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品特色
内容简介
本书是蔡元培先生在公民道德修养教育方面的杰出作品,收录了他*为重要的道德思想教育代表作《华工学校讲义》和《中学修身教科书》,以及其他若干篇相关散论。本书完美结合了中华传统文化中的修身理念与现代公民德育理念,通过细小事件,理论结合实践,详细具体地阐述了培养公民道德修养的方法,是一部值得国人阅读的道德范本。
本书的内容适合当前的中国人尤其是中学生修身养性,具有深厚的传统文化功底;,而且本书的每一篇文章都可以当作经典的议论文来学习,中学生可以一边提升素养,一边向蔡元培先生学习如何写议论文。
戴扬博士带着我们一起读《中国人的修养》,梳理本书的亮点与价值,帮助我们迅速把握本书精髓,了解中国公民应具备的道德素养。;;
作者简介
蔡元培(1868—1940),字鹤卿,号孑民,近代革命家、教育家、伦理学家。1912年任
民国首任教育总长,1917年任北京大学校长,1928年任中央研究院院长,是现代教育制度的主要缔造者。其一生主张教育救国,认为唯有思想文化的革命,才能真正推动中国社会的变革。为人宽厚温良,致力于改良社会风气,尤其重视公民道德教育及相应的世界观、人生观、美学教育。
目录
《中国人的修养》导读;001
华工学校讲义
德育三十篇
合;群;020
舍己为群;022
注意公众卫生;025
爱护公共之建筑及器物;026
尽力于公益;028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031
责己重而责人轻;033
勿畏强而侮弱;035
爱护弱者;037
;爱;物;039
戒失信;043
戒狎侮;046
戒谤毁;048
戒骂詈;051
文明与奢侈;054
理信与迷信;057
循理与畏威;060
坚忍与顽固;063
自由与放纵;066
镇定与冷淡;068
热心与野心;071
英锐与浮躁;074
果敢与卤莽;077
精细与多疑;080
尚洁与太洁;083
互助与依赖;085
爱情与淫欲;088
方正与拘泥;090
谨慎与畏葸;093
有恒与保守;096
智育十篇
文;字;099
图;画;101
音;乐;103
戏;剧;105
诗;歌;108
历;史;110
地;理;112
建;筑;114
雕;刻;116
装;饰;119
例;言;124
中学修身教科书
上;篇
第一章;修;己
第一节;总;论;126
第二节;体;育;127
第三节;习;惯;131
第四节;勤;勉;132
第五节;自;制;132
第六节;勇;敢;137
第七节;修;学;140
第八节;修;德;143
第九节;交;友;146
第十节;从;师;148
第二章;家;族
第一节;总;论;150
第二节;子;女;152
第三节;父;母;157
第四节;夫;妇;160
第五节;兄弟姊妹;162
第六节;族戚及主仆;164
第三章;社;会
第一节;总;论;166
第二节;生;命;170
第三节;财;产;172
第四节;名;誉;175
第五节;博爱及公益;177
第六节;礼让及威仪;182
第四章;国;家
第一节;总;论;185
第二节;法;律;187
第三节;租;税;188
第四节;兵;役;189
第五节;教;育;190
第六节;爱;国;191
第七节;国际及人类;192
第五章;职;业
第一节;总;论;195
第二节;佣者及被佣者;197
第三节;官;吏;200
第四节;医;生;202
第五节;教;员;203
第六节;商;贾;204
下;篇
第一章;绪;论;;;206
第二章;良心论
第一节;行;为;208
第二节;动;机;209
第三节;良心之体用;210
第四节;良心之起源;212
第三章;理想论
第一节;总;论;213
第二节;快乐说;215
第三节;克己说;216
第四节;实现说;217
