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奈傳:纔華橫溢的博物學傢

林奈傳:纔華橫溢的博物學傢 pdf epub mobi txt 電子書 下載 2025

[英] 維爾弗裏德·布蘭特 著,徐保軍 譯
圖書標籤:
  • 林奈
  • 博物學
  • 傳記
  • 科學史
  • 生物學
  • 植物學
  • 18世紀
  • 瑞典
  • 曆史
  • 自然科學
想要找書就要到 靜思書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頁
你會得到大驚喜!!
齣版社: 商務印書館
ISBN:9787100150323
版次:1
商品編碼:12275380
品牌:商務印書館(The Commercial Press)
包裝:精裝
開本:16開
齣版時間:2017-11-01
用紙:膠版紙
頁數:320
正文語種:中文

具體描述

內容簡介

  

  本書為現代生物分類學之父林奈的第一部中文傳記。卡爾?林奈(1707-1778)因發明“雙名法”,用拉丁語組成的屬種名作為動植物學名而聞名於世,雙名法成為現代動植物命名的基礎。在瑞典,人們稱這位偉大的博物學傢為“花之王子”。林奈一生經曆瞭幾個多姿多彩的時期:從早期遊學考察的窮學生,到烏普薩拉有名的醫藥學教授,再到瑞典皇傢科學院的創始人之一。作為一位敏銳的旅行傢、科學傢、采集者、畫傢和地理學傢,他將其一生的熱情投入到植物學中,命名並分類瞭9000多種植物、828種貝類、2100種昆蟲和477種魚。這本書用通俗易懂的文字,鮮活再現瞭林奈的一生:他在拉普蘭的探險經曆、他的傢庭生活、他和學生的交往,以及他在科學史上的偉大成就。

作者簡介

  維爾弗裏德·布蘭特(Wilfrid Blunt)是伊頓公學資深的繪畫老師,皇傢藝術大學和倫敦林奈協會的會員,著有多部傳記作品和關於歐洲藝術與植物學的著作。他的《植物學插圖藝術》已經成為植物科學畫的標準的參考讀物。逝於1987。
  
  譯者簡介:徐保軍,1983年生。2012年畢業於北京大學哲學係,獲博士學位。現為北京林業大學人文學院副教授。研究方嚮為科學哲學、科學思想史、博物學、生態文明。

目錄

引言(威廉·T.斯特恩教授)…………Ⅲ

第一部分 奮鬥的歲月(1707—1735)

第一章 童年 ………… 2

第二章 隆德 ………… 10

第三章 烏普薩拉 ………… 15

第四章 拉普蘭之旅:呂剋瑟勒地區………… 33

第五章 拉普蘭之旅:呂勒河和托爾訥河流域 ………… 56

第六章 工作與娛樂 ………… 75

第二部分 逐名之路(1735—1738)

第一章 德國 ………… 90

第二章 荷蘭 ………… 99

第三章 喬治·剋利福德 ………… 108

第四章 英倫一月 ………… 119

第五章 《剋利福德園》 ………… 127

第六章 通信者和批評者 ………… 132

第七章 道彆荷蘭 ………… 137

第三部分 植物學王子(1738—1778)

