財局與政局:中國的政治經濟關係

財局與政局:中國的政治經濟關係 pdf epub mobi txt 電子書 下載 2025

林光彬 著
圖書標籤:
  • 政治經濟學
  • 中國政治
  • 中國經濟
  • 財政政策
  • 政商關係
  • 權力與金錢
  • 製度分析
  • 轉型期經濟
  • 政治體製
  • 政策研究
想要找書就要到 靜思書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頁
你會得到大驚喜!!
齣版社: 人民齣版社
ISBN:9787010170190
版次:1
商品編碼:12281515
包裝:平裝
開本:16開
齣版時間:2018-01-01
用紙:膠版紙
頁數:425
字數:378000
正文語種:中文

具體描述

內容簡介

  中國五韆年政治經濟交互發展的實踐經驗和經典論述成就中國的政治經濟學——國傢理財學。
  《財局與政局:中國的政治經濟關係》揭示的中國財局與政局互動演進的規律性特徵,可以讓讀者更好地理解中國政治發展的曆史與現實,經濟發展的起伏和波動。

作者簡介

  林光彬,中央財經大學教授、博士生導師。現任中央財經大學學術委員會委員、中國財政發展協同創新中心學術委員會委員、基礎理論研究團隊成員,“馬剋思主義與中國經濟發展道路”協同創新中心學術委員會委員,經濟學院中國政治經濟學研究中心主任。英國倫敦大學亞非學院中國研究中心和美國密歇根大學訪問學者(2012)。在《光明日報》《政治經濟學評論》《China Economist》《管理世界》《教育研究》《讀書》等發錶論文60多篇,其中2篇被《新華文摘》全文轉載、10篇被中國人民大學報刊復印資料全文轉載。著有國傢“十一五”重點圖書《私有化理論的局限》(2008)。主持國傢社科基金項目等多項。獲得北京市第十一屆哲學社會科學成果二等奬(2010),“《政治經濟學評論》學術菁英奬”(2012),北京市教育教學成果二等奬(2009)、一等奬(2013),第六屆高等學校科學研究(人文社會科學)成果三等奬(2013)。

目錄

前言 國傢理財
第一章 財局與政局互動的基本理論建構——國傢理財學
第一節 總論
第二節 傢族自治國傢時期的理財學
第三節 傢族行政國傢時期的理財學
第四節 民族行政國傢的理財學
第五節 民族民主國傢的理財學
小結:國傢理論與國傢理財學

第二章 社會等級秩序格局下的財局與政局
第一節 社會等級製度的一般理論
第二節 社會等級製度的兩種不同認識
第三節 社會等級理論的分類
第四節 我國社會等級秩序格局下的財局與政局關係

第三章 傢族中國的財局與政局
第一節 稅是政權的象徵
第二節 財聚財散的夏商案例
第三節 財局與政局互動博弈的周厲王改革案例
第四節 秦國後發崛起和迅速亡國的案例分析
第五節 西漢從自由放任到中央集權的案例分析
第六節 傢族行政國傢穩定時期的財局與政局綜閤分析
第七節 兩宋的財政經濟革命
第八節 元代的紙幣通貨膨脹與政局變化
小結

第四章 政黨中國的財局與政局
第一節 晚清的財局與政局
第二節 中華民國北洋政府的財局與政局
第三節 中華民國南京政府的財局與政局
第四節 中華人民共和國的財局與政局

第五章 中國財局與政局的現狀分析
第一節 所有製結構
第二節 收入分配和財富分布結構
第三節 財政稅收結構
第四節 全球化下的外在約束
小結

第六章 未來展望
第一節 中國嚮何處去
第二節 從預算民主到社會主義全麵民主
第三節 尋找集權與分權的平衡
第四節 國傢理財的曆史經驗教訓與未來需要堅持的基本原則

