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奈传:才华横溢的博物学家

林奈传:才华横溢的博物学家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英] 维尔弗里德·布兰特 著,徐保军 译
图书标签:
  • 林奈
  • 博物学
  • 传记
  • 科学史
  • 生物学
  • 植物学
  • 18世纪
  • 瑞典
  • 历史
  • 自然科学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思书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商务印书馆
ISBN:9787100150323
版次:1
商品编码:12275380
品牌:商务印书馆(The Commercial Press)
包装:精装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7-11-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320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本书为现代生物分类学之父林奈的第一部中文传记。卡尔?林奈(1707-1778)因发明“双名法”,用拉丁语组成的属种名作为动植物学名而闻名于世,双名法成为现代动植物命名的基础。在瑞典,人们称这位伟大的博物学家为“花之王子”。林奈一生经历了几个多姿多彩的时期:从早期游学考察的穷学生,到乌普萨拉有名的医药学教授,再到瑞典皇家科学院的创始人之一。作为一位敏锐的旅行家、科学家、采集者、画家和地理学家,他将其一生的热情投入到植物学中,命名并分类了9000多种植物、828种贝类、2100种昆虫和477种鱼。这本书用通俗易懂的文字,鲜活再现了林奈的一生:他在拉普兰的探险经历、他的家庭生活、他和学生的交往,以及他在科学史上的伟大成就。

作者简介

  维尔弗里德·布兰特(Wilfrid Blunt)是伊顿公学资深的绘画老师,皇家艺术大学和伦敦林奈协会的会员,著有多部传记作品和关于欧洲艺术与植物学的著作。他的《植物学插图艺术》已经成为植物科学画的标准的参考读物。逝于1987。
  
  译者简介:徐保军,1983年生。2012年毕业于北京大学哲学系,获博士学位。现为北京林业大学人文学院副教授。研究方向为科学哲学、科学思想史、博物学、生态文明。

目录

引言(威廉·T.斯特恩教授)…………Ⅲ

第一部分 奋斗的岁月(1707—1735)

第一章 童年 ………… 2

第二章 隆德 ………… 10

第三章 乌普萨拉 ………… 15

第四章 拉普兰之旅:吕克瑟勒地区………… 33

第五章 拉普兰之旅:吕勒河和托尔讷河流域 ………… 56

第六章 工作与娱乐 ………… 75

第二部分 逐名之路(1735—1738)

第一章 德国 ………… 90

第二章 荷兰 ………… 99

第三章 乔治·克利福德 ………… 108

第四章 英伦一月 ………… 119

第五章 《克利福德园》 ………… 127

第六章 通信者和批评者 ………… 132

第七章 道别荷兰 ………… 137

第三部分 植物学王子(1738—1778)