第一章 斯德哥爾摩的醫生 ………… 146

第二章 厄蘭島和哥得蘭島 ………… 154

第三章 烏普薩拉的教授 ………… 165

第四章 西哥得蘭,1746 ………… 180

第五章 不拘小節的林奈 ………… 188

第六章 使徒 ………… 210

第七章 斯科訥,1749 ………… 226

第八章 朋友和作品 ………… 239

第九章 有産業的人 ………… 250

第十章 晚年:1772—1778 ………… 262

第十一章 林奈藏品 ………… 272

作者的參考書目 ………… 277

卡爾·林奈年錶 ………… 279

附錄1 ………… 282

附錄2 ………… 296

緻謝 ………… 312

譯名對照錶 ………… 314


精彩書摘

  《林奈傳:纔華橫溢的博物學傢》:
  第二章 隆德
  隆德位於瑞典最南部的斯科訥(Skane),該省與丹麥緊密相鄰,地勢平坦又頗具田園風情。事實上,直到1658年它纔成為瑞典的領土,而它同哥本哈根的直綫距離不足30英裏。11世紀的時候,英格蘭、丹麥和挪威之王剋努特(Knut)建立瞭這座古老的城市,並將其命名為“哥特人的倫敦”;事實上,它的曆史很可能要更加悠久,12世紀的時候它已經成為斯堪的納維亞半島最大的城鎮。但卡爾到達那裏的時候,這個地方大學剛滿6歲。
  如今到訪的人們會發現這個古鎮整潔而富有魅力,但除瞭在露天曆史博物館:在那裏人們可以看到瑞典南部老式建築的模型:我們已很難描繪林奈(現在大多數人都這樣稱呼他)於1727年8月的一天穿過這座城市古老大門時的情景。隆德昔日大城鎮的風采早已不在。或許,灰色羅馬大教堂附近的街區是個例外,它主要由幾個狹窄過道組成,滿街野草,遍地都是豬鵝。這些小巷終年散發著惡臭,汙穢不堪,鼕天的時候如同沼澤一般,滿是泥淖。連粗獷的卡爾十二世在提起十年前在此處的經曆時都無好言,一份官方的報告曾這麼寫道,“滿是貓狗和其他動物的屍體”,無人樂意清理。事實上,在飽經戰爭的摧殘之後,隆德此時已陷入瞭前所未有的低榖;二十年之後,當林奈再次寫到隆德時,這裏的發展已完全超越瞭林奈學生時代對它的認知。
  林奈選擇隆德的原因之一在於傢族中的一員,即隆德大教堂的院長休謨斯(Humerus)教授在那裏。但“當卡爾抵達隆德時”,塞繆爾寫道,“所有的鍾聲都在哀鳴。他嚮圍觀的人詢問原因,然後被告知是因為休謨斯教授。”這是一個糟糕的開始,但更加不幸的事情還在後頭。林奈很快發現這裏的醫學和生物學課程匱乏到令人絕望。此時,他潛在的資助者已經去世,在隆德似乎也無人可依。這裏沒有植物學教授,醫學係也師資匱乏,唯一的博士約翰·馮·多貝爾恩(Johan von Dobeln)盡管博學多纔,卻年邁而不務正業,在一次次的失敗刺激之下,年復一年地去爭取充足的資金購買設備,以此追趕時代的潮流。盡管如此,為瞭讓自己變得更好,林奈開始瞭他的求學生涯。
  林奈或許早已開始懷疑自己是否應該繼續留在隆德學習,因此他並沒有按照慣例去加入學校12個“種族”團體中的任何一個。這些都是學生社團,每個社團都有自己的集會室,每個學生都有望在這個“國傢”找到自己的位置,成為某個種族的一員,比如林奈可以成為斯莫蘭人種族的一員。也或許是林奈不願意麵對每個新生都會遭受的粗野欺負,成為“低年級雜務生”,因為盡管皇傢法令明令禁止,當時仍然存在這些“不人道”的行為。
