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作是一个裂缝,从这里你可以钻进一个更广阔的的世界,进入你的心灵旷野”。
纳塔莉?戈德堡是“写作禅”的创始人,倡导“用写作来修行”,1986年出版代表作《再活一次:用写作来调心》(Writing Down the Bones: Freeing the Writer Within),成为北美教授写作和写作治疗的必读经典。她认为,在你找到自己的写作方式和风格之前,写作练习的训练是帮助你进入写作、熟悉写作基本形式非常好的方式。写作练习就像禅宗里的冥想一样,需要你长期坚持做下去。写作练习让你注意到你的心灵,并相信它、理解它,这是写作的根本。掌握了根本,你就可以写任何东西。
做你自己,尽情呼吸,尽情生活,还有别忘了写作。无论如何,坚持写就对了!
本书作者纳塔莉?戈德堡是一位著名写作导师,其著作被视为教授写作和写作治疗的经典范本,销量超过百万册,并被译介为十几种语言在世界多地被广泛阅读和学习。她所教授的写作方法**了技巧,直抵创作力的真正源泉——心灵,“原始的、充满能量的、鲜活而饥饿的”心灵。
如何挤出时间写作、如何发现自己的个人风格、如何写出活灵活现的语句、如何克服拖延症和写作瓶颈,凡此种种,都能在本书中找到贴心、实用、幽默的良策,书中包括三十多个“试一试”,刺激你动笔写作。
书中也谈到了更高层面上的作者任务:平衡日常职责和写作事业;坦然面对成败得失;学会在生活和艺术中接受自我。
正如纳塔莉的读者们所说,阅读《心灵旷野》,将会改变你的写作方式,甚至改变你的人生。
纳塔莉?戈德堡(Natalie Goldberg),著名作家、写作导师。乔治?华盛顿大学文学学士,圣约翰大学硕士。有三十余年教授文学和写作课的经验,经常在美国各地从事写作工坊和研讨班授课,著有《写作的奥秘》(The True Secret of Writing)、《远方来的老朋友:回忆录写作练习》(Old Friend from Far Away: The Practice of Writing Memoir)等多部写作指导书。其1986年的著作《再活一次:用写作来调心》(Writing Down the Bones: Freeing the Writer Within)引发了美国的一场写作革命,迄今销量已超过百万册。著名节目《奥普拉脱口秀》曾就其写作、教学生活制作专题节目。她的著作被译介为十几种语言,受到各国读者的广泛赞誉。
1.写作练习的规则
2.宽容出善果
3.风格
4.结构
5.长篇小说
6.追随者与梦想家
7.僻静的所在
8.心灵旷野
9.缺口
10.无写作
11.阅读
12.放手去做
13.接受自我
14.新鲜写作
15.口头限时写作
16.从头来过
17.直面自己
18.我真正想说的
19.保持专注
20.一次朗读会
21.朗读
22.不要执著于闪念
23.像野兽一样奔跑
24.打破固定思维
25.惠特曼之乡
26.跑步与写作
27.开悟
28.青少年奥运会
29.鹭湖
30.貂
31.融合
32.谁许你入行
33.时间
34.孤独
35.梦
36.向前一步
37.正面努力
38.因为……
39.慎用“非常”和“真的”
40.死寂的一年
41.让手动起来
42.渴望是最佳动力
43.从愉悦出发
44.写作的魔法
45.成功不代表一切
46.遵从写作自我
47.越界
48.巴黎随记
49.黑暗与光明
50.管弦乐
51.常驻诗人
52.细节
53.争取权利
54.拖延与等待
55.动词的使用
56.鲸
57.笔耕不辍
58.数月后
59.失败
60.懒惰
61.迷失
62.为众生
你悉心照料一样东西,它就会活很久。学习写作也是。
