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濟學的尺度

經濟學的尺度 pdf epub mobi txt 電子書 下載 2025

馮煦明 著
圖書標籤:
  • 經濟學
  • 尺度
  • 方法論
  • 復雜性
  • 建模
  • 演化
  • 製度
  • 增長
  • 異構性
  • 博弈
想要找書就要到 靜思書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頁
你會得到大驚喜!!
齣版社: 廣東經濟齣版社
ISBN:9787545452037
版次:1
商品編碼:12279465
包裝:平裝
開本:32開
齣版時間:2018-01-01
用紙:膠版紙

具體描述

産品特色

內容簡介

  

《經濟學的尺度》一書是作者馮煦明研究中國宏觀經濟與微觀現實之間關聯的作品,用接地氣的方式,解析當代中國宏觀經濟行動路綫圖。以近年的宏觀經濟運行為綫索,圍繞金融發展、人民幣匯率、去杠杆、結構性改革、互聯網經濟、世界經濟新格局等中國經濟轉型期的突齣現象和熱點話題展開討論,解析國傢大政方針政策。從宏觀經濟中洞察微觀體係,把握中國經濟脈絡。

全書分為四篇。 開篇第一篇,針對近幾年中國宏觀經濟運行中齣現的熱點現象進行分析,提齣問題,分析背後的邏輯。緊接著第二篇,在第一章的基礎上對如何理解當前經濟形勢、如何改善宏觀經濟管理提齣新的理念。第三篇以滴滴等新經濟業態為例,討論互聯網革命對中國經濟的改變。這些改變也對我們理解現代經濟運行、完善經濟管理製度提齣瞭新要求。第四篇將視野拓寬,從開放經濟的角度,在更大的背景下思考全球格局的調整和中國經濟的轉型升級。


  

作者簡介

馮煦明

清華大學經濟學和法學雙學士、清華大學經濟學博士,現供職於中國社會科學院財經戰略研究院,同時擔任清華大學中國與世界經濟研究中心(CCWE)研究員。曾為哈佛大學經濟係訪問學者。曾在甘肅鄉鎮基層鍛煉,擔任敦煌市轉口渠鎮黨委副書記,駐鹽茶村和定西村工作。持有國傢法律職業資格證書。

主要研究領域為宏觀經濟學、國際金融、貨幣財稅政策分析。在中英文核心期刊發錶多篇學術文章,並為《人民日報》、中國經濟網、《清華金融評論》/FT中文網、澎湃新聞等媒體撰寫財經評論文章。著有《石油之眼:洞察中國與世界經濟新格局》。


目錄

引言:經濟學的尺度

從遊標卡尺到衛星測距

區分“增長問題”與“波動問題”

那封著名的信

高效的政策討論須要事先界定尺度


第一篇 新常態下的新問題

一、“脫實嚮虛”的本質是什麼?

儲蓄規模龐大

優質媒介相對缺乏

結構性扭麯滋生“腫瘤媒介”

金融體係效率低下


二、中國金融業發展過度瞭嗎?

中國金融業麵臨的基本矛盾在發生變化

實體經濟對金融的需求結構在轉型

中國金融業發展不足,而非發展過度

加強金融能力建設,適應新經濟環境和新經濟結構


三、“影子央行”與貨幣信用創造體係2.0

何為“影子央行”?

“影子央行”的機製與規模

“影子央行”是基礎貨幣的搬運工

貨幣信用創造2.0模式


四、十年房價,四輪周期

房價調控的製度背景與經濟背景

房價調控的目標及工具

價格調控應讓位於供給側市場建設


五、城鎮化的新挑戰

“三化關係”:人口城鎮化、土地城鎮化、工業化

土地供給“雙軌製”

土地財政

農村土地確權登記工作中的新發現

地方政府債務問題的核心在於期限錯配

有些路,將來可能是要長草的

城鎮化需要避開兩個陷阱

迎接消極城市化階段的挑戰


六、民間投資增速為什麼會下滑?

當討論民間投資增速下滑時,我們在討論什麼?

“營改增”擴圍與統計數據虛報

民間投資增速下滑是一個“問題”嗎?

理性麵對和應對民間投資增速下滑

為什麼實體經濟缺乏投資機會?


七、人民幣匯率“新常態”

從人民幣匯率變動理解央行匯率政策“新常態”

人民幣匯率的“雙錨相機轉換機製”

“人無貶基”看漏的三點因素


第二篇 新問題呼喚新理念


一、經濟睏境的邏輯鏈條與政策節點

經濟睏境的邏輯鏈條

邏輯鏈條上的政策節點

低收入高成本悖論

邏輯鏈條的源頭


二、“結構”辨析:經濟結構調整與結構性改革

經濟結構調整中的“結構”

結構性改革中的“結構”

深化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是牽引中國經濟的“牛鼻子”


三、宏觀債務管理與結構性去杠杆

現有討論中存在的不足之處

一個簡明的經濟學分析框架

中國經濟高負債問題的現狀及由來

去杠杆的政策建議


四、貨幣政策的局限與突破

貨幣創造過程好比“蒸饅頭”

央行難以完全決定貨幣的流嚮

宏觀審慎政策的重要性在加強

結構性通縮與高杠杆問題背景下的貨幣政策挑戰

負利率的理論與實踐:“對癥下藥”還是“央行崇拜”?


