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金文丛:苏雪林日记选(1948-1996)

流金文丛:苏雪林日记选(1948-1996)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苏雪林 著
图书标签:
  • 日记
  • 回忆录
  • 苏雪林
  • 历史
  • 文化
  • 个人史
  • 20世纪中国
  • 文学
  • 传记
  • 时代印记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思书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商务印书馆
ISBN:9787100153652
版次:1
商品编码:12282144
品牌:商务印书馆(The Commercial Press)
包装:平装
丛书名: 流金文丛
开本:32开
出版时间:2017-10-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510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苏雪林自幼便喜欢写日记,12岁时的日记遭家人偷阅,她一气焚之。自1937年她恢复记日记,直至终老。本书选自台湾成功大学《苏雪林作品集·日记卷》和《日记补遗》,凡十六册,煌煌400余万言。自1948年10月1日起,至1996年10月20日止。苏雪林在大庭广众下本就是位我行我素言行无忌的女性,在私密的日记本上更是纵横无忌了。她的日记,上不看“天”色,下不看脸色,信马由缰,因本就不拟出版,根本不虑他人评说,既狷又狂甚而癫。五十年岁月的沧桑,自身的秘辛全泄在纸端。其内容相当丰富,信息密集,琐碎杂驳。说俗一点,是一位市井文人半个世纪的青菜萝卜流水账,说雅一点,是风云社会个人生存的雪泥鸿爪。既有对国是民族前途的忧患,更有对文坛恩怨、师友风谊的记录。虽杂芜、重复,絮絮叨叨,然她的文笔畅达、灵动,又不乏幽默,故读起来不觉冗烦沉闷。中国现代文坛的风云人物在她日记中均有记载。此岸的鲁郭茅、巴老曹,冰心、钱钟书等,彼岸的胡适、林语堂、梁实秋、谢冰莹乃至学界的蒋梦麟、王世杰(雪艇)、张道藩,以及海外的陈西滢、潘玉良等,均囊其中。


作者简介

苏雪林(1897.3.26—1999.4.21),安徽太平(今黄山市)人,生于浙江瑞安。原名苏小梅,字雪林,笔名绿漪。毕生以教书育人为职志,是一位集教授、学者、作家于一身者,其代表作有散文集《绿天》、传记体小说《棘心》、学术考据著作《李义山恋爱事迹考》和“屈赋研究”系列。她先后在沪江大学、安徽大学、武汉大学任教;后又供职于台湾师范大学、成功大学。据族谱,她系苏辙的第三十二代裔孙。上世纪20年代,与冰心、丁玲、冯沅君和凌叔华同享五大女作家之誉,90年代又与冰心、巴金等共获亚洲华文作家基金会颁发的资深敬慰奖。


内页插图

目录

一九四八年
一九四九年
一九五〇年
一九五一年
一九五二年
一九五七年
一九五九年
一九六〇年
一九六一年
一九六二年
一九六三年
一九六四年
一九六五年
一九六六年
一九六七年
一九六八年
一九六九年
一九七〇年
一九七三年
一九七四年
一九七五年
一九七六年
一九七七年
一九七八年
一九七九年
一九八〇年
一九八一年
一九八二年
一九八三年
一九八四年
一九八五年
一九八六年
一九八七年
一九八八年
一九八九年
一九九〇年
一九九一年
一九九二年
一九九三年
一九九四年
一九九五年
一九九六年
编后记
苏雪林,一本摊开的书——《苏雪林日记》编后琐谈