第一章 斯德哥尔摩的医生 ………… 146

第二章 厄兰岛和哥得兰岛 ………… 154

第三章 乌普萨拉的教授 ………… 165

第四章 西哥得兰,1746 ………… 180

第五章 不拘小节的林奈 ………… 188

第六章 使徒 ………… 210

第七章 斯科讷,1749 ………… 226

第八章 朋友和作品 ………… 239

第九章 有产业的人 ………… 250

第十章 晚年:1772—1778 ………… 262

第十一章 林奈藏品 ………… 272

作者的参考书目 ………… 277

卡尔·林奈年表 ………… 279

附录1 ………… 282

附录2 ………… 296

致谢 ………… 312

译名对照表 ………… 314


精彩书摘

  《林奈传:才华横溢的博物学家》:
  第二章 隆德
  隆德位于瑞典最南部的斯科讷(Skane),该省与丹麦紧密相邻,地势平坦又颇具田园风情。事实上,直到1658年它才成为瑞典的领土,而它同哥本哈根的直线距离不足30英里。11世纪的时候,英格兰、丹麦和挪威之王克努特(Knut)建立了这座古老的城市,并将其命名为“哥特人的伦敦”;事实上,它的历史很可能要更加悠久,12世纪的时候它已经成为斯堪的纳维亚半岛最大的城镇。但卡尔到达那里的时候,这个地方大学刚满6岁。
  如今到访的人们会发现这个古镇整洁而富有魅力,但除了在露天历史博物馆:在那里人们可以看到瑞典南部老式建筑的模型:我们已很难描绘林奈(现在大多数人都这样称呼他)于1727年8月的一天穿过这座城市古老大门时的情景。隆德昔日大城镇的风采早已不在。或许,灰色罗马大教堂附近的街区是个例外,它主要由几个狭窄过道组成,满街野草,遍地都是猪鹅。这些小巷终年散发着恶臭,污秽不堪,冬天的时候如同沼泽一般,满是泥淖。连粗犷的卡尔十二世在提起十年前在此处的经历时都无好言,一份官方的报告曾这么写道,“满是猫狗和其他动物的尸体”,无人乐意清理。事实上,在饱经战争的摧残之后,隆德此时已陷入了前所未有的低谷;二十年之后,当林奈再次写到隆德时,这里的发展已完全超越了林奈学生时代对它的认知。
  林奈选择隆德的原因之一在于家族中的一员,即隆德大教堂的院长休谟斯(Humerus)教授在那里。但“当卡尔抵达隆德时”,塞缪尔写道,“所有的钟声都在哀鸣。他向围观的人询问原因,然后被告知是因为休谟斯教授。”这是一个糟糕的开始,但更加不幸的事情还在后头。林奈很快发现这里的医学和生物学课程匮乏到令人绝望。此时,他潜在的资助者已经去世,在隆德似乎也无人可依。这里没有植物学教授,医学系也师资匮乏,唯一的博士约翰·冯·多贝尔恩(Johan von Dobeln)尽管博学多才,却年迈而不务正业,在一次次的失败刺激之下,年复一年地去争取充足的资金购买设备,以此追赶时代的潮流。尽管如此,为了让自己变得更好,林奈开始了他的求学生涯。
  林奈或许早已开始怀疑自己是否应该继续留在隆德学习,因此他并没有按照惯例去加入学校12个“种族”团体中的任何一个。这些都是学生社团,每个社团都有自己的集会室,每个学生都有望在这个“国家”找到自己的位置,成为某个种族的一员,比如林奈可以成为斯莫兰人种族的一员。也或许是林奈不愿意面对每个新生都会遭受的粗野欺负,成为“低年级杂务生”,因为尽管皇家法令明令禁止,当时仍然存在这些“不人道”的行为。
  纵观林奈的一生,常常有惊无险。胡克最终说服了当地一位知名医生、博物学的狂热爱好者希利安·斯特波斯(Kilian Stobaeus)博士收留了这个年轻人。最初,这样的安排似乎并不妥当。斯特波斯对眼前这个衣衫褴褛的年轻人并没有太多印象,“无论是外在着装还是生活习惯都不能让他觉得这个年轻人同普通的想投身医学研究的陌生人有何区别”。林奈也没有马上被斯特波斯吸引,他曾这样描述后者:“病弱、长期的忧郁症受害者、背痛和偏头痛患者、单目失明且单足。”但很快他就认识到了斯特波斯的才华,并且努力向他示好,为此参加了他主讲的贝类学课程,研究贝壳。在斯特波斯的收藏室里,林奈也度过了很多愉快的时光,接触到了很多矿物、贝类、鸟类以及植物标本,并且着迷于观察植物标本的制作。林奈最大的愿望是借阅斯特波斯的图书,但图书馆的门始终处于紧锁状态。