五、人民幣匯率形成機製改革與“三元悖論”

匯改曆程簡要梳理

2015年匯改的特殊性及原因分析

“三元悖論”與大國開放經濟體宏觀政策選擇

對傳統開放宏觀和國際金融理論的若乾反思

對匯率政策的啓示及建議


六、開啓新一輪房改

開徵房産稅的目的是什麼?

房地産市場治理的根本之策在於啓動新一輪房改

站在國傢治理現代化的高度推進房地産供給側結構性改革


第三篇 新業態孕育新製度


一、企業與市場的邊界:跳齣反壟斷法來看滴滴、UBER閤並

二、反壟斷立法司法實踐應堅持經濟效率目標

三、論市場型企業

四、中國是互聯網革命的主戰場之一

五、應對互聯網公司“肥水流到外人田”,亟須金融“補短闆


第四篇 新格局提齣新挑戰


一、何謂“大國”?


二、全球經濟新格局的五個特點

“雙核+五闆塊”

不平等加劇

貨幣大寬鬆

資産價格波動加大

增長動能短期內趨於衰減


三、從大宗商品市場反觀全球經濟新格局


四、“大寬鬆”時代終結瞭嗎?

大寬鬆的成因

大寬鬆的影響

全球流動性拐點


五、逆全球化思潮背後的故事

“資源國—生産國—消費國”範式改變世界經濟格局

舊範式難以持續

各國紛紛尋求破局之道

如何管理和使用巨額儲蓄是史無前例的挑戰


六、“美國優先”與逆全球化

“二戰”後國際經濟秩序的四個階段

美國應擯棄貿易保護主義

特朗普減稅背後是不斷加劇的全球經貿競爭

七、英國脫歐公投的背景色及影響


八、如果印度經濟崛起,中國準備好瞭嗎?

印度經濟會不會崛起?

如果印度經濟崛起,對中國會産生什麼影響?

麵對印度經濟崛起,中國應該如何應對?

九、亞投行是中國發展模式最凝練的一種錶達

代後記:敦煌兩韆年興衰史之鏡鑒


參考文獻

精彩書摘

引言:經濟學的尺度

經濟分析是講究尺度的。在不同的尺度上觀察經濟現象、思考經濟問題,會産生不盡相同的認識,得到不盡相同的結論,從而提齣不盡相同的對策建議。

最典型的例如時間尺度。有經驗的經濟學傢在分析一個經濟現象時,通常不會籠統地給齣結論,而是會說“在短期……在長期……”。除此之外,微觀與宏觀、個體與總量、局部與整體等也是經濟學中常見的劃分尺度的標準。這裏我們不妨以時間尺度為例,加以詳細說明。

時間尺度的異同在有關經濟增長的學術研究和政策討論中體現得最為突齣。“經濟增長”(也有人稱之為“增長經濟學”)是經濟學學科大樹上最為繁華茂盛的分支學科之一。甚至有的經濟學傢會認為,經濟增長是所有經濟學研究中最重要的話題,與增長相比,其他任何經濟問題的重要性都不值得一提。

的確如此,如果有外星人在遙遠的太空瞭望地球的話,他大概不會關注到人民幣兌美元匯率上季度從6.8升值到瞭6.7,也不太會注意到中國最近對美國開放瞭牛肉進口;他對美聯儲議息會議的最新決議不感興趣,更不用說美聯儲主席耶倫女士在傑剋森·霍爾(Jackson Hole)會議上的最新演講內容;他也不太會關心布倫特油價或WTI油價的上漲或是下跌、中國發改委是否會跟隨國際油價的變動調整國內汽油價格;至於“廢鈔令”在印度社會引發混亂、餘額寶不到四年時間一躍成為全球最大的貨幣基金、新款iPhone手機價格上漲瞭100美元、上海房地産調控新政齣颱之後一些夫婦大清早到民政局門口排長隊離婚等經濟現象,在宇宙深處以“上帝之眼”觀察地球的外星人即便看到瞭,估計也會視而不見,毫無觸動。

但是,他一定會注意到,在這個星球上有的國傢富裕,有的國傢貧窮;有的城市摩天大樓林立,有的城市貧民窟蔓延;有的地方夜晚漆黑寂靜,有的地方燈火通明。例如:通過美國國傢航空航天局(NASA)衛星拍攝繪製的“地球夜間燈光分布圖”就可以明顯看到,美國東西海岸、西歐、東亞三大地區夜晚的燈光明顯比其他地區更密集、更明亮,這三個地區也是世界上經濟最發達的地區。他還可以看齣,盡管同樣地處東北亞地區,但韓國的夜晚燈光明顯比朝鮮要密集和明亮得多。

如果這位外星朋友長期觀察地球的話,他一定還會注意到:在18世紀之前長達百萬年的曆史中,這個星球上人類的生産方式和生活水平長期維持在較低水平,幾乎沒有發生顯著變化;而從18世紀後半葉工業革命開始,翻天覆地的變化發生瞭,工廠如雨後春筍般齣現,一座座高爐拔地而起,城市蔓延,農村萎縮,鐵路、公路、空中和海上航綫越來越密集,從沿海到內陸,夜晚的燈光越來越明亮……變化則可謂滄海桑田。從數據來看,工業革命之前,地球上的人口數量和人均GDP基本沒有太大的變化。工業革命成為一個轉摺點,在此之後,人口數量和人均生活水平纔開始快速地、顯著地提高。從這個角度而言,工業革命真可謂人類曆史上發生過的最最重要的事件。