第四章;本务论
第一节;本务之性质及缘起;219
第二节;本务之区别;221
第三节;本务之责任;221
第五章;德;论
第一节;德之本质;223
第二节;德之种类;224
第三节;修;德;224
第六章;结;论;;;;227
国民素质篇
世界观与人生观;230
文明之消化;235
就任北京大学校长之演说;237
思想自由;240
在育德学校演说之述意;243
科学之修养;246
文化运动不要忘了美育;250
义务与权利;252
美育实施的方法;255
读书与救国——在杭州之江大学演说词;262
怎样才配做一个现代学生;265
美育与人生;272
关于读经问题;274
孔子之精神生活;276
精彩书摘
就任北京大学校长之演说
五年前,严幾道先生为本校校长时,余方服务教育部,开学日曾有所贡献于同校。诸君多自预科毕业而来,想必闻知。士别三日,刮目相见,况时阅数载,诸君较昔当必为长足之进步矣。予今长斯校,请更以三事为诸君告。
一曰抱定宗旨。诸君来此求学,必有一定宗旨,欲求宗旨之正大与否,必先知大学之性质。今人肄业专门学校,学成任事,此固势所必然。而在大学则不然,大学者,研究高深学问者也。外人每指摘本校之腐败,以求学于此者,皆有做官发财思想,故毕业预科者,多入法科,入文科者甚少,入理科者尤少,盖以法科为干禄之终南捷径也。因做官心热,对于教员,则不问其学问之浅深,唯问其官阶之大小。官阶大者,特别欢迎,盖为将来毕业有人提携也。现在我国精于政法者,多入政界,专任教授者甚少,故聘请教员,不得不下聘请兼职之人,亦属不得已之举。究之外人指摘之当否,姑不具论。然弭谤莫如自修,人讥我腐败,而我不腐败,问心无愧,于我何损?果欲达其做官发财之目的,则北京不少专门学校,入法科者尽可肄业法律学堂,入商科者亦可投考商业学校,又何必来此大学?所以诸君须抱定宗旨,为求学而来。入法科者,非为做官;入商科者,非为致富。宗旨既定,自趋正轨。诸君肄业于此,或三年,或四年,时间不为不多,苟能爱惜分阴,孜孜求学,则其造诣,容有底止。若徒志在做官发财,宗旨既乖,趋向自异。平时则放荡冶游,考试则熟读讲义,不问学问之有无,唯争分数之多寡;试验既终,书籍束之高阁,毫不过问,敷衍三四年,潦草塞责,文凭到手,即可借此活动于社会,岂非与求学初衷大相背驰乎?光阴虚度,学问毫无,是自误也。且辛亥之役,吾人之所以革命,因清廷官吏之腐败。即在今日,吾人对于当轴多不满意,亦以其道镕沦丧。今诸君苟不于此时植其基,勤其学,则将来万一因生计所迫,出而任事,担任讲席,则必贻误学生;置身政界,则必贻误国家。是误人也。误己误人,又岂本心所愿乎?故宗旨不可以不正大。此余所希望于诸君者一也。
二曰砥砺德行。方今风俗日偷,道德沦丧,北京社会,尤为恶劣,败德毁行之事,触目皆是,非根基深固,鲜不为流俗所染,诸君肄业大学,当能束身自爱。然国家之兴替,视风俗之厚薄。流俗如此,前途何堪设想。故必有卓绝之士,以身作则,力矫颓俗。诸君为大学学生,地位甚高,肩此重任,责无旁贷,故诸君不唯思所以感己,更必有以励人。苟德之不修,学之不讲,同乎流俗,合乎污世,己且为人轻侮,更何足以感人。然诸君终日伏首案前,芸芸攻苦,毫无娱乐之事,必感身体上之苦痛。为诸君计,莫如以正当之娱乐,易不正当之娱乐,庶于道德无亏,而于身体有益。诸君入分科时,曾填写愿书,遵守本校规则,苛中道而违之,岂非与原始之意相反乎?故品行不可以不谨严。此余所希望于诸君者二也。
三曰敬爱师友。教员之教授,职员之任务,皆以图诸君求学便利,诸君能无动于衷乎?自应以诚相待,敬礼有加。至于同学共处一堂,尤应互相亲爱,庶可收切磋之效。不唯开诚布公,更宜道义相勖,盖同处此校,毁誉共之,同学中苟道德有亏,行有不正,为社会所訾詈,己虽规行矩步,亦莫能辩,此所以必互相劝勉也。余在德国,每至店肆购买物品,店主殷勤款待,付价接物,互相称谢,此虽小节,然亦交际所必需,常人如此,况堂堂大学生乎?对于师友之敬爱,此余所希望于诸君者三也。
