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金文叢:蘇雪林日記選(1948-1996)

流金文叢:蘇雪林日記選(1948-1996) pdf epub mobi txt 電子書 下載 2025

蘇雪林 著
圖書標籤:
  • 日記
  • 迴憶錄
  • 蘇雪林
  • 曆史
  • 文化
  • 個人史
  • 20世紀中國
  • 文學
  • 傳記
  • 時代印記
想要找書就要到 靜思書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頁
你會得到大驚喜!!
齣版社: 商務印書館
ISBN:9787100153652
版次:1
商品編碼:12282144
品牌:商務印書館(The Commercial Press)
包裝:平裝
叢書名: 流金文叢
開本:32開
齣版時間:2017-10-01
用紙:膠版紙
頁數:510
正文語種:中文

具體描述

內容簡介

蘇雪林自幼便喜歡寫日記,12歲時的日記遭傢人偷閱,她一氣焚之。自1937年她恢復記日記,直至終老。本書選自颱灣成功大學《蘇雪林作品集·日記捲》和《日記補遺》,凡十六冊,煌煌400餘萬言。自1948年10月1日起,至1996年10月20日止。蘇雪林在大庭廣眾下本就是位我行我素言行無忌的女性,在私密的日記本上更是縱橫無忌瞭。她的日記,上不看“天”色,下不看臉色,信馬由繮,因本就不擬齣版,根本不慮他人評說,既狷又狂甚而癲。五十年歲月的滄桑,自身的秘辛全泄在紙端。其內容相當豐富,信息密集,瑣碎雜駁。說俗一點,是一位市井文人半個世紀的青菜蘿蔔流水賬,說雅一點,是風雲社會個人生存的雪泥鴻爪。既有對國是民族前途的憂患,更有對文壇恩怨、師友風誼的記錄。雖雜蕪、重復,絮絮叨叨,然她的文筆暢達、靈動,又不乏幽默,故讀起來不覺冗煩沉悶。中國現代文壇的風雲人物在她日記中均有記載。此岸的魯郭茅、巴老曹,冰心、錢鍾書等,彼岸的鬍適、林語堂、梁實鞦、謝冰瑩乃至學界的蔣夢麟、王世傑(雪艇)、張道藩,以及海外的陳西瀅、潘玉良等,均囊其中。


作者簡介

蘇雪林(1897.3.26—1999.4.21),安徽太平(今黃山市)人,生於浙江瑞安。原名蘇小梅,字雪林,筆名綠漪。畢生以教書育人為職誌,是一位集教授、學者、作傢於一身者,其代錶作有散文集《綠天》、傳記體小說《棘心》、學術考據著作《李義山戀愛事跡考》和“屈賦研究”係列。她先後在滬江大學、安徽大學、武漢大學任教;後又供職於颱灣師範大學、成功大學。據族譜,她係蘇轍的第三十二代裔孫。上世紀20年代,與冰心、丁玲、馮沅君和淩叔華同享五大女作傢之譽,90年代又與冰心、巴金等共獲亞洲華文作傢基金會頒發的資深敬慰奬。


內頁插圖

目錄

一九四八年
一九四九年
一九五〇年
一九五一年
一九五二年
一九五七年
一九五九年
一九六〇年
一九六一年
一九六二年
一九六三年
一九六四年
一九六五年
一九六六年
一九六七年
一九六八年
一九六九年
一九七〇年
一九七三年
一九七四年
一九七五年
一九七六年
一九七七年
一九七八年
一九七九年
一九八〇年
一九八一年
一九八二年
一九八三年
一九八四年
一九八五年
一九八六年
一九八七年
一九八八年
一九八九年
一九九〇年
一九九一年
一九九二年
一九九三年
一九九四年
一九九五年
一九九六年
編後記
蘇雪林,一本攤開的書——《蘇雪林日記》編後瑣談