  縱觀林奈的一生,常常有驚無險。鬍剋最終說服瞭當地一位知名醫生、博物學的狂熱愛好者希利安·斯特波斯(Kilian Stobaeus)博士收留瞭這個年輕人。最初,這樣的安排似乎並不妥當。斯特波斯對眼前這個衣衫襤褸的年輕人並沒有太多印象,“無論是外在著裝還是生活習慣都不能讓他覺得這個年輕人同普通的想投身醫學研究的陌生人有何區彆”。林奈也沒有馬上被斯特波斯吸引,他曾這樣描述後者:“病弱、長期的憂鬱癥受害者、背痛和偏頭痛患者、單目失明且單足。”但很快他就認識到瞭斯特波斯的纔華,並且努力嚮他示好,為此參加瞭他主講的貝類學課程,研究貝殼。在斯特波斯的收藏室裏,林奈也度過瞭很多愉快的時光,接觸到瞭很多礦物、貝類、鳥類以及植物標本,並且著迷於觀察植物標本的製作。林奈最大的願望是藉閱斯特波斯的圖書,但圖書館的門始終處於緊鎖狀態。
  作為隆德最好最熱門的醫生,同時又忙於學校事務,斯特波斯的工作嚴重超負荷。有一天,他異常繁忙且秘書又恰巧不在,他就讓林奈幫他處理一些來不及迴復的信件。對於林奈而言,這是個機會,但他卻沒把握住;斯特波斯發現他起草的信件漏洞百齣、不能寄齣。至於是內容、拼寫還是字跡方麵的問題,就不得而知瞭。博物學傢理查德·普爾特尼(Richard Pulteney,1730-1801)曾形容林奈的書寫“以優雅和識彆度高為特徵”。有時自然如此,但在其他時候,林奈的書寫跟當時大部分醫生一樣,醜陋且難於辨認。
  林奈自傳中曾經提及,他最終以一種意想不到的方式獲得瞭斯特波斯的青睞。那個時候,與斯特波斯同住的還有醫學係的一個德國學生,叫作大衛·剋拉斯(David Koulas),斯特波斯聘其為秘書且視他如子,允許他使用自己的圖書館。林奈很快就同這個德國學生建立瞭友誼,並且達成瞭一個互惠互利的交易。剋拉斯偷偷地從斯特波斯的圖書館藉書供林奈晚上學習;作為迴報,林奈給剋拉斯講授生理學。
  與斯特波斯同住的還有他的母親:一個年邁患有失眠癥的老太太。由於當地居住區幾乎全是木製建築,老太太自然特彆擔心火災的發生。有天晚上失眠,她注意到林奈房間的亮光,以為他睡著時忘瞭吹熄蠟燭,於是讓兒子前去看看:
  數日後的淩晨兩點,當林奈仍忙於鑽研斯特波斯書籍之時,後者悄無聲息地爬上瞭樓梯,滿懷怒火,以為會看到林奈熟睡的樣子。當他發現並非如此時,就問林奈為什麼夜裏還不睡覺,接著,他來到桌旁,發現桌子上堆滿瞭他的書,處於打開的狀態。詢問之下,林奈告訴瞭斯特波斯整件事情的經過。斯特波斯命令他立馬迴到床上,像個正常人一樣睡覺;次日早晨,他把林奈叫來詢問瞭一些書上的問題,之後,他給瞭林奈一把圖書館的鑰匙,並且告訴林奈,他可以隨意藉閱。
  ……
博物學大師的非凡一生:《林奈傳:纔華橫溢的博物學傢》 內容簡介: 本書並非一部純粹的植物圖鑒或分類學教科書,而是一部深入剖析卡爾·林奈——這位被譽為“現代生物學之父”的瑞典巨匠——跌宕起伏的傳奇人生的鴻篇巨製。它帶領讀者穿越十八世紀的歐洲,從林奈貧寒的童年,到他在烏普薩拉大學那令人矚目的學術崛起,再到他遠赴拉普蘭的艱苦考察,直至他在斯德哥爾摩和歐洲科學界名聲鵲起,最終建立起一個跨越國界的科學王國。 這部傳記的獨特之處在於,它不僅詳盡梳理瞭林奈在植物學、動物學和礦物學領域內革命性的貢獻,如“雙名法”的創立和“自然等級”體係的構建,更著重描繪瞭這位天纔背後復雜的個人特質、他與同行間的激烈爭論、他對商業運營的敏銳洞察,以及他麵對個人情感與科學追求時的內心掙紮。 第一部:在斯馬蘭的陰影下——童年與早慧 故事始於瑞典南部一個偏僻的教區。林奈的父親是一位熱衷於園藝的牧師,他對自然的熱愛無形中點燃瞭年輕卡爾的好奇心。然而,林奈早年的求學生涯充滿瞭挫摺與不被理解。傳統教育體係難以容納他對野外采集和植物解剖的癡迷。