精彩书摘

  《流金文丛:苏雪林日记选(1948-1996)》:
  一九四八年
  十月一日(星期五)
  上午起床较迟,以昨晚临睡前吃糯米酒一小碗,酣睡通宵,至晨,酒意仍未醒也。早餐后到东湖中学访吴教务主任,谈易生旁听事。吴谓韩校长不许,又谓可与韩商谈,问韩何在?云已赴武大图书馆,余追往馆中未遇,乃到法学院上课。男生七八、女生两三,本学期中国文学系二年级人数竞如此众多,殊出意外,我疑或有选修及旁听者耳。两堂课罢,回家午餐。餐后,小睡一觉,起来看报。国民政府寿命,未知能保到年底否?改昨日文稿一大段,写一信与徐讦,航空寄出。回家看雷峰塔,秋阴气凉,殊觉不爽。晚餐后,与姐夫下象棋,二盘均胜。今日电灯乍明即熄,在三头锡灯下看完雷峰塔,早睡。
  十月四日(星期一)
  上午写一信与建业,一信与经国、高神父。又代邓嫂写家信一封。将昨日文稿完全誊清一次,一则文句尚须略加修改,二则此文恐犯左派之忌,难以发表。余将送自由与进步,故留一底子耳。下午睡起,到大礼堂听胡适、李济两先生演讲,胡、李昨日到鄂,余已见报,但不知其宿于招待所,若知之则当到一区拜谒,余到大礼堂时,堂中已人山人海,无法穿过,乃到后门等待。良久,演讲会乃开始,胡先生现甚发福,容貌似四十许人,即谓之为三十许人亦可,然其年则五十八岁矣。先由李济先生讲安阳青铜时代,继由胡先生讲两个世界两种文化,时于共产主义之苏俄颇多抨击,然措词甚为含蓄宛转,故不甚刺激反感也。讲毕,余趋前与胡握手,胡先生对我仍然认识,可见其记忆力之强。校长邀到文学院会议厅茶叙,到者张笃伦主席及白总司令代表,又报馆记者多人,将其包围谈话。余在大礼堂,自三点钟到五时半,腹中饥饿,乃大吃点心。胡李等旋赴一区,余乃归。
  十月五日(星期二)
  有自治会学生代表先作介绍,强调五四学生运动之精神,意欲刺激听众,但自胡先生讲后,该生又上台,出言颇对胡先生不敬。谓胡先生为投机分子,故能适应环境,又谓胡先生靠美国援助云云。然胡先生毫不介意,并含笑与该生握手,殷勤慰问,其气量之宽大,亦称罕有。胡先生之所以为胡先生,其在斯乎!其在斯乎!讲完后,余与兰子随到校长室,余始有与胡先生作暂单谈话之机会。余问:苏俄是否可以统治世界?胡氏含笑摇头。又问共产党是否要推翻国民政府?胡云不至于此。乃随往东湖中学校长室预备宣纸,请胡李两公留墨。胡挥毫写“要怎样收获,先怎么栽”,旋相继演讲,各廿分钟。乃乘汽车入城,参加省政府宴会。余乃归家午餐,餐后睡起,开始校对《天问》里的三个神话样本,直到晚餐时止。晚做馍馍。
  十一月八日(星期一)
  闻米价将涨,余家中仅有七八斗储粮,而现在则有三个人吃饭,每月至少需米四斗,故不得不先准备。今日上午起床盥漱后,即赴杨家湾,则乡民无一担米来者,宜丰之米则已售去。惟有一家规模颇大,米亦多,问价则三道机米每担一百八十元,二道机每担一百七十。余以银币购,彼开十四元,余还以十一元,不肯,增到十三元乃成交。余想:今日对于粮食,以先下手为强,迟购一日、吃亏一日,故忍痛购买一担。早餐后,写信与六叔、经国、陶亢德、赵景深。午餐后,睡起又想赴杨家湾再买米一担,然以教授会时间已迫,乃赴工学院参与会议。先由校长报告学校经济状况,继由教务长、训育主任报告,旋由各教授自由讨论。皆系生活问题,提议要求政府配给实物,并照调整,准备一次发薪三个月,又即日起罢教一周。余惦记买米事,会未毕而归,但到家后略一徘徊,天色已黑,本拟吃过饭再去,然晚餐后天已全黑,乃决定明晨去。看庐隐《曼丽》,与长谋下棋,一胜一负,再看《曼丽》完,似无甚文学意味。接看《象牙戒指》,为石评梅故事,闻系庐隐杰作,将阅之。闻明日不但教授罢教(讲师助教已早罢教),工友亦罢工,故余家将水缸装满。
  ……