精彩書摘

  《流金文叢:蘇雪林日記選(1948-1996)》:
  一九四八年
  十月一日(星期五)
  上午起床較遲,以昨晚臨睡前吃糯米酒一小碗,酣睡通宵,至晨,酒意仍未醒也。早餐後到東湖中學訪吳教務主任,談易生旁聽事。吳謂韓校長不許,又謂可與韓商談,問韓何在?雲已赴武大圖書館,餘追往館中未遇,乃到法學院上課。男生七八、女生兩三,本學期中國文學係二年級人數競如此眾多,殊齣意外,我疑或有選修及旁聽者耳。兩堂課罷,迴傢午餐。餐後,小睡一覺,起來看報。國民政府壽命,未知能保到年底否?改昨日文稿一大段,寫一信與徐訐,航空寄齣。迴傢看雷峰塔,鞦陰氣涼,殊覺不爽。晚餐後,與姐夫下象棋,二盤均勝。今日電燈乍明即熄,在三頭锡燈下看完雷峰塔,早睡。
  十月四日(星期一)
  上午寫一信與建業,一信與經國、高神父。又代鄧嫂寫傢信一封。將昨日文稿完全謄清一次,一則文句尚須略加修改,二則此文恐犯左派之忌,難以發錶。餘將送自由與進步,故留一底子耳。下午睡起,到大禮堂聽鬍適、李濟兩先生演講,鬍、李昨日到鄂,餘已見報,但不知其宿於招待所,若知之則當到一區拜謁,餘到大禮堂時,堂中已人山人海,無法穿過,乃到後門等待。良久,演講會乃開始,鬍先生現甚發福,容貌似四十許人,即謂之為三十許人亦可,然其年則五十八歲矣。先由李濟先生講安陽青銅時代,繼由鬍先生講兩個世界兩種文化,時於共産主義之蘇俄頗多抨擊,然措詞甚為含蓄宛轉,故不甚刺激反感也。講畢,餘趨前與鬍握手,鬍先生對我仍然認識,可見其記憶力之強。校長邀到文學院會議廳茶敘,到者張篤倫主席及白總司令代錶,又報館記者多人,將其包圍談話。餘在大禮堂,自三點鍾到五時半,腹中飢餓,乃大吃點心。鬍李等鏇赴一區,餘乃歸。
  十月五日(星期二)
  有自治會學生代錶先作介紹,強調五四學生運動之精神,意欲刺激聽眾,但自鬍先生講後,該生又上颱,齣言頗對鬍先生不敬。謂鬍先生為投機分子,故能適應環境,又謂鬍先生靠美國援助雲雲。然鬍先生毫不介意,並含笑與該生握手,殷勤慰問,其氣量之寬大,亦稱罕有。鬍先生之所以為鬍先生,其在斯乎!其在斯乎!講完後,餘與蘭子隨到校長室,餘始有與鬍先生作暫單談話之機會。餘問:蘇俄是否可以統治世界?鬍氏含笑搖頭。又問共産黨是否要推翻國民政府?鬍雲不至於此。乃隨往東湖中學校長室預備宣紙,請鬍李兩公留墨。鬍揮毫寫“要怎樣收獲,先怎麼栽”,鏇相繼演講,各廿分鍾。乃乘汽車入城,參加省政府宴會。餘乃歸傢午餐,餐後睡起,開始校對《天問》裏的三個神話樣本,直到晚餐時止。晚做饃饃。
  十一月八日(星期一)
  聞米價將漲,餘傢中僅有七八鬥儲糧,而現在則有三個人吃飯,每月至少需米四鬥,故不得不先準備。今日上午起床盥漱後,即赴楊傢灣,則鄉民無一擔米來者,宜豐之米則已售去。惟有一傢規模頗大,米亦多,問價則三道機米每擔一百八十元,二道機每擔一百七十。餘以銀幣購,彼開十四元,餘還以十一元,不肯,增到十三元乃成交。餘想:今日對於糧食,以先下手為強,遲購一日、吃虧一日,故忍痛購買一擔。早餐後,寫信與六叔、經國、陶亢德、趙景深。午餐後,睡起又想赴楊傢灣再買米一擔,然以教授會時間已迫,乃赴工學院參與會議。先由校長報告學校經濟狀況,繼由教務長、訓育主任報告,鏇由各教授自由討論。皆係生活問題,提議要求政府配給實物,並照調整,準備一次發薪三個月,又即日起罷教一周。餘惦記買米事,會未畢而歸,但到傢後略一徘徊,天色已黑,本擬吃過飯再去,然晚餐後天已全黑,乃決定明晨去。看廬隱《曼麗》,與長謀下棋,一勝一負,再看《曼麗》完,似無甚文學意味。接看《象牙戒指》,為石評梅故事,聞係廬隱傑作,將閱之。聞明日不但教授罷教(講師助教已早罷教),工友亦罷工,故餘傢將水缸裝滿。
  ……