余到校视事仅数日,校事多未详悉,兹所计划者二事。一曰改良讲义。诸君既研究高深学问,自与中学、高等不同,不唯恃教员讲授,尤赖一己潜修。以后所印讲义,只列纲要,细微末节,以及精旨奥义,或讲师口授,或自行参考,以期学有心得,能裨实用。二曰添购书籍。本校图书馆书籍虽多,新出者甚少,苟不广为购办,必不足供学生之参考。刻拟筹集款项,多购新书,将来典籍满架,自可旁稽博采,无漠缺乏矣。今日所与诸君陈说者只此,以后会晤日长,随时再为商榷可也。
1917年1月9日,据《东方杂志》第14卷第4号(1917年4月出版)。
思想自由
兄弟今日承姜先生之介绍,得与诸君相晤,谈话一堂,甚幸甚幸。唯兄弟虽蒙诸君之约,冀有所贡献,然以校事羁身,急待归去,且欲一听李先生之演说,故遂不得作长谈,仅择其精者简略言之,愿诸君一垂听焉。
讲题之采取,系属于感想而得。顷与全校诸君言道德之精神在于思想自由,即足为是题之引。(先生于三会联合演讲之先,复由全校欢迎大会,并丐先生演说,蒙先生首肯,乃以德、智、体三育为同学讲演,词已载入《校风》报。兹以不忍割爱,故复移录之于是篇后,以公同好焉。)
当兄弟未至贵校之先,每以贵校与约翰、清华、东吴诸大学相联想。今亲诣参观,略悉内情,始知大谬。盖贵校固一纯粹思想自由之学校。继以各会宗旨,谅大都一致无疑。乃闻之姜先生,复知各会宗旨各异,万象包罗,任人选择。若青年会属于宗教的,而敬业乐群会则以研究学术号召,励学会亦复以演说讲演为重。此外各专门学会亦各精一术,毫不相妨。此诚可为诸君庆,而兄弟遂亦感而言此矣。
人生在世,身体极不自由。以贵校体育论,跃高掷重,成绩昭然。(本岁远东运动会,本校同学以跃高、掷重列名,故先生言如此。)然而练习之始,其难殆百倍于成功之日。航空者置身太空,自由极矣,乃卒不能脱巨风之险。习语言者,精一忘百,即使能通数地或数国方言,然穷涉山川,终遇隔膜之所。是知法律之绳人,亦犹是也。然法律不自由中,仍有自由可寻。自由者何?即思想是也。但思想之自由,亦自有界说。彼倡天地新学说者,必以地圆为谬,而倡其地平日动之理。其思想诚属自由,然数百年所发明刊定不移之理,讵能一笔抹杀!且地圆之证据昭著,既不能悉以推翻,修取一二无足轻重之事,为地平证,则其学说不能成立宜也。又如行星之轨道,为有定所,精天文者,久已考明。乃幻想者流,必数执已定之理,屏为不足道,别刨其新奇之论。究其实,卒与倡天地新学说者将同归失败。此种思想,可谓极不自由。盖真理既已公认不刊,而驳之者犹复持闭关主义,则其立论终不得为世人赞同,必矣。
舍此类之外,有所谓最自由者,科学不能禁,五官不能干,物质不能范,人之寿命,长者百数十年,促者十数年,而此物之存在,则卒不因是而间断。近如德人之取尸炸油,毁人生之物质殆尽,然其人之能存此自由者,断不因是而毁灭。在昔有倡灵魂论,宗教家主之,究之仍属空洞。分思想于极简单,分皮毛于极细小,仍亦归之物质,而物质之作用,是否属之精神,尚不可知。但精神些微之差,其竟足误千里。故精神作用,现人尚不敢曰之为属于物质,或曰物质属之于精神。且精神、物质之作用,是否两者具备,相辅而行?或各自为用,毫不相属?均在不可知之数。如摄影一事,其存者果为精神?抑为物质、精神两者均系之?或两者外别有作用?此实不敢武断。
论物质,有原子,原子分之又有电子。究竟原子、电子何属?吾人之思想试验,殊莫知其奥。论精神,其作用之最微者又何而属?吾人更不得知。而空中有所谓真空各个以太,实则其地位何若,态度何似,更属茫然。度量衡之短而小者,吾人可以意定,殆分之极细,长之极大,则其极不得而知。譬之时计,现为四旬钟,然须臾四钟即逝,千古无再来之日,其竟又将如何耶?伍廷芳先生云,彼将活二百岁。二百岁以后何似?推而溯之原始,终不外原子、电子之论。考地质者,亦不得极端之证验。地球外之行星,或曰已有动物存在,其始生如何,亦未闻有发明者。