前言/序言

出版前言

岁月流沙,时光在俯仰之间不经意中从我们指尖滑落;岁月流金,光阴在云起云落的当儿,世人创造了多少辉煌的业绩,铸就了社会的文明与进步。流沙是岁月之花,流金是岁月之果。
我们出版这套“流金文丛”,旨在梳理扒抉现当代文人墨客的“流金”——性情之作,即闲适的零墨散笺。这些作品多为作者在月光里、芭蕉下、古砚边搦管挥毫的闲情偶寄,或是在花笺上信手点染的斗方小品。这些佳构华章,曾星散在历史卷宗的字行间,有的不大为人注目,我们将这些吉光片羽珠串结集于斯。丛书内容丰赡、题材多样:书简、日记、随笔、词章或其他,类盘中的珠玉,似掌上的紫砂,如心中的玫瑰,可赏可玩可品;然又不失思想,不阙情趣,不乏品位。
我们多么希望这套“流金文丛”能流入阁下的书斋,站在你的书架上。



《流金文丛:苏雪林日记选(1948-1996)》并非一本介绍其内容的书籍,它是一扇窗,一扇穿越时空的窗,让我们得以窥见一位女性作家、学者,一位在历史洪流中跌宕起伏的灵魂,在长达近半个世纪的岁月里,那些不曾与外人道的思绪、情感与观察。这本书的价值,在于其真实、私人、未加修饰的记录,它为我们呈现的,是一位饱经风霜的灵魂,如何在时代变迁的潮汐中,锚定自我,感受生活,并以文字回应世界的复杂。 苏雪林,这个名字在20世纪中国文学史和学术史上,无疑是绕不开的一笔。她的文学创作,以其独特的视角和深刻的洞察力,留下了诸多令人称道的作品。而她的学术研究,尤其是在外国文学领域,更是奠定了其在学界的重要地位。然而,在公众的视野中,这些成就似乎构筑了一个相对完整的、成熟的学者形象。然而,日记,作为一种最私密的文学形式,往往能够触及到作家最柔软、最真实的一面。从1948年到1996年,这近半个世纪的时间跨度,恰好涵盖了苏雪林人生中最为动荡、也最为丰富的时期。这本《流金文丛:苏雪林日记选(1948-1996)》,正是将这珍贵的私密记录公之于众,让我们有机会走近一个更为立体、更为鲜活的苏雪林。 这本书的封面,可能沉默地诉说着一种沉淀与厚重,正如那些被岁月浸染的时光,内敛而充满力量。翻开书页,映入眼帘的,不会是经过精心雕琢的散文,也不会是洋洋洒洒的评论,而是一个个独立的、琐碎的、却又饱含深情的日记条目。它们可能记录着一个寻常的早晨,阳光如何透过窗棂,洒落在书桌上;也可能捕捉到一个突如其来的灵感,如何在午夜时分,敲打着疲惫的头脑;更可能,是对于一次友人来访,一次课堂讲授,一次阅读体验,一次社会事件的细微感受。正是这些看似零散的碎片,串联起了一个人一生的轨迹,展现了她在不同的人生阶段,所面对的挑战、所怀抱的希望、所经历的失落。 1948年,中国大陆的风云变幻,对于知识分子而言,无疑是人生轨迹的重大转折点。日记的开篇,很可能承载着那个时代特有的焦虑与迷茫。在时代的巨变面前,个体何去何从?如何在剧烈的社会变革中,保护自己的思想,坚持自己的学术追求?这些都是那个时期许多知识分子共同的困惑,而苏雪林,作为其中一员,她的日记,或许会提供一种独特而宝贵的视角。我们可以从中看到,她如何在时代的浪潮中,审慎地选择自己的道路,如何在思想的十字路口,进行内心的挣扎与抉择。那些关于个人命运与时代洪流交织的记录,将是极具历史价值的见证。 随后的岁月,尤其是新中国成立后的几十年,对于知识分子而言,是充满了挑战与考验的时期。“思想改造”、“反右”、“文化大革命”等一系列政治运动,深刻地影响了无数人的生活和命运。苏雪林的日记,必然会记录下她在这些特殊的历史时期,所经历的种种。或许,有被审查的忧虑,有被误解的委屈,有对知识价值的坚守,也有对人性困境的沉思。这些日记,不会是控诉,也不会是辩白,而是最真实的生存状态的记录。它让我们看到,即使在最艰难的环境下,一个有独立思想的灵魂,是如何努力地维系自己的精神世界,如何在沉默中思考,如何在孤独中坚持。这种对个体精神力量的展现,将是对那个特殊历史时期,一种深刻而人道的补充。 进入改革开放时期,中国社会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苏雪林也步入了人生的晚年。这个时期的日记,或许会展现出一种更为平和的心境,也可能伴随着对往昔的回忆,对人生价值的追问,以及对新时代发展的观察与思考。在学术领域,她可能仍然保持着旺盛的求知欲,关注着新的学术动态,与年轻一代学者交流。在个人生活层面,或许会有更多关于亲情、友情、健康、衰老的感慨。晚年的日记,往往更富于哲思,更能够展现出一个人对生命终极意义的探索。 《流金文丛:苏雪林日记选(1948-1996)》的价值,还在于其文学性。即便作为日记,苏雪林作为一位杰出的作家,她的文字本身就具有独特的魅力。她的观察细致入微,她的表达精炼生动。即使是记录一件寻常小事,也可能因为她独特的视角和遣词造句,而变得意味深长。在这些日记中,我们或许能找到她文学创作的灵感来源,也能窥见她作为一个女性,如何以敏锐的触觉,去感知世界,去体悟生活。那些关于文学、关于艺术、关于人生哲理的片段,都可能闪耀着思想的光芒。 此外,这本书也为研究苏雪林生平、思想、创作的学者,提供了第一手珍贵的资料。对于文学史、思想史的研究者而言,日记是还原历史真相,理解人物内心世界的最直接证据。从这些日记中,我们可以更深入地了解她的思想演变,她与其他重要人物的交往,她对社会事件的看法,以及她个人情感的起伏。这些信息,将极大地丰富和深化我们对苏雪林的认识,甚至对那个时代的理解。 阅读《流金文丛:苏雪林日记选(1948-1996)》,就像与一位睿智而孤独的朋友进行了一场跨越时空的对话。我们倾听她内心的声音,分享她生命的喜怒哀乐,感受她思想的深度。这本书不是用来娱乐的,也不是用来消遣的,它是需要我们用心去体会,去解读,去思考的。它以最朴素、最真实的面貌,向我们展示了一个伟大灵魂的成长、挣扎与超越。它提醒我们,在宏大的历史叙事之下,个体的生命体验同样具有不朽的价值。它让我们明白,真正的文学与思想,往往诞生于最深沉的内心,最真实的经历。 这本选集,如同一部个人史,一幅时代画卷,一曲生命悲歌,又是一首心灵赞歌。它邀请我们一同进入苏雪林的人生,去感受那些流金的岁月,去品味那些不为人知的酸甜苦辣,去追寻那个时代留下的深刻印记,也去体悟一个知识分子在历史洪流中,那份可贵的独立与坚守。它不是一部预设了结论的书,而是一个开放的文本,等待着读者去发掘,去理解,去赋予其新的意义。

