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局与政局:中国的政治经济关系

财局与政局:中国的政治经济关系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林光彬 著
图书标签:
  • 政治经济学
  • 中国政治
  • 中国经济
  • 财政政策
  • 政商关系
  • 权力与金钱
  • 制度分析
  • 转型期经济
  • 政治体制
  • 政策研究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思书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人民出版社
ISBN:9787010170190
版次:1
商品编码:12281515
包装:平装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8-01-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425
字数:378000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中国五千年政治经济交互发展的实践经验和经典论述成就中国的政治经济学——国家理财学。
  《财局与政局:中国的政治经济关系》揭示的中国财局与政局互动演进的规律性特征,可以让读者更好地理解中国政治发展的历史与现实,经济发展的起伏和波动。

作者简介

  林光彬,中央财经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现任中央财经大学学术委员会委员、中国财政发展协同创新中心学术委员会委员、基础理论研究团队成员,“马克思主义与中国经济发展道路”协同创新中心学术委员会委员,经济学院中国政治经济学研究中心主任。英国伦敦大学亚非学院中国研究中心和美国密歇根大学访问学者(2012)。在《光明日报》《政治经济学评论》《China Economist》《管理世界》《教育研究》《读书》等发表论文60多篇,其中2篇被《新华文摘》全文转载、10篇被中国人民大学报刊复印资料全文转载。著有国家“十一五”重点图书《私有化理论的局限》(2008)。主持国家社科基金项目等多项。获得北京市第十一届哲学社会科学成果二等奖(2010),“《政治经济学评论》学术菁英奖”(2012),北京市教育教学成果二等奖(2009)、一等奖(2013),第六届高等学校科学研究(人文社会科学)成果三等奖(2013)。

目录

前言 国家理财
第一章 财局与政局互动的基本理论建构——国家理财学
第一节 总论
第二节 家族自治国家时期的理财学
第三节 家族行政国家时期的理财学
第四节 民族行政国家的理财学
第五节 民族民主国家的理财学
小结:国家理论与国家理财学

第二章 社会等级秩序格局下的财局与政局
第一节 社会等级制度的一般理论
第二节 社会等级制度的两种不同认识
第三节 社会等级理论的分类
第四节 我国社会等级秩序格局下的财局与政局关系

第三章 家族中国的财局与政局
第一节 税是政权的象征
第二节 财聚财散的夏商案例
第三节 财局与政局互动博弈的周厉王改革案例
第四节 秦国后发崛起和迅速亡国的案例分析
第五节 西汉从自由放任到中央集权的案例分析
第六节 家族行政国家稳定时期的财局与政局综合分析
第七节 两宋的财政经济革命
第八节 元代的纸币通货膨胀与政局变化
小结

第四章 政党中国的财局与政局
第一节 晚清的财局与政局
第二节 中华民国北洋政府的财局与政局
第三节 中华民国南京政府的财局与政局
第四节 中华人民共和国的财局与政局

第五章 中国财局与政局的现状分析
第一节 所有制结构
第二节 收入分配和财富分布结构
第三节 财政税收结构
第四节 全球化下的外在约束
小结

第六章 未来展望
第一节 中国向何处去
第二节 从预算民主到社会主义全面民主
第三节 寻找集权与分权的平衡
第四节 国家理财的历史经验教训与未来需要坚持的基本原则

