讓保險走進農民

讓保險走進農民 pdf epub mobi txt 電子書 下載 2025

袁純清 等 著
圖書標籤:
  • 農業保險
  • 農村發展
  • 保險普及
  • 農民增收
  • 風險管理
  • 三農問題
  • 保險創新
  • 鄉村振興
  • 政策研究
  • 農業經濟
想要找書就要到 靜思書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頁
你會得到大驚喜!!
齣版社: 人民齣版社
ISBN:9787010186375
版次:1
商品編碼:12281527
包裝:平裝
開本:16開
齣版時間:2018-01-01
用紙:膠版紙
頁數:316
字數:310000
正文語種:中文

具體描述

內容簡介

  農業保險是農業現代化的“助推器”,是廣大農民農業收入的“穩定器”,運用農業保險服務農民、惠及農民,是當前“三農”工作的重要內容和重要的農村政策。
  《讓保險走進農民》著眼於加快推進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內在要求,著眼於農業現代化發展的需要,著眼於農民的現實需求,既通俗易懂地講述瞭農業保險的一般原理和基本知識,又提供瞭數十個可參照的實際案例;既介紹瞭世界的先進經驗,又對我國的有效做法進行瞭總結;既有理論的探尋,又有政策的建議。思路清晰、內容豐富、材料翔實,事例具體,構成瞭該書鮮明的特點。

作者簡介

  袁純清,漢族,1952年齣生,湖南省漢壽縣人。做過農村基層乾部。先後就讀於北京大學、中國政法大學、湖南大學,法學碩士、管理學博士。曆任共青團中央書記處書記、中央紀委常委、秘書長、陝西省委副書記、西安市委書記、陝西省省長、山西省委書記、中央農村工作領導小組副組長。著有《共生理論——兼論小型經濟》《金融共生理論與城市商業銀行改革》《共生與和諧》等多部學術著作。

目錄

總論
第一節 農業保險的曆史沿革
第二節 農業保險的機理
第三節 我國農業保險的現狀
第四節 我國農業保險發展展望

調查報告篇
第一篇 遼寜省玉米“保險+期貨”試點情況調查報告
第二篇 上海市開展農業保險創新情況調查報告
第三篇 湖北省農業保險發展情況調查報告
第四篇 黑龍江省農業保險發展情況調查報告
第五篇 河南省農業保險調查報告
第六篇 湖南省農業保險調查報告
第七篇 江蘇省農業保險調查報告

典型案例篇
第一篇 北京市建立三個層次農業保險財政補貼製度
第二篇 北京市建立農業保險大災風險分散機製
第三篇 河北省阜平縣探索保險扶貧新路徑
第四篇 黑龍江省開展農業財政巨災指數保險試點
第五篇 黑龍江省墾區開展主糧作物分檔保險
第六篇 黑龍江省農墾290農場開展水稻收入保險試點
第七篇 上海市“保淡”綠葉菜成本價格保險
第八篇 上海市支農小額信貸保證保險
第九篇 江蘇省建立農業政策性保險“聯辦共保”模式
第十篇 浙江省龍山鎮構建鎮村一體的農業保險互助樣式
第十一篇 浙江省農村保險互助社試點的“瑞安樣本”
第十二篇 福建省全域實施森林綜閤保險
第十三篇 江西省南豐縣開展蜜桔低溫凍害氣象指數保險
第十四篇 江西省贛州市運用醫療保險助推精準扶貧
第十五篇 河南省財政完善地方特色農業保險奬補政策
第十六篇 湖北省開展水稻天氣指數保險試點
第十七篇 湖南省多層麵建立特色農業保險保費補貼製度
第十八篇 廣西壯族自治區探索試點糖料蔗價格指數保險
第十九篇 廣西壯族自治區全域開展農房保險
第二十篇 四川省建立農業保險地方財政分級補貼機製
第二十一篇 四川省開辦土地履約流轉保證保險
第二十二篇 寜夏迴族自治區鹽池縣“脫貧保”讓貧睏群眾脫貧路上零風險
第二十三篇 中國農業保險再保險共同體
第二十四篇 人保財險助推劍河縣健康脫貧
第二十五篇 人保財險創新“政融保”支農融資模式
第二十六篇 人保財險開發生豬無害化處理的“龍遊模式”
第二十七篇 太平洋産險運用高新科技(e農險)服務農業保險
第二十八篇 安信農險多途徑創新農業保險産品
第二十九篇 陽光農險堅持“保、防、救、賠”結閤
第三十篇 中原農險開展主糧作物高保障保險試點
第三十一篇 中華財險養殖業保險的“濟源模式”
第三十二篇 安華農險在吉林省敦化市開展大豆收入保險
第三十三篇 錦泰財險探索開展生豬價格指數保險
後記

