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为现代生物分类学之父林奈的第一部中文传记。卡尔?林奈(1707-1778)因发明“双名法”,用拉丁语组成的属种名作为动植物学名而闻名于世,双名法成为现代动植物命名的基础。在瑞典,人们称这位伟大的博物学家为“花之王子”。林奈一生经历了几个多姿多彩的时期:从早期游学考察的穷学生,到乌普萨拉有名的医药学教授,再到瑞典皇家科学院的创始人之一。作为一位敏锐的旅行家、科学家、采集者、画家和地理学家,他将其一生的热情投入到植物学中,命名并分类了9000多种植物、828种贝类、2100种昆虫和477种鱼。这本书用通俗易懂的文字,鲜活再现了林奈的一生:他在拉普兰的探险经历、他的家庭生活、他和学生的交往,以及他在科学史上的伟大成就。
维尔弗里德·布兰特(Wilfrid Blunt)是伊顿公学资深的绘画老师,皇家艺术大学和伦敦林奈协会的会员,著有多部传记作品和关于欧洲艺术与植物学的著作。他的《植物学插图艺术》已经成为植物科学画的标准的参考读物。逝于1987。
译者简介:徐保军,1983年生。2012年毕业于北京大学哲学系,获博士学位。现为北京林业大学人文学院副教授。研究方向为科学哲学、科学思想史、博物学、生态文明。
引言(威廉·T.斯特恩教授)…………Ⅲ
第一部分 奋斗的岁月(1707—1735)
第一章 童年 ………… 2
第二章 隆德 ………… 10
第三章 乌普萨拉 ………… 15
第四章 拉普兰之旅:吕克瑟勒地区………… 33
第五章 拉普兰之旅:吕勒河和托尔讷河流域 ………… 56
第六章 工作与娱乐 ………… 75
第二部分 逐名之路(1735—1738)
第一章 德国 ………… 90
第二章 荷兰 ………… 99
第三章 乔治·克利福德 ………… 108
第四章 英伦一月 ………… 119
第五章 《克利福德园》 ………… 127
第六章 通信者和批评者 ………… 132
第七章 道别荷兰 ………… 137
第三部分 植物学王子(1738—1778)
第一章 斯德哥尔摩的医生 ………… 146
第二章 厄兰岛和哥得兰岛 ………… 154
第三章 乌普萨拉的教授 ………… 165
第四章 西哥得兰,1746 ………… 180
第五章 不拘小节的林奈 ………… 188
第六章 使徒 ………… 210
第七章 斯科讷,1749 ………… 226
第八章 朋友和作品 ………… 239
第九章 有产业的人 ………… 250
第十章 晚年:1772—1778 ………… 262
第十一章 林奈藏品 ………… 272
作者的参考书目 ………… 277
卡尔·林奈年表 ………… 279
附录1 ………… 282
附录2 ………… 296
致谢 ………… 312
译名对照表 ………… 314
这是一本读来令人心潮澎湃的书,它唤醒了我对自然界秩序之美的原始好奇心。作者的文字中流淌着一种对自然界结构之美的深切热爱,这种热情具有极强的感染力。书中对那些早期插图和手稿的描述,让人体会到科学记录本身就是一种艺术表达。我感受到了那种将混乱的世界进行分类整理,赋予其命名和结构的巨大成就感。它不仅仅是一部个人传记,更像是一部关于“认知人类如何理解世界”的哲学史诗。特别是当他面对自然界无限的多样性和复杂性时所表现出的谦逊,与他对建立普遍规则的坚定信念之间的张力,构成了全书最动人心魄的主题。它让人反思,我们今天习以为常的生物学知识,背后凝聚了多少代人的心血和智慧的飞跃。读罢此书,我走路时都会忍不住多看路边的一棵树一眼,试图去寻找那隐藏在表象之下的秩序。