經濟增長的重要性再怎麼強調也不為過,特彆是從長期來看,幾乎是最重要的事情——它直接意味著人們的生活水平,影響著社會的組織結構,甚至決定著國傢之間的戰爭與和平。如果A國保持2%的人均GDP增長率,那麼大約需要35年國民生活水平纔能翻一番;而在另外一個人均GDP增速為9%的B國,國民生活水平翻一番隻需要不到8年。B國人一生之中可以目睹和親曆A國幾代人的經濟和社會變遷,這是何等的幸運和榮耀。

上述對比並不是空穴來風。實際上,過去30多年時間裏的中國人均實際GDP增速就高於9%,而有很多國傢的人均實際GDP增速則不足2%。生活在這一時代的中國人是曆史的幸運兒,我們一生中所經曆的生活水平的提升對於其他很多國傢而言,或者對於我們的先輩而言,可能要幾代人纔能經曆。所以,不僅經濟學傢關心經濟增長,各國的政府官員和企業傢也都很關心經濟增長。

正因為經濟增長如此重要,所以在增長經濟學這個分支學科上,又發散齣許多更細的分支——不同的學者在不同的時間尺度上分析研究經濟增長問題。就好比是,有的人拿著望遠鏡,有的人拿著放大鏡,有的人拿著顯微鏡;有人在研究中用的是衛星測距,有人用捲尺,有人用“步量法”,有人用厘米尺,有人用的則是遊標卡尺。


從遊標卡尺到衛星測距

每年1月、4月、7月、10月的中旬,國傢統計局會發布上季度的國內生産總值(GDP)及其增速數據。金融市場和新聞媒體對這些季度高頻率齣現的數據保持密切關注,並且會花費大量的人力財力去分析、預測下一季度中國實際GDP增長速度,究竟是6.8%還是6.9%?有研究者還會關注和使用以月為頻率發布的工業生産數據、進齣口數據、財政收支數據,甚至以更細化的旬、周、日為頻率的電、鋼鐵、水泥産量消費量數據來監測、研究、預判短期經濟增長。這是比較小的尺度。

稍微大一點兒的尺度是以半年度和年度為周期研究經濟增長。在中國,按照慣例,在每年3月份召開的“兩會”上,政府工作報告中通常會包括對當年度經濟增長速度的預期判斷。中央政治局在每年7月份會召開經濟形勢分析會,分析總結上半年的經濟形勢和經濟工作,研究製定下半年的經濟走勢和政策。在每年12月份舉行的中央經濟工作會議上,對下一年度的經濟形勢和經濟政策定調。國際貨幣基金組織(IMF)、經濟閤作與發展組織(OECD)等機構也會對主要經濟體未來一年的經濟增速進行預測分析。

月度、季度、年度,這些都是相對較小的尺度。不過政府非常關注,因為直接涉及稅收、貨幣政策製定、短期就業形勢以及政治傢們最關心的選票;金融市場上的參與者也非常關注,部分是因為短期經濟形勢的變動會影響資産價格,部分是因為政府會根據短期經濟形勢變動進行貨幣政策、財政政策調整,而資産價格對這些政策變量很敏感。

但對另外一些經濟學傢而言,他們會認為“第三季度中國經濟增速是6.8%還是6.9%”“IMF對明年全球經濟增速的預期從3.0%上調到3.1%”這樣的分析毫無意義。他們更關心的是放在五年、十年的維度上,一座城市、一個地區、一個國傢,乃至全球,為什麼會實現經濟增長,以及經濟前景如何。

這類研究不關心短期的政策變動和金融市場波動。他們考慮的是更長尺度上的問題——中國在“十三五”時期經濟增長潛力有多大?要實現“兩個一百年奮鬥目標”中的第一個百年目標,需要什麼樣的改革措施?為瞭實現這一中長期目標,在“穩增長”和“促改革”之間應該做齣怎樣的權衡取捨?中國按照匯率摺算的經濟規模是否會在2025年前後超過美國成為世界第一?等等。在考慮這些問題的時候,某個季度或者某一年度的經濟增速是高齣0.1個百分點還是低0.1個百分點當然就顯得不那麼重要瞭。

再來看更大尺度上的問題——第二次世界大戰之後為什麼日本和德國能快速從廢墟中實現經濟崛起?什麼因素促成瞭“亞洲四小龍”的成功?改革開放之後中國經濟維持瞭長期穩定的高速經濟增長,原因何在?這樣的增長趨勢未來還能否持續?是否存在經濟增長的“中國模式”?如果存在,其他發展中國傢應當如何藉鑒中國的經驗?是要素積纍更重要,還是全要素生産率(TFP)更重要,經濟政策在什麼樣的情況下應當更關注前者,在什麼情況下應當更關注後者?50年之後一座城市的經濟規模和人口規模如何,水資源能否支撐,市政建設應該在多大程度上超前規劃?隨著收入水平的提高,人們的消費結構會發生什麼變化?等等。這些問題顯然也非常重要。對於有曆史使命感的中長期政策製定者和緻力於打造基業長青的百年老店的企業傢而言,是不得不考慮的問題。

但這仍然不是最大的尺度,還有一類經濟學研究的是更長期的經濟增長問題:工業革命為什麼會首先發生在英國?相應地,為什麼當時的世界第一大經濟體中國沒能爆發工業革命?是什麼因素導緻瞭18世紀之後東西方經濟的“大分流”(Great Divergence)?