人生在世,钩心斗智,相争以学术,鞠躬尽瘁,死而后已,亦无非争此未勘破之自由。评善恶者,何者为善,何者为恶,禁作者为违法之事,而不作者亦非尽恶。以卫生论,卫生果能阻死境之不来欤?生死如何,民族衰亡如何,衰亡之早晚又如何,此均无确当之论。或曰终归之于上帝末日之裁判,此宗教言也。使上帝果人若,则空洞不可得见,以脑力思之,则上帝非人,而其至何时,其竟何似,均不可知,是宗教亦不足征信也。有主一元说者,主二元说者,又有主返原之论者,使人人倾向于原始之时。今之愿战,有以为可忧,有以为思想学术增进之导线。究之以上种种,均有对待可峙,无人敢信其为绝对的可信,亦无有令人绝对的可信之道也。
是故,吾人今日思想趋向之竟,不可回顾张皇,行必由径,反之失其正鹄。西人今日自杀之多,殆均误于是道。且至理之信,不必须同他人;己所见是,即可以之为是。然万不可诪张为幻。此思想之自由也。凡物之评断力,均随其思想为定,无所谓绝对的。一己之学说,不得束缚他人;而他人之学说,亦不束缚一己。诚如是,则科学、社会学,等等,将均任吾人自由讨论矣。
1917年5月23日。由周恩来笔录,原题为《蔡孑民先生讲演录(思想自由)》,是蔡元培在天津南开学校敬业、励学、演说三会联合讲演会上的演说词。据《敬业学报》第6期(1917年6月出版)。
……
前言/序言
蔡元培先生是北京大学校史、中国学术史、中国思想史、中国教育史、中国文化史、中国近现代史乃至于中国历史都决不能忽视的一位重要人物。他的人格魅力、渊博学问、谦谦君子风度,我等后辈“高山仰止,景行行止”。著名教育家、北京大学校长蒋梦麟先生说:“蔡先生的精神:(一)温良恭俭让,蔡先生具中国最好之精神。(二)重美感,是蔡先生具希腊最好之精神。(三)平民生活,及在他的眼中,个个都是好人,是蔡先生具希伯来最好之精神。蔡先生这精神,是哪里来的呢?是从学问来的。”让我们走近蔡先生,跟随他的踪迹,一睹其风骨与为人。
一、蔡元培先生生平传略
蔡元培(1868年1月11日—1940年3月5日),小名阿培,进私塾后取名元培。原字鹤卿,后改字仲申,别号鹤廎。在爱国学社时,常用民友为号。至主编《警钟日报》时,则曰“吾亦一民耳,何谓民友”。因取“周余黎民,靡有孑遗”两句中各一字,改号孑民。1并曾化名蔡振、周子余。;浙江省绍兴府山阴县(今浙江绍兴)人,中国近代著名的革命家、教育家、思想家、政治家。
早年蔡元培接受传统教育,6岁入家塾,17岁考中秀才,23岁中举,24岁赴京会试,列第80名贡士。26岁再赴京城,补应殿试、朝考,被取为清光绪朝第二甲第34名进士,授翰林院庶吉士。28岁应散馆考试,升任翰林院编修。
1898年,戊戌变法失败后,蔡元培经过在北京数年的观察与体验,深感清廷政治改革“无可希望”,断然弃官回乡,从事教育,先后任绍兴中西学堂监督(即校长)、嵊县剡山书院院长、南洋公学特班总教习。1901年夏,蔡元培34岁,到上海代理澄衷学堂(现上海市澄衷高级中学)监督,即为首任校长。
1902年,蔡元培与叶瀚、蒋智由等发起中国教育会,被推举为事务长(即会长),创立爱国学社,创办爱国女学,积极宣传民主革命思想。1903年12月在上海出版《俄事警闻》日报,次年2月改为《警报日报》。两报头版都有时评一则,畅谈国事,多出自蔡的手笔。1904年慈禧生日,蔡写作时评《万寿无疆》,意为“每逢万寿,必定丧失土地”。