精彩書摘

  《讓保險走進農民》:
  (二)開展瞭水稻天氣指數保險試點
  2016年農業部撥付專項補貼資金600萬元,在9個縣市區開展瞭水稻天氣指數保險,包括高溫天氣指數和暴雨天氣指數兩個險種。
  1.關於高溫天氣指數保險試點
  高溫天氣指數保險試點涉及枝江、夷陵、鹹安等8個縣市區。保險責任為當年7月開始至9月止,纍計高溫差高於8℃視為保險事故發生(連續3天超過35%:溫度差纍計數)。以枝江為例,共承保中晚稻20.36萬畝,參保農戶3.8萬戶,保額200元畝,費率3%,保費6元畝,其中,農業部項目資金承擔3元畝、縣級財政承擔3元/畝,農戶不繳納保費。因水稻抽穗揚花期普遍遇到持續超過35℃高溫熱害,保險公司根據保險實施辦法,給參保農戶理賠13.6元/畝,閤計276.86萬元,簡單賠付率達210.56%。
  2.關於暴雨天氣指數保險試點
  暴雨天氣指數保險試點涉及仙桃毛嘴、郭河、剅河3個鄉鎮。保險責任為當年7月1日至8月15日中稻孕穗和抽穗期,長江水位(純良嶺站)和漢江水位(仙桃站)高於設防水位,一次降雨過程麵雨量達到190毫米的下限值後開始賠付。共承保中稻13.74萬畝,參保農戶3.35萬戶,保額400元畝,費率8%,保費32元畝,其中,農業部項目資金承擔16元畝、縣級財政承擔16元畝,農戶不繳納保費。當年7月上旬,仙桃市連續多天遭遇暴雨侵襲,一次性降雨量達到193毫米,超過190毫米的下限值,上述投保3個鄉鎮中稻受災,人保財險公司依據氣象部門發布的統計數據,迅速嚮3.35萬農戶賠償1063.15萬元,每畝水稻賠付標準為77.4元,簡單賠付率達241.86%。
  (三)探索推齣瞭具有當地特色的保險産品
  湖北各地自辦的特色農業保險品種近40個。其中,種養業有雜交稻製種、育肥豬養殖、肉羊養殖、生豬價格指數、小龍蝦養殖、煙葉種植、茶樹種植、溫室及溫室作物、大棚保險等;保障民生的有農民工小額意外、“兩屬兩戶”農房、鄉村乾部責任保險等。這些都為豐富農業保險種類和拓寬新的試點模式,支撐地方農業農村經濟穩定發展,進行瞭有益的探索實踐。
  1.關於特色水産(小龍蝦、黃鱔)養殖保險
  湖北水産品産量連續21年居全國第一位,小龍蝦是其三大百億元産業之一。2014年以來,針對潛江小龍蝦産業發展需求,人保財險在潛江市“蝦稻共作”重點養殖區域開展瞭保險試點,每畝保額分400元、800元、1000元、2000元四檔(梯度保額依據養殖物化成本和地方財政承受能力綜閤確定,四檔保額分彆覆蓋物化成本的8%一40%),對應保費分彆為28元、56元、70元、140元,保險費率為7%,市政府財政給予50%保費補貼、養殖戶承擔50%。在潛江試點3年來,小龍蝦承保麵積從2014年的903畝,發展到2016年的3.7萬畝,覆蓋瞭12%的養殖麵積。目前,小龍蝦保險試點範圍已從潛江擴大到嘉魚、監利等5個縣市。
  調研組所到的仙桃市張溝鎮先鋒村,是“中國黃鱔養殖第一村”,幾乎傢傢戶戶養殖黃鱔,養殖戶277戶,年養殖黃鱔4萬多口網箱。2016年國壽財險在該村開展瞭黃鱔養殖保險試點,簽發瞭全國第一份黃鱔養殖保險保單,每口網箱保額600元(覆蓋物化成本的50%),費率5%,保費30元,前兩年由市級財政補貼20%、養殖戶個人承擔80%,後期由保險公司每年從保險利潤中拿齣20%成立發展基金,推動黃鱔養殖保險滾動發展。最高賠償金額根據黃鱔養殖投苗期、生長期、成熟期的風險,分彆為保險金額的50%、80%、100%。2016年先鋒村共有1846口網箱投保,保費5.54萬元,7月份遭受特大洪澇災害後,齣險率達100%,保險公司及時查勘理賠,共賠付27.45萬元,賠付率495%,為受災養殖戶提供瞭基礎保障支撐。
  2.關於蔬菜目標價格指數保險
  武漢市東西湖區作為韆萬市民的“菜籃子”,每年嚮全市供應50多萬噸蔬菜。2016年由平安保險在該區開辦瞭蔬菜目標價格保險,涉及鼕瓜、萵苣、紅菜苔三個品種。承保麵積7523畝,保費158萬元,提供風險保障2261萬元。目標銷售價格鼕瓜0.65元斤、萵苣0.95元斤、紅菜苔1.5元斤,實際銷售價格低於目標價格(按照2011-2015年五年的月度綜閤平均價格確定),則認定為保險事故發生。參照蔬菜生産周期,保險期限鼕瓜為6-8月、萵苣為10月一次年2月、紅菜苔為11月一次年2月。保險金額為3000元畝,保險費率7%,保費210元/畝,其中農戶自交42元畝。
  ……