在眾多的從前殖民地獨立齣來的國傢中,為什麼有的後來成為世界上首屈一指的發達國傢,如美國、加拿大;有的卻陷入瞭中等收入陷阱,如巴西、阿根廷;而有的則長期位居世界上最貧窮落後的國傢之列,例如撒哈拉以南的很多非洲國傢。

順治八年(1651年),清朝政府第一次進行丁冊編審時,全國人口數量大約為6500萬,而到鹹豐元年(1851年),全國人口數量則達到瞭4.3億。兩百年間人口增加瞭5.6倍。是什麼因素促成瞭如此高速的人口大飛躍?

關於工業革命和“大分流”的研究被稱為是經濟學的“聖杯級問題”之一。阿森莫格魯(Daron Acemoglu)、約翰遜(Simon Johnson)和羅賓遜(James A Robinson)的研究認為,歐洲國傢在1500年到1850年間的崛起主要得益於大西洋貿易機會與中世紀後期各國製度條件的交互作用。經濟史學傢李伯重的研究認為,中國明清時期的經濟發展並不遜色於同時期的歐洲,在有些地區也齣現瞭資本主義萌芽,存在走嚮近代工業化的可能性。但是,北京大學管漢暉教授和清華大學李稻葵教授通過整理和估算1402年到1626年中國明代的主要經濟變量,發現明代整體經濟增長不快,年均GDP增長率僅為0.29%。通過跨國比較之後,他們得齣結論,“在明代的經濟發展水平下,發生英國式的工業革命可能存在著一定睏難”。

在阿森莫格魯(Daron Acemoglu)與羅賓遜(James A. Robinson)的著名論文《比較發展的殖民地起源:一個實證研究》中,他們發現,如果一個地區早期歐洲殖民者的死亡率比較高,那麼殖民者就不會長期定居,從而不會設立鼓勵經濟發展的製度,而是設立掠奪型的製度;相反,在適宜歐洲殖民者生存的地區,殖民者就會設立鼓勵經濟發展的製度。前者如非洲和拉美地區的殖民地,後者如美國東北部地區的殖民地。製度的差異性具有慣性,導緻瞭不同地區的後續經濟發展走上瞭不同軌道,影響深遠,直至今日。他們采用早期殖民者死亡率作為製度的工具變量(IV),研究製度對經濟增長的作用,解決瞭內生性問題。

復旦大學的陳碩和香港科技大學的龔啓盛研究認為,玉米作為一種新的糧食作物從新大陸引入中國,這一因素可以解釋1776年到1910年中國人口19%的增長。同時,陳碩和龔啓盛的研究還發現,玉米的引入對中國城市化和實際工資水平的影響不顯著。他們據此得齣結論,在18世紀和19世紀的中國,玉米的引入導緻瞭“馬爾薩斯式”的人口增長。這一研究結論與上述“大分流”問題也是直接相關的,並為管漢暉和李稻葵的研究結論提供瞭一種解釋。

在世紀之交的時候,著名經濟學傢J.布拉德福特·德隆(J. Bradford DeLong)曾發錶過一篇論文,指齣全球人均GDP在20世紀增長瞭超過8倍,在19世紀增長瞭不到3倍,相比之下,之前韆百年的經濟增長則幾乎可以忽略不計,甚至在許多個世紀中人均GDP還是下降的。事實上,在18世紀之前,人均産齣的年均增長率不足0.1%。德隆總結:生活在21世紀的人們,即便是在那些比較落後的國傢,也值得這個星球過往曆史上的絕大部分人羨慕。如果放到最長的尺度上,增長經濟學的研究則會與人類學、考古學結閤在一起,密不可分。例如,人類如何由采集狩獵時代轉型步入農耕時代?城市是什麼時候齣現的,最早的城市發揮什麼樣的功能?為什麼會齣現國傢,國傢如何影響經濟增長?18世紀以來的工業化是否對地球生態係統和大氣環境造成瞭破壞,氣候變暖究竟是地質演進的自然現象還是經濟增長使然?等等。盡管這一類研究對象尺度之大已經超齣瞭一般人所關心的範圍,但毫無疑問是重要的——這是科學研究中事關人類發展和人類文明演進的元問題。

從上麵的討論就可以看齣,同樣是在研究經濟增長問題,但不同尺度上的研究歸納齣的理論、得齣的結論可能存在很大差異。在月度、季度、年度的小尺度上,關注的重點是庫存周期、居民邊際消費傾嚮、財政政策的“乘數效應”等問題;在稍大一點兒的尺度上,經濟增長理論強調勞動力和資本等要素積纍的重要性;如果時間尺度更長,那麼人力資本、技術進步和專業化分工則會發揮更關鍵的作用。但在最長的尺度上,製度、文化、地理條件等因素的作用則必須得到強調。


區分“增長問題”與“波動問題”

嚴格地說,討論某個季度、某個年度的實際GDP增速,錶麵上看是在討論經濟增長問題,但實際上還暗含瞭經濟波動問題。在月、季、年這樣的尺度上,經濟增長因素與經濟波動因素往往是疊加在一起的。中國的高層經濟決策者明白這一點,所以在十八大之後高屋建瓴地采用“三期疊加”一詞來概括當前的宏觀經濟形勢——增長速度換擋期+結構調整陣痛期 + 前期刺激政策消化期。

2008年金融危機之後,全球經濟遭受衝擊,前景麵臨很大的不確定性。當時很多人擔心,世界經濟有可能重蹈20世紀30年代大蕭條(the Great Depression)的覆轍。大傢知道,凱恩斯主義就是從大蕭條發端的。基於對大蕭條的原因分析,凱恩斯提齣瞭係統的經濟學理論和對策建議。根據凱恩斯的理論,應當采取寬鬆的貨幣政策和積極的財政政策來應對危機,刺激經濟。主要國傢的政策製定者在2008年危機之後普遍采用瞭凱恩斯式的危機應對措施。值得一提的是,時任美聯儲主席伯南剋本人就是研究大蕭條的資深學者。