1901年丧权辱国的《辛丑条约》签订后,蔡元培开始萌生反清志向。他切齿痛恨清政府的腐朽落后无能,更迫切期望革命党人的反清大计早日成功。除谦谦君子风度以外,蔡元培还具有英雄豪侠的特征。1901年春,由他发起,在东京留日学生中成立秘密暗杀团,图谋从暗杀入手,推进反清革命。参加暗杀团有极严格的入会仪式:“开会时,设黄帝位,写誓言若干纸,如人数,各签名每纸上,宰一鸡,洒血于纸,跪而宣誓,并和鸡血于酒而饮之。其誓言,则每人各藏一纸。”蔡元培认为,暗杀需要自制方便、秘密、快速而且容易伪装隐蔽的武器,根据这些想法,他决心自制化学武器。要自制化学毒药就需要有懂化学的人,他马上将爱国女校的钟宪畅、俞子夷两位化学教员吸收入团。俞子夷说:“我配制氰酸,一试即成。”后来蔡元培又认为液体毒药使用不太方便,易被人发觉,如能改成固体粉末更好,于是急去书店买了一批药物学、生药学和法医学书籍,亲自领导研究。不久,蔡元培觉得还是用炸药更好一些,随即转向研究炸药。为了早日研制出威力大、体积小的炸药,蔡元培带领研制小组日夜攻关,终于自制出了一种理想的炸药。另外,蔡元培认为女子去实行暗杀比男子更隐蔽些,因而他在爱国女学特别注重化学课的讲授,以便培养暗杀种子。此后,由蔡元培研制的炸药,不断由暗杀团团员带回国内,清廷上层官员频频遭到暗杀,或受伤或死亡。
1904年,蔡元培与陶成章等组织光复会。1905年参加同盟会。1907年赴德国留学。1911年回国后,11月中旬在上海与黄兴、张謇、汤寿潜、章炳麟等参加筹建中华民国各省代表会议。1912年1月3日,中华民国临时政府成立,就任中华民国临时政府首任教育总长,提出“军国民教育、实利教育、公民道德、世界观、美育”五项并举的教育方针。任教育总长期间,对全国教育进行若干重要改革,除改订教育宗旨,废除忠君、尊孔而外,并废除读经,改革学制,修订课程,小学实行男女同校,推行义务教育及社会教育,等等。
1912年7月14日,因袁世凯力图攫取一切大权于一己之手,蔡元培愤然辞却教育总长职务,谓不能任此“伴食”之阁员,邀约同盟会员王宠惠、宋教仁、王正廷一同退出内阁,不与袁世凯合作。
1917年就任北京大学校长,“循思想自由原则,取兼容并包主义”,对北京大学进行了卓有成效的改革,促进了思想解放和学术繁荣。聘请陈独秀、李大钊、梁漱溟以及鲁迅、胡适等一批优秀人才在北京大学任职或任教。积极支持酝酿中的新文化运动。蔡元培、陈独秀、胡适三人还被时人赞誉为领跑新文化运动的“三只兔子”——因为他们都属兔,而且陈独秀比蔡元培小一轮,胡适又比陈独秀小一轮——一时传为佳话。
五四运动爆发后,蔡元培为抗议政府逮捕学生,于1919年5月8日提交了辞呈,并于9日悄然离京。北京各大专学校校长于5月13日向政府齐上辞呈,支持蔡元培。1919年6月15日,蔡元培在《不愿再任北京大学校长的宣言》中说:“我绝对不能再作不自由的大学校长。思想自由,是世界大学的通例。”后由于北大师生极力挽留,蔡元培答应只做北大师生的校长。1920年2月,蔡元培下令允许王兰、奚浈、查晓园3位女生入北大文科旁听,当年秋季起即正式招收女生,开我国公立大学招收女生之先例。
除斐然杰出的教育成就外,蔡元培还积极参与政治和社会活动,曾当选为国民党候补中央监委、中央监委。1927年后,曾任国民党政府教育行政委员会常委、代理司法部长和中央研究院院长等职。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主张抗日。1932年与宋庆龄、鲁迅等组织中国民权保障同盟,任副主席。抗日战争时期移居香港,1940年在香港病逝,享年71岁。
蔡元培是一位真正享有盛誉、青史流芳的伟大卓越人物。著名哲学家冯友兰先生评论道:“古人说,人有三不朽,太上有立德,其次有立功,其次有立言。蔡先生在这三方面,固然都有成就,但其成就最大底,恐怕还是在立德方面。……说到‘君子’这个名词,蔡先生真可以当之而无愧。君子是旧日教育所要养成底理想人格,由这一方面说,蔡先生的人格,是中国旧日底教育的最高底表现。……凡是与蔡先生接触过底人,都可以知道蔡先生之为人,确合乎(温良恭俭让)这五个字。”“蔡先生是近代确合乎君子的标准的一个人。一个人成为名士英雄,大概由于‘才’的成分多。一个人成为君子,大概由于‘学’的成分多。君子是儒家教育理想所要养成底理想人格,由此方面说,我们可以说,蔡先生的人格,是儒家教育理想的最高底表现。”