參考文獻
後記

精彩書摘

  《財局與政局:中國的政治經濟關係》:
  阿道夫·瓦格納認為:“自17世紀以至18世紀,國傢權力集於中央,成專製的國傢。人民亦為國傢之人民,而直接隸屬於中央,亦直接對中央而負權利義務。豪酋(諸侯)之類,蕩然無存,遂成所謂國民的社會時代。法國革命時所行之法治國,即此大勢之産物也。19世紀,社會思想漸盛,國事之範圍目的、課稅之方法,均受其影響。……18世紀之半(中期),德始秩序的研究財政學,而德以外猶不多概見。僅就局部問題,則英法諸國,亦稍稍有研究之者而已。法之孟德斯鳩,英之希姆,最足影響於後世。斯密亞丹,實消化此等學者之意見,更齣新說,為財政理論彆開生麵。財政史之近世紀,實始於此時。引起財政史之近世紀者,原因有三:以自由競爭說、重農主義學說及斯密亞丹等之故,而經濟學一新,其一也。因孟德斯鳩、盧梭、康德等之影響,而法學、政治學、國傢學一新,其二也。因法國革命及與此相聯之事,而社會政治經濟之狀態大變,豪酋製度全滅,一變而為國民社會時代,其三也。新學派之意見,於國傢之職分目的,與舊派全異。(舊派)以為民間之事,當放任於自由競爭,國傢當力避乾涉政策。國傢經濟,可以是減,因全廢前此之繁雜稅製。……然其所謂簡稅製,減徵費、公負擔,則亦人人所首肯。所助後此財政學之發達者不少。斯密亞丹正重農學派之謬誤,說明國傢收入,皆與國民經濟相密接。不當一一觀察,必以為互相關聯之一部分而觀察之。不如重農學派,唱土地單一稅,而彆定寬嚴得宜之課稅原則。又就前此存在之設施,指摘其缺點。故斯密氏之著作,實斯學空前之大著作也。而以今日之眼光視之,所論主義,殊欠一貫。則洛侖福溫施泰因已言之矣。然其影響遠及於今日英國之著述。即德之財政學,脫離官房學而獨立,亦以斯密氏之影響為主,亦偉矣哉。此時法國適有革命,有關於國傢職分而挾疑慮者,於是此方麵之新研究大行。惟以桓爾甫派(教皇派)學說從來實際之反動。康德一派,遂趨於極端,唱國傢事務縮小說。此亦可為一偏之見。斯密亞丹亦以國傢實施,為不生産的,遂益限於其弊,不可拔濯,是可憾也。然以此新研究,而開財政學之進步,蓋無可疑。”①
  此外,孟德斯鳩(Montesquieu,1699-1755)在《論法的精神》中也涉及租稅和公債。孟德斯鳩在論述臣民必須將一部分財産作為租稅繳納的理由時說:“此臣民仰藉國傢得到身體財産的安全,而租稅不過此項報酬而已。關於租稅的形態,以為人頭稅適閤於隸屬的國民狀態,消費稅適閤於臣民自由的社會,至於理由,則因前者無論何人均強製的必需繳納,而後者則繳納與否,得自由選擇。”②這《財局與政局:中國的政治經濟關係》對當時法律論者影響甚大,同時對於財政學尤以官房學派也有不小的影響。但需要指齣,孟德斯鳩的財政認識都是前人的舊說,沒有自己的原創認識。
  德法兩國的財政學之所以有所發展,是因為當時財政問題是所有經濟問題中對政府影響最大的問題,決定國傢在歐洲大陸“戰國時代”的地位。
  總之,歐洲財政學的肇始當在十七八世紀之際,由德語區的官方學派奠定。到19世紀中葉,也是德語區的學者使財政學成為獨立學科。19世紀中,德語區的財政學的發展分為三期:最初三十年間,為財政學準備獨立的時期;其次三十年間,為財政學獨立時期;後十年間,為財政學發展時期。③
  歐洲大陸學派以德國尤斯蒂、李斯特、瓦格納等為代錶,根據國民經濟學理論,認為政府也是國傢的生産者,是社會和市場的一個最大的主體,推進社會和市場的發展;主張大國傢理論,大政府、強政府,把政府作為經濟社會發展的積極因素,倡導後發國傢要藉助政府的推力和引力實現民富國強。而法國重商主義者命名的“政治經濟學”是將政府財政與經濟結閤起來精心研究或討論的一種嘗試。
  ……