前言/序言

齣版前言

歲月流沙,時光在俯仰之間不經意中從我們指尖滑落;歲月流金,光陰在雲起雲落的當兒,世人創造瞭多少輝煌的業績,鑄就瞭社會的文明與進步。流沙是歲月之花,流金是歲月之果。
我們齣版這套“流金文叢”,旨在梳理扒抉現當代文人墨客的“流金”——性情之作,即閑適的零墨散箋。這些作品多為作者在月光裏、芭蕉下、古硯邊搦管揮毫的閑情偶寄,或是在花箋上信手點染的鬥方小品。這些佳構華章,曾星散在曆史捲宗的字行間,有的不大為人注目,我們將這些吉光片羽珠串結集於斯。叢書內容豐贍、題材多樣:書簡、日記、隨筆、詞章或其他,類盤中的珠玉,似掌上的紫砂,如心中的玫瑰,可賞可玩可品;然又不失思想,不闕情趣,不乏品位。
我們多麼希望這套“流金文叢”能流入閣下的書齋,站在你的書架上。



《流金文叢:蘇雪林日記選(1948-1996)》並非一本介紹其內容的書籍,它是一扇窗,一扇穿越時空的窗,讓我們得以窺見一位女性作傢、學者,一位在曆史洪流中跌宕起伏的靈魂,在長達近半個世紀的歲月裏,那些不曾與外人道的思緒、情感與觀察。這本書的價值,在於其真實、私人、未加修飾的記錄,它為我們呈現的,是一位飽經風霜的靈魂,如何在時代變遷的潮汐中,錨定自我,感受生活,並以文字迴應世界的復雜。 蘇雪林,這個名字在20世紀中國文學史和學術史上,無疑是繞不開的一筆。她的文學創作,以其獨特的視角和深刻的洞察力,留下瞭諸多令人稱道的作品。而她的學術研究,尤其是在外國文學領域,更是奠定瞭其在學界的重要地位。然而,在公眾的視野中,這些成就似乎構築瞭一個相對完整的、成熟的學者形象。然而,日記,作為一種最私密的文學形式,往往能夠觸及到作傢最柔軟、最真實的一麵。從1948年到1996年,這近半個世紀的時間跨度,恰好涵蓋瞭蘇雪林人生中最為動蕩、也最為豐富的時期。這本《流金文叢:蘇雪林日記選(1948-1996)》,正是將這珍貴的私密記錄公之於眾,讓我們有機會走近一個更為立體、更為鮮活的蘇雪林。 這本書的封麵,可能沉默地訴說著一種沉澱與厚重,正如那些被歲月浸染的時光,內斂而充滿力量。翻開書頁,映入眼簾的,不會是經過精心雕琢的散文,也不會是洋洋灑灑的評論,而是一個個獨立的、瑣碎的、卻又飽含深情的日記條目。它們可能記錄著一個尋常的早晨,陽光如何透過窗欞,灑落在書桌上;也可能捕捉到一個突如其來的靈感,如何在午夜時分,敲打著疲憊的頭腦;更可能,是對於一次友人來訪,一次課堂講授,一次閱讀體驗,一次社會事件的細微感受。正是這些看似零散的碎片,串聯起瞭一個人一生的軌跡,展現瞭她在不同的人生階段,所麵對的挑戰、所懷抱的希望、所經曆的失落。 1948年,中國大陸的風雲變幻,對於知識分子而言,無疑是人生軌跡的重大轉摺點。日記的開篇,很可能承載著那個時代特有的焦慮與迷茫。在時代的巨變麵前,個體何去何從?如何在劇烈的社會變革中,保護自己的思想,堅持自己的學術追求?這些都是那個時期許多知識分子共同的睏惑,而蘇雪林,作為其中一員,她的日記,或許會提供一種獨特而寶貴的視角。我們可以從中看到,她如何在時代的浪潮中,審慎地選擇自己的道路,如何在思想的十字路口,進行內心的掙紮與抉擇。那些關於個人命運與時代洪流交織的記錄,將是極具曆史價值的見證。 隨後的歲月,尤其是新中國成立後的幾十年,對於知識分子而言,是充滿瞭挑戰與考驗的時期。“思想改造”、“反右”、“文化大革命”等一係列政治運動,深刻地影響瞭無數人的生活和命運。蘇雪林的日記,必然會記錄下她在這些特殊的曆史時期,所經曆的種種。或許,有被審查的憂慮,有被誤解的委屈,有對知識價值的堅守,也有對人性睏境的沉思。這些日記,不會是控訴,也不會是辯白,而是最真實的生存狀態的記錄。它讓我們看到,即使在最艱難的環境下,一個有獨立思想的靈魂,是如何努力地維係自己的精神世界,如何在沉默中思考,如何在孤獨中堅持。這種對個體精神力量的展現,將是對那個特殊曆史時期,一種深刻而人道的補充。 進入改革開放時期,中國社會發生瞭翻天覆地的變化。蘇雪林也步入瞭人生的晚年。這個時期的日記,或許會展現齣一種更為平和的心境,也可能伴隨著對往昔的迴憶,對人生價值的追問,以及對新時代發展的觀察與思考。在學術領域,她可能仍然保持著旺盛的求知欲,關注著新的學術動態,與年輕一代學者交流。在個人生活層麵,或許會有更多關於親情、友情、健康、衰老的感慨。晚年的日記,往往更富於哲思,更能夠展現齣一個人對生命終極意義的探索。 《流金文叢:蘇雪林日記選(1948-1996)》的價值,還在於其文學性。即便作為日記,蘇雪林作為一位傑齣的作傢,她的文字本身就具有獨特的魅力。她的觀察細緻入微,她的錶達精煉生動。即使是記錄一件尋常小事,也可能因為她獨特的視角和遣詞造句,而變得意味深長。在這些日記中,我們或許能找到她文學創作的靈感來源,也能窺見她作為一個女性,如何以敏銳的觸覺,去感知世界,去體悟生活。那些關於文學、關於藝術、關於人生哲理的片段,都可能閃耀著思想的光芒。 此外,這本書也為研究蘇雪林生平、思想、創作的學者,提供瞭第一手珍貴的資料。對於文學史、思想史的研究者而言,日記是還原曆史真相,理解人物內心世界的最直接證據。從這些日記中,我們可以更深入地瞭解她的思想演變,她與其他重要人物的交往,她對社會事件的看法,以及她個人情感的起伏。這些信息,將極大地豐富和深化我們對蘇雪林的認識,甚至對那個時代的理解。 閱讀《流金文叢:蘇雪林日記選(1948-1996)》,就像與一位睿智而孤獨的朋友進行瞭一場跨越時空的對話。我們傾聽她內心的聲音,分享她生命的喜怒哀樂,感受她思想的深度。這本書不是用來娛樂的,也不是用來消遣的,它是需要我們用心去體會,去解讀,去思考的。它以最樸素、最真實的麵貌,嚮我們展示瞭一個偉大靈魂的成長、掙紮與超越。它提醒我們,在宏大的曆史敘事之下,個體的生命體驗同樣具有不朽的價值。它讓我們明白,真正的文學與思想,往往誕生於最深沉的內心,最真實的經曆。 這本選集,如同一部個人史,一幅時代畫捲,一麯生命悲歌,又是一首心靈贊歌。它邀請我們一同進入蘇雪林的人生,去感受那些流金的歲月,去品味那些不為人知的酸甜苦辣,去追尋那個時代留下的深刻印記,也去體悟一個知識分子在曆史洪流中,那份可貴的獨立與堅守。它不是一部預設瞭結論的書,而是一個開放的文本,等待著讀者去發掘,去理解,去賦予其新的意義。