前言/序言

  2017年年初,我與中央農辦、財政部、農業部、中國保監會的有關同誌,對我國的農業保險進行瞭較為深入的調查,曆時半年之久,旨在全麵瞭解我國農業保險的現狀,總結成功的經驗,發現存在的問題,進一步完善我國農業保險的政策和製度。調研組先後赴遼寜、湖北、上海、黑龍江、河南、湖南、江蘇、新疆等8省、自治區、直轄市進行實地考察,還分彆多次邀請北京、河北、內濛古、遼寜、吉林、黑龍江、江蘇、浙江、安徽、江西、山東、河南、湖北、湖南、廣西、海南、重慶、四川、陝西、甘肅、寜夏等20餘省份的相關部門負責同誌以及十餘傢從事農業保險的保險公司負責人進行座談,聽取情況,進行交流討論。通過大量的一手材料和鮮活的實例,我們突齣的感受是:一、中國的農業保險近十年實現瞭跨越式發展自2007年中央財政啓動農業保險保費補貼試點以來,我國農業保險實現瞭跨越式發展,國傢政策支持力度不斷加大,保險覆蓋麵顯著擴大,保險品種不斷增多,服務水平和服務能力不斷增強。從農業保險保費規模的角度看,金額從2007年的52億元增長到2016年的417億元,年均增速26.1%,已居全球第二、亞洲第一,可以說我國已是一個農業保險大國。
  二、中國農業保險成為農業現代化發展的助推器
  我國農業保險近十餘年快速發展,在防範農業風險、穩定農業生産、確保糧食安全、促進農業轉型升級以及穩定農民收入等方麵發揮瞭獨特的積極作用,成為國傢強農惠農政策的重要內容、農業支持保護的重要手段和促進農業現代化的重要措施。三、中國農業保險仍處於發展的初級階段我國已是農業保險大國,但遠非保險強國,仍然處於發展的初級階段,突齣錶現在保險深度仍然較低,不到美國的1/3;保障的品種比較少,遠不能滿足農戶多樣化的保險需求;賠付率不高,對農戶風險損失補償有限;保險服務水平不高,影響瞭農業保險的效率和信譽;等等。這些確實需要加大政府對農業保險的政策支持力度,保險部門需要提高對農民農業保險的服務水平。
  四、中國農業保險加快發展具有現實緊迫性
  我國農業所麵臨的自然風險和市場風險有加重的趨勢,各種自然災害的頻發,加大瞭農業的自然風險,特彆是在農業結構加大調整,特色農業加快發展的過程中,自然風險的不確定性無疑加大瞭農民的自然風險,大宗農産品價格的波動性加劇瞭農民的市場風險,尤其是新型農業經營主體麵臨的規模經營風險凸顯,這些都是中國農業發展麵臨的新現實,農業保險比以往顯得更為緊迫和重要。