前言/序言

  在人類有國傢以來的曆史演進中,國傢的繁榮與貧睏,政府的興衰更替,往往是先有財局失衡,後有政局失控,甚至可以說,許多是在重稅的曆史交替中更迭。
  一個壓迫性的政府,往往對人民(個人、傢庭和企業等工商組織)徵稅(貨幣、實物、勞役)過重,最終被人民的鬥爭、反抗所更替,所拋棄。比如,英國國王查理一世為徵稅權而掉瞭腦袋;法國國王路易十四宣稱“朕即國傢”,但他的孫子路易十六卻找不到擺脫財政睏境的齣路,最後連性命和政權都丟瞭;美國獨立戰爭與英國竭澤而漁的稅收政策有關;中國曆代政府的更替大多與徵稅有關。
  我國西漢偉大的思想傢、曆史學傢司馬遷將人們的政治經濟關係總結歸納為“天下熙熙,皆為利來;天下攘攘,皆為利往”,所有政治經濟社會問題最後都要被歸為“利益問題”。
  有國傢以來,財稅是整個國傢和國民經濟運轉的總樞紐,是國傢治理的物質基礎。一方麵,財稅處於社會再生産的總體性分配環節,能綜閤調控經濟全局的發展狀態,決定國傢的發展和建設能力,也決定經濟全局的繁榮和衰敗;另一方麵,財稅是國民收入分配的總樞紐,能全麵調控國民經濟收入在不同利益主體之間的分配,決定民心的嚮背和執政的基礎。所以,財政被稱為“庶政之母”,是國傢治理的頭等大事。
  從經濟管理的角度講,可以說“治國就是理財”。這裏的理財在本書中不是簡單的政府收支運轉,而是理國傢財,即政府、企業、傢庭和個人構成的利益共同體的財政格局、財務格局。因此,我把本書的副標題定為研究中國的政治經濟關係,聚焦在財局與政局互動關係視角下的中國政治經濟學。
  進入21世紀以來,中國和世界的政治經濟關係處於深刻復雜的結構性變動之中。我國經濟正在經曆增速換擋、發展轉型、需求與産業升級、階層分化、外部市場萎縮性震蕩等結構性經濟過剩下的陣痛。
  30多年的多種所有製共同發展格局從根本上改變瞭中國的經濟結構和社會結構。今天,我們可以清楚地觀察到,我國的財局——個人、傢庭、企業和政府所構成的財富分布格局已經齣現瞭曆史性的變化,社會財富和收入分配的兩極分化也十分清楚地呈現在我們眼前。根據北京大學中國社會科學調查中心發布的《中國民生發展報告2014》,中國的財産不平等程度在迅速升高:1995年我國財産的基尼係數為0.45,2002年為0.55;2012年我國傢庭淨財産的基尼係數達到0.73;頂端1%的傢庭占有全國三分之一以上的財産。2015年度《福布斯》中國富豪榜前一百名成員財富總和為26851.1億元人民幣,相當於2015年2.35億農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的總和。2016年5月4日發布的“2016年新財富500富人榜”榜單顯示,過去一年中國最富有的500人的上榜門檻,從40億元提高到65億元,增長62.5%。500名富人擁有的財富總額達到瞭80191.5億元,人均財富達到160.4億元,較上年的113.1億元增長41.8%,遠高於上一年25.7%的增速。
繁榮與變革:現代中國社會經濟轉型的多維透視 一本深刻剖析當代中國社會經濟脈絡的著作 本書旨在全麵、深入地探討自改革開放以來,中國社會經濟結構經曆的劇烈而深刻的轉型曆程及其復雜影響。它不是對單一領域或宏大敘事的簡單羅列,而是通過對一係列關鍵議題的細緻梳理與批判性分析,力求展現一個多層次、動態變化的現代中國圖景。 第一部分:經濟體製的重塑與微觀動能 本部分聚焦於支撐中國經濟騰飛的體製性變革,著重分析市場化進程中權力、資源與激勵機製的再分配。 第一章:所有製結構的演進與混閤經濟的張力 詳細考察國有企業(SOEs)在市場經濟化浪潮中的角色轉變,從“大而全”到聚焦核心競爭力的重組過程。重點分析瞭混閤所有製改革的實際推行難度、不同所有製主體之間的資源競爭態勢,以及這種結構性混閤對整體經濟效率與公平分配帶來的潛在衝突。書中對産權界定模糊地帶的分析尤為深入,探討瞭在地方保護主義和行政乾預背景下,不同類型的企業如何構建自身的生存與發展策略。 第二章:要素市場化的不平衡發展 本章將要素(土地、勞動力、資本、技術)的流動與定價機製作為分析核心。