但也有不少反對的聲音。反對救助政策的理由中最常見的一條是:“經濟增長關鍵要靠創新,而不是貨幣放水。”反對者常常會搬齣所謂的經濟學的常識,例如沒有免費的午餐、貨幣不能創造價值,等等。在極端的反對者看來,凱恩斯主義的宏觀調控政策違反瞭所謂的經濟學基本常識。

凱恩斯主義政策的支持者和反對者之間的分歧,主要是由於兩者在認識和分析問題時所把持的尺度是不一樣的。凱恩斯主義者關注的是經濟波動問題,所把持的尺度是短期的,在短期內擴張性的貨幣政策和財政政策的確是有效的,這一點已經得到瞭眾多研究文獻的支持。而反對者錶麵上看雖然也在討論如何應對經濟波動的問題,但實則把持的是長期的尺度,針對的是長期經濟增長問題。在長期看來,宏觀調控政策當然不可能一直有效,要素積纍、人力資本提升、製度改善、創新和專業化分工纔是長期經濟增長的源泉。

在各自的尺度範圍內,兩者都是對的;但如果超齣一定的尺度去討論尺度之外的話題,就容易犯錯誤。

就好比治水,百年之計當然是疏導;但在有些緊急關頭,加固堤壩、抗洪搶險則是最佳選擇,甚至是唯一選擇。又好比救火,長期的大原則當然是加強宣傳教育、預防為主,但在火災發生的緊急時刻,對策就不再是宣傳教育和預防瞭,而是必須先滅火救災。

如果有人拿著“治水之道在疏不在堵”“火災是對不注重消防安全的人的懲戒,救火會引起道德風險”等理論作為基本常識,拿著這些所謂的基本常識來反對抗洪搶險、反對滅火救災,顯而易見是荒謬的。


再次強調:政策討論需要在同一個尺度上進行。同一個理論,放在不同的尺度上,既可能是對的,也有可能是錯的。小尺度上的常識,在大尺度上不一定成立;大尺度上的常識,在小尺度上也可能是謬誤。不論在經濟學中,還是在日常生活中,都是如此。一個有代錶性的例子是,對於個人而言,勤勞普遍被認為是一種美德,而作為人類整體而言,恰恰是節省體力、偷懶的心理,對閑暇和安逸的追求,纔推動瞭科技進步和社會進步。


那封著名的信

2010年11月15日,美國23位經濟學傢和政策評論傢聯閤簽名,給時任美聯儲主席本·伯南剋寫瞭一封公開信。他們在信中指齣,量化寬鬆政策會造成“貨幣貶值和通貨膨脹的風險” ,呼籲美聯儲停止第二輪量化寬鬆政策。

這封信的簽名者中不乏一些大名鼎鼎的人物,例如老布什時期的總統經濟顧問委員會主席邁剋爾·吉·巴斯金(Michael J. Boskin)、諾貝爾奬獲得者羅納德·埃·麥金農(Ronald I. McKinnon)、哈佛大學著名曆史學傢尼爾·弗格森(Niall Ferguson)、美國國會預算辦公室前主任道格拉斯·霍爾埃金(Douglas Holtz-Eakin)等。

事後的進展大傢已經知道,美聯儲並沒有遵從這一建議,而是繼續實施瞭新一輪量化寬鬆。而且,在此之後,美國經濟也沒有像聯名信中所憂慮的那樣,受到貨幣貶值和通貨膨脹的睏擾。

2013年11月15日,聯名信發齣三年之後的同一天,投資人巴裏·瑞索爾茲(Barry Ritholtz)在其博客上發錶文章指齣,事實證明那封信的作者們完全錯瞭。他還特意把公開信原文貼在瞭博客上,作為鐵證來嘲諷那些簽名寫公開信的人。但並非所有的人都像巴裏·瑞索爾茲這樣認為。有人就說,雖然還沒有齣現貶值和通脹,但這隻是因為時間還沒到——“等著瞧吧,會來的”。

公開信的簽名者之一尼爾·弗格森就是這麼做的。彭博社在2014年對這封信進行瞭一次追蹤報道,采訪瞭眾多簽名者中的8位。弗格森告訴彭博社:“請注意,我們在信中沒有寫明期限……美國事實上仍然存在貨幣貶值和通貨膨脹的風險。”

另外,還有簽名者在捍衛之前的觀點時,對通貨膨脹一詞做瞭引申解釋,指齣,他們在信中所說的通貨膨脹不僅指消費品物價,還包括資産價格。這樣擴大概念內涵,當然是可以自圓其說的。但是必須承認的一個事實是,在通常的經濟學討論中,通貨膨脹並不包括資産價格上漲。這種抗辯擴大瞭概念的尺度。


高效的政策討論須要事先界定尺度

所把持的時間尺度不同,對經濟現象的觀察、判斷就可能不同。一些預測者常會利用這一點來“保護”自己,而這種做法恰恰也導緻瞭預測的模糊性和政策討論的低效率。

預測錯誤的人總會以“等著瞧吧,會來的”作為擋箭牌——的確如此,就算一個壞瞭、停止運轉的時鍾,每天也總有兩個時間點指針所指嚮的時間是對的。但究竟是下個月會來,還是明年會來,還是三年五年之後會來,還是在“長期”會來?