《耕耘者之盾:守護希望的保險智慧》 在廣袤的土地上,辛勤的汗水澆灌著沉甸甸的希望。然而,自然的天災、市場的波動,或是突如其來的疾病,都可能讓這份希望瞬間變得脆弱。本書並非直接講述“讓保險走進農民”這一理念,而是聚焦於那些隱藏在農業生産鏈條背後,卻至關重要的風險抵禦與財富保障體係。 我們深入探討的,是那些能夠為辛勤耕耘的農民提供堅實後盾的智慧結晶。這不是一本關於保險産品推銷的書,而是一次關於風險管理和長遠規劃的探索。我們將目光投嚮那些被忽視的環節,剖析農業生産過程中可能麵臨的各種不確定性,從氣候變化導緻的歉收,到農産品價格的劇烈波動,再到傢庭成員可能麵臨的健康挑戰。 本書的核心在於揭示一套行之有效的風險轉移與管理機製。我們將層層剝開,介紹那些能夠幫助個體和集體應對突發事件的策略。想象一下,當一場突如其來的冰雹席捲田野,或是病蟲害大規模爆發,農作物遭受毀滅性打擊時,個體農民所麵臨的巨大壓力。我們不會直接告訴你“購買農業保險”,而是會深入分析,在這樣的睏境下,有哪些工具和方法能夠最大程度地減少損失,幫助農民快速恢復生産,甚至是獲得生存和發展的可能。 我們將從宏觀視角齣發,審視一個穩健農業生態係統所必需的風險保障網絡。這包括但不限於:如何通過科學的規劃,將潛在的損失分散,而不是集中在個體身上。我們將探討一些經典的風險管理原理,並結閤農業生産的實際特點,闡釋其應用的可能性。例如,對於不同類型的農業風險,例如自然災害、市場風險、以及經營風險,都有其獨特的應對之道。本書將帶領讀者認識這些風險的本質,以及如何提前做好準備。 本書還會深入研究一些在國際上或特定地區被證明行之有效的實踐案例。我們將分析這些案例的成功之處,以及它們是如何在當地的社會、經濟和文化環境中生根發芽的。這些案例可能涉及閤作社的風險共濟機製,地方政府在支持風險管理方麵的角色,亦或是技術進步如何助力風險評估與預警。我們將聚焦於那些能夠實際解決問題的具體措施,而不是空洞的口號。 此外,我們還將觸及知識與信息在農業風險管理中的關鍵作用。瞭解何時播種,如何應對病蟲害,以及掌握最新的市場動態,本身就是一種重要的風險規避。本書將強調知識的普及和信息獲取渠道的重要性,以及如何利用這些資源來提升農業生産的韌性。 我們希望通過這本書,讓讀者理解,無論是對於個體農民,還是整個農業社會而言,建立起一套健全的風險保障機製,並不是一種奢侈,而是一種必然。這不僅關乎經濟的穩定,更關乎農民的生計,以及整個社會的糧食安全。本書將引導您思考,如何構建一個更具韌性的農業未來,如何在風雨來臨時,依然能夠穩穩地耕耘,守護來之不易的希望。 本書將以深入淺齣的方式,為您呈現一係列關於風險認知、風險評估、風險轉移以及風險控製的係統性思考。您將瞭解到,農業生産的每一個環節,都蘊含著潛在的風險,而有效的風險管理,則是實現可持續發展和長久繁榮的關鍵。我們不會教您如何購買某種特定的産品,但會為您提供一套思考框架,讓您能夠更清晰地認識到,在麵對不確定性時,有哪些值得信賴的工具和策略,能夠成為您堅實的後盾。 這本書,是獻給每一位在土地上辛勤勞作的耕耘者,也是獻給所有關心農業未來發展的人們。它旨在開啓一扇窗,讓您看到在豐收的背後,潛藏著的智慧與力量,以及那些默默守護希望的機製。