参考文献
后记

精彩书摘

  《财局与政局:中国的政治经济关系》:
  阿道夫·瓦格纳认为:“自17世纪以至18世纪,国家权力集于中央,成专制的国家。人民亦为国家之人民,而直接隶属于中央,亦直接对中央而负权利义务。豪酋(诸侯)之类,荡然无存,遂成所谓国民的社会时代。法国革命时所行之法治国,即此大势之产物也。19世纪,社会思想渐盛,国事之范围目的、课税之方法,均受其影响。……18世纪之半(中期),德始秩序的研究财政学,而德以外犹不多概见。仅就局部问题,则英法诸国,亦稍稍有研究之者而已。法之孟德斯鸠,英之希姆,最足影响于后世。斯密亚丹,实消化此等学者之意见,更出新说,为财政理论别开生面。财政史之近世纪,实始于此时。引起财政史之近世纪者,原因有三:以自由竞争说、重农主义学说及斯密亚丹等之故,而经济学一新,其一也。因孟德斯鸠、卢梭、康德等之影响,而法学、政治学、国家学一新,其二也。因法国革命及与此相联之事,而社会政治经济之状态大变,豪酋制度全灭,一变而为国民社会时代,其三也。新学派之意见,于国家之职分目的,与旧派全异。(旧派)以为民间之事,当放任于自由竞争,国家当力避干涉政策。国家经济,可以是减,因全废前此之繁杂税制。……然其所谓简税制,减征费、公负担,则亦人人所首肯。所助后此财政学之发达者不少。斯密亚丹正重农学派之谬误,说明国家收入,皆与国民经济相密接。不当一一观察,必以为互相关联之一部分而观察之。不如重农学派,唱土地单一税,而别定宽严得宜之课税原则。又就前此存在之设施,指摘其缺点。故斯密氏之著作,实斯学空前之大著作也。而以今日之眼光视之,所论主义,殊欠一贯。则洛仑福温施泰因已言之矣。然其影响远及于今日英国之著述。即德之财政学,脱离官房学而独立,亦以斯密氏之影响为主,亦伟矣哉。此时法国适有革命,有关于国家职分而挟疑虑者,于是此方面之新研究大行。惟以桓尔甫派(教皇派)学说从来实际之反动。康德一派,遂趋于极端,唱国家事务缩小说。此亦可为一偏之见。斯密亚丹亦以国家实施,为不生产的,遂益限于其弊,不可拔濯,是可憾也。然以此新研究,而开财政学之进步,盖无可疑。”①
  此外,孟德斯鸠(Montesquieu,1699-1755)在《论法的精神》中也涉及租税和公债。孟德斯鸠在论述臣民必须将一部分财产作为租税缴纳的理由时说:“此臣民仰藉国家得到身体财产的安全,而租税不过此项报酬而已。关于租税的形态,以为人头税适合于隶属的国民状态,消费税适合于臣民自由的社会,至于理由,则因前者无论何人均强制的必需缴纳,而后者则缴纳与否,得自由选择。”②这《财局与政局:中国的政治经济关系》对当时法律论者影响甚大,同时对于财政学尤以官房学派也有不小的影响。但需要指出,孟德斯鸠的财政认识都是前人的旧说,没有自己的原创认识。
  德法两国的财政学之所以有所发展,是因为当时财政问题是所有经济问题中对政府影响最大的问题,决定国家在欧洲大陆“战国时代”的地位。
  总之,欧洲财政学的肇始当在十七八世纪之际,由德语区的官方学派奠定。到19世纪中叶,也是德语区的学者使财政学成为独立学科。19世纪中,德语区的财政学的发展分为三期:最初三十年间,为财政学准备独立的时期;其次三十年间,为财政学独立时期;后十年间,为财政学发展时期。③
  欧洲大陆学派以德国尤斯蒂、李斯特、瓦格纳等为代表,根据国民经济学理论,认为政府也是国家的生产者,是社会和市场的一个最大的主体,推进社会和市场的发展;主张大国家理论,大政府、强政府,把政府作为经济社会发展的积极因素,倡导后发国家要借助政府的推力和引力实现民富国强。而法国重商主义者命名的“政治经济学”是将政府财政与经济结合起来精心研究或讨论的一种尝试。
  ……