凱恩斯早在100年前就厭煩瞭這樣無意義的防守辯護,他毫不客氣地反駁道:“在長期,人都是會死的。”正如心理學傢菲利普·泰羅剋(Philip E. Tetlock)在《超預測:預見未來的藝術和科學》一書中所指齣的那樣,“沒有時間錶的預測是荒唐可笑的”。

顯然,不論是對通貨膨脹的定義,還是預測時間的界定,都需要有一個精確的尺度,然後謹慎地在該尺度之內進行探討和錶達。在不同尺度上的爭論隻能是關公戰秦瓊,對於厘清經濟邏輯和政策思路毫無意義。彭博社2014年的追蹤報道顯示,不論是當年的寫信者還是時任美聯儲主席伯南剋,四年時間過去之後,雙方都仍然保持原有觀點不變,並且依然強烈反對對方的政策主張。考慮到尺度的不同,這不難理解。

事實上,類似上述這樣模糊的分析判斷和低效率的政策討論並不鮮見。如果能夠明確尺度,那麼政策討論的模糊性就會降低,討論的效率也會大大提高。


前言/序言


《宏觀經濟學:原理與應用》 一本深入剖析現代經濟體係運行機製的權威指南 本書是為經濟學專業學生、政策製定者以及所有希望深入理解當代宏觀經濟現象的讀者精心撰寫的一部力作。它不僅係統地梳理瞭宏觀經濟學的核心理論框架,更側重於如何運用這些理論工具來分析和應對現實世界中復雜的經濟挑戰。 第一部分:宏觀經濟學的基石與測量 本部分奠定瞭理解宏觀經濟學的理論基礎,重點關注如何精確地衡量一個國傢經濟體的健康狀況和發展水平。 第一章:宏觀經濟學的視野與基本問題 本章首先界定瞭宏觀經濟學的研究範疇,區分於微觀經濟學對個體決策的關注,宏觀經濟學著眼於經濟總量、經濟增長、失業、通貨膨脹和國際收支等議題。我們將探討宏觀經濟學長期以來試圖解答的核心問題:為什麼一些國傢富裕而另一些國傢貧睏?經濟周期現象的本質是什麼?政府和中央銀行的乾預在多大程度上是有效和必要的?本章將引入國內生産總值(GDP)這一核心指標,詳細剖析其核算方法(生産法、收入法、支齣法),並討論其局限性,例如對非市場活動、收入分配和環境成本的衡量不足。 第二章:跨國比較與經濟增長的驅動力 經濟增長是衡量一個國傢長期繁榮的關鍵。本章將轉嚮國際比較的視角,介紹購買力平價(PPP)等調整匯率後的收入衡量方法,以便更準確地比較不同國傢的生活水平。隨後,我們將係統梳理現代經濟增長理論。從早期的索洛(Solow)外生增長模型開始,探討資本積纍、勞動力增長和技術進步在推動産齣增長中的作用。隨後,深入分析內生增長理論,重點考察人力資本、研發投入(R&D)和知識溢齣效應如何成為持續性增長的內生動力。本章還將分析製度、法治和地理位置等結構性因素對長期增長潛力的影響。 第三章:失業的結構、測量與經濟代價 失業是宏觀經濟運行中最令人關注的社會問題之一。本章將對失業進行細緻的分類和測量。我們將區分摩擦性失業(信息不對稱和崗位轉換的自然結果)、結構性失業(勞動力技能與市場需求錯配)和周期性失業(由總需求波動引起)。本章將詳細介紹失業率的計算方法及其波動性。此外,我們還將探討“自然失業率”(或稱最優失業率)的概念,並分析高失業率對社會福利、人力資本摺舊以及財政收入的長期負麵影響。 第四章:通貨膨脹:成因、測量與社會成本 物價穩定是宏觀經濟政策的永恒目標。本章專注於通貨膨脹的研究,介紹衡量物價水平的關鍵指數,如消費者物價指數(CPI)和生産者物價指數(PPI),並討論它們各自的偏差。我們將深入分析通貨膨脹的成因,包括需求拉動型和成本推動型通脹。最後,我們將量化通貨膨脹的成本,從菜單成本、鞋底磨損成本,到其對儲蓄決策、財富再分配和利率預期的扭麯效應。 第二部分:短期經濟波動與總需求管理 本部分將視角從長期均衡轉嚮短期動態,聚焦於經濟周期、總需求與總供給的相互作用,以及財政和貨幣政策在穩定經濟中的作用。 第五章:總需求與總供給模型(AD-AS) 本章是短期宏觀分析的核心工具。我們將構建和闡釋標準的總需求(AD)麯綫和總供給(AS)麯綫。AD麯綫的推導將基於流動性偏好理論和乘數原理,解釋利率和財富如何影響總支齣。短期總供給(SRAS)麯綫的斜率和位置則與價格黏性(如工資閤同、菜單成本)緊密相關。通過AD-AS模型的動態分析,我們將清晰地展示經濟衰退、通貨膨脹衝擊以及政策乾預如何影響短期産齣和價格水平。 第六章:財政政策的作用與局限性 財政政策是政府利用支齣和稅收來影響總需求的工具。本章詳細分析政府購買、轉移支付和稅收變動如何通過收入乘數和稅收乘數作用於國民收入。我們將探討赤字預算的含義,以及政府債務的纍積效應。隨後,我們將討論財政政策的時滯問題(認識時滯、行動時滯和效應時滯),以及“擠齣效應”對財政政策有效性的潛在削弱。本章還將引入“赤字中性”的觀點,探討理性預期對財政刺激效果的影響。 第七章:貨幣、銀行體係與中央銀行 要理解貨幣政策,必須首先理解貨幣的本質和銀行體係的運作。本章從貨幣的職能(交易媒介、記賬單位、價值儲藏)齣發,界定貨幣的衡量口徑(M1、M2)。我們將解釋商業銀行的“部分準備金製度”如何通過貸款和存款創造貨幣。隨後,詳細介紹中央銀行的結構、目標(通常是價格穩定和充分就業)以及主要的政策工具:公開市場操作、法定準備金率和貼現率。 第八章:貨幣政策的傳導機製與規則 本章深入探討貨幣政策如何影響實體經濟。我們將分析貨幣市場均衡(流動性偏好模型)如何確定利率,以及利率如何通過投資和淨齣口渠道影響總需求。本章將引入不同的貨幣政策規則,如泰勒規則(Taylor Rule),並討論靈活的通脹目標製相對於固定貨幣供應規則的優勢。我們還會分析貨幣政策的有效性所依賴的關鍵假設,如利率的零下限問題(流動性陷阱)及其對政策操作的挑戰。 第三部分:開放經濟的宏觀經濟學 現代經濟體相互依存,本部分將分析國際貿易、匯率決定以及資本流動對國內經濟政策的影響。 第九章:國際收支與匯率決定 開放經濟的首要特徵是商品、服務和資本的跨國流動。本章首先介紹國際收支平衡錶(BOP),詳細解釋經常賬戶(記錄商品、服務和收入流動)與資本和金融賬戶(記錄資産所有權變動)之間的恒等關係。隨後,我們將探討決定匯率的理論,包括購買力平價(PPP)理論在長期中的解釋力,以及靈活價格和粘性價格模型(如Dornbusch超調模型)在短期內對匯率和利率動態的預測。 第十章:固定匯率與浮動匯率製度下的政策選擇 本章對比分析瞭固定匯率製和浮動匯率製下的宏觀經濟政策效果。在固定匯率下,濛代爾-弗萊明(Mundell-Fleming)模型錶明,貨幣政策的獨立性受限,財政政策的影響被放大(或因資本流動性極高而被削弱)。而在浮動匯率下,貨幣政策被認為是更強有力的穩定工具。本章還將討論資本完全自由流動情景下的政策權衡,即“不可能三角”——一個國傢無法同時實現獨立的貨幣政策、自由的資本流動和固定的匯率。 第十一章:全球經濟中的宏觀挑戰 本章將討論全球化背景下的特定宏觀問題。我們將分析全球失衡(例如美國貿易逆差和部分亞洲國傢的盈餘)的成因和潛在風險。此外,本章還將探討跨國資本流動對新興市場穩定性的影響,如亞洲金融危機中資本外逃的機製,以及國際貨幣基金組織(IMF)在應對全球金融風險中的角色。 結論:宏觀經濟學的未來方嚮 本書最後總結瞭宏觀經濟學當前麵臨的挑戰和未來的研究前沿,包括對金融摩擦(如資産負債錶效應)的深入建模、對異質性代理人(Heterogeneous Agents)模型的引入,以及如何在不確定的環境下構建更具韌性的政策框架。 本書的結構邏輯清晰,通過圖錶、案例分析和嚴謹的數學推導相結閤的方式,旨在培養讀者獨立分析和批判性評估宏觀經濟政策的能力。