土地要素方麵,深入剖析瞭城鄉二元結構下土地徵用製度的演變,及其對地方政府財政收入模式和農民財産權益的影響。勞動力市場方麵,著重研究瞭農民工的市民化進程、戶籍製度的鬆動與限製,以及由此産生的區域間、行業間收入差距的結構性根源。資本市場則探討瞭金融體係的間接融資主導地位與直接融資市場的發育程度,尤其關注瞭影子銀行體係的擴張及其風險纍積。 第三章:增長範式的轉換與結構性挑戰 本書超越傳統的“高速增長”敘事,轉而關注增長質量的提升。詳細分析瞭中國經濟如何從依賴投資和齣口轉嚮依賴消費和服務業驅動的模式過程中所遭遇的瓶頸。技術創新體係的構建被放在重要位置,對比瞭政府主導的“舉國體製”與市場自發創新之間的互動效應,並評估瞭關鍵核心技術“卡脖子”問題的深層製度原因。此外,對地方政府的“項目驅動”慣性與去産能過剩之間的博弈進行瞭細緻描摹。 第二部分:社會結構的深刻變遷與治理重構 經濟基礎的變動必然引發社會結構的重塑。本部分關注社會階層的分化、公共服務體係的演變,以及國傢治理能力現代化在社會層麵的體現。 第四章:社會階層的固化與流動性危機 基於最新的社會調查數據,本章構建瞭當代中國社會階層的動態模型。它揭示瞭教育資源分配不均如何轉化為代際的社會地位傳遞,並探討瞭新興中産階層在麵對經濟下行壓力時的脆弱性。重點分析瞭“躺平”文化現象背後的深層社會心理與資源約束,以及財富集中度上升對社會公平感的影響。書中對不同群體(如新市民、靈活就業者)在社會保障體係中的覆蓋與待遇差異進行瞭量化比較。 第五章:城市化進程中的空間正義與公共服務供給 城市化不僅是人口的遷移,更是治理模式的轉型。本章細緻考察瞭特大城市與中小城市的差異化發展策略。分析瞭公共住房政策、基礎教育資源配置的地理差異,以及由此産生的“城市二元社會”問題。不同層級的城市在吸引人纔、提供基本社會服務(醫療、養老)方麵的能力差異,被視為衡量治理效率與社會包容性的關鍵指標。 第六章:風險社會與社會安全網的韌性 隨著經濟增速放緩,社會風險的暴露度增加。本部分評估瞭社會保障體係(養老、醫療、失業保險)的區域碎片化和待遇不一緻問題。對突發公共衛生事件背景下,國傢應急管理體係的反應速度、信息透明度及其對社會信任度的影響進行瞭嚴肅的考察。書中特彆關注瞭環境汙染治理與公眾參與之間的復雜關係,剖析瞭社會對生態補償和環境正義的訴求如何影響地方決策。 第三部分:國傢能力的再定位與外部互動 本部分將視角提升至宏觀層麵,審視國傢在市場經濟中的乾預邊界、監管邏輯的演變,以及中國與全球經濟體係的復雜交織。 第七章:國傢-市場關係:從“強政府”到“有效監管”的張力 本書認為,中國經濟的獨特之處在於國傢乾預的持續性和選擇性。本章詳細梳理瞭反壟斷、平颱經濟監管的政策邏輯變遷,分析瞭政策製定中,效率目標與社會穩定目標之間的權衡。探討瞭中央與地方在産業政策製定和執行中的“激勵相容”與“目標偏離”現象,並評估瞭近年來對地方債務風險的集中管控對區域經濟活力的影響。 第八章:全球化退潮下的中國經濟自主性 本章聚焦於地緣政治緊張局勢對中國經濟發展戰略的重塑。分析瞭供應鏈的“韌性化”與“去風險化”趨勢對中國製造業的衝擊與機遇。重點研究瞭技術民族主義抬頭背景下,中國如何平衡開放閤作與核心技術自主可控的需求,以及雙循環戰略在理論框架與實踐操作層麵的挑戰與潛力。 第九章:發展模式的自我評估與未來路徑探索 最後,本書對中國過去四十年的發展模式進行瞭整體反思,強調瞭製度適應性在維持長期穩定中的作用。書中並不提供簡單的“藥方”,而是提齣一係列亟待解決的核心結構性矛盾,包括如何有效釋放內需潛力、如何建立更具包容性的財富再分配機製,以及如何在維護國傢安全的前提下,繼續深化對內對外開放。本書的結論部分,強調瞭社會共識、製度創新與技術進步三者協同,是中國未來實現可持續、高質量發展的關鍵所在。 本書的寫作風格嚴謹紮實,數據支持充分,引用瞭大量來自政策文件、學術期刊和一手調研的資料,旨在為讀者提供一個全麵、非預設立場的理解框架,以把握現代中國經濟社會轉型的復雜性和深層邏輯。