用戶評價

評分

“讓保險走進農民”,這幾個字,立刻觸動瞭我內心深處的情感。我來自農村,深知農民生活的不易,他們用辛勤的汗水澆灌著土地,卻常常要麵對看天吃飯的命運。保險,對於他們來說,應該是一種重要的風險保障,但現實中,很多人對保險的瞭解仍然有限。這本書,仿佛就是一座橋梁,連接著保險的專業知識與農民的實際需求。我迫切地想知道,作者是如何構思這個“走進”的過程的。它是否僅僅是理論的闡述,還是包含瞭很多具體的實踐經驗?書中是否會通過一些感人的故事,講述保險是如何在危難時刻,成為農民最堅實的後盾?例如,一位農戶因為一場突發的疫情,養殖的傢禽損失慘重,如果沒有購買相應的保險,他可能就此一蹶不振,但有瞭保險的賠付,他能夠迅速調整,重新開始。我特彆好奇,這本書是否會探討,如何纔能讓保險的理念深入人心,讓農民真正理解保險的價值,並主動去擁抱它?這是否需要改變傳統的推廣方式,需要更深入的農村調研,更人性化的産品設計?我希望這本書能夠為農村保險的發展,提供有益的參考和藉鑒,讓更多的農民能夠享受到保險帶來的安心與保障。

評分

這本書的封麵設計,樸實無華,卻透著一種沉甸甸的責任感。“讓保險走進農民”,這不僅僅是一句口號,更是一種願景的描繪。我一直認為,在廣袤的農村地區,保險的作用被嚴重低估瞭。農民們麵對著大自然的饋贈,也承受著大自然的嚴峻考驗,一場突如其來的旱澇,一次突發的疫病,都可能讓他們辛苦的付齣化為泡影。這本書,是否能夠深入探討,如何纔能真正地將保險這一重要的風險管理工具,有效地傳遞給每一位農民?它是否會提供一些成功的模式,例如,是否有地方政府、保險公司、以及農民閤作社聯閤起來,共同構建瞭一個覆蓋廣泛、保障有力的農村保險體係?我特彆想瞭解,書中是否會詳細介紹一些專門針對農業風險的保險産品,例如,農作物保險、畜牧業保險、漁業保險等等,這些産品的具體保障範圍、費率如何計算,以及理賠流程是怎樣的。更重要的是,這本書是否能夠迴答,如何纔能改變農民對保險的認知,讓他們從“被動接受”轉變為“主動購買”,真正將保險視為一種重要的生産性投入,而非可有可無的開銷?我期待這本書能夠為農村保險的創新和發展,提供切實可行的思路和方案。

評分

“讓保險走進農民”,這句話的背後,是一幅幅辛勤耕耘的畫麵,是一張張飽經風霜的臉龐。這本書的齣現,仿佛在為這幅畫麵增添瞭一抹亮色,一束希望的光芒。我迫切地想知道,作者是如何理解“走進”的。它是否意味著,保險不再是遙不可及的金融概念,而是能夠切實地融入農民的日常生活,成為他們生産經營過程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書中是否會通過一些生動的故事,講述農民在購買保險後,是如何在遭遇自然災害、市場波動等風險時,得到瞭及時的經濟補償,從而能夠迅速恢復生産,擺脫睏境?我特彆期待這本書能夠探討,如何纔能真正地打通農村保險的“最後一公裏”。這是否需要保險公司改變以往的營銷模式,深入農村,瞭解農民的實際需求,設計齣更貼閤他們需求的保險産品?是否需要政府在政策上給予更多的支持,例如,提供保費補貼,或者推動農業保險的普及?這本書是否會分析,在推廣農村保險的過程中,會遇到哪些阻礙,例如,農民的認知偏差、對保險公司的信任度不足,以及如何有效地剋服這些阻礙?我希望這本書能夠為農村保險的創新和發展,提供寶貴的經驗和啓示,讓保險真正成為農民安居樂業的堅實保障。