用戶評價

評分

《經濟學的尺度》這本書,對我來說,更像是一場與思想的深度對話。它並沒有試圖將經濟學變成一門簡單的“生活指南”,而是以一種更具哲學高度的視角,探討瞭經濟學的根本邏輯和內在尺度。作者對“尺度”這個概念的運用非常巧妙,他不僅僅是在討論經濟活動的規模或數量,更是在審視那些看不見的、決定經濟行為的深層邏輯和價值判斷。書中對“理性”這個經濟學中的核心假設進行瞭深刻的剖析,它質疑瞭片麵的、狹隘的理性觀,指齣在現實世界中,人類的決策往往受到情感、文化、社會規範等多種非理性因素的影響。這讓我對經濟學模型中的“經濟人”形象産生瞭新的思考。我非常欣賞作者對於“信息不對稱”和“外部性”等問題的探討,他用生動的案例說明瞭這些概念在現實經濟活動中的普遍存在及其帶來的影響,比如二手車市場中的“檸檬問題”,以及工業汙染對環境造成的負麵效應。這些都不是簡單的理論堆砌,而是對現實社會經濟運行機製的深刻洞察。這本書的語言風格也相當獨特,既有學術的嚴謹,又不失文學的感染力,很多段落都充滿瞭啓發性的思考,讓人在閱讀過程中不時停下來,反復咀嚼。它挑戰瞭我過去對經濟學的刻闆印象,讓我意識到經濟學遠不止於數字和圖錶,更是一種觀察和理解世界的方式。

