的重新定位。我们分析了知识分子如何从对“西方模式”的反复借鉴转向对“社会主义建设”的理论探索,以及在这一过程中,对传统文化和西方思想遗产的最终清算与继承。 结语:未竟的探索 《盛世文脉》最终落脚于1950年代初,中国思想界形成了一个相对稳定的框架,但其内部的动态平衡与未来的挑战,已然埋下伏笔。全书旨在提供一个立体、多维的近现代思想图谱,让读者理解,我们今日之思想困境与文化自信,无不源自于百年前那场关于“中国向何处去”的伟大而痛苦的集体追问。本书的价值,在于还原历史的复杂性,而非简单地宣扬某一种“胜利”的思潮。它是一份献给所有关心民族精神深度与未来走向的读者的厚重答卷。

用户评价

评分

我对《民族魂:鲁迅传(精装)》的期待,更多的是在于它能否带我深入理解鲁迅先生的思想是如何在那个风云变幻的时代中孕育、发展并最终形成影响深远的。仅仅罗列他的作品和事件是远远不够的,关键在于要解释“为什么”。为什么他会对旧文化、旧思想进行如此激烈的批判?他批判的根源在哪里?他的希望又寄托在何方?我希望这本书能够提供一种深入的解读,分析他所处的社会背景、他接触的思想流派,以及他个人的人生体验,是如何共同作用,最终塑造了他独特的思想体系。特别想看到的是,书中是否能就鲁迅先生思想中那些可能引起争议的部分,进行更为细致的梳理和分析,而不是简单地回避或定论。例如,他晚年的一些思想转变,或者他对某些社会现象的看法,如果能有详实的史料支撑和深入的论证,那将非常有启发性。我倾向于认为,一部伟大的传记,应该能够引导读者进行独立的思考,而不是直接给出答案。我希望这本书能够激发我对鲁迅思想更深层次的探索,让我能更清晰地认识到,他在中国近现代思想史上的地位和贡献。

评分

翻开这本书,立刻被它的纸张质感和印刷细节所打动。我一直认为,一本有分量的传记,其外在的呈现方式也应该是与其内容相匹配的,而《民族魂:鲁迅传(精装)》无疑做到了这一点。书中的排版清晰,字体适中,读起来非常舒适。我特别关注的是,传记是否能将鲁迅先生的个人生活与他的社会贡献、思想演变有机地结合起来。很多时候,我们只知道鲁迅先生是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但对于他作为一个普通人的挣扎、喜怒哀乐,以及他在面对人生重大抉择时的思考,了解得并不深入。我希望这本书能够通过翔实的史料,展现出一个更立体、更真实的鲁迅。比如,他在家庭关系中的角色,他在与友人交往中的言行,甚至是他个人的情感经历,这些看似琐碎的细节,往往能折射出一个人深层的思想和品格。我期待作者能以一种娓娓道来的方式,将这些内容娓娓道来,让我们感受到鲁迅先生并非高高在上,而是同样有血有肉,有情感,有痛苦,有坚持。这种“人”的维度,对于理解“民族魂”的真正含义至关重要。

评分

《民族魂:鲁迅传(精装)》给我的第一印象是它在内容上的深度和广度都相当可观。我一直认为,要真正理解一个像鲁迅这样复杂的思想家,需要从多个维度去审视。这本书的书名“民族魂”就预示着它将不仅仅是讲述一个作家的生平,更是要探讨他如何成为民族精神的象征。我希望书中能够清晰地勾勒出鲁迅先生的思想演变轨迹,从他早期的救亡图存的探索,到他对中国国民性的深刻反思,再到他后期对革命道路的坚定信念。这其中必然经历了许多思考、挣扎和转变,而我最想了解的,正是这些内心世界的刻画。我也希望作者能够充分展现鲁迅先生在不同历史时期所扮演的角色,他如何从一个沉默的旁观者,变成一个犀利的批判者,再到一个引领者。更重要的是,我希望这本书能够帮助我理解,鲁迅先生的思想和精神,究竟是如何影响并塑造了我们今天的中国,以及他所倡导的那些精神,在当下依然具有怎样的现实意义。

评分

拿到《民族魂:鲁迅传(精装)》后,我首先被它扎实的文献基础和严谨的叙述风格所吸引。在我看来,一本传记的生命力在于其真实性和客观性。我希望这本书能够基于大量的原始资料,如鲁迅先生的手稿、书信、日记,以及当时的报刊文献,来构建他的生平,避免过多的主观臆断和情感色彩。在阅读过程中,我特别期待能够看到作者如何处理那些复杂的历史事件和人物关系。鲁迅先生一生中与许多重要人物有过交往,也参与了一些复杂的社会运动,这些都充满了争议和解读空间。我希望这本书能够呈现出事件的多面性,以及鲁迅先生在其中的立场和考量,而不是简单地将他塑造成一个完美无缺的英雄。同时,我也关心书中对鲁迅先生文学创作的解读。他的作品,如《呐喊》、《彷徨》,早已成为经典,但每一代读者对他的理解可能都会有所不同。我希望这本书能提供一些新的视角,帮助我更深入地理解那些作品背后的深意,以及它们与鲁迅先生的时代、他个人的生活,是如何息息相关的。

评分

这本书的精装版设计得非常考究,拿在手里就有一种厚重感和历史的沉淀。我一直对鲁迅先生的生平和思想很感兴趣,但市面上的一些传记往往过于学术化,或者过于片段化,很难构建起一个完整的精神图谱。所以当我看到《民族魂:鲁迅传(精装)》这个书名时,就觉得它可能能填补我的这一需求。我尤其期待的是,它能在文字之外,通过精美的插图、文献资料的复刻,将鲁迅先生所处的时代气息,他所经历的那些波澜壮阔的事件,以及他身边那些重要的人物,都生动地呈现在我眼前。一本好的传记,不仅仅是记录一个人的生平,更重要的是能够带领读者走进那个时代,去感受那个时代的脉搏,去理解那个时代的人物是如何被时代塑造,又是如何塑造时代的。《民族魂》这个书名本身就蕴含着一种宏大的叙事,我希望它能够深入挖掘鲁迅先生身上那种不屈不挠、与民族命运紧密相连的精神内核,而不仅仅是停留在他的文学创作或者社会活动层面。我猜测,在精装本的篇幅里,作者一定能够详细描绘出鲁迅先生不同人生阶段的心路历程,他如何从一个医学青年转向文学救国,又如何在时代洪流中坚定自己的信念。单是想象一下,就能感受到这部作品的厚度和温度。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