本書細緻描繪瞭林奈如何利用一切機會,偷偷閱讀和研究早期的博物學著作,並開始瞭他那標誌性的“野外實習”。我們看到,他如何從一個被視為“遊手好閑”的學徒,逐漸展現齣驚人的記憶力和觀察力,為他日後對自然界的係統性整理奠定瞭堅實的基礎。 第二部:烏普薩拉的革命——從礦物學到植物的狂熱 轉摺點發生在烏普薩拉大學。在導師奧洛夫·塞爾修斯的鼓勵下,林奈最終找到瞭發揮其天賦的沃土。傳記詳細記錄瞭他在礦物學方麵的早期研究,但這很快被他對植物生殖機製的興趣所取代。當時,植物分類混亂不堪,各種描述性的冗長名稱令人望而卻步。林奈敏銳地意識到,秩序是理解自然界的唯一途徑。 書中詳述瞭他在三十歲前完成的關鍵性工作:《自然係統》(Systema Naturae)的初版,以及他如何大膽地利用植物的雄蕊和雌蕊數量進行分類——這一“性係統”在當時引發瞭巨大的爭議,甚至被批評為“淫穢”,但它極大地簡化瞭物種的識彆。我們跟隨林奈走訪瞭當地的藥劑師和植物園,記錄瞭他如何將理論付諸實踐,建立起一個可以被所有人理解和使用的科學語言。 第三部:拉普蘭的召喚——在荒野中磨礪 本書用大量篇幅重現瞭林奈在1732年對瑞典北部拉普蘭地區的史詩級考察。這次遠行不僅僅是一次地理上的探險,更是他科學思想成熟的關鍵時期。在極端艱苦的條件下,麵對嚴寒、飢餓和文化隔閡,林奈記錄瞭數以百計的新物種,觀察瞭薩米人的生活習俗,並采集瞭寶貴的礦物樣本。 傳記揭示瞭這次考察對林奈“整體觀”的形成至關重要。他開始思考物種間的聯係、地理分布與生態環境之間的微妙關係,這超越瞭單純的“命名”工作。我們看到,他如何用日記和繪畫記錄下這一切,體現瞭他作為一名博物學傢的全麵素質。 第四部:漂泊與定鼎——歐洲的認可與“雙名法”的誕生 為瞭發錶更完善的著作和尋求學術地位,林奈踏上瞭前往荷蘭的旅程。這是他人生中充滿挑戰和機遇的時期。在萊頓,他得到瞭富有的贊助人支持,並最終於1735年齣版瞭具有劃時代意義的《自然係統》第七版,其中首次係統地、全麵地引入瞭雙名法(Binomial Nomenclature)。 本書深入分析瞭“雙名法”的原理及其在科學交流中的革命性影響——用一個屬名和一個種加詞來命名物種。傳記也描繪瞭林奈與布封、傑齣植物學傢赫爾曼·布爾哈夫等人的交往與學術切磋,記錄瞭他如何在歐洲科學界,特彆是荷蘭的植物園中,確立瞭自己的權威地位。 第五部:烏普薩拉的榮耀——建立科學帝國 學有所成的林奈迴到瞭祖國瑞典,在烏普薩拉建立瞭現代意義上的植物園和實驗室。他不僅是一位理論傢,更是一位傑齣的教育傢。本書重點描述瞭他如何吸引瞭來自世界各地的學生——著名的“林奈的使徒們”,他們將他的分類學思想傳播到亞洲、美洲和非洲。我們看到,他如何將一個原本鬆散的知識體係,整閤成一個等級森嚴、邏輯清晰的“自然秩序”金字塔,涵蓋瞭植物、動物,甚至礦物和疾病。 傳記也毫不迴避地探討瞭林奈晚年麵臨的挑戰:與傢人生活的摩擦、健康狀況的衰退,以及他對物種恒定性這一觀點的堅持,這使得他在麵對進化論的早期萌芽時顯得保守。 尾聲:遺産與人性光輝 最後,本書總結瞭林奈如何將他的個人收藏、手稿和學術網絡匯集成一個龐大的科學遺産,這些至今仍是世界各地自然曆史博物館的基石。他的一生是科學激情、嚴謹組織能力與不懈努力的完美結閤。通過翔實的史料和生動的敘事,讀者將得以全麵瞭解這位不僅僅是“命名者”,更是“組織者”的科學巨匠,認識到他如何以一己之力,為整個生物學領域奠定瞭堅實的邏輯框架。這部傳記,旨在展現一個在盛大榮譽背後,有血有肉、充滿爭議、纔華橫溢的“林奈”。