評分

這本《經濟學的尺度》真是讓人耳目一新!我之前對經濟學總是抱有一種敬畏又疏遠的心理,總覺得它離我的生活很遙遠,充滿瞭各種晦澀難懂的公式和模型。但這本書卻像一把鑰匙,悄悄地打開瞭我的認知之門。作者並沒有一開始就拋齣那些令人頭疼的理論,而是從我們日常生活中最熟悉的事物入手,比如我們每天都會進行的消費行為,為什麼我們會選擇買這個而不是那個?為什麼同樣的商品在不同的商傢那裏價格會有差異?從這些看似微不足道的小細節齣發,逐漸引申齣供給與需求、機會成本、邊際效用等基礎概念。我尤其喜歡作者在解釋“機會成本”時舉的例子,生動形象,讓我一下子就明白瞭“魚與熊掌不可兼得”背後的經濟學原理。書中還穿插瞭許多曆史故事和有趣的案例,比如早期人類的物物交換,工業革命帶來的生産力飛躍,以及現代互聯網經濟如何重塑商業模式。這些故事不僅讓枯燥的理論變得鮮活有趣,更讓我看到經濟學是如何貫穿人類文明發展的始終,並且深刻地影響著我們的生活方式和社會結構。讀完這本書,我感覺自己看世界的角度都發生瞭微妙的改變,那些曾經讓我望而卻步的經濟新聞和分析,現在似乎都能找到一些理解的綫索瞭。它不是一本讓你成為經濟學傢的書,而是一本讓你更聰明地理解世界、更理性地做齣決策的書,值得反復閱讀和思考。

評分

我一直覺得,經濟學是一門很“硬”的學科,充滿瞭各種抽象的理論和數學模型。《經濟學的尺度》這本書,徹底顛覆瞭我的這種看法。它就像一位耐心的嚮導,帶領我穿越經濟學的迷宮,發現其中的美妙之處。作者並沒有直接拋齣枯燥的定義,而是從“人性”這個最根本的齣發點開始。他探討瞭人類的動機、偏好以及如何在有限的資源下做齣選擇,這讓我感覺到經濟學與我們每個人的生活都息息相關。書中對“市場失靈”和“公共物品”的分析,讓我對政府在經濟活動中的角色有瞭新的認識。他解釋瞭為什麼有些市場機製無法有效地提供某些産品和服務,以及政府乾預的必要性和局限性。我特彆喜歡書中對“行為經濟學”的介紹,它打破瞭傳統經濟學對完全理性的假設,引入瞭心理學和社會學的視角,讓我看到瞭人們在現實中是如何做齣決策的,以及為什麼有時候我們會做齣看似“不經濟”的選擇。作者用瞭很多非常貼近生活的例子,比如賭博、成癮行為、以及我們對風險的態度,這些都讓我對經濟學理論有瞭更直觀的理解。這本書的語言風格非常親切,就像和一位經驗豐富的長者在聊天,既有深度又不失幽默感。它讓我明白,經濟學並不是一門獨立的學科,而是連接著心理學、社會學、政治學等多個領域的橋梁,是對人類行為和社會運行規律的深刻探索。

評分

《經濟學的尺度》給我帶來瞭一場關於“創新”和“發展”的經濟學之旅。我一直認為經濟學主要是關於資源分配和效率的,但這本書卻拓展瞭我的視野,讓我看到瞭經濟學在推動社會進步和人類福祉方麵所扮演的重要角色。作者深入探討瞭技術創新如何成為經濟增長的核心驅動力,以及企業傢精神在其中所起到的關鍵作用。他分析瞭不同類型的創新,從顛覆性創新到漸進式創新,並用大量的案例說明瞭這些創新是如何改變行業格局,甚至創造全新市場的。我尤其對書中關於“知識産權”和“專利製度”的討論印象深刻,它揭示瞭保護創新成果對於激勵進一步研發的重要性,同時也探討瞭這種保護可能帶來的壟斷問題。這本書還對全球化和國際貿易進行瞭深入的分析,它不僅僅是講述瞭商品和服務的交換,更強調瞭技術、知識和人纔的跨國流動對各國經濟發展的影響。作者的筆觸細膩,將復雜的經濟現象梳理得條理清晰,引人入勝。他沒有迴避經濟發展過程中可能齣現的負麵影響,比如貧富差距的擴大和社會不平等等問題,而是提齣瞭一些建設性的思考,引導讀者去思考如何實現更包容和可持續的經濟增長。這本書讓我對經濟學的理解,不再局限於微觀的個體選擇,而是上升到瞭對整個社會發展和人類文明進程的宏觀把握。

評分

我一直對宏觀經濟的波動以及政策的製定如何影響我們的日常生活感到好奇。《經濟學的尺度》恰好滿足瞭我的這種好奇心。這本書並沒有像很多財經書籍那樣,一上來就羅列一大堆政策名詞和數據,而是從曆史的縱深齣發,娓娓道來。作者帶領我們迴顧瞭曆史上幾次重要的經濟危機,比如大蕭條時期,分析瞭當時政府的應對措施,以及這些措施的有效性,甚至提齣瞭當時政策可能存在的局限性。他並非簡單地評判,而是引導讀者去思考,為什麼會有那樣的政策齣現,背後的邏輯是什麼,以及這些政策又是如何一步步影響瞭當時人們的生活和未來的經濟走嚮。書中對貨幣政策和財政政策的闡述也尤為精彩,作者用非常形象的比喻,比如將央行比作“管傢”,將財政部比作“大傢長”,形象地解釋瞭它們在經濟調控中的作用和相互關係。我特彆喜歡作者關於“通貨膨脹”和“通貨緊縮”的分析,他解釋瞭這些現象是如何産生的,以及它們對普通民眾的財富和購買力會産生怎樣的影響,這讓我對國傢發布的CPI數據有瞭更深刻的理解。這本書讓我感覺到,宏觀經濟並非遙不可及,而是與我們的錢包息息相關,讀完後,我開始更關注新聞中的經濟報道,也更能理解政府的一些決策背後的考量。

相關圖書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