著名作家、文化学者林语堂先生评论说:“论资格,他是我们的长辈;论思想精神,他也许比我们年轻;论著作,北大教授很多人比他多;论启发中国新文化的功劳,他比任何人大。”“蔡先生软中带硬,外圆内方,其可不计较者他不计较,大处出入却不肯含糊。”
新儒家文化的开创者和代表人物梁漱溟先生说:“若问蔡先生何以能有这种种成功?我可以告诉你:此无他,他只是有他的真好恶。我所了解的蔡先生,其伟大在于一面有容,一面率真。他之有容,是率真的有容;他之率真,是有容的率真。蔡先生的了不起,首先是他能认识人,使用人,维护人。用人得当,各尽其才,使每个人都能发出自己的热和光,这力量可就大了。”
关于蔡先生的逸闻趣事很多,由此亦可见其风骨与为人。有次蔡元培突然问学生:“5加5是多少?”学生以为校长所问必有奥妙,都不敢作答。好一会儿,才有一学生率直地说:“5加5等于10。”蔡笑着说:“对!对!青年们切不要崇拜偶像!”
1900年5月9日,蔡元培在做嵊县剡山书院院长时,结发妻子王昭去世。说媒者一时蜂拥而至,蔡元培明确提出续弦的五个条件:一、女子须不缠足者;二、须识字者;三、男子不纳妾;四、男死后,女可再嫁;五、夫妻如不相合,可离婚。在当时的人看来这些条件实在惊世骇俗,尤其是最后两条,甚至被认为是荒诞骇人的。一时“开风气之先”,至今仍为人津津乐道。
二、德育、智育、修身及道德散论
《中国人的修养》一书由《华工学校讲义》《中学修身教科书》和国民素质十四篇三个部分组成。其中,《华工学校讲义》(1916年夏)共四十篇,包括“德育三十篇”与“智育十篇”两大部分。
1916年3月,华法教育会为筹备华工学校,推广对在法华工的教育,先招生教师24名,开设师资班。4月3日开学,由蔡元培考查新生,并为该班编写德育、智育讲义,名为《华工学校讲义》,亲自讲授,以便于这些师资转授华工。同年8月起,将此讲义分篇在《旅欧杂志》连续发表。1919年8月,在巴黎印成专书。1920年9月,北京大学新潮社将此讲义辑入《蔡孑民先生言行录》下册,作为“附录”。此后,全国通行的中学语文教科书,均选取其中若干篇为课文,如《舍己为群》《理信与迷信》《责己重而责人轻》《文明与奢侈》等。另据蔡元培亲自撰写的序文中,谈到“第一次世界大战开始以后,中国亦为参战国之一。但没有军队可以相助,于是派遣工人,助后方工作,到法国的也有数千人。李石曾为使这些工人便于工余就学起见,特编一种成人教育的教科书。派给我编的,是关于行为方面的与关于美术方面的”。“德育三十篇”有合群,舍己为群,注意公共卫生,爱护公共之建筑及器物,尽力于公益,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责己重而责人轻,勿畏强而侮弱,爱护弱者,爱物,戒失信,戒狎侮,戒谤毁,戒骂詈,文明与奢侈,理信与迷信,循理与畏威,坚忍与顽固,自由与放纵,镇定与冷淡,热心与野心,英锐与浮躁,果敢与卤莽,精细与多疑,尚洁与太洁,互助与依赖,爱情与淫欲,方正与拘泥,谨慎与畏葸,有恒与保守。“智育十篇”包括文字、图画、音乐、戏剧、诗歌、历史、地理、建筑、雕刻和装饰。虽然是用文言文写成,但却大都一目了然,通俗易懂。道理浅显平实,突出强调了道德的利他性、合宜性等特征。概括地讲,公民道德的纲领,即法国大??命时期所标举的自由、平等、友爱三项,自由者,“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是也,古者盖谓之“义”;平等者,“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是也,古者盖谓之“恕”;友爱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古者盖谓之“仁”。