用戶評價

評分

讀完之後,我深深地思考瞭中國政治體製的穩定性問題。我想象著,在一次又一次的社會變遷和經濟轉型中,中國政府是如何通過各種機製,來維持其統治的閤法性與有效性的。我尤其關注書中可能涉及的“維穩”與“發展”之間的辯證關係。在每一次的社會矛盾顯現時,國傢機器又是如何介入,如何調和,如何化解的?我腦海中浮現齣許多基層官員的身影,他們或許在處理群眾上訪,或許在化解鄰裏糾紛,或許在執行某項嚴苛的政策。他們的工作,不僅僅是執行命令,更是通過各種手段,來維持社會秩序的穩定。這本書讓我開始理解,中國政治經濟的成功,並非僅僅是政策的製定,更是一種精密的社會管理藝術,其中包含瞭對人性的深刻洞察,以及對社會潛在危機的預判和應對。

評分

這本書讀完後,我腦海裏湧現齣許多關於中國古代官僚體係的畫麵,特彆是那些在曆史長河中默默無聞,卻對國傢走嚮産生深遠影響的低級官員。我開始思考,在那些宏大的曆史敘事背後,是否存在著一個龐大而復雜的“小人物”網絡?他們如何在中飽私囊的同時,又巧妙地維持著地方的秩序?他們的權力來源究竟是什麼?是祖蔭庇護,還是機緣巧閤?又或者,是他們精湛的“人情世故”和“潛規則”的運用?我特彆關注書中可能涉及到的那些關於信息流通的描述,想象著在沒有現代通訊技術的年代,消息是如何層層傳遞,又如何被扭麯和過濾的。或許,一些關鍵的決策,正是基於這些經過“加工”後的信息。我一直在琢磨,如果能深入探討這些“小人物”的日常生活,他們的傢庭關係,他們的社交圈子,甚至他們的個人信仰,是否能勾勒齣更立體、更生動的一幅中國古代社會圖景?而這種深入的微觀視角,是否能夠為理解更宏觀的政治經濟決策提供一些意想不到的解釋?這本書讓我對曆史研究的視角産生瞭新的思考,不再僅僅局限於帝王將相,而是更願意去探尋那些被忽略的角落,去發現那些被低估的力量。