前言/序言

  在人类有国家以来的历史演进中,国家的繁荣与贫困,政府的兴衰更替,往往是先有财局失衡,后有政局失控,甚至可以说,许多是在重税的历史交替中更迭。
  一个压迫性的政府,往往对人民(个人、家庭和企业等工商组织)征税(货币、实物、劳役)过重,最终被人民的斗争、反抗所更替,所抛弃。比如,英国国王查理一世为征税权而掉了脑袋;法国国王路易十四宣称“朕即国家”,但他的孙子路易十六却找不到摆脱财政困境的出路,最后连性命和政权都丢了;美国独立战争与英国竭泽而渔的税收政策有关;中国历代政府的更替大多与征税有关。
  我国西汉伟大的思想家、历史学家司马迁将人们的政治经济关系总结归纳为“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所有政治经济社会问题最后都要被归为“利益问题”。
  有国家以来,财税是整个国家和国民经济运转的总枢纽,是国家治理的物质基础。一方面,财税处于社会再生产的总体性分配环节,能综合调控经济全局的发展状态,决定国家的发展和建设能力,也决定经济全局的繁荣和衰败;另一方面,财税是国民收入分配的总枢纽,能全面调控国民经济收入在不同利益主体之间的分配,决定民心的向背和执政的基础。所以,财政被称为“庶政之母”,是国家治理的头等大事。
  从经济管理的角度讲,可以说“治国就是理财”。这里的理财在本书中不是简单的政府收支运转,而是理国家财,即政府、企业、家庭和个人构成的利益共同体的财政格局、财务格局。因此,我把本书的副标题定为研究中国的政治经济关系,聚焦在财局与政局互动关系视角下的中国政治经济学。
  进入21世纪以来,中国和世界的政治经济关系处于深刻复杂的结构性变动之中。我国经济正在经历增速换挡、发展转型、需求与产业升级、阶层分化、外部市场萎缩性震荡等结构性经济过剩下的阵痛。
  30多年的多种所有制共同发展格局从根本上改变了中国的经济结构和社会结构。今天,我们可以清楚地观察到,我国的财局——个人、家庭、企业和政府所构成的财富分布格局已经出现了历史性的变化,社会财富和收入分配的两极分化也十分清楚地呈现在我们眼前。根据北京大学中国社会科学调查中心发布的《中国民生发展报告2014》,中国的财产不平等程度在迅速升高:1995年我国财产的基尼系数为0.45,2002年为0.55;2012年我国家庭净财产的基尼系数达到0.73;顶端1%的家庭占有全国三分之一以上的财产。2015年度《福布斯》中国富豪榜前一百名成员财富总和为26851.1亿元人民币,相当于2015年2.35亿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的总和。2016年5月4日发布的“2016年新财富500富人榜”榜单显示,过去一年中国最富有的500人的上榜门槛,从40亿元提高到65亿元,增长62.5%。500名富人拥有的财富总额达到了80191.5亿元,人均财富达到160.4亿元,较上年的113.1亿元增长41.8%,远高于上一年25.7%的增速。
繁荣与变革:现代中国社会经济转型的多维透视 一本深刻剖析当代中国社会经济脉络的著作 本书旨在全面、深入地探讨自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社会经济结构经历的剧烈而深刻的转型历程及其复杂影响。它不是对单一领域或宏大叙事的简单罗列,而是通过对一系列关键议题的细致梳理与批判性分析,力求展现一个多层次、动态变化的现代中国图景。 第一部分:经济体制的重塑与微观动能 本部分聚焦于支撑中国经济腾飞的体制性变革,着重分析市场化进程中权力、资源与激励机制的再分配。 第一章:所有制结构的演进与混合经济的张力 详细考察国有企业(SOEs)在市场经济化浪潮中的角色转变,从“大而全”到聚焦核心竞争力的重组过程。重点分析了混合所有制改革的实际推行难度、不同所有制主体之间的资源竞争态势,以及这种结构性混合对整体经济效率与公平分配带来的潜在冲突。书中对产权界定模糊地带的分析尤为深入,探讨了在地方保护主义和行政干预背景下,不同类型的企业如何构建自身的生存与发展策略。 第二章:要素市场化的不平衡发展 本章将要素(土地、劳动力、资本、技术)的流动与定价机制作为分析核心。土地要素方面,深入剖析了城乡二元结构下土地征用制度的演变,及其对地方政府财政收入模式和农民财产权益的影响。劳动力市场方面,着重研究了农民工的市民化进程、户籍制度的松动与限制,以及由此产生的区域间、行业间收入差距的结构性根源。资本市场则探讨了金融体系的间接融资主导地位与直接融资市场的发育程度,尤其关注了影子银行体系的扩张及其风险累积。 第三章:增长范式的转换与结构性挑战 本书超越传统的“高速增长”叙事,转而关注增长质量的提升。