用戶評價

評分

說實話,我起初有些擔心這是一本過於學術化、枯燥的學術傳記,但我的擔憂完全是多餘的。這本書的節奏掌控得極佳,像一部結構嚴謹的交響樂。當敘事聚焦於宏大的博物學探險和物種發現時,它充滿瞭史詩般的廣闊感;而當鏡頭轉嚮他處理傢庭財務、處理與齣版商的糾紛,甚至是他對子女教育的嚴格要求時,筆觸又變得細膩入微,充滿瞭生活的氣息。這種在“科學巨人”與“普通人”身份之間流暢切換的能力,讓人物立體得呼之欲齣。特彆是書中對他在瑞典和荷蘭期間的社會交往的描繪,我看到瞭一個如何在貴族沙龍中遊刃有餘,同時又能在田野中忍受惡劣環境的矛盾個體。這本書成功地將宏大的科學遺産與瑣碎的日常人性融為一爐,讀起來毫不費力,卻迴味無窮。

評分

這是一本讀來令人心潮澎湃的書,它喚醒瞭我對自然界秩序之美的原始好奇心。作者的文字中流淌著一種對自然界結構之美的深切熱愛,這種熱情具有極強的感染力。書中對那些早期插圖和手稿的描述,讓人體會到科學記錄本身就是一種藝術錶達。我感受到瞭那種將混亂的世界進行分類整理,賦予其命名和結構的巨大成就感。它不僅僅是一部個人傳記,更像是一部關於“認知人類如何理解世界”的哲學史詩。特彆是當他麵對自然界無限的多樣性和復雜性時所錶現齣的謙遜,與他對建立普遍規則的堅定信念之間的張力,構成瞭全書最動人心魄的主題。它讓人反思,我們今天習以為常的生物學知識,背後凝聚瞭多少代人的心血和智慧的飛躍。讀罷此書,我走路時都會忍不住多看路邊的一棵樹一眼,試圖去尋找那隱藏在錶象之下的秩序。

評分

這本書的結構安排簡直是神來之筆,它避開瞭傳統的按時間順序鋪陳的沉悶套路,而是采用瞭主題式的章節劃分,這使得核心思想的闡釋力度倍增。每一次對某個重要概念,比如“屬”或“種”的界定,都會穿插不同時間點的案例分析,讓讀者清晰地看到這個概念是如何被反復打磨、修正和最終確立的。這種非綫性的敘事反而強化瞭邏輯的嚴密性。我特彆欣賞作者處理爭議性觀點的方式——他沒有簡單地站隊,而是將各種對主人公工作成果的質疑和批評,原汁原味地呈現齣來,讓讀者自己去評判。這種尊重曆史和讀者的態度,讓整本書的論證基調顯得尤為可靠和公允,讀完後,我對這位科學傢的認知是全麵且多維的,而不是被單一的“天纔光環”所籠罩。

評分

這部傳記簡直是一場跨越時空的探險!作者的敘事功力令人嘆為觀止,他不僅僅是羅列事實,而是將主人公的成長軌跡編織成一張引人入勝的網。我仿佛能聞到十八世紀歐洲潮濕的植物園裏的泥土氣息,感受到那位年輕的博物學傢在野外考察時,麵對未知生命體時那種混閤著敬畏與狂喜的復雜心緒。書中對早年求學經曆的細緻描摹,尤其是他如何掙紮於神學與自然科學之間的信仰衝突,展現瞭一個復雜而真實的人的形象,而非冰冷的教科書人物。那些關於早期分類係統構建的細節,那些在簡陋實驗室裏進行的艱難比對和推理,被描述得如同懸疑小說般扣人心弦。閱讀過程中,我多次停下來,去查閱那些被提及的、如今已成經典的物種名稱,體會那種“啊,原來如此!”的頓悟感。這本書的深度在於它挖掘瞭科學發現背後的文化土壤,以及那個時代對自然界秩序的渴望與掙紮。

評分

這本書的文筆如同一把雕刻精湛的手術刀,精準地剖析瞭科學思想的演變過程。它最讓我震撼的一點,在於對“係統”這個概念如何逐漸成型的描繪。我原以為分類法就是一種自然而然的邏輯産物,但書中揭示瞭其中蘊含的巨大哲學思辨和政治考量。比如,在描述他與同時代其他學者的通信往來時,那種觀點碰撞的火花,那種對命名權和學術地位的暗流湧動,使得整個科學史的敘事不再是單調的綫性前進,而是充滿瞭人性的光輝與陰影。尤其是關於“二名法”的誕生,作者沒有止步於介紹其形式上的優越性,而是深入探討瞭它如何挑戰瞭當時教會對世界命名權的壟斷,這簡直是一場小型的思想革命。閱讀這本書,感覺不僅僅是在瞭解一個人,更是在參與一場思想的冶煉過程,非常酣暢淋灕。

評分

夠快

評分

書籍內容不錯,值得一看。

評分

此用戶未填寫評價內容

評分

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

評分

書不錯,質量也很好,內容以前再書店看的 實在沒忍住 買來慢慢品味!

評分

書包裝比較好,快遞也比較快,但是書還沒有讀,先來個好評

評分

書不錯,質量也很好,內容以前再書店看的 實在沒忍住 買來慢慢品味!

評分

圖文並茂,內容和立意很好,稍顯單薄。

評分

很好很滿意東西不錯很滿意

相關圖書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