作家没办法以禅师的方式教学。我们可以去听一门作家的课,但这是不够的。课堂上我们看不到作家如何安排日常生活、如何找到写作灵感。我们坐在教室里,学习什么叫叙述,却想不明白如何去实践。A不会导致B。我们无法完成这关键的一跃。因此写作总是只存在于书架上的小说里,在教室的黑板上被讨论着,而我们只能傻傻地坐在座位上。我认识许多人,他们渴望成为作家却不知从何下手。在成为作家的道路上,有一条巨大的鸿沟,就像一道裂开的伤口。
写作如参禅,它将你带回到自然的心理状态,回到心灵的旷野,那里可没有修剪成排的剑兰。心灵是原始的、充满能量的,是活的,也是饥渴的。大脑思考事物的方式并不像我们从小被教育的那样中规中矩、有礼有节。
读一本关于写作的书与真正坐下来写是两码事。所谓知难行易,正是这个道理。
光看关于写作的书是不够的。要想成为作家,要有一定的生活方式,并以一定的方式去观察、思考、存在。这是一种传承。
作家们把所学所知传递下去,就像我对禅宗的大部分了解,都是片桐禅师面授于我的。
举个例子,我刚搬到明尼阿波利斯市,想要学习佛学。此前我住在博尔德市,师从一位藏族老师。这一藏传派系讲究排场。学习中心规模很大,我们需要等上好几个月才能与老师面谈一次,并且需要穿着盛装去见他。
在明尼阿波利斯,我打电话给禅修中心,问能不能约个时间拜访那里的禅师。电话那头的男人说话带着很重的日本口音,他让我直接过去。我这才意识到他就是禅师。我连忙穿上盛装赶过去。片桐禅师走下楼梯,下身穿一条牛仔裤,上身穿一件写着“Marcy School Is Purr-fect”(马西学校很完美,喵)的绿色T恤,T恤上印着一只猫的图案。他的小儿子读马西小学。我们聊了十分钟,平淡无奇。然后我离开了,感觉毫无所获。
大约一个月后,禅宗简报的工作人员给我打电话,问我能不能为秋季刊采访一下片桐禅师。我答应了。采访当天的早晨,我醒来后满脑子想的都是该买什么颜色的窗帘。那是1978年,彼时我刚结婚。在开车去禅宗中心采访的途中,窗帘的问题一直在我脑海里挥之不去。我打算速战速决搞定访问,然后火速赶往纺织品店。
我把车停在禅修中心前,冲下车。此时我已经迟到了好几分钟。等我走到一半,突然想起来笔记本落在了车前座。我又冲回去,拿上笔记本,跑到禅修中心的后门。我一把推开门,转过拐角,猛然停了下来:穿着黑色袈裟的禅师正站在厨房的水池边,给一株粉色的兰花浇水。这株兰花是他三个星期前得到的。有人从夏威夷的一个佛教婚礼上给他带回来,我也参加了那场婚礼。时隔三周,兰花依然鲜活如初。
“禅师!”我手指着兰花,惊诧不已。
“是的。”他转过身来,面带微笑。我感受到他身上每一个细胞的存在,“你悉心照料一样东西,这样东西就会活很久。”
这是我与他展开真正交流的开端。我从片桐禅师那里学到了很多。我认识到了自己的无知、傲慢、固执,也懂得了仁慈与同情。这些并不是通过批评或表扬学到的。他既没有批评我,也没有表扬我。他就在那里,与他的生命同在,耐心地、长久地等着我也能够与我的生命同在,等着我觉醒。
作家没办法以禅师的方式教学。我们可以去听一门作家的课,但这是不够的。课堂上我们看不到作家如何安排日常生活、如何找到写作灵感。我们坐在教室里,学习什么叫叙述,却想不明白如何去实践。A不会导致B。我们无法完成这关键的一跃。因此写作总是只存在于书架上的小说里,在教室的黑板上被讨论着,而我们只能傻傻地坐在座位上。我认识许多人,他们渴望成为作家却不知从何下手。在成为作家的道路上,有一条巨大的鸿沟,就像一道裂开的伤口。