  作为隆德最好最热门的医生,同时又忙于学校事务,斯特波斯的工作严重超负荷。有一天,他异常繁忙且秘书又恰巧不在,他就让林奈帮他处理一些来不及回复的信件。对于林奈而言,这是个机会,但他却没把握住;斯特波斯发现他起草的信件漏洞百出、不能寄出。至于是内容、拼写还是字迹方面的问题,就不得而知了。博物学家理查德·普尔特尼(Richard Pulteney,1730-1801)曾形容林奈的书写“以优雅和识别度高为特征”。有时自然如此,但在其他时候,林奈的书写跟当时大部分医生一样,丑陋且难于辨认。
  林奈自传中曾经提及,他最终以一种意想不到的方式获得了斯特波斯的青睐。那个时候,与斯特波斯同住的还有医学系的一个德国学生,叫作大卫·克拉斯(David Koulas),斯特波斯聘其为秘书且视他如子,允许他使用自己的图书馆。林奈很快就同这个德国学生建立了友谊,并且达成了一个互惠互利的交易。克拉斯偷偷地从斯特波斯的图书馆借书供林奈晚上学习;作为回报,林奈给克拉斯讲授生理学。
  与斯特波斯同住的还有他的母亲:一个年迈患有失眠症的老太太。由于当地居住区几乎全是木制建筑,老太太自然特别担心火灾的发生。有天晚上失眠,她注意到林奈房间的亮光,以为他睡着时忘了吹熄蜡烛,于是让儿子前去看看:
  数日后的凌晨两点,当林奈仍忙于钻研斯特波斯书籍之时,后者悄无声息地爬上了楼梯,满怀怒火,以为会看到林奈熟睡的样子。当他发现并非如此时,就问林奈为什么夜里还不睡觉,接着,他来到桌旁,发现桌子上堆满了他的书,处于打开的状态。询问之下,林奈告诉了斯特波斯整件事情的经过。斯特波斯命令他立马回到床上,像个正常人一样睡觉;次日早晨,他把林奈叫来询问了一些书上的问题,之后,他给了林奈一把图书馆的钥匙,并且告诉林奈,他可以随意借阅。
  ……
博物学大师的非凡一生:《林奈传:才华横溢的博物学家》 内容简介: 本书并非一部纯粹的植物图鉴或分类学教科书,而是一部深入剖析卡尔·林奈——这位被誉为“现代生物学之父”的瑞典巨匠——跌宕起伏的传奇人生的鸿篇巨制。它带领读者穿越十八世纪的欧洲,从林奈贫寒的童年,到他在乌普萨拉大学那令人瞩目的学术崛起,再到他远赴拉普兰的艰苦考察,直至他在斯德哥尔摩和欧洲科学界名声鹊起,最终建立起一个跨越国界的科学王国。 这部传记的独特之处在于,它不仅详尽梳理了林奈在植物学、动物学和矿物学领域内革命性的贡献,如“双名法”的创立和“自然等级”体系的构建,更着重描绘了这位天才背后复杂的个人特质、他与同行间的激烈争论、他对商业运营的敏锐洞察,以及他面对个人情感与科学追求时的内心挣扎。 第一部:在斯马兰的阴影下——童年与早慧 故事始于瑞典南部一个偏僻的教区。林奈的父亲是一位热衷于园艺的牧师,他对自然的热爱无形中点燃了年轻卡尔的好奇心。然而,林奈早年的求学生涯充满了挫折与不被理解。传统教育体系难以容纳他对野外采集和植物解剖的痴迷。本书细致描绘了林奈如何利用一切机会,偷偷阅读和研究早期的博物学著作,并开始了他那标志性的“野外实习”。我们看到,他如何从一个被视为“游手好闲”的学徒,逐渐展现出惊人的记忆力和观察力,为他日后对自然界的系统性整理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第二部:乌普萨拉的革命——从矿物学到植物的狂热 转折点发生在乌普萨拉大学。在导师奥洛夫·塞尔修斯的鼓励下,林奈最终找到了发挥其天赋的沃土。传记详细记录了他在矿物学方面的早期研究,但这很快被他对植物生殖机制的兴趣所取代。