《中学修身教科书》分上、下二篇。上篇有修己、家族、社会、国家、职业五章,下篇有绪论、良心论、理想论、本务论、德论、结论六章。上篇注重实践,下篇注重理论。修身以实践为要,故上篇较详。
1911年上半年,蔡元培在德国留学期间编著《中学修身教科书》一书,寄回上海商务印书馆,于1912年5月出版,至1921年9月已出16版。1《例言》中云:“教授修身之法,不可徒令生徒依书诵习,亦不可但由教员依书讲解。应就实际上之种种方面,以阐发其旨趣,或采历史故实,或就近来时事,旁征曲引,以起发学生之心意。”
作为蔡元培先生最为重要的道德思想代表作品《华工学校讲义》和《中学修身教科书》,从形式上来看原是普通学生所使用的教科书,是指导具体生活实践,“告诉你应该怎么办”的“致用之书”,而非一般的学术理论著作。它充分体现了蔡元培对于现代中国人应具有的道德素养的总体构想,以具体的行为实践为出发点,用浅显的思想、平易可操作的方法和通俗易懂的语言来直接引导读者,开启民智。视野宽宏,私德与公德会通,个人修养和公共道德并举,中国与西方和合是其鲜明的特征:一方面秉承我国古代儒家文化修身的传统,另一方面也融会了西方现代公民教育的精髓,致力于养成健全的人格,力求从根本上解决中华民族所面临的公民道德建设问题。诚如伟大的平民教育家、乡村建设运动的领袖晏阳初先生所言:“中国的现代化不等于西方化,而是以最优秀的中国传统文化及最好的西方文化为基础。”1蔡先生于此真可谓是了然于心,窥得堂奥,洞若观火,探骊得珠。
《华工学校讲义》和《中学修身教科书》内容全面系统且简明清晰,古今中外的实例个案信手拈来,自然从容,详略得当,意趣兼得。不仅是学生的修养读本,更是每一位国民都应该好好读一读的修身塑德的佳作。
《静水流深:当代中国人生活美学与精神返璞》 一、 内容概述 《静水流深:当代中国人生活美学与精神返璞》并非一本讲述“修养”的理论手册,而是一场深入当代中国人生存肌理的文化漫游,一次对精神家园重塑的探索。本书聚焦于当下中国人在快速转型与全球化浪潮中,如何审视并重拾那些被遗忘或淡化的传统美德、生活智慧与精神追求。它不提供简单的行为准则,而是通过一系列生动的人物故事、细腻的场景描绘、富有洞察力的文化分析,引导读者去理解并践行一种更具深度、更富韧性、更富美感的生活方式。 本书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寻根:流淌在血脉中的温度”,回溯中华文明源远流长的精神基因,从古人的生活哲学、艺术审美、人际交往方式中汲取养分。这里不是僵化的历史陈述,而是展现古代中国人如何在自然山水中体悟天道,如何在日常饮食起居中品味诗意,如何在诗书礼乐中涵养性情。它强调的是一种“润物细无声”的文化浸润,一种将传统智慧内化于心的过程,而非表面上的效仿。 第二部分“观照:喧嚣中的沉静力量”,则将视角拉回当下,审视现代中国人在物质丰裕与信息爆炸的时代所面临的精神困境。作者深入剖析了快节奏生活、消费主义、社交媒体等对个体精神世界的侵蚀,以及由此带来的焦虑、迷失与空虚。然而,本书并非一味批判,而是重点在于发掘那些在喧嚣中依然坚持沉静、在浮躁中依然坚守初心的个体与群体。这些“静水流深”的生命形态,是当代中国人精神力量的体现,是抵御外在洪流的内在堤坝。 第三部分“返璞:重塑日常的诗意与力量”,是全书的落脚点。这一部分旨在提供一种切实可行的方法论,引导读者如何在当下的生活中,重新发现并实践那些能够滋养心灵、提升品味的美学与智慧。这包括但不限于:在饮食中感受食材的本味与烹饪的仪式感,在着装中体现个体的品味与对自然的尊重,在居住空间中营造宁静与秩序,在人际交往中回归真诚与善意,在闲暇时光中重拾阅读、艺术或与自然的亲近。本书强调的是一种“由内而外”的转变,一种将宏大叙事转化为微小行动,将精神追求融入日常琐碎的能力。 