評分

讀這本書,最讓我感到震撼的是,作者似乎將我帶入瞭一個我既熟悉又陌生的世界。熟悉,是因為我從小就在農村長大,對農民的生活有著切身的體會;陌生,是因為我從未從“保險”這個角度去審視過這個世界。書中的描述,沒有刻意去渲染苦難,也沒有拔高某種理想狀態,而是像一位老朋友在娓娓道來,用最接地氣的方式,勾勒齣農民在生産經營過程中可能遇到的各種風險:從自然災害的不可控,到市場價格的波動,再到潛在的意外傷害,每一個環節都充滿瞭不確定性。而“保險”這個詞,在以往的認知中,總帶著一絲冷冰冰的契約感,似乎與淳樸的農民關係不大。但這本書,卻巧妙地將保險的本質——風險轉移和分擔——與農業的實際需求相結閤。我開始思考,如果一場大雨毀瞭即將成熟的稻榖,如果一場疫情讓豬肉滯銷,農民該如何應對?書中是否提供瞭具體的保險産品介紹,這些産品是如何設計,纔能真正解決農民的痛點?它是否會講解保險的賠付流程,如何讓農民在遇到問題時,能夠得到及時有效的幫助,而不是被繁瑣的手續和復雜的條款所睏擾?我特彆期待這本書能夠提供一些具體的、可操作的建議,讓農民們真正理解保險的好處,並且願意去嘗試,去擁抱這個能給他們帶來更多保障的工具。

評分

“讓保險走進農民”,這個標題本身就承載瞭一種使命感。作為一個長期關注農村發展的人,我深知農民在麵對各種風險時的脆弱性。這本書,仿佛是為這個群體的“安全網”進行的一次集體梳理和構建。我迫切地想知道,作者是如何理解“走進”這個詞的。它不僅僅是讓農民知道保險的存在,更是要讓他們理解保險的意義,讓他們感受到保險的溫度。書中是否會通過真實的案例,展現保險如何成為農民抵禦風險的堅實後盾?例如,某位農民因為自然災害損失瞭收成,如果沒有保險,他可能會陷入睏境,而有瞭保險,他能獲得賠付,迅速恢復生産。我非常期待這本書能夠提供一些切實可行的建議,關於如何設計更符閤農民需求的保險産品,如何降低購買門檻,如何簡化理賠流程,讓保險真正成為農民觸手可及的工具。它是否會探討,在農村推廣保險的過程中,會遇到哪些挑戰,例如信息不對稱、信任度不足,以及如何有效剋服這些挑戰?我希望這本書能夠為農村保險的普及提供寶貴的經驗和啓示,讓更多的農民能夠享受到保險帶來的安心與保障。

評分

這本書的標題,簡單而有力,直接點明瞭核心主題。我從事瞭多年的農業工作,深知農民在麵對不可預測的自然災害和市場波動時,所麵臨的巨大壓力。保險,對於他們來說,就像是黑暗中的一盞燈,是危機時刻的救命稻草。我迫切地想知道,作者是如何理解“走進”這個過程的。它是否意味著,保險不再是那些冷冰冰的條款和復雜的閤同,而是能夠以一種農民喜聞樂見、易於理解的方式呈現?書中是否會通過真實的案例,講述保險是如何在關鍵時刻,為農民提供經濟上的支持,幫助他們渡過難關?例如,某個地區遭受特大洪澇災害,導緻大麵積農田被毀,如果農民購買瞭相應的農業保險,他們就能獲得賠付,從而有能力重新播種,繼續生産。我非常期待這本書能夠提供一些具體的策略,關於如何纔能有效地推廣農業保險,如何纔能讓更多的農民認識到保險的價值,並主動購買。這是否需要改進銷售渠道,例如,通過農村閤作社、村委會等基層組織進行推廣?是否需要開發更貼閤農民實際需求、更易於理解的保險産品?我希望這本書能夠為農村保險的普及和創新,提供寶貴的經驗和啓示。

評分

當我在書店看到《讓保險走進農民》這本書時,我的第一反應是,這真是一個非常有意義的課題。我一直覺得,保險對於農業這個充滿不確定性的行業來說,其重要性不言而喻,但現實中,很多農民對保險的認知還停留在非常基礎的層麵,甚至存在誤解。這本書,仿佛就是一個橋梁,試圖連接起保險公司與廣大農民的認知鴻溝。我迫切地想知道,作者是如何看待這個“走進”的過程的。它是否僅僅是簡單的産品推介,還是更深層次的價值傳播?書中是否會通過鮮活的案例,講述保險如何幫助農民規避風險,比如,一場罕見的病蟲害導緻大量牲畜死亡,有瞭保險的賠付,養殖戶纔得以重新開始。我特彆好奇,這本書是否會深入分析,在不同的農業生産模式下,農民所麵臨的風險類型是否有所不同,以及相應的保險産品應該如何設計,纔能精準地滿足他們的需求。它是否會探討,如何纔能讓保險的購買過程變得更加便捷,如何纔能讓農民在需要理賠時,能夠得到及時、高效的服務?我希望這本書能夠為農村保險的普及和發展,提供切實可行的思路和方法,讓保險真正成為農民抵禦風險的有力武器。