详细分析了中国经济如何从依赖投资和出口转向依赖消费和服务业驱动的模式过程中所遭遇的瓶颈。技术创新体系的构建被放在重要位置,对比了政府主导的“举国体制”与市场自发创新之间的互动效应,并评估了关键核心技术“卡脖子”问题的深层制度原因。此外,对地方政府的“项目驱动”惯性与去产能过剩之间的博弈进行了细致描摹。 第二部分:社会结构的深刻变迁与治理重构 经济基础的变动必然引发社会结构的重塑。本部分关注社会阶层的分化、公共服务体系的演变,以及国家治理能力现代化在社会层面的体现。 第四章:社会阶层的固化与流动性危机 基于最新的社会调查数据,本章构建了当代中国社会阶层的动态模型。它揭示了教育资源分配不均如何转化为代际的社会地位传递,并探讨了新兴中产阶层在面对经济下行压力时的脆弱性。重点分析了“躺平”文化现象背后的深层社会心理与资源约束,以及财富集中度上升对社会公平感的影响。书中对不同群体(如新市民、灵活就业者)在社会保障体系中的覆盖与待遇差异进行了量化比较。 第五章:城市化进程中的空间正义与公共服务供给 城市化不仅是人口的迁移,更是治理模式的转型。本章细致考察了特大城市与中小城市的差异化发展策略。分析了公共住房政策、基础教育资源配置的地理差异,以及由此产生的“城市二元社会”问题。不同层级的城市在吸引人才、提供基本社会服务(医疗、养老)方面的能力差异,被视为衡量治理效率与社会包容性的关键指标。 第六章:风险社会与社会安全网的韧性 随着经济增速放缓,社会风险的暴露度增加。本部分评估了社会保障体系(养老、医疗、失业保险)的区域碎片化和待遇不一致问题。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背景下,国家应急管理体系的反应速度、信息透明度及其对社会信任度的影响进行了严肃的考察。书中特别关注了环境污染治理与公众参与之间的复杂关系,剖析了社会对生态补偿和环境正义的诉求如何影响地方决策。 第三部分:国家能力的再定位与外部互动 本部分将视角提升至宏观层面,审视国家在市场经济中的干预边界、监管逻辑的演变,以及中国与全球经济体系的复杂交织。 第七章:国家-市场关系:从“强政府”到“有效监管”的张力 本书认为,中国经济的独特之处在于国家干预的持续性和选择性。本章详细梳理了反垄断、平台经济监管的政策逻辑变迁,分析了政策制定中,效率目标与社会稳定目标之间的权衡。探讨了中央与地方在产业政策制定和执行中的“激励相容”与“目标偏离”现象,并评估了近年来对地方债务风险的集中管控对区域经济活力的影响。 第八章:全球化退潮下的中国经济自主性 本章聚焦于地缘政治紧张局势对中国经济发展战略的重塑。分析了供应链的“韧性化”与“去风险化”趋势对中国制造业的冲击与机遇。重点研究了技术民族主义抬头背景下,中国如何平衡开放合作与核心技术自主可控的需求,以及双循环战略在理论框架与实践操作层面的挑战与潜力。 第九章:发展模式的自我评估与未来路径探索 最后,本书对中国过去四十年的发展模式进行了整体反思,强调了制度适应性在维持长期稳定中的作用。书中并不提供简单的“药方”,而是提出一系列亟待解决的核心结构性矛盾,包括如何有效释放内需潜力、如何建立更具包容性的财富再分配机制,以及如何在维护国家安全的前提下,继续深化对内对外开放。本书的结论部分,强调了社会共识、制度创新与技术进步三者协同,是中国未来实现可持续、高质量发展的关键所在。 本书的写作风格严谨扎实,数据支持充分,引用了大量来自政策文件、学术期刊和一手调研的资料,旨在为读者提供一个全面、非预设立场的理解框架,以把握现代中国经济社会转型的复杂性和深层逻辑。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书给我最大的触动,在于它让我重新审视了中国传统文化中,那些关于“关系”与“义务”的复杂交织。我开始想象,在过去的几十年里,当中国的社会结构发生剧烈变迁时,家庭、宗族、师生、同乡等传统纽带,是如何在新的政治经济体制下,被重新定义和利用的。书中对于地方精英阶层的描述,让我好奇,这些掌握着地方资源的“乡贤”们,是如何在国家权力与民间社会之间,扮演缓冲器、协调者,甚至操纵者的角色的?他们的财富来源,不仅仅是土地或商业,更可能是对信息的垄断,对人脉的经营,以及对地方政策的解读和影响。我尤其想了解,当国家意志与地方利益发生冲突时,他们又是如何巧妙地周旋,既能满足上级要求,又能保护自身利益的?这本书让我开始思考,中国特色的政治经济模式,并非完全是西方意义上的国家干预或自由市场,而是一种更为复杂、更为“人治”的系统,其中,“面子”、“情分”和“人情债”这些看不见的元素,或许才是真正的驱动力。