当时,植物分类混乱不堪,各种描述性的冗长名称令人望而却步。林奈敏锐地意识到,秩序是理解自然界的唯一途径。 书中详述了他在三十岁前完成的关键性工作:《自然系统》(Systema Naturae)的初版,以及他如何大胆地利用植物的雄蕊和雌蕊数量进行分类——这一“性系统”在当时引发了巨大的争议,甚至被批评为“淫秽”,但它极大地简化了物种的识别。我们跟随林奈走访了当地的药剂师和植物园,记录了他如何将理论付诸实践,建立起一个可以被所有人理解和使用的科学语言。 第三部:拉普兰的召唤——在荒野中磨砺 本书用大量篇幅重现了林奈在1732年对瑞典北部拉普兰地区的史诗级考察。这次远行不仅仅是一次地理上的探险,更是他科学思想成熟的关键时期。在极端艰苦的条件下,面对严寒、饥饿和文化隔阂,林奈记录了数以百计的新物种,观察了萨米人的生活习俗,并采集了宝贵的矿物样本。 传记揭示了这次考察对林奈“整体观”的形成至关重要。他开始思考物种间的联系、地理分布与生态环境之间的微妙关系,这超越了单纯的“命名”工作。我们看到,他如何用日记和绘画记录下这一切,体现了他作为一名博物学家的全面素质。 第四部:漂泊与定鼎——欧洲的认可与“双名法”的诞生 为了发表更完善的著作和寻求学术地位,林奈踏上了前往荷兰的旅程。这是他人生中充满挑战和机遇的时期。在莱顿,他得到了富有的赞助人支持,并最终于1735年出版了具有划时代意义的《自然系统》第七版,其中首次系统地、全面地引入了双名法(Binomial Nomenclature)。 本书深入分析了“双名法”的原理及其在科学交流中的革命性影响——用一个属名和一个种加词来命名物种。传记也描绘了林奈与布封、杰出植物学家赫尔曼·布尔哈夫等人的交往与学术切磋,记录了他如何在欧洲科学界,特别是荷兰的植物园中,确立了自己的权威地位。 第五部:乌普萨拉的荣耀——建立科学帝国 学有所成的林奈回到了祖国瑞典,在乌普萨拉建立了现代意义上的植物园和实验室。他不仅是一位理论家,更是一位杰出的教育家。本书重点描述了他如何吸引了来自世界各地的学生——著名的“林奈的使徒们”,他们将他的分类学思想传播到亚洲、美洲和非洲。我们看到,他如何将一个原本松散的知识体系,整合成一个等级森严、逻辑清晰的“自然秩序”金字塔,涵盖了植物、动物,甚至矿物和疾病。 传记也毫不回避地探讨了林奈晚年面临的挑战:与家人生活的摩擦、健康状况的衰退,以及他对物种恒定性这一观点的坚持,这使得他在面对进化论的早期萌芽时显得保守。 尾声:遗产与人性光辉 最后,本书总结了林奈如何将他的个人收藏、手稿和学术网络汇集成一个庞大的科学遗产,这些至今仍是世界各地自然历史博物馆的基石。他的一生是科学激情、严谨组织能力与不懈努力的完美结合。通过翔实的史料和生动的叙事,读者将得以全面了解这位不仅仅是“命名者”,更是“组织者”的科学巨匠,认识到他如何以一己之力,为整个生物学领域奠定了坚实的逻辑框架。这部传记,旨在展现一个在盛大荣誉背后,有血有肉、充满争议、才华横溢的“林奈”。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是一本读来令人心潮澎湃的书,它唤醒了我对自然界秩序之美的原始好奇心。作者的文字中流淌着一种对自然界结构之美的深切热爱,这种热情具有极强的感染力。书中对那些早期插图和手稿的描述,让人体会到科学记录本身就是一种艺术表达。我感受到了那种将混乱的世界进行分类整理,赋予其命名和结构的巨大成就感。它不仅仅是一部个人传记,更像是一部关于“认知人类如何理解世界”的哲学史诗。特别是当他面对自然界无限的多样性和复杂性时所表现出的谦逊,与他对建立普遍规则的坚定信念之间的张力,构成了全书最动人心魄的主题。它让人反思,我们今天习以为常的生物学知识,背后凝聚了多少代人的心血和智慧的飞跃。读罢此书,我走路时都会忍不住多看路边的一棵树一眼,试图去寻找那隐藏在表象之下的秩序。