用戶評價

評分

《流金文叢》這個係列的名字,便已經勾起瞭我極大的興趣,它暗示著一種對過往精華的梳理與呈現。而當得知這個係列中包含瞭“蘇雪林日記選(1948-1996)”時,我的好奇心更是達到瞭頂點。這跨越瞭近半個世紀的日記,足以為我們勾勒齣一位知識分子在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前後及不同曆史時期的生活圖景和內心世界。我一直在思考,在那個時代背景下,一位女性作傢,是如何在個人命運與時代洪流之間尋找平衡的?她的日記,想必會是那個時代最真實的縮影,是她個人情感最純粹的流露。我期待著,在這些文字中,不僅僅是看到曆史的變遷,更能感受到蘇雪林先生作為一個獨立思考者,她對生活的熱愛,對睏境的韌性,以及她對文學藝術不變的追求。這不僅僅是一本日記,更是一份寶貴的史料,一個讓我們有機會與過去對話,與一位偉大靈魂産生共鳴的契機。

評分

我一直對近現代中國文學史上的那些纔華橫溢卻命運多舛的女性作傢充滿好奇,而蘇雪林的名字,在我印象中總是與那個風雲變幻的時代緊密相連。這次有幸翻閱這本《流金文叢:蘇雪林日記選(1948-1996)》,仿佛推開瞭一扇塵封已久的心靈之門。從扉頁泛黃的紙張觸感,到內頁疏朗的排版,都散發著一種樸實而真摯的氣息。盡管我尚未深入閱讀日記的具體內容,但僅憑這書名和齣版信息,我便能預感到其中蘊藏著怎樣的厚重與深邃。1948到1996年,這跨越瞭近半個世紀的光陰,足以見證一個時代的潮起潮落,也承載瞭一個知識分子跌宕起伏的人生軌跡。我仿佛已經看到瞭,在那個動蕩不安的年代,一位女性作傢是如何以她的筆觸,記錄下內心的掙紮、對傢國的思念、對藝術的追求,以及在時代洪流中,她作為一個獨立個體所經曆的種種體驗。這種期待,如同在等待一場久違的雨,滋潤著我這顆對曆史與文學充滿渴求的心。我希望通過這本日記,能夠更直觀地感受蘇雪林先生的真實情感,理解她在那段特殊歲月裏的心路曆程,甚至從中汲取些許力量,去麵對自己生活中可能遇到的挑戰。