評分

讀完後,我深深地被書中對中國當代經濟發展背後,那些未被充分言說的權力博弈所吸引。我開始思考,在每一次宏大的經濟改革背後,究竟有多少利益集團在暗流湧動?那些看上去閤情閤理的政策,是否隱藏著為特定群體量身定製的“蛋糕”?書中關於國有企業改革的章節,讓我腦海中浮現齣無數的企業傢和官員,他們在每一次變動中,如何權衡利弊,如何抓住機遇,又如何規避風險。我尤其想瞭解,在資源分配的過程中,那些“關係”和“人脈”究竟扮演著怎樣的角色?是否有一個隱秘的“權力地圖”,決定著誰能獲得貸款,誰能拿到項目,誰又能進入核心決策層?這本書讓我對“公平競爭”這個概念産生瞭強烈的質疑,也讓我開始關注那些在市場經濟浪潮中,那些“跑贏”彆人,甚至“不跑”就獲得巨額財富的群體。我很好奇,如果能夠深入分析這些利益鏈條,瞭解財富是如何被集中,權力又是如何被固化,是否能為理解當前中國社會貧富差距問題提供更深刻的洞察?這本書無疑打開瞭我對中國經濟運行機製更具批判性思維的大門。

評分

這本書給我最大的觸動,在於它讓我重新審視瞭中國傳統文化中,那些關於“關係”與“義務”的復雜交織。我開始想象,在過去的幾十年裏,當中國的社會結構發生劇烈變遷時,傢庭、宗族、師生、同鄉等傳統紐帶,是如何在新的政治經濟體製下,被重新定義和利用的。書中對於地方精英階層的描述,讓我好奇,這些掌握著地方資源的“鄉賢”們,是如何在國傢權力與民間社會之間,扮演緩衝器、協調者,甚至操縱者的角色的?他們的財富來源,不僅僅是土地或商業,更可能是對信息的壟斷,對人脈的經營,以及對地方政策的解讀和影響。我尤其想瞭解,當國傢意誌與地方利益發生衝突時,他們又是如何巧妙地周鏇,既能滿足上級要求,又能保護自身利益的?這本書讓我開始思考,中國特色的政治經濟模式,並非完全是西方意義上的國傢乾預或自由市場,而是一種更為復雜、更為“人治”的係統,其中,“麵子”、“情分”和“人情債”這些看不見的元素,或許纔是真正的驅動力。

評分

我沉浸在書中關於中國改革開放初期,那些充滿未知與機遇的年代。我想象著,在那個充滿瞭“摸著石頭過河”的時代,無數的官員和企業傢,是如何在模糊的規則和搖擺的政策中,摸索前進的。我特彆關注書中對“特區”和“試點”的論述,思考這些先行先試的區域,究竟是如何成為中國經濟騰飛的“試驗田”的?在這些區域內部,權力與資本的結閤,又呈現齣怎樣的獨特模式?我腦海中浮現齣許多在改革開放初期,那些大膽試錯、大膽創新的個體,他們或許有遠見卓識,或許隻是抓住瞭一個稍縱即逝的機會。而在這個過程中,他們與各級政府部門的互動,是如何影響他們的決策,又如何改變瞭中國經濟的麵貌?這本書讓我對“機會”的産生與把握産生瞭新的理解,也讓我開始關注那些在曆史轉型時期,那些“弄潮兒”們與權力機構之間復雜的博弈與閤作。

相關圖書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