評分

這本書的標題,簡潔明瞭,卻飽含深意。“讓保險走進農民”,這不僅僅是一個簡單的口號,更是一項充滿挑戰的使命。我長期關注農村經濟發展,深知保險對於保障農民的生計、穩定農村社會的重要性。但現實中,保險在農村的普及程度仍然有待提高。我迫切地想知道,作者是如何理解“走進”這個概念的。它是否意味著,保險不再是高高在上的金融産品,而是能夠真正地貼閤農民的需求,走進他們的生活,成為他們抵禦風險的有力工具?書中是否會通過詳實的案例,展現保險如何幫助農民應對各種風險,比如,一場突如其來的自然災害,導緻農作物顆粒無收,有瞭保險的賠付,農民能夠獲得經濟補償,從而重新開始生産。我特彆期待這本書能夠提供一些切實可行的建議,關於如何纔能有效地推廣農村保險,如何纔能讓農民真正認識到保險的價值,並願意去購買。這是否需要保險公司轉變營銷策略,深入田間地頭,與農民建立信任?是否需要政府在政策上給予更大的支持,例如,提供保費補貼,或者推動農業保險的創新?我希望這本書能夠為農村保險的普及和發展,提供寶貴的經驗和啓示,讓更多的農民能夠安心耕耘,無憂生活。

評分

這本書的標題,極具號召力,讓我立刻聯想到那些在田間地頭辛勤勞作的身影。我一直覺得,保險對於農民來說,更像是一種“看不見的守護神”,他們可能知道它的存在,但卻未必真正理解它能為自己帶來什麼。這本書,或許就是試圖揭開這層神秘的麵紗。我迫切地想知道,作者是如何將保險這個抽象的概念,具象化地呈現在讀者麵前的。它會不會通過一些生動的故事,講述農民在購買保險後,如何在遭遇風險時,得到瞭經濟上的補償,從而能夠重新站起來,繼續他們的耕耘?我特彆好奇,這本書會不會分析不同地區、不同農作物、不同養殖業所需的保險種類,以及這些保險的費率和保障範圍。我想瞭解,是否有針對性的保險産品,能夠覆蓋到最直接、最常見的風險。而且,我更希望這本書能夠探討,如何纔能真正地“走進”農民的心裏,不僅僅是推銷産品,更是讓他們理解保險的價值,培養他們主動購買保險的意識。這是否需要改變傳統的銷售模式,需要更深入的社區推廣,或者需要與農村的基層組織閤作?我對這本書所描繪的,一個保險與農業深度融閤的未來,充滿瞭好奇和期待。

評分

這本書的封麵上“讓保險走進農民”幾個字,剛開始吸引我的,是它的直白與樸實,沒有花哨的辭藻,也沒有故作高深的理論,仿佛一股清流,直擊瞭內心深處關於農業、關於農民,以及他們與保險之間那層似乎遙遠又急需彌閤的聯係。我一直覺得,保險這個概念,在很多人的認知裏,是城市裏纔會存在的,是關於房貸、車險、重疾險……但深入思考,哪個行業比農業更需要風險保障?農民們日復一日地耕耘土地,承受著看天吃飯的天然風險,一場突如其來的冰雹,一次肆虐的病蟲害,都可能讓他們多年的心血付諸東流。這本書的齣現,恰恰填補瞭我腦海中關於這個連接的空白。我迫切地想知道,作者是如何將保險這個相對復雜的金融工具,以一種農民能夠理解、能夠接受的方式去呈現的。它是否僅僅停留在概念層麵,還是有具體的案例、實操的經驗分享?我期待的是,它能告訴我,保險不僅僅是賠付,更是風險管理,是為辛勤勞作的農民們提供一份兜底的安心,一份麵對未知挑戰的底氣。它是否會剖析當前農村保險市場的現狀,有哪些成功的模式可以藉鑒,又有哪些瓶頸需要突破?我對它能夠引發的思考,以及它所能帶來的實際改變,抱有非常大的期待。

相關圖書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