評分

這套《流金文叢》的整體風格,從書名就透著一種溫潤如玉的質感,“流金”二字,仿佛是對那些在時光長河中閃爍著智慧光芒的文字的贊譽,而“蘇雪林日記選”則一下子聚焦到瞭一個具體的靈魂。1948年至1996年,這四十八年的跨度,意味著從一個動蕩不安的年代走嚮改革開放的時代,這本身就充滿瞭巨大的張力。我忍不住去想象,在那個風起雲湧的時代,一位有著深厚文學造詣的女性,是如何用她的日記,記錄下時代的脈搏,記錄下個人的悲歡離閤。日記,畢竟是最私密的記錄,它往往比公開發錶的文章更能展現一個人的真實性情和內心世界。我期待著,通過這些日記,能夠窺見蘇雪林先生在那段漫長歲月裏,作為一個個體所經曆的喜怒哀樂,她對人生、對社會、對文學的思考,以及在時代的洪流中,她是如何堅守自己的精神傢園的。這本書對我而言,不僅僅是一份文學遺産,更是一個時代的迴聲,一個女性生命曆程的忠實見證。

評分

當我看到《流金文叢:蘇雪林日記選(1948-1996)》這個書名時,內心湧起一股莫名的激動。我一直對那些默默耕耘、用文字記錄時代變遷的知識分子充滿敬意,尤其是女性作傢,她們往往需要付齣更多的勇氣和韌性。蘇雪林這個名字,在我腦海裏已經有瞭模糊的印象,但具體瞭解並不多。而這本日記,仿佛是一張邀請函,邀請我走進她私密的心靈世界,去傾聽她跨越近半個世紀的心聲。1948年,那是中國曆史的一個重要轉摺點,而1996年,又是一個新時代的序幕。在這漫長的歲月中,她經曆瞭怎樣的風雨,又有著怎樣的人生感悟?我仿佛已經能夠想象到,那些泛黃的紙頁上,記錄著她對社會變遷的觀察,對人生際遇的感慨,對文學創作的熱忱,以及在孤獨與寂寞中,文字所帶給她的慰藉。我期待著,在這本日記中,找到一個鮮活、真實、有血有肉的蘇雪林,感受她作為一個時代女性的獨特魅力和堅韌品格。

評分

這本書名本身就帶著一種時光沉澱的韻味。“流金文叢”,聽起來就像是那些閃耀著智慧與情感光芒的珍貴篇章,而“蘇雪林日記選”,則瞬間將我的思緒拉嚮瞭那個充滿傳奇色彩的女性作傢。1948-1996,這近五十年的時間跨度,足以容納一個人一生中最波瀾壯闊的經曆。我常常在想,一個身處那個時代的文人,內心該承載多少酸甜苦辣,又該如何用文字去丈量歲月的刻痕?這本日記,對我而言,不僅僅是一本讀物,更像是一份來自過去的私密信函,一個與曆史對話的窗口。我好奇她是如何在時代巨變的背景下,保持自己對文學的熱愛與思考的?在那些看似平靜的筆觸下,又隱藏著多少不為人知的波濤暗湧?這本書給我帶來的,是強烈的好奇心,是想要去探尋一個偉大靈魂在漫長人生旅途中的真實足跡的渴望。我期待著,在日記的字裏行間,能夠觸碰到她最柔軟的內心,感受她對生活的熱情與無奈,理解她在那段非凡歲月中,是如何用文字記錄下時代的變遷,也記錄下自己的成長與蛻變。

評分

質量挺好的,價格閤適,送貨快捷。

評分

質量挺好的,價格閤適,送貨快捷。

評分

書籍內容不錯,值得購買。

評分

哈哈哈哈或或或或或或或或或或或或或或或或或或或或

評分

好書好書好書!五星星星!

評分

非常好的一本書,書質量相當好,正品。建議購買哦

評分

書很不錯,送貨快,值得收藏和閱讀。

評分

書很不錯,送貨快,值得收藏和閱讀。

評分

三杯吐然諾,五嶽到為輕。

相關圖書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