用户评价

评分

当我看到《流金文丛:苏雪林日记选(1948-1996)》这个书名时,内心涌起一股莫名的激动。我一直对那些默默耕耘、用文字记录时代变迁的知识分子充满敬意,尤其是女性作家,她们往往需要付出更多的勇气和韧性。苏雪林这个名字,在我脑海里已经有了模糊的印象,但具体了解并不多。而这本日记,仿佛是一张邀请函,邀请我走进她私密的心灵世界,去倾听她跨越近半个世纪的心声。1948年,那是中国历史的一个重要转折点,而1996年,又是一个新时代的序幕。在这漫长的岁月中,她经历了怎样的风雨,又有着怎样的人生感悟?我仿佛已经能够想象到,那些泛黄的纸页上,记录着她对社会变迁的观察,对人生际遇的感慨,对文学创作的热忱,以及在孤独与寂寞中,文字所带给她的慰藉。我期待着,在这本日记中,找到一个鲜活、真实、有血有肉的苏雪林,感受她作为一个时代女性的独特魅力和坚韧品格。

评分

《流金文丛》这个系列的名字,便已经勾起了我极大的兴趣,它暗示着一种对过往精华的梳理与呈现。而当得知这个系列中包含了“苏雪林日记选(1948-1996)”时,我的好奇心更是达到了顶点。这跨越了近半个世纪的日记,足以为我们勾勒出一位知识分子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后及不同历史时期的生活图景和内心世界。我一直在思考,在那个时代背景下,一位女性作家,是如何在个人命运与时代洪流之间寻找平衡的?她的日记,想必会是那个时代最真实的缩影,是她个人情感最纯粹的流露。我期待着,在这些文字中,不仅仅是看到历史的变迁,更能感受到苏雪林先生作为一个独立思考者,她对生活的热爱,对困境的韧性,以及她对文学艺术不变的追求。这不仅仅是一本日记,更是一份宝贵的史料,一个让我们有机会与过去对话,与一位伟大灵魂产生共鸣的契机。