评分这本书的结构安排简直是神来之笔,它避开了传统的按时间顺序铺陈的沉闷套路,而是采用了主题式的章节划分,这使得核心思想的阐释力度倍增。每一次对某个重要概念,比如“属”或“种”的界定,都会穿插不同时间点的案例分析,让读者清晰地看到这个概念是如何被反复打磨、修正和最终确立的。这种非线性的叙事反而强化了逻辑的严密性。我特别欣赏作者处理争议性观点的方式——他没有简单地站队,而是将各种对主人公工作成果的质疑和批评,原汁原味地呈现出来,让读者自己去评判。这种尊重历史和读者的态度,让整本书的论证基调显得尤为可靠和公允,读完后,我对这位科学家的认知是全面且多维的,而不是被单一的“天才光环”所笼罩。
评分说实话,我起初有些担心这是一本过于学术化、枯燥的学术传记,但我的担忧完全是多余的。这本书的节奏掌控得极佳,像一部结构严谨的交响乐。当叙事聚焦于宏大的博物学探险和物种发现时,它充满了史诗般的广阔感;而当镜头转向他处理家庭财务、处理与出版商的纠纷,甚至是他对子女教育的严格要求时,笔触又变得细腻入微,充满了生活的气息。这种在“科学巨人”与“普通人”身份之间流畅切换的能力,让人物立体得呼之欲出。特别是书中对他在瑞典和荷兰期间的社会交往的描绘,我看到了一个如何在贵族沙龙中游刃有余,同时又能在田野中忍受恶劣环境的矛盾个体。这本书成功地将宏大的科学遗产与琐碎的日常人性融为一炉,读起来毫不费力,却回味无穷。
评分这本书的文笔如同一把雕刻精湛的手术刀,精准地剖析了科学思想的演变过程。它最让我震撼的一点,在于对“系统”这个概念如何逐渐成型的描绘。我原以为分类法就是一种自然而然的逻辑产物,但书中揭示了其中蕴含的巨大哲学思辨和政治考量。比如,在描述他与同时代其他学者的通信往来时,那种观点碰撞的火花,那种对命名权和学术地位的暗流涌动,使得整个科学史的叙事不再是单调的线性前进,而是充满了人性的光辉与阴影。尤其是关于“二名法”的诞生,作者没有止步于介绍其形式上的优越性,而是深入探讨了它如何挑战了当时教会对世界命名权的垄断,这简直是一场小型的思想革命。阅读这本书,感觉不仅仅是在了解一个人,更是在参与一场思想的冶炼过程,非常酣畅淋漓。
评分这部传记简直是一场跨越时空的探险!作者的叙事功力令人叹为观止,他不仅仅是罗列事实,而是将主人公的成长轨迹编织成一张引人入胜的网。我仿佛能闻到十八世纪欧洲潮湿的植物园里的泥土气息,感受到那位年轻的博物学家在野外考察时,面对未知生命体时那种混合着敬畏与狂喜的复杂心绪。书中对早年求学经历的细致描摹,尤其是他如何挣扎于神学与自然科学之间的信仰冲突,展现了一个复杂而真实的人的形象,而非冰冷的教科书人物。那些关于早期分类系统构建的细节,那些在简陋实验室里进行的艰难比对和推理,被描述得如同悬疑小说般扣人心弦。阅读过程中,我多次停下来,去查阅那些被提及的、如今已成经典的物种名称,体会那种“啊,原来如此!”的顿悟感。这本书的深度在于它挖掘了科学发现背后的文化土壤,以及那个时代对自然界秩序的渴望与挣扎。
评分嗯 真得是一本传记 感觉关于林奈博物学思想的介绍不是特别多
评分认真的科学史好书,值得推荐,
评分书做得很豪华,然而讲述林奈思想少,写他的生活多。
评分东西是不错的啊
评分帮朋友买的,还不错。
评分东西是不错的啊
评分金融博物馆书院金融博物馆书院
评分不错不错,很不错,打折买书
评分书做得很豪华,然而讲述林奈思想少,写他的生活多。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