评分

这本书读完后,我脑海里涌现出许多关于中国古代官僚体系的画面,特别是那些在历史长河中默默无闻,却对国家走向产生深远影响的低级官员。我开始思考,在那些宏大的历史叙事背后,是否存在着一个庞大而复杂的“小人物”网络?他们如何在中饱私囊的同时,又巧妙地维持着地方的秩序?他们的权力来源究竟是什么?是祖荫庇护,还是机缘巧合?又或者,是他们精湛的“人情世故”和“潜规则”的运用?我特别关注书中可能涉及到的那些关于信息流通的描述,想象着在没有现代通讯技术的年代,消息是如何层层传递,又如何被扭曲和过滤的。或许,一些关键的决策,正是基于这些经过“加工”后的信息。我一直在琢磨,如果能深入探讨这些“小人物”的日常生活,他们的家庭关系,他们的社交圈子,甚至他们的个人信仰,是否能勾勒出更立体、更生动的一幅中国古代社会图景?而这种深入的微观视角,是否能够为理解更宏观的政治经济决策提供一些意想不到的解释?这本书让我对历史研究的视角产生了新的思考,不再仅仅局限于帝王将相,而是更愿意去探寻那些被忽略的角落,去发现那些被低估的力量。

评分

读完后,我深深地被书中对中国当代经济发展背后,那些未被充分言说的权力博弈所吸引。我开始思考,在每一次宏大的经济改革背后,究竟有多少利益集团在暗流涌动?那些看上去合情合理的政策,是否隐藏着为特定群体量身定制的“蛋糕”?书中关于国有企业改革的章节,让我脑海中浮现出无数的企业家和官员,他们在每一次变动中,如何权衡利弊,如何抓住机遇,又如何规避风险。我尤其想了解,在资源分配的过程中,那些“关系”和“人脉”究竟扮演着怎样的角色?是否有一个隐秘的“权力地图”,决定着谁能获得贷款,谁能拿到项目,谁又能进入核心决策层?这本书让我对“公平竞争”这个概念产生了强烈的质疑,也让我开始关注那些在市场经济浪潮中,那些“跑赢”别人,甚至“不跑”就获得巨额财富的群体。我很好奇,如果能够深入分析这些利益链条,了解财富是如何被集中,权力又是如何被固化,是否能为理解当前中国社会贫富差距问题提供更深刻的洞察?这本书无疑打开了我对中国经济运行机制更具批判性思维的大门。

评分

读完之后,我深深地思考了中国政治体制的稳定性问题。我想象着,在一次又一次的社会变迁和经济转型中,中国政府是如何通过各种机制,来维持其统治的合法性与有效性的。我尤其关注书中可能涉及的“维稳”与“发展”之间的辩证关系。在每一次的社会矛盾显现时,国家机器又是如何介入,如何调和,如何化解的?我脑海中浮现出许多基层官员的身影,他们或许在处理群众上访,或许在化解邻里纠纷,或许在执行某项严苛的政策。他们的工作,不仅仅是执行命令,更是通过各种手段,来维持社会秩序的稳定。这本书让我开始理解,中国政治经济的成功,并非仅仅是政策的制定,更是一种精密的社会管理艺术,其中包含了对人性的深刻洞察,以及对社会潜在危机的预判和应对。

评分

我沉浸在书中关于中国改革开放初期,那些充满未知与机遇的年代。我想象着,在那个充满了“摸着石头过河”的时代,无数的官员和企业家,是如何在模糊的规则和摇摆的政策中,摸索前进的。我特别关注书中对“特区”和“试点”的论述,思考这些先行先试的区域,究竟是如何成为中国经济腾飞的“试验田”的?在这些区域内部,权力与资本的结合,又呈现出怎样的独特模式?我脑海中浮现出许多在改革开放初期,那些大胆试错、大胆创新的个体,他们或许有远见卓识,或许只是抓住了一个稍纵即逝的机会。而在这个过程中,他们与各级政府部门的互动,是如何影响他们的决策,又如何改变了中国经济的面貌?这本书让我对“机会”的产生与把握产生了新的理解,也让我开始关注那些在历史转型时期,那些“弄潮儿”们与权力机构之间复杂的博弈与合作。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