评分

这本书名本身就带着一种时光沉淀的韵味。“流金文丛”,听起来就像是那些闪耀着智慧与情感光芒的珍贵篇章,而“苏雪林日记选”,则瞬间将我的思绪拉向了那个充满传奇色彩的女性作家。1948-1996,这近五十年的时间跨度,足以容纳一个人一生中最波澜壮阔的经历。我常常在想,一个身处那个时代的文人,内心该承载多少酸甜苦辣,又该如何用文字去丈量岁月的刻痕?这本日记,对我而言,不仅仅是一本读物,更像是一份来自过去的私密信函,一个与历史对话的窗口。我好奇她是如何在时代巨变的背景下,保持自己对文学的热爱与思考的?在那些看似平静的笔触下,又隐藏着多少不为人知的波涛暗涌?这本书给我带来的,是强烈的好奇心,是想要去探寻一个伟大灵魂在漫长人生旅途中的真实足迹的渴望。我期待着,在日记的字里行间,能够触碰到她最柔软的内心,感受她对生活的热情与无奈,理解她在那段非凡岁月中,是如何用文字记录下时代的变迁,也记录下自己的成长与蜕变。

评分

我一直对近现代中国文学史上的那些才华横溢却命运多舛的女性作家充满好奇,而苏雪林的名字,在我印象中总是与那个风云变幻的时代紧密相连。这次有幸翻阅这本《流金文丛:苏雪林日记选(1948-1996)》,仿佛推开了一扇尘封已久的心灵之门。从扉页泛黄的纸张触感,到内页疏朗的排版,都散发着一种朴实而真挚的气息。尽管我尚未深入阅读日记的具体内容,但仅凭这书名和出版信息,我便能预感到其中蕴藏着怎样的厚重与深邃。1948到1996年,这跨越了近半个世纪的光阴,足以见证一个时代的潮起潮落,也承载了一个知识分子跌宕起伏的人生轨迹。我仿佛已经看到了,在那个动荡不安的年代,一位女性作家是如何以她的笔触,记录下内心的挣扎、对家国的思念、对艺术的追求,以及在时代洪流中,她作为一个独立个体所经历的种种体验。这种期待,如同在等待一场久违的雨,滋润着我这颗对历史与文学充满渴求的心。我希望通过这本日记,能够更直观地感受苏雪林先生的真实情感,理解她在那段特殊岁月里的心路历程,甚至从中汲取些许力量,去面对自己生活中可能遇到的挑战。

评分

这套《流金文丛》的整体风格,从书名就透着一种温润如玉的质感,“流金”二字,仿佛是对那些在时光长河中闪烁着智慧光芒的文字的赞誉,而“苏雪林日记选”则一下子聚焦到了一个具体的灵魂。1948年至1996年,这四十八年的跨度,意味着从一个动荡不安的年代走向改革开放的时代,这本身就充满了巨大的张力。我忍不住去想象,在那个风起云涌的时代,一位有着深厚文学造诣的女性,是如何用她的日记,记录下时代的脉搏,记录下个人的悲欢离合。日记,毕竟是最私密的记录,它往往比公开发表的文章更能展现一个人的真实性情和内心世界。我期待着,通过这些日记,能够窥见苏雪林先生在那段漫长岁月里,作为一个个体所经历的喜怒哀乐,她对人生、对社会、对文学的思考,以及在时代的洪流中,她是如何坚守自己的精神家园的。这本书对我而言,不仅仅是一份文学遗产,更是一个时代的回声,一个女性生命历程的忠实见证。

评分

很不错的一本书,很不错的一本书

评分

很不错吧很不错吧很不错吧很不错吧

评分

质量挺好的,价格合适,送货快捷。

评分

前段时间购买了苏雪林的一本散文选集,挺好看的!这本厚厚的日记,更多的时间阅读。

评分

小巧,精致,印刷上乘,需要好好阅读

评分

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

评分

大陆不可能出完整版 删节就删节吧

评分

好好好好好

评分

划算的的系列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