在圣菲美国新墨西哥州州府。有一名事业有成的律师决定转行当作家。他辞掉了工作,紧接着就开始着手写小说,他的计划戛然而止——他的笔停留在第一页。此前他除了法律简报,什么也没写过。他以为可以将律师的思维转嫁到创意写作上,事实却是不可以。两年后,他仍在写作的道路上苦苦挣扎。我告诉他说:“布鲁斯,你得换一种眼光看世界,换一种方式在这个世界生活。你已经进入了一个新的领域。你不能穿着三件套西服就跳进写作这个湖。要在这个湖里游泳,你得换一身行头。”
我的另一本书《再活一次》首次出版后的一天下午,优秀的南方小说家塞西尔·道金斯(Cecil Dawkins)读完之后,缓缓开口对我说道:“哎呀,纳塔莉,这本书会很火的。读完这本书,人们会对作者有一个更深入的了解。读者真正想要的,”她边点头边说,“就是深入地了解作者。即使是一本小说,他们也希望了解作者。”
人与人之间的孤立是可怕的。我们渴望相互联结,找到写作的意义。“你怎样生活?你在想什么?”我们问作者。我们都在寻找暗示、故事和例子。
我希望通过分享我的经验,从而在写作这条路上帮到我的读者。
这本书给我带来的冲击,远比我预期的要大得多。我一直认为,成为一名作家,需要天赋异禀,需要与众不同的经历,需要非凡的语言才华。《心灵旷野:活出作家人生》却告诉我,这些或许都不是最重要的。它更强调的是一种“状态”,一种愿意去探索、去感受、去思考的内在驱动力。我记得书中提到一个观点,大意是说,即使我们过着最平凡的生活,内心也同样可以拥有丰富多彩的“旷野”。这让我感到一阵释然。我不再因为觉得自己生活不够“戏剧化”而焦虑,开始尝试去挖掘平凡生活中那些不平凡的闪光点。比如,和家人的一次日常对话,一次独自的散步,甚至是一段静默的思考,都可以成为滋养创作的源泉。这本书并没有给我提供一套“速成”的写作秘籍,但它给了我一种“赋能”。它让我相信,我的每一次观察,每一次体验,每一次情感的波动,都有其存在的价值,都可以转化为文字的力量。我开始不再那么在意“写出来”的东西是否完美,而是更加关注“写的过程”本身,那种与自我对话、与灵感共舞的体验。这种心态的转变,让我觉得写作不再是一件“苦差事”,而变成了一种享受,一种探索生命边界的冒险。我感觉自己仿佛打开了一个全新的世界,而这个世界的钥匙,就藏在我自己的内心深处。
评分我一直对“作家”这个职业充满憧憬,但同时又感到一种遥不可及的距离感。直到我读了《心灵旷野:活出作家人生》,我才意识到,原来成为一名作家,并不一定需要多么惊天动地的故事,也不一定需要多么华丽的辞藻。这本书给了我一种全新的视角,让我看到了“作家”这个身份背后更深层的意义——它是一种与生活深度连接、不断探索自我和世界的状态。书中反复出现的“内在风景”这个概念,让我深受启发。我开始意识到,我们每个人内心都有一片辽阔的“旷野”,那里充满了我们的情感、我们的想象、我们的经历。而写作,就是在这片旷野上耕耘,去发现那些隐藏的宝藏。这本书没有给我具体的写作技巧,但它给了我一种“方向感”。它让我明白,最动人的文字,往往来源于最真诚的内心表达。我开始尝试去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情感,去思考那些困扰我已久的问题,去记录那些让我感动或思考的瞬间。这种自我探索的过程,本身就充满了创造力。我不再害怕“写不出”的困境,因为我知道,只要我保持对生活的好奇和对内心的关注,灵感就会源源不断地涌现。这本书就像一个温柔的向导,指引我走向那片属于自己的“心灵旷野”,去发现一个更广阔、更丰富的世界。
