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書為現代生物分類學之父林奈的第一部中文傳記。卡爾?林奈(1707-1778)因發明“雙名法”,用拉丁語組成的屬種名作為動植物學名而聞名於世,雙名法成為現代動植物命名的基礎。在瑞典,人們稱這位偉大的博物學傢為“花之王子”。林奈一生經曆瞭幾個多姿多彩的時期:從早期遊學考察的窮學生,到烏普薩拉有名的醫藥學教授,再到瑞典皇傢科學院的創始人之一。作為一位敏銳的旅行傢、科學傢、采集者、畫傢和地理學傢,他將其一生的熱情投入到植物學中,命名並分類瞭9000多種植物、828種貝類、2100種昆蟲和477種魚。這本書用通俗易懂的文字,鮮活再現瞭林奈的一生:他在拉普蘭的探險經曆、他的傢庭生活、他和學生的交往,以及他在科學史上的偉大成就。
維爾弗裏德·布蘭特(Wilfrid Blunt)是伊頓公學資深的繪畫老師,皇傢藝術大學和倫敦林奈協會的會員,著有多部傳記作品和關於歐洲藝術與植物學的著作。他的《植物學插圖藝術》已經成為植物科學畫的標準的參考讀物。逝於1987。
譯者簡介:徐保軍,1983年生。2012年畢業於北京大學哲學係,獲博士學位。現為北京林業大學人文學院副教授。研究方嚮為科學哲學、科學思想史、博物學、生態文明。
引言(威廉·T.斯特恩教授)…………Ⅲ
第一部分 奮鬥的歲月(1707—1735)
第一章 童年 ………… 2
第二章 隆德 ………… 10
第三章 烏普薩拉 ………… 15
第四章 拉普蘭之旅:呂剋瑟勒地區………… 33
第五章 拉普蘭之旅:呂勒河和托爾訥河流域 ………… 56
第六章 工作與娛樂 ………… 75
第二部分 逐名之路(1735—1738)
第一章 德國 ………… 90
第二章 荷蘭 ………… 99
第三章 喬治·剋利福德 ………… 108
第四章 英倫一月 ………… 119
第五章 《剋利福德園》 ………… 127
第六章 通信者和批評者 ………… 132
第七章 道彆荷蘭 ………… 137
第三部分 植物學王子(1738—1778)
第一章 斯德哥爾摩的醫生 ………… 146
第二章 厄蘭島和哥得蘭島 ………… 154
第三章 烏普薩拉的教授 ………… 165
第四章 西哥得蘭,1746 ………… 180
第五章 不拘小節的林奈 ………… 188
第六章 使徒 ………… 210
第七章 斯科訥,1749 ………… 226
第八章 朋友和作品 ………… 239
第九章 有産業的人 ………… 250
第十章 晚年:1772—1778 ………… 262
第十一章 林奈藏品 ………… 272
作者的參考書目 ………… 277
卡爾·林奈年錶 ………… 279
附錄1 ………… 282
附錄2 ………… 296
緻謝 ………… 312
譯名對照錶 ………… 314
說實話,我起初有些擔心這是一本過於學術化、枯燥的學術傳記,但我的擔憂完全是多餘的。這本書的節奏掌控得極佳,像一部結構嚴謹的交響樂。當敘事聚焦於宏大的博物學探險和物種發現時,它充滿瞭史詩般的廣闊感;而當鏡頭轉嚮他處理傢庭財務、處理與齣版商的糾紛,甚至是他對子女教育的嚴格要求時,筆觸又變得細膩入微,充滿瞭生活的氣息。這種在“科學巨人”與“普通人”身份之間流暢切換的能力,讓人物立體得呼之欲齣。特彆是書中對他在瑞典和荷蘭期間的社會交往的描繪,我看到瞭一個如何在貴族沙龍中遊刃有餘,同時又能在田野中忍受惡劣環境的矛盾個體。這本書成功地將宏大的科學遺産與瑣碎的日常人性融為一爐,讀起來毫不費力,卻迴味無窮。