《静水流深》的核心论点在于,真正的“修养”并非一种刻意的姿态或僵化的规矩,而是一种自然而然的生活状态,一种内在的精神富足与外在的得体表现的和谐统一。它倡导的是一种“慢下来”的生活态度,一种“用心去感受”的体验方式,一种“回归本真”的精神追求。 二、 目标读者与阅读价值 本书主要面向对中国传统文化抱有浓厚兴趣,同时又深切关注自身精神成长与生活品质的当代中国人。具体而言,包括: 渴望摆脱“内卷”与焦虑的都市白领: 在高压的工作与生活中,寻求一种更具意义和可持续的精神寄托。 对传统文化有一定了解,但不知如何融入当下的读者: 希望将古人的智慧与当下的生活有效结合。 对生活美学和精神生活有追求的各界人士: 寻求提升生活品味、涵养内在气质的途径。 关注子女教育,希望为下一代传承优良家风的父母: 借由本书的视角,更好地理解和践行中华传统美德。 对社会文化变迁和个体精神状态有思考的读者: 愿意从更深层次理解当代中国人的生存状态。 阅读本书,读者将获得以下价值: 1. 深刻的文化洞察: 重新认识中华传统文化的现代价值,理解其如何能够成为当代中国人精神独立的基石。 2. 积极的生活启示: 获得一套关于如何“活得更好”的思路与方法,学会从日常生活中发掘美与意义。 3. 内在的精神滋养: 帮助读者缓解焦虑,重拾内心的宁静与力量,建立更坚韧的精神内核。 4. 提升生活品味: 学习如何将传统美学融入穿衣、饮食、居住、交往等各个方面,提升生活的质感。 5. 文化自信的重塑: 在理解和践行传统智慧的过程中,增强对自身文化身份的认同与自豪。 三、 内容特色与风格 《静水流深》力求在内容与风格上做到以下几点: 深度与广度的结合: 既有对中国传统文化精髓的深刻挖掘,也紧密联系当代中国人的现实生活。 理性分析与感性叙事的平衡: 运用富有洞察力的分析,同时穿插大量生动的故事和细腻的场景描绘,增强可读性与感染力。 理论性与实践性的统一: 提出的观点并非空中楼阁,而是落脚于可操作的生活实践。 温润的叙事风格: 语言温和而有力量,不激进,不说教,而是以一种引导者、陪伴者的姿态与读者对话。 返璞归真的美学追求: 整体风格追求简洁、自然、有质感,如同书中倡导的生活方式一样,力求“静水流深”。 避免程式化与空洞化: 摒弃了教条式的“教你如何做”的模式,而是引导读者自我体悟,形成自己的理解与实践。 四、 结构与章节示例(非实际章节,仅为示意) 第一部分:寻根:流淌在血脉中的温度 章节示例: 《“慢”之哲学:从古人的“一日三餐”到“慢食主义”》 《“境”之美学:山水意境在现代居住空间中的回响》 《“礼”之智慧:重塑餐桌上的尊重与温情》 《“德”之传承:从“仁义礼智信”到“同理心”的现代演绎》 第二部分:观照:喧嚣中的沉静力量 章节示例: 《碎片化时代的心灵栖居:如何对抗信息洪流》 《消费主义的迷思:寻找“拥有”之外的价值》 《社交的本质:从“点赞之交”到“灵魂共振”》 《“内卷”下的“不争”:一种更高级的生存智慧》 第三部分:返璞:重塑日常的诗意与力量 章节示例: 《一蔬一饭,皆是修行:厨房里的仪式感》 《着衣之道:表达内心,而非追逐潮流》 《整理生活,整理心境:从“断舍离”到“物我两忘”》 《倾听自然:回归植物与土壤的朴素联结》 《书写,重拾思考的速度与深度》 《一杯清茶,一次对话:让闲暇成为精神的补给》 结语: 《静水流深:当代中国人生活美学与精神返璞》是一本旨在唤醒读者内心深处对美好生活向往的书。它不是要教授一套外在的“修养”技巧,而是邀请读者踏上一段回归本真、重塑心灵的旅程。在这场旅程中,我们与古人的智慧相遇,与当代的挑战对话,最终在日常的点滴中,找到属于自己的那份宁静、力量与诗意。本书相信,真正的“修养”,就蕴藏在每一个用心感受、认真生活着的中国人身上,流淌在静水之下,却从未停止,且深远绵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