评分一直以来,我对创意写作的书都有一种刻板印象,总觉得它们会充斥着各种“套路”和“公式”。但《心灵旷野:活出作家人生》彻底颠覆了我的认知。这本书没有给我任何僵化的写作模板,反而是引导我进行一次深刻的自我探索。它让我意识到,“作家人生”并非遥不可及,它更像是一种对待生活、对待创作的态度。书中关于“倾听内心的声音”的论述,对我触动很大。我过去常常被外界的噪音所干扰,忽略了自己内心的真实想法和感受。这本书鼓励我放慢脚步,去感受生活中的每一个细节,去挖掘那些被我压抑的情感,去思考那些我从未深究过的问题。我开始尝试在日常生活中寻找灵感,比如一次偶然的相遇,一段动人的音乐,甚至是一道熟悉的风景,都可能成为我创作的素材。这本书并没有给我提供“如何写出畅销书”的答案,但它给了我一种“如何活出作家”的思考方式。它让我明白,真正的创作,来源于对生活的热爱和对自我的诚实。这种转变,让我觉得写作不再是一件“功利性”的事情,而变成了一种自我发现和自我表达的旅程。我感觉自己的内心变得更加辽阔,仿佛真的进入了一片属于自己的“心灵旷野”,在那里,我可以自由地翱翔,尽情地探索。
评分这是一本让我重新审视了“作家”这个词的书。我一直以为作家就是写书的人,但读完之后才发现,作家是一种生活方式,一种与内心对话、与世界碰撞、不断探索生命意义的姿态。《心灵旷野:活出作家人生》这本书,并没有直接灌输多少写作技巧,而是更侧重于塑造一种作家的“内在风景”。它引导我去观察生活中的细微之处,去感受那些被我忽略的情感,去思考那些我从未深究的问题。我开始在日常琐碎中寻找灵感,发现即使是去超市买菜,也可以成为观察人情世故的绝佳课堂。书中提到“每个人内心都有一片未被开垦的旷野”,这句话深深地触动了我。我意识到,我的想象力、我的情感、我的经历,都是这片旷野的土壤,而写作,就是在这片土壤上播撒种子,耕耘收获的过程。它让我不再害怕“写不出东西”的焦虑,因为我知道,只要我持续地去感受、去思考、去记录,我的“旷野”就会不断地生长,总有值得书写的故事。这本书更像是一个温和的引导者,让我放慢脚步,倾听内心的声音,去发现那个隐藏在日常生活下的,更深邃、更丰富、更具创造力的自己。我曾经对写作抱有太多功利性的期待,总想着写出惊世骇俗的作品,但这本书让我明白,真正的作家人生,不在于外界的评价,而在于内心的丰盈和持续的探索。这种转变,对我来说,比任何写作技巧都来得珍贵。
评分刚拿到《心灵旷野:活出作家人生》的时候,我其实有些犹豫。我一直以为创意写作的书,应该会教我一些具体的技巧,比如如何构思情节、如何塑造人物、如何运用修辞等等。但这本书的开篇,并没有直接切入这些“干货”,反而像是在和我进行一场深入的哲学对话。它探讨了“作家”这个身份的本质,以及它与生活、与自我之间的紧密联系。我读到了一些关于“观察力”和“敏感度”的论述,这让我开始重新审视自己与周围世界互动的方式。我尝试着在走路时,不再只是盯着手机,而是去观察路人的表情,去留意街边的景物,去聆听空气中的声音。这种刻意的“慢下来”,竟然让我发现了很多过去从未注意到的细节。书中反复强调“真诚”的重要性,提醒我不要为了迎合读者而虚饰,而是要勇敢地表达真实的感受和想法。这对我这个习惯性“隐藏”自己的人来说,是一个不小的挑战。但我能感受到,只有当我们敢于袒露真实的自我时,才能写出真正触动人心的文字。这本书并没有给我明确的“你应该怎么写”的答案,但它提供了一种思考框架,一种看待写作和生活的新视角。我开始明白,写作不仅仅是技巧的运用,更是一种对生命的态度,一种与自我和解、与世界连接的方式。这就像是在我内心深处播下了一颗种子,它需要时间的浇灌和细心的呵护,才能慢慢生根发芽。
评分书多人不怪,多读书,读好书
评分支持正版,支持京东!
评分这个书是真好
评分学习了一下,适应中.......
评分图书装帧设计优良,排版良好,内容丰富,可读性强,值得购买!
评分很满意,从中学到很多东西
评分,,,,,,,,
评分很好,京东自营的东西一般都让人放心,次日达,服务好。
评分还没看,包装不错,估计内容也好,好。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