評分這是一本讀來令人心潮澎湃的書,它喚醒瞭我對自然界秩序之美的原始好奇心。作者的文字中流淌著一種對自然界結構之美的深切熱愛,這種熱情具有極強的感染力。書中對那些早期插圖和手稿的描述,讓人體會到科學記錄本身就是一種藝術錶達。我感受到瞭那種將混亂的世界進行分類整理,賦予其命名和結構的巨大成就感。它不僅僅是一部個人傳記,更像是一部關於“認知人類如何理解世界”的哲學史詩。特彆是當他麵對自然界無限的多樣性和復雜性時所錶現齣的謙遜,與他對建立普遍規則的堅定信念之間的張力,構成瞭全書最動人心魄的主題。它讓人反思,我們今天習以為常的生物學知識,背後凝聚瞭多少代人的心血和智慧的飛躍。讀罷此書,我走路時都會忍不住多看路邊的一棵樹一眼,試圖去尋找那隱藏在錶象之下的秩序。
評分這本書的結構安排簡直是神來之筆,它避開瞭傳統的按時間順序鋪陳的沉悶套路,而是采用瞭主題式的章節劃分,這使得核心思想的闡釋力度倍增。每一次對某個重要概念,比如“屬”或“種”的界定,都會穿插不同時間點的案例分析,讓讀者清晰地看到這個概念是如何被反復打磨、修正和最終確立的。這種非綫性的敘事反而強化瞭邏輯的嚴密性。我特彆欣賞作者處理爭議性觀點的方式——他沒有簡單地站隊,而是將各種對主人公工作成果的質疑和批評,原汁原味地呈現齣來,讓讀者自己去評判。這種尊重曆史和讀者的態度,讓整本書的論證基調顯得尤為可靠和公允,讀完後,我對這位科學傢的認知是全麵且多維的,而不是被單一的“天纔光環”所籠罩。
評分這部傳記簡直是一場跨越時空的探險!作者的敘事功力令人嘆為觀止,他不僅僅是羅列事實,而是將主人公的成長軌跡編織成一張引人入勝的網。我仿佛能聞到十八世紀歐洲潮濕的植物園裏的泥土氣息,感受到那位年輕的博物學傢在野外考察時,麵對未知生命體時那種混閤著敬畏與狂喜的復雜心緒。書中對早年求學經曆的細緻描摹,尤其是他如何掙紮於神學與自然科學之間的信仰衝突,展現瞭一個復雜而真實的人的形象,而非冰冷的教科書人物。那些關於早期分類係統構建的細節,那些在簡陋實驗室裏進行的艱難比對和推理,被描述得如同懸疑小說般扣人心弦。閱讀過程中,我多次停下來,去查閱那些被提及的、如今已成經典的物種名稱,體會那種“啊,原來如此!”的頓悟感。這本書的深度在於它挖掘瞭科學發現背後的文化土壤,以及那個時代對自然界秩序的渴望與掙紮。
評分這本書的文筆如同一把雕刻精湛的手術刀,精準地剖析瞭科學思想的演變過程。它最讓我震撼的一點,在於對“係統”這個概念如何逐漸成型的描繪。我原以為分類法就是一種自然而然的邏輯産物,但書中揭示瞭其中蘊含的巨大哲學思辨和政治考量。比如,在描述他與同時代其他學者的通信往來時,那種觀點碰撞的火花,那種對命名權和學術地位的暗流湧動,使得整個科學史的敘事不再是單調的綫性前進,而是充滿瞭人性的光輝與陰影。尤其是關於“二名法”的誕生,作者沒有止步於介紹其形式上的優越性,而是深入探討瞭它如何挑戰瞭當時教會對世界命名權的壟斷,這簡直是一場小型的思想革命。閱讀這本書,感覺不僅僅是在瞭解一個人,更是在參與一場思想的冶煉過程,非常酣暢淋灕。
評分夠快
評分書籍內容不錯,值得一看。
評分此用戶未填寫評價內容
評分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
評分書不錯,質量也很好,內容以前再書店看的 實在沒忍住 買來慢慢品味!
評分書包裝比較好,快遞也比較快,但是書還沒有讀,先來個好評
評分書不錯,質量也很好,內容以前再書店看的 實在沒忍住 買來慢慢品味!
評分圖文並茂,內容和立意很好,稍顯單薄。
評分很好很滿意東西不錯很滿意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