评分

这本书的结构安排简直是神来之笔,它避开了传统的按时间顺序铺陈的沉闷套路,而是采用了主题式的章节划分,这使得核心思想的阐释力度倍增。每一次对某个重要概念,比如“属”或“种”的界定,都会穿插不同时间点的案例分析,让读者清晰地看到这个概念是如何被反复打磨、修正和最终确立的。这种非线性的叙事反而强化了逻辑的严密性。我特别欣赏作者处理争议性观点的方式——他没有简单地站队,而是将各种对主人公工作成果的质疑和批评,原汁原味地呈现出来,让读者自己去评判。这种尊重历史和读者的态度,让整本书的论证基调显得尤为可靠和公允,读完后,我对这位科学家的认知是全面且多维的,而不是被单一的“天才光环”所笼罩。

评分

说实话,我起初有些担心这是一本过于学术化、枯燥的学术传记,但我的担忧完全是多余的。这本书的节奏掌控得极佳,像一部结构严谨的交响乐。当叙事聚焦于宏大的博物学探险和物种发现时,它充满了史诗般的广阔感;而当镜头转向他处理家庭财务、处理与出版商的纠纷,甚至是他对子女教育的严格要求时,笔触又变得细腻入微,充满了生活的气息。这种在“科学巨人”与“普通人”身份之间流畅切换的能力,让人物立体得呼之欲出。特别是书中对他在瑞典和荷兰期间的社会交往的描绘,我看到了一个如何在贵族沙龙中游刃有余,同时又能在田野中忍受恶劣环境的矛盾个体。这本书成功地将宏大的科学遗产与琐碎的日常人性融为一炉,读起来毫不费力,却回味无穷。

评分

这本书的文笔如同一把雕刻精湛的手术刀,精准地剖析了科学思想的演变过程。它最让我震撼的一点,在于对“系统”这个概念如何逐渐成型的描绘。我原以为分类法就是一种自然而然的逻辑产物,但书中揭示了其中蕴含的巨大哲学思辨和政治考量。比如,在描述他与同时代其他学者的通信往来时,那种观点碰撞的火花,那种对命名权和学术地位的暗流涌动,使得整个科学史的叙事不再是单调的线性前进,而是充满了人性的光辉与阴影。尤其是关于“二名法”的诞生,作者没有止步于介绍其形式上的优越性,而是深入探讨了它如何挑战了当时教会对世界命名权的垄断,这简直是一场小型的思想革命。阅读这本书,感觉不仅仅是在了解一个人,更是在参与一场思想的冶炼过程,非常酣畅淋漓。

评分

这部传记简直是一场跨越时空的探险!作者的叙事功力令人叹为观止,他不仅仅是罗列事实,而是将主人公的成长轨迹编织成一张引人入胜的网。我仿佛能闻到十八世纪欧洲潮湿的植物园里的泥土气息,感受到那位年轻的博物学家在野外考察时,面对未知生命体时那种混合着敬畏与狂喜的复杂心绪。书中对早年求学经历的细致描摹,尤其是他如何挣扎于神学与自然科学之间的信仰冲突,展现了一个复杂而真实的人的形象,而非冰冷的教科书人物。那些关于早期分类系统构建的细节,那些在简陋实验室里进行的艰难比对和推理,被描述得如同悬疑小说般扣人心弦。阅读过程中,我多次停下来,去查阅那些被提及的、如今已成经典的物种名称,体会那种“啊,原来如此!”的顿悟感。这本书的深度在于它挖掘了科学发现背后的文化土壤,以及那个时代对自然界秩序的渴望与挣扎。

评分

嗯 真得是一本传记 感觉关于林奈博物学思想的介绍不是特别多

评分

认真的科学史好书,值得推荐,

评分

书做得很豪华,然而讲述林奈思想少,写他的生活多。

评分

东西是不错的啊

评分

帮朋友买的,还不错。

评分

东西是不错的啊

评分

金融博物馆书院金融博物馆书院

评分

不错不错,很不错,打折买书

评分

书做得很豪华,然而讲述林奈思想少,写他的生活多。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